中元节为何被称为“鬼节”,又有哪些风俗传说呢?
⇙ℊ中元节为何被称为“鬼节”,又有哪些风俗传说呢?
中元”即汉族传统节日“三元”之一。“元”是始、开端的意思,农历正月为一年之始,故称元月。古代术数家以第二甲子为“中元”,即农历七月十五(在广大南方地区,俗称“七月半”),这一天是汉族人祭祀亡故亲人、缅怀祖先的日子,也是重要的“八节”之一。
中元与上元﹑下元合称“三元”。上元为正月十五(元宵节),中元为七月十五(中元节),下元为十月十五。中元节与清明节、宗族等一道,是作为祭祀崇拜祖先的重要体现,
我们当地中元节叫"七月半",传统祭祀祖先、亲友的节日,七月半,鬼乱窜,没事别在南墙站,这句老话,中元幽影倩,月圆引魂归。这几天夜晚一般不独自外出,衣服晚上不能挂外面,夜晚不让小孩外出,怕孤魂野鬼撞上了。
中元三天,已故亲人可以从地府走出,重回阳间来,所以,我们当地就有给亲人烧纸钱,放馒头,也有放河灯的,照亮亲人回家的路,
在中元传统鬼节的习俗,大家寄希望于这三日祖人能够从酆都复出,来到人间“再食一回烟火”。但“此烟火非彼烟火”,为后辈为祖先特意准备的,寓含了孝道的含义在其中。而且中元节亲人给祖先烧的纸钱据说亲人自己能收到,所以我们当地子孙后代都在中元节这几天祭奠祖先。
河堤山坡公路前
家家儿女化冥钱
悼愿天堂魂顺意
福添晚辈佑平安
编辑
✁╌中元节为何被称为“鬼节”,又有哪些风俗传说呢?
其实传统鬼节有三个,分别是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七月十五这个日子带有特殊性,是与唐朝的建立和道教有关。
唐代以前的人不过七月十五。
唐朝建立,李唐统治者自认是道教鼻祖老子的后代,有“道教兴唐”一说,七月十五作为道教的“中元”就被炒热了。
隋唐时,看重门阀士族,如果不是名门出身,吸引力就差。李渊为了让唐政权获得更多的支持,他就需要一个好的背景,恰巧他姓李,于是附会自己是陇西李氏一脉,是老子李聃的后代,有神仙光环,给自己的唐政权增加神圣的意义。
既然李渊说自己是老子李聃的后代,那他当然就要推崇道教,并在武德八年规定了儒释道三教的先后次序:道为先,儒次之,佛在后。
七月十五,更确切的说法是秋一月月望,则是道教的中元节,为道教神话人物、三官大帝之一的赦罪地官清虚大帝的临凡日。道教神话里说,地官清虚大帝由元洞混灵之气和极黄之精结成,掌管五岳大帝、五岳诸真人及惜地神仙已得道者,总主五帝五岳诸地神仙。
神话里每逢七月十五,地官就下凡来到人间,“除罪簿、灭恶根、削死名、上生籍。已去提、未去提、已提至、未提至、已结证、未结证、已发觉、未发觉、咸社(赦)除之。”
而道教选择七月十五耍花活,则是根据农耕习俗。
有皇家代言背书,道教就火了,道教的节日也跟着火了。恰好这一天与佛教神话里的盂兰盆会不谋而合,老百姓受其影响,逐渐把七月十五过成了鬼节。
朝廷方面要搞祭祀,设道场,天地祖先、阵亡将士、山精海怪,全都搁一块祭祀,讲究放水灯什么的。
民间跟着学,逐渐又多了比如普度、跳钟馗、抢孤等活动,总之是形式大于意义,刚开始那几年还是个庄重的祭祀活动,没等唐代江山有是,祭祀活动就开始加入娱乐因素了,除了祭祀以外,唱歌、跳舞、唱戏、吃吃喝喝,办宵会,办小吃一条街,总之就是白天上坟晚上开夜市。
选择赋予七月十五这一天这么多特殊意义,则与天文学有关。
以上说了,道教选择七月十五耍花活源于农耕习俗。“五季”里,这段时间叫“长夏”,不叫“秋”。
从天文学角度看,正常来讲,因为月球的轨道面与地球的轨道面存在倾角,所以在一年中月亮升起来的时间会不太一样。比如开春时,月亮每天都会比前一天正好晚升起一个小时。
而立秋后第一个望月,也就是立秋后第一个满月的前后几天里,月亮会连续几晚都在同一时间升起,再加上落日有一个光的延迟效应,这个时候通常是多雨但阳光又充足,是农作物生长的“最后冲刺”的阶段,却也是农民在收获前短暂的休息日。大家有闲工夫了,也就可以胡作非为了,有时间参加迷信活动了。
今天的人不像古代那么迷信了,但这个风俗还是流传了下来。但随着文化进步,大家不再那么迷信,而且宗教的影响也减小了,所以七月十五中元节现在受重视的程度也成了三元节日里最差的一个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