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哪些战争是由于战略错误,虽然赢得战役最终却输了战争的?
ℚ╟历史上哪些战争是由于战略错误,虽然赢得战役最终却输了战争的?
号称“顾百顺”的顾祝同在担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期间,除了跟新四军搞摩擦比较在行以外,就没跟日本人打过几场像样的仗。日寇驻华东的第13军也确实对缺乏战略价值(至少在他们看来)的闽浙赣山区没有兴趣,正面抗日战场八年中,双方唯一的一次大型战役“浙赣会战”,顾祝同却是打的乱七八糟,然而却有意外收获。
(顾祝同)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以后,侵华日军在长江中下游盘踞着两个战役兵团,其一是司令部设于武汉的第11军,它是制衡国军第五、第六和第九战区的野战精锐部队,高峰时期拥兵七个师团另四个独立混成旅团近30万人马。第11军是以机动和进攻为主,中日两军之间的23次大型会战中,由第11军单独发动的多达11次,另有两次也进行了配合作战,其中就包括浙赣会战。
其二就是司令部驻扎上海的第13军,通常情况下仅辖四个师团和两个混成旅团,虽然也指挥着一大批汪伪军,但作战序列中没有一个甲级师团,却要警备江南江北的大片占领区。因此第13军在战略上一般取守势:江北主要与新四军在苏北缠斗,江南则主要警戒顾祝同的第三战区,既然战线僵持,所以自1937年底杭州沦陷后,顾祝同的小日子过得悠哉悠哉。
(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
正是因为日军的压力较小,顾祝同才有精力和兵力,在1941年发动“顽南事变”,干起了同室操戈的罪恶勾当。本来如果顾祝同足够努力的话,应该与新四军配合不断骚扰或反攻宁沪杭地区,即便不能收复重要城市,也会迫使武汉第11军抽兵回援,从而减轻其它战区的军事压力,结果是敌不动他也不动,将近五年的时间用四个字评价他就是:“不干正事”。
1942年初,日军在太平洋战场正是顺风顺水,美英盟军丢盔弃甲,日本军部开始酝酿攻入川渝彻底打垮蒋介石政权的计划,参谋本部为此拟定了“五号作战”的进攻方案。该计划以第11军和华北方面军为作战主力,将“中国派遣军”的总兵力由61万增至97万,从而集中八个以上精锐师团从川东和陕西分头攻入,最后在成都平原完成会师,其用心是非常险恶的。
(曾任第三战区参谋长的黄百韬)
不料1942年4月18日,发生了美军杜立特尔中校率领16架轰炸机空袭东京的事件,尽管损失不大,却把天皇吓得够呛,让军部大为栽面。而美军轰炸机从“大黄蜂号”航母起飞之后,已经无法再折返母舰(为防日本舰队攻击,航母放飞之后即掉头南撤),最终选择了在浙江衢州等机场降落,因为这里仍然在第三战区的控制之下。
日本人恼羞成怒,把正在筹备的“五号作战”抛在一边,立即组织发起了旨在摧毁浙东丽水、衢州和江西玉山等三个机场群的“浙赣会战”,不仅要求第13军倾巣出动,还命令第11军抽兵配合。“中国派遣军”总司令畑俊六认为这完全属于冲动型作战,会极大影响“五号作战”的实施,故而申请延期,第11军司令官阿南惟畿也持反对意见,但都被参谋总长杉山元一一驳回:“放下一切,立即摧毁浙江的机场”!
(畑俊六)
畑俊六对大本营的瞎指挥愤愤不已,在日记中写道:“此次军部对该作战之所以卖力,是由于总长平时一向上奏天皇夸耀国土防卫万无一失。。。”,而阿南惟畿也在日记中抱怨:“由于美军小规模空袭而进行浙赣作战,却使今秋对重庆必要的大规模攻势无法发动”!日本军部的战略短视让前线将领颇不以为然,但是命令却必须执行。
1942年5月15日,得到补充加强的日寇第13军出动六个师团,第11军奉命派出两个师团,在第13军司令官泽田茂中将的统一指挥下,向浙赣交界的第三战区发起猛烈进攻。顾祝同在战役之初向保定同窗薛岳学习,也搞什么“后退决战”,将战区主力后撤集结在衢州周边,以正面死守和两翼侧击的战法试图决战。
(杜立特尔的飞行员们)
然而仅仅三天衢州即告失守,第三战区各部完全陷入混乱,6月7日丢衢州,6月14日失上饶,月底再弃温州,顾祝同一败涂地。浙赣会战历时四个半月,应该说日军基本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并且对浙江、江西和福建地区进行了疯狂的掠夺和破坏,以17000余人伤亡的代价干掉了顾祝同70000余人,另屠杀无辜百姓20余万,鬼子之罪磬竹难书。
然而在战略上却极尽愚蠢之能事,不得不因此中止了入侵川陕的计划,我们知道,1942年美国人自身难保,尚无力对重庆政府进行大规模军援,中国的抗日战争正是最艰难的时期,浙赣人民的牺牲,换来了这一年度西南大后方的安全。
及至1943年以后,随着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屡战屡败,大量吞噬着日军的兵员与物资,已经无力向西继续深入(豫湘桂会战也只是为了打通大陆交通线,目标并非重庆)。战败的日本人在战后的检讨中也承认:这一次突然进行的作战,无论对推动四川作战,还是对扩大清乡工作,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如果四川作战已决定进行,就无须进行浙赣作战,而应于昭和十七年(1942年)6月发起西安作战。。。云云。
日本人永远是战略上的矮子,尽管意外发生的浙赣会战,今天想起来仍然一身冷汗。
﹤¿历史上哪些战争是由于战略错误,虽然赢得战役最终却输了战争的?
在苏德战场上,这样的战役是基辅会战。当时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已经占领了斯摩棱斯克,打开了进攻莫斯科的大门。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希特勒对中央集团军群叫了暂停。
希特勒要求,中央集团军群暂停向莫斯科的进攻,将一部分主力调转南下,分兵支援南方集团军群,消灭苏军的西南方面军,夺取包括基辅在内的乌克兰。
虽然中央集团军群的指挥官不愿意,但是,最后他们还是屈从了希特勒的压力。古德里安的装甲集群调头南下,和南方的德军合围了苏军在基辅附近的主力。此战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据德军统计,在这场被称为二战最大的围歼战中,苏军的西南方面军基本被歼灭,苏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基尔波诺斯、参谋长图皮科夫、政委布尔米什坚科在突围中牺牲,苏第5集团军司令波塔波夫在战斗中被俘。
苏联红军损失约70万人,有665000人被俘,德军击毁或缴获884辆坦克,3718门火炮,3500辆车辆,可谓战果辉煌。德军亦损失10万余人。
但是,这场战役推迟了德军向莫斯科进攻的时间,大概四个星期之久。这四个星期使得德军陷入了苏联的严寒之中,最终没有能够拿下莫斯科。
如果德军尽快拿下莫斯科,很可能会结束苏德战争。由于莫斯科战役的失败,使得德军从闪电战陷入了持久战的深渊,最终被苏联压垮。而这种失败,来自于基辅会战的胜利。
在亚洲战场上,日本的最后的胜利是豫湘桂会战/大陆打通作战。这次战役是是日本陆军于1944年4月至12月期间贯穿中国河南、湖南和广西三地进行的大规模进攻战役。
豫湘桂战役的大溃退是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第二次大溃退,8个月中,中国在豫湘桂战场上损兵50-60余万,丧失4个省会和146座城市(豫中会战37天失38城)、7个空军基地和36个飞机场,丧失国土20多万平方公里、6000万人民。
这场战役,日本陆军集中了在中国大陆的最后的精锐,企图达到以下的目的。一是鉴于太平洋战区的制海权和制空权已经落入盟军之手,日军企图打通大陆交通线,将南洋的物资从陆路运抵日本本土。
二、摧毁对日本本土威胁最大的,在中国的盟军空军基地,解除盟军对日本本土的空袭威胁。
三、打击中国国民党政府的战争意志,逼迫国民党政府求和。
从战役结果来看,日军取得了重大的战果,使得国民党政府损兵折将,一溃千里。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场胜利不但没有给日本带来任何好处,反而加速了它的灭亡。
日本在大陆投入它最后的力量,所想达到的战略目标一个也没有达成。大陆交通线是打通了,可在盟军强大的空军压制下,连一车物资也没能运回国内。
空军基地是摧毁了一些,可是,塞班岛被美军占领后,成为美军对日本进行战略空袭的主要基地。对日本的空袭愈演愈烈。
而国民党政府虽然遭受挫败,但举国上下依然同仇敌忾,在盟军的支持下,照样和日军进行着殊死的搏斗。
日军最终也无力保证对占领区的占领,在战役后期就开始收缩放弃一些地区。在国民党反攻后,不断遭受打击。
因此,这次日军的“一号作战”,耗尽了日本的军事潜力,基本上一无所得。这场战役的胜利,给日本带来的是战略上的失败,加速了日本的灭亡。
☚≑历史上哪些战争是由于战略错误,虽然赢得战役最终却输了战争的?
战术上赢了,战略上输了。这种情况在战争史上很罕见,硬是要找到这样的战役,还真不好找。
不少人说,日本在抗日战争中没有战略,始终是被牵着鼻子走,其实这是典型的精神胜利法。果粉常常讲的日军赢了战役输了战略主要有两次,一次是淞沪会战,一次是豫湘桂战役。这两次日军真的是赢得了战役,输掉了战略吗?
真的不是!
战略和战役两件事情,从来都是统一的吗,绝不可能说靠着输掉一场战役就去赢得整场战争的胜利。如果真的有,那也是事后作出很好的补救措施,从而促使战争形势朝着有力的方向发展。
我们分析淞沪会战和豫湘桂战役是不是日军战略上输掉了。
淞沪会战,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国军主动发动战役,并且打输了这场战役,最终促使日军从由北向南的战略一下子转变为又东到西。日军进攻方向从向南变成向西,从原来的大平原无阻隔,到后来的顺长江而上,依次爬坡,战术上进攻难度增加了。
其实这种说法完全是事后诸葛亮。淞沪会战本来就是日军开始的一场主动进攻战役,只不过张治中先发制人的战斗一点战果都没有,最后好像成了一场国军主动发动大会战的。这场战役,双方都是不断调兵过来,进行添油战术,只不过国军运输条件落后,运兵比较慢罢了。
淞沪会战在战略上的最大影响是,国军的精锐部队,包含中央军、桂军、东北军等部,几乎全部被打残,半年之内再也组织不起一场有力的阻击。至于国军为何会在淞沪会战精锐全出,原因无非两点:
1,上海和南京是国民政府的经济和政治中心,不保护面子不好看。为了保南京,20万国军精锐几乎还没开始打就跑了,结果一多半躲进南京难民,让日军有了制造南京大屠杀的借口。
2,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在这里打仗,其实是一场作秀,为了博得欧美国家的同情,从而获得国际声援或经济援助。结果很悲催,九国公约会议不仅不谴责日军侵略,反而谴责国军破坏《淞沪停战协定》。
日军战略却是不行,可是国军的战略更差!淞沪会战和南京战役(准确的说是屠杀)后,日军停止西进,开始南北会师,江苏和安徽两地基本上没有丝毫抵抗就全部撤走了。李宗仁将军带领60万军队转进,于国有功,但也实属无奈。
日军从上海溯流而上的进攻,从来没有遭遇到大规模的抵抗,因为长江防线上的国军,常常要顶住日军海军的舰炮轰击,这是难以承受的。
所以,淞沪会战不但没有战略上的胜利,反而是给日军开辟了第二战场,侵华战争更加加剧了。
再看豫湘桂战役,国军在盟军大规模反攻期间,居然闹出了这样耻辱的事情,却还要恬不知耻说是战略胜利?
这场战役,对于国民政府的经济、政治、国际声誉等各个方面是致命的打击,几乎可以说提前预告了国军在大陆的全面失败。
豫湘桂战役中,国军损失了近一半的棉花和粮食产区,经济上更加困难。为了缓解经济困难,国军征粮征兵开始使用了滥发纸币等恶劣手段,甚至直接开抢。国军经济上的困难加剧的同时,统治合法性遭到了普遍质疑。
豫湘桂战役中,国军的在军饷军资上的腐败、在军事训练上的完全缺位、在情报获取上的完全无能等等问题全面暴露。新闻相对自由的云南开始全面抨击国军假抗日真反共的真面目,而西南联大的教授们更是逐渐倾向于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
豫湘桂战役中,国军的不堪一击让美国人看到了,罗斯福不再指望蒋介石能发动对日反攻了,反而把开辟第三战场的希望寄托给了苏联。这不是罗斯福的本意,但他实在无法和蒋这样的猪队友并肩作战。为了争取苏联出兵,罗斯福主动放弃了外蒙的土地和中国东北的特权。
不管是淞沪会战还是豫湘桂会战,国军的全面失败让中国战略陷入彻底的被动。国军畏敌如虎的情绪更加严重,而日军根本不需要战略规划,也能彻底压住国军。
在战场上,就是你死我活的战斗,老是想在战役失败中寻找战略转机,那完全是缘木求鱼,根本没有出路的。
图片来自于《八佰》电影剧照,所谓的八佰勇士守四行仓库,其实就是一场作秀而已。最后本应该同情中国的英美等国,逼迫国军放下了武器。
♥⇌历史上哪些战争是由于战略错误,虽然赢得战役最终却输了战争的?
最典型的案例分析莫过于
------------------
推荐阅读:
“普通人别总想着传宗接代,而是要想自己怎么过好这一生”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