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儿子的藩王王号和封地都一致吗?
≞✚朱元璋儿子的藩王王号和封地都一致吗?
明太祖朱元璋,一生共有皇子二十六人,其中长子朱标被册立为皇太子,第二十六子朱楠出生逾月即夭折,未来得及受封。其余二十四子,均被册封为亲王,绝大部分在洪武、永乐年间先后出镇藩地,为王室屏藩。
太祖以诸藩地名为王号,分别于洪武三年(1370年)、洪武十一年(1378年)、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三次册封诸皇子。
前期所封诸王,基本王号与地名一致;后期诸王,因有横跨靖难之役原因,原藩地被改封或者移藩,造成王号与藩地不相符,下面详细叙述。
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登基为帝、建立大明已经三年。为稳固社稷,国本有序,于是在这一年,太祖将膝下已经出生的十子一一赐封,除长子朱标被册立为皇太子,以诏告天下、大明后继有人外,其余九子均受封亲王,各择藩地,以备日后就藩,拱卫皇室。
太祖次子朱樉,受封秦王,藩地陕西西安;西安,即秦汉时的长安,秦国国都咸阳之东。陕西为古秦地,朱樉“秦王”封号,实至名归。
太祖第三子朱棡,受封晋王,藩地山西太原;太原故称晋阳,山西为春秋晋国之地。朱棡据太原封晋王,名副其实。
太祖第四子朱棣,受封燕王,藩地旧元国都北平;北平,春秋燕国国都蓟城所在,后世辽燕京、金中都、元大都,世称燕地。朱棣燕王封号,完全符合因地封王原则。
太祖第五子朱橚,先受封吴王,藩地苏州。但是太祖后来考虑到自己当过吴王,而苏州为畿内重镇,确实不方便册封朱橚在此地,于是改封朱橚为周王,移封河南开封。开封,五代之时曾经为后周国都,朱橚周王封号,算是王号、封地一致。
太祖第六子朱桢,受封楚王。朱桢出生时,太祖正统兵讨伐陈汉残余势力,大军包围武昌城,预备一举攻克之。就在破城前夕,太祖接到第六子出生的消息,大喜,于是许下诺言“儿及长、即以此城封之!”武昌即古楚疆土,所以朱桢长大后,便因此被册封为楚王,封藩于武昌。爵号、藩地一致。
太祖第七子朱博,受封齐王,建藩山东青州。按理说,朱博受封齐王,藩地应该是济南府。但是当时济南为山东首府,地位重要,暂不宜封王。而青州紧靠故齐国国都临淄,所以朱博就藩青州,也不算爵、地有差,其齐王封号,基本副实。
太祖第八子朱梓,受封潭王,藩地湖广长沙府。长沙,隋唐时称潭州府,所以朱梓因其藩地旧称,封号潭王,王号与藩地一致。
太祖第九子朱杞,原封赵王。但是朱杞命薄,三岁时就因病夭折,还来不及就藩。以太祖册封其赵王王号来看,朱杞如果不死,将来很大可能是就藩邯郸、或者河间等地(因为这些地方都是古赵国疆域所在。)
太祖第十子朱檀,受封鲁王,藩地山东兖州。兖州紧邻曲阜,即古鲁国国都。朱檀因鲁地而为鲁王,名副其实。
以上诸王,均于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其时,年纪最长的秦王朱樉不过十五,最幼的鲁王朱檀还不满百日。
此后,年长的秦、晋、燕诸王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率先就藩,周、楚二王就藩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齐王就藩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潭、鲁二王则于洪武十八年(1385)就藩。至此,太祖第一次分封诸王全部就藩于封地。
洪武十一年(1378年),太祖后续诸子已陆续出生。所以就在秦、晋、燕三王出外就藩时,太祖第二次册封皇子,这一次受封的共有五位皇子。
太祖第十一子朱椿,受封蜀王,建藩四川成都府。四川,为古蜀地。成都则是天然的四川首府。蜀地政权,无一不以成都为国都。所以,朱椿封号蜀王,藩地成都,高度一致,爵、地相符。
太祖第十二子朱柏,受封湘王,但是藩地却是湖广荆州府。荆州为古荆楚之地,楚国古都在此。朱柏封号湘王,应该建都长沙,但是长沙已封赐与潭王朱梓。所以朱柏要不然建藩岳州府、衡州府(都毗邻湘江),要不改封荆王,以符合王号。但是朱柏还是以湘王爵号,建藩荆州,所以其王号与藩地不一致。这是太祖诸子中,第一个爵号、藩地不符的亲王。
太祖第十三子朱桂,起初封豫王,建藩江西南昌府。这个起初的封号其实是不符合封地的,朱桂豫王封号,应该封藩河南诸府。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因为太祖要选年长皇子驻守北方边塞,统管地方,拱卫大明,于是豫王朱桂被改封代王,移藩山西大同府,驻扎北疆,成为九边塞王。大同为古代地,所以朱桂的代王爵号,和藩地一致。
太祖第十四子朱楧,起初受封汉王,预备建藩于陕西汉中。后来与代王朱桂一样的原因,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被改封为肃王,移藩甘肃甘州卫(今甘肃张掖),驻防西北。但是朱楧封号肃王,应该是建藩肃州卫(今甘肃酒泉)才对;或者要与地名相符的话,那就是改封甘王。为什么朱楧王号肃而建藩甘州,这个百思不得其解。这也是太祖诸子中,第二个封号藩地不一致的。后建文年间,朱楧上书建文帝,经过批准后,移藩兰州府,就更加王爵、藩地不符了。
太祖第十五子朱植,起初受封卫王,预备的藩地是河南濮阳(古卫地)。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因与朱桂、朱楧的原因一样,朱植被改封为辽王,移藩辽东广宁镇(今辽宁北镇)。广宁为故辽中京显州所在,所以朱植的辽王封号与地名一致。建文四年(1402年),朱植受建文帝诏令,自海路返回京师(南京),被建文帝改封于湖广荆州府,成祖靖难后,也没有让朱植返回广宁旧藩地。于是辽王藩封自此改驻荆州,这也造成了辽王爵称与地名不符。
以上所封皇子,蜀、湘二王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就藩,代、肃、辽三王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就藩,各镇一方,拱卫大明。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太祖因不断生下皇子,所以第三次册封皇子。此时太祖已先后有二十五子(太祖共二十六子,长子朱标为皇太子、而此时第二十六子朱楠尚未出生),于是除第一次、第二次已封诸王外,剩余九子全部册封为亲王。
太祖第十六子朱栴,受封庆王,建藩宁夏镇(今宁夏银川),为九大边塞亲王之一。宁夏镇为旧西夏国都,古称兴庆府。所以朱栴的庆王封号算是与地名一致。不过朱栴封地有多个名称、故称,所以其实他被封为宁王、夏王、朔王,都是可以的(宁夏旧朔方之地)。
太祖第十七子朱权,受封宁王,建藩大宁卫。大宁,在今天的内蒙古地区,与古时传统中原相隔甚远,所以太祖因地授封,策命其为宁王。朱权不是因爵号而得号封地,而是先定封地,之后因地而建王爵,自然是爵、地一致。
太祖第十八子朱楩,受封岷王,建藩甘肃岷州卫,也是和朱权一样,因地而得赐王爵名号,起初算是王号与封地一致。但是之后朱楩先是被改藩于云南,又在建文时被削爵,迁移至福建漳州,靖难后成祖再次改封其至湖广武冈府。所以最后朱楩的岷王王爵与实际藩地风马牛不相及,王号、藩地不一致。
太祖第十九子朱橞,受封谷王,建藩于宣府镇。宣府古时旧名为上谷,所以朱橞的谷王封号与藩地一致。建文四年(1402年),被建文帝召回京师勤王的朱橞,在成祖大军围攻南京时,开金川门放燕军入城,因此立下大功,所以被成祖论功行赏,改封朱橞于湖广长沙府,由此使得谷王朱橞的王号于藩地不一致。之后朱橞居功自傲、骄横不法,乃至生出作乱之心,成祖粉碎其阴谋,废朱橞为庶人,其谷王爵位被削去,此后也不存在王爵、地名的关系了。
以上四王,均于太祖生前被安排出外就藩,前往封地,算是实封亲王。
而自太祖第二十子朱松起,至第二十五子朱㰘止(太子第二十六子朱楠生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不满月即夭折,未封王),因为年纪幼小,暂时不能承担镇守藩地、拱卫皇室的重任。所以仅仅受封王爵,而没有出外建藩,一直被留在京师。期间度过了太祖去世、建文削藩、成祖靖难等大事,直到永乐年间,才逐一被允许就藩。
太祖第二十子朱松,受封韩王,但是太祖给他安排的藩地却是辽东开原卫(今辽宁开原)。朱松的王爵与藩地毫无相关之处。之后朱松留居京师,度过诸多大事,一直没有外出就藩。永乐五年(1407年),朱松在京师去世,他至死也没有能够前往自己的藩地。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松的嫡长子朱冲或(火旁),才被成祖改封于甘肃平凉府(今甘肃平凉)原安王朱楹藩地(朱楹已经去世),而韩王封爵与甘肃平凉没有任何关系,王爵、地名不符。(其实将韩王封于河南新郑,那才是符合王爵名称的)。
太祖第二十一子朱模,受封沈王,预定的藩地是辽东沈阳府(今辽宁沈阳),确实是名副其实。但朱模与朱松的原因一样,也没有出外建藩,而是一直留居京师。知道永乐八年(1410年),成祖才遣朱模外出就藩,但是藩地改为山西潞州(今山西长治)。这样,朱模的王爵与实际藩地也不相符,也不知成祖是怎么想的(如果朱模改封潞王,那倒是名爵符合了)。
太祖第二十二子朱楹,受封安王,藩地甘肃平凉府。这个安字王号,不知道和平凉府有什么联系,所以王号与藩地不符合(如果朱楹封凉王的话,那就符合了)。和朱松、朱模一样,朱楹也没有在洪武、建文年间出外就藩。直到永乐六年(1408年),朱楹才在兄长兼连襟身份的成祖安排下,前往平凉府藩地。不过九年后,朱楹就在平凉藩地去世了,才有前面所说的:平凉藩地被改赐于韩王之子的事情。
太祖第二十三子朱桱,受封唐王,藩地河南南阳府。按道理,朱桱王号唐,那么即使不在西安建藩,也得在洛阳就封。但朱桱不过太祖庶二十三子,基本不可能占据天下有数的大城,成为强藩。所以虽然封号唐,也只能于永乐六年(1409年),出外就藩,在南阳这样的府城就封。南阳,在宋元时期称唐州,明初于此建唐县,所以朱桱的王爵和封地一致(其实要是按照古地封王制度,朱桱最好是按爵号就封山西翼城,因为那里才是正儿八经地古唐国所在地)。
太祖第二十四子朱栋,受封郢王,建藩湖广安陆府(不是今天的湖北安陆市,而是钟祥市)。安陆,即古楚国国都郢都,所以朱栋的王爵与封地一致,正经的郢王。但朱栋在永乐六年(1408年)就藩安陆后,不过在位六年即去世,也没有儿子继承爵位,郢王王爵被除封,此后安陆府虽然陆续就藩过数代皇子,但再也没有以郢为王号的亲王了。
太祖第二十五子伊王朱㰘,受封伊王,预备的藩地是中原富庶大城---洛阳。朱㰘是太祖实际上最小的儿子(第二十六子朱楠不满月夭折),老皇帝喜爱幼子,所以才越过他的诸多兄长,把洛阳这个富藩封给他。洛阳南龙门又名伊阙,伊水穿洛阳城而会合洛水,所以洛阳也叫伊洛。朱㰘的伊王封爵,名副其实。
以上,就是太祖二十四子的王号和藩地对比细述。
总体来说,前期所封诸王,基本上王爵和藩地一致,也是以历代封爵中,名号显贵的王号来册封的。中后期册封诸王,因为显号、美号王爵俱已封授,所以不得不因地建立名爵,名号制度上稍微有不符实际的情况。
而经历靖难之后,若干亲王需要移藩、改封,更加造成太祖诸子藩地与国号不符,这也是太祖诸子中有相当一部分藩地与王号不相符合的原因之所在。
▷ℳ朱元璋儿子的藩王王号和封地都一致吗?
明太祖朱元璋一共26个儿子,除了长子朱标封皇太子,第二十六子朱楠夭折未封以外,其他24个人都封了亲王。和唐朝、宋朝的亲王不同,明朝的亲王是要到封国就“之国”的。那么如本题所问,亲王们的封号和封国是不是一致呢?笔者的结论是大部分都一致。当然为了不空口胡说,我们就来具体盘点一下。
第一类:名号一致
朱元璋封诸子为亲王,目的是为了“分茅胙土,以藩屏国家”。洪武朝的亲王,都有直属的三护卫官军,人数可达数万人。因此这个时候的亲王,并不是后世混吃等死的寄生虫,他们担负着为大明王朝开疆拓土、保家卫国的重担。亲王们的封号大都来自春秋战国时代的大国,自然原则上与其封国都可以对应。笔者大概做了一个罗列。
燕王朱棣剧照
次子朱樉封秦王,封国西安。历史上的秦国,其都城虽在咸阳,但阿房宫大部分面积,以及兵马俑和秦陵都在西安市境内,大秦宗庙也在渭河南岸。同时明代西安的地位当然比咸阳要高得多,秦王封国定在西安,没毛病。第三子朱棡封晋王,封国太原。太原虽然并非是历史上晋国的国都,但是晋国是山西的代表,那么作为明代山西最重要的城市太原,自然也顺理成章地成为晋王的封国。第四子朱棣封燕王,封国北平(今北京)。历史上的燕国的都城蓟城就在北平的范围内,从这个角度说朱棣的封号和封国是高度一致。第六子朱桢封楚王,封国武昌。我们知道历史上的楚国都城主要在郢都(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纪南城),但广义上来说武昌属于楚地,因此朱桢的封号和封国勉强可以算是一致。第七子朱榑封齐王,封国青州。历史上齐国的都城是临淄,但青州属于齐国。另外当时青州的地位显然比临淄更重要。第八子朱梓封潭王,封国长沙。春秋战国时只有谭国,并没有潭国。但是长沙在朱梓封王之时的名字是潭州,直到洪武五年才改为长沙。第十子朱檀封鲁王,封国兖州。历史上鲁国的都城是曲阜,但兖州属于鲁国。另外朱元璋可能考虑曲阜已经有了衍圣公家族,所以才将鲁王封在了兖州。第十一子朱椿封蜀王,封国成都。历史上任何建立在四川境内的政权,其都城一般都在成都,无论是古蜀国、蜀汉政权还是此后的割据政权,大概只有元末明夏政权是建都重庆。因此朱椿的封号和封国也是高度一致。第十三子朱桂封代王,封国大同。历史上的代国疆域在今山西大同与河北蔚县一代,因此朱桂的封号和封国也是高度一致。第二十四子朱栋封郢王,封国安陆。楚国都城为郢都,安陆属于楚地,从这个角度说朱栋的封号和封国可以算作一致。第二十五子朱㰘封伊王,封国洛阳。历史上没有伊国,但洛阳有一条伊河,勉强可以认为一致。大同代王府
第二类:名号不一致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大国有限,封号很快就不够用。此后朱元璋的办法是根据封地的简称来大概确定封号,这多少会造成一部分不一致。
第五子朱橚先封吴王,封国杭州。首先这个封号很特殊,是朱元璋称帝前的爵位。从封国来说,春秋战国时代的吴国,都城在梅里(今属无锡)。张士诚政权也叫吴国,都城在苏州,这两个地方都离南京太近,朱元璋更不可能把京师南京让出来做儿子的封国。而五代十国时候的吴越国都城杭州,离南京不远,还是南宋的行在,最后被选为吴王朱橚的封国。但是朝中大臣对朱橚的封号很不满意,认为皇帝称帝前的王号怎么可以再给儿子呢?最终朱元璋改封朱橚为周王,封国开封。历史上周天子的都城在西安和洛阳,但是开封是北宋国都,可见周王在老朱心中的地位。第十二子朱柏封湘王,封国荆州。历史上并没有湘国,朱元璋既然将朱柏封在荆州,何不干脆称为荆王?不解。第十四子朱楧先封汉王,封国不详。后改封肃王,封国甘州(今甘肃张掖)。历史上并没有肃国,朱楧的封号可能还是和甘肃相关。建文年间肃王迁国兰州,兰州为今甘肃省会,肃王的封号和封国倒是不经意间取得了“一致”。第二十子朱松封韩王,封国先为辽东平原。历史上的韩国在河南境内,因此韩王的封号和封国显然不一致。到了仁宗朝韩王封国又改为平凉(今属甘肃),则跟封号更不相关。第二十二子朱楹封安王,封国平凉。安王的封号,可能来自于平凉境内的安国镇,是历史上唐朝和吐蕃的分界线,但笔者觉得这封号和封国的联系比较勉强。第二十三子朱桱封唐王,封国南阳。历史上的古唐国,和南阳这座“禹都”应该是联系不到一起。造成大量封国变动的靖难战争
第三类:从一致到不一致
还有一部分亲王,或因定位发生变化,或因靖难战争的原因改变了封国。
第十五子朱植先封卫王,封国不详。后改封辽王,封国广宁。春秋战国时代并没有辽国,但朱元璋封朱植为辽王,目的显然是开拓辽东疆域,因此可以认为封号和封国一致。但靖难战争时朱植站队建文帝,因此战后受到清算,迁国荆州(湘王在建文朝自杀,封国废除)。第十六子朱栴封庆王,封国由庆阳改宁夏。历史上是没有庆国的,但是如果封国在庆阳,那么勉强可以认为封号和封国一致。但是此后朱元璋改变主意,让朱栴北上迁国宁夏,站到了和蒙古人作战的第一线。第十七子朱权封宁王,封国大宁。历史上也并没有宁国,但是封大宁称宁王,可以认为一致。朱权在靖难战争时站队朱棣,战后改封国为江西南昌,从边疆迁到了内地。第十八子朱楩封岷王,封国岷州。历史上也并没有岷国,但是封岷州称岷王,也没有毛病。但是由于镇守云南的西平侯沐英去世,朱元璋将岷王调往云南镇守。到了仁宗朝,因为和嗣封西平侯沐晟不和,岷王迁国湖广武冈州。第十九子朱橞封谷王,封国宣府。历史上没有谷国,但宣府是古时的上谷郡,因此朱橞的封号和封国还是勉强一致。靖难战争后谷王因打开金川门有功,改封国为长沙。第二十一子朱模封沈王,封国先为沈阳。历史上的沈国位于河南境内,但朱元璋给儿子这个封号,是跟沈阳有关系,因此勉强可以认为封号和封国一致。但靖难战争后沈王改封山西潞州(今山西长治),则封号与封国再不相干。第四类:不详
第九子朱杞封赵王,封国不详。朱杞在六个月大的时候封王,但洪武三年当年即去世,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他的封国在哪里。结语:除了早夭的赵王,朱元璋其他23个儿子封国都有详细记载。里面绝大多数的亲王,特别是第一批受封的亲王,其封号和封国还是基本上能做到一致。因此从这个角度说,里面封号和封国最特殊的第五子朱橚,可能确确实实就是朱元璋和马皇后最小的嫡子。
√➜朱元璋儿子的藩王王号和封地都一致吗?
朱元璋一共有二十六个儿子,除了长子朱标为皇太子,九子朱杞和二十六子朱楠早夭外其余的二十三个儿子都被封为藩王镇守一方。
这些儿子都是一字亲王,他们的王号和封地很有特色,有的一致,有的不一致,有的早期一致后期不一致,也有从始至终不一致的。
王号封地一致
1、秦王——西安
秦王名朱樉,是朱元璋次子,洪武三年被封秦王,洪武十一年就藩西安府。
西安就是古代长安,位于关中,这里古称三秦,是秦国的地盘,隔着渭河就是秦都咸阳,因此朱樉的秦王封号完全一致。
2、晋王——太原
晋王名朱棡,朱元璋三子。洪武三年封晋王,洪武十一年就藩。
太原所在的山西在春秋时代就是晋国的地盘,而且山西的简称也是晋,因此朱棡被封到太原,完全一致。
3、燕王——北平
燕王名朱棣,是朱元璋四子。洪武三年封燕王,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
北平是中国古都,就是今天的北京。最早在这里建都的就是燕国。因此朱棣被封到这里和他的王号完全一致。
4、吴王——钱塘、周王——开封
吴王和周王是一个人,他名叫朱橚,是朱元璋第五子。他在洪武三年被封为吴王,封地为钱塘也就是杭州,虽然在春秋时代这里不归吴国管,但是在三国时代,这里被纳入吴国政权之中,到了五代十国的时候,这里曾经建立过吴越政权,因此吴王被封在这里也算是王号封地一致。
不过吴王朱橚并没有前往钱塘,因为朱元璋认为江南地区是国家财赋来源重要地区,因此在洪武十一年将朱橚改封为周王,封地改为开封。
周作为国号在历史上赫赫有名,让人想起的就是西周和东周,不过这两个周的都城一个在关中长安附近,一个在洛阳,周王被封在开封似乎搭不上边。不过除了这两个周还有一个周很有名,就是五代十国的后周,这个后周虽然存在时间短,但是因为出了周世宗柴荣赫赫有名,它的都城就是开封,所以周王被封在开封,和王号是一致的。
5、楚王——武昌
楚王明朱桢,是朱元璋第六子,他出生的时候正好赶上朱元璋攻下‘武昌,所以朱元璋当时就许诺“子长,以楚封之。”因此朱桢成了朱元璋最早确立封地的儿子。洪武三年,朱桢被封为楚王,洪武十四年就藩,封地为武昌、虽然武昌在古代并不是楚国的都城,但是武昌所在地湖北在春秋战国时代一直是楚国的地盘,楚国文化是湖北文化的根源,楚已经成为湖北的别称,因此朱桢的楚王封号和封地是一致的。
6、齐王——青州
齐王名朱榑,是朱元璋第七子。洪武三年被封为齐王,封地为青州府,洪武十五年就藩。
青州府在春秋战国时代一直归属齐国,齐国被秦国灭亡后,这里被设置为齐郡,西汉的时候这里设置青州刺史部,因此朱榑的齐王和封地一致。
7、潭王——长沙
潭王名朱梓,是朱元璋第八子。他在洪武三年封潭王,洪武十八年就藩长沙府。看上去潭王和长沙毫无关系,但是长沙在隋朝到明朝这期间长时间叫做潭州,一直到洪武五年才恢复长沙的名字,也就是说朱梓被封王的时候,就是按照地名取得,只不过他封王不久,潭州就改名了,因此朱梓的王号和封地一致。
8、鲁王——兖州
鲁王名朱檀,是朱元璋第十子,他出生在洪武三年,出生两个月后,就赶上了朱元璋第一次册封皇子为王,因此他被封为鲁王,封地为兖州府,洪武十八年就藩。
兖州府看上去和鲁没有关系,但是它管辖的县里有一个有名的地方就是曲阜,这个曲阜在春期时期是鲁国的都城,兖州附近都是鲁国的管辖范围,所以朱檀的鲁王王号和封地一致。
9、蜀王——成都
蜀王名朱椿,是朱元璋第十一子。洪武十一年封蜀王,洪武二十三年就藩成都府。
成都所在的四川别称就是“蜀”在这里建立的政权大多以“蜀”为国号,或者被后世加上蜀为前缀,因此只要一提及四川,提及成都,首先想到的就是蜀,故此朱椿的蜀王封号和封地一致。
10、豫王——开封、代王——大同
豫王和代王是同一个人,名朱桂,是朱元璋第十三子。他在洪武十一年被封为豫王,在洪武二十二年周王被发配云南后,一度被派到开封,其王号“豫”是河南的简称,而开封曾经长时间是河南的行政中心,故此这个王号和封地一致。
不过朱元璋后来放弃了让周王前往云南的想法,而是让他返回开封,于是朱桂被改封为代王,封地改为了山西北部的大同。
大同在古代别名平城,曾经是北魏的都城,东魏天平二年(535)设置代郡,治所在平城,因此朱桂的代王王号和封地一致。
11、安王——平凉
安王名朱楹,是朱元璋第二十二子,洪武二十四年封安王,封地平凉府,永乐六年就藩。
安王和平凉完全搭不上关系,但是平凉治下有一个安国镇,因此安王被封到平凉也算一致。
12、郢王——安陆
郢王名朱栋,是朱元璋第二十四子。洪武二十四年被封为郢王,永乐六年就藩湖北安陆府。
安陆府在元朝至元十五年改的名字,在这之前名叫郢州,也就是说朱元璋册封朱栋的时候,是用的安陆的旧称作为王号的,因此朱栋的王号和封地一致。
13、伊王——洛阳
伊王名朱㰘,是朱元璋第二十五子,因为第二十六子朱楠夭折,故此他是朱元璋最小的儿子。洪武二十四年,他被封为伊王,一直到永乐六年才就藩洛阳。
伊王和洛阳看上去完全没有联系,但是还是还是有一点联系的。因为洛阳得名于洛河,而伊河是洛河的一条支流,并且两河交界处被称作“伊阙”,因此朱㰘被封为伊王,封地洛阳,还算得上是一致的。
从王号一致到不一致
1、辽王——广宁、荆州
辽王名朱植,是朱元璋第十五子。洪武十一年被封为卫王,但是没有确定封地。洪武二十五年被还封为辽王,封地广宁,洪武二十六年就藩。
广宁位于今天辽宁省,当时属于辽东都司,因此辽王被封到这里完全一致。
靖难之役,朱棣和朱允炆展开夺位大战。朱植认为朱棣不会胜利,于是响应朱允炆的召唤,渡海归顺朱允炆,被改封到了荆州。
朱棣取的胜利后极为不待见朱植,但是无法处理朱植,于是默认了朱植被改封到荆州,于是辽王和封地完全不一致了。
2、庆王——庆阳韦州、宁夏银川
庆王名朱檹,是朱元璋第十六子,洪武二十四年封庆王,洪武二十六年本应就藩宁夏银川。
不过因为银川残破,粮草无法周转。故此他只能临时住在韦州。而韦州属于庆阳,因此从这里看他的王号和封地完全一致。
到了建文三年正式迁往银川,因此庆王和封地就不一样了。
3、宁王——大宁、南昌
宁王朱权,是朱元璋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封宁王,洪武二十六年就藩大宁。因此宁王和封地大宁完全一致。
不过朱棣兴起靖难之役后,朱权被朱棣算计裹挟,被迫参加靖难。
朱棣夺位后,朱权被改封到了南昌,一样以来,宁王和封地完全不一致了。
4、岷王——岷州、云南昆明、湖南武冈
岷王名朱楩,是朱元璋第十八子。洪武二十四年封岷王,封地最初定为岷州。从这看,王号和封地一致。
不过洪武二十八年,因为收复云南,急需亲王镇守,因此朱楩被改封到了云南。后来几经周折,最后在明仁宗时期,被改封到了湖南武冈,因此王号和封地完全不一致。
5、谷王——宣府、长沙
谷王名朱橞,是朱元璋第十九子。洪武二十四年封谷王,洪武二十八年就藩宣府。
谷王和宣府看上去不一致,但是宣府古称上谷,因此谷王和封地一致。
靖难之役开始后,谷王投靠朱允炆,被重用看守南京金川门。
朱棣攻打南京,谷王打开金川门,因此被朱棣视作功臣,改封到长沙作为奖励。因此谷王和封地不一致。
6、沈王——沈阳、潞州(潞安)
沈王名朱模,是朱元璋第二十一子。洪武二十四年封沈王,封地初定为沈阳,因此封地和王号一致。
永乐六年就藩的时候。朱棣放弃了辽东一带的亲王防御因此下令将沈王改封到了潞州也就是潞安,于是王号和封地变得不一致。
王号和封地完全不一致的。
1、湘王——荆州
湘王名朱柏,是朱元璋第十二子。洪武十一年封王,洪武十八年就藩荆州府。
湘王一听这个名字首先想到的就是湖南,而荆州和湘并没有关系,因此属于王号和封地不一致。
2、汉王——平凉、肃王——平凉、甘州、兰州
汉王和肃王是一个人,名叫朱楧,他是朱元璋第十四子。
最开始他被封为汉王,封地平凉。这个王号和封地明显不一致。
洪武二十五年,改封为肃王,二十七年就藩要是驻守平凉,肃王和平凉不一致。
洪武二十八年,就藩甘州。甘肃有肃州,但是朱元璋却让肃王就藩甘州,这样一来王号和封地不一致。
建文元年被迁到了兰州,这样王号和封地更加不一致。
3、韩王——开原、平凉。
韩王名朱松,是朱元璋第二十子。洪武二十四年被封为韩王,封地开原。
韩本来是中国战国时代的的一个诸侯国,统治区域在今天河南郑州一带,而开原却在关外,因此韩王王号属于和封地不一致。
朱松没有等到就藩,他死在了南京。朱棣放弃了让亲王守边的策略,因此在永乐二十二年,让朱松的儿子去了平凉,而平凉和韩王也没有关系,因此王号和封地又一次不一致。
4、唐王——南阳
唐王名朱桱,是朱元璋第二十三子,洪武二十四年封王,永乐六年就藩南阳府。
唐这个名号大名鼎鼎,不过唐始终和南阳一点关系也没有,人们一想起唐,就会想到长安。因此唐王属于和封地不一致的。
♒☜朱元璋儿子的藩王王号和封地都一致吗?
朱元璋儿子们的藩王王号和封地,原本大致上是可以一一对应的,但后来有些蕃王就不一致了。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将自己的儿子们分封到各地就藩,而这些蕃王当中,但凡是传统一字王“王号”的,基本上都跟各自的封地都是对应一致的。
比如秦王朱樉,就藩西安;晋王朱棡,就藩太原;燕王朱棣,就藩北平;周王朱橚,就藩开封;楚王朱桢,就藩武昌;齐王朱榑,就藩青州;鲁王朱檀,就藩兖州;蜀王朱椿,就藩成都;代王朱桂,就藩大同等等。
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韩王朱松。古代韩地应该在河南,战国时韩国的都城阳翟,就是今天河南的禹州。所以,按理说韩王朱松应该到禹州就藩才是,但是朱元璋却让他到辽东的开原就藩。
除了传统一字王“王号”,其他几个非传统一字王“王号”,比如庆王、岷王、湘王、肃王、郢王等,这些藩王的“王号”实际上就是封地来定的,因此也基本能对应上。
不过,后来到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就陆续对个别蕃王兄弟们的封地作了些调整。
比如,和朱棣联手靖难,说好日后平分天下的宁王朱权。本来还以为助朱棣得天下,即便不兑现平分天下的承诺,起码也能换个好一点的封地,不用继续留在苦寒的内蒙古吃草。谁知四哥朱棣很不厚道,居然把宁王朱权从原来的宁国移藩到了南昌。
这个新封地冷倒是没那么冷,不过却是个穷地方,想必宁王朱权内心也是憋了一肚子气。自此以后,宁王一系跟朝廷之间也就结下了梁子。百年后的正德年间,宁王的这股仇恨终于了,这便是宁王之乱。
除了宁王,辽王朱植和谷王朱橞也都在永乐年间转移了自己的“大本营”。前者就从原来的广宁移藩到了荆州,而后者则从原来的宣府移藩到了长沙。
至于,朱棣之所以这么做,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就是削蕃手段的一种。因为,宁王、辽王和谷王当时都还是手握重兵、坐镇北疆重镇的塞王。而藩王出身的朱棣其实也想接过朱允炆的活,继续完成削藩。只是,他并没有采用朱允炆那种过激的削藩举措,而选择通过将他们转移到南方内陆州府就藩,以此瓦解这几个塞王的势力。
当然,事实证明这种比较温柔的削蕃形式,明显要比建文帝那种直接裁切圈禁的方式要高明得多……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小贱贱
╬❆朱元璋儿子的藩王王号和封地都一致吗?
首先,朱元璋时期所封之藩王是没有封地的。所谓“封地”,指的是古代中央君主分封给王室成员及大臣、诸侯的土地,被分封者在其所获封的土地上拥有等同于中央君主的权力,包括征税、征兵、执刑、发行货币等等权力。而事实上,朱元璋在创立“藩王”制度时,就明确规定:诸王“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意思就是分封爵位却不赏赐土地,给予爵位却不管理百姓,享受俸禄却不处理事务。
也就是说,明代藩王其实是没有封地的。
朱元璋时期的藩王,其类似于一个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他并没有民政管辖权,只有军事管理权。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在借鉴历代分封的基础上建立了明代藩封制度,将自己的诸子和个别宗室封为藩王,让他们率领精兵分驻全国要塞,赋予他们兵权,一方面巩固边防,防止元代残余势力威胁到明朝的国防安全;另一方面削弱诸功臣将领的军权,监视各地的文武官吏,继而加强朱家王朝的统治。
简单的说,朱元璋创立藩封制度,他的目的就是对抗北元势力,及拱卫王室。因此,明初各藩府其实就是类似一种军事组织,他们拥有着极大的兵权,具有节制诸将、直接调遣军队地权力。当时每位藩王的属地的军事力量都有守镇兵和护卫兵组成,守镇兵闲时由朝廷指派的将领负责统领;护卫兵则由藩王直接统领。一到战时,这两股军事力量,藩王都可直接调用。
明初藩王只有属地,却没有封地。藩王在所封之地中拥有着极大的军事权,但却并未民政的管理权,也就是说他不能插手地方政务,没有财政权,更没有执政权。
那朱元璋所分封的藩王,他的属地是否跟王号一致呢?
只能说绝大部分是一致的。
朱元璋生有二十六子,除长子朱标是太子,二十六子朱楠早夭来不及封王外,其余二十四子皆有属地。
秦王朱樉。就藩于西安。春秋战国时,西安属秦地,秦都咸阳就在西安。因此,朱樉的“秦”王号与属地匹配。
晋王朱棡。就藩于太原。太原古称“晋阳”,春秋战国时期,太原属晋地。因此,朱棡的“晋”王号与属地匹配。
燕王朱棣。就藩于北平。春秋战国时期,北平属燕地。因此,朱棣的“燕”王号与属地匹配。
周王朱橚。就藩于开封。若是要让属地与“周”王号匹配,其封地应该在洛阳,因为洛阳才是周地,而开封却是魏地,魏都大梁就在开封境内。
楚王朱桢。就藩于武昌。春秋战国时期,武昌属楚地,楚国在此设有封君夏侯。因此,朱桢的“楚”王号与属地匹配。
齐王朱榑。就藩于青州。春秋战国时期,青州属齐地,“周初封吕尚为齐侯,地始归于齐。历春秋战国之世,均为齐属”,秦国一统天下后,在此置齐郡。因此,朱榑“齐”王号与属地一致。
潭王朱梓。就藩于长沙。长沙,古称“潭州”,589年,隋文帝行州县二级制,长沙郡改潭州。因此,朱梓的“潭”王号与属地匹配。
赵王朱杞。因早夭,未就国,无属地。
鲁王朱檀。就藩于兖州府。春秋战国时,兖州府属鲁地,鲁都曲阜在此。因此,朱檀“鲁”王号与属地匹配。
蜀王朱椿。就藩于成都。商周时期,成都为古蜀国都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并蜀国,在此置蜀郡,故成都人也被称为蜀人。因此,朱椿“蜀”王号与属地匹配。
湘王朱柏。就藩于荆州府。荆州与“湘”毫无关系,若要与之匹配,应该就藩于湖南地区。
代王朱桂。就藩于大同。春秋初期,大同为代地。西汉时期,在此置代郡。因此,朱桂“代”王号与属地匹配。
肃王朱楧。就藩于甘州。甘州与“肃”毫无关系,若要与之匹配,应该就藩于肃州。
辽王朱植。就藩于广宁州。广宁州即今辽宁省北镇市,广宁州自战国时期到两汉,皆为辽东郡所辖。因此,朱植“辽”王号与属地匹配。
庆王朱栴。就藩于宁夏。宁夏与“庆”毫无关系,若想与之匹配,应该称宁王,或者是就藩于庆阳府。
宁王朱权。就藩于大宁。明代在此置大宁卫,大宁自古就有“千年古都、山水宁城”之称。因此,朱权“宁”王号与属地匹配。
岷王朱楩。就藩于岷州。岷州即甘肃岷县,魏文帝大统十年(544年),始设岷州。因此,朱楩“岷”王号与属地匹配。
谷王朱橞。就藩于宣府。秦汉时,宣府为上谷郡,因建在大山谷上边得名。因此,朱橞“谷”王号与属地匹配。
韩王朱松。就藩于辽东开原。开原与“韩”毫无关系,既不是韩地,其地名也与韩无关。
沈王朱模。就藩于沈阳中卫。因此,朱模“沈”王号与属地匹配。
安王朱楹。就藩于平凉。汉时,平凉为安定郡所辖,直至唐肃宗时期。因此,朱楹“安”王号与属地匹配。
唐王朱桱。就藩于南阳。唐时,南阳为唐州所辖,直至元朝。因此,朱桱“唐”王号与属地匹配。
郢王朱栋。就籓于安陆。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都城郢置于此。因此,朱栋“郢”王号与属地匹配。
伊王朱㰘。就藩于洛阳。伊与洛阳毫无关系,理论上就藩于洛阳的朱㰘应得周王封号。
综上所述,朱元璋的二十四位得王爵的藩王,除周王朱橚、湘王朱柏、肃王朱楧、庆王朱栴、韩王朱松、伊王朱㰘等六位藩王外,及早夭的赵王朱杞外,其余藩王的王号多数都与其获封的属地有关联,如燕王朱棣的属地原来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燕地;齐王朱榑的属地原来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地。
------------------
推荐阅读:
上一篇:现在还是母胎单身,怎么办?
下一篇: 你相信天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