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何要为多尔衮平反?
❖↢乾隆为何要为多尔衮平反?
每当乾隆帝看到多尔衮的一句话,总是感动到落泪。这样的人会谋反?谁能相信。
“太宗恩育予躬,所以特异于诸子弟者,盖深信诸子之成立,惟予能成立之。”
多尔衮死后,关于他的资料被删改的也不少,有些是实在删不下去。
多尔衮是在乾隆帝洗白风中得以平反的,这股风吹了很多年,符合乾隆特立独行的性格特点,虽然多尔衮擅作威福确有论罪之处,但是做为满清入关最大功臣,皇族子孙翻看这段历史的时候却发现该功臣死都不得安生,实在也说不过去,满清入主中原,多尔衮居功至伟,这一点又无论如何都没法忽略,况且多尔衮被论罪的时候确有遭各派系打击报复之嫌,言过其实之处,前几任拍死一片,我仁以治国,捧起一群,这功绩也是没谁了。
顺治为什么最痛恨多尔衮,我们可不讲什么孝庄秘史,这点忽略掉。从皇权讲起,豪格和福临都有名正言顺的理由做皇帝,就以豪格的基本面来说,表面上具有很大优势,但生生的把自己玩坏了,他想让别人再三推举自己登基,就客气了几句而已,可惜在政治角逐趋于白热化的情况下,谁会跟你客气,一下就落了口实,被多尔衮一举“拿下”,事后才知道找两黄旗开骂,其实两黄旗好不容易被整旗抬上来,如何甘心再降下去,这是他们“死忠”的由来,至于是豪格还是福临登基,对他们来说都一样,反正不直接易旗就行了,这个豪格的头脑,我们就不说了。
而顺治看到的不仅仅是因为多尔衮自己才能上台,还有一点就是多尔衮在皇太极死后,曾经妄图夺取皇位。
无人可用的时候知道把豪格放到四川卖命,基本平定以后不但无功反而有罪,直接圈禁致死。所谓的圈禁其实就是害死,豪格很快就死在了大牢中,这是弑兄之仇。
“政由葛氏祭则寡人”阿斗的苦楚,顺治同病相怜,自己堂堂一个皇帝,竟然被多尔衮架空这么多年,早些年连玉玺长啥样子都没看清就被多尔衮拿走了,什么事情都是多尔衮擅作主张,自己根本没有实权,说是擅权,仅仅两个字,其实那么多年来顺治所受的委屈可不是这区区两个字就能概括的,其中还包含着无力抗争的屈辱和忿恨,最可气的是由皇叔父摄政王变成了皇父摄政王,平白多了个爹。顺治对多尔衮的恨,不下于万历忌恨张居正,清算是必然,缺的就是苏克萨哈这号人的反水。
其实龙袍、圈地驻兵、意图谋反等等这些事,乾隆帝都明白,从政几十年了,还有什么看不透呢,龙袍的问题和多尔衮府邸一样,属于僭越,和造反没关系,入关前多尔衮要皇位很难,但是入关后如果他想要皇位,有大把的机会。
诸多罪状是急于上位的苏克萨哈整理而来,因分赃不均而忌恨多尔衮的一干官员,顺便也落井下石泄愤,破鼓万人捶,有事没事捅两刀,朝堂上的意见早已压制不住了,说是多尔衮任人唯亲,其实就是他任用汉臣,挤掉了很多满贵嫡系的位子,在他们看来职位是满贵的专属资源,分给汉人就是吃里扒外。
乾隆帝大概的意思是,多尔衮忒可怜,子嗣全无,坟冢在东直门外,因为年月已久,长满了杂草,颇令人哀怜,想他当年摄政的时候,确实有擅权的行为,没有很好的恪守臣子本分,身死之后,他原来的属下率先发难,定了大罪诸条。但是念在入主中原的时候,可以说是睿亲王率众入关的,京城的肃清工作,各地的反抗势力,他所作功劳最大,至今余荫尚在。让内务府派人去坟头瞅瞅,种些松树啊楸树啊什么的,亲支王公也都可以去祭拜,不以为罪,借此来表达我乾隆深切缅怀他为大清做出的贡献。
开国(入主)之功,多尔衮的功劳最大,因为太过专权所以遭人忌恨,刚刚死掉,苏克萨哈就构陷他借此上位,无非是怕旗主之位另寻他人,邀功上位。
当时的顺治帝,他还只是个孩子,所以初期才没有让他亲政,多尔衮如果有不臣之心,全国兵权在握,吴三桂这类叛臣也只知有多尔衮,别人谁他也不在乎,想弄死谁还不是妥妥的,活着的时候不篡位,死了以后就一件黄龙衮就成了罪证,有这种道理么?他稍欠智商的亲哥阿济格,犯了错,一样被撸到郡王,这么秉公办事,到底有没有反叛之心呢。
乾隆帝评价多尔衮是忠心可鉴,懂君臣大义,说他谋反查无实据,如果后期收集的证据足以证实,且又是圣祖的裁断,我是不敢翻案的。从史料中,乾隆只看到了功绩,没有发现丝毫谋反的证据又涉及满清最大的功臣,怎么能不翻案呢。
多尔衮真的不拿顺治帝当回事么?
多尔衮曾经召集诸王,贝勒,贝子,王公大臣,派人给他们传话:你们这些人,就知道谄媚、巴结我,从未看到你们如此崇敬尊重皇帝!我岂能容你们如此无理!想当初皇太极死掉的时候,我的老哥老弟都请我当皇帝,我对他们说,再这样坚请,我就自己抹脖子,誓死不从!所以小福临才当上了皇帝,继承大统。
在那种情况下,让我当皇帝,我都不当,你们只知道谄媚我,竟然不尊敬皇帝,我怎么能容忍你们这些人,从今以后,为皇帝尽忠的,我珍惜重用他,不忠于皇帝,不敬爱皇帝的,就是再努力讨好巴结我,我也绝不会宽恕。
多尔衮的资料被删除的也非常多,只不过很多功绩都无法抹除才留存至今,比如入主中原最大的功臣就是多尔衮,这点就没法删,非要安别人身上谁有脸接呢,平反风中,多尔衮属于那种稍稍特殊一点的人物,乾隆帝自述是每次看到实录都会落泪,他们这些承平皇帝靠的都是祖先的打拼,多尔衮付出这么多,又根本没有谋逆证据和可能,平反在情理之中。
┷╉乾隆为何要为多尔衮平反?
乾隆四十三年,皇帝下旨为顺治朝追罪的睿亲王多尔衮平反昭雪。诏曰:
睿亲王多尔衮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陲。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寻奉世祖车驾入都,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殁后为苏克萨哈所构,首告诬以谋逆。其时世祖尚在冲龄,未尝亲政,经诸王定罪除封。朕念王果萌异志,兵权在握,何事不可为?乃不于彼时因利乘便,直至身后始以敛服僭用龙衮,证为觊觎,有是理乎?......朕每览实录至此,未尝不为之堕泪。则王之立心行事,实为笃忠荩,感厚恩,明君臣大义。乃由宵小奸谋,构成冤狱,岂可不为之昭雪?宜复还睿亲王封号,追谥曰忠,配享太庙。依亲王园寝制,修其茔墓,令太常寺春秋致祭。其爵世袭罔替。
此时是公元1778年,距离多尔衮去世已经过去了128年。
有清一代,关于多尔衮的身后事终于由乾隆盖棺定论。对于一个被“谋逆”追罪的人来说,最后给定“忠”的谥号,颇有几分戏剧化。
多尔衮死后不到两个月即被清算,落了个身败名裂。顺治十二年,皇帝下诏求言,吏科副理事官彭长庚、一等精奇尼哈番许尔安上疏历数多尔衮的功劳,请求能为他平反冤案,恢复爵位,被济尔哈朗等人驳回,两人也被流放宁古塔。
此后一百多年,再无人敢提及多尔衮。
乾隆三十八年,弘历就曾下诏:认为睿亲王多尔衮虽然定罪除封,但念及定鼎之功,不忍坟茔荒芜,由内务府进行休憩,并令近枝王公按时祭扫。
也许从这个时候起,乾隆就已经有了平反的想法。
作为皇帝,乾隆必然能看到最为详尽、真实的档案,对于多尔衮谋反与否,自然有自己的判断。
他认为当时的多尔衮“兵权在握,何事不可为”,要想当皇帝实在是轻而易举。多尔衮当时的清算如何造成,无非是他身死之后,朝廷中关于权力的分配来了一次重新洗牌。“批倒”多尔衮,就势在必行。
更何况,当时满清入关不过七年,民族之间的矛盾仍然极为尖锐,大大小小的反清复明起义此起彼伏,亟须把多尔衮这个重量级的人物推出来当替罪羊。
而到了乾隆朝,爱新觉罗家已经坐稳了江山。作为满清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乾隆堪称是中国历史上最幸福的皇帝,在二十五岁风华正茂的年纪登上皇位,继位没有任何悬念与质疑。完全不需要顾虑为这样一个关键人物平反会不会影响自己的合法性。
他的观点是:
朕若不言,后世子孙无敢言者。
于是在乾隆四十三年,弘历不仅为多尔衮平反,同时也恢复了豫亲王多铎、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肃亲王豪格、克勤郡王岳讬原有的爵位,并配享太庙,连在雍正年间获罪的允禩、允禟也恢复了名誉。
也许他没有料到满清后来的历史走向,但这句话说对了。从嘉庆开始,清朝陷入内忧外患的境地,自顾不暇,若没有他来厘清前朝旧案,后世的皇帝们哪里还有精力来顾及这些旧事。
道光九年,旻宁巡视盛京拜谒祖陵,追念睿亲王多尔衮领兵入关的功勋,赏赐当时袭爵的睿亲王淳颖的儿子禧恩三眼花翎。嘉庆薨逝后,禧恩在宗室中首先站队,支持道光继位。旻宁此举,也是对禧恩投桃报李吧。
清朝诸帝中,当数乾隆对多尔衮的评价最高,他自称看实录堕泪,想必是看到了内廷中最隐秘的档案,而这些,才是最真实的记录。
乾隆为多尔衮平反昭雪后,令多尔博仍旧为多尔衮后嗣,以其五世孙淳颖袭睿亲王爵位。
淳颖的嫡福晋富察氏是一等忠勇公、领班军机大臣傅恒的女儿。傅恒是乾隆前期到中期最为炙手可热的大臣,他的另一个女儿嫁给了乾隆十一子成亲王永瑆。
乾隆固然好大喜功,但对这些竞争皇位的失败者,终究没有像他的父亲那样刻薄。
☛◌乾隆为何要为多尔衮平反?
多尔衮没有儿子,又被顺治掘墓毁尸,按理说,没人会为他平反。可乾隆为他平冤,为他寻子,还专门把他放在太庙享受后人供奉。乾隆到底意欲何为?
时间倒退回1650年。
这一年,多尔衮38岁,刚平定满清的天下、彻底镇压豪格势力,在朝堂上享有滔天权势。
此前,顺治皇帝称他为“皇叔父摄政王”,但此时,他已经成了“皇父摄政王”。
一字之差,地位却截然不同。
只是,谁也没想到,正值壮年的多尔衮,却在郊外打猎时,意外坠马摔伤,没多久就去世了,匆忙得连回宫都来不及。
多尔衮死后,顺治帝下令追封他为“义皇帝”,赐庙号“成宗”。
但几个月后,14岁顺治又下令,认定多尔衮犯了谋反罪,硬是对其掘墓毁尸。
1778年,67岁的乾隆翻看史书,读到了这段故事。年近古稀的他,勃然大怒,说:“这简直太冤枉了!”
此后,乾隆冒着违背祖制礼法的风险,硬是为多尔衮恢复睿亲王爵位,还赐谥号“忠”。
多尔衮一生无子,无人为他鸣冤,乾隆便把他的牌位放在太庙,让他享受后人供奉,还专门给他找了个嗣子,避免他后继无人。
影视剧《琅琊榜》中,林殊费劲心思想要平反冤案,是因为背负骂名的是他的亲生父母,是和他一起浴血奋战的将士,他自己也亲历者。
但乾隆和多尔衮非亲非故,而顺治是他的太爷爷。
他为何要推翻太爷爷的决断,冒着被骂“不孝”的风险,费力不讨好地为多尔衮平反?
要说清楚这件事,我们需要先来看看,多尔衮到底是怎么被认定为“谋反”的。
多尔衮的“谋反”始末
多尔衮,出生于1612年,是努尔哈赤最喜爱的儿子。
他和皇太极是同父异母的兄弟,算起来,顺治称呼他为“皇叔父”,倒是没有叫错。至于后来的“皇父”,想必是因为多尔衮的权势,让他都不得不暂避锋芒。
没有任何一个皇帝,能允许有人凌驾在自己头上。
1650年,多尔衮意外身亡,顺治便加快了亲政的节奏。
很快,顺治的亲信在他的授意下,开始揭发多尔衮的十四桩大罪。
此时,距离多尔衮去世,才过去了2个月,但顺治的态度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
多尔衮刚去世时,顺治悲痛万分,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出城门5里迎接他的尸骨,还以皇帝的礼节将其下葬;
如今,顺治痛心疾首,大义凛然,称:
“据此事迹看来,谋篡之事果真,谨告天地、宗庙、社稷,将伊母子并妻罢追封,撤庙享,停其恩赦。布告天下,咸使闻知。”(取自《多尔衮母子撤出庙享诏》)
自此之后,多尔衮背上了谋反篡位的罪名,连一个墓穴都没有保留下来。
顺治也是恨毒了他,不仅撤去了之前的一系列追封,还专门把他母亲的牌位丢出了太庙。
多尔衮真的谋反了吗?当时有哪些证据呢?
指控多尔衮谋反的理由,洋洋洒洒,但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
顺治登基,多尔衮与济尔哈朗共同辅政,但多尔衮擅权,不让济尔哈朗辅政;
多尔衮妄自尊大,自称“皇父摄政王”,还用“皇父摄政王”的名义批奏折;
多尔衮逾越礼制,仪仗、侍从、府邸都与皇帝的规格相当;
多尔衮诬陷肃亲王豪格,还是他之后,还强行夺走了豪格的财产和妻子;
多尔衮违背礼制,将自己的生母追封为皇后,神位入主了太庙……
乍一看,多尔衮确实猖狂。
不过细想一下,这些理由,反而证实了多尔衮不会谋反。
毕竟,当时的多尔衮,大权在握,可以直接调兵遣将,甚至不需要询问顺治的意思,就可以牵制文武百官。
这样的人,若是想要谋反,应该是直接逼宫,把顺治赶下台,自己当皇帝,而不是当一个名不正言不顺的“皇父摄政王”。
另外,大臣们给出的很多理由,其实站不住脚。
打击豪格、排挤济尔哈朗,是因为他们是政敌,这无可厚非;
专权、批奏折,是因为顺治没有亲政,多尔衮基本上代行了皇帝之权;
追封生母为皇后,同样不违背礼法,因为阿巴亥本就是努尔哈赤的大妃;
当年,努尔哈赤匆匆离世,皇太极硬是逼着生了3个儿子的阿巴亥殉葬,还不给她名份,不让她的牌位进太庙,才是真正的于理不合。
多尔衮作为儿子,手握权势之下,为母亲鸣不公,是人之常情。
至于逾越礼制,做龙袍、龙椅,增加随从规格,的确算得上僭越,即“大不敬”之罪。
但若以此判定多尔衮“谋反”,还是有些证据不足。
从历史的痕迹来看,顺治定罪多尔衮,并不是因为证据确凿,而是他要为自己立威。
在14岁之前,顺治帝都没有亲政。
朝政把握在多尔衮的手里,为了立威,小皇帝一定要把多尔衮踩到泥土里。
而臣子们看见了皇帝的需求,便迅速迎合,卯足了劲给多尔衮编织罪名。
如果不考虑这种政治因素,但凡是个有个脑子的人都能想到,多尔衮要谋反的话,怎么可能只是做龙袍、修府邸,他最该做的就是逼宫杀顺治。
乾隆,自诩为“十全老人”,也是个有脑子的人。
因此,在为多尔衮平反时,他是这么说的:
“殁后为苏克萨哈所构,首告诬以谋逆。其时世祖尚在冲龄,未尝亲政,经诸王定罪除封。朕念王果萌异志,兵权在握,何事不可为?乃不于彼时因利乘便,直至身后始以敛服僭用龙衮,证为觊觎,有是理乎?......朕每览实录至此,未尝不为之堕泪。”
即,乾隆认为,多尔衮实在太冤枉了。
兵权在握,若是真想要谋反,直接杀了皇帝都可以。
明明忠心耿耿,却被定罪,实在让人难受。
换言之,乾隆认为自己在做一件正确的事,即,多尔衮没有谋反,就不应该被定罪。
不过,自古以来冤案就不少,不是任何人都有资格被沉冤昭雪的。
多尔衮没有谋反是一方面,乾隆的筹谋算计,是另一个方面。
结合其他史料,乾隆为多尔衮沉冤昭雪,还有以下2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多尔衮的功绩无法忽视
多尔衮对满清皇室有着赫赫战功,他的功绩很难被忽视:
皇太极在位时,他四处征战,带着满清的清兵多次击败了明军,大凌河之战是他,察哈尔之战是他。攻打朝鲜中,多尔衮更是直接俘虏了朝鲜国王的家属,将朝鲜世子和随从官员全部送到了盛京。
后来和明朝的松锦之战,降服洪承畴、祖大寿,都是多尔衮的功劳……可以说,如果没有多尔衮,皇太极不可能实现疆土开拓,更不可能安稳地坐在汗位上。
等到顺治当皇帝时,多尔衮出征少了,但他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识人用人的领导者。
死敌豪格、哥哥阿济格、弟弟多铎都被他派了出去,这些人,去除了满清的心腹大患李自成、张献忠,清扫明朝残余势力。
除了军事上的开疆拓土,多尔衮还非常有远见,坚持要将都城改为北京。
此前,满清的都城在盛京(即沈阳),不少满清贵族不肯迁都,认为拿下明朝之后,他们只需要向从前一样烧杀抢掠再回到老巢盛京即可。
但多尔衮认为,这不是长久之计。
迁都北京,进入关内,就能够对整个中国进行管辖和统治,控制区域将无限扩大。日后的满清就再也不需要为了一些粮食、牲畜而担心,他们还能与汉族进行融合。
可以说,顺治元年,满清能在北京定都,多尔衮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此外,多尔衮还做主接受了明朝的六部制度,主张重用汉官……
他掌权时定下来的制度,基本上给了满清一个稳定的局面。
正如乾隆对他的评价,这是功勋最卓著的功臣。
《清史稿》:睿亲王多尔衮,摄政有年威福自专,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陲,创制规模。奉世祖入都成一统之业,功劳最著。王之立心行事实为笃忠,感厚恩明君臣之大义。……睿亲王多尔衮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边疆。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奉世祖车驾入都,成一统之大业,厥功最著。
有着这样功劳的多尔衮,如果一直把他钉在耻辱柱上,连个正经的墓葬都不给留,实在太过分了,也不免会让功臣寒心。
其二,乾隆想要名垂千古的私心
在清朝众多皇帝中,乾隆非常特殊。
他在壮年登基,在位60年,掌权63年零4个月(做太上皇的时候还在掌权),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掌权最长的皇帝。
他生在了满清最富裕、最辉煌的时候,但这种辉煌不是他的功绩,而是他的父亲雍正、爷爷康熙多年兢兢业业的结果。
可乾隆这个人,偏偏好大喜功,想要青史留名当个被人敬仰的皇帝。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总要干出点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吧。
于是,“平反”就成了一个很好的选择。
不过,他并不只是为多尔衮平反,他为一大批人都平反了,诸如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雍正时期的八爷、九爷。甚至连当年被明朝皇帝千刀万剐的袁崇焕,他也给人家平反了一波。
就这些举动,若是被雍正知晓,恐怕他都能气活过来,然后把传位遗诏给改了。
当然,虽然乾隆好大喜功,但他还是有分寸的。
当年,多尔衮去世后,顺治给了他“义皇帝”的称号。
乾隆虽然否定了多尔衮谋反的罪名,但没有恢复他的“清成宗”身份,而是以臣子的身份,将他放进了太庙。
自此以后,多尔衮不再是义皇帝,也不是清成宗,他只是功勋卓著的睿亲王,谥号“忠”。
因为多尔衮一生无子,乾隆又把死了百年的多尔博找出来,让他去当多尔衮的儿子。
多尔博,是多尔衮弟弟的儿子,他的母亲和多尔衮的正妻是亲姐妹。当年,顺治也让他当多尔衮的儿子来着。
此时,多尔博虽然不在了,但他还有后人。
换言之,多尔衮的牌位,也因此每年都有人祭祀,他的睿亲王爵位,也世世代代有人继承。
《清史稿》:乃由宵小奸谋,构成冤狱,岂可不为之昭雪?宜复还睿亲王封号,追谥曰忠,配享太庙。依亲王园寝制,修其茔墓,令太常寺春秋致祭。其爵世袭罔替。
为多尔衮翻案这件事情,的确让乾隆被世人刮目相看了一番。
不过,可能乾隆自己也没想到,他最想要的青史留名,还是没有实现。
后世提起他的时候,想起来最多的是文字狱、游江南,长寿……还有他在文物画卷上戳的印章。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关注我,把旧时光的故事讲给你听。
↢☢乾隆为何要为多尔衮平反?
1650年12月,多尔衮在狩猎途中去世了。
顺治帝带着诸王大臣到东直门外迎侯,追尊多尔衮为“诚敬义皇帝”,以帝王之礼安葬,其元妃为“义皇后”,双双配享太庙。
可是,两个月后,画风突变!
朝廷定案:多尔衮“独擅专权”、“阴谋篡逆”,“削爵、撤庙享、黜宗室、籍财产入官”。
一个“义皇帝”,瞬间变成了篡逆之臣!
这个锅,多尔衮一背就是128年。
直到乾隆43年,乾隆亲自发布了长达1500字的上谕,给多尔衮平反。
乾隆,为何“突然想起”给128年前的多尔衮平反了呢?
“翻案”达人
乾隆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喜欢“翻案”的皇帝了,没有之一。
乾隆刚即位的时候,就宽免了各种案件中被处分的官员及家属,起用前朝废员或不得意者。
当时的河东总督王士俊曾经抱怨:现在的条陈,都是翻案!只要把雍正时的事情翻转过来说,就是好条陈···
乾隆听了很不爽:你说群臣喜欢翻案,其实是说朕喜欢翻案吧!
于是,王士俊被斥为小人,后来削籍为民···
乾隆嘴巴上不承认,但他实际上确实是“翻案达人”。
后来,乾隆给多尔衮、多铎、豪格翻案,还给雍正朝被迫害的八王、九王翻案。
这还不算,他还还了当年满清的对手袁崇焕、史可法清白。
而给多尔衮翻案,也确实有必要。
经不起推敲、影响极坏的多尔衮案
多尔衮的罪是:独擅专权,不让济尔哈朗预政;妄自尊大,以为顺治继位是她的功劳;用的依仗、府邸僭越;逼死豪格等。
另外,他死前让人把八补龙袍等东西放在棺内,又把两白旗移驻永平,意图谋反。
诚如乾隆在翻案的上谕所说:多尔衮堂堂摄政王,排除异己,夺权篡位的机会多得是,需要靠靠临死前偷偷摸摸放龙袍到棺材来表达对皇位的觊觎吗?
由于官方说法太扯,所以,民间自行脑补了“故事线”。
大玉儿(孝庄太后)以下嫁多尔衮换取多尔衮支持顺治继位---顺治倍感屈辱---多尔衮死后顺治报复!
按照满人入关前的习俗,下嫁可能不是什么丢人的事,但这在中原人眼里,就是伤风败俗了!
一百多年前那些微妙的权力矛盾,到乾隆时已经不是个事了。
但是,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流言,却实实在在损害者爱新觉罗家的皇家威严。
所以,乾隆平反时说得很直接:如果多尔衮罪是顺治爷圣裁,我还敢翻案吗?当时,顺治尚在冲龄,“未尝亲政也”,“乃实由宵小奸谋,构成冤狱”!
别猜了!搞多尔衮不是顺治爷的意思,是宵小奸谋之辈干的!
乾隆的翻案上谕洋洋洒洒1500多个字,追述了多尔衮的丰功伟业。
但是,重点是重新梳理官方的故事线:多尔衮摄政期间得罪太多人---宵小之辈在多尔衮死后构陷之···
皇家威严,还是要挽回的!
摆脱历史问题的困扰
在给多尔衮平反的同一年,乾隆给自己的八叔、九叔,以及豪格、多铎等人悉数翻案。此外,对前明的袁崇焕、史可法等人也加以翻案、褒奖。
之所以如此,是社会矛盾变化了。
满清入关之初,主要矛盾有两个。
对外,是满清与明朝旧势力之间的矛盾。
对内,受到“八王议政”等老制度的影响,皇帝与各王之间,各王之间,都存在着严重的权力矛盾。
到乾隆后期时,经过康乾盛世,矛盾变化了。
在统治集团外部,尽管仍有天地会等组织以“反清复明”为口号,但实际上,经过100多年,“复明”已经基本没有号召力。各地反清斗争,多是缘自“改土归流”、不堪剥削等现实原因。
在统治集团内部,尽管“八王议政”形势上仍然存在,但所议之事已经不涉及军国大事,对皇权基本上不构成制约。
这种情况下,给当初权力之争中处置过严的宗室平反,可以化解统治集团内部不必要的矛盾,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也利于乾隆的个人威望;给前明忠臣平反,可以给自己宣传的“忠君”思想自圆其说。
过去的矛盾基本不存在了,那么,摆脱当年矛盾遗留问题的束缚,是必要的。
一方面,乾隆给多尔衮等人平反,给予他们及后人尊崇、荣誉,另一方面,乾隆又于乾隆51年取消议政大臣职名,彻底终结八王议政。
一方面,乾隆给袁崇焕等人翻案,给与推崇;另一方面,乾隆朝的文字狱又登峰造极。
虚名已收人心,实招已固统治。
这大约就是乾隆的帝王之术吧。
⇓♕乾隆为何要为多尔衮平反?
这个问题要分两方面来看。
一方面,多尔衮对大清有功,他配得上乾隆替他翻案。
多尔衮对清朝有“统众入关,肃清京辇,檄定中原”之功。要是没有他的统筹调度,清朝入主中原,恐怕没那么顺利。
当然了,清朝入主中原,大家都有出力,功劳也不是多尔衮一个人的。
但是即便不考虑“檄定中原”之功,多尔衮的功劳也是很大的,配得上乾隆为他翻案。
什么功劳呢?就是他拥立顺治帝登基。
清朝前期,很多制度没有形成规范,皇储继承制度也一样。通常来说,老皇帝死了,新皇帝由谁来做,就是看谁的拳头硬。谁拳头硬,谁继位。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拳头硬”,所以他继位。
皇太极暴毙后,当时多尔衮和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的拳头最硬。他们两个才是皇位最有力的竞争者。至于顺治嘛,小屁孩而已,没人拿他当根葱。
他继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几乎等于零。
然而,正是由于多尔衮和豪格之争,皇位最终幸运的落到了顺治头上。
顺治死后,皇位传给儿子康熙;康熙死后又传给儿子雍正;雍正死后再传给乾隆。
所以,乾隆能当皇帝,他还真得感谢多尔衮对自己太爷爷顺治帝的拥立之功。如不然乾隆估计也就是个享受四品虚衔、食四品俸禄的闲散宗室罢了。
虽然后来多尔衮摄政期间嚣张跋扈,不把顺治帝放在眼里。但功是功,过是过,多尔衮的拥立之功,客观存在,不论顺治如何讨厌他,都是不能抹去的。
所以,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为多尔衮平反,恢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为“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这并不能称之为“洗白”。乾隆只是给多尔衮“正名”了而已。这是多尔衮应得的待遇。
这里注意,乾隆只是推翻了顺治皇帝给多尔衮的“欲加之罪”。多尔衮本身的罪过,比如他打击同僚,害死豪格等劣迹,乾隆并没有给他平反。
这一点从乾隆给多尔衮、多铎平反,但却不给阿济格平反就看得出来。
因为在乾隆看来,阿济格尽管也有功,但他在多尔衮死后竟然敢谋划造反,意图继续操控顺治帝,功不抵过,不予平反。(乾隆给阿济格的子孙后代全部恢复宗籍,但阿济格的亲王爵位不予恢复)
功是功,过是过,应该给谁平反,不该给谁平反,乾隆心里面很清楚。
再说第二方面。为什么偏偏是乾隆给多尔衮平反,康熙、雍正不给多尔衮平反呢?
其实,这个就是乾隆性格上的问题了。
换句话说,乾隆的性格注定了,他在晚年一定会搞点大动作。比如给“奸臣”平反。
乾隆是一个自视甚高又自信满满的人。他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觉得太爷爷做的不对。在一些历史问题上,有自己的看法。
用他的话说——“朕若不言,后世子孙,亦无敢言者”。(我要是不给那些人平反,只怕以后的人更不敢平反了)
这就跟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一些好事之徒一样,对什么事情都喜欢插一脚。
顺带一说,乾隆给多尔衮平反后,又给自己的八叔胤禩平反昭雪。理由和平反多尔衮一样。也是乾隆认为雍正整胤禩不对,他要给胤禩“正名”。
当然了,乾隆是政治家。他给胤禩、多尔衮翻案,也吃饱了饭没事干,一样有其政治目的。比如他这么干,可以名留青史,彰显他的能力。(连太爷爷和老爹定的铁案都敢翻,朕牛比否?)
还比如可以收买人心,让后世子孙都歌颂他的英明神武(仿效明宪宗为于谦平反,受到后世好评)。
所以总的来说,乾隆替多尔衮翻案,一方面是多尔衮确实有功,功大于过,他有被平反昭雪的资格;另一方面,乾隆是一个好大喜功的皇帝。翻前朝定的铁案,不仅可以在他的文治武功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还很贴合乾隆喜欢“搞事情”的性格。
此乃一举多得之事,乾隆给多尔衮平反,也就很好理解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