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亮剑中,为什么赵刚抗大刚刚毕业就被任命为团政委?
♕╆在亮剑中,为什么赵刚抗大刚刚毕业就被任命为团政委?
1937年10月12日,曾经的红三军团高级干部黄克功,因为枪杀女学生而被执行死刑,他当时的职务是延安抗大第三期学员第六队的队长,所以关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前几期学员级别之高,大家可能真的未必清楚。这个黄克功到底什么级别呢?他在红三军团担任团政委时,搭档是团长杨国夫,后来的八路军山东军区第七师师长,1955年的开国中将!
首先要弄懂延安抗大是什么性质的学校,它的前身是“中国抗日红军大学”,1936年6月1日成立于陕北的瓦窑堡,“红军大学”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培训文化水平不高、军事养成教育不足的红军中高级干部。所以校领导班子的配备那是非常强有力的:林彪(开国元帅)任校长,刘伯承(开国元帅)任副校长,罗瑞卿(开国大将)任教育长,刘亚楼(开国上将)任训练部长,杨至成(开国上将)任校务部长。
当然,它也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之下,毛泽东兼任教育委员会主席,足见重视程度。“红军大学”成立后不久迁往陕北的保安,1937年1月再迁延安,随即更名为“中国抗日军政大学”,常听到的“延安抗大”其实是一个俗称。看过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的都有印象,红军师长杨立青因为毕业于黄埔三期,被选派到红大担任教员,看见学员名单他当时就抽了:因为学员的级别太高了,实在不好领导。
红军大学的第一期、第二期学员,基本都是红一方面军的师、团级干部和红四方面军的军、师级干部,比如我们熟知的许世友、陈锡联、洪学智、周纯全、王建安等出身四方面军的开国上将,都是“红大”第一期的学员。也正是在这一期间,红大更名为“抗大”,同时发生了四方面军这批高级干部打算“出走”的事件,再后来事情解决后,这批干部被重新安排到第三期学习。
现在能理解了吧?延安抗大的前三期学员,那都是老红军的中高级干部们,其中产生的开国将军数以百计,其实是标准的“红军干部大学”,到1937年7月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这些干部纷纷出任八路军的各级指挥员奔赴抗日前线。而《亮剑》主人公之一的赵刚,背景介绍是抗大第四期学员,实际上资历也是不低的,因为他是比那批红军中高级干部只低一届的“学弟”。
抗大第四期于1938年4月16日开班,累计学员达到5600余人,其中有4000人是从全国各地投奔“红都延安”的青年学生。由于在此期间时值八路军第一次大发展,部队迅速壮大,急需大批政工干部,所以抗大第四期在8月间就匆忙结业了,学员们被分配到八路军各部、各抗日根据地军政机关等等,成为抗战初期我党我军干部队伍重要的补充力量,被称为“三八式干部”。
为什么叫“三八式干部”呢?习惯上,我党中高级干部的资历大约可以如此划分:第一批是1921年至1923年的“建党干部”,资历最深;第二批是1924年至1927年国共合作时期的“大革命干部”,也是比较高的级别和资历;第三批是1927年南昌起义至1937年“七七事变”十年间的红军干部,属于军队中的资深干部;而第四批的抗日干部,最有名的一批就是“三八式干部”。
“三八式干部”的划分时间段,是从1937年7月7日至1938年12月31日,只有在这段时间内参加革命和投身抗日的爱国人士和青年学生,并同时成为党员的,才可以称为“三八式”干部,由于它有严格的时间段,因此在全国范围内也较为有名。“三八式干部”有文化有思想,其中在抗大学习过的学员,不仅掌握了一定军事技能,还能够深刻全面地领会党的政策和方针,是抗日战争时期乃至后来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政工战线的骨干力量。
杨立青其实说的很形象,另外一方是以黄埔建军,而红军大学和后来的抗大,那就是我们的“红埔”,它虽然没有称为某某军校,但性质是完全相同的,也就是八路军培养军政干部的最高级学府。那么学员毕业后,肯定会分配到各根据地、各部队担任干部,而非普通战士,所以抗大第四期学员到了抗日前线后,起步的职务也得是连指导员,或者是县大队、区中队的政治干部。
而《亮剑》赵刚的人物背景,不仅是抗大第四期的优秀学员,还是“一二九运动”的组织者,也就是说,在那次学运的1935年时,他已经是北平燕京大学的一名地下党员,其基础资历还要高于普通的“三八式干部”,跟1927年到1937年入伍的红军干部是同等资历的。如此履历和级别的抗大第四期学员,当连指导员肯定是不合理的,至少得是营教导员或者团政委起步。
同时还得注意独立团的级别,这个在之前的文章中多有说明,八路军最初完成改编时,只有三师六旅12个番号团,类似“386旅独立团”这样的团级部队,都是1938年初以后扩建的第二批八路军作战团,其级别是不可以跟前面的12个团相提并论的。第二批团级部队的军事主官,多是从前面12个团、或者旅部师部的营级干部中选拔担任的,到第三期团级部队以后,则干脆是最初的连级干部就能当团长了。
比如李云龙的人设,在八路军初组时就是386旅772团的一名营长,然后在八路军第一次大发展期间,奉命组建新一团,再转任独立团团长,跟杨成武、李天佑这样的老团长差着两级呢,尽管是个虚拟人物,但是对应真实历史的话,也就是个大校或者少将衔。一定要注意,八路军的“团长”分为好几批呢,别混在一起论级别。
笔者想说明的是,李云龙这个团的级别并不高,而赵刚又是“三八式干部”中的佼佼者,毕业就来当独立团的团政委,一点也不稀奇。在那一批“三八式干部”中,1955年授衔少将的就有17名,当然也是在战争中表现非常出色的同志,也就是说,《亮剑》赵刚最终授衔少将,也是情理之中,是能够契合历史的。
总结来说,《亮剑》剧中的赵刚,其实是“三八式干部”的一个代表,是抗战爆发后投身革命的一批知识青年的代表,是基本符合历史的人物设定。当然,作为文学创作也肯定有刻意拔高的成分,比如曾经是地下党员,比如还是神枪手,堪称“孔夫子挂腰刀,文武双全”,因此才能够直接担任八路军第二批主力团的政委,跟李老红军李云龙搭班子,同时约束这批文化程度、政治水平不太高的红军干部。
如果是赵刚直接担任那12个番号团的团政委,那就是作者缺乏历史知识和军事常识了,而从结果看,证明作者都梁还是备足了功课的。
↤¡在亮剑中,为什么赵刚抗大刚刚毕业就被任命为团政委?
抗大毕业,可不是啥都不懂的学生娃!
赵刚刚刚从抗大毕业来到386旅,找大旅长报道时,大旅长想把赵刚留在旅部,道理很简单。
第一,他觉得赵刚是个白面书生,作战经验不足,一线作战频繁、条件艰苦,旅部相对安全一些。第二,赵刚如果去一线,一线部队的主官,没有一个省油的灯,他怕赵刚去了受委屈。
赵刚执意要去一线,旅长也不太好拂了他的面子,于是就让他去了独立团。而且给他安排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岗位:独立团政委。
这个团政委可不简单,要知道八路军在抗战初期也就是下辖了三个师、六个旅、十二个团。师长和旅长就不说了,12个团长中,包括了杨得志、李天佑、宋时轮、陈锡联等猛将,即便后来八路军的编制迅速扩大,团级主官的职务,含金量也是相当地高。
大旅长任命赵刚为独立团政委的职务时,也没经过什么深思熟虑,也就是说在旅长看来,赵刚当这个团政委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为什么?
一、赵刚的资历够老、能力够强
赵刚一出场就亮明了身份,他的身份有三重:一二九运动的组织者,燕京大学高才生,抗大四期学员。
先说前两重身份。一二九运动全称“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是1935年12月9日,北平数千大中学生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保全中国领土完整发起的一次抗日救国游行。
这次运动的意义不再赘述,能够成为这次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首先说明赵刚的资历。他参加革命的时间肯定是在1935年之前,他总不可能一下子就成为组织者吧?没有个几年的历练,也不可能被组织认可、被学生认可。
李云龙参加黄麻暴动是在1927年,而且参加过反围剿、长征,是个老红军、老革命,这一点赵刚没法比,但足以说明赵刚可不是初出茅庐的“白面书生”。
再者,能够成为“一二九运动”的组织者,证明了赵刚具有过人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号召能力。凡是组织过活动、会议的人都深知这项工作的不易,更何况当时的形势极为复杂,对组织者的能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游行路线、在哪里汇合、有军警阻挠如何应对、如何撤退、如果有同志被捕如何营救、如何利用媒体等等,千头万绪。
组织这样的活动,随时都会面临流血、牺牲,如果能力不够强悍,早就大浪淘沙了,也不会轮到赵刚当组织者了。这不正好证明了赵刚极为出色的组织能力吗?以赵刚的资历、能力,当这个团政委一点问题都没有。
二、赵刚拥有抗大毕业生的身份
抗大是一所很牛的“大学”,它的前身是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的中央红军学校,1933年更名中国工农红军大学,1934年随中央红军长征。1936年在陕北瓦窑堡成立红军干部学校,在此基础上创办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直到1985年的国防大学,一脉相传、薪火不断,一直很牛!
抗大成立初期,林彪任校长,刘伯承任副校长,教员任教育委员会主席,罗瑞卿任教育长,刘亚楼任训练部长,超豪华的配置!
一批批爱国志士、进步青年,突破日寇的重重封锁,不远千里来到延安,来到抗大,仅1937年7月到1939年6月,就有15000多名青年进入抗大学习,成为抗日救国的重要力量,其中不少人在军队和红色政权中担任了重要的职务。
那么,一二九运动的组织者赵刚来到抗大后,他特殊的身份,再加上他出色的组织才能和政治站位,很难不引起高层的关注,我们甚至可以想像,他与教员等有没有平等交流、探讨问题的可能性?
那么,赵刚来到抗日前线时,副总指挥、师长、旅长,怎么可能把他当成一个“普通的学生”呢?所以赵刚当这个团政委,没人会觉得不妥。
三、独立团的地位和李云龙的因素
去李云龙的独立团当政委,不是个好“差事”。
首先,独立团在国民政府军队序列中属于黑户,没有编制和给养,算不上“正规军”,团一级主官的任命相对简单,也不会引起太多人的注意,八路军自己就能任命。如果放到772团这样的部队中,恐怕要写报告给第二战区,横生波折。
其次,独立团规模并不大,也就是千把人的样子,赵刚这个政委开展工作的压力和阻力相对较小,让他可以迅速上手,没有哪个干部刚提拔就放在人口多、地盘大的地方,饭要一口一口地吃嘛!从小到大慢慢来嘛!
还有一点,独立团刚刚打了败仗,原团长孔捷也被处分过,士气低落,也迫切需要有个政委来改变一下,再说独立团已经滑到谷底了,赵刚干得再差也不会差到哪吧?
如果基于以上三点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旅长对赵刚不太放心,所以把他放到一个相对较差的地方,先试试他的能力,不行再回旅部。
然而,旅长的想法没这么简单。
旅长稍微一思索就答应了赵刚去前线的请示,“随口”把他安排在了独立团,可赵刚来旅部报道前,旅长肯定接到了相关通知,他对赵刚去哪里、担任什么职务一定经过了深思熟虑,他让赵刚去独立团绝对是经过了权衡的,绝不只是随便安排的,一定有他的用意。
我们注意到,李云龙曾经和多个政委搭档过,最终的结果是这些政委都被李云龙“赶走”了,八路军是党领导的军队,党指挥枪的原则绝不容许改变,旅长不可能放任独立团长期没有政委,可李云龙不是个省油的灯,一般人还真制不住他。
赵刚的出现,让旅长眼前一亮,这份资历和能力,或许可以跟李云龙“较较劲”,就算“搞”不过李云龙,再回来就是了,也没啥损失。
旅长对于赵刚是有所期待的,事实证明,赵刚没有辜负这份期待,他最终与李云龙也成为了肝胆相照、生死与共的亲密战友,独立团在他们的带领之下,屡建战功!
结语:赵刚抗大刚毕业就成为独立团的团政委,是因为资历摆在那、能力有目共睹,同时也是独立团需要一个政委!
而另外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就是赵刚是一个智商极高的人,一个能够考入燕京大学,脑子会不好使?一个在残酷的环境下组织过一二九运动而且平安脱身、顺利到达延安的人,会是个简单的人?
所以,无论从哪方面来权衡,赵刚当团政委都没有任何问题,事实也证明了大旅长的眼光。
‱Ⓐ在亮剑中,为什么赵刚抗大刚刚毕业就被任命为团政委?
你对赵刚和抗大有误解,赵刚是燕京大学毕业,从年龄来说,赵刚担任政委的时候明显不是刚毕业的青年学生了。
而抗大全称是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它不是一所文化学校,而是八路军培养军事干部和政治干部的学校,存在时间九年,招生一共八期,刘伯承,徐向前,罗瑞卿先后担任校长。赵刚毕业时间明显在1940年以前,属于前几期学员,那时候正是八路军干部奇缺的时候,赵刚这种名牌大学毕业,有战斗经验,又在抗大进修之后的军事干部,李云龙独立团这种杂牌团能分过去做政委,真是捡到宝了。
l✂在亮剑中,为什么赵刚抗大刚刚毕业就被任命为团政委?
记得《亮剑》刚播出时,有一阵独立团赵刚政委的人气比团长李云龙还高,某网站情感专栏还推出过调查问卷,你找老公是想找李云龙式的还是赵刚式的?
大多数女性观众选择的是赵刚。
原因很简单,赵政委儒雅、有能力、体贴人,这是内在。外在也不错啊,帅气、大方、燕京大学学历,一登场就是团政委,升职速度也比李云龙快。
一句话,要啥有啥。
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一个问题,李云龙是经历过多年斗争考验的老红军,长征时就是团长,赵刚出场时就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大学生,他凭什么刚到独立团就当政委啊?要知道,原则上政委还是能管团长的。
其实,赵刚这个角色远没普通观众想得那么简单,你是不知道他有多厉害。
一、履历很强
赵刚在《亮剑》中亮相时的主要身份很明显,一是延安抗大四期毕业生,二是燕京大学一二九运动组织者,后来又知道他是燕京大学肄业生。
燕京大学就不用多介绍了,曾经的一流学府,后来文理科并入北京大学,工科并入清华大学,法学和社会学并入中国政法大学,赵刚就算没毕业这学历在那个时代也是极其难得的。
先说这个延安抗大,这个学校可了不得,堪称我党的黄埔军校,其实比黄埔军校还要厉害,是综合类大学。前身是延安红军大学,首任校长林帅,副校长是刘帅,教育长罗长子,训练部长刘亚楼,这阵容那是相当强大。
抗大第一期的学生都是部队军级和师级干部,后来很多都成了开国上将,像李云龙这样级别的都没资格进这个学校。从第四期开始学员人数开始大幅增加,其中有很多也是后来的名人。
第四期分为八个大队,每个大队长的政委也都是后来的牛人,从上将、中将到少将都有。
赵刚是抗大第四期毕业的,应该属于学校里专门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培养干部的大队,光这个履历就决定了他到部队里的最低起点也得是营连级干部。
为什么赵刚起点是团政委呢?那当然还和他另一个履历有关,一二九运动组织者。
一般来说,公认的一二九运动具体组织者有好几个人,笔者就举其中两个例子,辅仁大学的彭涛在建国后担任了化工部部长。谷景生在抗美援朝时是领导上甘岭战役的十五军政委。
既然赵刚是一二九运动组织者之一,证明他在抗战前就是地下党员而且还是负有领导责任的地下党员,这样一来,他和老红军李云龙在履历上也就不相上下了。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一下,李云龙所在的独立团在当时并不是八路军的绝对主力部队,八路军的绝对主力部队就是刚成立时的三师六旅十二团,在那十二个团里担任团长的很多都是开国上将。
八路军部队大发展以后扩编了很多新的团,由于重庆方面不给编制,于是这些部队就叫独立团、新一团、新二团或者丁伟那样的某某军分区28团,团长数量那就相当多了。
总之,像独立团这些后来扩编的团论实力和地位都和初创时的十二个团差别很大,因此赵刚到独立团担任政委并不算特别意外,他的履历到绝对主力十二个团当政委当然不够,但在独立团是足够的。
多说一句,《亮剑》里李云龙老是调侃772团,可观众不能当真,772团那可是绝对主力和王牌。
二、能力很强
赵刚的工作能力是很强的,履历是他当团政委的硬实力,能力则是软实力,缺一不可,他的工作能力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1,组织能力很强,
赵刚能参与并组织起一二九运动就是证明,到独立团后工作组织也很出色,在李云龙不在的时候也能独当一面。
2,沟通能力很强
李云龙是什么人?经常和政委尿不到一个壶里的主儿,赵刚一来就给他下马威,差点让赵刚下不来台。
但就是这样的主儿,赵刚很快就能和李云龙打成一片,两人感情保持几十年,这没有沟通能力怎么能行。
3,动员能力很强
政委是要经常做动员工作的,赵刚在剧中最精彩的一次动员无疑是给俘虏兵做演讲,迅速和他们拉近距离,给李云龙解决了兵源不足的燃眉之急。
4,原则性和灵活性都很强
团长是军事主官,政委则是掌舵的,这个职位要求必须有强大的原则性,同时在工作中还不能太教条,要积极配合军事主官的工作。赵刚在这方面处理得很好,例子比比皆是,比如他当面不许孙德胜打战士,但又偷偷告诉他灵活掌握。还有对李云龙也是,该管的时候一定管,该配合的时候一定配合。
5,军事能力也很强
赵刚有狙击手的潜质,战场上一亮相就让李云龙佩服不已。此外,他在组织战斗方面也很出色,成功阻击山本特工队的偷袭,没让李云龙犯下滔天大祸。
等到解放战争后期,赵刚被调去接管大城市,成为一个大城市的父母官。解放后又被调到总参谋部工作,和当一辈子军事主官的李云龙相比,赵刚算是“孔夫子挎腰刀”,那是文武双全。
三、赵刚的原型也很牛
李云龙的原型比较复杂,核心原型是开国中将王近山,赵刚的原型则比较集中,也是一位牛人,开国少将李震。
赵刚和李震在很多地方都非常相似:
赵刚是燕京大学肄业,李震是清华大学肄业,都是二十多岁到部队。
赵刚担任过129师386旅独立团政委,李震担任过129师新编11旅32团政委。
赵刚在解放战争中担任纵队政治部主任,后任军政委,李震担任的是中野六纵政治部代主任,后任12军副政委。
1955年授衔时,赵刚和李震都是开国少将。
赵刚解放后调到总参,李震六十年代担任公安部领导。
赵刚和李震的结局都是自杀,只是性质不同。
李震的战友后来回忆他说,李震是一个工作能力很强的牛人,以一个抗战干部的资历能成为开国少将就是最大的证明。
那就简单了,赵刚的原型就是个牛人,那赵刚也不能弱啊。
综上,赵刚这个角色在《亮剑》中非常重要,他是我党优秀政工人员的代表,用一句流行的话讲叫:能文能武赵刚政委。
➞♛在亮剑中,为什么赵刚抗大刚刚毕业就被任命为团政委?
《亮剑》这部军旅小说曾经风靡一时,不过有很多人对它颇有微词。尤其是对赵刚这个大学生的任职感到不解。因为一位大学生,刚从抗大毕业,就马上担任独立团政委的职务,似乎有些不妥当。那么让我们依据当时的情况,对此进行一次剖析吧。
一、《亮剑》是一部小说,不是历史。
《亮剑》是一部优秀的军旅小说,它以细腻的笔触,恢弘的气势,为我们展现了当年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不过小说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作者为了诠释亮剑精神,把很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糅合到了一起。因此,《亮剑》中有历史,但不能把它当做历史。
比如说书中的人物,很明显最高指挥官是彭德怀,而那位旅长就是陈赓。可是陈赓的386旅长期战斗在太行、太岳地区。书中说李云龙三人是晋西北铁三角,晋西北则是贺龙的辖区,双方风马牛不相及。
再说李云龙的资历,书中说他有红四方面军的血统,还有红一方面军的血统,有这样血统的人是很少的。这批人除了陈赓是从红四方面军因病去上海,再从中央到红一方面军的外,就只剩下两个方面军会师后互调的那些人了。
当时,红一方面军调了一批参谋人员去加强红四方面军,红四方面军调了三个团加强红一方面军,李云龙这个大老粗,根本不可能是红一方面军的参谋人员,那么他就只能是红四方面军调到红一方面军的那批人员了。这批人员经过缩编后编进了红一方面军的各个战斗部队,其中一个营还参加了腊子口战斗。可见李云龙真是书中所说的那样,他根本不可能有机会纵兵抢粮,而是早随红一方面军北上了。
这样的事例很多,再比如说解放战争中,李云龙的部队从中野编入华野,这件事也是子虚乌有的。当时唯一算得上从中野到华野的部队,就是皮定均的部队。他们中原突围后,就加入了华野,成为一纵一旅,皮定均也担任了纵队副司令。
至于楚云飞更是离谱,一个黄埔军校的高材生,阎锡山怎么可能让他担任自己主力团的团长?阎锡山不怕自己的部队被校长挖走了?即便是战争后期,平津战役的时候,傅作义手下的晋绥军和中央军还是井水不犯河水,更不要说人员互相交流了。
所以说,不要把《亮剑》当成历史来看,它只不过是一部小说罢了。作者是为了让自己的故事情节能够合理延续,才对历史架构做了改变。不把李云龙放在晋西北,就无法让李云龙靠近晋绥军。不让李云龙听从陈赓指挥,就打不了日军观战团。不让华野收编李云龙,他就到不了金门。如此种种,只不过是为了小说情节的安排。
在独立团的领导架构上,我们看到的也是不完整的。一个团级单位,至少要有四位领导,团长、团政委、团参谋长和团政治部主任。在书中,整个情节主要围绕着团长李云龙和政委赵刚展开,其他人就忽略不计了。其实在战争中,这些人是必须要有的。
二、安排赵刚担任独立团政委是合适的。
作者为李云龙安排了个老资格的设定,那么给他安排的政委赵刚也不会是个泛泛之辈。其实在我军的人才选用上,有着自己的一套规矩。像李云龙这种孙悟空式的主官,必然会给他派遣一个能够念紧箍咒的政委做搭档。既然选择了赵刚,他就必然有过人之处。
有人抓住赵刚是刚从抗大毕业就担任独立团政委这一点,认为他的资历浅,不合适。不过我们从书中对赵刚的介绍,就会发现这完全是个误区。我们对这一段历史发生的事件梳理一下,这就可以推测出赵刚在这一段时间的人生轨迹。
“一二九”运动发生在1935年,“七七”事变发生在1937年,消灭山崎大队的战斗明显是百团大战的关家垴战斗,是发生在1940年的事情。这说明赵刚是在1940年来到独立团任职的。有了这些时间节点,我们就可以得到很多重要的信息。
我们先看赵刚的来历,他是燕京大学的高材生,因为领导“一二九”运动遭到当局抓捕,因此从北平逃出,正式参加了公开的革命工作。这段历史是真实的,在“一二九”运动后,领导学运的革命人员遭到了当局的大肆抓捕,学运的最高领导人还被国民党特务活埋。赵刚是学运的领导人之一,自然不会被当局放过,在当时的白色恐怖下,他只有离开北平躲避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
在此之后赵刚去了哪里,书中并没有交代。按照对当时历史的考证,赵刚最可能隐藏的地点应该在北平西郊一带,那里有我党的秘密据点。在这里,我党隐蔽了一大批革命骨干。在“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我党在日军进城前,组织了这批人员打进城去,从监狱中解救了一大批我党人员,随后拉起了自己的武装,公开展开对日游击战争。
在全国形成抗战统一战线后,八路军进入山西,并向东逐步扩展抗日根据地。河北的吕正操部也加入我军抗日,赵刚很可能就是在此时与八路军有了正式的联系。他上抗大也是在这个时候。抗大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简称,是由西北抗日红军大学在1937年改名而来。
从时间来看,赵刚在抗大的学习时间不长,最多也就一年左右。这个时间说明,赵刚是受到特别培养的革命干部。这是因为赵刚如果能够参与领导“一二九”运动,说明他的领导组织能力很强,至少在1935年前相当长时间就参加革命了。在当时的华北白色恐怖十分严重,也没有公开的革命武装,赵刚的经历说明了他对革命的坚定信仰。
再加上赵刚拥有高学历的优势,同时有从军的经历,抗大自然把他作为军队政工人员的重点培养对象。因此,赵刚一定是被编入高级班进行学习,这样的班虽然学习时间不长,但是学习任务重,在学业完成后马上就会派往重要岗位工作。
因为这里的学员都是经过严格的政审,并且拥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和一定的文化知识的人员。这些人中,大部分都是我军的中级以上指挥员,或者是准备担任中级以上指挥人员的人选。赵刚能够进入这样的班级学习,毕业后肯定会被予以重用。
至于说赵刚一毕业就担任独立团政委的资历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赵刚接受我党委派,进入燕京大学进行学运工作,能够参与领导指挥“一二九”运动,他至少要有三年以上的革命经验。那么赵刚参加革命的时间至少不会晚于1932年。在李云龙面前,赵刚参加革命的时间并不会比他晚,甚至还要比他早。
因为我们在书中只看到李云龙跟他的战友摆老资格,可是从来没有在赵刚面前显摆过这些。再加上学识上,李云龙跟赵刚更没法比。一个编筐的农民和一个燕京大学的高材生,怎么比?而且李云龙受过培训,知道知识的宝贵,这让他在赵刚面前不由自主的就矮上三分。在战斗中,经受过战争洗礼的赵刚当然不怵,他的枪法让李云龙甘拜下风。
所以说,李云龙在评价赵刚的时候,心悦诚服地说自己和赵刚没法比,赵刚是孔夫子扛大刀,能文能武。我们从李云龙的表现可以看出,组织上让赵刚和李云龙搭档是费了心的。正是才学上、能力上、胆识上、人品上被李云龙认可,赵刚才和他和谐共处,把独立团发展壮大。
赵刚从资历上、能力上都能够胜任独立团政委的职务,不过他不是从基层一步步提起来的,而是抗大毕业后直接空降到独立团的。这样做是否会影响他能力的发挥呢?如果我们从独立团的实际情况来看,让赵刚空降到独立团,并不影响他开展工作。
这是因为独立团是一个新组建的单位,它和那些老团队有着很大的差距。八路军刚刚建立时,因为国民政府的苛刻要求,我们的部队进行了大幅度的缩编。最初的那几个团队人员都是优中选优,配备的干部都是降级使用的。很多红军时期的军长、师长,只能担任旅长或者团长。这样的团队战斗力自然极强,在抗战初期,他们就能够和日军精锐个顶个的拼杀。
但是由于我们采取的是独立自主的游击战方针,发展自己的力量是首要任务。于是在建立根据地的过程中,我军抽调大批人员去进行扩军,建立地方武装。这些地方武装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再合编升级为八路军的正规编制,独立团就是这样的部队。
可想而知,这样的部队与老红军团队之间的差距。因此当李云龙被调到独立团的时候,还忿忿不平的吐槽。尤其是这样的部队一般还不满编,一个团一般只有一两个营的人员。在这样的部队当团政委,要比老团队轻松得多。而且那些老团队的人,一般都不愿意离开主力团队,到这样的部队工作,感觉上是被贬低了一样。
李云龙就是受了处分被发配到这个团的。虽然职务都是团长,但是从他的吐槽就知道他真实的心情。因此,组织上派赵刚来到这样一个部队当政委,也是抱着锻炼他的意思。赵刚如果在这样的部队锻炼好了,就会被调到条件更好的部队去。
像赵刚这样拥有过人能力的人,以独立团作为他担任中级指挥员的起点,其实是很合适的。随着部队的发展壮大,赵刚的能力也逐渐增强。最终他先于李云龙成为军级领导,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因此《亮剑》中对赵刚的人物设定是恰当的,也是很成功的。
结语:
《亮剑》是一部优秀的小说,但不是真实的历史。作者为了体现亮剑精神,把很多历史史实都提炼糅合到了一起。不过从人物的设定来说,《亮剑》还是比较严谨的。在书中,除了李云龙这个人物,刻画最多的人物就是赵刚了。有人认为赵刚作为一名刚从抗大毕业的学生,担任独立团的政委,似乎有点过快了,这是不恰当的。
我们从书中对赵刚的人物设定可以看到,赵刚是至少1932年就参加革命的老同志,他在1935年参加领导“一二九”运动,拥有过人的组织领导能力。在此后,他公开进行革命工作,“七七”事变后应该参加了我党领导的军事行动,经受过战争的洗礼。他参加抗大学习,从资历和时间来看,是参加的重点培养的高级班,毕业就要担负重要岗位的。
独立团在初建的时候,各种条件不能和老团队相比。为了独立团的发展,组织上派赵刚担任独立团政委是煞费苦心的。由于赵刚从资历、学识、胆略、能力、人品上都让李云龙甘拜下风,才迫使李云龙心甘情愿的与赵刚共同工作,克服自身的缺点。因此,赵刚这个人物设定是成功的,他担任独立团政委是十分恰当的选择。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