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在农村每出一个大学生,就产生一个贫困户?
┶↲为什么有人说,在农村每出一个大学生,就产生一个贫困户?
这个说法到底靠不靠谱呢?我们可以来算一个账。
培养一个大学生大概要花费多少钱呢?专科和本科不一样,本科又分公办和民办,所以也不一样。我就以一般开销的公办本科为例,如果公办本科开销都拿不出手,那其他类型的更吃不消。算账小能手现在为你算账。
1.学费一学年5000,住宿费一学年1000。4年下来,24000元。
2.生活费一个月1500,一年在学校大概8个月,4年在校32个月,32×1500=48000元。
3.路费按500计算,一年回家2次,4年8次,总共4000元。
4.买电子设备费用,一部智能手机2000,笔记本电脑4000,有的学校比较大可能还得要自行车或者电瓶车,按1000计算。2000+4000+1000=7000元。
5.特殊情况支出,例如看病之类的,4年按3000计算吧。
上面的费用加在一起总共86000元。
如果父母都在农村种地,一年总收入10000都没有,那完全不可能支出这一笔巨款。如果说子女不自己赚取学费生活费,4年下来那就很可能返贫。
所以没办法,父母进城打工,每个人一天200,总共一天400,一个月12000,一年下来总收入12000×10=120000(不可能全年在上班)。看似挺多的,但是还要算上支出,在城里的各种开销,其实存下来也不多。
我们假设,每个人一天饭钱30,两人60,一年60×30×12=21600元(全年都要吃饭)
父亲抽烟喝酒,一个星期一包烟,15元每盒的那种,一个月60元,一年60×12=720元。父亲喝酒,酒钱就按1000算。总共是1720元。
母亲买点廉价化妆品,买点洗头膏,沐浴露,洗衣粉,一年大概2000(开销太细不清楚)。
摩托车油费,网费、电费、水费、医保费一年10000。
父母生病治疗费,大概3000。
随份子钱2000(农村这种事情很多)。
房租一个月1500,一年1500×10=15000元。
这样算下来一年大致开销是:21600+1720+2000+10000+3000+2000+15000=55320元。
一年净收益:120000-55320=64680元
4年4×64680=258720元。是可以支持一名大学生的。
这只是非常理想的情况,实际收益我感觉要比这个水平低,主要是进城找不找得到工作是一个问题。但是如果说家里只有一名大学生的话,父母还具备劳动能力,并且愿意支持,我觉得应该不会出现贫困的现象。
现在国家对贫困生多加照顾,各项政策都在倾向贫困生,贫困生在学校也能得到助学金,开销不是很大。
现在贫困户的标准是家庭年收入4000元以下。
既然脱贫了,就绝不能再次返贫,国家会给予适当帮助。
☹≒为什么有人说,在农村每出一个大学生,就产生一个贫困户?
“读幼儿园三年,至少要花3万块钱。读小学六年,需要花至少3万块钱。读初中三年,也至少要3万。读高中三年,需要3万。读大学四年,少说要花10万。”
等供养一个大学生出来,各种学费、住宿费,再加上生活费加补习班的费用,少说也要花掉20万。
因此,很多人就得出了一个观点出来:在农村每出来一个大学生,就将产生一个贫困户。
似乎读书就是一件很邪恶的事情,是农村家庭致贫的原因。
对于这种观点,我是持反对意见。
我自己就是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读书花的钱根本就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多。而且,通过读书,我凭借自己的能力在省会城市买房安家。比村里那些初中毕业、高中毕业就出去打工的人,好上无数倍。
读书的费用,根本就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多
就拿现在的情况说吧,除了读幼儿园外,小学和初中都是不收学费的。
农村的幼儿园一学期也就一两千块钱而已,费用很低。幼儿园三年,可能还花不了万把块钱。
而且,即使你家孩子不上幼儿园,该买的衣服还是要买,要花的钱还是要花。你不可能让他在几岁的时候,就出去打工挣钱吧。
同样的,读小学和初中也是一样。
高中三年比较重要,学费加生活费,一年可能要五六千块钱以上。三年下来,也花不到很多人说的三万块钱。
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从读幼儿园到大学,唯一花大钱的地方,就只有大学四年的时间。
像我读大学的时候,一年学费加生活费是4500块钱。然后每个月的生活费,有的同学1000块钱。有的家庭比较好,可能会花三四千块钱以上。
再加上其它的一些开销,一年两万块钱还是要的,大学四年的时间,至少也要七八万块钱以上。
那农村家庭,就真的供不起一个大学生吗?
对于现在的农村家庭,供一个大学生绰绰有余
很多人会说,农民种地的收入很低,一年也就一两万块钱。一个大学生一年至少花两万,那家里父母就要喝西北风。
说这个话的,一看就不是农村里面的。
现在的农村,很少有纯粹种地的农民。都是农忙的时候在家忙,农闲的时候外出打工。甚至很多家庭,干脆把地扔给别人种,一家人都出去打工。
就算一家两口子,都在工厂流水线,一个月加起来挣个七八千块钱还是做得到的。除去自己的开销,供应一个大学生绰绰有余。
而且,即使家里很贫困,也不用担心。大学学费可以助学贷款,手续特别简单。大学生活费,可以向学校申请贫困补助。再加上大学课程少,你节假日的时候出去做个兼职。寒暑假的时候,出去打几个月的工,靠自己读完大学四年,完全不是问题。
我读大学的时候,班里就有几个同学,大学四年没有花家里一分钱,全是寒暑假打工挣来的钱。
很多说读书无用论的人,经常会说:大学毕业工资三四千,工厂流水线也是工资三四千,这大学读的有啥意义?
读大学太有意义,太重要了。
别看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工资只有三四千块钱。但是。这个三四千块钱,和工厂流水线的工资三四千,完全不一样。
你去工厂流水线,一个月三四千块钱,那基本上就是固定了。你二十岁的时候,工资三四千。等到三十岁的时候,可能还是三四千。等到四十岁的时候,工资也不见得就能增加。
但是,大学生毕业后,你进了一家公司,虽然不能说前途无量,但是过个几年以后,工资从三四千涨到七八千还是非常有可能的。
像我刚毕业进单位的时候,前半年工资就三千块钱出头。但是,半年之后,工资直接破万。
虽然到现在,工作将近十年的时间,每个月工资到手仍然一万多一点点。但是。我的社保是按照300%的档次交的,公积金账户每年都有五六万块钱。
凭借自己的能力,把房子买了。后面装修房子,以及结婚,都没有花家里的一分钱。
而村子里那些高中没读完,就出去打工的小伙伴。节约一点的,回家把房子盖了。存不住钱的,只能靠父母。最头疼的就是结婚,农村相亲,都要付高昂的彩礼。
去年过年回来,邻居的一个婶婶,还到我家借钱,把家里孩子的彩礼凑齐。
这一对比,就能看到,我读大学不但没有让家里变贫穷,反而给家里父母省了一大笔钱。
而那些没读大学,去工厂打工的小伙伴们,都是花尽父母半辈子的积蓄,才盖的起房子,结的起婚。
因此,如果谁要说“农村每出一个大学生,就产生一个贫困户”。我只能说他是在鬼扯!
读大学,是我们普通百姓家的孩子,想要翻身的唯一捷径。
≋♖为什么有人说,在农村每出一个大学生,就产生一个贫困户?
现在的大学生,一般都是50,60,70后等的后代,就算是农村人,这批人都是受过敎育的,思想与观念与老一辈有明显不同。说农村每出一个大学生,就会产生一个贫困户虽然有点言过其实,但这也是一句大实话。
现在的农村已今非昔比,这批人在农村有地,可以维持温饱,农闲时可以打工挣点钱。如果产生一个大学生,就目前的学费和其他费用,的确会对家庭产生重大影响,有的家庭用砸锅卖铁来形容也不为过。好在有助学贷款,奖学金等支持,完成学业还是可以的。个别家庭会变的贫困,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为什么有人说,在农村每出一个大学生,就产生一个贫困户?
这都是农村的实际情况所在,正因为农村靠种地收入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想培养出一个大学生,确实不容易。
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没有别的选择,只能靠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每一个做父母的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要把儿女培养出去,成为大学生毕业后扎根城市工作,不像父,母一样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地和打零工生活。
农村这个实际状况不用听人说,是个铁的事实摆在面前,是农村的老人都知道,自己也都经验过,在农村每出一个大学生,不能完全说是成为一个贫困户,做父,母的已经全力以赴,都做到尽心尽力了,不拉饥荒、不贷款,紧紧巴巴过日子,就算好家庭了。
但是有压力就有动力,每一个培养大学生的农村家庭,父,母都是能吃苦受累的,没白天没黑夜的干农活和打工挣钱,虽然当前日子过的有点难,困难都是暂时的,农村孩子成为大学生,父,母很庆幸和有荣耀的一件事情。
℅♗为什么有人说,在农村每出一个大学生,就产生一个贫困户?
这个论调不成立。现在是什么社会了,家里考上了大学生,都是值得喜庆的事情,供大学生上学确实是一件很费钱的事,但是现在社会发展的好了,家庭有钱,家里供,家里没有钱,政府帮,根本不用为钱的事情发愁。
我们村里在前几年就有几位学生考上了大学,家里父母都是种地的,要是维持家里生活没有问题,但是要供一位大学生确实有困难。
但是不用愁,家里拿不出来,国家有雨露计划,可以申请拿到,金额从5000元到8000元不等。家里特别困难的,可以争取社会捐款帮助上学,学习特别好的,政府还有奖励金。
如果以上资金还是不够读大学的费用,还可以到银行贷无息贷款,自己不用出利息,政府贴息贷款,将来毕业还本。
当然了除了以上款项帮助完成学业,家里还要出一些生活费用,这个数字,根据家庭情况有多有少,现在农村虽然还是比较穷,但是也不致于拿不出生活费用的。
农民只要勤劳,除了种地还能打工挣钱,供读一个大学生不致于成为贫困户。但是你真是贫困户,哪么还有更多的福利帮助你。总之只是考不上,考上总有办法度过难关。
考上大学家庭虽然暂时困难些,但是好日子还在后头,就看我们村里,凡是家里有大学生毕业有了工作的日子过的都非常好,这是为什么?还不是知识改变命运的结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