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为什么能全身而退,功成名就?
⇣♖刘伯温为什么能全身而退,功成名就?
人品很贵重
➨ℭ刘伯温为什么能全身而退,功成名就?
朱元璋以一介草民的身份开始了起义生涯,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最后建立了大明王朝。除了自身的智与勇以外,成功无疑离不开身边的人。当时陪朱元璋四处征战,打下江山的老人们在历史上也赫赫有名,例如徐达、常遇春、胡惟庸等人。
只是这些开国元老最后的结果凄惨,谁也没想到当初为朱元璋抛头颅、洒热血的一批人竟然无法善终。不过,在一众结局悲惨的元老当中,刘基显得格格不入,他算是为数不多能够全身而退的元老了。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刘基这个人。
皇帝想要坐稳皇位必然要杀伐果断,尤其是开国皇帝。开国皇帝,对外面对的是经历了多年割据战争的国家,百姓颠沛流离,百废待兴。对内,是陪自己打下江山的众多元老,需要奖赏。只是几年以后,一旦局势稳定下来,皇帝的剑便也要再度出鞘了。
这批开国元老确实有功在身,但这也是皇帝最为忌惮的。当初既然能一路帮我打上来,一旦有了别的心思,也容易把自己拉下马。
功高盖主,不论在哪个朝代都是皇帝的命门。当年韩信军事才华横溢,帮助刘邦杀死了最难对付的敌人,但是这样的功劳换来的是杀身之祸。宋朝更有杯酒释兵权的前例。也不难理解,多年以后朱元璋会对这些开国元老动手了。只是刘基能在这场凶险异常的漩涡中全身而退,多数要归功于这个人的性格和处事。
一、不争权夺利。
刘基这个人的位置与历朝历代的谋士定位很像,只是比起战国时期的谋士,刘基对飞黄腾达以及权势没有兴趣。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朱元璋有事需要找他商议,刘基便急急忙忙地进宫,没事便在家写写诗,读读书,做些风雅之事。官职也多是一些闲职,刘基手中一直没有实权,也没有想要争权的想法。
像刘基这样智谋过人的谋士,只要安安分分的,便是最得皇帝喜欢的手下,朱元璋也不意外。当初也是相信刘基的能力,朱元璋曾多次希望刘基担任宰相,只是被刘基全部拒绝了。刘基说自己做不好这一工作,加之嫉恶如仇,容易得罪人。
这是刘基的推辞,至于刘基到底是怕得罪其他同僚,还是怕引起朱元璋的猜忌,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二、没有羽翼,更无意结党营私。
刘基跟在朱元璋身后,出谋划策,肝脑涂地,却从不邀功,所有的功劳他都推给了朱元璋。不过,最重要的是从不结党营私。朱元璋曾经希望让刘基的好朋友,杨宰做宰相,特意询问他的意见。
本以为刘基会认可,却得到了刘基极力反对的回复,声称杨宰虽有才华,却没有足够的气度。上朝时,刘基面对李善长等团体又敢于据理力争,从不低头。结党营私,罪以致死。朝中一旦形成了小团伙,不及时解决的话,后面的子孙登上皇位必然会被这些党派势力钳制。
三、与朱元璋特殊的联系。
刘基与普通的从政人士不同,他多年来一直遵守心中的抱负,即以天下百姓为重。当年出来寻找明主也是希望早日结束元末混战的情况,刘基希望早日回到美好的时代,至于最后谁坐上那个位置对他来说并不重要,只要皇帝能够重整河山,恢复和平。
刘基的这一想法与朱元璋不谋而合,他想要实现抱负就需要找一个人来辅佐,而朱元璋想要登上皇位,也需要一个足够聪慧的人来帮助自己。
正是这样特殊的抱负关系,让朱元璋与刘基两人互相信任,各自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再加上刘基是个非常标准的读书人,比起歪歪绕绕的政治家,他要直接许多,更是张口就来一堆愤青言论。所以,朱元璋也从不在意他的这些小毛病。
总结:从这三点来看,刘基每一点都深得朱元璋信任与喜爱,虽然有些读书人的毛病,但比起胡惟庸集团以及其他小团体,他要让人放心许多。朱元璋铲除这些开国元老,有他自己的考量。
而这些下场凄惨的元老们,也不能完全称之为无辜,当初摆在他们面前本就有两条路,只是面对滔天的权势,很多人行差踏错,换来了惨死的结局。这天底下又有多少人,有那么多功劳,被一次次邀请担任宰相,却一次次坚定拒绝的人呢?刘基能够全身而退是因为一直秉承初心,毫无逾矩。
------------------
推荐阅读:
指鹿为马的赵高,明明已完全掌握朝廷,为何还能被子婴轻松除掉?
如今糖尿病治疗的最新成果进行到哪一步了?距离彻底治愈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