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文明的古老文字,与中国商周文字有什么不同?
mⒽ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文明的古老文字,与中国商周文字有什么不同?
两河文明是楔形文字,和中国商周文字,差距很大的,一看就是两种文字。
楔形文字和商周的甲骨文,一种是介于字母与家形之间的文字一种是成熟的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的文字,一个向东一个向西没有任何相同,这点不用去对比了!
楔形文字是家形文字与字母的过渡,据目前考古认为是最早的文字。
上面是甲骨文,和楔形文字一看就没任何相同,根本就不存在有什么不同的争论。
楔形文字也叫钉头文字或箭头字。因笔画呈楔状,颇像钉头或箭头,故称。
是西部 亚洲 的古代文字。约公元前三千年左右由 美索不达米亚 南部 苏美尔 人所创造。
后来 巴比伦 人、 亚述 人、 赫梯 人、 波斯 人等都曾使用这种文字记录自己的语言。
甲骨文,大家看了是否亲切而熟悉,说明和现今汉字一脉相承。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出现的时期大概是殷商时期,距今大概3000多年。
己发现大约十多万片甲骨,4000多个单字。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20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是非常成熟的文字。
从甲骨文的记载能力和组成形式是楔形文字无法比的,当然楔形文字要古老。
但像商甲骨文这种成熟文字是不可一夜产生的,任何文明是有一个过程的。
且不说距今7500到9000年的“贾湖刻符”,省的有人说只是原始图。
那就说说比甲骨文早1000多年的“甲刻文”。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山东各地发现了非常多的远古骨头、甲骨、陶器,这些文物上都刻有一些“符号”。
而且,距今5000到3000年同时期的辽西、赤峰、汉中、以及黄河流域一带都有这种“刻符”的出土。
但以山东发现的最多。
这种相似刻符出现在不同地区,就应该就是用来相互交流的文字。
2007年,刘凤君老师经过长期的研究鉴定,确定这是一种早期的象形文字,在09年正式将其命名“甲刻文”。
此后,全国大部分的专家一致认为“甲刻文”是中国古老的文字,而非刻符。
如今已经破解了不少的“甲刻文”,发现这种古老的文字与甲骨文有着递进以及传承的关系。
只是西方不肯承认而己!
如果承认了中国的甲刻文,就意味着承认甲刻文与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苏美尔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并列为世界三大最古老文字。
甲刻文到隶书的演变!
↘ℨ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文明的古老文字,与中国商周文字有什么不同?
一、苏美尔文字的演变
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约为公元前 3500 年开始在古代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之间流行,这种文字多刻写在石头和泥版(泥砖)上,笔画成楔状,颇像钉头或箭头,故称楔形文字。这种文字被认为是迄今已经发现的人类文字中使用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苏美尔楔形文字最初的文字外观形象并不像楔形,而只是一些平面图画。如下图:
苏美尔文字——从象形到楔形文字的演变
被后世称为楔形文字的苏美尔古文字,正是起源于图画式象形文字。约公元前3500前,苏美尔文由图画文字最终演变成楔形文字,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才告完成,而演变成真正像钉子形的文字是约公元前600年新巴比伦王国时期。苏美尔文字后来为西亚各古代民族所采用。塞姆语系的阿卡德人、迦南人、巴比伦人和亚述人,印欧语系的赫梯人和波斯人,语系难定的埃兰人、胡里安人和乌拉尔图人都用苏美尔文字来记写自己的语言,因而又形成了不同的楔形文字体系。
苏美尔楔形字有意符和音符,经过巴比伦人、亚述人、阿拉米人的使用和改造,成为一种半音节文字,在字母发展史上有所贡献,苏美尔人还用它来表示声音,几个表意字合在一起就可以代表一个复杂的词或短语。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苏美尔人同化于阿卡德人后,其文字在宗教和文学中仍被使用,随着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阿拉伯人先后侵入两河流域,楔形文字最终于公元1世纪后失传。
定形的楔形文字
楔形字原来是从上而下直行书写,后来改为从左而右横行书写,于是全部楔形符号转了90°,从直立变成横卧。由于右手执笔,从左而右横写,楔形笔画的粗的一头在左,细的一头(钉尾)在右。苏美尔楔形字有意符和音符。经过巴比伦人、亚述人、阿拉米人的使用和改造,成为一种半音节文字,在字母发展史上有所贡献。楔形符号共有500种左右,其中有许多具有多重含义,其“准确含义”只能根据上下内容来确定。
二、殷商甲骨文与苏美尔楔形文字
甲骨文字是中国商朝时期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大约在公元前1700开始流行使用,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为最早的书迹。殷商甲骨文主要记载信史、饮酒及敬鬼神活动。
甲骨文与楔形文字
殷商甲骨文书写工具是用刀刻在龟甲或者兽骨上,苏美尔楔形文字是用芦苇杆(骨棒、木棒)制成笔头,将文字书写在黏土制成的半干的泥板上。要论书写工具,无疑苏美尔的楔形文字的书写难度要比甲骨文高,泥板上书写的文字字数也比龟甲或兽骨上要多。
从文字的形体来看,楔形文字早期与殷商甲骨文一样属于象形文字,其构字方法都是整体仿拟人事物和局部仿拟人事物。从字形的结构来看,甲骨文字体结构笔法因记载文字的工具性质不一样,甲骨文没有楔形文字规整,甲骨文属于既有上下结构也有左右结构的曲折形,楔形文字属于上下或左右结构的钉子形。甲骨文始终没有脱离象形文字范畴,属于表意文字;而楔形文字经过巴比伦人、亚述人、阿拉米人的使用和改造,成为一种半音节文字,在人类字母文字发展史上有所贡献,对西方的拼音文字的形成有很大推动作用。
甲骨文到现代文字的演变
综合起来看:甲骨文的形成要晚楔形文字一千八百年左右,甲骨文始终未脱离象形文字的范畴;楔形文字早期具有象形文字特征,但从中晚期开始,经过其他民族的使用改造,文字具有表意与表音的功能特征,为西方纯粹的表音字母文字构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文明的古老文字,与中国商周文字有什么不同?
美索不达米亚不是一个单一的国家,也不是单一的文化。
不过,如果说到那里的古文字,无疑是指“楔形文字”。
商、周是中国前后相继的两个朝代,这两个朝代的文字尽管同源,但也发生了不小变化——但周代的金文和篆体,肯定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这也毫无异议。
“楔形文字”与“甲骨文”有何不同?
最大的不同,是这两种文字,是对应不同的语言产生的。
然后才是“技术”上的不同——两种文字,走了不同的“技术”发展道路。
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是不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对此至今存在争论。
国际上的相当数量的相关学者,赞成世界上最早的象形文字,不是产生于美索不达米亚,而是形成于距今5500年左右现属巴基斯坦和伊朗西部的地区。被发现的泥板已经做过碳14测定。
后来,与此相关的文字,才出现在苏美尔、埃兰和古印度。
苏美尔人在距今5000年前后,发明了相对“成熟”的文字,这一点,学者们基本赞同。
同时,学者们还赞同,苏美尔文字,与埃及文字无关——苏美尔和埃及的语言不同;文字符号在形式上也没有一致之处。
其实,国际上的学者们还有一个重要共识,这就是,埃兰、古印度和中国的古文字,也不可能因袭苏美尔人的语言,道理同上。
苏美尔文字,经过很长时间才趋于完善。
最初,苏美尔文是图形文字,约有900至1000个图形符号,这在名为“鲁克”的古城遗址中被发现。
此时,以图画的形式表示各种事物;数目字用重复的短线或圆圈表示;专有名词则按某种规则用图画的组合来表示,即这类图画只能根据特定语言的发音组合来解读,而不是按图画本身所描绘的东西来理解。
这种特定语言,由公元前4千纪-前2千纪之间,美索不达米亚东南部和迦勒底地区的居民所使用。
公元前3千纪,上述图画型的楔形文字,逐渐演变成按照惯例书写的线形笔画文字;因为这种文字,是用斜尖的笔刻划在软泥板上的,所以笔划呈楔形。
“楔形文字”,是现代人根据这一特点而起的名字。
这是“楔形文字”的第一阶段。
前三千纪末期,苏美尔遭到阿卡德人入侵。阿卡德人,是闪米特人的一支,所说的阿卡德语深受苏美尔语的影响。
阿卡德人到来之后,对“楔形文字”进行了改革,将字符削减到330个左右。这使“楔形文字”图形文字的特征发生了很大改变——文字中出现了限定符号,据说,这种办法受埃及文字的影响,限定符号的数量约40个。限定符号,写于词的右上角或左上角,用以表示特定含义。
有人说,这有些类似汉字的“部首”。的确,这一阶段的“楔形文字”,有表意文字的特征。
这是“楔形文字”的第二阶段。
后来,“楔形文字”又被闪米特人都来书写他们的语言;还被用来书写亚述及巴比伦诸方言。
埃兰人、喀西特人、波斯人、米坦尼人以及胡里人都借用过“楔形文字”。胡里人又把“楔形文字”传给赫梯人。赫梯人的语言属于印欧语系;其统治区内的其他语言,如卢维语、哈梯语等,也使用“楔形文字”。
此时的“楔形文字”,已经更多具有了表音文字的特征。
这是“楔形文字”的第三阶段。
前7-前6世纪,阿拉米语作为交际语言广为流传,腓尼基文字使用迅速增多。而且,随着波斯帝国壮大,美索不达米亚政治上已不存在独立性等等原因,“楔形文字”的使用也就越来越少。只有少数祭司和学者坚持使用,这又延续了数世纪。
现在已知最晚的“楔形文字”泥板,约于公元75年书写。之后便退出了历史舞台。
前面已经说到,“楔形文字”与甲骨文之间,不存在因袭关系。
第一,“楔形文字”最早是表达苏美尔语的文字,其对应的,是苏美尔语的“词”和“音节”;甲骨文是表达汉语的文字,对应的是“语素”。
所谓“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的单位,具有“最小、有音、有义”这样的特点。
汉语是语素文字,世界上的其他文字都不是语素文字。
第二,“楔形文字”尽管也经历过图形阶段,但在这一阶段,其还称不上是成熟文字;甲骨文则已经是成熟文字,尽管目前释读的甲骨文中,大部分还是象形文字,但至少已经有百分之三十以上是形声字。
“楔形文字”初期的900-1000个字符,大部分是单个字符,还有前面说到的“图形组合”,然而到现在,这种组合只知道由苏美尔语规定其内容,但却没有发现其组合的“造字”规律。
甲骨文则不同,后来汉文字学者所称的“六书”原则,甲骨文已经具备,尤其是指事、象形、会意和形声,具有了相当成熟的“造字”规律。
至于后来阿卡德人和诸多其他语言借用“楔形文字”,属于其向表音为主、表意为辅的方向发展,更不具有与甲骨文的可比性了。
甲骨文,一直发到现在的汉字,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同源文字。
#行业人士招募计划#
◃✕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文明的古老文字,与中国商周文字有什么不同?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是由苏美尔人创造的,可以说是人类进化出的最早的文明。她的文字叫“楔形文字”,每一个笔画都像一个楔子,即一头宽一头窄,像个钉子,所以也称其为“钉头文字”。因为两河流域有的是泥沙和芦苇而缺少树木,苏美尔人要书写文字,就就地取材用一截芦苇秆,把一端削尖,往半干的泥板上摁,摁一下出现一个像钉头一样的印,这样的印子不同的组合代表不同的意思,由这些不同意思的组合组织成语句。
中国商代的甲骨文,是用刀子锥子之类的工具,在龟甲或牛肩胛骨上刻画,用刻画出来的线条组合成文字。这些文字的表达方法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转注、假借、形声。其中最根本的是象形,表达什么就让字像什么,如日、月、猪、马、牛、人等等。指事是把干什么表达出来,如鉴,表现为人在水盆上“照镜子”。会意,跟指事差不多,是让人看到后理解它表达的意思。转注,简单说吧,把不容易表达的意思用较容易表达的意思去影射它。假借,跟转注差不多,借一种事物注释另一种事物。形声好理解,字的一半表达意思,另一半表达读音。
后来,文字铸在钟鼎之类的青铜器上,叫钟鼎文,文字结构跟甲骨文虽有不同,但是表达方法是一脉相承的。后来的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等,也是这样,相互承袭,是逐步改进而不是另起炉灶。所以说中国的文明一直没有中断。
楔形文字流行了几千年,终于由于它繁琐不好书写不好使用,在两千多年前被淘汰,而被拼音文字代替。
▢➬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文明的古老文字,与中国商周文字有什么不同?
有兴趣滴看看楚邦文字,如果楚代替西周统一,那么中文乱成楚字那样后,最后就会发展成苏美尔那种,很难音形共存,极难追溯上古史了。而我们甲金文音形还在,每个字都是上古一个画面,直接拼图就可以还原上古史。而且代代发音体会就可以识字,不会中断了传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