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贾雨村闲游“智通寺”一段有何深意?
✠⇥红楼梦中贾雨村闲游“智通寺”一段有何深意?
这段情节是为了带出“智通寺”中那个神秘老僧,他的身份可不简单。
“智通寺”这段看似突兀,其实是作者采用倒叙手法,他将原本未来发生之事,巧妙地安排于正文之中,在不经意间为读者展现红楼梦完之后的场景。读者如没看出其中的古怪,大约也就此忽略过去了。
红楼梦甲戌本第二回原文及脂批摘录:
(贾雨村)这日,偶至郭外,意欲赏鉴那村野风光。忽信步至一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隐隐的有座庙宇,门巷倾颓,墙垣朽败,门前有额,题着“智通寺”三字,【甲戌侧批:谁为智者?又谁能通?一叹。】门旁又有一副旧破的对联。
曰: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雨村看了,因想到:这两句话,文虽浅近,其意则深。【甲戌侧批:一部书之总批。】我也曾游过些名山大刹,倒不曾见过这话头,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亦未可知,何不进去试试?想着走入,只有一个龙钟老僧在那里煮粥。雨村见了,便不在意。及至问他两句话,那老僧既聋且昏,齿落舌钝,所答非所问。
雨村不耐烦,便仍出来,【甲戌眉批:毕竟雨村还是俗眼,只能识得阿凤、宝玉、黛玉等未觉之先,却不识得既证之后。】【甲戌眉批:未出宁、荣繁华盛处,却先写一荒凉小景;未写通部入世迷人,却先写一出世醒人。回风舞雪,倒峡逆波,别小说中所无之法。】意欲到那村肆中沽饮三杯,以助野趣。
贾雨村剧照
如此一段文字,乃是讲贾雨村出门散步时,遇见一座“智通寺”,便进去逛了一番。换你我写文,大约就是一段废话,但雪芹落笔,却是大有深意,红楼之中,从无闲笔。
仅“智通寺”三字,批书人便咏叹了一番,“谁为智者?又谁能通?”,语含机锋,让人心中一凛。
很显然,此庙以“智通”为名,那这位“又智又通”之人,定是指寺中老僧。
接下来是寺庙上一副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脂批讲“一部书之总批”,这个评语就有些不得了了,寺中老僧,所居之处一幅旧破对联,竟然担的起红楼梦“书之总批”之称?
红楼梦一书,前五回极其重要,可以说整部书中的关键信息,大部分都在前五回中有所涉及。
此处智通寺老僧出场,正是在全书开篇不久,可见其重要性。
老僧身份,必定大有文章,他,究竟是谁呢?
老僧
贾雨村进入寺中,见到的老僧老态龙钟,孤独一人在那煮粥,贾雨村又问了几句话,老僧却是“既聋且昏,齿落舌钝,所答非所问”,好一出风烛残年的凄凉景象。
批书人在旁适时给出弹幕,“毕竟雨村还是俗眼,只能识得阿凤、宝玉、黛玉等未觉之先,却不识得既证之后”。
什么是“未觉之先”?什么又是“既证之后”?
书中贾宝玉有两次对他人的誓言:你死了,我做和尚去。
第一次,是他对林黛玉讲。
原文摘录:......林黛玉哭道:“你也不用哄我。从今以后,我也不敢亲近二爷,二爷也全当我去了。”宝玉笑道:“你往那去呢?”林黛玉道:“我回家去。”宝玉笑道:“我跟了你去。”林黛玉道:“我死了。”宝玉道:“你死了,我做和尚!”
第二次,是他对袭人讲。
原文摘录:......宝玉笑道:“你死了,我作和尚去。”袭人笑道:“你老实些罢,何苦还说这些话。”
贾宝玉与林黛玉剧照
智通寺一段,正是在呼应后来贾宝玉出家为僧,寺中这位老僧,便是出家之后的贾宝玉。
张爱玲说,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恨,则是红楼未完。
红楼的确未完,但有些人物,曹公却在不经意处,已是交待了结局,就如这智通寺中的贾宝玉。
所以,脂砚斋这处批语的真正意思是:贾雨村还是肉眼凡胎,只能看到红尘俗世中的凤姐、宝玉等人,却不识得看破红尘、已证我佛的贾宝玉。
皈依我佛
怕看官们“巨眼”不识宝玉,脂砚斋又特意在眉批上点了一句“未写通部入世迷人,却先写一出世醒人”。
“入世迷人”,便是那繁花似锦大观园中的贾宝玉,“出世醒人”,便是在这破庙之中,出家后的真宝玉。
至于批注后面还有“回风舞雪,倒峡逆波”一类的话,大家不用理会,脂砚斋除了爱剧透,平常只要遇上书中有隐喻之处,惯例是要吹上一波。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的结尾,他也得意地讲过那段情节“三染无痕”,这一点答主过往曾有过相关解读。
这智通寺中老僧形象,正是贾宝玉出家后数十年后的真实写照,当年与黛玉花前月下的王孙公子,如今变成了这番模样,实是令人悲伤不已,不忍相看。
当年那位翩翩浊世佳公子,黛玉心中爱煞的多情郎君,今日又在何处?
出家的年青僧人
贾宝玉当初曾对林黛玉发下誓言:
你死了,我做和尚!
如今他已践行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变成了一个“既聋且昏,齿落舌钝”的凄凉老僧,那林黛玉和袭人,恐怕此时也是香消玉殒了。
绝代佳人,已成一缕芳魂。
正所谓: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如果喜欢本文,记得轻轻点个赞)
若想知道贾宝玉出家的来龙去脉,莫要错过下文。
文章推荐重磅深度大文:《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是不是曹雪芹?
☢⇢红楼梦中贾雨村闲游“智通寺”一段有何深意?
时常觉得曹雪芹用笔神秘莫测,匪夷所思,正如脂批所说的,“能解者,方有心酸之泪,哭成是书。”我也常常感慨,自己才思不敏捷,心思不细腻,情思不丰厚,辜负了曹公的良苦用心,以致曲解其意,贻笑大方。
不过作为一个《红楼梦》的爱好者,虽然蠢笨,但是依然具有探索的冲劲,希望自己的一点点理解,能够切中其意,那就很满足了。针对这个问题:《红楼梦》中贾雨村闲游“智通寺”一段有何深意?说真的,我不是很理解,但是也试着阐述一二,权做抛砖引玉之用。
在第二回,贾雨村被革职之后,担风袖月,游览天下名胜,偶因染病,滞留维扬地面,做了林如海的西宾,教林黛玉读书。后黛玉母亲病故,黛玉哀痛过伤,触犯旧病,遂连日不曾上学,贾雨村闲来无聊,饭后闲庭信步,来到了“智通寺”。
这日偶至郭外,意欲赏鉴那村野风光。忽信步至一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隐隐的有座庙宇,门巷倾颓,墙垣朽败,门前有额,题着“智通寺”三字。门旁又有一副旧破对联,曰: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我们都知道曹雪芹用笔鬼斧神工,无一处费笔,处处包含大关节,眼前一座小庙必定暗藏玄机。首先这个“智通”就很令人迷糊。
(甲戌)谁为“智”者,又谁能“通”?一叹!
“智通”表面的意思很简单,很好理解,无非就是运用大智慧,看透眼前迷局,然后豁然开朗,知晓天下事理,万事通达。总体上其实就是一个“悟”。那么为什么要贾雨村来悟呢?就像开篇说的,这个故事是“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一段故事。而且,贾雨村这个人物,贯穿全书,见证了整个荣宁二府的起伏跌宕,作者是要借他的眼,借他的悟,来使天下众生悟。
不过很可惜,贾雨村不是那个可以“悟”的人。古来大彻大悟的人其实遭遇差不多,就像甄士隐一样,经历了家庭巨变之后,身心受到极大淬炼,然后豁然开朗,大彻大悟。贾雨村此时也一样,宦海沉浮,被打落低谷,心境应该是有大变化的,考验他的就是看他有没有“智”,不过很明显,他没有。
这幅对联也是作者真是体现了作者的苦心啊,这里的脂批是这样的。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甲戌)先为宁、荣诸人当头一喝,却是为余一喝。
这其实也是这部书的总批,很多时候,我们忘记舍取,眼前见到的,能抓住的,都不想轻易放弃,在我们眼里,利益面前,什么都是假的。却不知,很多时候,都是为他人做了嫁衣裳。殊不知,很多东西是强求不来的,有时候苦心孤诣的结果其实都是“有命无运”吧。
宁荣府里的公子小姐们生来高贵,到头来焉知不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就像甄英莲和娇杏的遭遇一样,富贵人家的小姐做了低贱的小妾,身本贱命的丫鬟反而做了官家的主母。凡事要知道取舍,懂得进退,不要无路的时候才回头。只不过贾雨村终究只是一个凡人,贪恋红尘的他难逃“因嫌纱帽小,致使枷锁扛”的命运。
要说贾雨村全然无感觉也不尽然,所以看到这个对联,他觉得“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亦未可知”。
(甲戌)随笔带出禅机,又为后文多少语录不落空。
翻过大筋斗的我觉得在书中人物比比皆是,无论是宝玉还是黛玉等,或者是甄士隐或者是贾雨村等,都是历经大磨难、大曲折、大风波的,只不过悟性不同,结局也就不一样了。
关于禅机,特别查了一下资料,禅机也可以叫机锋,是禅宗祖师去除参禅人心中妄想杂念的手段,以使参禅人明心见性,即实证佛性本体。也是祖师勘验学人悟入境界的方法。这个机锋可以是语言,也可以是动作。悟的人如醍醐灌顶,立即通晓;悟不了的只能一头雾水,呆若木鸡。昔日佛祖拈花微笑,摩诃迦叶明白佛意,以微笑回佛。这就是明悟了。
第一回,甄士隐在听到僧道的《好了歌》,立即就顿悟了,并作出了精彩的解注,这说明甄士隐是有大
智慧的。而在第二十二回,宝玉听到了宝钗念给他的《寄生草》辞藻。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哪里逃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宝玉听后,喜不自胜,但是他其实没有悟。所以黛玉说他“还没唱《山门》,你到‘妆疯‘了。”后来因为和姐们们闹了别扭,又想到了“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不禁大哭,立占一偈云: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可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怕别人看不懂,又填了一只《寄生草》,其实宝玉这时候已经顿悟,已经觉醒,脂批说他:宝玉悟禅亦由情,读书亦由情,读《庄》亦由情。宝玉必定是有禅性的,这也是他以后的路。作者无时无刻的都在暗示宝玉以后的结局,真是苦心孤诣啊。
接着看贾雨村。
想着走入,只有一个龙钟老僧在那里煮粥。(甲戌)是雨村火气。雨村见了,便不在意。(甲戌)火气。
贾雨村只是以一个俗人的眼光来看这座破庙,看这个眼前的老僧。见到的无非就是万万俗人见到的一样,为什么呢?因为无“智”所以不“通”啊。在第一回,甄士隐听到僧道分手的时候说,三劫之后,在北邙山汇合。佛以世谓劫,三十年就是一世。那么三劫之后就是九十年了。眼前这个龙钟的老僧,既聋且昏,齿落舌钝,所答非所问,莫非已历三世吗?而且脂批说这些都是要翻过来的。那就是说,因为贾雨村“不智”,所以只能看到表象,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那这个老僧是谁呢?
毕竟雨村还是俗眼,只能识得阿凤、宝玉、黛玉等未觉之先,却不识得既证之后。
如果不是俗眼,看到的可以是千千万人,未必是宝玉,也可是宝玉,亦可是阿凤、黛玉等。更可能是甄宝玉、甄士隐。作者的目的只有一个,要雨村去悟,也就是要所有的读者一起去悟。表面看老僧在煮粥,可是焉知不是煮的一世繁华。
宝玉下凡历练这一番,包括补天石化成的宝石,还有那许多冤家孽障,一干情种,在世间的种种其实不就是“黄粱一梦”吗?眼看着“脂正浓粉正香,眼看着金满箱银满箱,”其实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转眼醒来,仿佛一世,其实饭都没熟呢。我们所知所感,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的?曹公一世历经坎坷,看透世事,看透了也就悟了,这分明应该是在度化世人吧。
故事发展到这里,其实主角都没有出场呢。而且故事的主要舞台,宁荣二府也都没有透露。但是作者却写了甄家的败落,其实正是暗示将来宁荣二府的败落;甄士隐的出家,也正是贾宝玉将来的结局。这个想要世人觉醒的智通寺,其实就是繁华落尽的这个世间。在这个结构上,作者安排的真是太巧妙了。正如脂砚斋说的,这种写法是:“回风舞雪,倒峡逆波,别小说中所无之法。”
关于这个老僧还想说几句,有人非说这是贾宝玉将来的情形,其实这样也没有错。但是我还是坚持认为,这不仅仅是宝玉一个人的幻象,而且普世众生的画像,是坠入红尘不能自拔的芸芸众生的画像。而且作者屡次说“虚幻”等等,其实也就是真真假假,表面浮现出来的都是假象,隐藏在下面的才是真的。
正如曹公说的:“满纸荒唐言”,我这确是“满腹难解事”,头条卧虎藏龙,希望有真知灼见的条友不吝赐教,在下必当洗耳恭听,凝神细观!
✤⇆红楼梦中贾雨村闲游“智通寺”一段有何深意?
“智通寺”寓意真智或智真者能通,也即能知能通达红楼梦中的真假内外。
从红楼梦借假隐真的结构论,假在外,真在内;假是皮,是墙,真是被假所隐藏的。也可以看作真假始终在红楼梦中为邻为伴之交的关系。顺着这样的逻辑思路,分析该段文字:
“这日偶至郭外”,“日偶”就可以表达真假,即“日”是真,“偶”是真之伴,是假;“偶”是“二”,那么,“日”就是“一”;“至郭外”也是表达真假。“至郭”,就是建最好最繁华繁荣的城郭就是真,“外”就是假,不以这个为发展方向的文化就是假(外)。“村野风光”就在城郭之外,因此,“意欲赏鉴那村野风光”的休闲文化理念就是假。
“忽信步至一,山环水旋”,同样表达的真假。“步”是由脚足形成,“信步”等同于信脚,而丢失人手根本,那么,“信步”就是假,“至一”就是真。“至一”就是指将“一”作为最高(至)目标,也即将前所未有的制造技术创新作为最高目标最高追求的文化理念就是真。“山环水旋”,山假水真;因为“山环”隐藏着“真”,“水几于道”,“道”就是红楼梦的真,“水旋”是言水深水急,寓文化高深。
“茂林深竹之处”就是假,因其隐藏着的是值得崇拜的“庙宇”,那么,“隐隐的有座庙宇”(道文化这座“庙宇”)就是真。
“门巷倾颓”就是真,指的就是真文化,仓颉古道无为文化遗失失传就相当于“门巷倾颓。”造成仓颉古道重实重技术文化失传失落的原因就是“墙垣朽败”。“墙垣”就是隐藏红楼梦真的假,“朽败”则是状假文化儒文化及儒史文化的性质。“门前有额,题着智通寺三字,门旁又有一副旧破的对联,”“门前”在外,形容的是假,即“有额题着智通寺三字”是假。所以此处脂批:“谁为智者?又谁能通?一叹。”人类真正的大智就在于“一”,真正的能者通者是探索未知自然得到自然之道进而又进行前所未有技术创新的“一人”,所完成的伟业雄迹就是无为得到进而“道生一”。“一人”所创造的业绩在于人手能力的进步提高,而不是所谓的心智通达。“谁为智者”,“谁为能通”就是指的儒学者们的作为,这就是“一叹”的原因。“一叹”就是对儒学所作所为不服不满而又无力回天“回一”,故而叹。“门旁又有一副旧破对联”则是指的真。“一副”指出了性质是“一”是真;“对联”则表明联正确,“对”就是正确;“旧破”指出了仓颉文字文化理念(旧)可以破解此联。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身(情身)”为隐藏真的假,“身后有余”就是言“身”并没有全部或完全隐藏住真,而是言真有暴露,“有余”就是暴露,就是可见的真的部分;“忘缩手”就是真。“忘缩手”就是言“手”一直向前向高发展其能力或能量,这样的观点就是真。这样的观点就是道或佛自然之道无为的文化观点,就是技术创新“一”的观点。这就是一僧一头携带(或夹带)石头这个假的原因。“眼前”就是未来,“眼前无路”,就是言人类走向更高更好的未来没有现成的路,需要立足现实放眼未来的探索者、挑战者探索实践为将来开劈新的可行之路,走老路、走别人的路是不会赢得未来主动权的。开劈新路,只有人手一直探索一直向前,后腿是没有出路的。这就是道佛文化重手探索重手创新、重手制造能力提高,而轻言(无言、不言)轻视大脑思维思想的原因。“想回头”就是言大脑思维是懦夫,是胆小鬼,根本不具备具有开劈未来新路的能力,必须依靠人手探索实践。这样促进人手探索实践创新的文化理念才是主导人类不断前进的高深文化思想。
所以此处脂批:“先为宁、荣诸人当头一喝,却是为余一喝。”“先为”就是探索创新走在前的作为,这样的作为就是为国家民族诸人“宁、荣”的作为,这样的思想就是“当头”;“却”就是退却,“却是”就是离开是,“为余”,就是言离开是的作为是“为余”,即多余的累赘作为;“一喝”就是重要提醒警告。
◐⇧红楼梦中贾雨村闲游“智通寺”一段有何深意?
贾雨村闲游“智通寺”一段,是第二回很小的一段插曲,但是意义非凡。因为它出现在贾雨村转折点之时(接下来遇见冷子兴便是贾雨村人生的转折),要入世了,先写出世之人,当然大有深意。
贾雨村此番奇遇,得益于女学生黛玉的病:
近因女学生哀痛过伤,本自怯弱多病的,触犯旧症,遂连日不曾上学。
雨村闲居无聊,每当风日晴和,饭后便出来闲步。
贾雨村有了闲暇游逛,并且这一次走得更远。
偶至郭外,意欲赏鉴那村野风光。
去郊外要欣赏村野风光(看似不俗),并且走到“一处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隐隐有座庙宇”——地理位置还比较隐秘,不易被发现。
虽然是座破庙(一番荒凉景象)“门巷倾颓,墙垣朽败”,但庙的名称却不简单——智通寺。
门前有额题着“智通寺”三字。
门傍又有一副旧破的对联曰:“身后有馀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这两句话简直就是为贾雨村而写的。因为此时的贾雨村正在人生低谷——刚因有贪酷之弊被革职,仕途之路暂时中断,且尚未找到稳固靠山,可以说前途未卜。正需人指点迷津。所以这段出世之言的对联立刻打动了贾雨村,引发了他一番心理活动:
“这两句话,文虽浅近,其意则深。也曾游过些名山大刹,倒不曾见过这话头。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也未可知,何不进去试试。
贾雨村怀着对世外高人的好奇之心,说穿了,就是带着某种世俗的欲望,想要去一探究竟。但是进去之后就大失所望了。因为里边只有一个邋遢的老和尚在煮粥。
雨村见了,便不在意,及至问他两句话,那老僧既聋且昏,齿落舌钝,所答非所问。
雨村不耐烦,便仍出来,
几句话就揭示出来了——贾雨村的慧根还是假的,走进庙堂,他仿佛要接受一种领悟的样子,当他看到的只是一个其貌不扬的老和尚,心里立刻很失望,这就足见贾雨村本人没有什么深度——世俗人,世俗眼,看一切便都带着世俗。他大概觉得能写门口那幅对联的人,或者说真正能点醒他的人,不说相貌非凡吧,至少头上也得有一道想象中的光圈,或者生得仪表堂堂,一幅富贵之相。
所以世俗之人都被眼前的假象幻象蒙蔽,自然是看不穿此中深意,也无法参悟其中奥妙,贾雨村便是如此。他觉得这寺了无趣味,很快不耐烦而走出,实际他走出的不是寺庙,而是幻境,悟与俗就是一步之遥,贾雨村出去不久,就“奇遇”了冷子兴。
曹雪芹写这么一个既聋且昏的老僧很有意思,红楼梦里所有讲道和悟道的人都非常奇怪。比如第一回里那很重要的一僧一道,在第一回中大荒山或甄士隐的梦境中,出场都是极为俊朗的,然而一到人世间,这些世外高人不是癞头跣脚,就是跛足蓬头,这个安排很能体现曹雪芹的哲学观——生命经历过一些幻象之后,悟道之人就不会不在意自己的形貌了,他会化身为一个怪里怪气的人出现,就是要深藏不露,不让人家看出来。
这跟我们认为的伟大人物的形象刚好相反,那么,贾雨村遇到的这个智通寺的老僧想必也是悟出禅机之人——聋且昏难道不是两耳不闻,四大皆空吗?齿落舌钝难道不是不说不问两相忘吗?答非所问,可能老僧说的恰恰都是一些偈语而贾雨村听不懂或者没有领悟。
为什么才气极高,堪当黛玉启蒙老师的贾雨村悟不透智通寺里隐藏的真意呢?
因为贾雨村不仅是个俗人,他还是个有抱负有野心,对仕途功名有着强烈的欲望和渴求的人。
对贾雨村来说,建功立业,加官进爵,荣华富贵这些红尘之事,他是十分上心。所以,此时的革职,对他来说不算什么,一切都不过是暂时的低谷。
一个生活于世俗之中,有强烈的世俗欲望,一个则生活于红尘之外,不再有任何欲望。贾雨村和龙钟老僧之间的相遇,就产生了极大的反差。此时的贾雨村,自然不可能勘破其中机关,更不可能参透其中奥秘。
这第二回中,脂砚斋批曰:未出宁、荣繁华盛处,却先写一荒凉小景;尘世的荣华富贵还没有真正展开,先入一座荒凉古寺,未写通部入世迷人,却先写一出世醒人。
这个龙钟老僧,似乎是一个象征,他不具体地指某一个人,他也许是出家后的甄士隐、贾宝玉,也许是日后大彻大悟的黛玉、凤姐,还可以是任何一个顿悟之人。与其说这副对联是劝贾雨村,是劝宁荣二府诸人,倒不如说这副对联是劝天下所有人,要我们做人不可太贪,凡事要留有余地,不能做死做绝,给自己留后路,这样事到临头才不至于无路可退。
但正所谓当局者迷,贾雨村作为造劫之人,身在局中,自然无法参破其中机关。这处情节,不过是曹公拿来警醒世人之用,是提前预演了结局,只等待这些肉眼凡胎的人们最后醒悟罢了。
✸▤红楼梦中贾雨村闲游“智通寺”一段有何深意?
贾雨村被革职以后,闲暇无事,他来到了智通寺。
当下,他的人生无外乎还是要寻求仕途之路,来到智通寺只是游玩、散心而已。
贾雨村是一个名利心非常强的人,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之下,任何以外的东西,他都视而不见。
“智通寺”这个命名是有意思的,可解为: 智者才可真正意义上的通过这个寺院。我们说甄士隐他是通过,柳湘莲也是通过了。
此时的贾雨村还是完全陷入在名利之中的。
智通寺有一副对联为“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这是在告诉人们如何的选择自己的行动。
就是作为一个人,既不能贪得无厌,也不能走向穷途末路,要时时反省自己,以做出正确的选择。
利欲熏心的贾雨村,也见此对联儿视而不见。
至于这个寺院里的煮粥老僧,他就是从心底里瞧不起啦。
其实《红楼梦》中所涉及的僧也好,道也好,都是度化人而存在的。他们都与人为善,贾瑞的死亡只是他不听话而造成的。
甄士隐也曾有过不听话,这使得英莲在正月十五丢失了,经过生活的坎坷之后,他妙解了《好了歌》,悟得人生。
而贾雨村经过智通寺无动于衷,可见他人生的路还很长,而且他要跋涉在这条路上,他何时能够领悟,就看他的造化啦。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你相信天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