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索姆河战役中一些德国机枪手向英国士兵大喊:撤退!不要来送命!这是真的吗?
➻≜据说索姆河战役中一些德国机枪手向英国士兵大喊:撤退!不要来送命!这是真的吗?
只能说索姆河战役已经惨到突破人类伦理的底线。但,这种场景大概率不会发生在索姆河战役,而且也不太可能发生。
一个是机关枪这种杀伤力,协约国的军队早就领教过了,因为一战爆发的时间是1914年7月28日;另一个是大炮加机关枪的轰鸣声,根本不允许互相喊话,因为怎么喊也听不到。
但,德军机枪手,杀人杀到手软的事情,的确发生过。
1915年9月,英军在洛斯对德军阵地展开全面进攻。英国士兵排成了十个纵队,每个纵队一千人。然后,这帮家伙就开始往前冲了。
看到英国人这么进攻,德国人甚至感觉自己中了头奖。因为这种任务简直太简单了,训练打靶都不会如此轻松。于是,德国机枪手开始疯狂屠杀。
但这个时候,我们最好认为是机关枪在疯狂屠杀。因为连德国士兵自己都没有想到屠杀效率竟能如此之高。
英国士兵就像被狂风吹过的草,成片地倒下;德军的重机枪就像万千条毒蛇,汹涌着食人性命。一个下午的时间,德军阵地的每一挺机枪,射出去了12000多发子弹。
这么残酷地打下去,首先受不了的竟然是德国人。因为这不是打仗,而是屠杀。所以,只要英国士兵转身回撤,德国人就立即停止射击。但英国人呢?这种愚蠢地进攻,竟然持续了三个礼拜,造成1.6万人死亡和2.5万人受伤。
所以,德国人根本就不用喊,自己停止射击,也就行了。而且,就是德国人真得去喊话,英国人也听不到。甚至,德国人根本不敢露出脑袋去喊话。因为“排队枪毙”的英国人也在向他们疯狂地射出子弹。
英国人为什么这么愚蠢,非要搞这种线式冲锋?《索姆河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幽灵》记载了英国人的这种进攻方式:
英军将士严守纪律,没有一个人破坏队形。他们如游行一般一排一排冲出去,然后一列一列倒在爆炸冲击波、炮弹弹片和机步枪的火网下。
如同游行一般去冲锋,但实际上却是如同游行一般去送死。非但英国步兵这么搞,英国海军也是这种线式战术。因为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步兵的射击威力。一排子弹打过去,总比各自为战地射击,更有威力。
同时,这也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士气,一旦分散进攻,军官根本就看不住手下的士兵。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英国人几百年来一直靠这种方式打胜仗。所以,这个路径依赖,就不会轻易改变。即便是到了索姆河战役,英国人仍旧这么打。
索姆河战役到底有多惨?
1916年,英法两国动用了数十万人对德军阵地发起攻势,但是仅一天时间就伤亡将近6万人。而英国贵族军官往往冲在最前线,所以死亡率比士兵还高。此战下来,英国贵族几乎要被杀成了绝户。战役从1916年6月24日持续到当年的11月18日,因为寒冬的到来才算把这场大屠杀给逼停。战后,英法两军伤亡60多万人,德军的伤亡数字也差不多,双方合计伤亡一百多万人。这就是工业化给战争带来的效率。
伤亡数字如此之高的客观原因就是机关枪。
一战的时候,德军普遍装备了马克沁重机枪。这种武器由英籍美国人马克沁在1884年发明;1888年做了改进,采用了无烟药子弹,威力升级;1908年,德国又做了一次改进,制造了MG-08式德国马克沁重机枪,威力再次升级。这种重机枪,理论射速能够达到600发每分钟,慢射速能到100发每分钟。机关枪的这个屠杀效率要,对比弓箭和重装骑兵是指数级的提高。
但不是还有大炮吗?大炮射程远、威力大,但不适合这种阵地战和冲锋战。所以,屠杀效率不如重机枪。实际中的战场伤亡,不是大炮造成的,主要就是机关枪。
除了客观原因,还有主观原因,主观原因就是各国的认识都没有跟上形势。
最先跟上形势的是德国人,德国人见识到日俄战争(堪称第零次世界大战)中机关枪的威力,所以死命发展这种武器。而英国人呢?英国人完全没有跟上这种形势。电影《战马》中的一个作战场景,成群的英国骑兵突然向德军营地发动突袭,随即遭遇德军机关枪的疯狂屠杀。其结果就是步兵把骑兵全给报销了,骑兵最后想跑都跑不了。而一战中的英国军队普遍迷信自己的战斗素质、武器装备,但在实际中却被打脸了。因为英国的勇敢在这时候就成了愚蠢,而德军的装备要远比他们更先进。
同时,所有人几乎都没有意识到的一个问题是:机关枪是防御性武器。当骑兵,特别是重装骑兵出现的时候,是进攻性武器完爆防御性武器;当城堡出现的时候,则是防御性武器完爆进攻性武器;当大炮的出现的时候,又是进攻性武器完爆防御性武器。而机关枪配合战壕和铁丝网,恰是防御性武器,进攻等同找死。但包括德国人在内,都认为机关枪是进攻性武器。所以,这就是主观认识上必然要付出的一个代价。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理性的自负,就是大家特别相信科学。很多战争计划都是参谋们靠数学计算出来的,玩了一场科学指导下的战争。
兵力集结和辎重运输,都是按照火车的时刻表制定出来的。比如德国实施的施里芬计划,打得就是时间差。而这个时间差就是靠计算出来的,什么时候到达比利时,什么时候抵达巴黎,什么时候解决法国,然后再什么时候把军队运到东线对付德国。
科学发挥的作用,当然不止于此。作战计划则更是只有科学而无人性。计划通常都是这样的设定的:我方在1000米到1200米的地方阵地上先打出2000发炮弹,然后再让10000名士兵全力冲锋,应该有6000人会活着到达对方战壕,然后再开始肉搏战,最后取得胜利、拿下敌人阵地。
英国和法国人就喜欢这么计算,但是:德军的碉堡堪称工程界的奇迹,大炮没能全部报销;德军的机关枪提前运到了地堡中,等弹幕结束立即搬了上来;德军铁丝网也没有被全部炸断,步兵冲不过去。所以,攻击失败。
如果是传统时代,那就认了,这仗根本就没法打。但是,不行,因为有了科学。于是,参谋们说计算有误,咱们重新计算。接下来的作战计划仍是玩数字游戏,既然2000发炮弹不行,那就4000发;既然10000名士兵不行,那就20000名。所以,人只能一茬接着一茬死。到底是战争造成的伤亡还是科学造成的伤亡?就真心说不清楚了。
那么,啥叫打胜了呢?我方死50万人,对方死50万零1个人,那就算我方胜利,因为对方比我们死得多。1916年7月1日,法军占领费村,六千名德国人沦为战俘,大量的武器辎重落到了协约国手中。而法国军官说:
我们对德国枪炮不感兴趣。德国克虏伯军工厂造枪炮的速度比我们缴获的快多了。可惜,虽然克虏伯造得出军火,但他们毕竟造不了军人。
啥意思?
意思就是:战争成了彻底地以歼灭对手的有生力量为作战目标,至于土地、武器以及辎重全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杀了多少人、俘虏了多少人。
只要对方军队比我们死的人更多,哪怕多一个,也算我们胜利。双方都已经把科学理性崇拜到这种程度,那战争就只能要多残酷有多残酷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不再有厉马登高堤的美感,而是在工业化和科学改造中,演变成为人类间地互相屠杀。所以,一战惨烈,二战更惨烈,两场世界大战成了人类难以忘记的惨痛经历。
♓♙据说索姆河战役中一些德国机枪手向英国士兵大喊:撤退!不要来送命!这是真的吗?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首先我们对题主的这个问题剖析一下。
能对整个世界挑起两次世界大战,又以严谨古板而著称的德国人对敌人大发仁慈?显然不是,战场上哪可是你敢骂娘,娘希匹老子就弄死你的地方,对待敌人更是不可能手软,所以唯一的解释就是,德国机枪手对自己手中武器的极度恐惧。
这恐惧应该就是来自于手中机枪下,搅屎棍英国佬的巨大伤亡和哀嚎。所以问题的核心就是德国人手中的MG-08式马克沁重机枪。
那么我们可以从马克沁重机枪的发展的本身和发明者马克沁来对这挺机枪了解一下,到时候题主的问题就会有一个清晰的答案。
发明者马克沁
马克沁是英籍美国人,其实老梁第一次知道马克沁是英籍美国人的时候,揉着眼珠子就很好奇这货为什么好好的美国人不做,当起了搅屎棍英国人的呢,他的美国良心哪去了。
原来马克沁家庭贫寒,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十几岁就当了马车厂的学徒。当时在美国那个电气化的时代,发明创造是一个赚大钱的行业,而马克沁有着很高发明创造的天赋。
好吧,这个马克沁一股脑搞出了50项发明专利,这让他一时之间成为了美国佬里的风云人物,可扯淡的是没高兴多久,就被发明创造的先行者爱迪生给盯上了。
我想要告诉大家伙的是,爱迪生这货绝对是一个小心眼,这个时候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公司,而且在美国佬中的地位很高,更加要命的是,这货严重排挤其他发明者。
马克沁作为紧追其后的二号人物,一个佛山无影脚外加两大耳光子就将马克沁从美国佬的地盘给挤走了,并让马克沁发誓放弃对电灯的研究,一辈子都不能回到美国。
马克沁扣着脑门子那叫个憋屈,恰好搅屎棍英国佬得到了消息,这么大个发明家怎么能浪费了,两万美元的年薪,将马克沁给请了过来。
马克沁蹲在伦敦的街头上,吸着纯净英国佬的雾mai(老梁在这里多一句嘴,这个时候处于高速发展的英国佬,他们的空气都快成红色的了,这就是工业化进程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搓着两块大鼻屎,思考人生。
当时的两万美元不是个小数目,就这么耗着也不是他马克沁想要做的事,怎么也得做点事不是,趁人不注意一狠心将鼻屎糊在凯旋门的墙角,打算在爱迪生不插手的枪械领域发挥一下特长(没有办法爱迪生在英国佬这里影响力也是大大的存在)
马克沁重机枪的前世今生
1882年,戴着小礼帽,拄着小拐杖的马克沁在英国瞎转悠,忽然发现戴着飞碟帽子的大头兵用的枪后坐力很大,一枪打出去,真个肩膀都要红肿起来,这一场仗下来一个没拿过枪的新兵一条胳膊就要养好几天。
俗话说的好,这机会总是留给细心观察的人,马克沁摸着浓密的白胡子,像个傻子一样的笑了。马克沁就利用枪械这个巨大的后坐力所产生的能量发明了,将退壳上弹一口气就可以自动完成的装置,并把这套装置用在了,马克沁重机枪上。
为了保证这头注定要成为人类历史上吃人野兽,有着足够的发泄欲望喷吐出最多的弹药量,马克沁还为这挺机枪准备了6.4米长,可容纳弹药360多发的帆布子弹带。
造好了之后,马克沁撸着大袖子,摸了一把鼻涕,推着自己像小钢炮一样的马克沁重机枪就上了射击场,准备进行一场秘密的射击实验。
但没有想到消息走漏了(老梁严重怀疑,这他娘的绝对是一场有预谋的变相宣传),好吗英国剑桥公爵搬了一把小椅子,呼朋唤友一大帮子人就挤进了试验场。
不成功别成人,马克沁没有了刚才的潇洒,添了添舌头:“娘的,上了!”
“哒!哒!哒!……”子弹不要命的就冲出了枪管,一条火舌就吐了出来,像飓风一样将对面的障碍物撕成了碎片,马克沁重机枪这才在屁股后面吐出了一口蒸汽,将马克沁整个就笼罩了云雾之中。
十几分钟的时间,所有的人都鸦雀无声,公爵大人吐下了口水,哐当一声咖啡杯掉在了地上,单片眼镜也掉在胸口上了,零星的掌声这才响起,接着就是暴雨般的掌声。
这他娘绝对是个奇迹,但奇迹就是奇迹,让那些个在殖民者战争中得到很高爵位的保守派将领,去购买这种枪械,他们的榆木脑袋还没有想好,这玩意该怎么用。
与其琢磨这东西,还不如用老旧的东西去应付战争,所以马克沁的重机枪只能当个工业时代的奇迹摆设在展台上而无人问津。
当然让他们举步不前的还有一个原因,这马克沁重机枪一分钟600发子弹,在他们榆木脑袋中想到的是成本,这一分钟都够100个士兵发动一场小规模的战斗了,不划算。
还有一个原因,没有亲眼看到的,用他们自己的大脑壳想了半天都认为,这是编造的一个假消息,纯属扯淡,好吧,这么一件超级武器虽然出生在英国,但没有一个英国把他当回事,就当是一股引流的臭气,过去就过去吧。
这不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打到最后的德国人,看到了马克沁重机枪,宝贝的不得了,心说这世界怎么会有这么个东西,一口气购买了好多好多。当时都快当裤子才能吃饱饭的马克沁那个哭哟,并与当晚吃了一顿梅菜扣肉好好的招待了一下自己的胃,随后以极快的速度完成了账单。
好吧,这批重武器很快就应用到了索姆河战役之中。
马克沁重机枪的成名战——索姆河战役
42千米长的战线上,丧心病狂的德国人布置了240挺马克沁重机枪,全部躲在了铁丝网的后面,配上防炮阵地严阵以待。
英法联军撸了整整七天七夜的大炮,10万英法联军冲出了战壕。而作为马克沁宗主国的搅屎棍英国人,还排着密集的战斗队形,戴着蝶形帽子,扛着有着巨大后坐力的步枪,挑着刺刀,冲了上去,准备在200米的地方接受德国人的考验,然后和德国人拼刺刀,最后再用骑兵干掉德国人最后一口气。
他们想错了,不用200米,再更远的距离,这些重机枪就将英国佬拦了下来,密集的弹网配上英国佬和法国佬找死的密集队形,那叫屠杀。
英国佬像木头桩子一样到下了,在倒下的一瞬间就被能将大腿粗细的树木打断的马克沁,又将这些已经死亡的人,撕成了一片一片的。
而不在意机枪用途的英法联军,拉上来已经过时的维克斯重机枪和哈奇开斯重机枪,进行火力压制,屁事都不管用,6万多具尸体就被仍在了战场上。
这是恐怖的,大家想想,这场战役的子弹量有多大,一个一万人生产子弹的厂子,忙碌一个月,只够这帮钢铁猛兽射击一天的。
这场战斗被德国人称为对wawa兵们的屠杀,索姆河战役其实就是地狱的大门。
所以题主的问题是很有可能的。
此后针对重机枪的反击,就出现了坦克和突击队作战模式,最后德国人在这些新技术和新措施,还是败了。
最后说一句,坦克战和突击队作战模式,被德国人整合之后,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名的闪电战。而且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再签署《凡尔赛条约》的时候,协约国禁止德国人的拥有重机枪此类武器的装备,这绝对是被打怕了。
好了就写到这里,喜欢的话,关注一下,顺手点个赞呦!
ˇ⇈据说索姆河战役中一些德国机枪手向英国士兵大喊:撤退!不要来送命!这是真的吗?
索姆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参战双方为英法联军和德国。这场战役也被称为是一战中最血腥的战役,甚至传说有一些德国机枪手向英国士兵大喊,让他们撤退,不要上来送命,这是真的吗?
(索姆河战役)
首先我们先来谈谈为什么说这场战役最为血腥。
这场战役持续了近5个月,英军死伤45万余人,法军死伤34万余人,而德军则损失了54万余人,参战双方共计死伤高达134万。纵观整个人类战争史,这样的伤亡数字也依然让人感觉心惊。
在战役的第一天,英军死伤就近6万人,才推进了仅仅3英里。这也被称为英国陆军历史上最为血腥的一天。
德军为什么这么厉害?他们是凭什么能在一天之内灭掉6万人?
实际上,恐怖的6万伤亡,几乎都是来自于同一种武器。讽刺的是,这武器还是英国人自己发明的。
德军在索姆河战役中共动用了200多挺MG08式马克沁重机枪,这种重机枪最早是英籍美国人马克沁在1884年发明,当时还是采用黑火药作为弹药。1891年,英国殖民军在罗德西亚和祖鲁人战斗时,这种重机枪就发挥了神奇的作用,英国一支仅仅50人的小分队,利用4挺马克沁重机枪竟然击杀了3000名敌军,马克沁重机枪名噪一时。
(正在使用马克沁重机枪的德国兵)
随着科技的发展,这种机枪不断地改进,就成为了一战中德军大规模使用的MG08式马克沁重机枪。其采用了7.92MM口径子弹,和每分钟450发的速率,配合上德军堑壕、坑道,铁丝网等防突进工事,在那个坦克还没有被大范围运用的年代,这种武器简直就是战场上肆意收割人命的死神。
英军在战役开打前,本来还非常乐观的。从6月24日开始,英军就对德国阵地进行了长达一周的炮击,共消耗掉了恐怖的150万发弹药,这几乎摧毁了德国人的整个第一阵地,德军死伤惨重。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很多英军在发起冲锋突击前,甚至表现得兴致缺失,他们大概以为自己只是上战场去清理德军尸体罢了。
当英国人真正走上战场时,才真切感受到了战争的恐怖,200挺重机枪,速率450发,意味着每一分钟就有9万发子弹向自己的军队射击。英国士兵就像麦子一样成片倒下,轧在一起,堆成小山。
那么,是不是当时真的有德国机枪手喊着让英军不要来送命呢?
(一战中的士兵)
我认为这是谣传。
在纷乱的战场上,炮火轰鸣,枪声震天,德国士兵的喊话不可能传到英军的耳朵里。即便传到了,英国人也没有办法听懂德语。
虽然德军的重机枪所向无敌,但实际上在开战前一周的炮击中,德国也有不少士兵死在英军的炮火下。哪怕在战役开始后,也陆陆续续有德国机枪手被炮弹炸死,因此德军本身就带着仇恨情绪,怎么可能喊出让英军撤退的话呢?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传说流出,在我看来,实际上是在传达一种反战精神。
德国士兵大部分都是二十出头的年轻小伙,他们不明白政治,不明白战争的意义,仅仅是凭着满腔的热血豪情,就告别心爱的姑娘,背枪上了战场,他们也许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打仗,但他们终归还是普通人。
生命是上天给每个人的平等权力,在看到那么多条鲜活的生活像草芥一般消散后,德国士兵会本能希望敌人不要再来送命,那也许是对于美好生命,对于和平发自内心呐喊。
(参考资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史》)
✾╬据说索姆河战役中一些德国机枪手向英国士兵大喊:撤退!不要来送命!这是真的吗?
二战中出现很多惨烈的战役,一战同样如此。而索姆河战役,是一战中最为惨烈的阵地战,投入的兵力、武器都是最多的,参战双方的阵亡人数超过130万,被称为索姆河地狱。这场战争影响很大,直接导致了英国内阁的重组。
下面咱们就来看一下具体怎么回事。
众所周知,一战交战双方是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以及以德国、奥匈帝国为首的同盟国。如果说二战还有正邪之分,那么一战纯粹是利益之争。
1916年6月,英法联军为了突破德军防御并将其击退到法德边境,同时也是为了减轻凡尔登方向德军对法军的压力,准备穿过索姆河进行运动战。
德军在索姆河区域布置了坚固的防线,包括三道阵地和一些中间阵地。守军为德军第2集团军,防御正面宽58公里,第一道防线为9个师,预备队4个师,后来增兵到67个师。
本来计划是由法军担任主攻,但因为凡尔登战役中法国已经投入了太多兵力,改由英军为主。当时是这么安排的,英军在索姆河北岸卡尔诺以北地区进攻,正面战线25公里,法军则跨索姆河在英军右侧进攻,正面战线15公里。
6月24日,战役打响了。英法联军先用大炮轰炸了7天,倾泄了成吨成吨的炮弹,几乎摧毁了德军第一道防线的全部防御工事。这种情况下,指挥部认为德军战力肯定严重下降,于7月1日上步兵发起总攻。
而这一天,将成为很多英军,甚至德军的恶梦。
为啥?因为德军在防线上配备了大量的马克沁MG08机枪,其火力密度达到每百米一挺。而且德军早有准备,机枪大多藏在防炮掩体中,或者躲在二线阵地里,并没有被前7天的炮轰损坏。
说明一点,机枪是一战中最有威慑力的陆战武器。但在索姆河战役之前,各国并没有认识到机枪的重要性,除了德国。此战之后,机枪成了各国军队的爱宠,以美国为例,一战开始前每个师只有18挺,一战结束前夕达到每个师1000挺,非常的壕。
这里介绍下,马克沁重机枪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成功的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武器,其口径为 11.43毫米,枪重 27.2千克,采用容弹量为333发、6.4米长的帆布弹带供弹,弹带还可以接续,理论射速达到600发/分,可以单、连发射击,有效射程平射为800至1000米。
咱们看的很多战争片里,那种连续不断射击,仿佛子弹永远打不完的武器就是马克沁重机枪。
清朝曾经对这种武器很感兴趣,仿制了30多挺,可能是技术不到家,制出来后发现不太好用,就停产了。
说回索姆河战役,当时,英军对德军阵地发起正面进攻,采用的是密集队形,这正好方便了德军的扫射,机枪手疯狂扣动扳机,英军成片成片地倒下,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毫无抵抗地被死神收割走。
英军没有其它的办法攻破德军用重机枪构成的火力网,只能拿人命去填,组成敢死队一次又一次向德军盘踞的战壕冲锋。但血肉之躯怎敌得过不断发射的子弹?一天之内,英军阵亡6万余人,遍地是死尸,鲜血改变了地面的颜色。
这种景象别说英法联军没见过,就是德军自己都没想到。知道马克沁重机枪厉害,但没想到竟然这么厉害,杀伤力完全超过了预期程度。
感觉到心惊胆颤的不只是英军,德军同样如此。
要知道,德国士兵也是从普通人中走过来的,战争爆发之前,很多德军本是安安份份的农夫或工人、商贩,别说杀人,可能连鸡都没杀过。除了天生杀人狂,没人能对自己造成的杀戮冷漠以对。
于是有些德军重机枪手精神崩溃了,看到英军再次发起进攻时,不由得大喊“撤退!不要来送命!”
但是,喊归喊,却不会对战局有任何改变。一方面,英军离得远,根本听不到德军的声音,除非用上喇叭,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英军就算听到了,也不会就此撤退,军令如山,上级不下令撤军,英军就不能撤,更不会听德军的指挥。
再说德军重机枪手,哪怕心里偶尔对英军有着怜悯,在他们冲到射程之内时,也不会停止射击。这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个人的意志微乎其微,任何士兵以及将领都无法与国家意志对抗。
无论是毅然送死的英军,还是扣动扳机的德军,全都身不由己。
整场战役中,英法联军死伤惨重,伤亡623907人,推进速度平均每昼夜仅有 150至200米。德军同样伤亡极大,以伤亡629055人 的代价守住了防线。
有意思的是,出足了风头的马克沁重机枪是英籍美国人马克沁发明的,英美两国没重视,德国重视了。
为了抵抗马克沁重机枪,英国使用了新式武器坦克,但因为效果不太好,没有过于看重,而德国又发现了坦克的价值,大力发展,这才有了二战中威力极强的装甲部队。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
推荐阅读:
现在有一种杭州有杭州人、萧山人、余杭人和临安人的说法,这是为什么呢?
上一篇:大家有没有感觉郑州生意特别难做?
下一篇: 你相信天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