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老师从副高到正高有多难?有必要冲击一下吗?
♖ℋ大学老师从副高到正高有多难?有必要冲击一下吗?
大学老师从副高到正高难不难,这个要看具体的情况,与很多因素是相关的,具体的分析起来我想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要考虑。
第一,学校的层次
一般来讲,学校层次越高,虽然它的相对来讲职数会比较多,总体上来讲越好的学校评教授的难度相对来讲也还是比较大的。最主要是竞争力太大了,比如说985 2月高校他们进去的一些人,基本上都是一些世界名校,或者在国内都是高水平大学的,能够进入这些高校的人水平都是比较高的,所以相对来讲竞争也会越激烈。
第二,个人的学术水平
是否要评正高,我觉得这个最根本的问题还是个人的水平。也就是你是否能够达到相应的学术标准,目前来看要评正高,当然最主要的还得看你的论文,著作,项目教学等方面的成果。如果这些方面都比较强,相对来讲评级的比较容易,如果在某些方面不是很强的话,要想评正高,目前来讲还是比较困难的。
第三,职数的限制
正高职称的评定他并不是一个无限制的,也不是说达到水平就可以上的,这个还与学校的职数有很大的关系。因为现在一些学校规定高级职称以上一般只能达到一定的比例,比如我所在的高校目前的副高以上的总值数是45%,也就如果超过这个比例,即使你水平再高你也是不能上的。
第四,个人的年龄
现在高校有很多年龄比较大的老师,如果想评正高的话,相对来讲是比较困难的,因为现在年轻人说实话冲劲非常大。如果前期成果不多,年龄越大越困难。
+▥大学老师从副高到正高有多难?有必要冲击一下吗?
大学老师如果不走行政路线的话,职称就是唯一晋升渠道,有条件的话肯定要冲击一下。
1、为什么要晋升职称?职称越高、工资越高、资源越多
大学教师的工资就是和职称挂钩的,正高职称比副高要高出1000多元。在申请科研项目上也有优势,同一个项目,教授肯定会比副教授的优势更大。
正因为有这么多的好处,所以,每年的职称晋升才会挤破头,竞争也越来越大。
2、晋升职称难不难?名额越来越少,晋升越来越难
因为学校是事业单位,教授的编制总数是一定的。也就是说一个学校,教授的名额是一个固定数,当学校的编制名额已经用完的时候,必须退休一个教授,才能晋升一个教授,也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
名额少就造成了竞争压力大,有的甚至几十个人竞争一个教授名额。
3、如何才能顺利晋升教授?平时多努力,根据本校晋升条件准备个人成果
每个学校的晋升标准不一样,有的学校以科研条件为主,要求发表多少篇论文,获得几个国家级项目。有的学校以教学为准,要求发表教学改革论文,获得几项教改立项。
虽然说每年的职称晋升标准都会变,但总体变化不大。因此,要从本校往年职称晋升的条件出发,多多准备自己的成果。
平时多发论文,认真准备每一次申报项目的机会,另外多参加教学比赛,多带领学生参加比赛。
总之,努力就有收获,当各项成果都比较突出的时候,晋升的希望就比较大了。
▪┦大学老师从副高到正高有多难?有必要冲击一下吗?
你好,无论哪个单位,从副高到正高,都是非常困难的了。我打交道最多的就是出版社了,一个出版社里面,要评上正高职称,确实是非常困难的了。
一个中央级出版社,大概也就是相当于一个公办的本科大学吧,有的相当于重点大学,有的相当于普通大学。
说实话,从副高到正高真的不容易。
大学也是一样的了,我也认识很多大学的老师和领导。
有些院系的小领导,非常努力了,但是也长期只是副教授。
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腐败,好像是个院系领导,就很好评上教授了。
评教授或者正高,真心不是靠腐败。
即便有少数这样的情况,也是因为人家有本事,有本事才能挣钱,挣钱了才能买到官位,才能运作评上教授。
我认识几个这样的领导,就是因为自己有本事,做生意赚了钱,然后运作的教授。
其实,赚钱也是一种大本事,并不容易的了。
这种能够运作,能够赚钱,其实也真的是一种本事,对于学校,总体还是好的了。
永远都是先付出,然后再得到。
并不是因为贪腐,所以才评上教授的。
是评上了教授,先付出了,以后再得到的。
逻辑不能颠倒的了。
➝↱大学老师从副高到正高有多难?有必要冲击一下吗?
题主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大学教师的职称是什么?
题主所说大学老师从副高到正高,实际指的就是高校教师的职称的晋升。
高校教师职称是从事高校教育工作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称呼,是对一个教师专业技术工作水平的全面评估,反映的是一个教师教学、科研、业绩成果、社会服务等全方位的专业技术水平。目前高校教师职称级别包括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分别对应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当然如果是研究系列对应就是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实习研究员。一个教师的成长就是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同时随着职称等级的晋升,老师可以享受越来越好的工资待遇。因为职称是对教师全面的评价,既是一种人生价值的肯定,又和工资收入水平息息相关,所以教师职称的晋升被老师们视为职业生涯中至关重要的职业主线,很多老师的一生基本就是围绕着职称轴心转的。
二、大学老师的职称晋升
大学教师的职称晋升考评的是一个教师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状态和业绩成果,主要体现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晋升的途径就是通过同行专家的评审认定。每一个等级晋升都要达到高一级职称评审条件(有些地方是省统一制订的条件,有些地方是由高校自己制定条件),提供相应的材料供专家进行评审。每一个次职称评审都是对自己前一个时期工作的全面总结,包括师德师风、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课题研究情况、发表论文水平、指导学生、社会服务情况等等,经过个人申报、同行专家鉴定、学科评审,同行专家评审等诸多环节,最后得以晋升高一级职称,拿到职称证书。
中国高校职称评审政策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改革,各省各地的职称评审政策也各部相同,但总的来讲是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评聘分开”,即获取资格和聘任职务分开,只要水平到了,通过专家平生,就具有了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至于有没有岗位、聘不聘是单位的事,聘了享受工资待遇,没聘则即使有资格也不能享受工资待遇。另一种方式是“评审结合”,就是本单位先要有岗位能聘你,才允许你去评,评下来后你具有资格又能聘在相应的岗位,能够兑现工资待遇。
2017年4月,教育部等五部委下发《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其中高校职称评审全面下放到各高校,由各高校结合本单位岗位设置情况制定职称评审政策,开展自主评审。改革的推进情况各地均不相同,可参考各自所在地区。
在这里回应题主提出的问题,难不难看几个方面的因素:(先声明这里不谈那些走一些歪门邪道的门门道道,不认同的勿喷)
1、个人水平。这个跟你评审的工作情况和努力程度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你的教学工作量饱满、质量高,科研成果突出、各方面都表现优秀,职称评审只不过是对平常工作的检验,把材料准备充分就是了。
2、评审条件。评审条件的高低决定了职称评审的难易程度,不管是省里统一的条件还是学校自己制定的条件,总会有高有低,各自不同,比较之下自让一目了然。还有就是个人条件和评审条件的差距也自己心知肚明。
3、评聘结合。现在很多高校的职称评审已经实行评聘结合,而每一个学校的岗位都是有限度的,各个等级的岗位都有一个比例和数量,有相应的空缺岗位才让你评,没有空缺是不让评的。例如我想报正教授职称,那我单位就要有正教授的空缺岗位,没有的话,我就得等下一年。难不难就看单位岗位设置情况了。
所以难不难你要自己对照分析,冲不冲那就要在对照分析的情况下才能决定了。
三、大学老师职称评审中的弊端
目前大学老师职称评审比较突出的弊端有:
1、程序繁琐、材料众多。因为要全面评价一个教师的水平,要填写的表格和准备的材料非常多,老师们光是材料的准备就一个头大。老师们的心声是简化程序,科学评价。
2、轻教学、重论文。这方面的情况是最大的弊端,虽然目前国家也对这方面的政策进行了矫正,出台了不少指导政策,但也一时难以扭转这种局面。特别为评职称而论文,为论文而论文,对老师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和伤害。老师的心声是重视教学、进行分类评审,不唯论文。
3、评聘结合值得探讨。一个单位的岗位职数毕竟有限,如果没有空缺岗位了,多优秀的教师也没办法晋升高一级职称,要不就是死等,要不就是跳槽,到可以评的单位。老师们的心声是解决评聘结合带来的无法晋升看不到希望的弊端。
以上图片均来自百度
▣⇪大学老师从副高到正高有多难?有必要冲击一下吗?
作为一个已经入职某985高校,现在已经工作了一年的海归,我的回答有些答非所问,但是我觉得我的某些经验/教训是可以对于关注这个找教职这个话题的人也许有些借鉴意义。
首先说,国内和国外的教职完完全全是两码事,而有过国外经历,或者主要的学术训练是在国外完成的人很容易把国内外的教职混为一谈。虽然我国大多数的高校都在进行所谓的人事改革,但是这种改革既没有顶层设计,也没有触碰到高校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根基。所以不要相信某些高校号称自己的“非升级走”或者tenure-track对标国外名校,事实上以后高校人事制度往哪个方向改,怎么改,大部分的高校领导心里是没有数的。下面从我经历的情况来展开讲讲,这个可能无法套在所有人身上,但是多数高校差不太多:
(1) 收入:大多数的高校都只能给你一个概数,比如20w,40w之类的,不像欧美能给你一个准确的数值。其中的原因是国内的教师收入统计口径非常乱,日常工资,公积金,年底绩效(人人都不同),学校/省市/国家各种各样的人才项目补贴等等。事实上连招你的院长/人事处领导也说不准你的收入到底有多少。最好的方法是找到跟你同职称近一年入职的老师咨询,但是即便如此也有误差,因为每个组,每个人的绩效收入肯能差出几个月的工资来。
(2)经费:这个就更没谱了,多数学校会兑现承诺,也有学校能给你多出承诺的数额。比如说,给你许诺100w的经费,除了这个之外,你可能还可以申请基础科研业务费,也保不准哪天学校的双一流经费有一批需要赶紧花完,就有钱落到你头上,但是这种情况完全凭运气和学院领导的良心。
(3)研究生资源:国内的职称和导师资格是分开的,说给你正高/副高不代表你就能招博士/硕士了。多数学校在新人进来之后还要评研究生导师的,这个也带来了一点点不确定性。此外,你有了导师资格不代表你能招人。学校和学院方面也会设置一些门槛,比如你要有多少经费,什么样的项目才有资格招人。毕竟研究生名额在导师眼里是资源,是要抢的。
(4)编制:这个玩意儿,说有用也有用,说没用也没用。关键就看校领导怎么想。要是校领导锐意改革,别说有编制的青椒,就算干了一辈子的三级正高,分分钟收拾你。不好好干活?好办,绩效停了,补贴停了,拿4000多的基本工资就行了。远得不说,最新的学科评估已经不允许填帽子了,只能填成果,这个带来的直接结果是,有帽子的老师地位也不像原来那么稳了,你要每年都有成果来给学校交差,证明自己的能力。
(5)潜规则:有一说一,虽然国外的青椒多数在没有tenure之前也要夹着尾巴做人,但是国内的情况比国外严重的多。打个比方,不要以为你是正高PI你就和院领导校领导有“同等学术权力”了,多数情况下院长组里的讲师和博后你都惹不起。各种资源的分配都是要论资排辈的,最先享有的肯定是领导及其小老板们。高校官僚化这个问题是全世界是都有的,只是欧美比国内的情况好一点。国内一线城市高校比二三线城市高校强一些,东部比西部好一些,不要奢望说大学真的是个学术净地。
(6)paperwork:青椒虽然不必承受文山会海,咱没那个资格。但是依旧会有大量的文件和会议来折腾你。今天对你师德培训,明天召开实验室安全会议,开不完的会,填不完的表。同一个个人信息表,工会,保卫处,人事处......每个部门都要重复的填。你以为只是填写表?一个设备处的办事员能让你跑三趟还办不成一件事儿。你想报销个打印机要找几个领导签字,还要盖章。领导不在怎么办?不好意思,下次再来。领导在开会怎么办?你就等着吧.....
以上都是自己这一年多以来的试错成果,写出来给各位做个参考,在找教职,选位子的时候不再雾里看花。
------------------
推荐阅读:
机场当秀场,豪放当豪爽,没素质当真性情,自黑洗白,忽悠拼情商,观众为何全买单?
上一篇:农村老人说的“穷不养鸡,富不养羊”,有什么科学依据?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