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四大都督中,周瑜烧赤壁,吕蒙取荆州,陆逊败刘备,为什么独独鲁肃没战绩?
々l三国四大都督中,周瑜烧赤壁,吕蒙取荆州,陆逊败刘备,为什么独独鲁肃没战绩?
谢邀。鲁肃,东吴重臣,周瑜死后,肃接替其成为大将军(吴国称大都督),统辖东吴水陆大军。
东吴四大都督中,有三人是三国对峙时叱咤风云、战功卓著的著名统帅。其中周瑜火烧赤壁,让倾巢而来的曹操水陆大军损失惨重、铩羽而回,许久都无力南犯;吕蒙白衣渡江,袭杀关羽,夺回荆州;陆逊在夷陵道设下埋伏,火烧连营,让大举兴兵犯吴、替关羽报仇的刘备大败亏输,最终病死白帝城。这其中,唯独只有那位以忠厚长者著称的鲁肃大都督似乎未立尺寸战功,因而显得有些默默无闻。难道是他不懂军事?能力不够?运气不佳?抑或另有玄机?
《吴书》载:肃为人方严,寡于玩饰,内外节俭,不务俗好。治军整顿,禁令必行,虽在军陈,手不释卷。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周瑜之后,肃为之冠。
这样一位文武双全、治军严谨、谋虑深远、令出必行的全才,周瑜死后最出众的大将军,为何没有象其他人那样立下赫赫战功呢?
其实,细读《三国志·吴书·鲁肃传》你会发现,鲁肃虽没有像其他三位将军那样声威赫赫,但他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
比如,周瑜死后,鲁肃被孙权任为奋武校尉,统领周瑜旧部。鲁肃驻军江陵,后率军转移屯驻陆口。他治军有方,善待士卒,恩威并施,在军中声誉鹊起,吸引了很多人去投奔他。他将队伍由4000人发展至万余人,积功被孙权攫升为偏将军、汉昌太守。
公元214年(建安19年),鲁肃率军随孙权讨伐曹魏,并一举攻克宛城。是役鲁肃功不可没,被委任为横江将军。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的典故妇孺皆知。刘备取益州(四川)后,留关羽镇守荆州。
鲁肃的防区与关羽接壤。双方你中有我,犬牙交错,经常发生摩擦和小规模冲突。鲁肃长于外交,他表现的有理、有利、有节,始终以大局为重,尽量忍让、克制,避免了与关羽矛盾激化而引发大规模战争的潜在可能。
刘备占领西川后,孙权催促他信守之前承诺,归还原属东吴的荆州。谁料刘备拒绝归还。
孙权大怒,派吕蒙领兵攻取了长沙、桂阳二郡。刘备闻讯也不示弱,亲自率五万兵马顺流而下,从成都来到公安(今湖北)对抗吴军。关羽受命领三万人马欲夺回失地。
彼时,鲁肃驻军益阳,恰好与关羽大军直接对抗。鲁肃不愿意看到双方大打出手,他摆下酒宴,邀请关羽前来面谈,商议归还荆州一事。为表诚意同时消除彼此戒备心理,鲁肃建议双方兵马不得靠近,参与谈判的将军们只允许每人各带一把单刀赴会。这场著名的谈判史称“单刀赴会”。会上,鲁肃据理力争,呵斥刘备、关羽背信弃义、有借无还的劣行,问的关羽哑口无言、面红耳赤。
“单刀会”没有结果,刘备依然拒不归还荆州。吴、蜀双方剑拔弩张,一场恶战已无法避免。恰在此时,曹军进攻汉中,刘备害怕西蜀有失,于是主动找孙权讲和。双方议定,以湘江为界,将荆州一分为二,两家平分之。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属东吴;零陵、南郡、武陵三郡归西蜀。双方罢兵息战,偃旗息鼓,握手言和。
公元217年(建安22年),鲁肃病故,年仅46岁。鲁肃性格宽仁,高风亮节,很多当时的著名人物都钦佩并仰慕他,并与他成为挚友。蜀相诸葛亮亲自前来江东吊唁亡友鲁肃。
鲁肃似乎并没有立下什么惊天战功,但他并非碌碌无为之人。他巧妙周旋在吴蜀之间,纵横捭阖,长袖善舞,多次化干戈为玉帛,避免了吴蜀间一触即发的战端,平息了一次次迫在眉睫的残酷杀戮,为之后两国结盟抗魏打下良好基础,难道不是奇功一件吗?一个人能否建功立业,能力是一方面,其他还要看机会、运气、机遇、个性。鲁肃之所以没有像另外三人那样战绩辉煌而彪炳青史,除他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厚朴性格外,历史老人似乎并未垂青与眷顾他,没有给他指挥大战役的机会。加上他英年早逝,这才给后人留下他不善战的假象。
鲁肃虽然没有像其他三人那样给世人留下能征惯战的美好印象,或许只能怪时运不济。但点赞他是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战略家,应该没人有疑义吧?
原创作品 剽窃必究
网络配图
╈▀三国四大都督中,周瑜烧赤壁,吕蒙取荆州,陆逊败刘备,为什么独独鲁肃没战绩?
这个奇特现象,恰应了一句《孙子兵法》里的话: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放在鲁肃身上,这也足以评价他一生的卓越才华。
在东吴集团的发展壮大历史上,看上去“没战绩”的鲁肃,也正是凭借着其独家的军事眼光与缜密的规划能力,亲手为东吴设计了一条崛起之路,并最终成就了三足鼎立的大格局。这份独家贡献,不但在他身后继任大都督的吕蒙陆逊比不了,即使是有着“羽扇纶巾”优雅风姿的周瑜,同样也要叫声佩服。
▲本文配图来自《新三国》
鲁肃的贡献有多大?他的老朋友周瑜就很有发言权,当年周瑜在居巢打拼时,穷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听说鲁肃家有粮食,就硬着头皮来借,却出乎意料的顺利。鲁肃直接大手一挥,把家里的三千石粮食爽快赠给了周瑜,也从此开始了两位军事家一生的友谊。就以这份知人识人的睿智说,就可见不俗。
后来经过周瑜强推,鲁肃得以投到孙权的门下,在当时的东吴团队里,比起周瑜张昭等人,他属于绝对的新丁,却是迅速后来居上,成了孙权身边离不开的谋士。如此风光,也正因为他同样睿智的眼光。当时的孙权,说是一方诸侯,其实地盘还小的可怜。就连他治下的好些名门士大夫,都对他持观望态度,未来该怎么走,孙权自己都不知道,张昭等人也说不清楚,但唯独鲁肃一句话,就叫他拨云见日:汉朝不可复兴,曹操也无法立即除掉,唯有稳固江东后占领荆州,才有希望建立汉高祖一样的功业。
可以说,虽然孙家盘踞江东已经三代,但只有从鲁肃这句话开始,这个未来“三足鼎立”中一极的政权,才真正找到了努力方向。而且比比同样给刘备做出“隆中对”谋划的诸葛亮就知道,鲁肃这一番谋划,就是东吴自己的“隆中对”,虽然在“汉室能不能复兴”这个大问题上,鲁肃与诸葛亮看法相左,但是天下格局的走向,却是英雄所见略同。
也正是因为这不谋而合的追求主张,鲁肃在江东集团内部,成了间接的“孙刘联盟”主张者。著名的赤壁之战前,也正是鲁肃两边说合,最终促成了联合抗曹的局面。虽然三国题材的小说,把这个功劳安排在诸葛亮身上,但《三国志》却为鲁肃说了公道话:刘备与权并立,共拒中国,皆肃之本谋。
只以这句话说,鲁肃在东吴集团的位置,都是独一无二。甚至放在当时天下,他也是数一数二的顶级谋略家。野史上对他“忠厚长者”的描述,其实是低估了他强大的谋划能力。
而且千万别以为,长期在周瑜身边做参谋长的鲁肃,是个弱不禁风的文弱书生。鲁肃此人文武双全,练得一身精湛武艺,带兵治军更是一把好手。以孙权的话说“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标准的铁腕统帅类型。著名的岳阳楼,就是鲁肃当年的阅兵台。他虽然不曾作为统帅指挥过重大战役,却亲手为东吴打造出精锐军队。
当然,说到鲁肃“没战绩”的问题,也因为他一个重要的立场:孙刘联盟。在他继任大都督的那些年里,是孙权与刘备两家的关系蜜月期,而在处理荆州的归属问题上,也正是鲁肃灵活的手腕,才使得双方能够多次搁置争议。特别是公元215年,当孙权与刘备为了争夺长沙三郡剑拔弩张时,正是鲁肃不顾个人安危,在会谈里怒斥关羽,终于令关羽心悦诚服低头,把长沙三郡乖乖交给了东吴。这一英雄时刻,被罗贯中先生妙笔一挥,反而变成了关羽单刀赴会的英雄时刻。
所以说,在东吴草创时期,鲁肃不但为东吴规划了发展路线,更以灵活外交思维,为东吴赢得了和平发展环境。后来孙权能够夺回荆州,其实就是鲁肃的苦心经营打底。可笑的是,后来孙权喝饱就忘挖井人,在鲁肃去世后吐槽鲁肃“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如此错误见识的孙权,晚年沦为那般昏庸,真心不奇怪。
但鲁肃,却是一个值得尊敬的战略家,忠心耿耿的谋臣。借着这个问答,正可表达对他的敬意。身边有一个鲁肃这样的朋友,一个忠厚且干练睿智的好友,都是值得珍惜的事情。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三国四大都督中,周瑜烧赤壁,吕蒙取荆州,陆逊败刘备,为什么独独鲁肃没战绩?
很简单,鲁肃身份就跟前三位不一样。前三位主要是军事家,而鲁肃主要是战略家外交家。
鲁肃可以说是三国时代的一位奇人。这位奇人对时代的敏锐,以及对历史的看法可谓神奇二字。
首先,鲁肃早在八年前投奔刚出道的孙权时,就认为“汉室不可复兴”,所以“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然后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最终建号帝王以图天下。”
按照之前的历史经验,无论是秦末楚汉乱世还是王莽更始之乱世,时间都不过二十年,而从黄巾之乱到曹操打败袁绍刚好二十年过去,局势也已相当明朗,大部分人都认为曹操集团将很快重新统一全国,开始另一个长达两个世纪之久的大一统政治循环。这也就是蔡瑁蒯越张昭秦松等人主张降曹的原因,这不能怪他们骨头软,实在是时代局限性导致他们认定这才是历史大趋势,换作谁都会这么做,非常正常的选择。
但鲁肃就是个不正常的奇人,他以敏锐的政治触觉认识到当今天下的政治与经济组织的整个制度正在趋向崩溃,在没有找到新的统治手段、并到达新的社会环境之前,天下将重新回到四百年前的战国长期分裂局面(同时期罗马帝国也在遭遇同样困境,中西历史惊人相似)。所以鲁肃认为汉室已不可复兴,曹操也不可能很快被打败,当然,北方历经劫乱,曹操虽以其才具屯田养民,收揽士族重建了北方,但重建的结果,尚不足以恢复到对南方拥有足够的优势,所以东吴现在要做到的,应该是鼎足江东,进而全据长江,建立帝业,并做好长期割据的准备。
刘备与曹操有深仇大恨,所以刘备集团必须抗曹,可孙权集团情形不一样,他们其实并不一定非要抗曹,首先,孙曹两族多有联姻,其次,张昭张纮等人与曹操手下士大夫也多有交情,孙氏如果选择与曹操合作,成为类似东汉初年窦融那样的新帝国合伙人,也是不错的选择;事实上,曹操南征以后,益州的刘璋就三次派出使团与曹操结好,显然已经在打算走这条路了。但鲁肃等人奇就奇在一举认定此路不通,就是要走割据江南称帝之路,就是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所以我说鲁肃实乃中国史上第一大奇人,真正改变历史方向奠定三国鼎立的大奇人。
所以九年后,鲁肃病逝,孙权亲自为其举办丧事,并参加了他的葬礼,诸葛亮也为他举哀。后来孙权虽然对鲁肃借荆州一事还是有点微词,但仍认为鲁肃是东吴政权建立过程中的大功臣;所以在他称帝登坛祭天时,对公卿们大加赞誉鲁肃说:“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且其计策决策,远出苏秦张仪之上!”
而鲁肃最厉害的,还不是明事势,而是抓时机,早在刘表刚死的时候,鲁肃就对孙权说:
"夫荆楚与国邻接,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刘表新亡,二子素不和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曹操有隙,寄寓于荆州,刘表却恶其能而不能用也。今刘表新亡,肃请奉命往江夏吊丧,因说刘备使抚刘表众将,同心一意,共破曹操;备若喜而从命,则大事可定矣。今不速往,恐为曹操所先。"
孙权与刘表两家有三世仇怨,鲁肃竟自请吊刘表之丧,这份政治胆魄果然非凡,孙权壮而许之,鲁肃于是带着十几个随从坐船溯江而来,行至半路听说曹军已大举南下,刘琮不战而降,刘备正在逃命,似乎没希望了;但鲁肃毫不退缩,竟然冒着兵荒马乱,昼夜兼程赶到长坂坡,正好碰到曹操虎豹骑在大杀四方,鲁肃毫不畏惧,带几个人一路厮杀一路寻找,终于和刘备汇合,初步达成合作意向,这才是干大事儿的人哪!
▲⇦三国四大都督中,周瑜烧赤壁,吕蒙取荆州,陆逊败刘备,为什么独独鲁肃没战绩?
演义不是历史,看三国志,鲁肃单刀赴会
☼◈三国四大都督中,周瑜烧赤壁,吕蒙取荆州,陆逊败刘备,为什么独独鲁肃没战绩?
东吴四都督中,周瑜名声最响,吕蒙武力最强,陆逊出相入将,唯有鲁肃显得籍籍无名,事实上,鲁肃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人。
一、周瑜
周瑜的名声之所以最响亮,是因为他在赤壁之战中打败了曹操,又在南郡之战中击败了曹仁,这两战改变了当时的历史,造就了后来的三分天下,南郡之战结束后,周瑜被任命为偏将军兼南郡太守,驻守江陵。
周瑜成为东吴政权第一个驻守荆州的人,当时的荆州不仅仅是四战之地,而且是曹操、刘备、孙权三家的交界处,也是事实上的前线地带,政治、军事形势最为复杂,担任这一重任的将领至少有两个条件:
周瑜
一是能获取孙权的信任。
二是有足够的能力守得住荆州。
孙权时期,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人一共有四个,分别就是: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他们也被称为东吴四都督,所谓的都督可以理解为镇守荆州归属东吴地盘的将领,而这一职务是从周瑜开始的。
二、吕蒙
吕蒙的武力之所以最强,是因为在四人中,吕蒙出身最低,其他三人都是出身世家豪族,周瑜出身官宦世家,并与孙策同起同坐,鲁肃家里的粮食多得可以养活一整支军队,陆逊的家族是吴郡四大豪族之一,只有吕蒙出身低微,吕蒙能够成长起来,完全靠的就是他自己的智勇双全,不断依靠军功获取晋升。
吕蒙
吕蒙一生最大的战绩就是在参与策划并直接领导了偷袭荆州之战,趁关羽在襄樊前线作战时,吕蒙兵不血刃地夺下了南郡重镇江陵城与公安城,夺取了关羽的荆州核心之地,在偷袭荆州之战,吕蒙功能最大。
三、陆逊
陆逊之所以出相入将,是因为陆逊成为孙权后期独当一面的大将,在夷陵之战中,陆逊沉着冷静,击败了刘备的伐吴之师,几乎歼灭了刘备的4~5万军队,在石亭之战中,陆逊以大都督之职统领六师和禁卫军代理摄行王事,也就是代理君王的权力,孙权亲自执鞭为陆逊在前开路,还令文武百官向陆逊下跪。
对陆逊来说,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孙权把陆逊抬得很高,陆逊也不负众望,在石亭之战中大败曹休,斩杀和擒获魏军一万余人,这是相当大的战绩,奠定了东吴立国的基础,石亭之战的第二年,孙权就称帝了,陆逊一破蜀,二破魏,被孙权当成社稷之臣、栋梁之才。
陆逊
四、鲁肃
众所周知,鲁肃并没有战功,只有战略,鲁肃是孙权的战略大师,为孙权提出了著名的榻上对战略,其内容大意是:
如今天下无法像齐桓公、晋文公时期那样称霸一时,因为汉朝廷已经不可能再复兴,曹操也不能一下子除掉,我们只有鼎足江东,攻取荆州,占据整个长江以南,与曹操划江而治,再称帝建号以便夺取整个天下,建立像汉高祖那样的功业。
鲁肃这一战略比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早了七年,在人心向汉的大背景下,鲁肃是第一个说汉室不可能复兴的人,他认为汉朝将会灭亡,东吴要做的不是齐桓公尊王攘夷那样的扶汉,而是代汉自立。
鲁肃
同时鲁肃敏锐地认为曹操暂时不可能被取代,相当于成功预测官渡之战是曹操取胜,因为200年正是官渡之战发生的元年,鲁肃没有认为当时强大的袁绍会取胜,否则他会说与袁绍划江而治,鲁肃榻上对的战略在当时算是神一般的预测,而且非常准确,可是很少有人能真正看懂鲁肃当时的战略。
可以说鲁肃的战略影响了孙权的一生,鲁肃跟孙权讲战略时,孙权只有19岁(虚岁),刚刚接手江东政权,可以说此时的孙权是张白纸,根本不可能考虑到未来终极战略,因为眼前就有一大堆的事情等着孙权处理,而鲁肃的话,让孙权心中的帝王梦萌芽,所以赤壁之战前孙权从内心里积极反抗曹操,而不是像张昭那样投降。
孙权把鲁肃称作自己的邓禹,邓禹是辅佐汉光武帝刘秀成就帝业的首席功臣,是刘秀的战略大师,也是云台二十八将之首,孙权等于是把鲁肃作为他成就帝业的首席功臣,尽管鲁肃没有战功,但是孙权都如此重视鲁肃,谁敢轻视鲁肃呢?
孙权与鲁肃
周瑜和鲁肃也是好朋友,周瑜曾经向鲁肃借粮,鲁肃直接大手一挥,给了周瑜三千斛米,一斛米差不多是184斤左右,三千斛米就是55200斤,也就是276吨,鲁肃一次赠送给周瑜276吨大米,在那个兵荒马乱的灾年,这么多的粮食直接赠送,绝对是相当的大气。
周瑜在去世前,推荐鲁肃担任自己的职务,虽然他俩的政治主张完全不同,周瑜不建议借南郡给刘备,主张软禁刘备并收编其部属,同时主张攻伐益州,鲁肃建议借南郡给刘备,并与刘备结盟共同抵抗曹操,但政治主张并不影响周瑜推荐鲁肃接任自己的职务,这不仅仅是信任,更是对鲁肃能力的认可。
鲁肃在周瑜去世后,接替周瑜镇守江陵,后来把南郡借给刘备,鲁肃就驻守在陆口,陆口位于赤壁市陆水湖出长江口的位置,这里是东吴的前线基地,是重要的战略位置,扼守长江航道,向西渡过长江就是南郡,往东北方向就是当时的江夏郡,汉水在此处汇入长江,这是东吴荆州治所,鲁肃被任命为偏将军兼汉昌太守。
周瑜与鲁肃
不要以为鲁肃只懂得战略,就不懂得带兵打仗了,这是大错特错了,鲁肃这一官职相当于了东吴的前线总司令或者前敌总指挥了,三国演义把鲁肃刻画成一个老实人的形象,则更是大错特错了,鲁肃一点也不老实,相反还特别凶悍。
举几个例子:
1、鲁肃武力拒袁术
鲁肃有一段时间居住在东城,这里是袁术的地盘,袁术知道鲁肃后,就请鲁肃担任东城长,相当于东城这个地方的行政长官,但是鲁肃不想投靠袁术,认为袁术不成能事,鲁肃就带领自己的整个家族准备迁到居巢去投靠周瑜。
袁术知道后,派人追鲁肃,鲁肃就带领其家族中的精壮男子断后,并携带武器、弓箭列阵迎侯袁术的人,同时告诫袁术的人要明白大势,不要逼迫我。并且下令向追兵射箭,袁术的手下一时无法攻下,也就退回了,鲁肃以武力抗拒袁术并成功离开东城。
鲁肃有实力
鲁肃之所以敢这么做,是因为他有底气、有实力、有智谋,他的底气是有周瑜的支持,他的实力是因为其家族的强大,能够与袁术对抗,他的智谋是他知道袁术不能成事,只有拿出离开的气魄,才能让袁术死心,才能离开这里,最终鲁肃成功,这可不是老实人做得出来的。
2、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
三国演义中说关羽曾经单刀赴会到东吴赴宴,这完全是张冠李戴,历史真实的单刀赴会是鲁肃,这事发生在公元215年,刘备夺取益州后,孙权向刘备讨要荆州,刘备不肯给,说拿下凉州再给,把孙权惹毛了,于是亲自坐镇陆口,孙权派出鲁肃在益阳与关羽对峙,派吕蒙夺取荆州南四郡,做出一幅准备与刘备开战的姿态。
鲁肃因为是孙刘聪明的坚定支持者,所以并不想让蜀吴开战,同时为了讨要回荆州,鲁肃主动提出与关羽会面,由将军们各自带刀赴会,不准带兵前来,鲁肃于是亲自来会见关羽,并且当众指责关羽不归还三郡,关羽居然被鲁肃说得没有脾性。
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
要知道当时关羽可是三国中真正的万人敌,其武艺与作战能力远超鲁肃,就算是单兵作战能力,关羽也是远超鲁肃,但是鲁肃并没有害怕,反而指责关羽不守信用,关羽手下为关羽说话,也被鲁肃大声喝斥,满脸严厉的表情,可见鲁肃不是一般的大胆,而是根本就不害怕。
鲁肃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将军,但是当时的文武不分家,文臣带兵作战也是常有的事,鲁肃与周瑜、吕蒙、陆逊三人最大的不同点就是:鲁肃是侧重于战略的都督,从210年从周瑜手中接任,到217年去世,在鲁肃镇守陆口的7年中,并没有发生任何损害东吴利益的事情,鲁肃所管辖的地区也是平安无事。
东吴四都督
总有人认为鲁肃维持孙刘联盟是偏向刘备这一边的,这是一种误解,鲁肃从跟随孙权开始,一直就是在为孙权的利益考虑,就算是维持孙刘联盟,那也是从东吴的切身利益出发的,因为北方的曹魏过于强大,孙权与刘备想要生存就必须联合起来,虽然鲁肃反对周瑜的战略,但并不代表鲁肃偏向刘备,在维护东吴领土的问题,鲁肃就一直向关羽据理力争。
鲁肃虽然没有军功,但他有谋略之功,榻上对对孙权政治观的影响非常大,孙权能够建立帝业,其来源思想就是鲁肃的榻上对,赤壁之战期间,周瑜的功劳主要是军事上的,在军事上打败了曹操。
鲁肃的功劳是在政治和战略上的,他促成了孙刘联盟,形成了抵抗曹操的政治联合体,并在战略上帮助孙权成功立国。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政治和战略作用大于军事作用,所以说鲁肃没有军功,也能极受孙权重视,并委以重任。
------------------
推荐阅读:
你有没有前一秒还想着的事下一秒就忘记了,过了几天才回想起来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