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时,同去的秦舞阳吓得发抖。为什么不安排更勇敢的人做荆轲的副手呢?
➙▵荆轲刺秦时,同去的秦舞阳吓得发抖。为什么不安排更勇敢的人做荆轲的副手呢?
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看看秦舞阳是一个什么人,背景是什么。根据《史记·刺客列传第二十六》记载,秦舞阳是燕国的勇士,年轻的时候,也就是十三岁的时候,曾经杀过人,所以人们都很怕他。而且,秦舞阳的祖上还是曾经为燕国作战的将军。燕国地点在现在北京这一块,所以燕国要经常面对北方胡人的侵扰,因此经常要对外作战。
所以,秦舞阳的爷爷曾经大败胡人。由此可见,秦舞阳应该是出身在一个武将世家,有很好的武功。而且,他小的时候杀人,没有被判刑,也应该是有贵族身份的人。因此,荆轲和太子丹选择秦舞阳应该是不二人选,既会武功,又是贵族。在刺杀的时候,既可以给荆轲做帮手,他的身份也会让秦始皇相信他们觐见贡献燕国土地是真心实意的。
电影《荆轲刺秦王》里面的秦舞阳
那么,当他见到秦始皇之后,为什么会骤然变色呢?这就要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根据史料的记载,秦始皇这个人长得很凶狠,什么有马鞍一样的鼻子,老虎一样的嘴等等,虽然现在有人认为,这是汉朝人对秦始皇身材的造谣,但是秦始皇非常有威仪应该是真的。而且,根据现代学者的推测,秦始皇的身高应该有1米9。在古代如此高的人,真的是非常少见。不然,后来刘邦在见到秦始皇的车驾和秦始皇本人之后,也不会发出“大丈夫当如是也”的感叹。
此外,秦朝当时作为一个强国,而且引严苛的法律而闻名,让其它六国的人人人胆寒,谈秦色变。这本身也给觐见秦始皇的人,带来了心理压力。本来,秦舞阳和荆轲就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去刺杀秦始皇。或许秦舞阳之所以参加此次行动,只是被义气所鼓舞,或者因为一腔热血而参加的。可是,当真的意识到自己死到临头,心里那种热血就会瞬间退场,开始惧怕
我们看电视也可以发现,很多杀人犯,本来在杀人之前就已经知道自己难逃一死。当他们被抓住之后,接受采访,很多人甚至都是面带微笑。可是,当法庭宣判这个人判处死刑且立即执行,很多人就瞬间会瘫软在地,甚至放声大哭。这其实就是说明,这些人的本性是不想死,只是自己心理不断暗示或者强压住这种感觉,但一旦到了要死的那一刻,往往就无法压住自己的本性,由此导致崩溃。秦舞阳应该也算是这样的一种人。
╪¿荆轲刺秦时,同去的秦舞阳吓得发抖。为什么不安排更勇敢的人做荆轲的副手呢?
荆轲本不愿刺秦,秦舞阳也不是他想要带的人,所有这些都是燕国太子丹强加于他的,所以,这起事件以失败告终,实际上也并不意外。
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恐怕没有人希望荆轲刺秦能成真,因为我们对秦始皇一统六国,既有崇拜之情,也认为大一统有利于历史的发展。
但在当时的六国可是想尽办法遏制秦国的进攻,最有效的合纵之策也用了,但由于各国心怀各异,最终还是未能抵挡住秦国统一的步伐。
荆轲刺秦事件发生时,秦国早已打响了它的统一战,先后灭掉了魏国和赵国,并将战火烧到了燕国境内。
那么面对强大的秦军,燕国又如何应对呢?燕国无所是从,虽然它也曾辉煌过,比如在燕昭王时代,大将军乐毅也曾一度领五国联军伐齐,一举吞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但那又如何呢?
从结果来看,曾经的辉煌不值一提。在燕昭王死后,乐毅被迫离开燕国,而齐国最终又把失去的城池夺了回来,所以燕国还是弱小的燕国,一直以来,存在感极低。
面对来势汹汹的秦国,燕国太子丹急病乱投医,最终想出了一个破解之法,就是刺杀秦王,挟持秦王为人质,以此获得谈判的筹码,这个想法本身就不切实际。
即使成功了,也只是一时的缓兵之计,更何况,这件事成功的概率本身就很小。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先来看一下,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另外四起著名的刺杀事件:
春秋时期--专诸刺杀吴王僚--成功
吴国公子光想当吴王,但前提是必须将现任吴王僚给灭了。为了达成目的,他采用了“刺杀”的手段,而充当刺客的人叫专诸,是伍子胥推荐的勇士。
公元前518年的一天,机会来了。楚平王去世了,吴王僚趁此机会去攻楚,造成国内空虚。
公子光也借着这个机会,向吴王僚发出邀请函,说是要请他在家里吃大餐。吴王僚也知道公子光不怀好意,但他还是穿着盔甲来赴宴。
宴会中,专诸将鱼腹内装有匕首的烤鱼要献给吴王僚,当鱼端到吴王僚面前时,专诸心不跳气不喘,快速从鱼腹中抽出匕首,用尽全力刺向吴王僚,匕首穿过盔甲一直穿透了吴王僚的背脊,最后吴王僚当场死亡。
专诸虽然也以身殉义,但他的刺杀行动是成功的,最终公子光也达成了他篡位的目的。从整体来看,刺杀行动的最终目的是公子光篡位,所以专诸的成功有几个因素:
其一,公子光与吴王僚相识,专诸靠近吴王比较容易,最佳时机就是公子光安排的。可以说,公子光既是策划者,又是现场的第二参与者。
其二,刺杀的本质属于内政争权而引发的相互残杀,即使没有专诸参与,公子光成功的可能性也很大;
其三,公子光本身也是贵族,也有合法的继承权,吴王僚被刺杀后,他有能力重新组织自己的团队,实现终极目标,成为吴王阖闾。
所以,这是一次完美的刺杀行动。
春秋时期--豫让刺杀赵襄子--失败
“士为知己者死”的典故就是出自刺客豫让的故事,他将智伯视为知己,但在“田氏代齐”的更替中,智伯被赵襄子等人密谋杀害了,豫让为了替知己报仇,几次三番地找机会刺杀赵襄子。
一次化装成苦刑犯潜伏在王宫厕所中,以伺机刺杀赵襄子,没有成功;又一次,在摸清赵襄子的出行时间和路线后,预先潜伏在暗处,以图再次谋杀赵襄子,结果还是失败。
赵襄子对于豫让的屡次加害很好奇,就问他,你也曾侍奉过范氏、中行氏,智伯灭了他们,你怎么不替他们报仇,反而屈辱地去臣事智伯呢?如今智伯都死了很久了,你为什么还要替他报仇呢?
豫让说,范氏、中行氏把他当普通人看待,但智伯把他当国士看待,所以他要用国士的态度报答智伯。
最后,赵襄子也满足了他的要求,他把自己的衣服拿给豫让,豫让拔剑将衣服刺了好几下,之后自杀而亡。
虽然这是一次失败的行动,但豫让的失败远比成功产生的影响力更大,连对手都向他低头了,可谓虽败犹荣。
如果从心理上来看,豫让也是成功的,他用他的精神击败了对手。
春秋时期--要离刺杀庆忌--成功
吴王阖闾在刺杀了吴王僚之后,顺利当上了吴王,但是他担心吴王僚的儿子庆忌来找他寻仇,当时庆忌在卫国正准备攻打吴国。
于是,又是伍子胥向他推荐了一个人--要离,派要离去刺杀庆忌。阖闾一看要离,见他又瘦又弱,而庆忌人高马大,勇力过人,要离怎么会是庆忌的对手呢?于是,阖闾连连摇头,不过要离在说了一番话后,阖闾便同意了。
要离说,杀庆忌要靠智力而不是体力,只要能接近他,就好办。那么如何接近呢?要离使出了“苦肉计”。
他在吴国散布谣言,说阖闾弑君篡位,接着被阖闾抓进大牢。之后他砍断了自己的右臂,又“乘机”逃走。阖闾听说要离逃跑,于是又杀了他的妻子。
这件事不仅在吴国成为头条新闻,就连邻国也都知晓了。逃出吴国的要离,直奔卫国,并顺利见到了庆忌,还成了他的贴身亲信,并力劝他讨伐吴国。
最终,在庆忌讨伐吴国的路上,要离找准时机成功刺杀了庆忌。这次事件虽然也成功了,但要离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其成功的因素有两点:
其一,使用苦肉计,主动站到了吴国的对立面,以此与庆忌产生共鸣,进而有了共同的敌人--吴国;
其二,通过力劝讨伐吴国一事,再次强调了他对吴国的“仇恨”,从而进一步取得了庆忌的信任,达到了留在他身边的目的,这样一来,刺杀庆忌的机会就大大加强了。
总之,刺杀行动成功的关键在于,要离成为了庆忌的近臣,既是心理上的也是现实距离上的同盟者。
战国时期--聂政刺杀权臣--成功
聂政是魏国人,因杀了人而隐居齐国,他为人侠义,武功高超。韩国大夫严仲子听说聂政是侠客,便赠其黄金百缢,请他去杀一个人--韩相侠累,因为严仲子受到了侠累的迫害,所以要报仇。
聂政因为其母在世,故谢绝了严仲子。几年之后,聂母辞世,聂政便来找严仲子,问清楚严仲子的仇人后,他一个人就去实施了。
而且他实施刺杀行动的方式很直接,没有阳谋,也没有阴谋,仗剑杀入侠累府宅,一剑将侠累的胸膛刺穿,之后英勇就义,而且死得比较惨。为了不让人认出自己,他亲手挖出自己的眼睛,又剖腹拉出肠子,最后痛苦死去。
聂政的刺杀行动倍受历代史学家的赞扬,也成为崇尚信义的典范。这次刺杀行动的成功因素比较单一,最大化地体现了聂政的个人能力,武功的确高强。
在上述四起事件中,三次成功,一次失败,这么说成功的概率还是很高的嘛,不妨再总结一下成功事例的共性因素:
其一,刺客的心理素质要绝对的好,专诸、豫让、要离和聂政,这些刺客的心理素质都非常好。
其二,刺客在行刺过程中,都没有帮手,都是独立行动,多一个人可能就多一分意外。要离和聂政都是如此,即便专诸在刺杀时,公子光也是不在场的。
其三,要么个人能力超强,比如聂政;要么能绝对地取得对手的信任,比如要离;要么能轻易的接近对手,比如专诸。
现在我们来看荆轲刺秦为什么会失败:
首先,我们来看荆轲的心理素质如何。
在《史记》中提到,荆轲在到燕国之前,他曾到榆次和盖聂谈论过剑术。但是因为在论剑时,因意见不同,与盖聂发生争吵。惹得盖聂大发雷霆,并愤恨地瞪了他,荆轲吓得偷偷逃走了。
之后的荆轲到了邯郸,与鲁句践比赛下棋,荆轲又因不讲规矩与鲁句践发生了争执。鲁句践被荆轲气恼了,所以大声呵斥了他,之后,荆轲又是偷偷逃走了。
从上述两件事来看,荆轲的心理素质并没有多好,承受压力的程度也有限。对于这一点,荆轲自己也很清楚。
所以,当太子丹让他效仿曹沫为燕国效命时,他拒绝了。他说“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意思是,他认为这样的国家大事,依他的才能并不能胜任。
来说下曹沫,此人是鲁国大将,勇猛大力,为鲁庄公所宠爱,和齐国交战三次皆败,但由于鲁庄公罩着,照例还是大将军。
后来,齐鲁会盟,曹沫在盟会上劫持了齐桓公,要求他归还所占鲁国的土地,齐桓公无奈,只好答应。
这件事在《史记·刺客列传》也有记载,太子丹就是想让荆轲做第二个“鲁沫”。但是荆轲不愿意,太子丹就用金钱、美女和名誉来贿赂他:“尊荆卿为上卿,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適其意”。
从中又可看出,荆轲行刺秦王,虽然答应了,但他是被动答应的,并非心甘情愿,在心理上存在一定的抗拒性。这一点与专诸、豫让、要离和聂政都有区别。
从而也可以看出一个严肃的问题,荆轲刺秦王本身的动力不足,这也导致他在心理上并不能做到全力以赴,那么失败的必然性也就加大了。
其次,再来看荆轲并不是单独行动的,他还带了一位帮手秦舞阳。但按照他的计划,他要带的人并不是秦舞阳,而是一位他自己的朋友。
那么,他为何又同意带上秦舞阳呢?目的就是为了让太子丹放心,因为太子丹并不十分信任他,他们之间也没有建立起完全的信任关系。
秦舞阳是太子丹的人,荆轲是田光推荐给太子丹的人,而田光对荆轲也未必有多了解。田光认为荆轲非庸人,有两点原因:
其一,好读书;
其二,从荆轲的游历经历来看,他以往与之结交的都是名士。
所以,太子丹对荆轲其实完全不了解,不了解自然也就不信任,那为什么还要让荆轲去呢?一是实在没有人,二即使有,比如秦舞阳,他也同样不信任,所以,最后是两人去刺杀秦王,反而增加了刺杀的难度,而且秦舞阳还帮倒忙,“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秦王君臣都觉得秦舞阳很怪,由此也产生了心理上的防备,秦王在惊悸之余,还能“自引而起”,说明他潜意识是有防备的。
所以,荆轲刺秦的失败,与他不是单独行动也有关系。
第三,来看荆轲的个人能力如何。他不可能像聂政那样,一人杀入秦王大殿;也不可能像专诸那样,现场得到太子丹的帮助;而要离的筹备工作与他倒是有三分相像。
要离杀妻断臂,向庆忌展示自己有多么仇恨吴王阖闾,目的就是为了取得庆忌绝对信任,以便留在他身边;而荆轲去见秦王,也带了两样东西,即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要献给秦王的督亢地图。但这两样东西并不是为了取得秦王的信任,而是仅仅能得到秦王面见他的机会。
再者,即使没有秦舞阳,荆轲也没有打算一人独自前往,他也要等一位朋友。
由此可见,荆轲的个人能力有限,他得到面见秦王的机会,这是樊於期和燕国提供的。匕首是太子丹给弄来的,自己还不能单独行动,这些都说明了他的个人能力肯定没有聂政、专诸和要离强。
所以,当他面对秦王时,由于刺杀动机不足,目标也不明确,又想活捉,又想刺杀,同时秦国君臣又受到秦舞阳的干扰,戒备心四起,最后刺杀行动失败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
综上所述,荆轲刺秦之所以失败,秦舞阳确实是干扰因素,但并不是决定因素,这是由于多重因素导致的。
⇕✿荆轲刺秦时,同去的秦舞阳吓得发抖。为什么不安排更勇敢的人做荆轲的副手呢?
荆轲让秦舞阳做助手,都是被太子丹逼的!
公元前227年,秦国王宫,秦王赵政用最隆重的礼节迎接荆轲和秦舞阳的到来,他此时十分高兴,因为荆轲手中有两样他垂涎已久的东西,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的督亢地图。
然而,让赵政没想到的是,这样一场欢迎仪式会让他胆战心惊,终身难忘。荆轲刺秦王,这段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战国后期的悲壮历史,曾通过很多形式为世人熟知。
其实,这本是燕国和秦国之间的对立,与荆轲这个局外人并无关系。荆轲本是卫国人,只是几经辗转游历到了燕国,被太子丹看中,请进了燕王宫。
那么,本可以置身之外的荆轲为什么会答应燕太子丹的请求,冒着生命危险去刺杀秦王?荆轲对于刺杀秦王的行动又做了哪些周密的安排呢?他为何会选择秦舞阳做助手呢?
这一切还要从燕太子丹在秦国受辱开始说起。
01
委以重任
秦国自秦孝公时期,启用了商鞅变法等一系列法令之后,国力逐渐强盛,逐渐成为了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更是显露了吞并中原的野心。
公元前238年,二十二岁的秦王赵政在秦国古都雍城举行了隆重的成年加冕仪式,正式亲理朝政。因其最终统一六国,创造了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所以将赵政称为秦始皇。
赵政自从亲理朝政后,以铁血手腕震慑四方,秦国凭借着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实力所向披靡,秦军史无前例的统一战争使得各诸侯国惶惶不可终日。
燕国太子丹年幼的时候,与秦王赵政在赵国同为质子,两人情同手足,互相扶持。后来,太子丹到秦国做质子,却没有得到善待,只好逃回燕国。
曾经在秦国所受的侮辱和今天的亡国之危,都让太子丹对秦王赵政越发地痛恨,不再顾念儿时的情谊,为了不坐以待毙,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太子丹的心中萌发。
他首先找到了太傅鞠武商量,鞠武对秦国的国势十分了解,他告诫太子丹。以如今秦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来看,都是燕国不可抵挡的存在,一再劝说太子丹不要惹怒秦国。
公元前237年,樊於期率兵攻打赵国,赵国名将李牧率军迎战,结果樊於期被打得溃不成军,他害怕受到处罚,不敢回到秦国,于是逃到了燕国,被太子丹收留。
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
当时,秦国悬赏一千两黄金和一万户封地,想要樊於期的首级。鞠武得知消息后,便劝说太子丹将樊於期送到匈奴的地盘上,太子丹坚决不同意将樊於期驱逐。
鞠武见状,劝说太子丹,燕国如今是小国,不应该再主动挑起事端。若想要对抗强秦,应该联合六国的残余势力,收买匈奴,才可与强秦一战。
虽然,秦国统一六国是大势所趋,但是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这无疑是最正确的选择,可是太子丹却说,太傅此计用时太长了,我等不了啊!
太子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
当时的太子丹急切地想要将赵政置于死地,更多的是出于个人恩怨,他没有大局观念,不听劝谏,一意孤行,可见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
鞠武见自己无法劝说太子丹,便向他举荐了一名名叫田光的隐士。
这日,太子丹将田光邀请到自己的府上做客,不仅亲自为田光引路,还用袖子为他擦拭坐席,非常的恭敬。当太子丹将自己想要刺杀赵政的想法说出来后,田光却拒绝了。
他对太子丹说:“太子,我年纪大了,老胳膊老腿的实在无法成行,我有个朋友名叫荆轲,他或许可以胜任这项任务。”
太子丹见田光引荐了荆轲,大喜过望,待田光正要离开的时候,太子丹告诫他道:“先生,此事关系到燕国的存亡,希望您不要泄露消息。”
田光离开后立刻去找了荆轲,将事情的原委说清楚后,田光满目悲凉。他认为太子丹已经不信任他了,他没有再活下去的必要了,于是拔剑,自刎而死了。
而另一方面,田光是想用此举来激励荆轲,他临死前对荆轲说:“你去找太子吧,告诉他,死人是不会泄露秘密的。”
荆轲见好友死在自己的面前,满心的茫然,他决定去去面见太子丹,求一个答案。
其实,荆轲并不是一个专业的刺客,确切地说,他应该是一名游侠。荆轲是卫国人,是姜姓庆氏,祖上是齐国大夫庆封,所以荆轲原本叫庆轲,到了燕国后被人误叫成荆轲。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轲自小喜欢读书和练剑,长大后他更是对潇洒肆意的剑客生活心向往之,于是他仗剑去国,四处游历,想要结交更多的侠义之士。
荆轲应该是对自己的剑术相当自信的,在卫国的时候,他凭借剑术想要游说国君卫元君,但是没有得到重用。
之后,他又去了太原郡附近的榆次,在那里他遇到了聂盖。聂盖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剑客,荆轲与他谈论剑术,两人观点不合,聂盖便瞪了荆轲一眼,谁知荆轲竟吓得逃走了。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
后来,他游历到了邯郸,认识了鲁句践。在与鲁句践玩六博的时候,两人因为抢棋道发生了争执,鲁句践大声呵斥了荆轲,结果荆轲又默默逃走了。
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最后,荆轲来到了燕国,结识了高渐离和一个屠夫。三人常常饮酒吃肉,酒酣耳热之际,高渐离击筑伴奏,荆轲引吭高歌,这是他人生最快意的时候。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在燕国,荆轲认识了田光,两人整日谈论剑术,田光见荆轲剑术了得,神勇无比,是个可成大事的人,所以在太子丹说出想要行刺秦王的计划后,田光第一个就想到了荆轲。
可是,荆轲作为卫国人,并不想蹚这趟浑水,但是田光的自杀让他避无可避。
这日,荆轲带着田光的死讯前来求见太子丹。太子丹听闻田光因为他的一句猜疑而自杀,瞬间跪倒在地上,哭得涕泗横流。
随后,他哭着爬到荆轲的身边说道:“秦国以武力四处征讨,韩国被灭了,楚国和赵国也岌岌可危,这样下去,我燕国也必受欺辱。当年曹珂会盟,一把匕首就将被夺走的鲁国土地从公子小白手中抢回来了。如今,我也想效法前人,劫持秦王,让他退兵,并且归还各国的领土,他若不允,便杀了他,我在此请求您能担此大任。”
太子丹的想法很简单,说白了就是让荆轲去挟持秦王,让他退兵不要再攻打六国,要是他不同意,就杀了他。
我想,荆轲当时听到这番话的时候,大概是十分无语的。于是他沉默了很久,开口说道:“太子,我是卫国人,只是游历到燕国。刺杀秦王多半是有去无回,我为何要为燕国卖命?”
太子丹见荆轲如此说,便解释道:“正因为你是卫国人,所以亡国之痛您比谁都清楚。您的祖上是齐国人,现在齐国也正遭此劫难。赵政穷兵黩武,四处征战,受苦的可是天下苍生,所以,您刺杀秦王不是私欲而是义举。”
荆轲听完这番话,更加沉默不语。太子丹见荆轲如此态度,于是又跪步上前,连连磕头,让荆轲不要推辞,荆轲无奈,只能答应太子丹的请求。
从事情的整体发展可以看出,荆轲答应刺秦是被道德绑架的。
司马迁在《史记》中将荆轲塑造成了一个极其克制的人,他不愿与聂盖和鲁句践有摩擦,于是选择默默逃走。也许有人会问,荆轲此时为什么不选择逃走呢?
我想,这也许与他骨子里的侠义之气有关。田光以死来洗刷太子丹的怀疑,太子丹又以天下苍生为辞,激起了荆轲心中的大义,人可以逃,可是义如何能逃!
荆轲就是在这种精神压力之下,接受了刺秦的任务。
02
荆轲刺秦
接受任务后,太子丹将荆轲奉为上卿,给予他极为优厚的待遇,更是对荆轲有求必应。可是,时间一天天过去,荆轲迟迟没有动身去秦国的意思。
就在此时,与燕国唇齿相依的赵国都城被秦军攻破,大片土地被占领,赵王也被俘虏了。紧接着,秦国大军继续向北挺进,一直到了燕国南部边境。
面对来势汹汹的秦军,太子丹再也坐不住了,他随即召见了荆轲,催促道:“秦军眼看就要渡过易水,如果我秦国失去了这条防线,不就成了俎上鱼肉,任人宰割了?”
面对太子丹的催促,荆轲安抚道:“我知道此时形势紧急,可此事还需要制定一个严密的计划。”
太子丹早已急不可耐,为了刺杀赵政,他已用重金购买了这世上最锋利的匕首,并让工匠在淬火时用剧毒浸泡,见血封喉。万事俱备,只待荆轲出发,所以他一再催促。
荆轲见太子丹如此急切,劝说道:“如果我连接近秦王的机会都没有,要如何刺杀呢?”
荆轲的一句话让太子丹终于冷静了下来,他询问道:“那接近秦王的办法你想到了吗?”
荆轲回道:“假意献上督亢地图和樊於期的首级。”
当时,督亢是燕国的膏腴之地,若是燕国向秦国献上督亢地图,就等于向燕国将这块土地割让给了秦国,这对于一心想要吞并六国的秦王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而樊於期是秦国的叛将,秦王对他恨之入骨。若是将这两样东西献给秦王赵政,一定能取得赵政的信任,趁机接近赵政。到时,将匕首藏在地图中,借献宝之时,伺机而动。
可是,太子丹一听荆轲要樊於期的首级,连连拒绝了。他认为,樊於期是穷途末路了才来投奔他的,他不能如此背信弃义,辜负樊於期的信任。
荆轲见太子丹坚决不同意,于是亲自去找了樊於期。樊於期听说了荆轲的来意后,想起了父母亲人的惨死,为了报仇雪恨,他自刎而死,甘愿将自己的首级作为刺杀秦王的砝码。
事到如今,督亢地图、人头和匕首都有了,可是荆轲还是迟迟不愿意动身,因为,他还在等一个人。可是太子丹的耐心已经消磨殆尽了,他找到了一位名叫秦舞阳的勇士。
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乃令秦舞阳为副。
秦舞阳13岁就杀过人,普通百姓都不敢拿正眼看他,鉴于他的勇猛,太子丹将他找来,让他做荆轲的助手,然后再次催促荆轲动身前往秦国。
可是,荆轲对秦舞阳不甚满意,他觉得秦舞阳太过年轻,不够沉稳,万一露出什么马脚,就会破坏原有的计划。
况且,当时荆轲已经通知了一位自己的好友,那是一位真正有行刺能力的剑客,他正在快马加鞭地赶来,再等几日便可到了。
可是,此时的太子丹已经不愿再听荆轲的解释,他以为荆轲胆怯了,所有的解释都成了他退缩的借口,于是他厉声说道:“既然你如此拖拉,我让秦舞阳先行出发便是了。”
太子丹的话瞬间扎进了荆轲的心里,既然太子怀疑他的忠心,他即刻出发便是了。
其实荆轲深知,他虽然擅长剑法,但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刺客,可是太子丹对他的怀疑是对侠义之士莫大的侮辱,他不能忍受。
这一日,荆轲终于踏上了前往秦国的路。在苍蓝的易水河边,太子丹一身白衣为荆轲壮行。残阳如血,马嘶声咽,荆轲遥望着秦国的方向,悲怆凄凉,他知道这是一条不归路。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和着好友高渐离悲凉凄婉的击筑声,发出了最后的悲歌,慷慨激昂,响彻天空。随后,伴着悲凉东逝的易水,驾马而去,头也不回。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着樊於期的首级和督亢地图来到了秦国,到达咸阳后,为了能够顺利见到秦王,荆轲给秦王宠信的侍从送去了重礼。
在这位侍从的进言下,秦王得知了荆轲的来意后,以最高规格的礼节将荆轲迎进了秦王宫。对于秦王来说,燕国的臣服是一次兵不血刃的重大胜利。
可是,秦王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次会见会让他胆战心惊,终身难忘。而另一边,自认为计划周密的荆轲也没有料到,秦舞阳的一个失误,让他最终命丧咸阳。
秦王宫内,荆轲不卑不亢地向秦王表示,燕国慑于秦王的威严,不敢出兵抗秦,甘愿举国为臣,尽直属郡县之职,向秦国贡纳税赋,守护秦国宗庙。
秦王听罢十分高兴,随即让荆轲和秦舞阳献上燕国的礼物。得到秦王的命令后,荆轲和秦舞阳拿着礼物准备走向秦王,谁知,此时的秦舞阳脸色突变,竟然害怕地发起抖来。
这一幕恰好被秦王看见,秦王十分疑惑,便问道:“这位使者为何发抖?”
荆轲见状只好解释道:“他年纪还小,没见过大场面,一时有些紧张,还请大王见谅,让他完成使命。”
秦王听罢,回道:“既然如此,便让他退下吧,由你一并呈上来吧!”
按照之前商议的计划,这次行动需要荆轲与秦舞阳共同完成,由荆轲钳制住秦王,秦舞阳则用藏在地图中的匕首刺杀秦王。
可是,秦舞阳的怯阵让情况发生了始料未及的变化,荆轲只好硬着头皮一人上阵。他缓缓走到秦王的桌案前,将督亢地图徐徐展开。
秦王看着这片垂涎已久的膏腴之地,志得意满,随着地图越展越长,秦王的喜悦之情更是溢于言表。正当他高兴之际,荆轲突然拔出藏在地图中的匕首,扯住秦王的袖子,刺向他。
秦王见状大惊失色,本能地挣脱开荆轲,荆轲手中的袖子瞬间被撕裂。秦王着急地想要拔出佩剑,却因为佩剑过长,一时间竟没能拔出。
荆轲见状,向秦王扑去,秦王为躲避荆轲的匕首,环柱逃避,荆轲紧追不舍。秦王身边的医官夏无且急中生智,将手中的药袋砸向荆轲,荆轲扬手挡开药袋,却一时分了神。
《史记》记载:
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走。
秦王见此机会,迅速将佩剑拔出,刺向了荆轲,荆轲受伤倒地。但他不甘心刺杀就此失败,于是勉强坐起身来,将手中的匕首掷向秦王,却偏了方向,击中了秦王背后的铜柱。
秦王见荆轲还不死心,瞬间杀心四起,用手中的长剑砍向荆轲,荆轲徒手去接,秦王见状,更是怒不可遏。
可此时的荆轲却突然大笑起来,对着秦王说:“我之所以没杀你,是因为我想活捉你,让你归还土地,以报效太子丹。”
荆轲话音刚落,便被敢来救驾的侍卫结果了性命。
另一边的燕国,太子丹等来的不是荆轲胜利的消息,而是怒火滔天的秦王和令人胆寒的虎狼之师。之后,燕王为了向秦王求和,杀了太子丹。
可是,荆轲和太子丹的死并不能阻止秦国统一中原的脚步。五年后,燕国终被秦国所灭。
03
最后
荆轲刺秦王最终以失败告终,荆轲更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有人认为,这次行动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荆轲剑术不精,不敌秦王。
也有人认为,荆轲在太子丹的紧逼下,让有勇无谋的秦舞阳做了帮手,但在关键时刻,秦舞阳却乱了阵脚,所以才会导致失败。
尽管有人否定了他的做法,但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说,从曹沫到荆轲,他们的侠义之举或成功或失败,但他们的志向清楚明朗,都没有违背自己的良心,名垂后世。
陶渊明也在《咏荆轲》写道:
其人虽以殁,千古有余情。
或许,荆轲真的如人所说,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精神和气概仍然值得称颂!
﹡◉荆轲刺秦时,同去的秦舞阳吓得发抖。为什么不安排更勇敢的人做荆轲的副手呢?
其实找了一个神秘高手,但是人家没来,只好让秦舞阳上了……
《战国策·燕策三》记载的很清楚,荆轲临走前一直在等待一个人,但是那人没来,“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这说明荆轲已经找到了做合适的伙伴。
但是因为“居远未来”,心急的太子丹催促荆轲快点出发,带上秦舞阳当助手就行了。
这个秦舞阳,唯一的“战绩”就是12岁杀过人。至于杀的什么人,为什么杀,用的什么手段,咱们都不知道。
去刺杀秦王这种事情,在那个时代肯定是有去无回的。太子丹找到秦舞阳,估计也就是觉得这年轻人胆子大,而且年少气盛,喊几句口号就愿意跟着去死了。
事实也证明了,秦舞阳还没动手就被吓傻了,妥妥的猪队友。
回头来说那个神秘人。
荆轲既然接下了这个任务,就知道自己回不来了。这时候命不重要,怎么把任务完成才重要。所以寻找副手这件事,他不会完全按照太子丹的来办。
于是,荆轲找到了自己信任的人,这个人是谁,众说纷纭,没有定论。不过既然是荆轲找到的,一定有本事,也不怕死。两人也一定商量好了一起去,所以荆轲才会等他。
至于这人是不是住得远,不一定。太子丹在旁边催促着出发,荆轲总要有个理由搪塞一下,所以只能说我的朋友家有点远,再等一会儿。
这个人也许是高渐离、鲁勾践、狗屠,也许是盖聂,还有可能是张良……
所以秦舞阳就不用多讨论了,能找出这个荆轲等待的神秘人才最重要,尤其是找出最后他为什么没出现的原因,更重要。
♚❀荆轲刺秦时,同去的秦舞阳吓得发抖。为什么不安排更勇敢的人做荆轲的副手呢?
为什么不安排更勇敢的人做荆轲的副手呢?
这是因为,除了荆轲,谁都没有想到秦舞阳到了宫殿会吓得发抖,包括他本人。
一、荆轲心知肚明而无能为力。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易水湖畔,在好友高渐离送别的筑声中,荆轲始终没有回头再望一眼。
为什么?
只因为此行荆轲是带着些赌气的情绪出发的。内心里,荆轲不但清楚此去他们已经没有回头路之外,还知道此行成功的希望已经寥若晨星了。
本来,荆轲是想再等一等的,等一位远方的朋友,这位朋友是个武林高手。在荆轲的心里,他认为只有与其同行,事情才有成功的希望。
也就是说,秦舞阳,这个敢于当街杀人的所谓人物,在荆轲心里是根本没有足够的份量的。
可是,燕国的太子丹等不了了,明里暗里催了很多次,甚至于认为荆轲是内心有所害怕了。
这段时间以来,太子丹在他身上花了太多的代价。游东宫池,荆轲捡起瓦片投向池中乌龟,太子丹就送给他金丸投掷。乘千里马,荆轲说:“千里马肝美。”太子丹就杀马取肝给荆轲。酒宴中美女鼓琴,荆轲说:“好手也!”太子丹就砍断美女的手,用玉盘呈给荆轲。
这份大度,已经让荆轲难以回头了。
应该说,荆轲的意志从来是坚决的、也是孤傲的,但对于太子丹言语的耐心也是有限的。
毕竟,英雄从来不怕死亡,怕的只是被亲近的人所误解。
于是,带着那把浸满了毒药的徐夫人匕首,还有那个十三岁就敢杀人的勇士秦舞阳,荆轲就这样出发了。
二、荆轲何许人也?
荆轲,战国时期卫国人,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司马迁评价其“为人深沉好书”。
一次,荆轲游历至赵国榆次,和游侠盖聂讨论剑术,讨论期间,盖聂对他怒目而视,荆轲就驾车离开了。
一次,荆轲游历至赵国邯郸,和鲁句践下棋,期间争执棋路,鲁句践怒骂了他,荆轲默默地离开了,从此不再见面。
在燕国,荆轲和一个狗屠夫、高渐离结交,三人互相引为知己,经常半醉半醒间,时而高歌、时而哭泣,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
不出意外的话,荆轲等待的那位朋友应该就是狗屠夫。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荆轲对此看得很透。
太子丹重情而不熟虑,荆轲却深知秦王政为人,绕开太子丹,让樊於期心甘情愿地拔剑自刎,取信秦王政的筹码有了。
及至太子丹催促之下匆忙起程,荆轲仍是方寸未乱,一到秦国就重金贿赂了秦王宠臣蒙嘉,获得了谨见秦王政的特别通行证。
咸阳宫大殿上,助手秦舞阳自乱阵角,引起了大家怀疑的眼光。
荆轲只是回头笑了笑,以示对秦舞阳的鼓励。然后对秦王政谢罪并请求宽容,得到默许后,荆轲拿过了秦舞阳手上的地图,演绎了那段流传至今的图穷匕见的传奇故事。
杀身成仁前,荆轲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秦王目眩良久。
其做人做事深思熟虑如此!
三、秦舞阳是缺乏自知而退无可退。
“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初看此,绝对一副少年豪客,人莫能侧视之的感觉。
客观地说,秦舞阳是见过世面的。作为燕国名将秦开的孙子,在燕国,秦舞阳有着一定的底气和资源,乃至杀了人,人家也是避之唯恐不及。
可是,小镇做题家和北大韦神毕竟是有差距的。
曾经新闻里见过一个地方高官,在一个有中央领导在场的大会活动现场,发言打顿、拘束紧张的模样。这已经算有水平的了,换了别人也许话都讲不出来都有可能的。
为什么?这是因为周围日常面对的环境已经发生改变了。君不见,许多今天在位的官员、明天退位了,或者今天发财的老板、明天破产了,人都还是那个人,可状态就完全不在那个状态了。
同样地,秦舞阳就是这样的情况。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画风突变,少年豪客立马变成了胆怯懦夫。
毕竟,在秦国,离开了燕国那个熟悉的环境,他就是一个十三岁的心智不成熟的小男孩而已,面对十二岁登基、做了二十年皇帝的秦王政,秦舞阳没有吓得尿了一身已经算不错了。
题外话
太子丹知秦舞阳勇,而不知其为何勇,甚至于拟让秦舞阳先行启程以激怒荆轲,只能说对于人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啊!
燕国大夫田光曾说:血勇之人、怒而面赤,脉勇之人、怒而面青,骨勇之人、怒而面白,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
神勇之人,荆轲尔!
可惜,太子丹终究没有明白这个道理。
------------------
推荐阅读:
太平公主死后,李隆基将她的儿女大多处死,为何独留下她的儿子薛崇简?
突然发现,原来走到哪上厕所要收费,这几年不收了,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