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孝子董黯杀死辱母者后,为何没有被汉和帝处罚?
┶°东汉孝子董黯杀死辱母者后,为何没有被汉和帝处罚?
董黯的母亲因为与邻居拉家常,被邻居之子殴打侮辱,后卧病不起,郁郁而终。董黯却没有立即去报仇,而是默默等了十年,这才在光天化日之下,亲手杀死邻居之子,这是为何?
汲水奉母
东汉时期,有一个大孝子,名为董黯。
董黯幼年丧父,由寡母独自抚养成人,虽然家境贫寒,但是董黯对母亲孝顺至极。
董黯是会稽郡句章县石台乡人(今大隐镇),因为当地濒临姚江,在当时遭受咸潮入浸,这里的水味道苦涩,不适合饮用。
有段时间,董黯的母亲生病,非常想念家乡香甜的水,董黯便不顾路途遥远,每次来回20余里路程,从大隐溪上游担水回家供养老母。
据传说,为了不让保持肩前那桶水的纯净,董黯在途中都不转换肩胛,防止这桶水也被污染。(肩前肩后主要是肩后看不见,又不是如今的水泥路,在后面容易被污染。不换肩就要挑过水的人才知道其中艰辛。)
但是这样挑水毕竟不便,不能经常让母亲喝到甘甜的水,后来董黯干脆在外婆家旁边,修筑了一个陋室,专门在此汲水供母,让母亲的病情得以好转。
这就是大孝子董黯汲水供母的故事,后来这条大隐溪也被称作“慈溪”,也就是现在慈溪的由来。
董黯与王寄之仇
董黯有个邻居叫王寄,虽然家道殷实,却性情顽劣,对待亲人极不孝顺。
有一天,董母与王母就在一起话家常,王母就说:“真羡慕你有这么一个孝顺的儿子!”
董母听到王母的夸奖,心中大喜,眉开眼笑地说:“是啊,也不知道是几辈子积的福,我家儿子确实是极其孝顺,竟然不顾几十里的路去挑水给我喝,我一直叫他不用,他就是不听。”
王母脸上挂满愁容:“我家这儿子就不行了,三天两头跟我吵架,要是有你儿子一半的孝顺,不,只要有你儿子一分的孝顺,我也满足了!”
董母也是知道隔壁王寄的为人,就跟着点了点头,没想到这一幕被刚好回家的王寄看到了,当时就将董母恨在了心里。
有一天,趁着董黯出门,王寄来到董家,不但对董母恶语辱骂,甚至还动手殴打,让董母从此一病不起。
当董黯回家之后,看到遍体鳞伤的母亲,心中愤怒无比,恨不得马上拿起刀去报仇雪恨。
可是,一看到年迈的老母亲,顿时怒火熄灭:“我如果就这样杀死王寄,必然会违背国法,我倒是不惜此身,可是我的母亲该怎么办?
本来就生病在床,难道要再来一出白发人送黑发人?那岂不是我亲手害死了我自己的母亲?”
思虑良久,董黯终究是压下心中的怒火,从此绝口不提与王寄的仇恨,只是安心侍奉母亲。
董黯杀人
董黯的母亲没过多久便撒手人寰,董黯办完母亲的丧事,拿起刀就准备去复仇。
可是,刚好看到隔壁年迈的王母,董黯一时间又心软了。
董黯本来就是个纯孝之人,最是见不到欺凌老人,对王寄的不孝也是从来看不顺眼。
可是,看不顺眼归看不顺眼,王寄毕竟是王母的儿子,如果就这么杀死王寄,年迈的王母该怎么办?
想到为了自己的老母亲,自己已经忍了这么久,现在为了王母,董黯决定再隐忍几年。
一晃就到了10年后,王寄的母亲也终于病逝,等王寄安排完母亲的葬礼,董黯终于做好了准备,手起刀落,将王寄的首级摆在了母亲的墓前,祭奠亡母。
杀死王寄之后,董黯深知自己已经犯了国法,而他本来是纯孝之人,杀人也是迫不得已,也没有杀人之后就逃之夭夭,落草为寇的心思,于是干脆去向官府自首。
当地官员早就听闻董黯纯孝之名,又觉得董黯杀人是事出有因,有心放过董黯一码,又担心违背国法,于是就将这事儿上报到了皇帝面前。
结局
当时皇位上坐的是汉和帝刘肇,他本人其实也算是一个孝子。
汉和帝的母亲是汉章帝妃子梁贵人,因为皇后窦氏无子,嫉妒这些有皇子的嫔妃,所以之前用手段逼死了太子刘庆的母亲,并废了刘庆太子之位。
梁贵人深知自己斗不过窦皇后,便将刘肇送给窦皇后抚养,刘肇这才被立为太子,可是窦皇后并没有放过梁贵人的亲人,最终梁贵人也忧郁而死。
刘肇继位之后,窦太后与外戚窦宪兄弟掌控朝政,引起满朝文武大臣的不满,后来在刘肇14岁的时候,在大臣的帮助下,刘肇诛杀窦宪等人,软禁窦太后。
当时,就有大臣上书,希望汉和帝依汉光武帝废黜吕雉的先例,边去窦太后尊号,不与汉章帝合葬,百官也附言。
但是汉和帝却亲手下诏,说窦太后虽然不遵守法度,但是毕竟养了自己十年,而且从大义出发,在礼仪方面,也没有这样做的道理。
帝手诏曰:“窦氏虽不遵法度,而太后常自减损。朕奉事十年,深惟大义,礼,臣子无贬尊上之文。恩不忍离,义不忍亏。案前世上官太后亦无降黜,其勿复议。”于是合葬敬陵。——《后汉书·章德窦皇后纪》
为什么我说汉和帝也是孝呢?
严格来说,在窦太后抚养刘肇期间,视刘肇若亲子,并没有亏待,而且她母亲之死,是因为自己家族的败亡,忧郁而死,这本身是外戚争权夺利。
窦太后固然有不对的地方,但是对于刘肇本人来说,窦太后是其养母,虽然为了皇权,不得不软禁窦太后,但是在“大汉以孝治天下”的大背景下,他是不愿意做出不孝之事来的,所以才没有应允百官的上书。
在汉和帝听闻董黯的汲水供母故事,以及杀死王寄的缘由之后,汉和帝感念其孝心有加,不仅宽宥了他的杀人之罪,还诏他为郎中。
但是董黯拒绝了汉和帝的招募,隐居终老于大隐,但是朝廷位了表彰其孝心,依旧赐予皇恩俸禄。
董黯的孝
大汉以孝知天下,《论语》称孝悌为仁之本,自古以来孝顺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讲究“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孔子,在对待父母之仇上,也显示出了其强硬的作风。
《礼记 檀弓上》:
子夏问于孔子:“居父母之仇,如之何?”
夫子曰:“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董黯被汉和帝招募的时候,他拒绝出仕的根本原因吧!
《孟子·梁惠王上》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董黯在身负血仇的时候,还能想到隔壁王母年迈,担心杀死他之后,无人给王母养老,这才等到王母死后才报仇雪恨。
但从这个角度来看,董黯的孝顺就是发自肺腑,能以己及人,不愧其孝子之名!
▅┡东汉孝子董黯杀死辱母者后,为何没有被汉和帝处罚?
2017年山东省聊城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了一个故意杀人案,我想现在很多人还都有印象,就是对一桩辱母案的判决。
事情的经过就是,在2016年4月,女企业家苏银霞被11名催债人当着儿子于欢的面凌辱了长达一个多小时,于欢忍无可忍抽出一把水果刀砍伤了四人,其中一人因为流血过多而死亡。
当时聊城中级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是,于欢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对于一审判决,无论是原告,还是被告都不服一审判决,这件事也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我们应该对这件事愤怒,因为它已经触发我们的道德底线。我想任何一个有血型的男儿都不会看着自己的母亲被凌辱,而更让人愤怒的是一审判决居然是故意杀人。要知道当时他们在施暴,对一个孩子的母亲施暴,这还叫故意杀人?那还有不是故意的吗?我们看同样是辱母案,汉朝是怎么处理的。
汉和帝时期,有一个叫董黯的人,打柴为生,自幼丧父。家里非常贫困,母亲独自抚养他长大,他也时母极孝。一次母亲生病了,想喝故里水,于是他就来回二十多里,从大隐溪上游取水给母亲河,在他的悉心照料之下母亲的病终于好转。
有一次他的母亲和邻居王家的母亲聊天,他们讨论各自的儿子。王氏的儿子不孝,董黯的母亲说自己的儿子纯孝,又说了一些批评王氏儿子的话。被王氏的儿子听到了,王氏的儿子趁董黯不在家的时候,就对董黯的母亲进行殴打,辱骂。
董黯的母亲因此患了重病,不久之后就过世了。但是董黯并没有说什么,只是安静的收殓了母亲的尸骨,安葬了母亲之后也很平静。直到几年之后,王氏也因病去世了。董黯就就动手杀了王氏的儿子,并用他的头颅祭奠母亲的陵墓。然后他又自縛向官府投案自首,汉和帝听说了以后,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就赦免了董黯。
汉和帝认为董黯不但纯孝而且深明大义,就像征辟他为郎中,但是被董黯拒绝了。后来董黯就隐居在山林,他的名声也传遍了全国。而那个被他取水的大隐溪,后来也该名为慈溪,用来纪念这对母慈子孝的母子。后来慈溪县也是由此而来。
古人认为,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这句话其实出自孔子,在《礼记》中记载
子夏问孔子:居父母之仇如之何?
子曰: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
孔子的意思就是说,整天什么也不要干,卧薪尝胆,枕戈待旦,拿出武器就和他决斗。当然了,这事也不是绝对的事情,这也不是我们随意杀人的借口,首先要判断是谁有错在先,首先要明理。
我觉得也许古代这个案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法律不是用来抑制罪恶的,如果不能抑制罪恶,那说明它就出现了问题。
------------------
推荐阅读:
上一篇:农村害虫“地蚕”,古时候用来治病,为什么如今却遭弃用?
下一篇: 经常眼睛干涩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