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对甲午战争失败负多少责任?
$♪光绪对甲午战争失败负多少责任?
需要明确一点,甲午战争爆发前,光绪是绝对的主战派,并且此时的慈禧已经逐步放权。在整个甲午战争的大部分时段,慈禧是没有给予过多干涉的。可以说,光绪算得上是甲午战争清朝最高的指挥官!
既然是主战派,那光绪自然是想重现老祖宗时代的荣光,提起清朝的对外战争,相信大家总会想起拥有“十全老人”之称的乾隆。他是清朝皇帝中发动对外战事最频繁的皇帝,那他在发动战争的过程中又是如何做的?
我们好好看看他在四征缅甸当中的行为:
1、第一次远征缅甸,总指挥官刘藻指挥不利,恼火的乾隆对他给予严厉斥责甚至是撤职查办,在乾隆的一系列狠批之下,惊吓过度的刘藻干脆自杀身亡。
2、二征缅甸失利,总指挥官杨应琚直接被赐死。
3、三征缅甸失利,参赞大臣额尔登额直接被乾隆下令处以磔刑,这是一个比凌迟还要残忍的刑罚,受刑者直接被肢解的骨肉分离。而同样要承担战败主要责任的云南提督谭三格也被乾隆下令处死。以上处决的还只是清军的高级指挥官,下面被牵连而遭处决的清军军官则更多。
乾隆为何在第四次征讨缅甸的过程中取得了大胜?原因就在于乾隆杀伐决断的态度,谁敢战败就直接杀,后面的人还敢懈怠?
可我们好好看看甲午战争期间所发生的种种怪事!
1、叶志超在牙山战败,在谎报战功且众人皆知的情况下,他不但没有受到处罚,反而受到奖赏,甚至还在随后被任命为平壤战役的最高指挥官。
战役的最关键阶段,叶志超下令逃跑,直接导致全局崩盘,可奇葩的是,事后对他的处罚竟然仅仅是一个斩监候,并且是一个完全没有被执行的斩监候,因为没几年的功夫,上下打点的叶志超就出来了。
2、大连守将赵怀业,旅顺守将龚照屿,二人联手将大、旅两座坚城送给日军,日军用了不到300人的伤亡就顺利拿下这两座耗费上千万两白银所打造的海防要塞。二人逃跑时,更是丢弃了3000万发子弹和246万发炮弹,这笔弹药足够日军打上20次甲午战争!这还没算两座海防要塞所配备的数百门大口径火炮,也一并丢给日军。
可事后的处理又是什么?赵怀业仅仅被革职抄家,龚照玙跟叶志超一样,他虽被清朝判了死罪,但在上下打点之下,几年之后的他也同样安然开释。
讽刺的是,平壤战役中抵抗日军最狠、杀伤日军最多(船桥里之战联手马玉昆杀伤日军430多人)的盛军总兵卫汝贵,战争期间反而被清廷处决,理由是战败逃跑并纵容麾下的清军官兵欺压百姓。不否认在平壤战役末期和随后的辽东战役中,卫汝贵有战败逃跑的行为,可在甲午陆战节节败退的背景下,哪个清朝将军没有逃跑?又有哪股清军没有欺压过百姓?别人都没事,为什么最后挨刀的是打日军最狠的卫汝贵?
所以难怪前些年方伯谦的后人不停地叫嚷,当年那么多清军将领逃跑都没事,凭什么我家的祖先就得挨一刀?方伯谦确实该杀,可其他更恶劣的人为何却逃过了处罚?
尽管这只是甲午战争中的一个小细节,但这些重要责任人能够相安无事,也间接地说明了光绪根本没有最基本的帝王之能。对战场的情况糊里糊涂,对责任人的处理更是毫无公平可言,连光绪都是一副瞎指挥的状态,这场战争还怎么打?
更可笑的是,随后的春帆楼谈判,面对以往的不平等条约中只赔款过不到两千万两白银的前例,纵然李鸿章想妥协求和,但他也不停的在谈判现场据理力争。面对伊藤博文开出的三亿两白银的赔款要求,李鸿章更是给予驳斥,甚至他也产生过返回再战的念头。可就在这关键的时刻,光绪却送上一封足以让李鸿章五雷轰顶的电报——倘若赔款降为两亿两白银,我们也不是不能考虑!
好家伙!此前赔款最狠的《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额度最狠的赔款也没超过1800万两白银,到了光绪这里,他竟然大笔挥出了两亿两白银的赔款,虽说这也是慈禧的授意,可倘若光绪能顶住压力,能有再战的勇气,甲午战争的结局绝对不会像历史中的那样。
毫不夸张的说,有这么一个皇帝坐镇,这场仗根本就没有打赢的可能!
Ⓢ≡光绪对甲午战争失败负多少责任?
光绪是有责任的。因为他当时实际上已经掌控实际权力了,无论是战是和,慈禧都没有做过多的干预。所以,甲午海战失败的第一责任人必须是光绪,那光绪的责任在哪里?光绪战前是冒险主义,战后是冒险主义。畏首畏尾,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冷静和远见。无论是战是和始终处于一种摇摆不定的策略,对比日本天皇实在是差的太远。满清有这样的皇帝,实在是他最大的不幸。
这里必须要再次确认一点,在甲午战争期间,光绪皇帝基本上掌实权数年了,慈禧没有掣肘光绪的行为,甲午战争,实际上就是光绪,李鸿章,翁同龢三个人战争。光绪是一定要和日本打仗的,因为光绪太渴望需要一场丰功伟业来证明他自己,证明他不逊于远祖康熙,更为了给慈禧看,而通过战争获取胜利无疑就是最佳方式,这也是光绪巩固他自己地位和权威的最佳渠道,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搅屎棍,就是他的翁师傅,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翁同龢,如果没有没有翁同龢的鼓动,光绪也未必有这么大的胆子。而翁同龢主战,无非就是因为李鸿章主和,反正就是要和李鸿章反着来,只要李鸿章出洋相或失败,就是这位翁师傅的最大希望。
光绪没有世界观,缺乏多国际事务了解,至少,光绪的国际战略不如日本明治天皇。他对国际形势的了解也仅限于翁同龢与李鸿章的奏对,而且二人的意见又常常相左,彼此不对付,很难以一个很客观的态度来看待日本。到最后对光绪日本观感就是很低,就是不如大清,北洋水师完全有能力击败日本舰队。而光绪也包括翁同龢与李鸿章,以及满朝文武都不会知道,日本为击败满清整整筹备了十年,而且他们寻找的时间也很巧妙。甲午年是老太后六十大寿。而当甲午海战举行的时候,满清的大臣居然在演练给慈禧拜寿。没有国际视野,对本国认知不足是光绪的第一个原则性错误。
是战是和摇摆不定,翁同龢与李鸿章都无法肯定光绪到底是要战还是要和,翁同龢在日记里也多次提到,光绪心绪不宁,战和之间摇摆不定。举棋不定亡国之兆。这也说明一个问题,光绪本人未必愿意打,但现实又让他非打不可,(也有翁同龢的撺掇)。而李鸿章又一味地避战。君臣上下心不齐。对比日本朝野上下就可想而知了。还有就是在用人方面,也不行,用人不当,识人不明,在这一点上水跟他亲爸爸差太远了。光绪自己实际亲政十余年,没有一个自己人。不会用人是一个领导者的最大失败。军事说到最后,永远都是力量和实力的角逐。北洋水师的实力肯定不如日本联合舰队的实力。失败也就是注定了。不会用人,国家政策不能贯彻始终是光绪的第二个错误。
甲午战争期间,光绪实际上就依靠两个人,翁同龢与李鸿章。翁同龢就是一个顶着状元名头的夯货,无论能力,操守和远见都差的很远,他在甲午海战中就一个目的,让李鸿章倒霉,为一己私利置国家大事于不顾,该死,而李鸿章从本质上来说,并不比翁同龢高多少,依旧是一个旧式官僚,他与翁同龢等人的区别其实仅仅在于他掌握了更多的来自西方的信息,所以在判断上能够更接近事实一些。而光绪生活在一个闭塞环境中,他的心智会发育肯定不成熟,从他的言行来看,他也不具备一个帝王的素质,比之康熙差的太远。个人能力欠佳是光绪的第三个错误。
战争爆发以后,屡屡干涉前线指挥,战后光绪没有采纳李鸿章的“持久战”的建议,他最担心的就是日军进逼北京。又一味求和。进退失据。光绪的性情急躁、缺乏耐心展露无遗。应该说,作为皇帝,光绪应该承担主要责任。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光绪对甲午战争失败负多少责任?
光绪皇帝对甲午战争失败要负主要责任,不单单是领导责任。
年轻的皇帝在老师的撺掇下,希望拿下小国日本树立权威,为了彻底掌握权力,拿军国大事当儿戏,在没充分做好调研和准备,不顾李鸿章的竭力反对的情况下,与日本贸然开战。
在战斗中,不知兵法,一味催战逞勇,不料淮军海陆两路均接连失败,日本步步紧逼,最终北洋水师在威海卫自己的国土被日本两路包抄,被关门打狗。光绪皇帝束手无策,过早放弃了威海卫北洋水师,不再救援,导致丧失军心。
在日本步步紧逼下,东北老巢被日本侵占,进而进犯山海关,光绪皇帝彻底怕了,派李鸿章赴日本求和。仗打到这个份上,和谈只能是城下之盟,但李鸿章还是冒着自己被刺伤的结局,为光绪争下来少一个亿的赔偿,李鸿章都愿意回来整军再战了,光绪皇帝却认怂了,要求李鸿章签字。
甲午战争充分暴露了光绪皇帝的无能,本来想通过打一仗露露脸,结果惨被打脸。战前竭力主战,战中应对失措,又没有决心大打下去,很快就投子认输,他的内心已经崩溃了。其实光绪要真正有决心,就继续打下去,大不了迁都,继续与日本耗下去,打持久抗战,最后坚持不下去的必定是日本。可惜,他没这个胆量!
满清通过三十年洋务运动,工商业发展迅猛,军力大增,成为远东不容忽视的老大帝国,号称“同光中兴”。这一仗,不仅光绪皇帝威信扫地,满清也现原形了----原来华丽外表之下如此不堪一击。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不仅无力保护附庸国,自己也要面临瓜分豆剖的结局了,于是人们纷纷要变法图强了。向东洋学习了。
≆∰光绪对甲午战争失败负多少责任?
甲午战争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光绪还是要负很大责任。
1894年的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事件。在多次败给西方列强以后,这次清政府又败在了曾经和自己一样被列强欺压、国小民寡的日本手上。甲午战败以后,洋务运动宣告彻底失败,此后中国就走上了变革之路。
甲午战败的原因很多,比如晚清政治腐败,洋务运动虚有其表,只是引进了一些西方设备和技术,并没有真正学懂西方科学技术。虽然国家比日本大了很多,财政收入却和日本差不多。军队也大多糜烂不堪,在战争中毫无用处等等。
由于光绪亲政时间不长,把这些问题都归咎在光绪头上显然不妥。不过光绪在甲午战争前后还是犯了不少错误。
首先来说,光绪为了树立自己威信,有意推动了甲午战争的爆发。
在甲午战争前,李鸿章意识到此时日本国力已强,特别是军事力量已经反超,因此面对日本的步步紧逼时主张和平解决,避免战争发生。然而光绪认为日本不过是一个小国,所以有意借对日战争树立自己威信,巩固自己在朝堂上的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光绪和拥护他的翁同龢等人一直鼓吹要对日强硬,批评主和的李鸿章过于软弱,是卖国贼。李鸿章迫于舆论压力战和不定,失去了及时从汉城撤军,防止战争全面爆发的机会。
其次,在战争期间光绪有意借战争削弱李鸿章,因此多方掣肘,对战局产生了不利影响。
由于对中日国力判断有误,即使是在战争爆发以后光绪也充满了自信,认为清军可以轻松获胜,因此认为可以先借日本之手削弱朝中后党力量,然后再由自己出来收拾残局,这样可以把慈禧在朝堂上的影响力减到最低。
由于李鸿章深得慈禧重用,因此从一开始光绪就把他视为后党的骨干,在甲午战争期间对于李鸿章和他的淮系多次加以攻击。
比如像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就多次遭到无端攻击。在甲午战争爆发以后,丁汝昌就率北洋水师出海寻找日本海军决战。由于缺少情报支援,始终没有搜寻到日本海军主力。帝党于是攻击丁汝昌是畏战避敌。
而在日军攻击威海时,山东巡抚李秉衡将山东军队全部撤到威海以西,以保卫烟台为名拒绝出兵,坐视北洋水师被歼灭。甚至在刘公岛失陷,丁汝昌自杀以后,帝党还攻击丁汝昌已经畏罪潜逃,要求加以通缉。
可以说帝党这一系列行为极大的打击了前线将士的士气,造成战事越发不可收拾。
第三,光绪在战争期间多次越级指挥,影响了战争进程。
虽然光绪对于近代军事一无所知,不过这不妨碍他在军事问题上指手画脚。
比如在北洋水师出海寻找日本海军决战时,日本海军曾经袭扰威海,和威海各炮台对射一番以后撤去。这本来只是战争时的一个小插曲,然而光绪却误认为日本会登陆攻击京师,大为紧张,完全忘了刚骂完丁汝昌畏敌不敢出战,下令丁汝昌立即赶回,并严守渤海口,不得让日本军舰再进入渤海湾一步。在这种情况下,北洋水师的行动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失去了主动权。
虽然说按照北洋水师和日本海军的差距,即使没有光绪捣乱也很难取胜,不过光绪的举动还是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光绪在战争期间犯的错误不少。而且甲午战争时光绪毕竟已经亲政,慈禧在战争期间也没有加以干涉,光绪作为皇帝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
☃†光绪对甲午战争失败负多少责任?
光绪及其阁僚的责任是,将权力斗争放在了国家大事之上。
日本历史学家、日本专修大学文学部历史科教授大谷正的《甲午战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一书指出, 甲午战争战前,俄国和英国为避免战争,竭力实施调停。俄国方面曾强迫日本政府承诺日军在朝鲜不会率先对清军宣战,而英国外交大臣明确要求日本政府必须答应日军与清军一同撤出朝鲜。但此时,清朝政府内部却发生了一时的权力变动:光绪皇帝支持的主战派压倒了李鸿章,不顾一切的向日方发出强硬的照会,并明确拒绝俄英调停。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巴基斯坦和伊朗,哪个国家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