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明朝终其一世都无法彻底控制蒙古?
❦✷为何明朝终其一世都无法彻底控制蒙古?
首先谢谢邀请。
首先必须指出朱棣迁都就是为了蒙古以及北方游牧民族,这是有远见也是正确的,当时国家经济中心已经转移到南方,北方完全依靠南方“输血”。但国家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必须放在北方,如果定都南京,到最后很有可能黄河以北全部被蒙古或者女真完全占领。而就蒙国而言,始终是明朝的心腹之患。朱棣五次亲征就是为了彻底解决蒙古问题,但却没有成功。在这一点是啊,明朝做的远远不如满清。
宋元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早就转移到南方,加上宋金元以来北方战乱,北方尤其是边境地区的人口密度相比汉唐宋本来就是大幅下滑的。所以明初立国以后,朱元璋戍立九边,多位宗室分封在九边为国家藩屏的原因、但这也造成了要消耗比汉唐和北宋更大的代价来戍边,可惜土木堡之变以后,明朝由积极进攻的战略转变为战略守势。而所谓俺答封贡事件根本不能作为明朝控制蒙古标志。这只是名义上的。对比满清对蒙古的把控,明朝实在是差的太多。北元(蒙古)始终游离于明朝中央控制之外。
还有就是明朝要想控制蒙古代价太高,打得下来但守不住。再就是明朝觉得将蒙古纳为直辖领土得不偿失代价太大,不如令蒙古各部诚服就行。还有就是蒙古地区不宜农耕。占据没有实际利益,但诚服是建立在明朝中央政府经济据军事强大的基础这上,一旦中央政府衰落立即就会反叛。嘉靖以后蒙古数次犯边来看,明朝的蒙古政策并不成功,以德服人的基础必须建立在强大的军事实力基础上,而嘉靖以后明朝显然不具备了。
但任何一个强大的王朝(比如汉唐)一个战略远见的封建帝国,其对边疆和和游牧民族政策不能建立在经济利益成本计算上,成大事者不计小费。汉朝鼎盛时期不断地开拓西域,唐朝直到玄宗时期灭突厥,设安北都、安西、北庭都护府,难道这些地方可以耕种?明朝显然没有考虑到这些,而汉唐却会从战略安全、民族宗教来综合考量。汉唐都和亲并不能说汉唐软弱,恰恰的自信的表现。明朝不和亲从某一方面来说,恰恰是“软弱”的体现。能打赢很简单,而关键在于如何整合与融入,显然需要更高的政治智慧与战略眼光。这显然是明朝的短板。明朝后期显然是放弃了蒙古的控制和治理,只要蒙古不犯边就行。
而满清在这一点做得到很好,在强大的武力的基础上施以“怀柔”。从康熙四十七年开始热河行宫开始使用。满清皇帝每年都要到承德与各蒙古王公会面加强联系,叙谈国事家事,满清的格格基本上都嫁给蒙古王公,满蒙一体不是虚的。明朝在蒙古策略任何方面都不如满清做的好。但也必须承认,以明朝的技术条件,根本就无法支撑一支彻底的消灭和控制蒙古能力。只能说明朝的策略不成功失败了。明朝也最终亡于游牧民族。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关注点评。
≣➚为何明朝终其一世都无法彻底控制蒙古?
明朝的光荣来自于游牧民族,明朝的耻辱同样来自于游牧民族。
纵观大明王朝,二百多年都解决不了蒙古问题反而一次次被羞辱,践踏。不得不令人深思,而明朝的很多耻辱本来在前期就可以避免。
▲宣德八年明朝疆域
明朝的的光辉和耻辱
自徐大直捣元大都始,明朝便开始了对大蒙古帝国的羞辱,不论是蓝玉率军远征北元,还是成祖朱棣五次北伐,这些光荣都是建立在蒙古帝国耻辱上的。
但光荣不会永存,土木堡之变前夕,瓦剌也先率军越河套侵大同,一心建功立业的朱祁镇跃跃欲试,总于在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结果五十万大军土崩瓦解,自身沦为阶下囚,也先更是逼迫天子扣门,幸得于谦率领二线军民死守京师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关于土木堡之变明朝美名其曰“天子北狩”。
庚戌之变,鞑靼俺答侵扰内地,在京师附近烧杀抢掠,最后逼迫明朝开放边关贸易,明朝美名其曰“俺答封贡”。▲万历十年明朝疆域
明朝灭亡前夕,后金到清政权的建立阶段,八旗五次入关,更甚者攻入山东擒杀德王。一路截获物资人口无数,前来勤王的明军躲在城里任由清军大摇大摆的在芦(卢)沟桥渡河十余天,无一人敢阻截。至于“永历南狩”到不算耻辱,因为那时候清军入主天下已成定局,任谁也无力回天。
所以说明朝的光荣来自于游牧民族,耻辱也是来自于游牧民族。
关于明朝为什么不能彻底控制蒙古,这个问题如果深究必然又是一长篇大论之文,实在是乏味。其实举一个例子便能说的明明白白。
万里长城万里空
列如长城,常言道:“明修长城清修庙”。下面我们就解析明朝为何修长城?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便是抵御游牧民族入侵。
那这条堂而皇之的万里长城真的抵御住游牧民族了吗?不见得吧!上文中明朝的那些耻辱便是最好的证明!首先要肯定的是长城确实发挥了作用,但这条作用是十分有限的。明英宗朱祁镇时期的长城的防御力尚且不如明成祖朱棣时期的一块砖发挥的防御力。所以能不能抵御住游牧民族南下入侵和长城关系不大,而是和国力有关。长城的作用不过是相当于高速公路上的一条减速带罢了。
但明朝大修长城是有很多弊端的,最直观的便是压榨民力,耗费国力。仔细深思就会发现,长城不仅没有抵御住游牧民族南下,反而把明朝北部的的领土框架很大意义上限制在了长城以南。这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忍让三分思想让明朝很多年间依赖于长城,止步于长城。
天子守国门的悖论
明朝有没有天子守国门?算不算天子守国门?这种观点一直被争论不休。但不管哪种观点都有一个不能否认明朝在思想上很大程度在“天子守国门”。靖难之役时朱棣借助过朵颜骑兵的力量,靖难成功后朱棣十分不情愿的兑现了当年的承诺。
于是,朵颜三卫大宁地区落入游牧民族之手,京师直接暴露在虎口之下。鞑靼阿鲁台入侵明境时三卫还联合阿鲁台,即使被朱棣奇袭损失惨重后也未曾屈服于明朝。关于明朝天子守国门最著名的段子便是“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最后又被加了一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段文字一说出自《皇明祖训》,一说出自明成祖第二次御驾亲征回师颁布的诏书,更有出自网文的嫌疑,不知到底还有多少出处。
▲明思宗朱由检
明朝后世之君知不知道这句震耳欲聋的话我们不清楚,但后世之君的思想很像“天子守国门”。因为他们忘记了明初的开疆扩土时的辉煌,安逸于现状,或被自己的平庸的才能、挥霍无度的藩王、日渐衰弱的国力给限制的只能“天子守国门”。
当外来威胁强大到一定地步便开始妥协,甚至主动放弃。明英宗的前车之鉴成为了他们心里的阴影,并牢记于心。但他们牢记的不是土木堡之耻,而是不想重蹈覆辙留一个千古污点。这一点很多明朝帝王甚至不如那个在《明实录》里被骂的体无完肤的明武宗朱厚照。
总结概括
综上所述,纵观大明帝国二百七十六年都无法彻底控制蒙古,甚至被反虐。原因不在于已经被瓦解、甚至自己分裂的蒙古帝国有多强大,而在于明朝多数帝王自身的思想。
┝┽为何明朝终其一世都无法彻底控制蒙古?
大明王朝能把蒙元皇室追到贝尔湖,能打遍这个草原,但却无法统治草原。其原因就是明朝能够像草原输出武力,但无法向草原输出秩序。
01.蒙元既能统治草原又能征服中原
传统的草原霸主,一旦进入中原就会迅速汉化。
原因就是文明的等级不同,高级文明必然要碾压低级文明。
农业文明是高级文明,游牧文明是低级文明,所以进入中原的草原霸主虽然实现了武力的征服,却迅速在文明上臣服。
但是,幽云十六州实现了逆转。
草原民族契丹建立了大辽,它当然是草原霸主,但是却占据了幽云十六州这块农业文明的土地。
但是,这块土地又不足以支撑它实施汉化。因为汉化就要放弃草原,而大辽的主体却是草原,所以不能放弃。
于是,大辽就发展出了南北两院的治理模式,就是在北地草原继续称可汗,在幽云十六州开始称皇帝。
北宋这个传统的中原王朝,遇到了史无前例的强大对手大辽。这个强大的对手,既有游牧骑兵的力量又有幽云十六州的财富。
所以,契丹的大辽就给蒙古的大元做出了表率,大元皇帝对中原、大元可汗对草原。于是,蒙元王朝就建立了一种中原和草原的二元统治模式。
02.大明能精细管理中原却无法理解草原
大元对中原农牧文明的管理是一种粗放形态,甚至还带有一种草原的思维。
原因就是蒙元出自草原,而且始终没有放弃草原,所以不可能彻底汉化。既然不能彻底汉化,大元就无法对中原文明实现精细管理。
胡元以宽而失,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
朱元璋认为蒙元之失在于宽,所以收平中国之后,就得猛治天下。
执政失之于宽,所以元朝灭亡。那么,大元为什么没有猛治天下呢?原因就是蒙古人做不到。他们对中原的官僚体系和治理模式,不能理解也不感兴趣。
蒙古人做不到,朱元璋却能做到,因为他本就是汉人,而朝堂之上也尽是一群汉族士大夫。所以,明朝能够理解中原,也能够治理中原,而且能够非常精细地治理中原。
但是,朱元璋这伙人却理解不了草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朱元璋理解不了草原,朱元璋手下的将军和大臣也理解不了草原。
所以,他们即便能够打下草原,却无法治理草原。用比较思辨的话说,就是明朝能向草原输出武力,却不能向草原输出秩序。
大明皇帝只能认命知府县令,大明朝堂只能规划省府州县,而面对草原却不知道怎么规划州府、怎么派遣命官。
还有就是传统的儒家思想逐渐向着保守的方向发展,于是对于广袤的草原已经失去了好奇心,能羁縻便羁縻、能朝贡便朝贡,根本不想花费太多的心神去做输出秩序的工作。
03.不是高维打击低维而是低维征服高维
数学家想要到股市上去赚钱,搞什么降维打击。但是,到最后往往跟普通的散户没啥区别。
拥有更复杂的知识却无法应付简单法则构建的世界。因为真实世界比你看起来的要复杂。
所以,你需要一种刮骨疗毒和壮士断腕的精神去重塑自己,才能适应一个新的世界。
但是,固步自封、自以为是而又缺乏想象力的中原文明,却始终不愿降低身段,去思考草原和适应草原。于是,更复杂的中原文明,就始终无法向草原输出秩序。
而草原呢?
无论是匈奴、鲜卑、突厥,还是蒙古,甚至女真满清,他们都是带着一种崇拜和敬仰进入中原的。
所以,进入中原的第一课就是汉化,要对自己实施彻底重塑,高级文明征服了低级文明,但也是低级文明的人在向高级文明进化。
但是,汉化而沉迷,到最后,也会彻底丢弃草原。
比如,进入中原的北魏,竟然修起来了长城。他们已经同草原断绝了联系,所以,以前只能统治草原,而现在只能统治中原。
但是,蒙元和大清这两个不修长城的朝代(唐朝也不修长城),就逐渐学会了如何把中原和草原融合在一起、实施二元治理。这是一种低维征服高维。
支配历史前进的是力量和人心,所以强者定章程、所以人心所向。但是,能够把力量和人心凝聚在一起的,却是人的想象力。
高维的中原文明,鄙视着草原的低维,执迷于自己的高维,所以失去了对未来无限可能的想象力。
而低维的草原文明,致敬于中原的高维,抱着无限的好奇心,所以发展出了无限可能的想象力。
所以,蒙元能做到的,而大明却做不到。
≊❋为何明朝终其一世都无法彻底控制蒙古?
明朝在整个近三百年的时间里,都一直在和蒙古军队死缠烂打,北方边境上从来没有平定过。说起来,无论是汉朝还是唐朝,都不是一直和北方的少数民族在打。就算是宋朝,军事力量十分孱弱,也没和北方民族一直打仗。“澶渊之盟”签订后,宋朝和辽国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竟然还保持高度的和平稳定。
(朱元璋雕像)
那么,为何明朝在两百年间都无法摆平蒙古呢?
我们讲明朝无法摆平蒙古,这句话一点儿也不夸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前后八次北伐蒙古,朱棣又前后五次北伐蒙古。接着,明英宗率50万大军打蒙古,却全军覆没,自己还当了俘虏。后来明武宗又亲自率军和蒙古人达延汗作战。一直到明朝末年,蒙古依然是威胁明朝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和后金联合起来,对明朝发动了最后的进攻。
如果明朝当时把蒙古摆平了,蒙古成为明朝的盟友,那么后金就不敢肆无忌惮地打明朝了。因为明朝可以和蒙古联合起来,夹攻后金。这样一来,后金就会腹背受敌,不可能是明朝的对手。可惜最终的结果是,蒙古和后金结成了联盟,明朝遭遇了农民起义、后金、蒙古三层夹击,最终灭亡。
而且,整个明朝期间,为了对付蒙古,所付出的人力物力不在少数。明朝重修万里长城,所耗损的人财物力,并不比秦朝时候少。明朝在北方囤积了数量庞大的兵力,并且还建立了九边军镇。这个九边军镇对明朝国力的耗损,是不可小视的。明朝最终亡于无钱打仗,可以说,在北边对付蒙古人问题上,实在是透支太大了。
(明英宗剧照)
那么,为什么明朝在近两百多年的时间里,都不能摆平蒙古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其一,北方没有可利用分化的力量。
古代中国为了对付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除了打击以外,一般会采用分化瓦解的办法来对付。
比如当年汉武帝为了打击匈奴,就努力和匈奴背后的国家,比如大月氏、车师之类的联合,以期两面夹击。唐朝的时候,为了对付突厥,就和吐蕃这些民族联合。或者与突厥联合对付吐蕃等等。这样一来,北方各民族之间,为了自己利益,都不会和汉朝、唐朝拼命打,也因此容易和汉朝、唐朝建立朝贡关系。
但是明朝时候却不一样。那时候,中国北方经过蒙古所建立的元朝的大统一以后,北方基本上就只剩下蒙古一个民族了。因为只有一个民族,因此明朝就没有可以分化瓦解的力量。虽然说当时北方的蒙古也分成很多部,比如分成鞑靼、瓦剌等好几个部,但是这些部毕竟都是蒙古人,他们都有更切近的血缘关系。明朝想要分化瓦解,就不是太容易,所以,明朝对付起来很费劲。
(朱棣剧照)
其二,明朝太过于强调武力打击。
从明朝最初的两个皇帝朱元璋、朱棣开始,就对蒙古就施行强力打压的办法。前面咱们谈到的朱元璋的八次北伐及朱棣的五次北伐,都是一种强力打击的表现。
后面的皇帝也依然延续这种方式,包括明英宗与明武宗和蒙古作战,都是张扬武力。而且,皇帝们还都要御驾亲征。朱元璋、朱棣、明英宗、明武宗,都是以御驾亲征的方式和蒙古作战。
明朝皇帝还非常得意他们对蒙古实施强力打击这种方式。朱棣自己都得意地说:“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
明朝一味炫耀武力,造成的结果,就是被打击一方,自然而然生出强大的向心力,因而他们更加难以被打败。
(土木堡之变)
其三,蒙古与明朝有世仇因而不容屈服。
蒙古人的元朝,是被蒙古推翻的。这使得蒙古人在潜意识中,是很排斥明朝的。因此,他们并不那么容易被驯服。就算他们承认明朝的宗主国地位,主要目的,也是为了从明朝获得更大的赏赐。“土木堡之变”,就是由于瓦剌肆无忌惮地向明朝索要,明朝不堪其扰,拒绝了也先的索求。而也先也因此率大军直接进攻蒙古。
由此可见,蒙古内心其实是不服气的。他们一直有着复兴元朝,重回中原的梦想。明朝自然就不容易让他们屈服了。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
╠╟为何明朝终其一世都无法彻底控制蒙古?
明朝无法控制蒙古,如果说这也能说明明军战斗力薄弱的话。那历史上,秦汉时期北击匈奴、唐朝时期的契丹、突厥,是不是就虚弱不堪了呢?事实上中原王朝在与北方游牧民族交手中,一直存在先天的劣势。1、游牧民族居无定所,打完了就跑,想要完全消灭这些游牧民族,几乎不可能。2、中原王朝军队需要充足的补给,战线拉的越长,越不利于长期作战,游牧民族不需要军事补给,而是采取打草谷的方式,走到哪儿就抢到哪儿,无所顾忌。3、北方气候环境恶劣,中原王朝即便是攻下,也不愿在当地驻扎。4、北方游牧民族多是采用骑兵战术,中原王朝由于缺少养马基地,因此在与之对战中处于劣势。几千年来,北方游牧民族始终对中原政权是个威胁,而且也有过数次被取代的情况,为了防御这些游牧民族的进攻,秦朝大规模的修建长城,一直到明代,这个过程从来都没有中断过。朱元璋虽然是起于草莽,但是对于中原王朝历史上这些经验教训有着深刻的诋毁,除了大规模的修建长城以外,还在边境修建了诸多卫所。卫所制度是明朝主要的军事制度,虽然有诸多不合理的地方,但是在明初期,对于防御蒙古进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朱元璋也认为想要消灭蒙古,基本上不太可能,除了建立卫所,设置九大塞王外,还招降那些归降的蒙古诸部。比如兀良哈三卫,都是原先元朝时期辽阳行省的蒙古诸部。打仗中被俘的那些蒙古人,在朱元璋时期一直都有送到西域安置的策略,洪武末年,这些受到明朝安置在西域的蒙古人还跟随东察哈台汗国一起入贡。朱棣时期基本上继承了这个策略,除了对瓦剌和鞑靼采取重点的军事策略以外,还在蒙古建立了诸多羁縻卫所,并任命蒙古诸部的首领来担任。不过至少在土木堡之变前,明军对北方草原上的蒙古诸部一直都是压制,直到土木堡之变以后,由于明朝精锐尽数葬,因此才改为重点防御,这一时期在蒙古修建的诸多卫所,都已经丢失,大明王朝处于被动地位。不过即便如此,大明王朝的边疆也始终是稳如泰山,除了在己巳之变中,被俺答汗一路杀到北京城以外,基本上一直都相安无事。
------------------
推荐阅读:
欠了信用卡4万,车贷每月2000,月工资6000,扛不住了,心好累,现在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