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里,有东北、华北野战军等!部队为什么要称作“野战军”呢?
❈⇎电视里,有东北、华北野战军等!部队为什么要称作“野战军”呢?
辽沈战役打响时,东北人民解放军有103万之众,那为什么林彪能够投入作战的只有不到70万人呢?因为“东北人民解放军”是个统称,所属部队包括东北野战军和东北军区地方部队两大部分,而其中的30万地方部队在素质、装备、训练等方面仍然相形见拙,并不适合于投入大兵团战略决战。比如各二、三级军区和各县所属的独立团、独立营、县大队等等,基本承担着保卫地方政权、剿灭土匪、看押俘虏、兵员补充和交通线维护和的任务。
即便是已经编组成为“独立师”的部队,虽然战役期间划入了东北野战军的作战序列,也只是配合各野战纵队遂行次要任务,可见地方部队和“野战军”的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实际上,在解放战争期间,我军各大战略区都采取了此类的两线部队编组方式,实现了野战军、地方部队、民兵武装“三位一体”的武装力量格局,它既是我军作战的一大特色,也是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手段,没有地方武装和民兵力量,广大的后方根据地安全如何保障?
一定要理解,“野战军”有两层意思,其一它是个中性名词,泛指一切军队的正规野战部队,世界各国都有野战陆军、野战炮兵的名词,足以说明问题。即便是蒋军也存在着野战军,比如1947年7月以后蒋军转入战略防御阶段后,在中原战场上把战斗力较弱的杂牌军、地方武装都用来守备城市,这些部队的中心任务就是“守点”,没有特殊命令只能老老实实地驻防在某一地区或城市,同时组建了胡琏整编第18军、邱清泉整编第5军、孙元良整编第41军等六个机动兵团,担负救火和与我两大野战军进行大兵团野战的任务。
因此,这六个整编军(或兵团)就是蒋军在中原战场的“野战军”,其显著标志是:没有固定守备任务、没有固定作战区域、根据战场形势随时调往任意地区与我军交战,并且这六支部队在武器装备、作战经验、后勤补给等方面也大多优于各绥靖区、各警备司令部的守备部队。所以才说它首先是一个表示部队性质的中性词,这些正规野战部队也是蒋军的骨干力量,只有逐步消灭了它们方能求得战争形势的转变。
再比如淮海战役期间,蒋军在徐蚌战场上共投入了五个大型机动兵团(邱清泉、李弥、孙元良、黄百韬、黄维)和三个绥靖区的兵力。其中绥靖区的任务就是守备要点,比如起义的第三绥靖区就是负责贾汪、台儿庄地区的防务,同时在一些敌占城市还有保安团等非正规军,这都属于“非野战部队”。而真正的“野战军”就是那五个机动兵团,也是华野和中野的首要歼击目标,至于守备部队和地方武装,那是抬抬脚就可以扫光的。
(这是全称,野战军司令员是兼职)
同时应该注意到,守备部队在必要情况下也是可以升格为野战部队的,比如后期编组的李延年第六兵团、刘汝明第八兵团,就是以原来两个绥靖区部队升格而成的。整个淮海战役中,我两大野战军吃掉了敌人前五个兵团,但是李延年和刘汝明两个兵团逃掉了,后来成为蒋军的江防主力,再后来它们从中原一直逃到了福建,其部队和任务的属性就一目了然了。
所以野战军的关键是“野战”两字,表示担负着不受地域限制遂行机动作战的任务,甚至可以跨战区调动和作战,比如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延安就命令原晋冀鲁豫野战军留下来的第四、第九纵队(附起义之38军)组成陈赓兵团,强渡黄河挺进豫西敌占区,已经超越了原晋冀鲁豫军区的所辖范围;与此同时,陈粟指挥的华野西兵团也从山东杀入了豫皖苏地区,已经跟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作战区域发生交集,甚至一度指挥了中野11纵。
而地方上的独立旅、独立团和县大队,是无力执行此种大规模机动作战任务的,独立旅也至多是在大规模战役中配合野战军作战。一般来说,我军各大战略区的军事主官,都同时兼任军区司令员和野战军司令员,比如林彪就是东北军区司令员兼东北野战军司令员,刘帅是中原军区司令员兼中原野战军司令员等等,这是因为在战略大决战期间,野战军首长的任务更重要也更关键。
其二才是人民解放军在特定时期的部队编制和番号,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八路军、新四军装备低劣弹药匮乏,是无法与侵华日军进行大兵团作战的,通常以团级为单位分散作战,集中一个旅的战役战斗都比较罕见,这是由客观情况所决定的。日本投降以后,面对蒋军的重兵压境,各大军区开始组建“野战军”,下辖数量不等的“野战纵队”(可以视为军级),各野战纵队再下辖两个以上的师(或旅),以应对新的战争形势。
1945年10月华中军区率先组建了华中野战军,以粟裕为司令员,下辖三个野战纵队,其后晋绥军区(八路军120师兼)组建了晋绥野战军、晋冀鲁豫军区(129师兼)组建了晋冀鲁豫野战军、山东军区(115师兼)组建了山东野战军、晋察冀军区组建了晋察冀野战军等等。当时的政治形势,使我军在师以上并不方便设置更高级别的部队番号,遂以野战纵队、野战军来作为特殊时期的部队编制和番号。
东北我军的称谓和番号就很说明问题,在11万八路军、新四军进入东北之初,考虑到东北复杂的政治局面,林彪最早的职务是“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再后来更改为“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注意此时已经有了野战纵队的编制。直到1948年1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才正式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区分为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两大部分,以原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机关,改制为东北军区兼野战军司令部,林彪任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后来才被任命为东北野战军政委,但不是东北军区政委)。
辽沈战役结束后,大举入关参加平津战役的仅仅是东北野战军所属部队,东野不仅参与解放了华北大地,还一路南下解放了中南地区,红旗一直插上了海南岛,这也就诠释了野战军不受作战地域限制的性质。而东北军区所属的30余万部队,则始终留驻在东北境内保卫新生政权,东野改称四野并以主力南下后,为了工作方便,林彪也不再兼任东北军区司令员。
所以我军在解放战争初中期的“野战军”称谓,既是部队性质的体现,也是一个临时性的部队编制和番号,级别等同于蒋军的“剿总”或者“绥署”。经过两年多的作战,军委根据全国战场形势的变化,逐渐把前述各野战军整合为西北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和东北野战军四大战略重兵集团,也就是后来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野战军的前身,同时规定,野战军作战的重大事宜由军委直接统一指挥。
四大野战军兵力规模扩大以后,又在野战军之下增设了兵团建制,并且在1948年底的统一番号工作中,把所有野战纵队改称为“军”,于是形成了军委、野战军、兵团、军、师、团这样的作战序列。换句话说,我军新增了兵团(集团军)、军两级编制和番号,但是保留了野战军这一级编制,那么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就是各大野战军的番号,而就编制级别来说,我军的野战军近似于二战期间苏联的方面军,以及德国、美国、英国的“集团军群”。
问题中有一个错误,尽管在解放战争早期出现过晋察冀野战军的番号,但是后来因故取消了,而是组建了华北军区野战部队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兵团,并没有授予“华北野战军”的番号,前述三个兵团由设在西柏坡的军委直接指挥,再后来其中的两个兵团划归第一野战军指挥,也就更没有设立“华北野战军”的必要了。准确点说,华北军区确实存在有野战军性质的部队,但是并没有授予“野战军”的整体番号。
之所以说我军的“野战军”是一种临时性的编制和番号,是因为它有些混淆了部队性质和部队编制,也是现在军事爱好者容易糊涂的原因所在,属于特殊时期的特殊称谓。到了建国以后的50年代,四大野战军的番号均被撤销,代之以六大军区的的固定编制,分别是东北军区、华北军区、西北军区、华东军区、中南军区和西南军区。
在此期间兵团建制也逐步取消,或者改制为二级军区,不过要注意,各野战军所属的军级野战部队之编制和番号并没有撤销(裁撤不算),它们从此分别隶属于各大军区。
►⇃电视里,有东北、华北野战军等!部队为什么要称作“野战军”呢?
野战军——解放战争时期,担负着不受地域限制,进行大兵团机动作战的主力部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曾经使用过、对执行全国范围内的、机动作战任务的陆军部队的称谓,与地方部队相对。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所有部队,名称一律统一叫作“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军中,担负机动作战任务的战略战役军团,称为“野战军”。是作战部队最高一级的建制单位,由若干个兵团、纵队或军组成,直接归属于中央军委管辖、调动、指挥。
解放战争时期,有第一野战军,又称西北野战军;第二野战军,又称中原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又称华东野战军;第四野战军,又称东北野战军;还有一个没有排序的“华北野战军”。
➛⇛电视里,有东北、华北野战军等!部队为什么要称作“野战军”呢?
抗日战争结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好多地方部队充实到主力部队,为了应对国民党的重大兵团作战需要,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争的模式,己不适应解放战争的作战要求,集中优势兵力。针对国民党的庞大军队,必须有针对性的机动部队,大兵团作战。方能应对解放战争的需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根据作战形势需要,人民解放军相继成立了,四大野战军团。
一野,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
二野,刘伯成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委。
三野,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栗裕任副司令员。
四野,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政委。
四大野战军下辖,有兵团,纵队野直属部队,总之不是太规范,各大野司,兵力也不同,武器装备也不同,但他们的作战性质都是一样,负责大兵团作战,攻城略地,不像地方部队有住所,而野战兵团作战频繁,运动行军较多,所以没有固定住所,随战而战,随势而势,随需而需。就是这四大主力肩负着歼灭国民党的正规部队,打败了蒋家王朝,于中国人民-道解放全中国,人民当家做了主人。
✖⇝电视里,有东北、华北野战军等!部队为什么要称作“野战军”呢?
在《大决战》这类主旋律电视剧当中,我们往往都可以看到里面提及像东北野战军、华北野战军这样的字眼。
那么看到这想必就会有几个疑问:当时解放军为何要建立“野战军”呢?现在的解放军又为何没有野战军这一编制?
要想理清其中的缘由,便要明白解放战争时期“野战军的历史”。经常关注解放战争的人,应该都知道,在抗日战争结束后,我们迫不得已与蒋介石所领导的国民政府打了一场内战。
而在解放战争初期,我方是处于劣势状态的,解放军无论是在人员规模上,还是在正式装备水平上,对比当时的国军都存在客观差距,毕竟国军在那时不仅实力更强,还可以从美国那里获得大量军事援助。
因此在内战初期,解放军想要与国军正面对抗是比较困难的,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就需要建立一个完善、并且能够符合解放军作战特性的军队编制,继而与国军周旋。
在抗日战争刚结束时,我方接收了不少原先日伪所控制的地方政权,再加上此前受到国民党政府的打压,导致八路军、新四军都存在着编制不明的状况,这并不利于统一作战指挥。
所以在解放战争爆发后,在中央军委的领导下,我方对全国范围内的军事态势进行了具体分析,划定了不少地方军区,还建立了一个“三位一体”的军事机制。
——这一机制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便是地方部队、民兵武装作战部队以及野战军部队了,而野战军也正是在这时出现在了大众的视野中。
只不过这时的野战军与解放战争后期的野战军还是有着很大差别的,初期的野战军隶属于各个地方分军区,不管是在规模,还是在作战能力上,对比后期野战军都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距。
比如说那时在解放军编制中有一个晋察冀野战军,它就是属于华北军区下属作战部队的一个,兵力也只有几万人而已。
但是随着解放战争的持续推进,我们从战略防守转变到战略相持,甚至是全面反攻阶段,解放军的兵力在短短数年内便翻了好几倍。
在三大战役打响前,光林彪下属的作战部队就超过80万。兵力的快速扩张再一次产生了编制混乱的烦恼,所以中央军委决定:将当时解放军下属的各级机动作战部队划分为四大野战军,分别是东北、华东、中原和西北野战军。
此时的野战军编制与规模已经比解放战争初期大了很多,并且这个时候的野战军也从原先隶属于各个地方军区的部队,成为直接归属中央军委统管的战略机动作战部队。
在辽沈战役结束前夕,我们在东北战场上获得了全面胜利,并且在华北、华东和西北地区实现了对国军的战略压制,此时解放战争的态势已经正式进入到战略大反攻时期。
为了能够顺应局势,中央军委在10月1日当天颁布了《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把原先的西北、中原、华东和东北野战军的番号进行改变,按照数字序列号的方式建立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这4大野战军。
也是在该文件中,明确规定:解放军的作战指挥体系最上面是中央军委,军委下属有四个野战军,这四个野战军直接隶属中央军委指挥。
而在野战军的编制之下,还有着兵团、军、师、团这几个规模比较大的编制级别。中央军委是希望通过全国范围内的重新整编,统一指挥,强化解放军的凝聚力,并增加作战指挥效率。
此前解放军存在不同程度的编制混乱问题,便在之后几个月内被基本解决。
其实解放军的野战军编制基本上等同于国军那边的“剿匪总司令部”,或者某某“绥靖公署”。野战军司令部统一指挥着数量庞大的机动作战部队,是当时解放军中最主要的作战力量。
解放军的野战军编制,也基本相同于苏联红军的“方面军”级别的编制,或者是欧美国家所采用的集团军群级别的编制。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国家军队中最高级别的军队编制。
只是野战军依旧是一个临时性的作战编制,它适用于解放战争时期,所以在战争结束、新中国成立后,野战军这一临时编制也被撤销了。
在建国后,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军队整编、改造,此时野战军这种过于强调机动作战的部队编制不再具有普适性,我们需要的是能够有区域防御与地方维稳特性的军队编制。
所以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四大野战军的番号被统一撤销,在全国范围内划定了六大军区。而原先属野战军的兵团也被划分为了防区不同、作战能力不同的二级军区。
在之后数十年内,我们又对解放军的部署编制进行了升级,直到形成了现在的五大战区。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我们现在的五大战区与当时军委下属的野战军编制差别也并不是很大,都有着统一作战指挥的职能,并且都是直接归属中央军委指挥。
所以我们可以把现在的五大战区看成是:为顺应时代的改变,为统一作战,为能够增强多兵种联合作战能力的一种在野战军级别体制上所进行的改型体制。
若是在未来,世界范围内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说不定野战军这个有着重要历史意义的编制和号还会再次出现,也犹未可知......
☢p电视里,有东北、华北野战军等!部队为什么要称作“野战军”呢?
野战军始于古罗马时代,确切地说应该是是公园395年,是一种专门遂行机动作战的部队。欢迎关注兵器知识谱,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关于野战军的话题。
在古罗马时代,军队性质大致分为4类:御林军、中央军、边防军、野战军。想必大家最熟悉的军种就是御林军了,它只负责皇家卫戍,核心任务是保卫皇帝的安全。
比如说伊苏利亚御林军,总兵力约为3500人,本质上还是警卫性质的部队,原则上来讲皇宫以外的防务它们是不过问的。
古罗马的中央军不同于国民党的中央军,它不是“嫡系部队”的代名词,性质上更接近于“近卫军”,遂行拱卫首都的任务,特殊情况下会参与地方治安战,但不会投入到对外战争中。
比如说古罗马第一中央军、第二中央军,总兵力分别为22000人、23000人,
边防军遂行边疆、关卡、港口的保卫任务,本质上还是警卫性质的部队,在对外战争规模扩大的情况下,边防军也会被编入野战军编制,或者由野战军节制,比如说第一麦西亚边防军,总兵力为6000人。
下图为现代人复原装扮的古罗马色雷斯野战军,由于野战军是国家主要武装力量,指挥官通常由公爵担任,其它部队指挥官则由爵位略低的伯爵担任。
野战军是古罗马帝国的主要武装力量,是齐装满员的机动部队,平时驻扎于固定驻地,当地方发生叛乱、敌国入侵、对外扩张等中高度烈度战事时,野战军就会奉命调动参战,比如说色雷斯野战军,总兵力为27000人。
从古罗马时代开始,“野战军”就成为快速机动部队的代名词,野战军的规模通常远远超过警卫性质的其它部队。
比如说我国解放战争时期四大野战军,它的编制相当于大军区,总兵力为20万~100万不等,以第四野战军为例,它的前身为东北野战军,总兵力为102万人。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野战军都是一个国家的主要武装力量,它的特点是人员满编、装备精良、战斗力强悍、机动性高,是战争中的主力部队。
“野战”一词原指专门投入到野外战场进行作战的部队,最典型的野战是我国古代的长平之战,双方上百万人在野外厮杀对决,这就是野战军的由来。
随着战争复杂程度的上升,野战军不再进行单纯的野外决战,由于战斗力强悍,城市攻坚战、要地保卫战甚至占领任务都由野战军来完成。
下图为正在与琼崖纵队胜利会师的第四野战军(原东北野战军),野战军的机动性极高,第四野战军在解放战争中从东北一直打到了海南。
所以我军在结束抗日战争以后,将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其它党领导的主要武装力量根据所在地域全部整编为西北、东北、中原、华东四个野战军。
内战全面爆发后,根据《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的指示精神,四大野战军的番号改为第一、二、三、四野战军,规模相当于西式的集团军或者苏式方面军。
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虽然少不了城市攻坚战,但是城镇化极低的旧中国注定主要战事还是发生在野外,可见我军既不采用西式集团军番号,也不采用苏式方面军番号,更不采用国军“兵团”编制的决策是非常符合实际情况的。
解放后我军的主要任务从夺取政权转变为保卫国家,并且做为一个承诺永不称霸的负责任大国,“野战军”的称谓以及编制不再符合实际需求,我军开始学习苏式军区,将军队划分为10个大军区驻防全国各地。
同时为了体现部队不同的性质,我军学习日式部队划分,将部队划分为甲、乙两大类,甲类部队是齐装满员的主力部队,乙类部队是满编缺员的警卫性质部队。
至此“野战军”编制彻底从退出我国历史,被大军区所取代,来到新世纪以后,以驻防地域命名的大军区又改编为战区,即东、西、南、北、中五大战区。
所以“野战军”概念逐渐不为人所知是可以理解的,庆幸的是还有一些读者在看完热闹的影视剧以后还会思考这个问题,这对于了解我军军史知识是有很大帮助的。
下图为正在进行便携式防空导弹实弹射击训练的南部战区空军官兵,虽然叫法不同,但是战区的功能依旧与过去的“野战军”完全相同。
------------------
推荐阅读:
如果项羽、吕布、李元霸在一个房间,只能一个人活着,谁会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