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子孙在北宋一朝地位如何?
┷↽赵匡胤子孙在北宋一朝地位如何?
两宋的历史比较有意思,北宋除了太祖赵匡胤之外,都是赵匡义这一脉的子孙当皇帝;南宋除了高宗赵构之外,都是赵匡胤这一脉的子孙当皇帝,真是应了那句话,风水轮流转啊。
我们都知道,赵匡胤去世得比较突然,结果皇位让赵光义给抢走了,其实那时候赵匡胤是有儿子呢,那他的后代在北宋一朝地位如何呢?
赵匡胤一共有过四个儿子,但长子赵德秀、三子赵德林都早早夭折,而且没有后代,活到成年的皇子只有次子赵德昭和四子赵德芳。
据说,赵匡胤去世的时候,宋皇后(第三任皇后,没有生育子女)本来是有意立赵德芳为皇帝的,但负责传赵德芳入宫的内侍王继隆竟然违背了宋皇后的意愿,将赵匡义传入宫中。
宋皇后一介女流之辈,畏惧赵匡义的权势,因为当她看到赵匡义的时候,下意识选择屈服,便对赵匡义说,“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而赵匡义则说,“共保富贵,无忧也”。
就这样,赵匡义坐上了皇位,赵德芳则与皇位失之交臂,太祖一脉也因此开始没落。
那么,宋皇后为何有意立赵德芳为皇帝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宋皇后年纪小,赵德昭都比她大一岁,因此他每次见到赵德昭都很尴尬,为了避免这种尴尬,她刻意与赵德昭保持距离,两人的感情也因此十分淡薄。
反观赵德芳,他比宋皇后小七岁,还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宋皇后可以没有顾虑地将其视如己出,久而久之就好感倍增了,因此有意扶持他登上皇位。
只不过,赵匡胤没有立传位诏书,孤儿寡母哪里斗得过小叔叔,最终只能是年富力强又势力庞大的赵匡义登上皇位了。
表面上看,赵匡义对两个侄子都很好,他即位后封赵德昭为武功郡王,还让赵德芳担任朝廷高官,但他其实对这两个侄子甚为忌惮,经常担心得晚上睡不着觉。
但让人惊讶的是,赵匡胤继位后不久,赵德昭和赵德芳都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去世了,死因都颇耐人寻味。
先说赵德昭,979年他跟随赵匡义北伐幽州,期间有一次敌军冲击军营,赵匡胤在慌乱中不知所踪,大臣们觉得军中不可无统帅,便准备拥立赵德昭为皇帝,但赵德昭胆子特别小,硬是没有同意。
赵匡义只不过是迷路了而已,不久之后就返回了军营,他听说这件事后很不高兴,但也不好说什么。
北伐结束之后,赵匡义因为怨恨将士们拥护赵德昭为帝,而没有有有功者进行封赏,赵德昭便跑到皇宫找他理论,他很不高兴地对赵德昭说,等你做了皇帝,再去赏功臣们也不迟!
赵德昭回去之后,感到惶恐不安,他知道自己得罪了叔叔,必定是死路一条,为了防止家人受连累,他选择自杀而死,死时年仅二十八岁,距离赵匡义登基不过三年。
我们不能说赵德昭之死一定跟赵匡义有关系,但赵匡义忌惮他是毫无疑问的,即使他不选择自杀,日后赵匡义恐怕也会迫害他。
再说赵德芳,他虽然得到了高官厚禄,但担任的都是虚职,而且没有被封王,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他曾是宋皇后拥护的皇位继承人,赵匡义最忌惮的就是他,自然不会让他得势了。
并且,赵德芳的死也颇为蹊跷,是在睡梦中突然去世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他是吃肥肉吃死的,这简直滑天下之大稽,要知道赵德芳那时候才二十二岁,怎么可能吃了几块肥肉就去世了呢?
只能说,司马光为了维护赵光义这一脉子孙的名声,刻意掩饰了赵德昭的死因。
不管怎么说,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在赵匡义继位后短短数年就先后去世,再加上984年赵匡义唯一的弟弟赵廷美也离奇去世,赵匡胤因此坐稳皇位,并顺理成章地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赵德昭和赵德芳虽然死得早,但他们留下了不少儿子,其中赵德昭有五个儿子,分别是赵惟正、赵惟吉、赵惟固、赵惟忠和赵惟和;赵德芳有三个儿子,分别是赵惟叙、赵惟宪和赵惟能。
总的来说,赵光义及后来的宋真宗、宋仁宗,对这八位赵匡胤的孙子都还不错,除了早逝的几个人之外,其他人都被封为郡公,同时担任刺史、节度使、千牛为大将军这种级别的高官。
有人可能要说了,这八个人没有一个人被封王,这难道是厚待?
其实,这还真不是赵匡义及其子孙刻薄,因为宋朝的制度就是如此,当初赵匡胤在位的时候,儿子们因为年纪小、资历低,所以没有一个人被封王。
原则上来说,皇子从小就裂土封疆,亲王嫡子可以继承爵位,这是历代王朝的规矩,但宋朝并非如此。
具体说来,宋朝皇室的封爵方式,其实是先让皇族成员在很小的时候就当官,等年龄和资历都足够了,再根据不同表现册封不同爵位,最高可封为王爵,但必须是很优秀的人才行,而且一般只有皇子才有资格封王,宗室成员封王的可能性较小。
并且,宋朝的爵位是不可以承袭的,子孙只能享受门荫入仕的待遇,要想获得爵位,只能靠自己努力。
因此,赵匡胤的子孙没有被封王,其实是可以理解的,并不是赵匡义有意为难他们,能够封他们为郡公,已经是很厚待的了。
事情的转折点发生在宋神宗时期,太祖后裔和太宗后裔在待遇上开始拉开差距。
北宋发展到宋神宗时期,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皇室子孙繁衍昌盛,人数非常之多。
当时,宰相王安石觉得国家贫困积弱,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宗室太过庞大,消耗了国家太多钱粮,加之他们对国家贡献也小,所以必须采取措施加以限制,以此来减轻国家负担。
到了王安石变法期间,他就制定了很多详细措施,具体说来就是将大部分皇族远支给清理出宗室系统,减少或者让他们无法享受相应待遇,这样国家的开支就缩小了,节约出来的钱可以用于战争,也可以用于改善民生。
第一个遭殃的是赵廷美的子孙,除了已经有爵位和官职的人之外,其他人自此与皇室没有任何关系了。
但是,在如何处理太祖后裔这件事上,宋神宗担心被人诟病,也不敢做得太过分,于是将大部分人清理出去,又下令太祖一脉必须有一人为安定郡王,世世代代传袭,但不能父传子,只能由皇帝制定继承人。
因此,安定郡王这个爵位其实是宋神宗用来堵天下悠悠之口的,大部分太祖后裔其实都失去了皇族身份,只有一个人有机会成为安定郡王。
第一个被封为安定郡王的人是赵德芳的孙子赵从式,赵从式在位十数年去世,赵德芳的曾孙赵世准和赵世开先后成为安定郡王,此后十几代安定郡王,也都是太祖这一脉的子孙继承的。
因为宋神宗的这一骚操作,导致太祖后裔大部分混得特别惨,虽然宋哲宗继位后恢复了多数人的皇室身份,但他们手上几乎都没什么钱了,再加上朝廷给的俸禄也不多,所以他们依然过得十分寒酸,只比普通百姓强那么一点点。
到了宋徽宗时期,情况又发生了变法,太祖一脉原本还有一些人担任只拿工资不干事的虚职,但宋徽宗进行了官职改革,大多数虚职没有了,只剩下一些需要实际干事情的实职,太祖后裔因此连虚职也保不住了,被进一步平民化了。
为了照顾一下太祖后裔,宋徽宗也做了一些安排,比如给他们之中一些人爵位,让他们有口饭吃,宋孝宗赵奢的爷爷赵令譮就很幸运地被封为庆国公。
赵令譮是赵德芳的玄孙,华阴侯赵世将的小儿子,原本是没有爵位的,结果因为族兄弟宋徽宗良心发现,他一跃成为公爵,这概率跟中彩票没什么区别,很多其他太祖后裔都眼馋得不得了。
除了赵令譮之外,他的五个兄弟,以及十七个子侄,也都没有爵位,甚至只有一个人获得了官职,但也只是类似于供奉高官这种低级别官员,其他人都空有皇族身份,实际上也只是平民百姓罢了。
可见,到了北宋末期,太祖后裔的生活总体上是不如意的,只有少数人可以活出个人样来。
反观太宗后裔,他们的情况就好好很多了,大多数人都活得不错,其中不少人有爵位和官职,跟皇帝走得也更近。
但是,这还不是太祖后裔活得最惨的时候,靖康之变后,他们的生活将会低落谷底,但也因此免遭战火涂炭,并获得了翻身的机会。
北宋时期,宗室成员集中的几个地方,主要是开封,洛阳和南京等几个地方,其中开封作为都城,是皇室近支、也就是太宗后裔集中的地方,至于说太祖后裔和魏王(赵廷美)后裔,则主要生活在洛阳和南京等地。
宋徽宗执政晚期,金军不断攻打宋朝,为了躲避战火,很多太祖后裔和魏王后裔逃到南方生活,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生活因此过得很不如意。
靖康之变中,金军攻克开封,将宋徽宗、宋钦宗及绝大多数太宗后裔都被掳走了,最后剩下来的人没几个,其中地位最高的当然是宋徽宗的第九子康王赵构了。
后来,赵构虽然登基当了皇帝,但北方很快就被金军夺走,他因此只得逃到南方,宗室成员也都转移到南方生活。
南宋建立之初,社会动荡,经济建设和农业发展并不理想,国家财政因此很吃紧。
尤其是,金军还不断攻打南方,赵构过了很长一段时间逃亡生活,他尚且自顾不暇,还哪有能力和精力去管宗室成员呢?
在这种情况下,太祖后裔的日子那是过得相当不如意的,哪怕是那些有爵位的人,也是艰难生活的,只不过因为他们是皇室旁支,所以很幸运地在靖康之变中活了下来。
等到南宋逐渐站稳脚跟了,太宗后裔的日子就稍微好点了,但也只能勉强温饱而已。
如果事情照此发展下去,太祖后裔可能一辈子都难以翻身,但谁料想赵高唯一的儿子赵旉去世后,他的妃子一直没能再给他生下儿子(学者推测赵高长期颠沛流离,造成精神压力过大,最终导致不育),他因此不得不领养一个儿子了。
由于太宗后裔在靖康之变中损失太大,可挑选的对象十分有限,赵高无奈之下只得从太祖后裔中(当时在南方的有一千多人)挑选,于绍兴二年选中了赵昚(即宋孝宗),又在绍兴六年选中了秉义郎赵子彦的儿子赵璩(与赵奢一样,都是赵德芳后裔)。
但是,赵构并未马上立这两个孩子为皇子,而是将他们封为公爵,养育在宫中,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指望能出现生育奇迹,妃子们能给他生个亲儿子。
但是,在随后近三十年时间里,赵构妃子们的肚子一直不见动静,一直绍兴三十年他五十三岁的时候,他彻底绝望了,于是在大臣们的建议下,将赵昚立为皇子,封为建王。
至此,赵昚成为了赵构唯一合法的继承人,至于落选的赵璩,赵构也没有亏待他,称他为皇侄,封为郡王,他的家族因此受益,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真正让太祖后裔彻底翻身的时期,是在宋孝宗继位之后。
绍兴三十二年,由于身心俱疲,没有奋斗目标(毕竟没儿子,再怎么努力,也是为他人做嫁衣),赵构先是立赵昚为皇太子,数月后又禅位给他,自己则当上了太上皇。
事实上,在赵昚正式继位之前,赵构就开始对赵昚的父母叔伯,兄弟子侄进行大肆封赏了,其中赵昚之父赵子偁就被封为秀王,兄长赵伯圭则成为秀王世子,赵子偁去世后继承了秀王爵位。
赵奢继位后,再一次对家人进行了封赏,而太祖其他后裔也因为成为皇室近支,开始逐渐翻身;又经过南宋数代皇帝的努力,太祖后裔逐渐兴起,财富地位比之于北宋时期都有明显提升。
总结一下,北宋时期赵匡胤的子孙,起初还是不错的,但从宋神宗时期开始,逐渐开始走向没落,到北宋灭亡之前,已经混得相当不如意了;南宋建立之后,赵匡胤的子孙又过了一段时期的苦日子,但随着皇位回到赵匡胤这一脉,他们的地位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法。
↯✙赵匡胤子孙在北宋一朝地位如何?
宋太祖共有四个儿子。老大叫赵德秀,老三叫赵德林。
这两位均是幼年夭折,无嗣,无传承。
连他们名字都是后来的宋徽宗追赐的。
太祖活到成年的儿子,只有老二赵德昭和老四赵德芳。
公元976年,赵匡胤突然驾崩。皇位没有传给当时已经成年的赵德昭。
至于原因,有两种说法。
一是坊间传言,赵光义杀了赵匡胤。他属于是篡位登基。赵德昭自然无法继位。
二是据北宋官方史书记载称,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吸取后周传位幼儿而失国的教训,死前与赵匡胤立下“金匮之盟”,要求他把皇位传给了赵光义。赵德昭自然也无法继位。
不管什么原因吧。总之,就是赵匡胤一手创立政权,传到了弟弟赵光义的手上。
赵光义继位后,赵德昭和赵德芳皆封王。
明面上看,叔侄关系融洽。但其实,赵光义对两个侄子一直就很警惕,不放心。心里变着法的想弄死他们。
关于赵光义迫害赵德昭和赵德芳的故事,网上文章已经说的很详细了。这里不再赘述。
一言以概之。赵德昭和赵德芳活着,赵光义是寝食难安。无时无刻不想除掉他们哥俩。
他们死后,赵光义睡眠好了,胃口好了,腰不酸,腿不疼了,就连他那暴脾气也顺了。
赵德昭的五个儿子。
惟正、惟吉、惟固、惟忠、惟和。
赵德芳有三个儿子。
惟叙、惟宪、惟能。
赵光义以及后来的宋真宗、宋仁宗,对这八位太祖直系孙辈都还可以。没有迫害,且多有委任和追赠。
赵惟正生前,累封简州团练使、左千牛位大将军、齐州防御使、亳州观察使等职。赐爵乐平郡公。死后追赠南阳郡王。
赵惟吉生前,累封左监门卫将军、羽林军大将军、左骁卫大将军、阆中观察使、武信军节度使等职。赐爵安定郡公。死后享受辍朝五日待遇,追赠南阳郡王。
值得一提的是。南宋的宋理宗、宋度宗、宋恭帝等。都是赵惟吉的后裔。
赵惟固生前担任左千牛卫将军等职。
赵惟忠生前,累任左千牛卫大将军、彰化军节度、鄂州观察使等职。死后赠舒国公。
赵惟和生前,累任汝州防御使、永清军节度观察留后等职。死后追赠清源郡公。
赵惟叙生前,累任怀州防御使、保静军节度观察留后等职。死后追赠高平郡公。
他的后裔中,最有名的就是曾经被宋宁宗收为养子,曾一度被立为皇储的赵竑。(后来因与宰相史弥远不睦。宁宗驾崩后,史弥远发矫诏改立赵昀为帝,赵竑被废,最后含冤而死。而继位的赵昀就是宋理宗)
赵惟宪生前,累任安德、昭信二军节度使兼侍中。死后追赠英国公。
值得一提的是。南宋的孝宗、光宗、宁宗三位皇帝,都是他的后代。
赵惟能生前,累任蔡州防御使、集庆军节度观察留后等职。死后追赠南康郡公。
他的后裔中,有曾经与宋孝宗竞争皇储,被淘汰的赵璩。(很多书中说赵璩竞争失利后就被宋高宗送回乡下了。其实是不对的。事实上赵璩的下半生依然荣华富贵不止)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除了赵德昭和赵德芳哥俩倒霉外,他们的儿子,待遇都还不错。
当然,他们的职务多是荣誉职务。爵位也普遍不高。远不如唐明清。如果搁在明朝,以他们的身份而言,起码也是郡王。
但这并不是赵光义一家刻薄,而是宋朝的制度本来就是如此。并不只针对太祖后裔。
宋朝对封爵,一向很苛刻。“宗王襁褓即裂土而爵之”、“亲王之子承嫡者为嗣王”,只停留在纸面上,从来没执行过。
实际的封爵方式,是承荫入仕。也就是皇族成员很小就授官,嫡子、庶子都可以。之后凭年资以序迁转。等熬到年头,岁数符合标准,就有可能封爵。(宋朝大多数皇族都是封爵,而不是袭爵。宋朝大部分爵位,都不能一代一代往下传承)
许多没熬到年头就挂了的皇族,没有爵位。
例如宋太宗长子,宋真宗大哥,楚王赵元佐的三个儿子。赵允升、赵允言、赵允成。这是当时的近支皇族。
赵允升生前,累任建雄军、安国军节度使等职务,封延安郡公。死后追赠平阳郡王。
赵允言生前,累任黄州刺史、右千牛卫将军等职务。死后追赠密国公。
赵允成生前,累任濮州防御使、右神武卫将军等职。死后追赠郇国公。
宋真宗的亲侄子,待遇也不过如此了。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北宋初期,赵匡胤和赵光义后裔,都是皇族。待遇和身份没有明显差别。
不过,宋神宗继位后。太祖后裔和太宗后裔就明显拉开了差距。
宋神宗继位后,感叹朝廷积贫积弱。于是他就委任王安石为副宰相,主导改革。
在王安石改革期间,宋神宗把“魔爪”也伸向了当时的远支宗室。
当时,宋神宗以国家财政无力抚养庞大的外支宗室为由,下旨将大部分远支皇族开除出了宗室系统。不再将他们列入玉牒。
魏王赵廷美(赵匡胤的四弟)一脉,直接就被打翻在地,再也没有翻身。
当然,赵匡胤毕竟是太祖。宋神宗也不敢一刀切。他当时弄出了一个“安定郡王”,专门供太祖后裔世代承袭。
但这个爵位,不能父传子。
比如宋神宗封赵德芳的孙子赵从式(按辈分是宋神宗的族叔)为安定郡王。赵从式病死的时候,他有儿子。但宋神宗把爵位传给了赵德芳的曾孙赵世准。(爷爷是赵惟忠)
赵世准去世后,爵位也没传给他儿子。而是由宋哲宗下旨,又传承给了赵德昭的另一个曾孙赵世开。(爷爷是赵惟和)
后来的安定郡王候选人,都是如此。谁来继承这个爵位,由皇帝说了算。
因此,安定郡王爵位更像是宋神宗为了堵闲言碎语,专门给太祖后裔设置的抽奖福利。
抽中了,飞黄腾达。
抽不中,活该穷困潦倒。
而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太祖后裔,混的好的非常好,混的孬的非常孬。
宋神宗死后,因为反对声音过大,宋哲宗在位时,又恢复了远支宗室的皇族身份。但有很多太祖后裔,此时已经破产了。
到了宋徽宗时期,朝廷改革官职。很多以前的荣誉性质官衔(就是可以不干活,白拿工资的岗位)变成了实职,或者取消了。太祖后裔中的很多人,无官可封。
所以在北宋灭亡前夕,太祖后裔就进一步被平民化了。
靖康之变后,待在开封的宋朝宗室被金人一网打尽。待在其它地方的宗室(北宋末年的宗室主要分布在开封、洛阳、南京。在开封的主要是近支宗室。在洛阳和南京的主要是血缘较疏远的远支宗室)则逃过一劫。
但是,朝廷都不稳固。连宋高宗自己都是东躲西藏,朝不保夕的。宋高宗哪有闲工夫管那些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
所以尽管很多太祖后裔逃到了江南。但在南宋初年很长一段时间,他们的待遇(除了安定郡王一脉)都只能用寒酸来形容。这些人入不敷出,又不能考科举。只能在民间混日子,生活水平与一般平民几乎无异。
比如宋孝宗的爷爷赵令譮,生前好歹还是个国公。可经历徽宗、钦宗两朝折腾,以及靖康之役的大动乱后。他生父赵子偁,就是个啥也不是的小官(八品县丞)了。工资收入仅够一家人温饱。
后来,还是宋高宗绝嗣,他又不想把爵位传给太宗后裔,特意要在太祖后裔中挑人,将宋孝宗立为太子。且宋孝宗继位后,也有意重用太祖后裔。太祖一脉才算翻身。(由于玉蝶资料不全,当时突然冒出了很多假冒皇族的人)
最后,额外提一下柴氏。
赵匡胤说,赵氏要“善待柴氏后人”。
这话在北宋,其实只是一句空话。
因为赵匡胤自己的嫡系后裔,混的也不能说是很如意。区区柴氏,又能有多高的地位。
实际上,柴氏在宋朝也就那么回事。
说柴氏有丹书铁券,各个家里有钱。明显是夸大其词。
不然,除了一个小说虚构出来的柴进,你还能说出柴氏其他人的名字吗?
Ⓨ╏赵匡胤子孙在北宋一朝地位如何?
其实赵匡胤在世时,他还剩下的俩儿子地位都不怎么样,反而是他死后,赵光义还立赵德昭为储君(开封府尹)。
理应来讲,太祖在世,太祖之子不是太子就是封王,纵观唐代,李渊、李世民的儿子哪一个不是封王封地,就连太子,都能轮流坐呢...
可是宋太祖赵匡胤就不是。
他称帝之后,仅剩的两个儿子赵德昭、赵德芳既没有一个立太子,也没有封王,静悄悄地,好像生怕两个儿子被人知道一样。
赵匡胤本来有四个儿子,但是大儿子赵德秀早夭了,而另外一个第三子赵德林,名字还是宋徽宗给他加上去的,追封舒王,不知道是赵匡胤太忙还是怎么地,一反常态。
而《宋史》上面是怎么介绍的:
燕懿王德昭字日新,母贺皇后。乾德二年出阁。故事,皇子出阁即封王。太祖以德昭冲年,欲其由渐而进,授贵州防御御。
就赵德昭而言,“故事”,就是过去朝代往往在他出阁后就封王,可谓是宋太祖说他太年幼了,先不封,还只是给他个防御使,这防御使要比节度使低两级,比观察使低一级,这都不是年不年幼的问题了,有一种“他爹不告诉他,他是富二代的感觉”。
所以客观地说,宋太祖在世时,赵德昭、赵德芳就是头顶上挂着个“太祖之子”,但这种荣耀既不是“爵位”,也不是来自于“官位”,纯粹是“皇二代”的意义。
太祖在世时,两子地位也不高的原因
首先我们先理清楚,赵匡胤之后的顺位继承人是谁?
是其仅存的两个儿子中的大儿子赵德昭吗?
不是,而是他老弟,赵光义。
赵德昭、赵德芳不立太子,不封王的做法放在古代来讲是诡异,可这种诡异在某种前提下又是正常的。这个前提就是“五代”。
五代太乱了,公元907年,朱温杀了唐昭宗,开辟后梁,而朱温的儿子朱友珪又把他杀了当皇帝。更狠的是朱温的另一个儿子朱友贞,除了把朱友珪杀了以外,还把另外四位兄弟都杀了,最后李存勖把这个凌乱不堪的朱家给灭了。
但李存勖就不乱吗?
李存勖当了皇帝没几年被乱军射死,后来他爹养子李嗣源继位,李嗣源的几个儿子也是互相杀杀杀,杀到后唐崩溃。
后晋和后汉更窝囊,石敬瑭卖燕云十六州弄垮了后唐,自立为帝,当契丹的马仔,后来自己还被人骂死了。刘知远开辟了后汉,他的儿子后汉隐帝看郭威不顺眼,就把郭威全家杀了,其中就有郭威的两个儿子。
后汉隐帝堪称史上最坑自己的帝王,因为他杀了郭威全家,就是没杀郭威。
郭威后来把他推翻,立后周,让养子柴荣继位,柴荣和他养父做得挺好,算是五代里唯二值得称道的帝王,但他也早早去世,年幼的儿子柴宗训。
柴宗训的结局众所周知,被赵匡胤篡位,于是才有了北宋。你让赵匡胤翻看这五代历史,短短五十多年,死了几乎过去几百年的豪杰,你说他敢立儿子吗?敢封王吗?
这好吗?这不好!
之所以立赵光义为储君(封晋王,加京兆府尹),是因为赵光义在赵匡胤称帝时已经成熟了。五代的乱局,就和汉代的匈奴一样,谁杀性重谁做首领,所以那个时候匈奴都是“兄终弟及”,即便是辽国、金国,刚开始都是以这个方式过渡皇权。
嫡长子继承制?一开始是不敢存在的。
所以宋太祖在世时,给两个儿子爵位,或者是封太子,那么这俩人可能就活不久,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叔叔赵光义都未必会放过他们。面对皇位,一群谋反的人是不会讲武德的。
所以赵匡胤三兄弟的母亲杜太后所谓的“金匮之盟”,的确具备一定的合理性。
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
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金匮之盟简单来讲,就是“保住老赵家皇位协议”,杜太后认为,赵匡胤立儿子为帝,迟早又要被别人弄死,还是让他的两个弟弟都当了皇帝之后,才转移给两个儿子,这样的话,厉害的敌人大概都熬死了,两个儿子也足以有能力对付那些新成长的敌人。
完美的逻辑!这好吗?这很好!
所以宋太祖雪藏两个儿子,还是很无奈,是爱他们,是保护他们。他们的地位高,高在身份而已,其实也相当于不高,出去乘坐的车辇也不是太子车辇,服饰也不是。
赵德昭、赵德芳:太憋屈了!
太祖去世、太宗继位之后的变化
公元976年,宋太祖逝世,太宗继位。
次年,宋太宗给了赵德昭储君的身份:
太宗太平兴国元年,改京兆尹,移镇永兴,兼侍中,始封武功郡王。诏与齐王廷美自今朝会宜班宰相之上。
这里为什么不传给三弟赵廷美,其中原因很复杂,反正赵德昭封王加首都行政长官,是为储君。
而在赵匡胤驾崩当晚,宋皇后曾想让赵德芳登基,但这也只是想想而已。可也说明了,太祖的儿子已经有能力成为储君了,不管是赵德昭还是赵德芳,否则的话,宋皇后此举只会让赵家江山完蛋。
不过好景不长,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完成北宋统一战争,顺便跑到契丹的地盘,说要顺便夺回幽州(今北京)。
可惜大败,心机男孩耶律休哥一路切割,宋太宗驴车逃走。当时大家都以为宋太宗归西了,于是便拥立同样跟来北伐的赵德昭为帝。赵德昭开心极了,但谁知道,他叔压根没死。
四年,从征幽州。军中尝夜惊,不知上所在,有谋立德昭者,上闻不悦。
宋太宗知道这件事后,骂了一句赵德昭,居然搞得这哥们心理抑郁,鸭梨山大,做了什么?他自杀了。这可把宋太宗吓了一跳:
上闻惊悔,往抱其尸,大哭曰:"痴儿何至此邪!"赠中书令,追封魏王,赐谥,后改吴王,又改越王。
宋太宗大概是这样想的:傻孩子,你这是坑叔啊!
所以赵德昭严谨地来讲,是死后才封亲王,原来的武功郡王还不是亲王。
那么另外一位哥们赵德芳呢?
赵德芳就显得默默无闻了,在历史的背景板里像个透明人,但又过了两年,透明人也暴毙死了:
六年三月,寝疾薨,年二十三。车驾临哭,废朝五日。赠中书令、岐王及谥。后加赠太师,改楚王。
赵德芳是一开始就没封王,郡王也没有,之前他的路线和他哥一样,贵州防御使,山西节度使。而赵德芳死得也十分蹊跷,诡异程度堪比宋太祖。
那么赵德昭、赵德芳两个人的儿子们呢?
也就是宋太祖的孙子辈们。
赵德昭有五个儿子,是“惟”字辈
子五人:惟正,惟吉,惟固,惟忠,惟和。
赵德芳有三个儿子,
子三人:惟叙、惟宪、惟能。
宋太祖的后代们,地位怎么样
其实宋太祖这几位“惟”字辈的孙子们混得都不错,其中赵惟吉,他的第六个儿子赵守康,就是著名的朝鲜林川赵氏的“祖先”。
在北宋时,惟字以下是从字辈和守字辈,他们都得到很好的对待。
在仁宗时期:
庆历四年,诏封十王之后,以惟忠子从蔼袭封颍国公,而惟吉子守巽以冀王后最长,与从蔼同封。守巽官至和州防御使,赠武成军节度使、楚国公。从蔼至齐州防御使,赠武胜军节度观察留后、韩国公。守巽、从蔼卒,以惟忠子从信袭封荣国公,官至雄州防御使,赠保宁军节度使、楚国公。从信卒,以惟忠之孙、从恪子世规袭封崇国公,官至右龙武大将军、沂州防御使以卒。守巽子世清,累官茂州防御使。
封国公之位,并且给予许多地方的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给这些太祖之后们,显然赵匡胤一脉还是有着强大的政治力量和地位,即便是“皇四代”,嫡长子们的地位都依旧差不到哪里去。
一直到南宋时,赵匡胤一脉又重登皇位,其中赵昚(宋孝宗)、(宋光宗)赵惇,(宋宁宗)赵扩,他们分别是赵德芳的第六、七、八世孙。
而承袭赵宋的良好家风,皇位大家轮流坐。因此其九世孙为宋理宗,十世孙为宋度宗,这就完成了皇位轮流坐的传统。最后宋末三主,也都是赵德昭的子孙。这样的顺序就很好,以赵匡胤一脉始,以赵匡胤一脉终,最后宋朝结束。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赵匡胤子孙在北宋一朝地位如何?
简单来说,除了赵匡胤的儿子,都挺好。
众所周知宋太祖赵匡胤的皇位并没有传给他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弟弟赵光义,这一直是个迷案,因为赵匡胤是有儿子的,而且不止一个。
赵匡胤共有四子,分别是长子赵德秀、次子赵德昭、三子赵德林和四子赵德芳。
老大赵德秀和老三赵德林在史书的记载都很少,因为他们很早就夭折了,连名字都没有,一百多年后宋徽宗闲的没事才追赐了这哥俩的名字和爵位。
老四赵德芳的记载也不多,原因同上,他也不长寿,23岁就去世了。
剩下就是老二赵德昭了,他虽是次子,可在大哥早夭的情况下,他实际上就是长子,赵匡胤如果要立太子,他绝对是第一人选,赵匡胤也很注重对他的栽培,可奇怪的是赵匡胤在世时既没立他为太子,也没给他封王。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去世时,赵德昭已经26岁了,不小了,怎么着都不算年幼,但按照父死子继的规矩,正常操作应该就是他被大臣拥立,谁知北宋这戏码不一般,赵德昭的叔父赵光义以兄终弟及的名义继位了,赵德昭被封为武功郡王。
后来赵光义拿出个“金匮之盟”,表示皇位继承顺序应是从赵匡胤到赵光义,再到三弟赵廷美,然后转到赵匡胤儿子也就是赵德昭兄弟手里,所以赵光义给了赵廷美和赵德昭位在宰相之上的地位。
皇位一朝在手,不传给自己儿子怎么甘心呢?赵光义自然是要整整弟弟和侄子的。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德昭随赵光义攻打幽州,一夜军中惊乱,一时间竟然找不到赵光义在哪,为了避免群龙无首,有人提议立赵德昭为帝,结果赵光义回来了。
亲儿子上位都有可能引发皇帝暴怒,何况是侄子,因此赵光义大为不满,班师后也不给功臣封赏,赵德昭就去劝,赵光义怒道:"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赏也不迟)。
然后,赵德昭回去就自杀了,年仅29岁。
古人结婚早,赵德昭和赵德芳都是二十多岁去世,也留下了子嗣,赵德昭有五子,赵德芳有三子,也就是说赵匡胤有八个孙子,他的所有后代都来源于这八人。
到1127年北宋灭亡,赵匡胤的子孙数量已经相当可观,他们都享受着宗室子弟的待遇,当然按照直系跟旁系的不同,待遇肯定是不同的,有的封王,有的当知州,有的当知县,有的纯粹拿点供奉过活。
北宋灭亡后,宋徽宗的儿子们只有赵构跑到了南方,赵构也被拥立为宋高宗,建立南宋,不过赵构后来失去了生育能力,独子又早夭了,不得不考虑从宗室中选择继子。
经过多年的繁衍,无论是赵匡胤一系还是赵光义一系,子孙都不在少数,且有不少不在汴京长住,靖康之变把宋高宗的近亲属一网打尽,使得他没有侄子可养,可再往远一点,堂侄子还有一大把。
不过宋高宗选择继子的时候,没有选关系最近的赵光义系宗室,而是选择赵匡胤系,倒不是他良心发现,而是赵光义系当时势力太大,宋高宗叔祖辈的人物就好几个,叔伯辈的更多。宋高宗毕竟还是对自己的命根子存在幻想,他也想跟赵光义一样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啊!
如果选择势力庞大的赵光义系,就算宋高宗有了亲子,也是请神容易送神难,而且如果大宗继位,再闹出“濮议”(宋仁宗养子宋英宗尊生父濮王为帝)这样的破事,他还怎么搞?
抱着这样的想法,宋高宗进一步否决了赵匡胤系中的赵德昭系,赵德昭五个儿子,起点就高,到南宋初年,子孙势力不小,甚至还有牧守州府、手握兵权的。
那么就只能是赵德芳系了,宋高宗千挑万选,从中选出两人,这两人的生父都是从八品小官,比知县还不如,属于小宗中的小宗,这样宋高宗就完全不担心自己死后闹出没儿子的破事了。
这两个继子很快变成了一个,那就是日后的宋孝宗。
㉿▼赵匡胤子孙在北宋一朝地位如何?
宋太祖赵匡胤一脉在北宋一朝,地位很高,待遇也不错,唯一的问题是不能靠近权力中心。
两个儿子都含冤而死
斧声烛影中,赵匡胤死得不明不白,赵光义稀里糊涂登基,是为宋太宗。
赵匡胤一生有四个儿子,其中老大赵德秀、老三赵德秀早夭,留下了的只剩下老二赵德昭,以及老四赵德芳。赵匡胤死的时候,这俩孩子一个26岁,一个18岁。
赵光义为了证明自己继位的合法性,炮制出来了一个“金匮之盟”的说法,虽然完美地解决了他自己的问题,可同时也给他带来了一个难题,那就是将来不能名正言顺地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
因为按照赵光义的说法,他死后首先要传位给弟弟赵廷美。并且,早在赵匡胤开国之初就规定,他们兄弟三人的儿子都是皇子,也就是说,赵匡胤、赵光义、赵廷美三人的儿子都是皇子,有平等的皇位继承权。
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名义上是赵光义的皇侄,实际上却享有皇子的权利,甚至他们俩的呼声高于赵光义的儿子们。赵光义当然要出手对付他们了。
979年,赵德昭跟随赵光义和辽国争夺幽州,一天夜里契丹人突袭军营,四下混战,赵光义却不知去向了,大家到处找不到皇帝,于是有人提议立赵德昭为帝。巧合的是,恰好就在此时,赵光义突然出现,此事便不了了之。但此事却让赵光义看到赵德昭的威望,杀他之心更盛。
回到京师后,赵德昭向赵光义请求,对参加太原之战的将士们进行论功行赏,却被赵光义认为是想收买人心,便大骂说,“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赏吧。”赵德昭听了之后,十分惊惧,回家后自刎而死。
两年之后,即981年,赵德芳也离奇病逝,年仅二十二岁。
这兄弟两人的死,非常蹊跷,甚至还在赵廷美被陷害之前,虽然没有任何证据,但根据他们的死亡时间、死亡方式以及其他蛛丝马迹,史学家们大多认为是赵光义暗中下了黑手。
孙辈虽未受到迫害,但却受到了打压
首先介绍一下北宋的爵位制度,因为不是专论,所以只简单地说个大概。
宋代的爵位,大致可以分为十二等,从高到低依次为: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但并不是说,整个宋代都是这十二等,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分法,仔细说起来非常麻烦。严格来说,这个分类是元丰改制之后才确定下来的。而且,里面也有很多特殊情况,比如北宋前期“嗣王”只是名义上有,实际是并未授封,“开国郡公”等爵号也可能只是虚有而无实封。但大家不研究宋代爵位制度,就大体上将宋朝爵位分为这么十二等好了,王、嗣王、郡王属于王爵。
赵德昭和赵德芳虽然死的时候都很年轻,但是死后都被追封为王。被以为这个追封没有意义,实际上重要得很,因为这为他们的后代子孙留下了一个可以袭封的爵位,保证了他们的荣华富贵。
北宋前三朝在爵位袭封方面比较混乱,再加上赵光义的刻意压制,所以赵德昭、赵德芳儿子们的爵位并不高。赵德昭留下五个儿子,赵德芳三个儿子,大多是只获得了郡公、开国侯等爵位,并不是直接继承王爵。
他们的儿子虽然也被封诸州刺史、左右千牛卫将军一类的官职,但其实都是荣誉职位,并没有实权,只不过能多拿一份俸禄而已。
宋仁宗朝时,被列为“十王”之二,世袭王爵
到了宋仁宗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宋朝皇室的子孙越来越多,如果一直像前面那样随意地授封下去,王爵获得者必然越来越多,爵位肯定不够。根据统计,到宋真宗时,第二代宗子有59名、第三代宗子226人;到宋仁宗时,1078名第四代宗子已长大成人;到仁宗驾崩时,宗子宗女的人数已经超过了4000人。
为了压制宗子封爵的数量,宋仁宗决定从此往后,朝廷不再封其他宗子,而是只封“十王”的后裔,并且下旨公布了十王后裔各自的爵位。
宋仁宗规定的十王,是指赵廷美、赵德昭、赵德芳以及赵光义的七个儿子,合计十人。其中,赵德昭的孙子赵从蔼封颖国公,赵德芳的孙子赵从煦封安国公。
这有一点像后来清朝的铁帽子王,因为十王的爵位是可以袭封的,而不在这个范围内的的话,一旦人死了,爵位就会被收回,子孙后代享受不到什么好处。
从仁宗钦定十王之后,赵德昭和赵德芳的后人,就一直袭封国公的爵位,并未间断。家族一脉之中,只要有一个人有这个爵位,几乎就能保证整个家族的繁荣发展。当然,由于他们的身份特殊,想要进入权力中心是不可能的。
宋神宗朝时,太祖系后人只封一人
到了神宗时期,宋室皇族的规模越来越大,已经孕育出了第六代、第七代,他们人数众多,生活奢侈,而且,其中很多人和皇帝的关系已经出了五服,却仍要记录在谱牒之上,享受响应待遇,因此开支巨大,成为朝廷的一个沉重负担。
为此,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对爵位袭封制度进行改革,王安石提出的办法是,只有宣祖、太祖、太宗三人的后代可以世袭公爵,并授予环卫官官职,并且不因服属的远近而降低袭封的标准。神宗同意了这个方案。
按照这个方案,袭封人数得到了大大降低。首先,赵廷美一系被踢出了局。其次,那些与皇帝血缘关系较远的宗族,也被踢出了局。但人数减少的关键并不在此,而是因为改变了爵位继承的办法。
按照新办法,各宗族中可能本来有好多人获得了爵位,但现在只能确立一个爵位进行传承,其他的爵位,只要其本人死了,爵位就没了,不能袭封。并且,这个可以继承的爵位,并不是传给儿子,而是由皇帝选择一个该宗族中“行尊而属近”的人来继承。这样,无论这个宗族的后代发展到多少人,最终能够袭封爵位的只有一个人而已。
具体到太祖一脉,就是所有的后代子孙们都不再继承赵德昭和赵德芳的爵位,也不再继承后来封王的赵惟吉的爵位,而是统一授封一个新的爵位:安定郡王。
比如宋神宗封赵德芳的孙子赵从式为安定郡王,赵从式死后,神宗把爵位传给了赵从式侄子辈的赵世准,赵世准去世后,爵位被宋哲宗传承给了赵德昭的曾孙赵世开。
到了宋徽宗时期,朝廷改革官职,很多以前的荣誉性质官衔都取消了,也就是说原本那些靠担任荣誉官职领取俸禄、养活全家的太祖后裔,也失去了收入来源。没有爵位,没有官职,也没有收入,这些人也就逐渐退出了上层社会的圈子,沦落为普通人。
总之,太祖一系的后裔人数越来越多,但可以袭封的爵位却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了一个安定郡王,而且可供他们承袭的荣誉官职也越来越少。这也就使得与现任安定郡王关系较近的后裔还能享受荣华富贵,但关系较远的就逐渐被疏远了,最边缘的其实已经和平民没多大区别了。
因祸得福,南宋朝太祖系再度辉煌
虽然在整个北宋朝,太祖一系受到了打压,逐渐式微,但是否极泰来,在靖康之变中,太宗一系被金人几乎屠戮殆尽,只留下了一个赵构,也就是南宋的开国皇帝宋高宗。巧合的是,高宗唯一的儿子因受到惊吓而夭折,高宗本人也因金兵追杀而吓得失去了生育能力,最终不得不从太祖一系中选了一个孩子作为皇位继承人,这个幸运儿就是宋孝宗赵昚。
孝宗是赵德芳的六世孙,他这一支混得就不怎么样。宋孝宗的爷爷叫赵令譮,获封庆国公,待遇还算可以。可是他的父亲赵子偁却啥都不是,仅仅只是一个八品县丞。若不是孝宗当了皇帝,恐怕再过一两代,吃饱肚子都是问题。
孝宗之后的宋光宗、宋宁宗,分别是孝宗的儿子、孙子,当然也都是赵德芳这一脉之后。
宁宗八个亲生儿子全部夭折,只好选了远房堂侄赵竑为继子,并立为太子。不料宁宗死后,宰相史弥远假传圣旨,废太子赵竑,立赵昀为帝。赵昀为赵德昭的十世孙,原本是宁宗找来继承沂王王位的宗室子弟。赵昀这一支也是没落了的,他的父亲赵希瓐在世时并没有任何封爵,只当过山阴县当地的小官,生活与平民无异。赵昀阴差阳错,做上了皇帝,是为宋理宗。
理宗之后,南宋算起来还出了四位皇帝,都是赵希瓐的后代,当然也都是赵德昭这一脉之后。
综上所述,赵匡胤的子孙在北宋一朝,除他的儿子赵德昭、赵德芳被太宗逼死之外,其他后代子孙还是都受到了优待的,地位很高,待遇很好,唯一的不足是不能过多的干涉朝政,无法进入权力中心。但到了南宋,太祖一脉的子孙重新登上皇位,先后出了八位皇帝。
------------------
推荐阅读:
100多年前,康有为巨资150万买下瑞典一座岛,如今岛屿归谁?
现在华为nova5z和荣耀V20的价格一样,我从不玩游戏该选哪个?求大神指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