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明君汉景帝,为何非要逼死周亚夫?
☭✍一代明君汉景帝,为何非要逼死周亚夫?
周亚夫就是一个带兵打仗的,不懂政治。周亚夫的结局就是自找的。
关于周亚夫的历史,见于《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和《汉书·张陈王周传》。关于周亚夫的内容几乎没什么不同。
周亚夫是周勃的儿子,承袭父亲爵位。
周亚夫有两个牛逼的事情,但非谁看,事情有好有坏
1、细柳营
汉文帝去视察周亚夫的军队,周亚夫的军士回答道:军中闻将军之令,不闻天子之诏。这种事情可以说军纪严明,也可以说拥兵自重,不把皇帝看在眼里,往大了说,就是有造反的嫌疑啊。周亚夫碰上了汉文帝,贤明的汉文帝没有往外出想
2、剿灭七王之乱。
剿灭齐王之乱这个不用多说,大大的军功。周亚夫也升了官。但是在吴军进攻梁王的时候,不管是梁王还是汉景帝求周亚夫发兵救助梁王。周亚夫都直接拒绝。连句委婉的语言都没有。要知道梁王可是窦太后认为要接班汉景帝的人物。自此,梁王和周亚夫有了嫌隙。梁王肯定不会在窦太后面前说周亚夫的好话。
再有三件不好的事情
1、窦太后要皇帝给王皇后的父兄封侯。汉景帝与丞相周亚夫商量。周亚夫一句“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这是大义没错,别这么直白吗。要知道梁王在窦太后跟前已经把周亚夫数落的不像样了。这次汉景帝还是相信了周亚夫
2、匈奴王唯徐卢等五人投降汉朝,汉景帝要给这五个人封侯。周亚夫直接顶回去了,认为投降的人不能封侯。这次周亚夫就没这么幸运了,汉景帝没听。被否决的周亚夫不开心,赌气称病不上朝。汉景帝也没含糊,趁机免了周亚夫的丞相官职
3、汉景帝赐宴。给了周亚夫一块大肉,没切开。也没筷子。周亚夫不高兴。嚷嚷着要给他拿筷子。汉景帝开玩笑说:这些不能满足你要求吗?周亚夫谢罪,趁着汉景帝起身的功夫,自己起身离开。汉景帝看着周亚夫的背影说: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此时的汉景帝是动了杀机了。只需要一个理由了。
过了没多久,周亚夫的儿子惹麻烦了。买了五百件殉葬用的盔甲盾牌准备给周亚夫去世之后用。买就买吧,周亚夫的儿子不知为何不给人工钱。这些工人们就上报汉景帝,状告周亚夫用了天子的东西。汉景帝责问周亚夫,倔脾气的周亚夫拒不回答。
汉景帝将周亚夫交给了廷尉,廷尉直接问周亚夫是不是想造反。周亚夫回答道:我这些东西都是给死人用的,那里来的造反。还是狱卒点明了周亚夫,即使你活着不造反,你买这些东西难道想在地下造反吗?
无比气愤的周亚夫,在狱中绝食五天而死。
回答很辛苦,求关注点赞
✒┣一代明君汉景帝,为何非要逼死周亚夫?
周亚夫的结局,是汉朝“君臣权力”逆转的一个序幕,平定吴楚七王之乱的太尉周亚夫落得被迫绝食自尽以证清白的下场,事实上是汉景帝对朝堂的一种震慑。
先说一个前提,那就是周亚夫其实根本不怎么会做人。
而做人问题,一直都是官场的大问题。
作为太尉周勃之子,周亚夫一出世就注定是“人上人”了。
周勃本就是跟着刘邦打天下的元老,在刘邦驾崩之后,周勃还历经了吕后时代,甚至还参与平定了诸吕之乱,这奠定了周勃在汉朝的地位,而让周勃命运改变最大的,就是扶持汉文帝刘恒登基这件大事。
汉文帝登基,乃是周勃和陈平以“老臣”的身份镇压朝堂其他反对的身影促成的,甚至为了让汉文帝登基,陈平、周勃两人还对外宣称汉惠帝诸子并非是汉惠帝亲子,然后斩杀了汉惠帝还在世的血脉,这是为了让刘恒成为“唯一合法继承人”,可见周勃为汉文帝的付出是非常大的。
因此汉文帝一朝,汉文帝对周勃始终礼敬有加,对于周勃的儿子,汉文帝也丝毫没有吝啬自己的善意,不论是周勃的长子周胜之、还是次子周亚夫、三子周坚,汉文帝都非常厚待他们,其中周胜之作为周勃的“继承人”,还一度被汉文帝当作女婿来培养。
只可惜周胜之和汉文帝的女儿因为种种原因没有结成婚,所以周胜之就没当成驸马,不过他在周勃死后,继承了周勃的绛侯之位,周胜之也因此飘飘然,自以为比别人高上一等,于是错杀了奴隶,被别人告发,最终落得国除的下场,而他本人很有可能被废为庶人。
从周胜之的行为就可以看出,仗着周勃的威势,周家人的内心是很高傲的,如果周胜之有底线不太过分,汉文帝都不至于制裁他,可惜周胜之触碰的乃是汉朝的底线(汉朝杀努力的贵族几乎没有好下场,严重的以命抵命都不为过),根本没有挽回的余地。
可彻底废掉周勃的“爵位”,这很容易让后人对汉文帝诟病,因为世事一直如此,就算周胜之真的是犯错了,可汉文帝却在周勃去世后不久处置周胜之,这都会落下“过河拆桥”、“鸟尽弓藏”的话柄,因此汉文帝决定把周勃的“绛侯”改个名字,改为“条侯”,就让周勃的次子周亚夫继承。
而周亚夫确实要比他哥哥周胜之好很多,只不过这种“好”也是有限的,因为周亚夫的本心虽然不坏,可是做人太过一根筋,也非常高傲,这种种特点,都会让他看起来有点“危险”,所谓“危险”,跟周亚夫的“倔犟”有关。
汉文帝对周亚夫的“纵容”。
史书上对周亚夫在汉朝的做官痕迹记载并不多,周亚夫在周胜之还在世的时候,他就被汉文帝安排到“河内郡”当郡守,而河内郡乃是汉朝的“重郡”,汉书对河内郡的描述都是这样的:
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
当时的周亚夫很年轻,汉文帝如此厚待周亚夫确实是有些“宠爱”过头了。
巧妙的是,汉初著名的女“相师”许负当时有段时间就定居在河内郡,因为许负当年因为会看相而被刘邦封为“亭侯”,虽然这个爵位不大,但说到底都是一个侯,因此周亚夫对许负礼敬有加,请来许负给自己看面相。
许负一看到周亚夫,就说周亚夫是有富贵的相貌,再过三年就可以封侯了,再过八年就会立下大功当丞相了,听到这里,是谁都会开心的,这人也包括了周亚夫,可是许负出名就出名在,她不光会说好话,坏话她也一并说了出来,比如她让周亚夫先别那么开心,因为再过九年,周亚夫就要被“饿死”了。
一说到周亚夫要被饿死,周亚夫就不开心了,他觉得许负把他的人生未来说得那么美好,最后却是饿死,非常不合理,因此和许负辩论了起来,而许负也没有怪他,笑了笑就不说话了。
关于周亚夫看相这件事就翻篇了,而在三年后,周亚夫的哥哥周胜之就杀人犯事了,果真被除掉了爵位,而汉文帝为了弥补周家,又把周亚夫封为了“条侯”,这个时候,周亚夫不得不信许负的话确实有点真实性了。
如果这个时候,有人能够给周亚夫一些“引导”,那么周亚夫肯定就会避开自己的人生悲剧,可惜的是,周亚夫根本就没机会被引导,甚至还用自以为最展现个性的方式行事。
比如“细柳阅兵”事件。
在汉文帝驾崩的前一年,匈奴又开始骚扰大汉边境,企图进入汉朝国内烧杀抢掠,汉文帝紧急命令刘礼、徐厉、周亚夫拉起北方防线,三人分别镇守“灞上”、“棘门”、“细柳”。
在防线架起来不久之后,汉文帝为了表示对将士们的关心,亲自到前线阅兵,汉文帝走的路线是从“灞上—细柳”的,而在灞上和棘门的时候,刘礼和徐厉都没有设置什么复杂的程序阻拦汉文帝,都是直接让汉文帝进入军营,而且将士还对皇帝行礼。
不管怎么说,刘礼和徐厉这样做就是符合“为人处事”的道理的。
可当汉文帝到了细柳的时候,他就遇到“麻烦”了。
到了细柳之后,汉文帝的侍从立即跑到军营前给周亚夫的守将提醒:皇帝驾临了,赶紧准备接驾。
但谁知道那个守将却蹦出一句:
“在军营,我们只听将军的命令,不听皇上的命令,甚至皇上到了这里,都要按照军营的规矩来办事”。
这个守将说的话意思就是,就是你汉文帝来了这,都要步行进军营,也没有什么特权给你,还得老老实实听周亚夫的话,可想而知,这个态度肯定是周亚夫传达的,不然守将自己是不可能敢僭越说出这种话的。
如果是一般的皇帝,周亚夫这立马就要倒霉了,可汉文帝却是一个“老好人”,他听到这个守将的话,立即称赞周亚夫辖军有方,然后步行进入军营,在汉文帝见到了周亚夫后,周亚夫只是简单地行了一个抱拳礼,还给汉文帝讲道理。
汉文帝不仅不怒,反而还向周亚夫和众将士欠身行礼,在走之前,还说这些将军里面做的就好的就是周亚夫,把周亚夫的表现夸上了天。
其实,这件事就体现出了周亚夫这个人最大的缺陷,还有汉文帝性格对他的“捧杀”。
在灞上和棘门两个军营的时候,汉文帝其实也大可以步行进去,可是汉文帝还是坐着车驾进去了,这不是因为汉文帝喜欢摆架子,而是因为这就是“礼法”,比如棘门的守将乃是老将徐厉,跟着刘邦、韩信打江山的人物,要说打仗经验,他肯定比周亚夫更懂,而人家徐厉都没有坚持什么“军法”。
这里面涉及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做人”问题。
而周亚夫则以“军法”来顶撞汉文帝的“礼法”,在君臣道理上,这是说不过去的,可是汉文帝没有矫正,也没有批评周亚夫,还表扬周亚夫,不管汉文帝是不是真心的,他的做法已经让周亚夫“忘记规则”了,忘记了做人最简单的道理。
不久之后,汉文帝驾崩,他留下遗诏给汉景帝,让汉景帝适当时候重用周亚夫,汉景帝听从了汉文帝的这个遗愿。
汉景帝对周亚夫的重新审视。
汉景帝登基后不久,他就开始策划“削藩”。
跟汉文帝比,汉景帝展现出了一种思想,那就是“加强皇权”。
加强皇权一直以来都有两个方面:
对外方面:削减甚至是没收诸侯王军事力量。
对内方面:削弱相权和言官权力。
而汉景帝选择的是首先对外,处理刘邦留下来的“宗室分封”问题。
汉初的分封制造成了“异姓诸侯王”之乱,因此分封制开始改为了“宗室诸侯王”,可问题是,汉景帝也并不觉得宗室就信得过,于是就开始削藩,谁知道削藩就立即引起了宗室的反弹,他们纷纷起兵造反,史称“吴楚七国之乱”。
出了叛乱,自然要平叛,虽然周亚夫做人过于死板,但不可否认的是,周亚夫的能力也摆在那里,毕竟汉文帝这么多年给他镀金所获得经验可不少,于是汉景帝让周亚夫担任太尉,出发讨伐叛乱的宗室。
而周亚夫这个“大神”,就算是在平叛的过程中,也没少得罪人。
比如汉景帝的弟弟梁王刘武,他也同样为了平叛出了很大的力,吸引了叛乱的诸侯王大部分的火力,而刘武后来被围攻得差点坚持不住了,于是向周亚夫发出求救信号,谁知道得到刘武求救信号的周亚夫,竟然老神在在的装听不见。
刘武一看周亚夫开始犯倔了,于是写信给汉景帝求救,汉景帝也下令让周亚夫前去救援刘武,周亚夫依旧不动。
就这样,周亚夫也不说理由,一得罪就得罪了皇帝和一个诸侯王。
后来周亚夫包围敌军的后方粮草的时候,大家才知道周亚夫就是拿刘武当“诱饵”,等叛军都把注意力放到刘武身上的时候,他才出发端掉敌人的补给线,这一招妙是妙,可实在是太得罪人了,最让人牙痒痒的,就是周亚夫的那种性格。
虽然七王之乱最后平定了,可是周亚夫这样的为人处事不得不让汉景帝对他重新审视,毕竟周亚夫这个性格太不稳定了,他做的事情不符合大家所共识的常理,就算他能力再突出,那也不能合群,久而久之,只会导致整体不协调,酿成大祸。
汉景帝:我不需要不听话的人,再厉害也不需要。
可再怎么说,周亚夫也是平乱的大功臣,而且汉景帝一开始还觉得周亚夫有“矫正”的余地,于是对周亚夫还是抱有一点耐心。
可谁知道,周亚夫根本就矫正不了,一犟就犟到底了。
七王之乱过了两年后,因为老丞相陶青退休,所以汉景帝顺势往周亚夫担任丞相,周亚夫的官场路线和他的父亲周勃是几乎一样的,都达到了极高的位置,但谁知道,周亚夫当丞相之后,差点把汉景帝气死。
在汉景帝立了王娡为皇后之后,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就建议汉景帝要给王娡的哥哥封一个侯,窦太后这样做,也是为了弥补自己心中的遗憾,因为他当年就没有给自己的兄弟要来一个爵位。
汉景帝觉得这件事也有道理,于是就和窦太后说跟大臣们商量一下。
本来汉景帝没有拒绝窦太后的意思,但周亚夫却十分愤怒地跳出来说,以前汉高祖定下的规矩里,就没有除了靠功劳封侯的第二种方式,所以窦太后这个要求是不合理的,周亚夫这一番话就把汉景帝给说得哑口无言了,而周亚夫此事直接得罪了窦太后、皇后王娡。
按理来说,一般人得罪的人这么多,早就完了,可汉景帝还是对周亚夫不死心,还想再保一保周亚夫,在不久之后,又有一个给匈奴封侯的事情和周亚夫讨论,因为有几个匈奴投降汉朝,汉景帝为了安抚他们,想要给他们封侯,这一招乃是很合理的,但周亚夫又跳出来说原则,不允许汉景帝这样做。
这一次反对,就让汉景帝很生气了,因为当时汉匈实力有一定的差距,不管怎么说,留下这几个匈奴是一件有利于战略的好事,而周亚夫这样做,显得有些无理取闹了,因为非常时期用非常的办法,这是一种政治常识。
所以汉景帝这一次压根没有理会周亚夫的不满,直接给匈奴们封侯了。
而周亚夫更有脾气,一气之下,直接辞官回家。
看到了周亚夫辞官,汉景帝也没拒绝,就干脆让周亚夫冷静一下,过了一段时间,汉景帝以为周亚夫想明白了,会服软了,于是又让周亚夫进宫来一起吃饭,在饭桌上,汉景帝直接让侍从先不要上周亚夫的碗筷,来试探周亚夫的脾气,看他有没有改正。
可周亚夫是谁,他都犟了大半辈子了,怎么可能现在服软,于是觉得自己被羞辱后,就自顾自地向汉景帝行礼告退了,汉景帝都还没喊周亚夫平身,周亚夫人就走出门口了,这个做法让汉景帝哑口无言,他知道周亚夫已经是“矫正”不了了。
经过此前周亚夫的种种行为,汉景帝决定“放弃”周亚夫。
果不其然,汉景帝没有阻挡几方势力对周亚夫的针对后,周亚夫立即因为自己儿子给自己购买的“陪葬铠甲”而被刁难,周亚夫本就是军人,他为自己的葬礼准备铠甲陪葬乃是很正常的事情,于是他被人告发想要谋反。
后来周亚夫屡次解释自己没有要谋反的意图,谁知道审问他的大臣直接嘲讽周亚夫:
“那或许你会在地下谋反呢”。
这个意思就很显然是在羞辱周亚夫了,而周亚夫哪里还看不出来别人对他的羞辱,于是他愤怒地自闭绝食,最终身亡,一代名臣周亚夫就这样去世了,在这个过程中,汉景帝没有丝毫地阻止和表态,可见汉景帝已经放弃了周亚夫,甚至说,这一切都是汉景帝推动的。
汉景帝,他不需要周亚夫了。
结语:
周亚夫落得如此下场,事实上就是汉景帝的一场下马威,从周亚夫这个人的过往来看,他就是一个极其不稳定的“隐患”,因为周亚夫太傲了,不会做人,也没有太多的人情世故,就算他再有能力,也不会被人所喜欢,在官场,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做人一样重要。
加上汉景帝时期,汉景帝已经感到了朝廷对皇权的钳制,特别是周亚夫对于匈奴“封侯”的事情上屡屡反对,这体现出了周亚夫不顾大局,影响汉景帝决策的巨大弊端,所以汉景帝也想借周亚夫来“震慑”群臣,这跟汉武帝后来加强皇权的行为本质上是一致的。
而且周亚夫也是因为自己的性格才有这种悲哀结局的,如果周亚夫在做人问题上不那么苛刻,那么他在最后的“铠甲葬品”罪名上,肯定有很多人出来救他了,可实际上却是更多人对他落井下石,然后缔造了周亚夫绝世而亡的结局。
所以说,做人可不能太周亚夫。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一代明君汉景帝,为何非要逼死周亚夫?
汉景帝是个有作为的“二杆子”,尽管历史上没有“明君”的头衔,没多少歌功颂德的评价,死后无任何“捧死人骨头”的庙号,但不能说明他平庸无能。
个人认为:任何历史人物的赞扬与贬抑都要看当时的时代背景!为了社稷江山,为了既得利益,为了个人形象(都是人,你要设身处地,这无可厚非),他有些刻薄寡恩、不懂随机应变、缺少刘备的虚伪、不愿逢场作戏!
晁错脚踏实地,继承与发展了“重农抑商”政策,坚定主张“纳粟受爵”、鼓励农耕、发展经济。在抵御匈奴侵略的问题上,倡导“移民实边”的战略思想,积极防御匈奴肆意掠夺。
政治上,主力“削藩”,收回诸侯王的政治特权,巩固中央君主集权;为此损害了各诸侯王的利益,吴王刘濞等七国诸侯王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武力判乱,犹豫不决的汉景帝为息事宁人,私下听从了袁盎的建议,设计在东市腰斩了蹶功甚伟的“改革先锋”晁错。
其实,七国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刘濞并不理会汉景帝的“壮士断腕”,人家有更高的追求,还要九五至尊的宝座以雄霸天下!汉景帝被逼无奈,在仓促中启用了周亚夫(周勃的第二个儿子)平叛。周亚夫凭耿耿忠心、崇高的威望、出色的指挥能力很快平息了“七国之乱”!
尽管是一芥武夫,但因平叛中创立的功勋,周升职为宰相,这一切是汉景帝亲自下令操作的结果;但景帝还是怀疑猜忌他,在一次宫廷宴会上,景帝故意不给周亚夫摆筷子,周亚夫是坦率的人,没多想就向管事的要筷子,景帝却说:“难道你还不感到满意吗?”,周亚夫只好向景帝跪下谢罪;景帝刚说了个“起”,羞愧难当的他马上站起来,自己走了,景帝叹息说:“这种人怎么能辅佐少主呢?”!
身经百战的周亚夫逐渐老去,儿子周阳私自购买了五百套盔甲,准备为父亲百年后陪葬时用;有人告发了他,汉景帝则下令:立即把周亚夫逮捕审问,而且暗中指使廷尉传话周亚夫:“纵使生前天上不反,死后也会在地下谋反“的话。 周亚夫如醍醐灌顶,明白“最是无情帝王家”,深知自己“在劫难逃”!便于狱中绝食五天而死。
周亚夫为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汉景帝之所以逼死他,是多疑、猜忌、试探的个性使然,作为政治人物,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味到!
▾‱一代明君汉景帝,为何非要逼死周亚夫?
汉朝名将、太尉周亚夫在平定“七国之乱”,立下赫赫功勋,被汉景帝提拔为丞相,但周亚夫有个致命的问题,他生性耿直倔强,不懂变通,屡屡在废立太子与外戚封侯事件中与汉景帝刘启作对,于是汉景帝一怒之下罢免了周亚夫的丞相之位,让他回封地反省。
周亚夫政治生命终结,这也就罢了,没想到汉景帝还想要周亚夫的肉体生命!
四年后,周亚夫正在封地平静生活,突然一纸皇帝诏书到了,说是要赐宴给周亚夫,让他速速入宫,不得有误。
周亚夫很是开心,看来皇帝还是念着他这个老臣哪,赐宴之后说不定就要重用自己了。所以赶紧去赶紧去,吃饭不积极,脑袋有问题。
周亚夫并不知道,等待他并不是一顿普通的晚餐,而是一个巨大的侮辱,和一次可怕的杀身大祸。
终于,君臣二人又在未央宫重会了,多年未见,刘启发现周亚夫更老了,说话也比从前温和很多,不像从前那么冲了。然而,刘启还是想按原计划耍一下他,看他是不是真的在这四年里被磨平了棱角。这也是他弃用周亚夫整整四年的其中一大原因。
图:周亚夫
说实话,刘启还是很感激很敬重周亚夫的,毕竟人家是个大功臣。可他就是受不了周亚夫那满身的倒刺,看到就讨厌。
于是刘启想了鬼主意,让人故意在周亚夫的席上放一大块肉,整盘菜就这么一整块没有切碎的肉,而且没有刀,也没有筷子。就这样。
这可叫人怎么吃?
嘿嘿,考验周亚夫的时候到了!
四年的闲居时光究竟有没有把他变得谦恭谨慎,或者还是死性不改的硬骨头,就看他怎么吃这块肉了。
结果周亚夫刚跟人聊完天,低头正准备要吃肉,忽然愣住,然后就开始嚷了——噎?我筷子呐?不是谁给我拿走了吧?谁手那么贱呐?一双筷子还不够用?——见没人理他,又转头去骂旁边主管宴席的宫吏——小子你还愣着干嘛,还不赶快去给老夫拿双筷子来!
失望,刘启太失望了。看来周亚夫还是从前的周亚夫,他难道就搞不明白——就算他有再大的嘴巴,朕不给他筷子,他也永远只能跟狗一样抓肉吃,否则就得挨饿吗?
图:芒砀山文物旅游区西汉帝王殿汉景帝
周亚夫这个暴脾气啊,他也不想想:皇家请客,那可是国宴,如此重大的场合,待客礼数竟然不周,这可能吗?这明显是故意的,故意给他难堪的。
这时,看到“服务员”迟迟不肯给他筷子,甚至连理都不理他,周亚夫也忽然醒悟了——原来这是一个圈套,皇帝在羞辱我!他这么做,就是想要我服软,乖乖做他的狗。
周亚夫当然不可能服软,士可杀不可辱,皇帝也不行!
气氛变得尴尬了。刘启冷眼看着周亚夫,看他如何吃肉。而周亚夫却始终没有动弹,他也只是静静的看着刘启,满脸倔强之色。
刘启心中怒火已经冲天,但仍强忍下来,挤出一丝冷笑:“此非不足君所乎?”
意思是:你有啥不满意的!你难道不知道你所拥有的一切包括这块肉都是朕给你的吗?想要筷子吃肉,可以,求我!
图:汉景帝阳陵“海内皆臣”16字方砖
其实说来说去,刘启还是在学他爷爷刘邦和老爸刘恒的那点儿帝王权术,只可惜学的实在蹩脚,只让人看出一小肚子鸡肠,半点儿城府和心胸都没有。
不过这也没啥好大惊小怪,专制制度嘛,就是专门制你的。此中妙处被制者永远无法体会,他们只能乖乖被制。眼一闭,牙一咬,忍一忍,挨挨也就挨过去了,多挨几次也就习惯了。
有些恬不知耻的奴才,说不定还能从中找到快感来。
然而,面对刘启这赤裸裸的耍弄,周亚夫仍没有丝毫退让,他可是个铁血直男,宁折不弯,因而只把帽子往地上一扔,躬身行礼称谢。这等举动,就像我们小时候被老师罚站的差生,虽然低头认错,但眼神执拗,愤恨不平。
刘启心中也清楚周亚夫其实一点儿都不服气,于是长叹一声,挥挥手让周亚夫起来。
接着,刘启也从座位上站起来,正准备再好好教育周亚夫一下为臣之道。周亚夫却忽然做了个让全体人目瞪口呆的事情。只听他冷哼一声“臣告退”,说完就转身快步走出大殿,走的那么决绝,旁若无人,连头都不回一下。
——得,爷不陪你吃这丢人饭了,爷回家自己吃方便面去!
真是太拽了,一个无权无职的退休老干部,竟敢对皇帝拂袖而去,真千古未有之硬骨头也!
一旁年方十四岁的太子刘彻忍不住讥道:“此人面目可畏,必能作贼。”(此句出自野史《汉武故事》,正史并未记载)
景帝听说,不觉冷笑,于是静静的目送着周亚夫的背影直到离去,然后环顾四周噤若寒蝉的几位朝廷重臣,沉声道:“此怏怏非少主臣也!”
意思是:这家伙态度如此嚣张,将来朕千秋之后,谁还能制得了他!朕决不能把他留给年轻的太子!
景帝这一句话,等于已给周亚夫判了死刑。
写到这里,小生我忍不住要穿越一次,去诘问一下刘启先生了。
您要觉得周亚夫用不了就别用,自己不用,也别留给儿子用,直接把周亚夫打发回封地永不叙用不就得了,干嘛要杀呢?
刘启大笑,反问:“你说呢?”
我不明白。据小生所知,你虽未为仁君,却也不是个暴君,更不是杀人狂,史书记载,你还在此前一年下诏大大减轻了百姓的刑罚。所以我更不明白,周亚夫为何一定要死。
刘启长叹:唉,其实朕又何尝想落下个妄杀功臣的恶名,但他自己要找死,我有什么办法!
找死?
是啊,谁叫他处处不给朕留面子。
不给面子就得死吗?周亚夫这只是想在人主面前坚持政见并保持自己人格的尊严,这又有什么不对吗?
当然不对。
为什么?
因为朕是皇帝,不给皇帝面子的人就得死!而且,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功高盖主,在军中威望巨大,便无权柄,也能生乱!
周亚夫是朝野公认的忠臣,一生军令如山安天下,他又怎会生乱?
他是忠臣,但他忠的是国家社稷,不是皇帝本人。
这是什么狗屁逻辑!
这不是逻辑,是皇权。皇权为天,生死万物,凛然不可稍侵!所以,为了确保皇权继承的顺利稳定,为了维护大汉王朝的万世皇统,为了消灭潜在的威胁,也为了震慑那些朕百年之后要留给太子的朝臣,朕可以牺牲任何人,包括朕的亲儿子刘荣在内,何况他周亚夫?
你只讲皇权,那人权呢?
人权?此乃何物,朕从未听说过……
我真想给他一巴掌,但还是算了。毕竟,我不能用我们现代的观点去强加给古人,所以,我只能慨叹,我只能悲怆。
▹▼一代明君汉景帝,为何非要逼死周亚夫?
汉景帝和周亚夫之间并不是私人矛盾。归根到底,这是皇权与西汉开国军功集团的矛盾。
先捋一下,景帝和周亚夫的辈分关系。
刘邦(皇一代)→周勃(官一代)
文帝(皇二代)→周亚夫(官二代)
景帝(皇三代)。论辈分,景帝要叫周亚夫一声“周叔叔”。
武帝(皇四代)。论辈分,武帝要叫周亚夫一声“周大爷”。
很多“史盲”说刘邦杀功臣,其实刘邦根本就没有杀过跟自己一起从丰沛出来的兄弟。
西汉早期的政治结构,是皇帝和丞相的二元政治。皇帝和丞相谁的权力大,要看皇帝的威严够不够!事实上,刘邦的孙子汉少帝就被他的那帮老哥们一起给搞下台的。
刘邦和吕后能镇住军功集团,是因为他们的资历和能力都足够高。汉文帝呢?汉景帝呢?
吕后死后,军功集团内部对于立文帝就有分歧,以曹参之后曹窋为代表,主张拥立少帝。而陈平、周勃等人则主张立文帝。最后周勃、陈平一派胜出,扶持汉文帝上位。很多人认为这就是“贤臣辅明君”,君臣和睦的例子。
对于这种人,我只能说:你们不适合搞政治。
不要用“圣母婊”的价值观评价古代帝王;也不能用“圣母婊”的眼光看待古代帝王做出的每一个决定。
周勃、陈平能搞掉汉少帝,难道就不能搞掉汉文帝?汉文帝以藩王的身份进京,没有任何政治基础,他凭什么和军功集团中,那些叔叔伯伯辈的人共治天下?
汉文帝要坐稳皇位,避免像汉少帝一样被搞下去。他只能选择打压他老爹刘邦留下来的军功集团,巩固自己的权力。汉文帝搞掉周勃,罢了他的丞相职务,其实就是皇权在向天下昭示:老家伙们的时代结束了!
周勃被免除丞相职务后,灌婴接任丞相。当时匈奴大举入侵,文帝命灌婴带领骑兵八万五千人迎击匈奴。匈奴逃跑之后,济北王刘兴居造反,此事非常蹊跷。因为事后,灌婴的兵权也被解除了。军功集团有没有故技重施,迎立新主,这个不得而知。但是就结果来说,灌婴去世,周勃下狱。汉文帝在对军功集团的斗争中彻底获胜。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要骂了。叨逼叨半天汉文帝,他跟周亚夫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关系了,汉文帝和周亚夫都是二代。汉文帝比周亚夫大四岁,他俩平辈。论资历,汉文帝碾压周亚夫。所以文帝才会格外的敬重周亚夫,文帝不怕周亚夫造自己的反。
汉景帝呢?论辈分,景帝是“皇三代”,比周亚夫矮一辈;
论年纪,景帝比周亚夫小十多岁。汉武帝差的就更大了。
周亚夫的资历、辈分都碾压景帝。而且周亚夫还整天一副“天老大、地老二、老子排老三”的模样。景帝不杀他,都对不起他皇帝的身份。
平定七国之乱后,景帝收地方的最高司法权归中央,罢地方王国的御史中丞。扩大了皇权的统治基础,让普通老百姓也能做官,不再是地方的豪族和军功集团的后代才能当官。为后来汉武帝的中央集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周亚夫作为军功集团官二代的代表人物,他的作用就是制衡皇权,维持军功集团在朝廷中的统治地位。所以,周亚夫和汉景帝的矛盾并不是他们两人的个人矛盾。说到底,这是刘邦时期遗留的军功集团和皇权的矛盾。
汉文帝罢周勃,汉景帝罢周亚夫,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就像康熙除鳌拜一样!你的资历影响到了我的统治,我就要搞掉你。没什么好说的,因为这是政治斗争。
------------------
推荐阅读:
上一篇:特朗普被“抄家”,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如何看待这事儿?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