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爆发八王之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西晋爆发八王之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谢邀。
西晋是中国历史上最至暗时期。八王之乱是西晋时统治阶层历时16年(291年—306年)之久的内乱。这场权利角逐中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
一、聪明及富贵不过三代典型特征。西晋王朝得国不正,聪明如司马懿父子,隐忍篡位,三代之后,公元290年(太熙元年),晋武帝司马炎驾崩,外戚杨骏为太傅、大都督,掌管朝政。即位的晋惠帝司马衷痴呆低能,皇后贾南风(即贾后)为了让自己能掌握政权,与楚王司马玮合谋,发兵杀掉杨骏,而政权却落在汝南王司马亮和元老卫瓘手中。贾后政治野心未能实现,当年六月,又使楚王司马玮杀汝南王司马亮与卫瓘,然后反诬楚王司马玮矫诏擅杀大臣,将司马玮处死。贾后遂执政,任用贾模、张华、裴頠等人。但贾后不顾张华等人的劝阻,以阴谋废太子司马遹,次年杀之。统领禁军的赵王司马伦联合齐王司马冏发兵废杀贾后、张华等。之后司马越迎惠帝回洛阳,司马颖、司马颙相继为其所杀,大权落入司马越手中,八王之乱到此终结。
二、八王之乱的严重后果。八王之乱的十六年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人民被杀害者众多,中原社会经济严重破坏。不仅耗尽了西晋的人力、物力、财力、兵力,也几乎灭尽了西晋的精英集团。正当西晋内乱不已之时,刘渊等趁乱起兵,中国历史进入最黑暗的“五胡十六国”时期。
三、八王之乱堪称中国历史上权力斗争的集中写照和缩影。君臣反目,骨肉相残,朝政失纲,后宫失序,尔虞我诈,朝云暮雨,各色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可以说,权力如同一剂春药,迷失了人的心性,使人不辨形势,不明事理,前赴后继。犹如杜牧在《过秦论》中所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西晋爆发八王之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西晋皇帝司马炎没有果断拒绝皇后,选定了白痴司马衷来继位,又给其配备了淫荡皇后贾南风,是引发八王之乱之根源。
白痴皇帝淫荡后,贾南风刮起了祸国阴风,勾搭众王和大臣,搞得朝廷乌烟瘴气。八王见有隙可乘,竟个个萌生做帝王的野心梦。
八王之乱,引发全国大内战。朝纲不振,天下大乱。西晋很快就在五胡乱华中灭亡了。仅仅58年。
北方长期混战不堪,被五胡占据,北方汉人遭受灭项之灾。
东晋隔江而居,华夏形成南北朝,之后五胡十六国,前后竟达三百年左右。
这是中国历史上汉政权遭遇的第一个大动乱时期,其间多亏冉闵"诛胡令",杀尽穷凶极恶的羯族人。还出现了符坚、王猛式维护汉文化的王侯将相和柴周政权,才让汉文化和汉族在北方得以延续。
€↠西晋爆发八王之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就是西晋王爷们拒绝躺平!
跟曹魏家除了皇帝一脉其他王爷都躺平了不一样,司马家的叔伯兄弟都心怀天下,手握重兵,当然是拒绝躺平的。他们都想为天下苍生做点“实事”,努力“工作”,结果就搞出五胡乱华,汉人——包括司马家的王爷们几乎被屠杀殆尽的人间惨剧。
1
建立晋朝的司马家,充分汲取了曹魏家防范自己兄弟的教训,上位后就大封特封司马家族的人,不仅让他们有王位,还有真实封地和军队,觉得这样就能在有人觊觎司马家的时候,叔伯兄弟有能力保卫政权。而且就算司马家人内讧,那赢的还不是姓司马嘛,还不是得尊奉司马懿当老祖宗?
所以一大堆王封出去,不仅有司马昭司马炎的那些后代,司马懿和司马师也分别有儿子被封王,反正一大家子司马就是了。我数了下,司马炎封了27家同姓王,其他公侯伯还有一大堆。
如果皇帝镇的住还好,可惜皇帝是个傻x,就是历史上那个著名的“何不食肉糜”的傻皇帝司马衷。皇帝傻,可他的老婆贾南风不傻啊,不仅不傻还有点女人特有的精明干练,可惜就缺了点真正的智商。只知道权力的美味,不知道权力附带的毒性和权力的本质,看到自己丈夫是傻x,又特别想搞个外戚专权啥的,这不就搞出事来了么。
从公元291年开始就折腾,当时的辅政大臣杨俊专权,贾南风要夺权就要利用外兵,于是招来了楚王司马玮,杨俊是个孬种束手待毙,于是合族被搞死。
完事后权力就落到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手里了,贾南风啥也没落着,于是又鼓动司马玮搞死司马亮。等司马亮死了,贾南风就让人拿着圣旨去指责司马玮有谋反的意图,这时候西晋朝廷毕竟还是有威严的,司马玮部下散去,他被贾南风搞死。
晋朝大权,终于落到这个又恶毒,又丑的女人手里了。
2
这样太平日子过了八年,又不好了。
贾南风自己没娃,她跟太子关系又不好,怕以后太子上位没有混的,于是琢磨着搞死太子。这时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赵王司马伦掌握禁军,等贾南风把太子搞死后,立马带着禁军抓住贾南风,说她谋害太子,贾南风这个又恶毒又愚蠢的女人,终于把自己玩死了。
司马伦接着掌权,永康二年赵王司马伦干脆废惠帝自立为帝,晋惠帝被软禁于金墉城。结果这个赵王完全不懂治国,按理说总该比傻子强,结果还不如傻子,毕竟傻子还有一群能干事的大臣帮着,司马伦身边除了小人就是小人。
国家大事搞的是一塌糊涂,在许昌的齐王司马冏,联合长安的河间王司马颙、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乘机起兵讨伐司马伦。司马伦与孙秀兴兵反击,战败,死者近10万人。司马伦后来被囚禁于金墉城,被赐金屑酒而死。至此,司马伦一党被消灭。
司马冏在杀了司马伦后,迎接傻子司马衷复位。司马冏担任大司马一职,主理朝政。司马颙、司马颖二王被封高爵,拥兵自重。但司马冏独揽政权后不可一世,俨然自己就是个皇帝,而且沉迷女色,政事荒废,结果又给其他有野心争权的藩王有了讨伐的借口。
太安元年底,司马颙上表陈述司马冏的罪状,兴兵讨伐首都洛阳,声称当时驻军在洛阳的长沙王司马乂为内应。司马冏得知消息,派遣其将董艾攻袭司马乂。司马乂连同其党羽百多人,乘车奔袭皇宫,以奉天子的名义攻打司马冏。
司马冏战败被杀,其子被囚禁于金墉城。于是,司马冏的两千名党与都被夷灭了三族,司马乂独揽大权。
3
永兴元年(304年)初,在朝廷内任职司空的东海王司马越乘司马乂军疲惫,勾结一些禁军将领,夜里捕获司马乂,将其交给了河间王司马颙的部将,结果司马乂被活活烤死。
司马颖在朝野向来有威望,而且军事实力强,入洛阳后被增封二十郡,拜丞相。河间王司马颙也官升太宰,东海王司马越为尚书令。
然后呢?
然后他们当然还是不肯躺平啊!
必须要搞到只剩一个才行...
在后面的争斗中,司马颖和司马颙都相继被搞死并灭族,司马越笑到了最后。
可到这个阶段,谁也笑不出了,晋朝精锐在10多年的自相残杀中伤亡殆尽,而且朝廷权威就跟个屁没啥差别,本来被晋朝一直压制住的周边各少数民族,崛起了。
4
东海王司马越在八王之乱后掌握朝权,对外无力控制日益壮大的匈奴汉国政权。后在永嘉四年以讨汉国为名义带着整个朝廷逃跑,在其死在半路后,他带领的大军以及大批王公大臣在苦县宁平城被汉将石勒追上围杀。
石勒除了围歼晋朝的最后主力,还将司马越剖棺焚尸,说:
“乱天下者此人也,吾为天下报之,故焚其骨以告天地。”
并用排墙处决了俘虏的王衍等王公贵族,西晋的48个王同时完蛋。不久洛阳亦在永嘉之乱中陷落……
这真是天街踏遍公卿骨啊。这尼玛司马家要早点集体躺平,混日子也能混好多年,不可能八王之乱啊!更不可能短短20年时光,就从极度富强的朝代,落到整个朝廷被奴隶石勒杀的干干净净的地步嘛,女人被野蛮人拖去轮奸,尸体把河水都堵了………
本回答内容首发“圣谛”,已获独家授权推送
⇥Ⓛ西晋爆发八王之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西晋爆发八王之乱,既有制度的毛病,但最关键的还是人的问题。
不过这里的“制度毛病”,并不单纯是指分封制,毕竟之前的曹魏与西晋反其道而行之、对宗室施行刻薄无情的圈养制,存活的时间竟然比西晋还少了5年。
实际上,传统史家对分封制普遍持有正面态度。在一个大型王朝成立初期,适当的分封有助于统治的巩固、避免大权旁落,人们习惯于用周朝、秦朝作为鲜明对比:
周朝之所以延续近八百年,分封起到了很大作用:“泊乎周室,粲焉可观,封建亲贤,并为列国”。当王朝处在蓬勃向上期间,有“周召赞其升平”;而当它走向下坡路时,有“桓文辅其危乱”;
秦朝则被视为负面模板,它“枝叶微弱,宗祏孤危,内无社稷之臣,外阙藩维之助”。所以“陈项一呼,海内沸腾,陨身于望夷,系颈于轵道”,惨遭二世而灭。
作为被西晋取代的政权,曹魏的教训就更加深刻了,这个在乱世中打拼而立、武力强盛的王朝,由于严格排斥分封制,“功臣无立锥之地,子弟君不使之人”,强干弱枝的政策,导致了“本根无所庇荫,遂乃三叶而亡”。
结合西汉初年郡县、封国并立的成功经验,在许多古代政治家眼里,分封制并非一无是处,它甚至是保护王权不流入他姓之手、保证王朝长治久安的重要秘诀。
所以,当司马炎称帝后,做的第一件政治大事,就是分封藩王。当年,他一口气把27个宗室男性封为王爵,对象涵盖面极广,上至皇叔祖父司马孚为安平王,下到司马睦这种史书中极少记载的远亲。后来,司马炎那些陆续出生的儿子们,自然更是雨露均沾、一个都没拉下。
由此可见,司马炎一定是鉴于曹魏宗室受控过严、皇权孤立无援,轻易被自家篡夺,所以才刻意注重血缘宗亲对自己王朝的支撑作用。
到了后世,唐朝开国期间也曾采取了这种大规模分封藩王、派他们在外带兵的模式,增加初创王朝的安全感;李世民在位时还曾经为此与一些大臣起了争执,最后力排众议,坚决推行这一政策。
因此,单纯看分封这一动作,咱们并不能就此给司马炎扣上愚蠢的帽子。那问题出在哪里?它是多种机制矛盾爆发的产物,更是人的问题的集中反射。
西汉初年分封,前提是枝节弱于躯干——齐燕楚旧地的同姓诸侯国,实力上无法与中央朝廷相抗衡;唐朝分封,原则是李世民一再强调的“众建诸侯而少力”,诸侯数量虽多,但单个的能量无法成为威胁,只能成为中央政权的辅助。
同时,汉唐分封,原则是不触动帝国统一的军事制度。无论汉朝的全民皆兵制,还是初唐府兵制,前提都是强化中央政权对军事力量的直接掌控。
但司马炎在这个环节出了问题。为了加强封国的实力,司马炎还推行了封国领兵制:将所封的藩国分三等,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共5000人;中国置上、下二军,共3000人;小国置一军,1500人。但在实际上,各个诸侯的真实兵力远远超过了上述限制,八王之乱时,单个地方藩王竟能组织起超过十万的兵力。
更为要命的是,司马炎还撤销了州郡兵,将地方军事指挥权,完全从州刺史(州将)、郡太守(郡将)这些“职业打工仔”手里剥夺,完完全全归于司马家族,宗室藩王、功臣被授予都督诸军、监诸军、督诸军等职务镇守地方,手握各地军事大权。
这种分封、都督两大制度的结合,使得西晋王朝的主体军事力量几乎完全归于藩王手中。因此,一旦这些人心存不轨、结成势力,朝廷很难对其进行压制;中央与藩王的实力对比,就如同战国时周天子面对秦、楚等诸侯国,结果不言而喻。
人才选拔制度进一步加剧了上述不可控性。
东汉后期以来,随着征辟、察举制逐渐沦为小部分既得利益群体掌控,世家大族在王朝政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到了曹魏时期,“九品中正制”的推行,越发加剧了阶级固化局面。原本的察举制好歹还是“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劝励,尤有乡论余风”,多少会考量第三方意见;在新的制度下,则变成了“唯以居位为贵”,从而形成“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局面,士族有“世及之荣”,寒门无“寸进之路”。至于西晋的建立,正是豪门望族勾结的成果。
为了改变人生,那些被排挤在仕途之外的寒族士人则选择投靠管理所在区域的藩王。可以想象,他们对中央朝廷并没有多少感恩、忠诚之心;反之,为了迈上更高的人生台阶、实现自我人生抱负,他们往往会鼓励、帮助自己服务的司马氏宗室向更高的权力发起冲击。
因此,在分封制、都督制、人才选举制的共同作用下,西晋王朝迅速形成了与中央政权离心离德的政治利益集团,八王之乱这一皇族内乱就此埋下了导火索。而这一引线之所以被点燃,则归咎于世家大族的堕落。
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任何一个豪门望族,无论家底有多么殷实、祖先有多么英武,但如果没有良好的家风传承、系统的教育体系,再加上缺少新鲜血液的注入,顶多经过三代人的传递,后代一定会堕落、昏庸、无能。
在家天下时代,上述规律同样适用于统治集团。梳理下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任何大一统帝国都很难连续出现多位明君,只有首个成功的大一统帝国西汉是个例外——从汉高祖到汉宣帝,连续五六任帝王都可圈可点、共同接力下带领西汉走上巅峰状态。
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从刘邦到刘恒(文帝),这几任君主都出自民间;汉武帝虽出自深宫,但他的后室则刻意从民间挑选,由此汲取了新鲜力量的注入(卫青、霍去病);至于将西汉带向全面强盛的汉宣帝,则更是出自牢狱、长于市井。
不断有新鲜血液的注入,就是西汉前半期蓬勃向上、斗志昂扬的重要原因。至于西汉后期、东汉,则正是缺少了这一特质而逐渐平庸。
至于西晋皇室,则是负面典型的极致状态。
司马家族世代勋贵,他们祖上乃楚汉战争期间的殷王司马卬,后代世居河内,形成了大名鼎鼎的名门司马氏;东汉时期,司马儁曾任颍川太守,儿子司马防历任洛阳令、京兆尹,与年轻时的曹操交往颇深;司马防生有八子,人称“司马八达”,司马懿就是老二。
我们可以看到,从司马防,到司马懿,再到司马师、司马昭,司马家族可谓人才济济、王侯满门,强大的势力、盘根错节的关系网,是他们成功篡夺曹魏政权的力量所在。
但随着顶峰状态的到来,司马家族的颓势尽显。虽然是西晋的建立者,但晋武帝司马炎本质上是坐享其成而已,所以他的身上带有明显的豪门子弟习气:平吴之后,他后宫嫔妃上万,每天坐着羊车随机翻牌子、直至被掏空身体而死。
开国者尚且如此,司马氏后人更是越发不堪。“何不食肉糜”的司马衷显然没有什么正常的智力、教育必然缺失;贵族圈的联姻,选择了虽聪明但恶毒的贾氏,最高统治者层面首先败坏。司马氏诸王中,则没有一位胸怀大局、足以力挽狂澜的俊杰,他们各逞其欲、手足相残,不惜把国家变成个人权力的角逐场,跟如今一些豪门的败家子没啥两样。
因此,八王之乱的产生可谓历史的必然。一个王朝,就像一个扩大化的家族,当它到达一定高度后,由于缺少自我更新机制,大多会腐化堕落,导致各类矛盾逐渐恶化,随之而来的是一定是内部问题的总爆发,其结果足以摧毁自我。
╬ℑ西晋爆发八王之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说起西晋的八王之乱,就一定要提到一个女人,这个女人就是贾南风,她是晋惠帝司马衷的皇后,西晋开国功臣贾充之女,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丑。
本来晋武帝司马炎是不想选她做太子妃的,因为他听人说贾南风不仅长相丑陋,还心胸狭窄不能容物。但是贾充夫妇游说晋武帝说贾南风尽管不漂亮,但很有能力且贤惠,选择未来的皇后要立贤立能,于是晋武帝最后选了贾南风做自己的儿媳。
晋武帝死后,司马衷继位称帝,但是这位晋惠帝可一点都不惠,几乎是个彻头彻尾的弱智,当时西晋王朝发生饥荒,很多百姓都饿死了,这位老兄竟然说:“既然没有粮食吃,为什么不吃肉糜呢?”当时晋武帝就觉得这个傻儿子很不靠谱,因此动了废立的念头。但这个想法被司马衷的生母杨皇后阻止了,他甚至还搬出了所谓“自古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古训。晋武帝拗不过自己的这个老婆,因此打消了废立的念头。
晋惠帝暗弱无能,贾南风大权独揽,外戚势力飞扬跋扈,西晋宗室蠢蠢欲动。
司马衷是弱智,自然西晋的大权就落到了贾南风的手里。当时掌权的是司马衷之母杨太后的父亲杨骏,贾南风和掌管禁军的晋国宗室楚王司马玮及东安公司马繇合谋,将杨骏和他的两个弟弟杀死,同时将依附于杨氏的势力一网打尽,杨太后也被废掉并囚禁起来,第二年就被饿死。杨氏之死与其说死于贾南风之手,倒不如说死于自己的儿子司马衷之手更为合适。
政变之后,西晋王朝推举汝南王司马亮为太宰,元老大臣卫瓘为太保,二人共同辅政,这个时候贾南风还没有完全控制朝政。司马玮因为平乱有功,且手里掌握禁军,因此飞扬跋扈恣意妄为。于是司马亮和卫瓘计划让藩王都归封地,想以此来达到削弱司马玮的目的。
司马玮为了自保,先下手为强,在贾南风面前诬告司马亮和卫瓘欲私行废立。因为卫瓘曾经在晋武帝面前建议废除司马衷的太子之位,因此贾南风早就怀恨在心,于是让晋惠帝司马衷下诏处死了司马亮和卫瓘。贾南风又担心司马玮一个人大权独揽,就对大臣们说:“司马玮篡改晋惠帝的诏书,擅杀朝廷重臣。”随即将司马玮诛杀,至此西晋王朝的最高权力已经完全掌握在贾南风的手里。
干掉那个丑女人,把弱智皇帝控制在自己手里,就可以拥有天下。
晋惠帝司马衷只有一个儿子,是他和后宫的谢氏所生,贾后无子。因此,晋惠帝很早就立了太子,贾氏一族担心太子继位会影响到他们的地位和既得的利益,因此劝谏贾南风废掉太子。太子被废后不久,就被贾南风杀害,这激起了西晋朝臣的不满。
禁军统帅赵王司马伦,是依靠贾南风才飞黄腾达的,本属贾氏一党。此时利用朝中的不满情绪和梁王司马彤合谋废杀贾南风,并将贾氏一族尽数诛杀。之后,赵王司马伦自封为相国,成为了西晋王朝的实际统治者。不久之后,司马伦废掉晋惠帝,自己做起了西晋皇帝。
赵王司马伦都可以做天子,我们为什么不行,干掉他恢复傻子的帝位,对大家都有利。
司马伦的做法,引起了西晋宗室其他诸侯的不满,镇守许昌的齐王司马冏率先起兵,他联合成都王司马颖和河间王司马颙一起起兵进军晋都洛阳。司马颙一开始的时候,还想帮助司马伦,但他到达华阴时,发现司马冏和司马颖兵力强横,便改变了主意,和他们一起攻入洛阳杀死了司马伦,恢复了晋惠帝的帝位。齐王司马冏任大司马,掌控西晋王朝的最高权力。
齐王司马冏沉溺于酒色,西晋王朝更加腐败,宗室之间的斗争也愈演愈烈。司马冏为了控制权力,立清河王司马遐之子,年仅八岁的司马覃为太子。这一做法,使其他宗室失去了继承权,于是长沙王司马夊起兵攻杀了司马冏。
河间王司马颙本来以为长沙王司马夊不是司马冏的对手,不了司马冏被杀,大权掌握在了司马夊的手里,没办法只好撕破脸皮,联合成都王司马颖攻打司马夂。双方激战数月,司马颙和司马颖被司马夊击败,损失了七八万人,只好撤兵。这时东海王司马越和禁军将领朱默用计擒拿了司马夊,并把司马夊献给了司马颖的部将张方,张方将司马夊杀死。
你们打够了没有?打够了就该我出场了,最后的赢家司马越。
司马夊死后,权力落到了司马颖和司马颙的手里,但他们都不在洛阳居住,而是选择在自己的封地。立下大功的东海王司马越什么都没得到心存不满,于是假借晋惠帝的旨意,挟持晋惠帝一同进攻司马颖。司马越大败,晋惠帝也被司马颖俘虏,司马越只好逃到了自己的封国去避祸。
司马颙的部将张方趁势攻占了洛阳,随后,安北将军王浚与司马越的弟弟司马腾一起进攻司马颖的邺城,司马颖战败后,和晋惠帝逃到了洛阳。张方威逼司马颖和晋惠帝到长安,司马颙控制了晋惠帝,自任为都督中外军事。
不久,司马越又起兵攻打司马颙,此时司马颖的部将也趁势起兵,司马颙只好让司马颖继续镇守邺城。司马颖走到半路就被捕获,到了邺城后就被部将缢杀。司马越打败了司马颙,司马颙逃到了太白山,司马越拥立晋惠帝回到洛阳,召司马颙入朝做司空,司马颙到半路就被杀死。
八王之乱,手足相残,利欲熏心,皇天不佑。
司马越自任太傅,并录尚书事,总揽西晋军政大权。不久,司马越毒杀了晋惠帝司马衷,立晋武帝第二十五子司马炽为帝,史称晋怀帝,至此西晋宗室之间的厮杀,才宣告结束。
从贾南风诛杀杨骏开始,到晋惠帝司马衷回到洛阳,前后经历了十六年,这就是历史上的西晋“八王之乱”,这场宗室的混战,加速了西晋的灭亡。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