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中经常提到二黄慢板、反二黄、西皮流水、摇板是什么意思?
▇p京剧中经常提到二黄慢板、反二黄、西皮流水、摇板是什么意思?
唉!看了一些回答,好像没一个回答完全到位的。怎么才叫到位?应该是解释出为什么要叫“二黄”或者“西皮”,为什么叫“摇”,还有“板”是什么意思。先知道命名原理,再简述音乐特性好像才合理一些吧。
那么“二黄”是什么意思?这要从京剧的起源形成简说起,京剧最根本就的是起源于湖北的戏剧,湖北老戏剧人都知道“京汉楚”,就是说,京剧的主要来源是湖北的汉剧和楚剧,后来“徽班进京”后,对白等等中又溶入了“京腔”,逐渐定型为京剧。所以传统京剧中主要的是湖北腔调(和方言),(湖北安徽近邻,互相流动频繁,戏剧互溶。)
为什么叫“二黄”?是因为清朝初由“吹腔”,“高拨子”在“徽班”中演变成的,真正的起源地就是湖北的黄冈和黄陂,所以叫“二黄”。“黄”在字义上又有“成熟”意义,比如麦稻成熟就成黄色了,所以“二黄”一般比较稳重严肃。“二黄”也称为“南路”。
“西皮”也许还稍早一些,据考证是明朝末清朝初,由湖北襄阳传到武昌、汉口一带,与当地融合发展形成,其路程是由西向东南,故叫西皮,“皮”有“表皮”、“调皮”、“俏皮”、“顽皮”等等意义,所以“西皮”通常比较高亢刚劲,明快而活泼。西皮也称为“北路”。
“板”,不用说了,大家都知道是什么,与板紧密配合的还有鼓,有时候也说“板鼓”,具有“指挥”整个伴奏和提示节奏的关键作用。中国人在音乐(戏剧)里常常说“板眼”就是节奏节拍的意思。那么所谓“导板”、“慢版”等等从字面上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摇板”是节奏自由的意思。那么“反二黄”、“反西皮”就不细说了。
再说二黄反二黄西皮的现代乐理性,这个解释的人已经比较多了,只简单提示一下。京剧的伴奏乐器最主要的是京胡,京胡是要定弦定音的,当然,演唱艺术中允许“移调”,但是也会有一个音高概念和旋律问题,西方音乐引进后,定音就更明确了。二黄在京胡上定“5-2弦(5加个低音符号)”,即键盘乐器上以中央c为参照的g-d1(小字组,小字一组),反二黄是1-5(小字一组),西皮是6-3(6是低音,小字组)。反二黄适合表现苍凉凄楚感情。其实这里的定弦,与西洋音乐的“大调”和“小调”有某种联系。说到底就是表现曲调的情感和风格,或者稳重庄严,或者苍凉凄楚,或者轻快活泼。关于“腔调”和叫法的意义,比如导板,摇板,慢板,回龙,流水等等,其实很简单,拿了曲谱唱一下,差不多就理解了。
▷℉京剧中经常提到二黄慢板、反二黄、西皮流水、摇板是什么意思?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我国戏曲的声腔体系。我国当代有三百个左右剧种,大部分剧种以四大声腔为基准,分别是皮黄腔、昆腔、梆子腔、高腔。
其中京剧最主要的声腔就是皮黄腔,京剧中共有39种板式,而题中提问的二黄慢板、反二黄、西皮流水、摇板(西皮)就是这些板式中的四种。
二黄慢板是一板三眼四分之四的形式,是原板扩展放慢1倍的板式。二黄慢板唱腔的结构和原板大致相同,是板上开口,最后一字落在板上,即板起板落。二黄慢板也称三眼或正板,长于表现比较复杂的感情,抒情性比较强。
反二黄基本上是把正二黄的曲调,降低4度来唱的腔调。反二黄擅长表现慷慨悲壮、苍凉凄楚的情绪。由于反二黄的调门比正二黄低,故其上下句常有提高5度来唱的时候。
西皮流水的板式是四分之一拍,是由二六板进一步紧缩而成。其结构是第一句从板上开口,最后一处亦落板上,随后的句子无论上下句均从板后开始,最后一字落板上。
西皮流水的唱句节奏比较紧,故在每个分句之间的停顿不太明显,各分句的落音变化亦较多。西皮流水是叙述性较强的一种板式,适合表现轻快的或是慷慨激昂的情绪。
西皮摇板的节奏比较自由,可以根据唱词的情绪自由发挥的板式。摇板唱腔是散板的节拍形式,但胡琴过门很紧,比唱腔紧一倍,故摇板也称为紧拉慢唱(或紧打慢唱)。
摇板歌唱起来,演员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和自己的理解,自由处理各个分句和某字腔的长短高下。摇板适合表达的感情很广泛,可以用在一般的叙述对话,也可以用在感情异常激动的时候。
❇╟京剧中经常提到二黄慢板、反二黄、西皮流水、摇板是什么意思?
京剧是板腔体戏剧。一段长唱腔是由不同的板式连掇而成的。
首先,京剧依据京胡定弦分为二黄、西皮、反二黄、和反西皮。除了皮黄以后还有四平调、南梆子、高拔子等等从其它戏剧移植过来的调式。
不管西皮、二黄还是反二黄、反西皮,由慢到快有慢板(慢三眼。红云岗中创造了二黄慢二眼)、原板、二六板(原二黄无二六板,现代戏里加了二黄二六板)、流水板、摇板(有板无眼)、散板(无板无眼)、导板等。
一齣京剧剧目中有很多段唱。根据剧情和唱词多少安排是用二黄还是西皮调式。句数多的唱段要用多种板式起承转和收。达到表现剧人物思想感情的目的。
╞▲京剧中经常提到二黄慢板、反二黄、西皮流水、摇板是什么意思?
简单来说,京剧中的西皮、二黄是京剧唱腔中的两大主要声腔。所以早年的京剧也被称为“皮黄(簧)”戏。
相当于音乐作品中的调或者调式。
譬如西皮,京胡定弦6~3,相当于E调(1=E)。
至于慢板、流水、摇板,则分别是京剧唱腔板式中的一种节奏类型。
相当于音乐中的拍号。
要详细了解这一点,就要从我国戏剧中的四大声腔说起。
我国当代的剧种共有三百多个,分为皮黄腔、昆腔、梆子腔、高腔四大声腔。
其中西皮和二黄(簧)是京剧唱腔中的两大主要声腔。
据《中国京剧史》:“京剧的前身是徽戏(徽调)、汉戏(楚调)、昆曲、秦腔、京腔,并受到民间俗曲的影响。”
特别是徽戏和汉戏的声腔对京剧的形成影响最大。
自清乾隆五十五(1790)年开始,以为乾隆皇帝祝寿为名,先后有“三庆”“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到北京演出,史称“四大徽班”进京。
“先后到京的汉戏艺人多搭徽班演唱”。
二黄(簧)是徽戏的主要声腔之一;
而汉戏声腔以西皮和二黄(簧)为主,是皮、簧合奏的。
随着徽戏、汉戏进京演出,使得西皮、二黄(簧)声腔进一步融合,迅速发展,形成丰富的旋律和完整的板式。
二黄是由吹腔,高拔子演变而成。
“二黄(簧)”之说,多数人认为来自地名,即湖北的黄冈、黄陂二县。
二黄(簧)声腔比较沉着稳重、凝练平稳,适于表现感叹、沉思、悲愤等情绪。
譬如现代京剧《红灯记》中铁梅的二黄快三眼唱段《光辉照儿永向前》。
为“二黄”唱腔伴奏京胡的定弦为“5~2”弦,G调(1=G)。
“西皮”,初称“襄阳调”,起源于秦腔,明末清初秦腔经湖北襄阳传到武昌、汉口一带,同当地民间曲调结合演变而成了西皮。
因湖北人称“唱”为“皮”,故名“西皮”。
西皮唱腔明快高亢、刚劲挺拔,适合表现欢乐、激越、奔放的感情。
为“西皮”唱腔伴奏京胡的定弦为“6~3”弦,E调(1=E)。
反西皮、反二黄,则属于西皮、二黄的反调。
反二黄,基本上是把二黄的曲调降低4度来唱的腔调。擅长表现慷慨悲壮、苍凉凄楚的情绪。
由于反二黄的调比二黄低,故其上下句常提高5度来演唱。
京胡分别定弦2~6、1~5。
除了皮黄以后还有四平调、南梆子、高拔子等等从其它戏剧移植过来的调式。
说完了二黄、西皮,再来说说板与眼。
板,指强拍,由鼓师用板鼓敲击出来。
眼,指弱拍,由鼓师用云板敲击出来。
京剧中共有39种板式,也就是39种基本节奏型。
题中提到的慢板、流水与摇板,就是这些板式之中的一种。
京剧的板式,粗分为:
有板有眼;
有板无眼;
无板无眼三大类。
在有板有眼这一大类中,根据板眼的搭配不同,进一步细分为:
一板一眼;
一板两眼;
一板三眼。
其中,一板一眼包括原板与二六,相当于2/4拍。
原板是所有板式的基础。
一板两眼,相当于3/4拍的圆舞曲节奏,传统京剧中不多见。
一板三眼中,包括慢板,相当于4/4拍。
二黄慢板也称“三眼”或“正板”,由原板放慢1倍而成。
有板有眼的板式中都有快慢之分,曲谱中会见到"快二六"、"慢三眼"等不同的标注,区别在于速度快慢和过门的长短。
有板无眼的有流水、快板等,只有强拍没有弱拍。
西皮流水相当于1/4拍,是由二六板进一步紧缩而成。
譬如现代京剧《红灯记》中李铁梅的西皮流水唱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无板无眼的板式中,有导板、摇板、散板等,属于自由节奏。
导板的关键在于一个"导"字,表明一个唱段的开头由导板起,继而把旋律引导向主体。
摇板是散板的节拍,但胡琴比唱腔紧一倍,故摇板也称为紧拉慢唱。
散板演唱起来,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和自己的理解,自由处理各个分句和某字腔的长短高下。
譬如现代京剧《沙家浜》《智斗》一折中,胡传魁的西皮摇板唱腔。
摇板与其它无板无眼板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紧拉慢唱,唱得慢而伴奏快。
传统京剧里,二黄没有二六,西皮没有回龙,或者说很少见。
西皮中的板式包括:导板、回龙、原板、慢板、快板、流水、散板、滚板、摇板、二六、快三眼等等。
二黄中的板式包括导板、回龙、原板、慢板、垛板、散板、摇板等。
由此可见,除个别板式之外,大多数板式在西皮、二黄中是通用的。
这就是本提问的答案。
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谢谢关注!
≇⇃京剧中经常提到二黄慢板、反二黄、西皮流水、摇板是什么意思?
1、二黄和西皮说的是京剧两种主要的腔调。简单地理解,京剧声腔分两种,即:西皮、二黄。演奏专业是用京胡的定弦来区分的。对于观众而言,简单地感受就是西皮较为明朗轻快,二黄较为深沉婉转。
此外在京剧演出中,还有不太常用的,如反西皮和反二黄,高拨子。
2、慢板、流水、摇板等指的是京剧的板式,指向的是节奏和旋律。戏曲唱腔有固定的板式,如慢板、原板、二六、流水、快板、散板、摇板、导板、跺板等等,非常多。
其实,对于观众欣赏而言,即便搞不清楚西皮、二黄,记不住和分不清板式,也毫无影响。戏曲是舞台艺术,看现场,被吸引,有享受,就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