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史好像没听说清朝面对列强有成建制的大败,为什么就降了呢?
✕≝学历史好像没听说清朝面对列强有成建制的大败,为什么就降了呢?
虽然清朝是被孙中山推翻的,但清政府腐腐败无能,任人宰割,与列强签定了《南京条约》等丧国辱权的条约,国人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与投降无异。
≚╅学历史好像没听说清朝面对列强有成建制的大败,为什么就降了呢?
题主认为“什么是大
败呢?”慈禧太后都离京避乱了,签订了一系列的“丧权辱国条约”,如此腐败无能,怎能不灭亡呢?
纠正一下,清政府不是投降外国了,而是被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
Ⓗ▶学历史好像没听说清朝面对列强有成建制的大败,为什么就降了呢?
什么叫“成建制的大败”呀?清朝对列强打的败仗还少吗?全军覆没的惨败也不在少数。现在就说一下八里桥之战吧!
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发生的一场激烈的战斗,因发生地点为 八里桥(东距 通州八华里)而得名。在此次战斗当中,虽然清军士兵表现英勇,但终因战法、装备严重落后而惨败。
这一战,庆军投入兵力2――3万人英法联军投入8000人,最终结果却是清军伤亡1200人,而英法联军仅仅伤亡50多人。
这一战,清军表现非常英勇,蒙古骑兵悍不畏死的冲锋甚至赢得了对手的尊重。可以说已经反馈了清军战斗力的最佳水准,但落后的装备和陈旧的战术跟英法联军的差距是无法弥补的。这一站出动的满蒙骑兵已经是清朝压箱底的最佳战斗力了,所以在这次惨败之后清朝统治者认清了形势,干脆投降。因为根本就打不过呀!与之类似的战斗还有中法战争福建水师全军覆没,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一个个战役充分表明了落后的封建军队根本就不是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军队的对手。所以清政府干脆就选择躺平和摆烂。
▦❄学历史好像没听说清朝面对列强有成建制的大败,为什么就降了呢?
一时竟不知从哪里开始说好,就先说结论吧。
清军成建制的被俘被杀比较少,也就在甲午中日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军队是真的被打疼了,其余几次更多的是决策问题。
先说决策问题影响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进京。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正在世界寻找市场,到了1840年锁定了中国,而由于广东林则徐早有准备,英军只能一路北上,对武备松弛的港口发动攻击,一直抵达清廷的赋税重地南京,此时清廷完全被打懵了,因为道光皇帝看到的奏章都是清军一直在大捷,所以等英国人打到自己后院的时候决策层是一点准备都没有的,只能稀里糊涂就投降了。
至于八国联军那次就更搞笑了,慈溪想利用义和团和洋人开战,结果连全国动员也没做,开战令直接被各大总督抵制了,所以八国联军没费什么功夫就杀进了北京。
这两次军队确是没有什么像样的大败。
但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是认真的准备了,只可惜由于各种原因军事上遭到了严重的损失,直接把中国从一个准列强打成了谁都想分一块的肥肉。原因要细说可以写一篇论文了,就简单说一下吧。
当时最实用最先进的步兵技术就是排队枪毙,再配合散兵、炮兵、骑兵各种变化,但无论怎么变都需要队伍高度纪律性和服从性,因为只要有一个士兵怕死逃跑就会导致整个队列兵败如山倒,从而影响全局。
欧洲是通过给士兵高工资、高福利,再加上各种荣誉、民族大义让士兵坦然面对死亡。而中国的士兵此时还是封建时代的打法,当兵的就为了吃粮,不知道为谁而战,也不知道为啥而战,在远处放放枪可以,一到白刃战立马就跑,如此焉能不败?
再说说骑兵,以僧格林沁为例,僧格林沁手里有一万精锐的蒙古骑兵外加两万步兵,在八里桥让八千英法联军打的全军覆没,而联军伤亡不到几十人。这个僧格林沁极为英勇,一度冲到英法联军的阵前开战白刃战,最后打光了全部家底。
这里的差距主要是武器和思想,僧格林沁战斗意志绝对没有问题,但是在敌方预设的战场上,清军兵力和机动优势无法展开,联军的火力优势却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清军只能靠填油战术一批一批送死,如果清军可以采取围而不打或许能有更好的战果。
当然清兵也不是一无是处,在镇南关和新疆也曾取得过大胜,只可惜即使胜了在决策层的集体摆烂下也没能有效的巩固成果。
♁╏学历史好像没听说清朝面对列强有成建制的大败,为什么就降了呢?
败到不成:建制。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说曹操,曹操就到”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