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清圣祖?
☥≍如何评价清圣祖?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康熙没有什么了不起,所谓康乾盛世压根是吹牛逼的。
可以说,康熙只能说是满清王朝中比较有作为的皇帝,或者按照当年满人这个野蛮民族来说是有名君主。
无论放在中华5000年历史,还是放眼世界来看,康熙没什么了不起的。
之所以康熙的名气这么大,完全是二月河之流旗人后代,在这20多年通过各种方式乱捧的结果。
为什么这么捧?
因为康熙几乎是唯一可以捧的皇帝,多尔衮没什么了不起,甚至没有打天下成功,还被红夷大炮轰死了。皇太极也好、多尔衮也罢,包括顺治,都是接力赛,每个人有些功绩,合起来似乎不错,但看个人也没什么了不起。
雍正执政时间很短就累吐血挂了,乾隆好大喜功,十全武功大部分是吹嘘,差点把满清搞垮了。
乾隆之后的满清皇帝就不堪入目了,没一个像样的。
说来说去,只剩下康熙一个人还是吹一吹。
我们看看康熙做了什么事?
因为内容太多,我们就说说军事。
第一,打天下
中国历史上,刘邦、刘秀、赵匡胤、朱元璋之所以牛逼,关键他们是打天下的皇帝,一刀一枪建立了国家。
对不起,康熙不存在打天下。在康熙亲政之前,满清经过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顺治四代,已经打下了江山。
第二,内部镇压平叛。
其实康熙这一辈子,做的最成功的事情就是维稳。
首先康熙通过多年征战,打垮了大明最后一个据点,台湾,从而彻底推翻了明朝政府。
要知道,其实台湾明朝流亡政府,根本不具备同满清抗衡的势力。
很多朋友不知道,台湾当时汉人人口仅有几万人,同郑成功迁移到台湾的军队差不多。
军民总数也就10万左右,面对康熙上亿人口的大国,台湾又没有海军的绝对优势,迟早还是会被打垮。
夸张的是,康熙为了占领台湾,花费了巨大的代价。
康熙初年实行迁界禁海政策,规定沿海居民内迁,片板不准下水。先在闽地实行,后推广至山东至广东沿线。清政府划定三十里至二三百里的濒海范围,设立界碑,乃至修建界墙,强制处在范围内的沿海居民迁移,有敢不迁移的,杀无赦,有敢越界的,也杀无赦。
这意味着什么?距离海边30里到二三百里的山东到广东沿海成为无人区,这堪称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
这种政策造成毁灭性的结果,破坏力比一场大规模战争还要厉害。
换句话说,康熙根本没把沿海老百姓当人看。
对付一个实力同自己天差地远的台湾,康熙把全国搞垮了。
其次,对付三藩。
三藩其实也没什么实力,即便三家总实力联合起来,也比满清王朝差远了。
更别说三藩内部问题众多,吴三桂又是风烛残年,三藩压根不是康熙对手。
后来满清历史书籍胡乱吹嘘三藩实力,其实最强的吴三桂只有:旗下所属汉军五十三佐领共10,600人,加上麾下绿营兵组织“四镇十营”的21,600至24,000人,一共也不过十二三万。
而战争没爆发前,康熙的八旗兵力总数约为20万人,绿营兵则有20多万,总兵力40多万,比吴三桂强的都不知道哪里去了。
而且康熙的满清政府控制大部分国家财富和富余省份,很快军队扩充到60多万以上。
就这样,三藩战争也持续了4年,满清一度有华南六省被打下,最后完全依靠实力碾压才获胜。
再次,对准噶尔。
相比大明,满清最大优势是不在乎民族血统,同蒙古人肆意通婚。
而当年汉人稍微有地位的人,绝对不会同蒙古人通婚,更别说皇室了。
通过满蒙联姻,满清实际上是满蒙贵族联合统治的,导致漠南蒙古很多部落成为满清的中坚力量。
通过这种方式,削弱了蒙古人的力量,并且争取部分蒙古人为其服务。
所以,满清时代蒙古的威胁较小,康熙时代只有三藩期间察哈尔蒙古布尔尼叛乱,但是你弱小,很快被镇压。随后准噶尔蒙古叛乱,占领新疆大部,又攻打外蒙古。
但准噶尔实力也没什么了不起,只是一个部落联合体而已。
噶尔丹自己嫡系部队只有3万,在乌兰布通之战战略决战,噶尔丹只能出动2万军队。
况且,准噶尔汗国内部问题太多,互相内讧。比如噶尔丹东征和满清决战,策妄阿拉布坦就叛乱占领他的新疆老巢。
康熙为了对付噶尔丹这点实力,先后花费长达7年才击败噶尔丹。
但噶尔丹的战败,不代表准噶尔汉国没有威胁。随后策妄阿拉布坦继续率领准噶尔叛乱,一次占领拉萨,歼灭清朝援军。
双方一直鏖战到乾隆时代,准噶尔汉国才在天花肆虐下垮台。
准噶尔之役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前后长达七十年,康熙只是完成其中一部分而已。
可见,康熙即便内部镇压,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因为他的对手太弱,完全不能同上亿人口的满清相提并论,康熙胜利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第三,对外战争。
康熙对外基本没打过仗,只有一个沙俄。
我们就看看尼布楚条约。
当时沙俄虽然已经渗透到黑龙江流域,但实力极弱
沙俄历史记载,第一次雅克萨之战,沙俄军人只有450人,第二次也不过826人。
更重要的是,沙俄远东和欧洲相距9000多公里,沙俄军队根本无法兼顾远东的战争。
沙俄运输一车物资到远东,即便是春夏季没有积雪最好的季节,也要6到9个月。
这种情况下,康熙对沙俄打的也很不好。
尤其是第二次雅克萨之战,对方只有俄军826人及12门大炮,结果竟然旧攻不克,只能转而围困长达10个月,这才胜利。
在敌我力量悬殊,我方又占据后勤绝对优势情况下,尚且打成这样。
关键在于,随后签订的中俄《尼布楚条约》有很大问题。
虽然《尼布楚条约》将外东北归属中国,但这里本来就是中国领土,甚至还是满清的龙兴之地。
而且满清也通过武力打跑了这里的沙俄军队,摧毁了雅克萨城,同时军事实力上又占据上风。
在一切大好的情况,满清签订《尼布楚条约》,实际上等于放弃了整个远东地区。
满清得到了外东北60万平方公里土地,却丢掉了面积600万平方公里的远东地区。
当啥沙俄在远东根本没有力量,几乎是放弃的。只要满清愿意,可以出兵彻底占领整个远东地区。如果说满清占领西伯利亚距离太远,又有地理障碍,但占领远东本来就是顺水推舟的事情。
《尼布楚条约》却等于只是通过条约确定了满清武力控制外东北的事实,却直接放弃了整个远东,而此时远东几乎可以看做无主之地。
这是极为短视的行为,也导致沙俄得寸进尺,满清连外东北也保不住。
除了沙俄以外,康熙并没有其他对外战争。
可以说,内战内行,外战外行,仅此而已。
康熙时代,军事上只是稳定了国家的局势而已。
表面上,康熙时期巩固了西藏、新疆、外蒙古的占领,但这三个地区其实都是独立或者半独立的。
其中西藏和外蒙古几乎是完全自治的,满清后来只能通过驻藏大臣和驻外蒙古将军进行监督,实际上无力控制。到了清末,这两个地区很快都宣布独立,外蒙古直接独立出去,西藏因为英国人和沙俄分赃不均,侥幸得以留在中国版图。
至于新疆地区,上面也说了,康熙时代没有打垮准噶尔汉国,后来该地一直不断叛乱,到满清灭亡。满清末期,由于新疆地方也是自治,中亚浩罕汗国的阿古伯仅仅带领几千骑兵,就占领新疆全境。如果不是靠着左宗棠抬棺出征,新疆也成为外国了。
说来说去,没看出康熙有什么超越中国历朝历代皇帝的地方。
站在大历史角度来说,康熙当时做的还很不好。
通过和沙俄等国的交手,康熙应该看到世界列强开始全面发展,进步很快,不再是明代红毛鬼那种水平了。
但康熙并没有对西方强大的原因进行任何研究,反而在国内大搞闭关锁国,大兴文字狱,坐井观天,妄尊自大。
其实,康熙时代通过和沙俄的交战,康熙应该明白满清已经不行了。
试问,对付820多个沙俄哥萨克士兵尚且如此吃力,如果沙俄同中国接壤,又会如何?
如果沙俄出动十几万大军进攻满清,康熙靠什么抵抗?
而康熙闭关自守的结果是,到了乾隆时代,满清别说对付列强,就算对付周边缅甸、尼泊尔这种小国,也都是惨兮兮的。
滑稽的是,随后缅甸和尼泊尔都迅速亡国了,成为英国殖民地。
我们看待历史要实事求是,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
康熙应该感激自己是在东亚,要是同土耳其换个位置,恐怕康熙还没死,国家就被列强占领一半了。
二月河的《康熙大帝》流毒很多,很多人把这些胡编乱造的小说,当作真实历史。
康熙没什么了不起,如果生活在古代,见到刘邦、朱元璋这些人都要下跪。
一个陈友谅,都妥妥的不亚于康熙。
◥♝如何评价清圣祖?
关于康熙,其实很多人都给出了他们比较有个性的评价:
有人认为康熙是“千古一帝”,为我们留下了万里江山。
也有人认为康熙是被清朝的遗老遗少吹出来的“康麻子”,压根就没啥成就。
姑且不论这两种说法的正确与否,我们可以从康熙的一些生活细节上,来看看康熙这个人究竟怎样。
一、康熙推崇汉文化,却又害怕汉文化。
顺治的几个儿子叫什么名字:牛钮、福全、常宁、玄烨(康熙本人)、奇绶、隆禧、永干等人。这名字毫无规律,一点儿汉文化的味道都没有。
可是再看看康熙的几个儿子叫什么名字:胤褆、胤礽、胤祉、胤禛、胤禩、胤禟、胤䄉等等,可谓是一目了然对不对?
为啥呢?因为康熙的儿子们,基本都是胤字辈排行。排行这东西,其实就是汉文化里特有的一种文化元素。
一般来说,兄弟姐妹的名字,如果是三个字,那么就会有一个字相同,以此表示他们是同辈。如果只有单名,那么就取相同的偏旁部首。
由此可见,康熙对汉文化的研究,是相当深厚的。历史上的康熙,的确是这么个情况。他从8岁开始,就跟着两位翰林师傅努力学习儒家经典。
此后又相继接触到了理学、算术等方面的学问。可以说小时候的教育,培养出了康熙对汉文化的兴趣。
长大成人以后,为了推崇汉文化,康熙开设了博学鸿儒科考试。随后又命人相继编写了《全唐诗》、《古今图书集成》、《明史》、《康熙字典》等著名的汉文化经典。
不说别的,光看康熙为了汉文化的推广,所做的工作,其实就值得为他点个赞了!毕竟他完全可以凭借一己之力,将这些汉文化经典都付之一炬,可人家没这么做,因此就不要从这上头找麻烦了。
但是为啥说他又很害怕汉文化呢?其实害怕也源自于爱。由于康熙过分喜爱汉文化,而汉文化博大精深,岂是他能够学贯古今的呢?
历史上的康熙虽然很博学,可毕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治国,所以对汉文化的学习,还处于比较肤浅的层面。可他手下那帮通过科举考试做官的汉人官员们,一个个对汉文化别提多精通了。
这就造成了一种文化落差的感觉,康熙用汉文化来治国,结果水平还比不上手下的官员。官员们写一两首诗,其中含有各种贬低清朝的东西,康熙却也看不出来,这就很危险了!
为此康熙搞出了一场文字狱,著名的那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就是在这场文字狱中被挖出来的。因此康熙对汉文化是又敬又爱又害怕。
二、穷兵黩武,还是巩固领土完整?
其实这事儿也是大家争议最大的事情了,康熙在领土上的贡献,绝对是值得拿出来提一提的。但是如今思想开放的年代,对于这一点的结论,也出现了很多不同的观点。
有人觉得,康熙平三藩、收台湾、败噶尔丹、尼布楚谈判等等,为中华民族的领土完整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也有人觉得,康熙在位61年的时间,不是在打仗,就是在准备打仗的路上。因此花费了朝廷无数的金钱,直接导致国库空虚,是典型的穷兵黩武。
那么哪种说法更有道理呢?那就要看看,这些仗是不是必须要打了!
第一,平三藩。
这一仗要不要打?当然要打!清朝虽然完成了天下一统,可同时也封了不少异姓王。这些王爷盘踞在云南、广西、广东、福建一带,小日子别提多滋润了。
要是他们光顾着过自己的小日子也就算了,关键是他们除了收取自己地盘上的税赋以外,还要从朝廷那儿每年讨要一大笔财产,用来养兵。
这数额是相当巨大的,康熙每年收上来的税收,一大半要用在三藩身上。长此以往,三藩越来越富有,而康熙的朝廷就越来越穷困,如果你是康熙,就问你要不要打?
不打,那么将来人家做大了,你就得垮台。打了,说不定事情还有转机。所以平三藩,可能不厚道,但势在必行,谁在那个位置都会做出这种选择。
第二,收台湾。
这事儿还要再议论吗?祖国统一大业,什么都无法阻挡,大势所趋。在清朝也是一样,一座孤悬海外的小岛,就算上面有明朝的遗臣,也无法代表他们的正统性。
从康熙的角度来说,为了沿海地区的安全,为了国家的统一大业,收复台湾是必须要做的事情,领土问题,绝对没有商量的余地。
第三,击败噶尔丹。
噶尔丹所带领的准噶尔汗国,实力强大,不愿意往西走,偏偏要跟中原的清朝叫板。为啥?因为清朝的资源丰富,人口众多,谁打下来,谁就能躺在家里享福。
不是康熙要对付噶尔丹,而是噶尔丹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新疆、西藏、青海、蒙古等地的安危。一旦这几个地方告急,那么陕西、甘肃一带也就成了危险地带。
如果西北不保的话,清朝剩下的地方,岂不是让人家一马平川地踏平了?所以说康熙哪怕是被动反击,也要和噶尔丹打一仗,这一战也必须要打。
第四,尼布楚条约。
这事儿其实也没有商量的余地啊!沙俄不远万里,从圣彼得堡派遣军队到东北寻衅滋事,你说康熙能忍吗?毕竟东北是他的老家啊!
和对方小规模军事摩擦过后,康熙选择通过签订条约的方式,解决边境危机,这已经算是相当懂得把握分寸了。
由此可见,康熙每一次出征,似乎都是有着必须要出征的理由。所以说,这一点也没必要黑,在军事上,康熙的确很有本事。对中华民族领土的贡献,也有目共睹。
三、宽容放纵,导致腐败严重。
康熙年轻的时候,常常出去打仗,所以身边有不少出生入死的战友。这些战友回来以后,加官进爵,成为了各地的封疆大吏。
可人总归是有私心的,这些人在地方上呆久了,自然要为自己谋利。这么一来就要看康熙该怎么处理他们了。
那么康熙是怎么做的呢?他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可以说,康熙选择视而不见。这就把那帮贪官污吏给高兴坏了啊。他们觉得皇帝是个重情义的人,不会拿他们开刀。
因此康熙一朝的官员腐败,那是历史上出了名的!比如说,我们非常熟悉的曹寅家,也就是曹雪芹他们家。曹寅是康熙的奶兄弟,关系别提多硬了,你看看《红楼梦》里的描写,就知道曹家多有钱了。
所以说,到了康熙晚年,国库严重透支,压根就没几百万两银子。雍正接管国库的时候,都傻眼了:老爹?你是在开玩笑吗?
总结:千古一帝夸张了,但是的确有作为。
所谓千古一帝,其实在我看来,也就秦始皇和汉武帝能配得上这个称号了。秦始皇一统六国,为后人树立了统一国家的信念。汉武帝打服匈奴,打出了中华子弟的自信心。
所以说,康熙就算打了那么多仗,和千古一帝的差距还是很远的。不过康熙保证了领土的完整,保证了汉文化的延续,这些还是值得点赞的。
参考资料:《清实录》
╫➳如何评价清圣祖?
清圣祖康熙皇帝,毫无疑问是一位杰出的的帝王,不仅如此,在中国历代明君中,康熙都可以排在一个非常靠前的位置!
首先,康熙不管在武功还是在内政方面都有着非常突出的功绩。
武功方面:
康熙一朝的军事行动较多,其军事上的成绩单是相当优秀的。
一、平定三藩,标志着清朝在全国的统治趋于稳定。
二、澎湖之战,击溃郑军刘国轩主力,不久郑克塽降清,台湾投入中原王朝的怀抱。
三、北逐沙俄,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条约规定了整个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以及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四、乌兰布通之战,清军大败准噶尔军队,噶尔丹率领残部逃回其统治中心科布多!
五、昭莫多之战,清军大胜,准噶尔军队全军溃败,噶尔丹丧失全部主力,从此只能成为大漠中的流寇!
六、康熙朝安藏之役:清军先败后胜,清朝开始在西藏驻军,标志着西藏正式纳入清朝的版图。
可以说康熙的武功是相当彪炳的,这些军事行动上的胜利为奠定现代中国版图做出了十分积极的贡献。
内政方面:
康熙在内政方面的建树最突出的成就是他广施仁政,整个康熙朝施行的仁政主要有:
一、废除清初的一系列恶政,如圈地、逃人等,很大程度缓和了满汉民族间的矛盾。
二、慎刑罚。康熙朝的人口已经超过一亿,然而自康熙亲政以来,每年勾决的死刑犯仅仅为三十多人,可见康熙朝的刑罚是十分宽松的。
三、开始大规模蠲免百姓钱粮,整个康熙朝共计蠲免百姓钱粮1.5亿两。
四、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个人素养方面,康熙更是无可挑剔。
他勤于政事,对国家、对江山社稷有着高度的责任感;他博学多才,不管是诸子百家经典,还是西方自然科学等,都十分精通。
甚至连河工这种技术性极强的学问,康熙也颇为拿手。治河,是康熙朝的一项重大国策,而自从靳辅去世后,治河都是在康熙的亲自指导下完成的,很多治河方案都是康熙亲自设计的。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河务终于大功告成!
小结:“虽曰守成,实同开创”,这是《清史稿》对于清圣祖康熙的评价,这是十分恰当的!
Ⓥ☂如何评价清圣祖?
我觉得康熙是“康雍乾”三位皇帝里“人味”最足的皇帝,他的“人味”源自于他性格上的“拧巴”,他一辈子看不起汉人的德行、操守和武力和学说,处处以自己是征服者为荣;但是另一面,他又一辈子都在扮演儒家经典里的圣君仁皇,他渴望证明“夷狄也能出圣君”。
康熙是清朝第一个接受过完整儒家教育的皇帝,同时,他也接受过完整的满族教育(弓马骑射,首崇满洲)。
所以,一方面康熙接受的满洲教育让他轻视汉人,蔑视汉人的武力,这一点,在平定三藩过程中,康熙在朱批上有大量轻视汉人武力(无论是三藩还是绿营清军)的言论。
这里我就不多说了,欢迎大家去看姚念慈教授的《康熙盛世与帝王心术》这本书,这本书把康熙帝“满洲”的一面剖析的非常到位。
总结一下,康熙皇帝一辈子都表现出很看不上汉人操守、汉人的武力、汉人的德行,一找到机会就要各种讽刺挖苦。
但是,另一面,对于接受过完整儒学教育,深受儒家意识形态影响的康熙帝,他一生又在拼命证明自己是儒生们口中的“圣君”,他一定要让他的汉人大臣心服口服的承认,“夷狄也能出圣天子”,不,是“夷狄的圣天子超过所有以往的汉人皇帝”。
正因为这种性格上的拧巴,让康熙帝特别好“名”。
最集中的表现是康熙六十一年,陕西总督上奏折请康熙帝批准陕西实行“耗羡归公”,我在以往的回答和文章里说过无数次,“耗羡归公”一定会造成农民负担,一定会出现“耗羡之外再添耗羡”的情况,“耗羡归公”其实就是加税。
雍正帝毫无心理障碍的推行了,但是康熙帝却否决了。
他的理由是“彼虽密奏,朕若批发,竟视为奏准之事。加派之名,朕岂受乎?”
康熙帝的潜台词就是:滚滚滚,我要是批准了耗羡归公,这岂不是我盘剥老百姓的铁证?我是要做圣君仁皇的,你滚远点儿,不要来妨碍我。
在古代,皇帝好“名”,对于老百姓是大好事。
反而那种“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祖宗不足法”的皇帝,那100%是“百姓杀手”。
☬⚘如何评价清圣祖?
圣祖爷康熙帝虽然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但由于有大量历史遗留问题没能得到解决,所以康熙帝对于清朝来说,是有开创之功的。
康熙继位之初,东南尚有郑氏割据台澎,南方的三藩跨州连郡,北部蒙古问题悬而未决,西域地区准噶尔崛起,江南士大夫各怀鬼胎,反清复明运动风起云涌。
康熙帝在位期间,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一统内外蒙古,阻击噶尔丹南侵,阻止沙俄东扩,还多次南巡,赢得了江南士大夫好感和信任,反清复明浪潮基本上烟消云散。
在经济上,由于清朝刚刚建立不久,百业凋敝,康熙帝鼓励农民开垦无主荒地,并下令多次蠲免赋税。整个康熙朝,差不多蠲免了一亿两白银的赋税。到康熙五十一年,康熙帝还初步赦免了全国百姓的丁税,即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为了促进农业发展,改善民生,康熙帝还把河工和漕运视为头等大事来抓。上述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国家迅速从战后的凋敝状态中恢复过来。
在政治上,康熙帝非常勤政,并通过自己的勤政,逐步加强君主专制,如设立南书房作为中枢决策机构,重用汉族文人学士入直南书房,逐渐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的权力。
更重要的是,康熙帝不是一个故步自封的专制皇帝。他重用西方传教士,在军事、测绘、造船等多个领域主动学习西方科技,而且康熙帝本人也对西方的自然科学十分感兴趣,并广泛涉猎。在收复台湾后,康熙帝还宣布开放海禁,允许商民出海贸易,也允许洋人船来华贸易。
由此可见,康熙帝不仅是清朝历史上最伟大的圣君,即便放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史上,都属于第一流的圣主贤君。
------------------
推荐阅读:
上一篇:天津最大的地摊古玩市场在哪?
下一篇: 骨质疏松患者应该怎样进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