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中期到清乾隆年间,新疆由谁统治?
≇➣从唐中期到清乾隆年间,新疆由谁统治?
自安史之乱(755年爆发)后大唐逐渐退出西域,到清乾隆平定准噶尔叛乱(1755年),正好千年。
与中原地区一样,新疆地区在这1000年中也经历战争和平,改朝换代。
吐蕃的统治
早在大唐强盛时,吐蕃就与大唐在西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西北边兵悉数内调,边镇空虚,吐蕃趁机加强攻势。
吐蕃乘势攻占了陇右、河西两道,又于763年攻陷了伊州,790年攻占庭州,不久又攻占了西州,大唐北庭都护府全部被吐蕃所攻占。
此后,吐蕃又转兵安西都护府地区,连占疏勒、焉耆等镇,并在809年攻占龟兹,完成了对安西都护府全部地域的占领。
此时的大唐,连长安都曾被人家占领过,所以,做好“防秋”,保住长安周边安全就不错了,实在无力再争夺西域。
821年,大唐与吐蕃休战,唐朝承认了吐蕃在西域的势力范围。
吐蕃模仿大唐的制度,吐蕃在于阗设立北面节度使,在凉州设立东面节度使,统治西域地区。
吐蕃攻占西域,固然使大唐退出了西域,但对历史仍有积极的影响。
当时,大食(阿拉伯)仍处于扩张期,大唐实力衰落后,吐蕃填补了这一真空,延续大唐的治理方式,维持了西域的政治、经济秩序,遏制了阿拉伯人东进的威胁。
回鹘人的统治
不久,吐蕃人也陷入了内乱,衰落。
回鹘人的部落联盟逐步接管了西域。
840年,回鹘汗国灭亡于叛乱。
回鹘人开始迁徙,一部分人迁徙到中亚楚河和七河流域,建立了喀喇汗王朝,一部分迁徙到吐鲁番地区,建立了西州回鹘,后又建立了高昌回鹘政权。
回鹘,此前叫回纥,是今天维吾尔人的祖先。
此前,他们一直接受大唐的册封,甚至在安史之乱时派兵帮助大唐平定叛乱。
因此,他们对华夏一直有极强的认同感。
于阗国的统治者自称“唐之宗属”,到五代时仍然给后晋朝贡。
喀喇汗王朝,统治了今中亚及新疆天山以南各绿洲。
不过,喀喇汗王朝的统治者一直自称“中国的汗”。《突厥语大词典》作者也自称“秦人”。
西辽
金灭辽后,契丹贵族耶律大石图谋复国。
在复辽企图失败后,耶律大石被迫向西发展。
不久,耶律大石逐渐征服了西州回鹘政权、喀喇汗王朝等,统治了西域大部分地区,建立了西辽政权。
早在辽帝国时期,契丹贵族汉化程度就已经极高,因此,西辽基本沿用了中原的制度、文化。
许多地方将“契丹”当作中国的名称,正是有西辽的影响。
西辽在新疆和中亚统治了88年,直到蒙古人的到来。
元朝的统治
蒙古人崛起后,横扫亚欧大陆,西辽、花剌子模皆被其所征服。
蒙古汗国在新疆建立了“达鲁花赤”、“别失八里”等军政机构。
阿里不哥与忽必烈争位期间,该地区的军政势力支持阿里不哥。
元朝建立后,忽必烈为了抵抗海都等反叛势力及解决驻军后勤问题,在和田、且末、哈密等地屯兵。
认为唐退出西域到清平定准噶尔这1000年间中原王朝退出西域的说法显然是错误的,元代大部分时期,新疆大部分地区为元代所统治。
察合台时期
元朝后期,朝廷实力衰落,天山南北的实际控制权落入成吉思汗二子所建的察合台汗国手中。
1347年,察合台汗国分裂了东西两部,西部统治区主要在今中亚地区,东部(东察合台汗国)则统治天山南北。
明朝建立后,汗国统治者曾自称藩臣,朝贡。
1406年,明设“哈密卫”,以统辖天山南北。
不过,成化年间,随着大明的衰落,“哈密卫“逐渐为东察合台所控制。
1514年,另一支蒙古人后裔攻占喀什噶尔、和田、叶尔羌等地,建立叶尔羌汗国,逐步扩张到天山北麓。
这段时间,无论是汗国还是其下的地区,都与中原王朝在相当时间内保持朝贡关系。
准噶尔汗国时期
明末清初,卫拉特蒙古中的准噶尔部崛起。
1678年,噶尔丹攻灭叶尔羌汗国,又出兵哈萨克,建立了庞大的准噶尔汗国。
巅峰时期的准噶尔汗国,准噶尔汗国统治了新疆、青海、蒙古高原西部甚至一度控制了西藏。
准噶尔汗国旋即与大清展开激烈竞争,历时百年。
最终,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大清平定了准噶尔。
此后,即便在百年国耻、丧权辱国期间,即便英俄日等列强虎视眈眈,用尽阴谋诡计,新疆永远是我国之一部分。
自安史之乱到清平准噶尔之间,1000年,其间大部分时间内,中原王朝对西域的统治力就很弱。
不过,我们回顾这段时间的历史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像。
吐蕃虽强,但他的强大、统一,依赖大唐与西方联系的丝路,否则赞普无法保持对各地方实力的压制,政权会陷入分裂。
准噶尔汗国虽强,但他既有对清举兵相向的时候,也有对清称臣的时候。
其余各时期在西域的统治者,或以“中国的汗”、“秦人”自居(喀喇汗国、西辽),或与中原王朝保持时断时续的朝贡关系(东察合台、叶尔羌、帖木儿),本质上仍然是地方政权与中央朝廷的关系。
可见:尽管新疆在文化等方面与中原不同,但他与祖国早已天然一体,不可分割。
任何企图破坏新疆繁荣与稳定,破坏国家主权与领土的企图,都永远不可能实现!
⇄┟从唐中期到清乾隆年间,新疆由谁统治?
安史之乱后,吐蕃帝国夺取河西、陇右,将西域和唐朝本土隔绝,历时四十余年侵攻,攻陷龟兹等安西四镇。从此,西域地区脱离中原王朝一千余年。
当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调遣驻守西域安西、北庭两镇的精兵强将,入关平叛,而河西、陇右两镇精兵,则在灵宝大战中被葬送于潼关。战后,平叛功臣仆固怀恩联合回纥、吐蕃起兵谋反,吐蕃军乘虚而入,于公元765年,占领河西、陇右地区,将西域变成一块和唐朝本土隔绝的飞地。
原先臣属大唐的西突厥葛逻禄部,也趁机独立,占领巴尔喀什湖以南的河中地区。留守的唐朝孤军,苦苦抗争四十余年后,到公元807年,西域地区全部沦陷于吐蕃之手,自此脱离中原王朝版图整整一千余年。
——长河落日安西府,铁马戍边将军坟。西疆兵马何处寻?碎叶城头草青青!
公元841年,漠北草原新兴的黠戛斯人(吉尔吉斯人的先祖,自称是西汉李陵后裔)击败回鹘汗国,斩杀其十万精锐,焚毁其都城,回鹘部众四分五裂,星流云散。其南下中原的三十万部众被唐朝歼灭、收降,另外十五万回鹘人,分两路西迁西域,称为安西回鹘部和西州回鹘部。
公元850年,河西归义军大起义,吐蕃帝国解体崩溃,西域的于阗王国、安西回鹘部、西州回鹘部相继独立,后来,这两部回鹘合并,并融合当地的原住民吐火罗人,逐渐形成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新国家,即高昌回鹘王国。
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回鹘人攀越葱岭,到达河中地区,与葛逻禄人互相融合,建立了一个疆域包括中亚地区和西域西部的强大帝国,喀喇汗国(又称黑汗王朝)。在其第三任大汗萨图克·博格拉汗治下,改宗伊斯兰教,后来向西攻灭了波斯萨曼王朝,又历时40年战争,攻灭了信仰佛教的于阗王国,夺取南疆的和田地区,并长期与高昌回鹘王国相争。喀喇汗国后来衰落,分裂为东西两部,西喀喇汗国成为中亚地区新兴突厥化帝国、塞尔柱帝国的附庸。
12世纪初,辽国被女真金国灭亡后,其宗室将领耶律大石横绝大漠,西迁至西域,建立西辽帝国后,在卡特万草原会战大败塞尔柱帝国,东、西喀喇汗国,高昌回鹘王国都成为西辽帝国的附庸国,至此实现了中亚地区和西域的完全统一。
13世纪初,蒙古帝国兴起后,大举西征,灭亡西辽后,称高昌回鹘部为“畏兀尔人”,以铁木真次子察合台后裔统治西辽故地,包括整个西域和中亚东部地区,是为察合台汗国,又和元朝合兵攻灭中亚西部的窝阔台汗国。
14世纪初,察合台汗国以葱岭为界分裂,西汗国控制中亚地区,东汗国统治西域地区。东察合台汗国大汗,图古鲁克帖木儿率领属下改宗伊斯兰教,这也是西域地区彻底伊斯兰化的标志事件。
西察合台汗国则被突厥化蒙古酋长帖木儿篡位,建立了称霸中东和中亚的帖木儿汗国,并一度迫使东察合台汗国臣服,但只是昙花一现,骤兴骤灭。
15世纪中后期,东察合台汗国国势衰落,四分五裂,控制漠北草原的瓦剌人亦多次向西侵攻,夺取西域部分地区。中原的大明王朝也一度将势力推进到哈密地区,招抚当地部族首领,建立哈密卫,但终究不能长久坚持而放弃。
16世纪初,察合台汗国后裔赛依德,从中亚挥军东进,重新统一南疆,建立叶尔羌汗国。北疆地区则被瓦剌(卫拉特)各部蒙古人占据。
17世纪中叶,卫拉特蒙古的一支准噶尔人,建立准噶尔汗国,向南吞灭叶尔羌汗国,向西驱逐哈萨克人夺取中亚地区,向东一度征服漠北蒙古,向南曾攀越雪岭,奇袭拉萨,征服西藏。
清帝国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英主历时百年战争,方于18世纪将其攻灭,并屠灭其族。乾隆帝将这片和中原王朝脱离千年的辽阔疆土,重新命名为“新疆”。
❏ℚ从唐中期到清乾隆年间,新疆由谁统治?
从中唐时期到乾隆时期,时间上是766年到1799年,在此期间新疆统称西域。西域面积非常大,还包括中亚很大一部分。简单列一下。
1.唐初,唐朝军队在消灭北方回纥、突厥势力后,将西域纳入版图,西域各国均臣服唐朝政府,而后设立都护府,对西域进行有效管辖。自此新疆地区成为唐朝的一部分。
2.安史之乱后,唐朝无力控制西域,西域再次出现半独立政权。比如高昌,于阗,喀喇汗王朝。西域一部分地区还被吐蕃统治。
3.五代时期,社会混乱,位于中原各政府无力管辖西域,西域各国自治。
4.北宋时期,部分西域国家向宋朝称臣,但都是名义上的。估计是唐朝遗风。
5.南宋时期,辽国被灭,耶律大石统一西域,在西域建立西辽,进行统治。
6.大元时期,蒙古成吉思汗灭西辽,把次子察哈台征服的西域地区分封给他,建立四大汗国之一的察哈台汗国。
7.大明时期,察合台汗国演变为叶尔羌汗国,后由漠西蒙古人统治,明朝时期,西域可以看做是在中央政权管辖的少数民族高度自治。
8.大清时期,乾隆朝相继收复准格尔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并迎回东归的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此后直至清末,一直对新疆进行着稳定的统治。但随着清朝实力的衰落与西方列强的兴起,最终丢失了大片领土,一度全疆陷落于中亚的浩罕王国。多亏左宗棠率领湘军收复新疆,故土新归,并于1884年设立新疆省,
◌⋆从唐中期到清乾隆年间,新疆由谁统治?
只能说没有固定的统治者。
自唐朝中后期中原政权退出新疆,直到清朝乾隆时期完成“故土新归”,在近千年的历史中,西域地区曾几易其手,压根就没有长期且稳定的政权。
唐朝安西都护府陷落
公元755年年底,盛世中的大唐突发爆发了安史之乱,这次大乱让所有人始料未及,前前后后持续时间长达八年,致使唐朝国力锐减。这件事也成为了大唐由盛转衰的开始,进而间接影响了西域近千年的历史。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为了平叛,不得不调集边防部队,这其中就包括了西域地区的大唐守军。在战争最激烈的时候,大唐还从西域各属国征发了不少军队,明确见于史料记载的就有于阗王尉迟胜率领的于阗国士兵。
大量边军内调,对于平定安史之乱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却造成了大唐在西域地区的力量严重不足。
面对这一天赐良机,吐蕃趁势出击,迅速攻下了河西、陇右地区,断绝了大唐和安西都护府的联系,随后,吐蕃开始慢慢的蚕食西域。公元790年,吐蕃联手葛逻禄人攻陷了北廷都护府,不过,吐蕃和葛逻禄占据该地也没有多长时间便被回鹘人击败,此后,回鹘占据了西域天山以北的大部分领土。
到了公元808年,安西都护府在坚守42年后被吐蕃攻陷。
此时,西域天山以北为回鹘人领地,天山以南为吐蕃人领地,而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为葛逻禄人领地。西域暂时形成了回鹘、吐蕃、葛逻禄“三国鼎立局面”。当然,这个“三国”非常短暂,接下来的有更长时间的三国对峙。
西域的“三国时代”
当时,吐蕃虽然控制了西域天山以南以及河西走廊,但很快就因为内乱而走向衰亡。另外,回鹘政权也因为内乱,再加上黠戛斯人的打击而灭亡。
此后,再度陷入权力真空的西域地区崛起了三股势力,分别是喀拉汗王朝、高昌回鹘、于阗王国。
于阗王国;于阗自西汉便与中原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但在公元792年被吐蕃攻陷。到了公元9世纪中期,吐蕃爆发了内乱,接着张义潮在沙州发动起义,吐蕃在河西、陇右,以及西域等地的统治宣告结束。于阗王国也乘势独立,占领了天山南麓大部分地区。
高昌回鹘;回鹘灭亡后,回鹘人分成了三部分,一部分人选择了依附黠戛斯,一部分选择南迁依附中原政权。另一部分则向西域迁徙,向西域迁徙的一支占领了如今的吐鲁番地区,建立了高昌回鹘。
喀拉汗王朝;西域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当属喀拉汗王朝,喀拉汗王朝同样是因为回鹘政权的灭亡。回鹘灭亡后,向西域迁徙的一支进入了葛逻禄,随后,这一支回鹘人和葛逻禄人联合,逐渐在天山以北、以西的地方建立了喀拉汗王朝。
三国之中,喀拉汗王朝的建立严重影响了西域的历史、文化进程。
当时的西域本是佛教盛行之地,尤其是天山南麓的于阗,是一个存在了上千年的佛教国家。但当时的喀拉汗王朝逐渐伊斯兰化,并且强迫政权内所有百姓改信伊斯兰教。当喀拉汗王朝逐渐伊斯兰化后,它看着尚未伊斯兰化的政权不顺眼,企图对外渗透,甚至不惜发动战争,强迫周围的国家伊斯兰化。
为此,喀拉汗王朝向千年佛国于阗发动了所谓的“圣战”。这一年正好是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开国大宋。
喀拉汗和于阗的战争持续了40多年,最终以于阗的失败而告终。于阗失败后,喀拉汗王朝强迫于阗人改信伊斯兰教,虽然收获一定效果,但并没有完全去除于阗境内的佛教。
西域的统一,以及清朝回归中原
中原魏蜀吴三国之争谁也没有获得最终的胜利,反而是司马氏的晋朝一同天下,西域也是如此。
在于阗灭亡后,喀拉汗王朝分裂为东、西两国,西喀拉汗王国受到了塞尔柱帝国的控制。而高昌回鹘也受到了宋朝和辽国的影响,开始向双方进贡。但到了公元12世纪初,稳定的局势发生了变化,女真人崛起后,辽国走向衰亡,不甘心束手就擒的辽国贵族耶律大石选择向西域迁徙,建立了西辽。
通过不断地向西扩张,西辽首先征服了东喀拉汗王国,之后击败塞尔柱帝国,顺势将西喀拉汗王国收入囊中。最后,西辽又征服高昌回鹘。
此时,西辽统治了整个西域地区,以及部分中亚地区。
值得说的是,西辽立国之后,由于国内贵族汉化,因此采取了中原王朝的典章制度,且规定以汉字为官方文字。另外,西辽并不强制推行任何宗教,因此,西辽统治下,佛教、伊斯兰教、景教、道教、萨满教交叉并存于西辽各地。
西辽稳定的统治了西域几十年后,一伙蒙古草原上更强的军队来了,没错,他们就是成吉思汗带领的蒙古人。
蒙古帝国崛起后横扫欧亚大陆,西辽也在1218年灭亡于蒙古铁骑,整个西域地区再次易手,成为蒙古帝国的一部分。成吉思汗死前,将西域作为封地,赏赐给了次子察合台。
到了拖雷之子蒙哥统治蒙古时期,由于察合台、窝阔台反对蒙哥继承汗位,因此西域地区曾短暂被蒙哥托管给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系后人拔都。但蒙哥死于钓鱼城后,蒙古帝国陷入分裂,察合台后人夺回了察合台汗国的控制权。
在察合台汗国的统治下,伊斯兰教再次得到了发展。此次强制推行,到了16世纪左右,直接让伊斯兰教取代了佛教成为了西域地区传播最广的宗教。
随着时间的推移,察合台汗国分裂成为了东、西两部。西察合台演变成了帖木儿帝国,选择向西扩张,而东察合台则演变成为了叶尔羌汗国,成为西域地区的地方政权。
清朝初年,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崛起,随后开始在西域地区扩张。公元1678年,准噶尔汗国率军进攻叶尔羌汗国,最终将其吞并。
在准准噶尔汗国的统治下,西域曾短暂的推行藏传佛教,但由于准噶尔汗噶尔丹目标远大,企图效仿成吉思汗,攻下整个蒙古高原,甚至是入住中原。因此,清朝统一准噶尔之战爆发。
战争断断续续打了70年,最终在1757年彻底平定了准噶尔叛乱,安定西域。此后,乾隆以“故土新归”定名“新疆”。两年后的1759年,因为准噶尔被消灭,新疆回部大小和卓叛乱,等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后,新疆获得了安定。
总结来说,自唐朝以后,新疆并没有固定的统治者,几易其手,大部分时间都是外来的势力。也正是这一原因,使得西域地区不断地更换政权、宗教,导致了很多不必要的宗教冲突。
▲↻从唐中期到清乾隆年间,新疆由谁统治?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一、唐代中后期的西域
1、回鹘势力的崛起
贞元六年(790年),葛逻禄与吐蕃联军攻陷北庭,维持西域唐朝守军与内地之间微弱联系的回鹘道被彻底阻断,此后唐朝由于战乱频仍,一直没能恢复对西域的统治,790年是唐朝势力最终退出西域的一个明显的标志。北庭之战以后,吐蕃又在790年至791年(贞元七年)连续攻陷了于、西州,包围了唐朝安西都护所在地龟兹(疏勒失陷的具体情况史无明文)。原来由唐朝控制的西域重镇大多都落入了吐蕃与葛逻禄联军的手中。
回鹘势力也在790年的北庭战役中受挫。战前,孤守西域的北庭、安西以及天山东部的沙陀等部都迫于压力附属了回鹘。北庭失陷以后,回鹘不仅失去了已经得到的优势,而且葛逻禄部落还在吐蕃的支持下继续东进,一举攻占了北庭以东原来由回鹘占据的浮图川,以至于回鹘不得不将西北的部落羊马迁到汗庭以南的地方,躲避葛逻禄部落的攻击。
北庭之战对于回鹘的影响和它对唐朝的影响是大不相同的,如果说北庭失陷标志着唐朝经营西域活动的结束的话,那么对于回鹘而言,它就只是一次暂时的挫败。回鹘势力很快又卷土重来,与葛逻禄、吐蕃的联合势力在天山东部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并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791年秋天,回鹘可汗向唐朝政府派遣使节,“献败吐蕃、葛(逻)禄于北庭所捷及其俘畜”。据此,回鹘人显然很快在北庭地区又取得了胜利,但是战争的实际进程如何,回鹘最终是否控制了北庭,汉文史籍阙载。《九姓回鹊可汗碑》中的汉文部分大略记载了这次战争的经过,碑文中说,回鹘军队在天可汗的率领下对北庭“半收半围”,而后,天可汗又“亲统大军,讨灭元凶,却复城邑”,收复了北庭城。
并对北庭的居民进行了妥善安置,“食土黎庶,纯善者抚育,悖戾者屏除”,安定了北庭地区的社会环境,恢复了北庭以东的交通。对照汉文史料的记载,回鹘收复北庭的时间应在 791 年秋季或之前。争夺北庭的最终失利对于吐蕃政权是一个严重的打击,吐蕃因在北庭战役中伤亡过重,曾向南诏征兵,以作为西域战场的补充。
收复北庭之后,回鹘政权取得了在西域的落脚点。接着回鹘军队再次出征,打败了围攻龟兹的吐蕃军队,取得了在天山南部地区的重大胜利。《九姓回鹘可汗碑》第 16 行在北庭之战后记叙了龟兹战役之情况,“后吐蕃大军攻围龟兹,天可汗领兵救援。吐蕃落荒,奔入于术。四面合围,一时扑灭。尸骸臭秽,非人所堪,遂筑京观,败没余烬”。
于术就是唐朝安西都护府所辖于术守捉城的所在地,西距龟兹460里,东距焉耆 70 里。这是一次长途追袭。吐蕃军队先败于龟兹,尔后又被围歼于于术城中。北庭、龟兹两次战役的胜利,使天山南北的两个战略要地都处于回鹘势力的控制之下。据摩尼教《赞美诗集》判断,在回鹘保义可汗时代(808~821年),西州也已经在回鹘势力的控制之下,虽然对回鹘从吐蕃手中夺取西州的具体时间还存在争议,但大体上与龟兹战役的时间不会相差太远。
2、吐蕃对西域的控制
790年前后,吐蕃曾一度在葱岭以东的西域地区占有优势地位。但是随着回鹘势力的西渐,吐蕃在天山东部地区连连遭受重创,被迫退居塔里木盆地南缘地区。在葱岭以东,形成了回鹘与吐蕃南北对峙的局面。塔里木盆地以北的天山南北地区由回鹘控制,而昆仑山以北的塔里木盆地南缘地区则被吐蕃占据。在吐蕃占领期间(790~842年?),于阗仍然是吐蕃统治西域的一个重要据点。
在吐蕃与唐朝争夺西域的过程中,于阗一直是双方激烈争夺的重点地区之一。安史之乱爆发以后,于阗王尉迟胜率精兵 5000 人内地勤王,驻守于阗的唐朝守军也大都征调人关。此后于阅为唐坚守了 30 多年,790 年北庭之战前后,于阗被吐蕃政权占领。吐蕃对以于阗为中心的塔里木盆地南部地区的统治持续了半个多世纪。9 世纪中叶吐蕃政权瓦解后,于阗也获得独立。尉迟氏下族掌握了于阆的实际统治权。
从 901 年(唐昭宗光化四年)开始,于阗王国与敦煌的沙州归义军政权建立了联系,于阗王李圣天(912~966 年)曾经娶归义军节度使曹议金的女儿为王后,双方之间进一步形成了联姻关系。
后晋高祖天福二年(938 年),李圣天派遣使臣出使后晋,晋高祖册封李圣天为大宝于国国王。李圣天与王后曹氏所生的从德太子,曾长期居住在敦煌。967 年(宋太祖乾德五年),从德继承于阗王位,此后继续与内地和沙州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宋真宗景德兰年(1006 年)左右,随着信奉伊斯兰教的喀喇汗王朝的势力在塔里木盆地的扩张,于阗最终也被喀喇汗朝消灭。
二、唐末、五代、宋朝时期的西域情况
1、回鹘的分裂
744 年回纥首领骨力裴罗自称骨咄禄毗伽阙可汗,建牙乌德鞬山(今杭爱山),创立漠北回纥(788年改称回鹘)汗国。755年唐朝发生安史之乱,回纥出兵助唐平叛,国力强盛,曾一度左右东亚及中亚形势。但从9世纪 30 年代起,回鹘汗族内争不已,可汗迭更,政局动荡;又“连年饥疫,羊马死者被地;又大雪为灾”,国势衰微。840 年回鹘将军句录莫贺勾结黠戛斯,合骑 10 万,掩袭回鹘城。回鹘可汗被杀,诸部溃散,大致分为四支从漠北外迁。
一支为近可汗牙帐的十三姓,奉乌介特勤为可汗,南走依附唐朝。这一支的上层,不久内讧,自相攻杀,漂流冻饿,加上唐朝边将袭击,部民死去大半。剩下的回鹘人,一部分进人长城以南,定居下来。五代时,他们的后裔有的成为节度使和著名战将,如王镕、李存信,张从训,何建等。这部分回鹡人以后逐渐融合到当地居民中。另一部分回鹘人东投奚,后又投室韦。在辽代,回鹘述律氏世为后族,在统治集团中其地位仅次于皇族契丹耶律氏,对辽朝的政治有巨大的影响。这部分回鹘人逐渐融合到契丹人中。
西迁的回鹘分为二支。一支西奔葛逻禄,建立了喀喇汗王朝。一支投奔“安西",以后建立了高昌回鹘 汗国。还有一支投靠“吐蕃”,成为以后“甘州回鹘”和“沙州回鹘”的主体。
840年黠戛斯的突袭,只是“破回鹘城”,“焚其牙”,“杀可汗”,“回鹘散奔诸蕃”。但是,国都被破,国王被杀,并不等于国家的灭亡,也不等于王统的断绝。汉族在历史上建立的王朝西晋一东晋,北宋一南宋就是这类例证,对于游牧部族,即所谓“行国",更是如此,乌孙、大月氏的历史就是这种典型。所以 840 年的事件,也是这样。南下的一支回鹘,不久就拥立乌介特勤为可汗,显然他是以汗统的合法继承者的身份出现。
但是西奔葛逻禄的庞特勤也“当仁不让”,自称可汗,同样以汗统的合法继承者的身份出现。他不仅拥有人数众多的十五部臣民,而且还有前朝宰相驱职的拥护,成为大漠(今蒙古大戈壁)以西回鹘诸部的共主。特别是乌介可汗死后,当时南奔的“名王贵臣”也承认了庞特勤的可汗地位,“皆西向倾心望庞勒(庞特勤)之到" ,有一些还主动前往投奔。因此,857 年庞特勤作为回鹘可汗的地位也得到唐朝的承认,宣宗遣使册封他为嗢禄登里罗汩没密施合俱录毗伽怀建可汗。
西迁回鹘各部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形式上还是一个统一的汗国,奉庞特勤及其后裔为共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西迁的三支回鹘独立性越来越强,最后各自完全独立。
2、喀喇汗王朝
840 年庞特勤率回鹘十五部进入七河地区,降服葛逻禄,建立新的政权,史称喀喇汗王朝。据穆斯林史籍记载,喀喇汗王朝的创建者是毗伽阙·卡迪尔汗。这与汉文史籍中的庞特勤“自称可汗"可相互印证。毗伽阙·卡迪尔汗建牙楚河上游的巴拉沙衮,号称虎思斡耳朵。喀喇汗王朝的领土,最初是七河地区,以后又归并了伊犁河谷、费尔干纳和喀什噶尔地区。
毗伽阙·卡迪尔汗死,由其二子继位。长子巴兹尔为大汗,治巴拉沙衮;次子奥古尔恰克为卡迪尔汗,治怛逻斯(今哈萨克斯坦塔拉斯)。喀喇汗王朝的政治体制,据普里查克的研究,是“双王制”。整个汗国分为两大部分,由汗族的长幼两支分治这两部分。长子为大可汗,称阿尔斯兰汗,意为狮子汗,他在理论上是整个汗国的首领,首都是巴拉沙衮。幼支为副可汗,称博格拉汗,意为公驼汗,首府在怛逻斯。但事实上,喀喇汗王朝并不遵守这一制度,经常因争夺汗位而秩序大乱,到后来愈演愈烈。
关于长支巴兹尔的情况,史籍未留下记载。幼支奥古尔恰克曾同河中地区的萨曼王朝发生战争,893 年萨曼王朝军队攻下怛逻斯,奥古尔恰克的1万名战士牺牲,他妻子和1.5 万人被俘。奥古尔恰克迁都喀什噶尔,继续同萨曼王朝斗争,袭掠其边境。奥古尔恰克利用萨曼王朝的内争,庇护从河中地区逃来的一个王子,让他住在喀什噶尔以北的阿图什。
在 9、10 世纪之交,喀喇汗王朝统治集团的一些成员开始接触到伊斯兰教。巴兹尔之次子、奥古尔恰克之侄萨图克首先皈依伊斯兰教。他在河中地区伊斯兰教圣战者的支持下打败奥古尔恰克,占领喀什噶尔,自称博格拉汗。以后他又从萨曼王朝手中夺回怛逻斯。伊斯兰历 330 年(942 - 43 年)萨图克博格拉汗在圣战者支持下,经过激烈的战斗,占领巴拉沙衮,成为全国的大汗。他死于伊斯兰历 344 年(955 - 56 年),葬在阿图什,其陵墓现在当地称为“苏丹麻扎”,深受穆斯林崇敬。
萨图克博格拉汗死后,长子巴依塔什继位,其教名为木萨·本·阿不都克里木。木萨驻喀什噶尔,称阿尔斯兰汗。他在苏菲派的帮助下实现汗国的伊斯兰化,960年有 20 万帐操突厥语的游牧人接受伊斯兰教,木萨汗宣布伊斯兰教为国教,在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突厥语民族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
木萨汗统治时期,开始了征服和田的“圣战”,但他很快在 971 年去世。其子阿里继位,仍对和田进行“圣战”,并于998 年在英吉沙尔的一次战斗中死去。和田的最后征服,是在 11 世纪初由玉素甫卡迪尔汗完成。这场“圣战”前后历时近 40 年。
在喀喇汗王朝的喀什噶尔统治者征服和田的同时,巴拉沙衮统治者也开始了对萨曼王朝的征服。990 年博格拉汗哈桑利用萨曼王朝的内乱和人民不满,出兵白水城(今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附近),当地贵族出城迎接博格拉汗进城。
两年后,即 992 年,博格拉汗哈桑又向河中地区进军。萨曼国王努赫二世想动员全国力量进行抵抗,但是人民不支持,将领叛变,他只好逃出首都布哈拉。博格拉汗哈桑在萨曼王朝将军法伊克的欢迎下进驻布哈拉王宫。不久,博格拉汗身染重病,锡尔河下游的土库曼人也向喀喇汗王朝的军队进攻,于是他决定撤军,死于返回巴拉沙衮的途中。
喀喇汗王朝的乌兹干统治者阿尔斯兰伊利克(狮子王)纳赛尔(阿尔斯兰汗阿里之子)继续博格拉汗哈桑征服河中地区的事业。999年纳赛尔进军布哈拉,萨曼国王马利克二世请求宗教界支持,但遭到拒绝。
宗教首领对穆斯林们说:“如果喀喇汗王朝和萨曼王朝是因为宗教争执,那就必须同他们战斗。如果是为这个世界上的财富而斗争,那就不允许穆斯林们自相残杀。喀喇汗王朝的生活方式非常好,并且他们的信仰是无可责难的。因此最好是放弃任何干预。”穆斯林们放下武器,萨曼王朝的将领跑到纳赛尔的大营投诚,喀喇江王朝军队在没有任何抵抗的情况下开进布哈拉。
纳赛尔接管了萨曼王朝的国库,把末代国王马利克二世及王族其他成员俘送乌兹干。纳赛尔在布哈拉留置总督后,也返回自己封地的首府乌兹干。
11 世纪初喀喇汗王朝镇压了萨曼王族阿卜·伊卜拉欣·伊斯梅尔领导的反抗运动;又两次越过阿姆河,进攻哥疾宁王朝,但以失败告终。双方以阿姆河为界,平分了萨曼王朝原有的疆域。至此,喀喇汗王朝对外扩展基本停止下来,整个汗国的疆域东南至今天的若羌,与西夏为邻;正东至今天阿克苏与拜城之间,以荒山,戈壁与高昌回鹘王国为界;东北至阿尔泰山,与辽朝为邻;正北至巴尔喀什湖一线;正西至咸海,包括花剌子模在内,1017年哥疾宁王朝占领花刺子模,喀喇汗王朝才失去这一地区;西南以阿姆河与哥疾宁王朝为界;正南包括瓦罕走廊,以兴都库什山为界,帕米尔以东以喀喇昆仑山、昆仑山,阿尔金山为界。
3、高昌回鹘汗国
高昌回鹘,是 840 年漠北回鹘汗国溃散后“投安西”的一支,散居于天山中部地区,奉庞特勤为“碛西回鹘"之共主。这支回鹘有两个大的集团,西州回鹘与龟兹回鹘,后来发展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史称高昌回鹘王国。
高昌回鹘王国,尽管留下了大量的,灿烂辉煌的文物,为近代世界所注目,但是却没留下一本哪怕是很简单的编年史。因此,莫说是高昌回鹘王国统治者的世系,就是高昌回鹘王国创建的年代也不清楚。
据《宋史》记载,981 年高昌回鹘可汗始称“阿厮兰汗”,意为“狮子王”,大概就在此前“碛西回鹘汗国”的东部一一高昌和甘州的统治者与西部——喀喇汗王朝的统治者分裂,所以高昌可汗同喀喇汗王朝的统治者一样在汗号之前也加上尊号“阿厮兰”,以示自己是全汗国的大汗,最高首领。
这年高昌阿厮兰汗以西州外甥的名义向宋朝遣使贡献,这是因为“唐朝继以公主下嫁,故回鹘世称中朝为舅,中朝每赐答诏亦曰外甥。五代之后皆因之”。宋朝也派出供奉官王延德和殿前承旨白勋回聘。三年后,即984年,王延德等返还,向朝廷献了一部行记,这就是著名的《王延德使高昌记》。它记载了10世纪高昌回鹘王国的一些重要情况,使人们对这个王国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王延德说,高昌国的领土南距于阗(当时为李氏王朝统治),西南距大食,波斯,西距雪山(今中亚吉尔吉斯山)。看来高昌可汗是以整个“碛西回鹘汗国”的最高统治者自居,所以其疆域也把喀喇汗王朝的领土包括进来。实际上,高昌回鹘王国的疆域,东过哈密,与西夏邻接;西过拜城,与喀喇汗王朝为邻;南至塔克拉玛干沙漠,其南为喀喇汗王朝辖地;北至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其北其西分别为辽朝和喀喇汗王朝所控制。京城为高昌,当地称为“亦都护城"。北庭是回鹘可汗的避暑地,可能就是夏都。
高昌回鹘王国早在 10 世纪初期即归附辽朝,经常朝贺、贡献,辽朝设有“高昌国大土府"官司。1125 年金朝取代辽朝在北中国的统治。1130 年耶律大石率军西征,曾假道高昌王国,受到国王毕勒哥的款待。临行时毕勒哥又赠送了许多马,驼,羊,并表示“愿质子孙为附庸”。但实际上高昌国并未成为西辽的附庸,而且以后它们之间还发生过摩擦。耶律大石翻过天山之后,向喀喇汗王朝的喀什噶尔进兵,遭到挫败。
1132 年,当耶律大石在叶立密(今新疆自治区额敏县)巩固住地位之后,他率领军队南下,再次进人高昌回鹘王国。大概国王同上次一样,没有组织抵抗,便归顺了西辽,成为附庸。耶律大石把该国并入西辽版图,但并没有消灭其王朝,仍让他统治这一地区。
当西辽王朝在河中地区失败、蒙古已灭掉乃蛮的情况下,高昌回鹘亦都护巴而术阿而忒的斤及其臣僚们见蒙古强盛,决定借助蒙古的声威摆脱西辽统治,转向蒙古。1209 年亦都护下令把西辽派来的少监围困在一所房屋中,把房子推倒,压在他头上。然后,亦都护宣布脱离西辽王朝的统治,归顺成吉思汗。
1211年亦都护巴而术阿而忒遵照成吉思汗的命令,到怯绿连河(今蒙古之克鲁伦河)朝见。成吉思汗给他以很大的荣誉,“使尚公主也立安敦,且得序于诸子”,即不仅娶了公主做妻子,而且排在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之后,成为成吉思汗的“第五子”。
以后在蒙古征服中亚的战争中,巴而术阿而忒“将部曲万人以先,纪律严明,所向克捷”;他又参加征西夏,“皆有大功"。因此,高昌回鹘王国在大蒙古国里与其他被征服国家的政治待遇不同,仍作为一个附广国保存下来,日本学者安部健夫称之为“第五汗国"。
巴而术阿而忒死后,他的子孙继续作为国王统治着高昌回鹘(元代译作畏兀儿或畏兀)。都哇叛乱后,高昌王带领一部分回鹘人迁居河西走廊的水昌一带,仍称“高昌王”,“治其部",一直延续到天历(1328~1330年)之后。原来的高昌回鹘上国故地,一部分元朝设官直接统治,一部分为察合台汗国归并。
4、西辽王朝
10世纪初,契丹族兴起,在中国北部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王朝——辽。这个王朝存在 200 多年,称霸于亚洲东部,影响远及欧洲。辽朝疆域广阔:东濒太平洋;西包额尔齐斯河上游地区,与喀喇汗王朝、高昌回鹘∶国为邻;北至外兴安岭和贝加尔湖一线;南逾鸭绿江、长城和大戈壁,同高丽、北宋、西夏接壤。这些王朝或向辽朝缴纳巨额“岁币”,换取名义上的独立,或干脆称藩受封,作为附庸。所以在穆斯林文献中常把北中国称为契丹( Khita,Khata),而在俄语,希腊语和中古英语中则把整个中国称为契丹(分别读音为 Kitay,Kitaia,Cathay)。
但是这个赫赫王朝从 11 世纪中期开始衰落,统治集团内部因皇位继承问题,党争不已;进人 12 世纪后,人民起义连续不断;1114年女真首领阿骨打起兵反辽,在短短十一年内彻底推翻辽朝,建立起金朝。
在辽朝覆亡前夕,皇族耶律大石北走漠北建立政权,后又率部西征,先后降服高昌回鹘王国、东西两部喀喇汗王朝、花剌子模国,建立起强大的西辽帝国,穆斯林和西方史籍称之为哈剌契丹(Qara Khitay)。西辽上朝虽统治时间只有88年(1124~1211年),但在中亚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朝代。
庚戌年(1130年)二月二十二日,耶律大石按照契丹族传统,杀青牛白马祭告天地、祖宗,整旅西行。他率军队进入叶尼塞河上游的吉利吉思地区,向这里的部族发动进攻,这些部族反过来也袭扰耶律大石的军队。耶律大仁率军离开这里,向西征进,进人翼只水(今额尔齐斯河)和也迷里河(今额敏河)地区。
耶律大石率领军队翻过天山后,向西推进。东部喀喇汗王朝阿赫马德汗集合军队进行抵抗。耶律大石的军队被击溃,通过高昌回鹘王国撤退。耶律大石政权在东线击败了金军的进攻,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西征喀喇汗王朝虽遭惨败,但及时调整了方针,与民休息,得到了当地突厥语各部族的拥护,户数达到4万。疆域空前扩大,东起土兀刺河(今土拉河),西至也迷里河,连成一片。
于是他在文武百官的拥戴下,千子年(1132年)二月五日在新修成的叶密立城登基称帝。根据当地人民的习惯,号菊儿汗(或译为葛儿汗),意为“大汗"或“汗中之汗”。群臣又上汉尊号“天祐皇帝”,建元“延庆”。然后大封功臣,萧斡里刺等 49 人的祖父均封爵。至此,西辽王朝创立完成。
1141 年卡特万会战后,西部喀喇汗王朝和花刺子模国进入西辽王朝的版图,西辽帝国的疆域至此基本稳定下来。帝国的疆域,分为王朝的直辖领地和附庸国、部族的地面两部分。直辖领地为以巴拉沙衮为中心的锡尔河上游,伊塞克湖周围地区,其附庸国有高昌回鹘王国,东部喀喇汗王朝、西部喀喇汗王朝、花刺子模国;附庸部族主要有粘拔恩(乃蛮之异译)部,康里部,葛逻禄部。
耶律大石死后,历经萧塔不烟、耶律夷列、耶律普速完三代君主后,到耶律直鲁古时期,西辽国力走向衰落,最终被屈出律篡国。蒙古帝国崛起后,于1218年被大蒙古国所灭。
三、蒙元时期的西域
亚洲 12~14世纪的历史,在世界史上称为蒙古时代,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率领的蒙古铁骑横扫了儿乎整个亚洲大陆和东欧。这一时期的西域历史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1、察合台汗国
察合台是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汗国由察合台的封地发展而来。察合台和他的继位人通过侵夺大汗的土地,使其兀鲁思向半独立化方向发展,成为统治东达今吐鲁番,西及阿姆河,北接花刺子模和塔尔巴哈台山,南临印度的强大势力。
成吉思汗西征回师后,察合台并未随之东归,而受命留在西域,成为镇守回回之地的亲贵诸王。早期的察合台汗国,并不是一个独立于蒙古国中央政府的汗国。从察合台时代起,兀鲁思汗位的继承人就由成吉思汗指定,成吉思汗逝后则由即位的蒙古皇帝指定,成为惯例。这是察合台汗国对大汗服守宗藩之礼,而大汗对察合台兀鲁思行使宗主权的一个重要标志。
察合台于 1242 年去世。成吉思汗生前,以及后来元太宗窝阔台,都曾指定察合台之孙合刺旭烈为察合台的继位人,合刺旭烈遂得立为汗。1259 年元宪宗蒙哥死于四川,其同母弟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间爆发了争位战争。
双方都意欲借助察合台汗国控制西域的土地人口。忽必烈派出了察合台后裔阿必失哈赴察合台汗国,但途中为阿里不哥的军队截获,送赴漠北处死。忽必烈之军在和林之战中获胜后,阿里不哥退居谦州,处境恶化,遂以大汗的身份派察合台后裔阿鲁忽归兀鲁思夺位,并为他征集军队,筹集军饷。
阿鲁忽至察合台兀鲁思,将监国哈屯兀鲁忽乃驱逐,自己即位于阿力麻里。他利用原别十八里等处行尚书省的官员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间无所适从的机会,把他们收归已有,力量迅速壮大,使察合台汗国一跃而成为控制蒙古国中部的一支强大势力。
阿鲁忽死后,木八刺沙未经朝廷许可重新掌权,引起忽必烈的不满,为恢复对西北地区的控制,抑制海都的势力,忽必烈于中统末年下诏,派出另一位察合台后裔八刺归国夺权。八刺是蒙古国皇帝沿用成吉思汗旧例而指派的最后一位察合台兀鲁思汗。他回到突厥斯坦后,以阴谋手段把木八刺沙赶下台。此后察合台汗国逐渐脱离朝廷的控制,其新汗不再由蒙古国大汗指定。
阿里不哥失败后,其支持者海都拥兵自居,拒不朝见忽必烈,他乘阿鲁忽死后木八刺沙新立,立足未稳之际,侵占了察合台汗国大斡耳朵所在地附近的阿力麻里以及儿乎整个忽阐河以北的肥美草原,从此旧益强盛起来,成为察合台兀鲁思在中业扩展势力的新对手。
大德三年(1301 年),元岭北戍军与海都、都哇会战于金山铁坚占山一带。都哇受伤,海都战后在归途中病逝,元军方面虽倾全力亦未能获胜,双方损失惨重。此次会战成为结束延续凡 40 余年之久的西北叛乱的契机。
都哇是八刺之子,他在海都的扶持之下得立为汗。海都在世时察合台、窝阔台两汗国维持着以海都为盟主的联盟。1301年,铁坚占之战后海都死去,察合台、窝阔台两汗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都哇成为盟主。他为了进一步削弱窝阔台汗国,在海都诸子中选立察八儿为汗,使窝阔台汗国沦为察合台汗国的附庸。
察合台汗国最盛时其疆域东至吐鲁番、罗布泊、西及阿母河,北到塔尔巴哈台山,南越兴都库什山,包括阿尔泰至河中地区(河中地区特指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大片地区)。
2、窝阔台汗国
窝阔台是成吉思汗第三子,察合台之弟。按蒙古人的风俗,诸子成年之后,除了幼子继承父业以外,其他诸子均从父亲那里获得一部分财产(蒙古人称为“忽必”,此言“份子”),各自营生。穷苦的百姓是这样,贵为可汗的成吉思汗家族也是这样。
在成吉思汗分封宗亲贵戚时,窝阔台同其兄术赤和察合台一道,从父亲那里得到了一部分土地和军队,形成了自己的兀鲁思。窝阔台的始封地在霍博(今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和叶密立(今新疆额敏县一带),与察合台的始封地相邻。
窝阔台在位时,其原封地哈迷(密)立一带为长子贵由的禹儿惕,次子阔端则封于河西。窝阔台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曾把成吉思汗留给幼子拖雷的一部分军队划归阔端,引起了拖雷家族的不满。1241 年,窝阔台死去,其子贵由继承皇位,即元定宗。
贵由的即位加剧了成吉思汗家族内部的矛盾。为争夺帝位,在皇族内形成了以窝阔台系、察合台系宗王为一方,以拖雷系、术赤系宗王为另一方的两大集团。
贵由死后,窝阔台系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失败,大汗位转入拖雷家族,拖雷之子蒙哥即位,是为元宪宗。这一事件成为后来窝阔台汗国长期与元朝为敌的缘由。蒙哥对积极反对他即位的窝阔台第三子阔出之子昔列门、贵由之子忽察和脑忽严加处置,把他们发配往中原和高丽充军;但对其他窝阔台家族的成员却加以优待:阔端仍保持其河西封地,其子蒙哥都和窝阔台三皇后乞吉忽帖尼则居于阔端封地之西。
窝阔台汗国创建人不是成吉思汗的第三子窝阔台,而是其后人海都自己打造的。疆域包括原乃蛮部的领地和原西辽的部分领土,即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建都也迷里城。窝阔台汗国建于1251年,亡于1309年,共存在58年,是蒙古四大汗国中寿命最短的。
四、明清时期的西域
明清时期,东察合台汗国和叶尔羌汗国的统治民族蒙古人完成了突厥化和伊斯兰化的过程,最后基本上都融入维吾尔族中;维吾尔族完成了全民族的伊斯兰化过程,发展,壮大,形成为一个近代民族;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也发展、形成为近代民族。
叶尔羌汗国的建立,是察合台汗国,特别是其统治集团内部继续保持草原游牧生活方式还是转向农业定居生活方式两种思想倾向、两种政治势力长期斗争而后者最终取得胜利的结果。这时出现了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经济开始恢复,并缓慢地向前发展;文化也随之复苏发展。
东察合台汗国、叶尔羌汗国与明朝、清朝都保持着经常的朝贡关系,其统治者视这种关系为“金路”,这为以后清朝直接行政于西域准备了条件。
1、东察合台汗国
14-17世纪由蒙古察合台汗后代在天山南北建立的中国新疆地方政权,汉籍称作"别失八里"或"亦力把里"。1347年为蒙古都格拉特部贵族拥戴察合台汗后代所建。初以阿克苏为治,不久迁阿力麻里(今霍城县),后又以鸭儿看(今莎车)、吐鲁番诸地为统治中心。
秃黑鲁帖木儿汗时期,一度发兵占领中亚大城撒马儿罕。统治范围西达撒马儿罕,东迄哈密,北与瓦剌为邻,南同于阗等地接壤,势力空前强盛。由于蒙兀儿汗王之倡导,伊斯兰教在汗国内部得到广泛传播。1363年秃黑鲁帖木儿汗死后,汗国陷入混乱之中。
1378年前后,汗权重归秃黑鲁帖木儿汗之子黑的儿火者手中。黑的儿火者汗时期,积极与明朝改善关系。重开两地经济交往。15世纪中叶,歪思汗卒后,儿子羽奴思和也先不花争夺汗位,汗国分裂成东西两部分。东部以吐鲁番及汗国北部草原为中心,西部则以天山南部的哈实哈儿(今喀什)等地为中心。此时大批蒙古人逐渐定居,伊斯兰教得到深入传播。17世纪以后,汗国内讧加强,日益走向分裂。
1680年,由于汗国内部伊斯兰教两派和卓争权,白山派和卓阿帕克邀北部强邻准噶尔部贵族噶尔丹率军南下,攻克首府鸭儿看,掠杀汗室成员。东察合台汗国灭亡。
2、叶尔羌汗国
叶尔羌汗国是由察合台后裔、东察合台汗国满速尔汗的三弟赛依德,于1514年在原察合台汗国的旧地上创立的一个国家,维持至1680年为准噶尔汗国所灭,历时166年。因早期统治中心在喀什噶尔(简称喀什),因此称为喀什噶尔汗国;中亚则因其国是由成吉思汗的后裔建立,因此称为蒙兀儿斯坦国。
叶尔羌汗国的首都在莎车,鼎盛时期的疆域包括吐鲁番、哈密、塔里木盆地。汗国版图的东方是嘉峪关、南方是西藏、西南是克什米尔、西方与乌兹别克布哈拉汗国为邻,与乌兹别克以费尔干纳谷地为界,北方以天山为界,与东察合台吐鲁番汗国(后被噶尔丹的准噶尔汗国所消灭)相邻。
3、准格尔统治时期的西域
准噶尔的先祖为蒙古斡亦剌忒部,入明后在汉籍中称为瓦剌。自明代中叶也先死后,瓦剌势力衰落,逐步西迁。明代末年,西迁瓦刺形成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四部,清代史籍中统称之为额鲁特、厄鲁特或卫拉特。
额鲁特四部族系不一,各有渊源:准噶尔、杜尔伯特贵族为元臣孛罕裔,绰罗斯氏;和硕特首领为元太祖弟哈布图哈萨尔裔,孛儿只斤氏;土尔扈特为克烈部首领王罕后裔。
额鲁特四部“分牧而居”,其分布地域大致是:准噶尔以伊犁河流域为活动中心,杜尔伯特游牧于额尔齐斯河两岸,和硕特的活动中心在乌鲁木齐,土尔扈特则在塔尔巴哈台及其以北地带。四部自有首领,“各统所部,不相属”。
但出于共同抵御外敌和协调各部之间关系的需要,四部之间很早就组成了联盟,定期举行首领会盟。这种联盟称为“呼拉尔"或“丘尔干”,其盟主称为“丘尔干·达尔加”,由各部首领推举产生。16 世纪中期以后,额鲁特四部盟主长期由出自元太祖族系,在四部中族系最为显贵的和硕特部首领担任。明末清初,四部盟主为和硕特部首领拜巴噶斯。
17世纪 20~30 年代,准噶尔部首领哈喇忽刺的势力日渐增长,开始与和硕特部首领、盟主拜巴噶斯相抗衡。40 年代初期,正当皇太极在东北建立大清政权之际,哈喇忽刺死去。哈喇忽剌子巴图尔珲台吉继父位后,准噶尔部更为强大,天山北路的额鲁特其他部落逐步受其控制。尽管当时和硕特部首领仍处于盟主的地位,但巴图尔珲台吉已开始行使“丘尔干·达尔加”的权力,成为额鲁特蒙古实际上的盟主。
在准噶尔部兴起过程中,其首领“恃其强,侮诸卫拉特”。土尔扈特、和硕特二部与准噶尔部本非同一族系,原又习惯于“部自为长”,故两部与准噶尔部的矛盾逐渐转化为离心力,开始寻找新的牧地。当杜尔伯特部首领达赖大台吉与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矛盾激化,达赖大台吉与准噶尔部首领哈喇忽刺接近后,和鄂尔勒克率领土尔扈特部众及部分和硕特、杜尔伯特牧民于 1627~ 1628 年穿越哈萨克草原,西迁至额济勒河(今伏尔加河)下游草原游牧。
崇德二年(1637年),受西藏喇嘛教格鲁派首领达赖五世之请,和硕特部首领拜巴噶斯之弟固始汗(名图鲁拜琥)率部众南征青海,后进据西藏;拜巴噶斯之子鄂齐尔图则率部众东迁至河套以西阿拉善地区游牧。
土尔扈特部与和硕特部的迁徙,虽然主要原因是额鲁特蒙古内部的斗争,但这种斗争并未导致四部联盟解体。
和鄂尔勒克率部离开塔尔巴哈台之前,曾将其西迁计划分告各部首领;固始汗挥师南下青海时,巴图尔珲台吉曾派援军随行。崇德五年(1640年),经巴图尔珲台吉和喀尔喀札萨克图汗的积极活动,在塔尔巴哈台召开了有额鲁特、喀尔喀各部的 44 名代表参加的会盟。会盟首领制定并通过了对蒙古社会产生过巨大影响的 1640 年蒙古《卫拉特法典》。远在伏尔加河下游的和鄂尔勒克和在青藏高原的固始汗都率诸子参加了这次会盟。
塔尔巴哈台会盟不仅协调了额鲁特蒙古与喀尔喀蒙古的关系,同时也加强了额鲁特四部之间的联系。会盟之后,巴图尔珲台吉聘娶和鄂尔勒克之女为妻,并把自己的女儿分别远嫁给和鄂尔勒克之孙朋楚克和和硕特部首领鄂齐尔图汗,进一步增强了准噶尔部与土尔扈特部、和硕特部的团结。当时,准噶尔部在诸部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其活动地区逐渐成为额鲁特蒙古的政治中心,史称“四部虽各有牧地,而皆以伊犁为会宗地”。
为了控制中亚塔什干等贸易中心和扩大牧场,巴图尔珲台吉多次向邻近的哈萨克族开战。尽管哈萨克族在号称“巨人”的让基尔汗的领导下进行了抵抗,但准噶尔部的势力还是推进到了巴尔喀什湖西南的楚河,塔拉斯河流域。
除了楚河,塔拉斯河流域之外,巴图尔珲台吉还控制着额尔齐斯河流域和鄂毕河中上游地区,向当地各族征收实物税。在巴图尔珲台吉统治时期,准噶尔部已成为雄踞于天山北路,并与伏尔加河流域、青藏高原、蒙古草原的蒙古部落保持着密切联系的一个强大势力。
顺治十年(1653 年),巴图尔珲台吉死去,其子僧格继任父位。僧格之异母兄车臣台吉、卓特巴巴图尔二人联合和硕特部阿巴赖台吉对抗僧格,巴图尔珲台吉之弟楚琥尔乌巴什及和硕特部鄂齐尔图汗则支持僧格。这场斗争持续至康熙三年(1664年),僧格才得以击败政敌,占据上风。但安定局面为时不久,康熙九年(1670年),僧格被车臣台吉和卓特巴巴图尔突然刺杀,而车臣台吉和卓特巴巴图尔又被僧格弟噶尔丹所杀,准噶尔部的统治权最终被噶尔丹夺取。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六月,噶尔丹率军进人内蒙古乌尔会河以东,击败清军后,深入到距京师只有 700里的乌兰布通,对清朝的统治形成严重威胁。为了稳定北部疆域的局势,康熙帝毅然率军迎击。八月初一,两军会战于乌兰布通,清军以火器破噶尔丹驼阵,击溃准军。
但抚远大将军福全轻信失机,致使噶尔丹率主力逸去。三十四年(1695 年),噶尔丹再次率大军东进,驻营于克鲁伦河之巴颜乌兰地区,扬言借有俄国鸟枪兵6万相助。翌年春,康熙帝御驾亲征。清军兵分三路,分头并进。康熙帝亲率中路军进抵克鲁伦河,噶尔丹未敢迎战,弃辎重西奔。五月十三日,将军费扬古、孙思克等率西路军在昭莫多截击噶尔丹成功,两军激战一日,准军主力被歼,噶尔丹仅以身免,西窜至塔米尔河流域。
噶尔丹虽部众尽失,衣食无着,仍不愿接受清廷的招抚。三十六年(1697 年)初,康熙帝亲至宁夏,指挥进剿,清军进至狼居胥山时,噶尔丹穷蹙无路,自杀身亡。
雍正八年(1730年)开始的清准战争持续了三年之久,双方都有很大损失,但胜负未决,各有厌战之意。十一年(1733年),噶尔丹策零首先请和。次年,清朝派侍郎傅鼐、学士阿克敦赴伊犁,与噶尔丹议定划界、贸易事宜,双方再次开始正常的贸易往来。
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十一年,经乾隆帝的两次用兵,准噶尔部被彻底平定,天山北路统一于祖国。乾隆帝的两次用兵,对准噶尔部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前次出兵,以抚为主。后次进军,因准噶尔部降而复叛,则以剿为主,甚至诛杀降人,加之天花流行,准噶尔部人口受到很大损失。
至此,西域在失去一千多年后,重新归于大一统王朝的版图。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
推荐阅读:
上一篇:杜牧有哪些传诵千古的著名诗篇?
下一篇: 骨质疏松患者应该怎样进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