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巴罗萨计划中,纳粹德国最关键的失误是什么?
✭☦在巴巴罗萨计划中,纳粹德国最关键的失误是什么?
相比苏联和斯大林的战略级误判,巴巴罗萨计划已经堪称神奇了。
几百万人的大行动,竟然在苏联的眼皮底下,搞成了偷袭。你还能找出它有什么失误吗?
可能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成功或者不该进攻苏联。但这是倒果为因。因为失败了所以不成功,因为不成功所以有失误。但这个逻辑链条讲不通。不成功只是结果,不是原因。
而即便是结果,也只是战争层面的不成功,因为德国战败了;而不是战役层面的不成功,因为德军恰是按照巴巴罗萨计划打到了莫斯科。
巴巴罗萨计划的成功标准,应该是拿下莫斯科、生擒斯大林、灭国苏维埃。但是,这个标准太高。
苏德之间实力的差距,远远小于中日之间。但是,蒋介石被活捉了吗?中国被灭国了吗?蒋介石政府在重庆硬是扛了八年。日本人只能干瞅着,却无计可施。中国可以做到,苏联为什么不可以做到?
民国政府的首都、南京,的确被拿下了。但是,南京的地理位置太特殊。开战就是前线,还不如北京更有纵深。所以,被拿下纯属正常。这一点,就无法拿来跟莫斯科实施类比了。
需要梳理一下巴巴罗萨计划的形成过程,了解了相关细节,才能更清楚一些。
为什么要打苏联?
今天我们武装得比任何时候都强大,这种军备水平我们保持不了多久……总有一天俄国人会闯进来,也许是八九年以后,也许是一年以后。
别的原因全都不重要,这个原因最显重要。时间在斯大林手中,而不在希特勒手中。拖得越久,对苏联更有利、对德国越不利。
这就是希特勒的战略级判断:现在的国力,是德国强于苏联;趋势的国力,则是苏联强于德国。
但是,还需要往深层挖掘一下。
这两个家伙,有没有不可调和的利益矛盾?
当然有。苏联要染指巴尔干、进入地中海,德国死活不答应。一个非要过来、一个非不允许,然后就只能开干了。
但是,利益矛盾可能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互看不爽。
以最大公约来梳理当时的意识形态,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自由人文主义、社会人文主义和进化人文主义。前一种强调个人体验,后两种强调集体体验。
按理说,应该是后两种跟第一种针锋相对然后死磕到底。但是,人类总是仇恨与自己相似的东西。所以,针锋相对、欲除之而后快的,恰是后两种彼此。
社会人文主义强调最大多数人的集体体验,这是苏联;进化人文主义则强调优秀群体的集体体验,这是德国。然后,这两个家伙就非要死磕了。
而德国的内部情绪也应和了这种意识形态矛盾。德军中的贵族军官,长期认为德国应该打败斯拉夫人,然后向东扩张。历史上,还因为魏玛共和国时期对左翼政治的痛恨,德国精英对苏联一直恨之入骨。因为苏联是左翼的大本营。
于是,军队与希特勒合谋了、情绪与意识形态一致了、理性的长期主义与仇视的短期主义同流了。
所以,德国一直想揍苏联。这都不用英美鼓动,是发自内心的想揍。
同时,从国际博弈上也能洞见出进攻苏联的巨大好处。如果德国打垮了苏联,那英国还有啥盼头儿。苏联都死了,德国无敌于欧洲,你英国还想隔着海峡抗衡欧陆吗?所以,苏联如果战败,那么英国必然投降。
但是,发动对苏战争,是一项浩大工程。这就需要一个酝酿过程。但是,希特勒的高层推动、德国人的高效运作,使得这个酝酿过程非常迅速。
布劳希奇计划
1940年7月底,德国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提出了一个“不成熟”的战争计划:
用“四到六周”的时间进攻苏联,打残苏联军队或占领足够多的苏联领土,致使苏联的轰炸机无法威胁柏林和西里西亚工业区,同时德国的轰炸机则能够威胁苏联的一切战略目标。
这只能算是一个意图,不能算作目标,更遑论计划。计划首先要求目标清晰,但上述这些内容,有啥清晰目标可言?
关键是时间,“四到六周”。为什么这么短?因为德国的闪击战不可能长。短时间、高暴力,以最快速度打残苏联,然后这就行了。是要把苏联灭国吗?至少从布劳希奇这个想法来看,灭国还谈不上。打法国用了1个多月,已经算是奇迹;打苏联却是“四到六周”,这不是开玩笑吗?
马克斯计划
布劳希奇计划,提出时间是1940年7月21日。而1940年7月29日,暂调到陆军总司令部的德军第18集团军(该集团军被部署在苏德边境)参谋长马克斯,也提出了一个计划。这个计划就清晰多了,起码像回事:
从南部的罗马尼亚、加利西亚和波兰南部出击,首先占领乌克兰,并歼灭当地的苏联军队;然后再向莫斯科方向挺进。
因为苏联南部拥有丰富的经济资源,所以先打乌克兰;因为莫斯科集中了苏联红军主力,所以必打莫斯科。
那要打多久呢?
这还是闪电战的套路。马克斯计划堪称单刀直入、千里奔袭,因为就一个进攻路线:南部出兵、先干乌克兰、再干莫斯科。所以,时间不会太长。
7月31日,希特勒给出了最高指示:要彻底消灭苏联,还要从北面的波罗的海方向搞突击。到了8月份,在最高指示的指导下,马克斯计划做了进一步丰富,确定了南北个突击方向:
以普里佩特沼泽地为坐标划分,从沼泽两侧实施进攻。这个沼泽位于苏联西部从波罗的海到黑海国界线的中段,宽约100公里,纵深400公里。
北路作为主要突击方向,歼灭边境地区的苏联红军主力,从奥尔沙方向进攻,直接进攻莫斯科,同时夺取波罗的海沿岸和列宁格勒。
南路作为辅助突击方向,从波兰东南部向乌克兰的基辅实施进攻,占领巴库油田。北路德军在渡过第涅伯河后,协同南路占领整个乌克兰。
兵力则包括24个装甲师、12个摩托化师、110个步兵师和山地师、1个骑兵师,总共147个师。
时间计划是9到19周。
这就是一个灭国计划了。起码时间上够了。灭法国用了1个多月,灭苏联的底线是9周,这是两个来月;高线是19周,这是4个多月。147个师的兵力,与巴巴罗萨计划已经接近了。
洛斯贝格计划和奥托计划
马克斯计划,在本质上,仍旧是加强版了的布劳希奇计划。手段还是闪电战,短时间、高暴力,然后打残苏联。灭国呢?时间上可以,但力量上呢?苏联的力量太强,暴力上太勉强。
所以,德国这么筹谋,肯定是自信过了头。苏联不是波兰、也不是法国。指望一个冲击或两个冲击打垮苏联,这一点连希特勒都不相信。不用看别的,看苏联的纵深就行了。你就是开着坦克往莫斯科直冲,也是一场长征,短时间做不到。
关键是直冲莫斯科,太冒险。
直冲过去了,然后两翼被包围了。这就是战略性窘境,到时候想撤都撤不回来。所以,计划还要再往谨慎方面敲定。
于是,国防军统帅部插了一脚,国防处长洛斯贝格中校,在9月份制定了另一个攻打苏联的计划:
以三个集团军群,分别对列宁格勒、莫斯科、基辅三个战略目标实施进攻,中路的莫斯科是主要进攻方向。
但是,必须谨慎。在突破奥尔沙—斯摩棱斯克大陆桥后,德军需要重新确定:是否进攻莫斯科。
是否进攻,取决于波罗的海和列宁格勒方向的战况,这里如果顺利那就进攻;如果不顺利那就调整。
这时候,进攻苏联就确定了三个进攻方向,与最终的巴巴罗萨计划大体一致。
为什么是三个方向?
原因已经说了,就是苏联的纵深太大。一路或两路直接往里冲,很容易遭遇南北两个方向的夹击。同时,单方向上的大兵团进攻,也不容易展开部队。
在10月份的时候,德国陆军总部的第一总军务长保卢斯,以马克斯计划为基础,制定了奥托计划。保卢斯也采用了三个方向。但是,他比较重视莫斯科。
从布劳希奇到马克斯,再到保卢斯,这些人的意见都是陆军或总参谋部的意见。他们的共同点,都是把重点放在了莫斯科。
既然是莫斯科,为什么不能直接采纳马克斯的计划?攥成一个拳头,然后单刀直入、猛砸莫斯科。因为太冒险,担心苏联会在南北两个方向实施战略反击。
那希特勒呢?
“莫斯科不是那么重要”,这就是希特勒的认识。莫斯科不重要,哪里才重要?
北部的波罗的海、南部的乌克兰,才重要。波罗的海是苏联的海上交通线,乌克兰和南部是苏联的经济资源。
所以,希特勒的意见是在推进到奥尔沙—斯摩棱斯克大陆桥后,不要继续向莫斯科推进,而是向北部和南部进攻。
这样做,德军不仅不会被苏联反攻包围,而且还能打垮苏联的海上交通线、夺取苏联的经济资源。
巴巴罗萨计划出炉
1940年11月29日到12月7日,在保卢斯的主持下,陆军司令部对“奥托”方案进行了沙盘推演;12月13日到14日,召开了陆军总部研讨会,陆军内部确定了对苏作战的共识;12月16日到17日,在希特勒的要求下,做了最后修改。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签署了第二十号训令,亲自命名为巴巴罗萨计划。
巴巴罗萨,名字的来源是十二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腓特烈一世,绰号红胡子,死于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希特勒确定这个名字,不是出于圣战的考虑,而是“红胡子”的红,即打倒红色苏联的意思。
从这个名字就能看出,苏德之争的意识形态矛盾。利益之争很重要,但互看不爽也重要,甚至更重要。
按照最后确定的巴巴罗萨计划,对苏战争主要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大决战。德国的装甲部队在航空兵的配合下,从普里佩特沼泽地两侧揳入苏联纵深,将苏联红军包围和歼灭在国境附近,同时占领波罗的海和列宁格勒。
第二阶段,是追残部。追击苏联红军残部,并彻底打垮苏联的战略预备队,同时占领莫斯科和顿巴斯。顿巴斯是经济重镇,希特勒更为重视这里。
第三阶段,是大扫荡。德军可以势如破竹地推进到阿尔汗格尔斯克、伏尔加河、阿斯特拉罕一线,然后对乌拉尔工业区实施大轰炸。
斯大林和苏联的战略误判
巴巴罗萨的这个计划节奏,完全出乎了苏联和斯大林的意料。
按照斯大林的战略判断,德国不可能以偷袭的形式发动对苏战争。但这却是一种确认偏误。
1941年4月,身在东京的佐尔格就向苏联传递情报,说德国将于6月进攻苏联,后来还把具体时间,即6月22日,给确定了。而后来统计,类似的情报,斯大林至少收到过84份。
首先解释一个问题:苏联的谍报工作为什么如此厉害,可以说甩开了英美好几条街。
原因就是意识形态。无论是上层精英还是底层百姓,都热爱苏联。当时的世界,普遍认为苏联才是人类的希望。1941年初,一个德国工人跑到苏联驻德大使馆递送情报,告诉苏联人德国正在大量印制俄语小册子,上面都是“你是共产党员吗”、“举起手来”、“我要开枪了”之类的话。这个德国工人是为了钱吗?当然不是,他是为了主义。于是,苏联可以廉价而大量的招募谍报人员。而这对西方国家来说,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其次解释一个问题:斯大林为什么不信,这么多情报摆在桌上还有什么可犹豫的?
一个是情报太多了,天天都喊狼来了,自然就没人信了。但,关键还是确认偏误和路径依赖。德国无论进攻苏联还是法国,总要先制造外交争端,然后才发动战争。这是当时的传统模式。后来的日美开战也是如此,先贸易战再外交战,最后才是偷袭珍珠港。
然而,对苏作战,希特勒却不是这么干的。前一天,苏联还再向德国运送物资;第二天,巴巴罗萨计划就执行了。
其实执行了,也不怕。
按照苏联的战略评估,“红军主力同敌人主力一样,至少需要两星期才能完全展开”。这是啥意思?大国之间的大战争,不可能一下子就搞主力决战。这就像俩人打架,总要先出前手拳试探一下,等抓住了机会,才能后手重拳猛砸和组合拳连续出击。
但是,巴巴罗萨计划却一反常态,它一上来就是总决战。希特勒这个鬼操作,苏联和斯大林根本就没想到。所以,一交手就先被希特勒废了半条命。
即便如此,也不怕。希特勒虽然一上来就玩命,但是苏联还能扛住。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苏联的实力完全不是法国和波兰难以比拟的。
苏联的实力有多强
苏联的劣势是大清洗运动导致红军的战斗力跳水下降。这个跳水有多严重?红军丧失了全部的军区司令、百分之九十的军区副司令和参谋长、百分之八十的师级指挥员、三分之一的团长。甚至,中下级军官、技术人员也未能幸免。仅空军的飞行员就有5616人被清洗。这就相当于红军自残了。德国就是派出一万个狙击手都打不出这个战绩。
但是,在1939年到1941年6月,苏联的国防工业却增加了39%,新建工厂开始向乌拉尔、伏尔加河和西伯利亚等纵深地带布局。这就相当于搞了一个苏联版的“大三线”。所以,在战略层面上,苏联已经在防范希特勒。
战前,德国的一个代表团在考察完苏联的航空工厂后,向高层报告说苏联的飞机制造业是全欧洲最大最先进的。除了飞机,苏联已经在生产T-34这种新式坦克了,而德国对此却一无所知。
最关键的是军队。苏联红军从1939年的98个师、200万人,飙涨到1941年6月的303个师、500万人。同时,还重新组建了机械化军,计划将坦克数量增加到29899辆,其中包括15834辆T-34和KV坦克。而同期德国的全部坦克和强击火炮仅有5639辆,而这些坦克却完全不是苏联两款新坦克的对手。苏联也把原来的航空旅改为师和团,新式飞机开始装备部队,另有5个空降军正在组建。
但是,这一切在当时还只是正在开始的趋势。战争前夜,苏联是一台功能强大但尚未组装完成的机器。如果战争推迟一年到1942年爆发,那么情况将大不一样。然而,希特勒却连一年时间也等不了。
即便如此,苏联这台机器还是在战争中组装起来,然后隆隆开动了。
所以,如果巴巴罗萨计划有失误的话,那就是它实施的时间还是太晚了。
德国到底败在了哪里
但是,完全按照马克斯的计划呢?
简单说就是:将巴巴罗萨计划的三路改成一路,不是南北分兵而是中间突破。然后,再把闪电战运用到极致,千里奔袭、单刀直入,先捅死莫斯科再说。因为莫斯科是苏联的经济政治军事中心,失去莫斯科的苏联将一败涂地。
但是,丢掉南京的蒋介石政府,被打死了吗?苏联80%的地区是农村,斯大林跑到哪里都能活。实在不行往西伯利亚死命跑、往亚洲跑,希特勒累死也追不上。
苏联的战争机器正在发动。前面的战争输了,后面的战备只能更强。德国的战败,不是因为巴巴罗萨计划的失误或不成功,而是这样两个更为宏观的问题:
一个是后劲不足,德国发动了苏德战争,把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到了极致,却没有建立举国战争体制。
战争虽然爆发,但德国依旧生产大量的消费品,这就导致军工资源投入不足。1942年,纳粹虽然下令限制“非急需消费品”的生产,但德国的企业主们仍然在生产家具、玻璃制品和瓷器。因为大家都想发财。如果1941年的消费指数是100,那么1942年为90、1943年为94、1944年为90。而1943年的时候,军工方面的资源投入只占德国工业的31.1%。德国的生产体制,就不是在为战争服务,而是还在生活。纳粹德国虽然已经与整个世界开战,但德国人民竟然还在高消费。
一个是苏联这个对手与众不同,苏联为战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而且越打越强。
1941年,苏联用于对德作战的兵力是平均每月300万,而此时的德国是400到500万。但是,到了1942年,苏联每月投入的兵力规模则达到了400万,又增加到了500万和600万。到1943年第一节度以后,苏联的兵力规模始终维持在600万以上。而反观德国呢?多数时候都在300万以下。
德国占据了大半个欧洲,但是无论是军队数量还是武器生产,都不无法与苏联相提并论。而苏联依靠举国战争体制把自己潜力发挥到了极致。这些才是更为根本的原因。至于巴巴罗萨计划,可以说非常成功。但是,巴巴罗萨计划只能算兵法奇谋。而在实力面前,兵法奇谋只是点缀。
ℨ╏在巴巴罗萨计划中,纳粹德国最关键的失误是什么?
在巴巴罗萨计划中,纳粹德国最关键的失误是什么?从总结和查找经验教训角度来讲,巴巴罗萨计划算不上完美无缺,起码有三个方面的缺陷和失误没有考虑到,我们来逐个剖析一下。
第一个缺陷,对所谓技术战胜重量问题期望值过高
巴巴罗萨计划的精髓到底是什么?用曼施坦因的话说,就是技术战胜重量。德军依靠的是闪击战的突然袭击和装甲坦克的快速机动优势。可是,这种优势一旦被对方掌握,德军就没有任何长处可言,这是由德国当时的战争准备时间太短太仓促决定的,并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因此,随着德军在战场上的闪击战打法日趋成熟,德军统帅部也发现另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保障问题和闪击战的短板也越来越突出了,带来的是拆东墙补西墙,顾头顾不了尾。
从一定程度上讲,巴巴罗萨计划是从德军闪击波兰和闪击西欧占领法国的战争中提炼出来的,如果说闪击波兰是巴巴罗萨计划从理论到实践的实验之战的话,那么占领法国就是巴巴罗萨计划的预演。闪击波兰时德军用了两个集团军群钳形夹击,闪击西欧德军升级到三个集团军群同时进攻,在连续获得胜利的喝彩中,德军统帅部忽略了苏联的地理条件和战场环境并不适合装甲坦克的快速进攻,这是重视战争突然性和技术含量,忽视自身缺点和不足的急功近利做法。
回顾巴巴罗萨计划的实施过程,设计用6到8周结束苏德战争,而实际也是打到莫斯科战役时,德军就开始呈现后继无力的态势。这里面就已经出现了后勤补给困难和装甲坦克陷于莫斯科郊外泥泞道路不能动弹的困境。
从这个层面讲,德军认为有一个完美的巴巴罗萨计划就能打败苏联,有前两场大战的实践,占领苏联只是时间上的问题。实际上,这是德军统帅部的扩张野心和闪击战的理论合上了拍,但在如何充分运用闪击战这个问题上,德军似乎考虑进攻的多、考虑防御的少,而在保障和战场环境制约方面,似乎根本就没考虑到。
第二个缺陷,德军的硬件差距太大,阻碍了闪击战的持续发挥作用
提到苏德战争,似乎多数人认为德军输得可惜,原因就在于他们打法先进、单兵素质优秀,无论从武器装备还是从战场指挥官能力水平上,都要高苏军一头。可是,如果从当时德军发动战争的目标任务与实际作战需求对比来看,德军并不强大,甚至在好多方面从战争开始就已经输了。
先从德军的装甲坦克快速进攻来看,跑得快打得猛这是4支装甲集群首战告捷的重要原因。可是,随着战争不断深入,曼施坦因的第56装甲军首先在北线遭遇原始森林和沼泽地出不来,在里面转了大半个月,然后就是古德里安指挥的两个装甲集群在中线陷于泥泞道路不能自拔,是他俩指挥水平不行吗?肯定不是的,是德军闪击战理论落后吗?也不是的。原因出在德军的硬件设施配备上。
德军闪击苏联首轮进攻共派出了3550辆装甲战车,其中有300多辆是履带式车辆,其它3000多辆都是轮式装载,而在后勤运输和补给方面,除了公铁道路运输,还为一线部队配备了几万辆马车。
这是什么概念?德军的闪击战不是快速机动吗?为什么还要配备这么落后的运输工具呢?问题并不光出在骡马运输方面,而是履带式车辆太少,轮式车辆太多。由于德军过分追求闪击战的快速机动,轮式当然比履带式跑得快,在战场上发动钳形攻势也比苏军两条腿跑得快,但遇到苏联的沼泽地和雨雪天气,德军就傻眼了,由于莫斯科地区多乡道土路,轮式车辆又只能依靠大路和公路进攻,可是秋冬雨雪天气一到,德军就遭殃了,泥泞道路加上众多装甲车辆的碾压,别说轮式车辆寸步难行,甚至人员骡马也在原地转圈。
从这个层面看,除了德军的装甲坦克数量有限外,装甲车辆对战场环境的不适应也是重要原因之一。1941年秋季,要不是德军事先打掉了苏军部署在边境上的66个机场和1200多架战斗机,古德里安在雨雪天气停在公路上的几百辆战车就会遭遇毁灭性打击,那真是躲别地方躲,藏没地方藏。而到1943年1月份,德军在东线仅有495辆坦克可以投入作战,也从侧面反应了德军硬件差距太大。
第三个缺陷,二战德国没有与苏联战斗到底的潜力
尽管二战德军的战斗力凶悍,尽管闪击战确实有独到的制胜能力,可当时德国的进攻是缺乏战争潜力支撑的,从一战到二战,不仅打法变了,拼综合国力和战争持续后劲的时候也到了。
先不说两国人口和兵员增补上的差距,战争打响仅一个月,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就在日记中说出了他们的担忧,德军低估了苏军的兵力动员,打掉一批马上就能补上一批。更让德军没想到的是,莫斯科战役后,苏军迅速建设起来的装甲部队,不仅数量庞大而且以T34为代表的先进坦克,并不比德军虎式差了多少。
德国在二战的失败从宏观上讲,两线作战是致命伤,美国的参战缩短了战争进程。但是,就算没有美军登陆诺曼底,德国也很难与苏联打持久战和消耗战。我们用一组数字来说明这个问题。
由于苏德双方在军工制造方面出发点不同,苏军注重实用和简单,所以他们在战争期间光生产迫击炮就高达34.8万门,而德国仅生产6.8万门,原因是苏军士兵喜欢这个兵器,简单实用,上手就能操作。在装甲坦克的建造方面,苏军主要依靠两种主战装备,一种是T34,一种是KV,在飞机上也才列装了5个品种;而德军却不一样,不仅把欧洲各占领国的各型飞机都弄到了战场,还自己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战斗机轰炸机,种类多达425种。在运输保障上,光中央集团军群就配备了151种各型卡车和150种不同类型的摩托车,一个装甲师就有96种人员输送车、111种卡车和37种摩托车。
这些数字背后体现的不仅仅德军工业技术发达和能提高战斗力,也给综合国力和保障能力提出了挑战。比方说苏联生产一辆T34只需要8000个工时,而德国生产同级别的豹式坦克却要15万个工时,生产重型的虎式坦克用时更多,高达25万个,当前线德军急需虎式坦克时,每个月只能生产出25辆。所以,在整个苏德战争期间,苏联共生产了10.2万辆坦克,光T34就生产了5万多辆,而德军却只能生产1350辆虎式。这还不算,由于战场上装备五花八门,德军的后勤保障部门苦不堪言,维修成本太大,两个种类的装备相互不通用;而苏军却不同,坦克维修部门因陋就简就地取材,零部件可以相互组装,光抢修坦克就高达43万辆次,相当于战时生产量的15倍,谁的战争潜力大立判高下。
所以,从上面分析看出,德军闪击战的失败并非指挥上的问题,说希特勒长臂指挥妨碍了前线作战,那都是为失败找的借口。实际上,德军的闪击战离了钢铁就打不了仗,而装甲坦克又离不开迅速快捷的后勤补给和保障,而这些客观因素又都受战场环境和战争潜力的制约,凭当时德国的基础条件,是不可能打赢这场战争的。
┫⊙在巴巴罗萨计划中,纳粹德国最关键的失误是什么?
我认为是给北方集群分配了过多的兵力。
原计划是在1941年冬季之前,北方集群攻占列宁格勒,中央集群占领莫斯科,南方集群抵达高加索平原。最终结果只有南方集群算是勉强达成了战略目标,南方的目标达成,原因在于原本隶属于中央集群的古德里安的第二装甲集团军,分兵南下发起了基辅战役。因为这次分兵,导致莫斯科战役发起的时间晚了一个多月,迎接德军的是冷酷的寒冬和一百万苏军的战略预备队。
北方集群虽然也消灭了40万苏军,但是没有成建制的大规模歼灭苏军,导致苏联军队保留了建制。苏军后撤之后,利用有利地形建立防御,并且得到充分休整,最终让北方集群顿步在列宁格勒城下。好几十万大军围困列宁格勒三年,寸步难行,白白的消耗力量。
虽然在三大集群中,北方集群是实力最弱的,但是依然拥有2个集团军和1个装甲集团军,20个步兵师、3个摩托化师和3个坦克师,兵力80万人。如果德军在收复波罗的海三国之后,在北线转入防御状态,有效利用波罗的海三国和芬兰的抵抗力量牵制苏军。这么一来,德军就能将第三装甲集团军甚至再加几个步兵军至少30万兵力抽调出来。这几十万生力军可以调拨给中央集群,填补古德里安南下造成的兵力空虚,莫斯科战役就能提前一个月,在9月份打响。
南方基辅战役,古德里安的装甲集群横扫乌克兰,全歼苏联西南方面军80多万人,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围歼战役。这个胜利极大的激励了德国人,同时也给苏联士气以巨大的打击,苏军上到元帅下到士兵都人心惶惶。以9,10月份苏联那个惊弓之鸟的状态,莫斯科面对200万德军的碾压,坚持不了太久的。
如果当时是个中国将领(不说毛主席,十大帅或十大将找一个来就可以)来指挥全局,就不会犯这个错误。中国文化讲究一个中庸之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在兵力不充足的情况下,不能面面俱到的。所以,三个战略方向应该分清主次,必要时甚至要放弃次要方向。所以,北方集群的目的,能控制波罗的海沿岸即可,没必要强攻列宁格勒。希特勒想赢个大满贯,三个方向都主攻,结果就是都没抓住。
我东岳巍巍汶水幽幽,欢迎评论关注!
╍☆在巴巴罗萨计划中,纳粹德国最关键的失误是什么?
巴巴罗萨,又被称为红胡子。这两个都是德意志第一帝国的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绰号。德意志第一帝国,还有一个很牛掰的名字,那就是神圣罗马帝国。
他们一直以罗马帝国的继任者自居,其实啥也不是!不过巴巴罗萨本人还是很猛的,被誉为中世纪最成功的德国领袖。
公元1189年,巴巴罗萨曾经领导过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不过很可惜,这位老兄在河里游泳的时候,不小心淹死了。
1941年,希特勒所领导的“德意志第三帝国”,发动了对苏联的全面进攻。他将这次行动的代号,称之为“巴巴罗萨计划”。
说实话,这份计划的名字,其实就没取好。要知道巴巴罗萨本人在十字军东征的路上就淹死了,压根就没能达到目的。看来希特勒还是读书少啊,没搞明白巴巴罗萨的结局。这或许也预示着巴巴罗萨计划最终将会破产。
其实之前希特勒还给这个计划取了个名字叫“奥托计划”。这个名字就很好,毕竟奥托大帝是欧洲当时最有权势的君主,南征北战没输过,将神圣罗马帝国带向了强盛。不过,不知道是哪个狗头军师,建议希特勒放弃了这个名字。
一、巴巴罗萨计划为何会诞生?
1940年初,希特勒在欧洲战场上其实已经陷入了僵局。当时他征服了法国,但是却啃不动英国,甚至在轰炸英国的时候,还遭到了英国的反轰炸,搞得柏林城内人心惶惶。
为了扭转局面,希特勒必须要对战略部署进行重新规划。原本希特勒和斯大林已经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而且规定了德国向苏联提供高科技,而苏联则向德国提供石油、原料。同时在德国闪击波兰的时候,也邀请苏联一起瓜分波兰。
其实从这个角度来说,苏联和德国当时是没有摆上台面的盟友关系。不过此一时彼一时,骑虎难下的希特勒,终于还是将眼光瞄向了苏联。那么有哪些原因促成了德国讨伐苏联呢?
第一,斯大林的名声不好。
他发现斯大林在国际上的名声并不好,毕竟斯大林在苏联内部,进行的大清洗活动中,杀害、囚禁了数百万人。尤其是将一堆有实战经验的军官给处决了。
这下好了,希特勒似乎看到了征服苏联的机会。毕竟揍了斯大林,大家也会夸希特勒揍得对。因此这项计划便有了一定的正义性。
第二,德国和日本、意大利成为了盟友。
除此之外,苏联和日本在远东较量,而德国和日本、意大利,则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他们仨成了正儿八经的盟友。
苏联一看不对劲,立马也申请加入轴心国的序列。1940年11月份,苏联和德国特地在柏林磋商加入轴心国的事宜。不过最后苏联没能答应德国提出的条件。
早在1940年8月,巴巴罗萨计划就已经制定好了。所以说,德国这个时候压根就不希望苏联成为自己的盟友。
第三,苏联侵略芬兰,暴露了短板。
1939年,苏联就曾经趁着欧洲乱成一锅粥的情况下,派兵入侵芬兰。这事儿动静还挺大,苏联先后投入了百万大军,结果却付出了至少60万人丧命的惨痛代价,苏芬伤亡比达到了10比1。要知道,当时的芬兰,只不过是一个人口300万左右的小国家而已。
苏联这次可算是把老脸给丢尽了,到最后也没能彻底征服芬兰,反而让芬兰一战扬名。这事儿也让希特勒坚定了征讨苏联的信心,他认为时机到了!
当年拿破仑兵败沙俄之手,如今希特勒打算超越拿破仑,完成征服俄国的计划。这也是这位一战时期的“下士”所梦寐以求的事情。
二、巴巴罗萨计划中,存在哪些漏洞?
巴巴罗萨计划在实施之前,希特勒已经陷入了僵局之中。他没办法搞定英国,可战争的步伐又不能停歇,因此希特勒只好瞄准了苏联。
可是德军高层中,很多将领对此表示反对。他们认为进攻苏联是迟早的事情,但是一定要在解决英国之后,毕竟德军不能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
希特勒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他认为只要打垮了苏联,那背后的英国将会被吓傻了,最终选择不战而降。
计划顺利进行着,希特勒依旧采取了闪击战的做法,将百万大军派到苏德边境,随后发动了闪击战。就在前一刻,斯大林都不相信德国会进攻苏联,谁劝他都没用,这也就没办法了。那么这个计划的漏洞在哪里呢?
第一,没有直奔莫斯科而来。
当初设计计划的时候,希特勒就和很多将帅产生了分歧。身经百战的将帅们认为,擒贼先擒王,应该直接集中百万之众攻打莫斯科,一旦莫斯科拿下,其他地方就不战而胜了。
可希特勒却更加看重能源和原料。因此他将战争重点放在了乌克兰和波罗的海地区,这里的资源丰富,可以补充德国的给养。
最终大家只能听希特勒的,将德军分成了3大部分:
北方集团军群,有29个师,主要攻占波罗的海沿海,继而朝着列宁格勒而去。中央集团军群,有51个师,从华沙出发,直奔莫斯科而来。南方集团军群,有63个师,朝着乌克兰、高加索地区而来。很显然,希特勒将重点放在了南方集团军群,他希望尽早获得更多资源和补给。本身这种思想没什么问题,可正是因为如此,使得莫斯科方面有了喘息之机。斯大林也有了与莫斯科共存亡的信心。
第二,被意大利耽误了1个多月。
巴巴罗萨计划本打算1941年5月15日开始发动进攻的,可偏偏在4月初,意大利在希腊战败了。希特勒看到这个盟友就想踹两脚,无奈只能骂骂咧咧地派人前去相助。
等到4月30日,德军顺利占领了希腊全境,这行动能力也是没谁了!可也正因为如此,巴巴罗萨计划,便推迟到了1941年6月22日进行了。
这1个多月的时间,看似不重要,实际上直接决定了这场战争的胜负。因为晚了1个多月,导致德军没有在冬季来临前搞定苏联。冬天一来,谁都得完蛋。
第三,后勤补给不到位。
希特勒光顾着往前冲,他预计用不到2个月的时间,彻底结束战争。结果一不小心就打到了冬天。
尤其是在中央集团军群进攻莫斯科的时候,一直延续到了1941年12月份。眼看着天气越来越冷了,德军军中,严重缺乏冬季装备、食物等刚需产品。
而希特勒却从来没考虑过准备这些玩意儿,毕竟他觉得2个月就能结束战斗,谁能想到如此快就被啪啪打脸了呢?
由于后勤补给完全跟不上,导致前线的德军士兵,只能在忍饥挨饿中熬着。你说这样的军队怎么可能打胜仗呢?
总结:德国体量太小,只适合闪电战。
很显然,苏联之所以能扛下来,是因为苏联实在是太大了。即使丧失了1百多万军队以后,斯大林依旧可以从西伯利亚征调数十万大军前来。
而且苏联地大物博,完全可以和德军打消耗战。反观德军,其实后方根基压根就不稳固,各种供应极其不稳定,你说让他们怎么打持久战呢?
巴巴罗萨计划最大的败笔,就是将闪电战熬成了持久战。分3路大军和意大利拖后腿,成了这一计划的致命伤。
╠♦在巴巴罗萨计划中,纳粹德国最关键的失误是什么?
41年的基辅合围战是失误,但毕竟达到了战役目的,对德军而言不是致命失误。42年发动的夏季攻势,原计划是占领高加索产油区,切断苏联的原油供应就能扼杀苏联。但初期的胜利让希特勒头脑发热,要分兵占领斯大林格勒,结果是二处兵力均不足并导致最精锐的第六集团军被围消灭。这对德军而言是致命打击,也是最大的失误,没有之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