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马未都?
✿Ⓗ如何评价马未都?
最近,一档文化脱口秀悄悄上线了,关注的人不多,却在豆瓣高达9.1分,这就是由马未都主持的《博物奇妙夜》。博物馆里夜深人静,几个人围炉夜话,沏一壶茶,便可纵古论今。
马未都何许人也?有人说他是作家、编剧;有人说他是收藏家、古董鉴赏家;而他早在1996年,就凭一己之力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所藏古董数以千计。
▲ 《博物奇妙夜》剧照。
对马未都来说,名利早就有了,而2010年,他却宣布要把博物馆捐给社会,一件也不留给儿子,引起了巨大轰动,博物馆里随便一件东西就值几十万,但他说:“撒手,便是留住。”
马未都说人的一生应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是趋利,追求物质上的温饱;第二重是趋名,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和寄托;第三重是安放灵魂,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马未都,趋过利也逐过名,如今只想趋静。
当财名成为身外物,艺术只是暂时的美景,
唯有安放好自己的灵魂,才知人生的彼岸。
▲ 观复博物馆
野生野长的作家
马未都只有小学四年级的学历,可每当讲起文物和历史可谓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头头是道,仿佛肚子里装着一整个图书馆。这要靠他在野生野长里,依旧抱着旺盛的求知欲。
1955年,他出生在北京空军大院,因为乙未年生于首都,干脆就叫“未都”。尽管上到小学四年级就辍学下乡,但即使在乡下,求知欲依然很旺盛,一看到带字的纸就捡起来读。
▲ 马未都全家福
有一次他看到一个老乡拿书糊墙,赶紧拦下来,书已被撕了大半,没了封面和书脊,不知道书名,他依旧拿回家熬夜读完,再给人家送回去。很多书是看完好几年后,才知道叫啥名字。
就这样,马未都成了知青里面的“大文豪”,也为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75年,他回到北京,当了航天工业的一名车床铣工。由于他脑活手快,总能提前完成工作,腾出一大块自由时间天天往图书馆钻。
巨大的图书馆永远都只有他一个人,书一打开就看,连《中国陶瓷史》这样的大部头都能啃下来。与其说他当了五年的铣工,不如说是上了五年大学。
1981年,马未都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小说《今夜月儿圆》,四版报纸,他就占了其中一整个版面,瞬间引起关注,马未都的人生轨迹也从此发生改变,不仅拿了65块钱的巨额稿费,还被中国青年出版社破格聘请为编辑。
▲ 马未都年轻时
但当时的编辑都是大学毕业生,只有他一个白丁,只能每天早上打完水、扫完地后,用剪刀把投稿信打开。而在这里,他也成了很多初出茅庐的作家的伯乐,苏童、王朔、莫言、刘震云等人都是从他手底下淘出来的。
1985年,马未都看了一篇来稿《一个白洋湖男人和三个白洋湖女人》,马上回信说:“苏童你好,你的稿子有点意思,你来找我一下。”于是,苏童就这么被发掘出来了。
还有一次来了一篇稿子,“表达很清晰,但字写得太幼稚了,把他叫来一看,这人就是王朔”。当时王朔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其他编辑都说这么不正经小说不适合发表,但马未都还是把它发表了出来,全国顿时掀起了王朔热。
不过马未都并没有安于当个编辑,
那时,淘古玩是他最大的业余爱好。
▲ 马未都与王朔
逛地摊,淘古玩
早在70年代,马未都就经常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守在寒风凛冽的古玩交易点面对着川流不息的古董贩子,通过与商贩聊天,回家再查资料,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有时看中了某个物件,他也会出手买下来,但也难免淘到假的。“当时清三代的碗非常精美,一摞摞搁地上,10元钱一个任挑,现在这样的碗在拍卖会怎么也要几十万。”
到了80年代,古玩交易渐渐解冻,出版社8点上班,马未都就6点半出门,骑车直奔北京玉渊潭公园东门,赶古玩市场的早市,看得多,买的少,但只要入手,几乎件件精品。
1988年,马未都认识了74岁的“大玩家”王世襄,三天两头就跑王世襄家里请教,夜里就啃王世襄写的巨著《明式家具珍赏》,渐渐得其真传。马未都见王世襄收藏成痴,全家挤在柜子里,十分触动。
▲ 观复博物馆
在80年代,谁家有个摩托彩电都是无比自豪的事儿,马未都刚结婚时攒了1600块,打算买个彩电过安乐日子,可一到街上看到了四扇钧瓷挂屏,一瞧是宋朝的物件便迈不开腿了,和贩子砍了半天价,以1600块买下来,一路扛回了家。
老婆连连叹气,马未都连忙说:“它既是瓷器,又是家具,多好啊。”后来,老婆打电话跟他说家里被小偷洗劫了,马未都赶忙回家一看,新买的彩电没了,但四扇钧瓷挂屏还在,心里偷偷乐着:这小偷真不识货。
▲ 四扇钧瓷挂屏
马未都是真爱古董,在它们身上,他比大多数人看到了更多不为人知的过去,那是一段悠久的被世人错过的时空。所以除了淘古玩,他还经常跑故宫里去看,展馆灯光昏暗,他就自备了手电筒,把每件古物都观察透了。
白岩松说,那时候的马未都会带上当时最流行的电镀折叠椅坐在信托商店或家具门市外,遇见拿珍贵老家具来的主儿就商量着用椅子换,十有八九乐呵呵地同意。转眼几十年过去,电镀椅锈了扔了,而换来的老家具则在观复博物馆展览着,拿啥都不换。
人海茫茫、千淘万漉,有些东西会过时,
但有些东西经过时间的洗练会更加珍贵,
而马爷则把爱好变成了对抗平庸的最佳武器。
▲ 观复斋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在创建观复博物馆之前,马未都从未想过要以收藏为家,只是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而他人生最好的光景,其实全部献给了挚爱的文学事业,为此,他干了整整十年的文学编辑。
1990年,马未都突然给出版社打电话说:“我以后不来了。”很多人不解,怎么把铁饭碗给砸了。马未都曾以为文学界纯洁,可时间一久还是发现了问题,作家们争相给评委送礼,“而且送的都是土特产,一看就知道是谁送的。”
这种感觉好比是自以为淘到了一件绝世之宝,结果发现有瑕疵,甚至是赝品的那种失落感。离开文学圈的他投入了影视圈,拍了《海马歌舞厅》和《编辑部的故事》。可倒腾了一阵,马未都觉得影视圈看似热闹好玩,实则混乱不堪,于是一拍大腿又溜了。
▲ 《海马歌舞厅》和《编辑部的故事》
此时的他,成了“四九城”里有钱、有闲的马未都,决定去干点自己想干的事儿——收藏古董。
90年代初,随着自己的日积月累,藏品达到了上千件,各种家具、瓷器、玉器、文玩应有尽有,家里摆不下,又少有机会展览,于是,马未都开始有了创建博物馆的想法。
这在以前看来几乎是幻想,不仅当时的环境不行,国家也没明确规定,有关部门不敢拍板。他在1992年的申报被毙了,再申再毙,直到1996年才批下来,成了全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
马未都给博物馆取名叫“观复”,来源于《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马未都将这段文字以典雅的仿宋体书写在博物馆内的一堵墙上,提示众人,它的存在是为了追根溯源,回归本心。
▲观复博物馆, 1996年成为全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
他说:“认识世界不重要,认识自己最重要。”马未都开始用自己所学所藏带大家认识世界,2008年《百家讲坛》正如日中天,《马未都说收藏》半天就售了12000多册,他调侃说:“如果于丹是鸡汤的话,我就是方便面。”
▲《马未都说收藏》
可在马未都的名字爆红全国时,自己却选择安静过日子。他虽未上过中学、大学,却知道自己要什么,懂得从利益至上的洪流之中抽身清醒,更舍得放弃,包括把一整个博物馆捐出去。
放弃并非一件那么简单的事,不是谁都能拿得起放得下,这需要坚毅果决的心性,以及达观通透的大智慧。马未都从知青、工人,到编辑、编剧,再到古董商人、收藏家、博物馆馆长,每一次身份的更替,都是舍与得的过程。
▲马未都《百家讲坛》剧照
年过花甲,阅过了无数人,马未都越发喜欢和猫相处。他说:猫的动作很轻,不会吵到人。以至于他在观复博物馆收养了30多只流浪猫,并一一给他们取名:韩昏晓、黑包包、白拖拖、黄枪枪、蓝毛毛、麻条条、云朵朵、王情圣……
▲马未都与“观复猫”
丰子恺说:人生可以看做三层楼。一层是物质生活,二层是精神生活,三层是灵魂生活。马未都说,自己顶多算二层半,达不到第三层,但偶尔扒上去看看,也是好的。
他越发认识到,纵横四万里,上下五千年,所有的物都会成为过眼云烟,只有欣赏过了,读懂了,才是真正的拥有。
人生最庆幸的事情莫过于,
读懂了世界,再回归自己。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观复博物馆
文字为物道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何评价马未都?
马未都,以前是文人,现在是一台行走的印钞机。
试想一下,突然有一天,你成为一个专业的收藏家,古董鉴定专家。而且最最关键的是,你还家喻户晓、人畜无害、老少皆宜……那么恭喜,你也就光荣的成为一台行走的印钞机了。
为什么?
别人拿过来一个古董,找你端详端详。
你掌一眼:“吆,不错,汉朝的,存世量少,你瞧这纹理,你瞧这款儿……”
然后最关键的时刻来了,“好好给后代留着吧,现在少说能拍个几百万吧。”
有了“行走印钞机”的点评,原本拿过来时都不敢断定是什么玩意什么年代,是现代工艺品还是绝世古董的藏主,立刻就知道接下来干什么了。马先生说至少几百万,估计出了门,经过各路人马一忽悠,就成几千万了。
同样,若是“行走的印钞机”心情不好,或者一走眼,把一几千万的东西地下一摔:什么玩意儿,仿的倒是挺真的,但确实是假的。
那真的也就成假的了。
所以,中国寥寥无几,但目前也最著名的“行走的印钞机”,就是马先生。
很多金融人士、收藏人士、娱乐人士、财经人士都对马先生毕恭毕敬高看一眼的原因,除了他的专业,就是他多年积攒下来的好人品——他不爱钱,不乱说话。
他想挣钱的话,路子很多,就不多说了,说多了泄人家行业的密。
所以,最至高无上的金钱观是什么——被公认的好品德。
马先生没什么大的身世背景。最早以前是媒体人,文学编辑。
可能因为是王朔第一本书的文学编辑,所以连王朔这样狂傲的世外高人,提起他,也比较尊敬和客气。
马先生的收藏历史基本上就是他的人生历史,那会儿当个知名出版社的编辑还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而且那会没有收藏热,潘家园还能淘腾点东西,所以,马先生每月发了工资以后,除了家用之外的大部分钱,就都用来骑着自行车四处捡漏儿了。
这就必须提一句:书中自有黄金屋。
别以为倒腾古董的都是鬼吹灯盗墓笔记里的江湖高手。
真正的高手全得是有文化的人。
否则,秦始皇用过的夜壶,在你这,说不定就当成工艺美术馆造的酒壶了。
马先生是难得有文化的人,所以,马先生在我们都还不知道收藏为何物,路过废品收购站都只会捏鼻子跑过的时候,骑着大二八自行车倒腾出了现在观复博物馆里不少让我们瞪大眼睛流连忘返的宝贝。
快回家好好学习,然后多看各种“没用的闲书”吧,你的未来,不仅在黄冈的测验题里,其实大把大把的颜如玉、黄金屋和印钞机,都在书里放着,只是你不愿意看而已。
✽≓如何评价马未都?
熟知老马,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愚以为,作为一个男人,外面的皮囊长的如何并不重要,唯肚子里是否有知识有内涵才最为紧要,比如马未都,他的样貌你永远和帅联系不起来,一双三角眼可谓有些“吓人”但提及老马的知识之渊博,口才之犀利,却是他能引人入胜的法宝。
了解一个人,最直接的办法是到他的地头上了解探访,这样可以用最快的速度零距离熟知他。老马北京地界儿的大本营,北京观复博物馆老猪是实地探访过,而且还在院里碰到了观复名猫-黄枪枪。这里先上几张实地照片。观复的来历,充分的说明老马的水准,这二字来源于老子《道德经》十六章原文是:“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达到虚空的极点,安住於甚深的禅定之中;宇宙万物相互运作生长,我们得以观察到它们的本根源头。
观复博物馆里面也有人文关怀的一面,比如这个黄枪枪其实以前是流浪猫,被老马捡来,养在了博物馆大院里,生活可谓一步登天。这个照片就是黄枪枪,名字取自猫谱——雪里拖枪。哈,非常形象,全身雪白,就尾巴是黄色,不过看到它的这天心情好像不太好,所以不上相:)当然博物馆里不止这一个猫,还有很多其他的比如花肥肥,白拖拖,黑包包等等。据说现在猫部队已经扩充到三十多只了。
博物馆里面都是老马精心的收藏,大致有瓷器馆、家具馆、油画馆、工艺馆、影像馆、门窗馆这些展区,都做的非常精美和现代化,能让过来的访客一睹从古至今的艺术品古董文物的韵味之美。最精美的是瓷器展区,里面有宋代至清代上千年间各种精美的官窑民窑的瓷器N件,五大名窑(汝、钧、官、哥、定)全都有收藏,可谓饕餮盛宴。
最有特点的当属古代的家具门窗展厅,里面的陈列非常科学,以当时的摆置形式,将一个活生生的历史场景复原出来,让访客行走在古生古色的氛围中,特别的穿越的感觉。这些细节无不透露着老马的品位和渊博的文物知识。
当然老马的观复博物馆不至于北京,老猪在去厦门的时候也特意拜访了观复厦门馆,在这里虽然不及北京的面积大展品多,但也别具特色,虽小但展品精中选优,也是一个好去处。当时看到一个小瓷器非常“个性”特意拍下给大家展一眼:)据说今年老马的上海馆,天津馆都陆续开张了,今后一定有时间继续探访给大家展示。
喜欢老猪就点个赞吧:)
╆▫如何评价马未都?
人在别人面前都很风光,但是多数所谓成功的人对自己早年的发迹史都不怎么可能对外人说。
一个是马未都如何结识并且跟着李翰祥跑龙套的。这是他的第一个转折。当时李翰祥在北京拍几部著名的清宫戏电影,李是他的一个,可能是第一个贵人。区别就是,我们父母或者我们,根本就遇不到李翰祥那样的人,那种人,手指头缝里漏出点儿来就够我们学的,都不用直接帮我们,说几句话就点播了,关键是我们周围的人都太平庸,圈子不行,还制造很多困惑。
另一个是他怎么干上文物收藏的,当时80年代初,能动不动就1000,2000收购别人手中的文物的,不是你我的父母这样的家庭能做到的,没家底是做不来的。当时有多少家庭为了口饭吃,为了调动工作,为了孩子结婚,就把紫檀的,黄花梨的家具都变卖了,就把家里的青花瓶就卖了。那时候有那几千块闲钱的人,绝不是等闲之辈。多少人祖传几代的东西,在70,80年代,就被一些败家子给卖了。马老说过,当时很多人放着红木家具不买,去买几十块的电镀腿儿椅子,或者把硬木家具拆了改沙发。看马老的收藏节目里,多次提到他到别人家,买旧物的经历,卖主可能当时也是迫不得已,但是出了手就再回不来了。
还有就是马老有个好媳妇,贾宏伟。顺着他,任由他折腾,这要是别的媳妇,明里暗里往娘家贴补顺钱,又或者遇到个能作的媳妇,成天作,马未都也成不了今天的马未都。
等做起来了,已经远远把别人都甩在后面了,当然blah blah好多话啦,当时可着北京也就那么几个人吧。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成长史,基本不可能重复和模仿。对于马先生的定义,第一就是收藏家,玩家。
其实玩家 收藏家 有文化 有艺术,有人品,有范,这些固然很重要,但是这些也都不重要,这些无论如何说都是个人的魅力。
但是如果能够普及 弘扬这些这就不是一个个人魅力的事情,这涉及对文化的认同,肯定,和发扬,继承的问题。这是一个大一点问题。至于谈到继绝学,绝学失传如何继,这不是假嘛,可是既然已经无法继,那就不要让他彻底消灭。人于社会还有一个标识就是妥协,折中和无可奈何的继。
收藏 玩家 这些对于我国近代,一个从活着就是争着吃一口饭时代背景过渡下,马的特点就是不管它的专业到底有多么精确和高深,或者说专业水平高低。又或者说他说了什么不专业,不是他专业的话,又或者说他专业的错误,又或者说他儿子不成器,有或者说他钱来历问题。但是它起到了弘扬收藏文化,普及文物知识啊。这些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像百家讲坛啊,网络媒体啊,博物馆,做了这么多年,这个普及,弘扬是巨大的。有很多人的钱到是很正大,最后全干坏事了。
尤其是哪个年代的中国收藏起步阶段,这是巨大的成就,和我国经历的一些反祖,反文化,反历史的运动之后,我觉得一个从业者如果能对行业起到这样的一弘扬和普及有时候是具有宗师特质的。
但同时,马先生也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一则聪明,一则真真是几次站在了风口上。
我只从他的节目公开内容里了解的片鳞半爪,供你们参详。
解放建国出生在军队大院,硬出身好。但这是他爹的能耐,算不得他的。
下过乡,进过厂,那几年算是工人阶级了。成分没问题。
文学大热的七八十年代,在中国青年报这样中字头的大报当编辑,出小说。
等到市场经济刚刚冒头,他果断甩了铁饭碗,跑去投资电视剧了。海赚了一票。
报社上班期间就开始接触文物收藏,跟过大牛,在文化圈累积了大量人脉,等到社会经济发展到更高程度了,文物热兴起了,他去百家讲坛去说文物收藏了。
名声大噪之时,又捣鼓了博物馆。
每个节奏都踩得极好。
当然,中间还有些什么漏掉的一些生意,我就没太多关注了。
但从大的方向来说,每次都把到时代的风口了。而且对原有的社会资源真是做到了资源最大化。
当然也不能那么功利的认为他就是有意为之。但仍不能忽视他几次大方向选择的准确。
这种选择的通透,不正是过去读书人说的通透么。
一次准是巧,两次准是运,三次四次都合辙,那真真是对这国家对这社会有自己的理解了。
√↛如何评价马未都?
我一直很关注这个老头,也很喜欢他。
认识他是在一集鉴宝的节目中,还很清晰的记得,他拿着一个瓷瓶,还未开口,先是一笑,眼睛立马眯成一条缝。
然后他不像其他鉴宝大师那样,先是抖一阵专业知识,而后再做评论,他直接上来就断了真伪,而后不咸不淡的说了一两个点,记得其中一句话:“这物件的型不对,这个朝代就没有做这种款型的!”
当时把我就镇住了,这么自信?就不怕出了洋相?
可马先生马爷,就这么老神在在的坐下来了,也不多说,一副爱信不信的模样。
人嘛,对“新奇特”的事物和人,都是有一份好奇心的,于是节目完了以后,我找了很多马爷的视频来看。
发现马爷关于收藏这个方面的这种知识,还真渊博,一点也不夸张,我相信自己的判断,这是装不出来的,给我的感觉就是一句成语--“举重若轻”。
再后来,我发现马爷举的例子和打的比方,很有烟火气,让人很容易听懂,我想,这是在人与人交往交流的过程中锻炼出来的。
我记得他说一个瓷器,说那个朝代没有这样的做法,提到了一个词叫“风行”,他怎么解释“风行”?
他说:拿我这件衬衣打比方,早几十年,大家的衬衣都一个样,只是布料和颜色有些差异,那个时候的中国,就绝不可能出现一件我身上的这种衬衣,这就叫风行。
本人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尾声,中山装,永远就一个款式,除了蓝的就是灰的,要么就是黑的,很少看见红的、绿的、彩色的。
一句话,我就明白瓷器原来也是这样,我就记住这个点。
在现实生活中,我没有见过马爷,一直是个遗憾。正因为没有见过面,也没有交往,对马爷的人品和喜好,没有发言权。
但是对于马爷的作风和语言,对于专业水准,只有敬仰一词才可以表达。
祝愿马爷生活愉快,祝愿各位头友吉祥如意!
------------------
推荐阅读:
有个门面,第一种转让费8万,房租4千一个月,第二种是直接6500一个月,哪种划算?
下一篇: 巴基斯坦和伊朗,哪个国家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