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里十四阿哥在西北当大将军,在历史上是真的吗?他回京奔丧对军务有影响吗?
ㄨ♛《雍正王朝》里十四阿哥在西北当大将军,在历史上是真的吗?他回京奔丧对军务有影响吗?
历史上确有其事,并不是小说戏曲捏造。十四阿哥胤祯(也叫胤禵)在西北四年,对中国稳定西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康熙五十七年,准噶尔出兵进攻西藏,拉萨方面请求清朝发兵救援。当年十月,康熙任命十四阿哥胤祯为抚远大将军,以天子亲征的规格出征,统率十万大军进驻青海,讨伐准噶尔。
噶尔丹在世时,三次袭扰喀尔喀蒙古,都是康熙皇帝亲征。这一次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的侄子)派兵攻占拉萨,杀死拉藏汗,在西藏建立统治,严重威胁到清朝西北的安全。按常理来说,也应该是皇帝御驾亲征。但介于康熙年事已高,无法再亲自领兵,便在阿哥当中选择十四阿哥代替自己亲征。(所以十四阿哥才会被人认为是康熙默认的继位人,毕竟是代天子出征。)
(正黄旗之纛)
据史料记载,十四阿哥胤祯出兵时,持正黄旗之纛(天子专属),所有随军出征的将领,不论爵位和品级,一律穿戎服,齐集在故宫的太和殿广场,康熙亲自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出征仪式。不随军出征的宗室和二品以上官员,也要齐集在午门外送迎。
十四阿哥胤祯跪受敕印,谢恩行礼毕,随敕印出午门,乘骑出天安门、德胜门。所有宗室并二品以上大臣俱送至列兵处。大将军胤祯望阙叩首行礼,肃队而行。这是十四阿哥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
十四阿哥率军出征后,康熙降旨给青海的蒙古王公,说:
“大将军王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既与我当面训示无异。尔等惟应和睦,身心如一,奋勉力行。”
接到圣旨的蒙古王公对胤祯不敢怠慢,在胤祯抵达西宁后,积极配合其指挥作战。胤祯将驻防在新疆、甘肃和青海等省的八旗兵以及绿营兵全部集结,总计十万人,号称三十余万。对准噶尔盘踞在青藏的势力进行驱赶。(胤祯从京城带出来的兵并不多,十万大军是从西北驻军中抽调的。)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十四阿哥并不负责领兵作战。他这个大将军是一个综合管理岗位,主要负责三件事。
其一、参与军事决策指挥,军队调度;
其二、部署人事,举荐任命将领,并保障全军的后勤和情报收集;
其三、安抚青海的蒙古贵族,笼络当地的达赖喇嘛和少数民族。
比较公允的说,大将军王的这些事,胤祯处理的都很好。在胤祯的调度下,定西将军葛尔弼由四川和云南进攻,收复拉萨;平逆将军延信由青海护送达赖喇嘛回拉萨。两路清军分兵进军西藏,将准噶尔的势力赶出西藏,彻底平定了叛乱。
康熙五十八年九月,达赖喇嘛在拉萨举行了坐床仪式。据此大功,胤祯威名远震。康熙谕令立碑纪念,表其功劳。(雍正即位后,借口碑文中没有称赞康熙圣明的内容,下令将石碑砸毁,重新撰写碑文,又重新立了一个碑。)
康熙六十年五月,十四阿哥离开西藏,率军移师甘肃。他当时有一个很大胆的想法,就是由青海和甘肃,企图乘胜追击,直捣准噶尔的王庭所在地——伊犁。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清朝与准噶尔的几次大战,都是准噶尔主动挑起战争,清朝每次都是被动应战。这一次胤祯想主动出击,康熙很欣慰。但介于事情太大,康熙将胤祯召回京,规划出击的事宜。这是胤祯出任大将军后,第一次回京。十四阿哥回京后,大将军王的权力由川陕总督年羹尧和平逆将军延信共同执掌。
不久后,胤祯再次回到前线,准备出击准噶尔的军事工作。但因后勤保障的问题,康熙决定与准噶尔议和。胤祯的计划告吹……
总的来说,十四阿哥在西北的四年,功劳是显而易见的。不仅成功驱赶了准噶尔的势力,收复西藏。还积极筹划进攻准噶尔腹地的军事行动。历史上猜测,康熙想传位给胤祯,并不是空穴来风。
雍正继位后,召十四阿哥回京。西北的军务仍然由年羹尧和延信负责代理。延信主要负责八旗兵,年羹尧负责绿营。年羹尧选择站在雍正一边,而延信则被排挤。
这里插一段,介绍一下延信。他是皇太极的曾孙,温郡王一脉,也是爱新觉罗氏。只不过到了雍正时期,已经是远支皇族了。雍正认为他是老八一党,同时跟十四阿哥交往过密,将他调往陕西,授为西安将军。西北的军权全部交由年羹尧负责。胤祯一系的人马被架空。(后来延信被圈禁致死)
十四阿哥回京奔丧,对西北军务有很大的影响吗?
有一点影响,但是影响并不大……
因为早前康熙已经与准噶尔议和了,西北暂时不会有大规模的战事。(清朝真正畏惧的是准噶尔)
后来青海的罗卜藏丹津叛乱,是乘胤祯被调走之机,借机起誓。只不过,青海当地附和叛乱的都只是一群喇嘛而已。声势很大,但没有什么战斗力。清军从准备反攻到剿灭叛军,只用了六个月的时间。(并不像电视剧中打的那么费劲)
至于胤祯调回,西北的军队为什么没有出现骚动。也就是很多人经常会问到的,十四阿哥胤祯为什么不造反的问题。
我在这里可以明确的说,胤祯的西北大军是由甘肃、四川、新疆的驻防八旗和三省绿营兵拼凑起来的,京城随胤祯出征的人马并不是西北主力。
朝廷指派胤祯为大将军王,赴西北指挥,西北的军队只是临时听从大将军的号令。胤祯若调回,大将军王的权力也收回。
若没有大将军,则恢复原有的制度。八旗归驻防将军的指挥,绿营兵归本省提督指挥。清朝有严密的制度,监督环环相扣,不会因为某个将军或者皇子鼓动,就能随便调动大军造反。
年羹尧是川陕总督,川陕甘三省之军务本来就归他负责。只不过是因为胤祯来了,暂时让胤祯总揽全局。胤祯调回去了,继续由年羹尧负责。而年羹尧又与提督相互监督,比如说岳钟琪。
后来年羹尧被罢免,岳钟琪接任年羹尧的川陕总督之职,也没有发生大的骚动。朝廷有制度在,不会因为一人而动社稷。
◔╉《雍正王朝》里十四阿哥在西北当大将军,在历史上是真的吗?他回京奔丧对军务有影响吗?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康熙皇帝执政的最后几年里,准格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出兵西藏,想要吞并西藏地区,西藏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当时的管理方式是由满清中央册封和硕特蒙古首领为汗王,代表清朝政府管理西藏事务,所以当准格尔部进攻西藏时,和硕特汗国的首领拉藏汗立刻请求满清政府的救援,电视剧中十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禵担任大将军王,代表康熙御驾亲征就是这段时期的历史,是真实存在的。
游牧民族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虽然满清在我们的认识中,就是以骑射闻名打下了江山,但是当他们面对同样善于骑射,勇敢彪悍的蒙古人时,其实也和其它的王朝一样头痛,满清和蒙古的战争从康熙年间一直达到了乾隆年间,才彻底的平定了蒙古的叛乱,其实到了后来民国建立之初也一样优待满人和蒙古人,同样也是基于稳定的考虑,满清初期不像晚清时期,康熙,雍正和乾隆都算是比较铁血的皇帝。
康熙统治时期六十年时间里,有近二十年在打仗,平三藩打,收复台湾,驱逐沙俄,和葛尔丹交战,基本上有人敢挑衅就统统打服,不像晚清晚清越打越怂,在策妄阿拉布坦出兵西藏时,康熙已经老了,如果康熙在年轻十岁,他肯定还会再次御驾亲征,就想当初讨伐葛尔丹时一样,但是很显然66岁的康熙已经没精力西征了,好在他的一群儿子都很能干,军政上的事可以交个儿子们处理了。
其中要说行军作战,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两人最擅长,但是胤祥被圈禁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皇帝只能选择胤禵来担任大将军王,代表自己御驾亲征,康熙五十七年胤禵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率领清军驻入青海,准备征讨策妄阿拉布坦,康熙在出征前,封胤禵为大将军王,并且以天子亲征规格出征,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电视剧里,几位皇子都想争大将军王,并把这当成是是传储位的预示。
在清史稿中有记载,当胤禵前往青海是,康熙降旨给青海的王宫贵族:“大将军王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既与我当面训示无异。尔等惟应和睦,身心如一,奋勉力行。”一个是康熙对征讨策妄阿拉布坦很重视,另外对胤禵也是很有期望的。
但是在胤禵出征期间,康熙皇帝就驾崩了,雍正皇帝登基,最初胤禵也的确不服雍正,甚至不愿意向雍正下跪,但是木已成舟,胤禵也不可能有能力改变现状,可能有人会说胤禵不是大将军王吗?手上有重兵直接造反啊,但是要注意胤禵出征,大军的后勤供应由年羹尧负责,大军一断粮不用打就败了,并且年羹尧手上也有重兵,还是雍正的部下,京城的禁卫也在雍正掌握之中,所以胤禵并没有能力起兵反雍正。
至于军务虽然胤禵善于打仗,但是毕竟他还是皇子,并不是真的需要上战场的,指挥好部队就行,如果他在战争之中出了什么问题,这些军中的将领谁担得起责任,即便是当初康熙皇帝三次亲征葛尔丹,也只是起到一个鼓舞军队士气,提高军队决策效率的作用,毕竟让代表皇帝的大将军王真的上阵杀敌这也不现实,更何况满清的军队在之前多场大战之后,并不缺少能征善战的将领,让胤禵作为大将军王出征,最重要还是代表满清王朝,对外表达坚定捍卫领土主权完整的信号。
后来康熙皇帝驾崩之后,国家处于特殊情况,此时胤禵即便离开军中,也完全不会影响军务 ,康熙皇帝虽然让胤禵担任大将军王,但是并非让他一人掌管全军,而是有其他辅助节制胤禵的将领,比如皇太极的曾孙爱新觉罗·延信,只是胤禵是做决策的那个人,所以当他回京奔丧时,爱新觉罗·延信便代行抚远大将军职务驻守在了西藏,但是延信和胤禵关系不错,所以雍正皇帝没过多久又提拔年羹尧取代了延信。
⇈▴《雍正王朝》里十四阿哥在西北当大将军,在历史上是真的吗?他回京奔丧对军务有影响吗?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允禵当上大将军王一事并不是编剧杜撰的,而是真实历史上存在的。康熙五十七年,皇十四子胤祯(雍正元年为避帝讳更名允禵)被清圣祖(康熙帝)任命为抚远大将军,封大将军王,以“天子亲征”的规格率师西征。
大将军王实际上是个很畸形的东西,它既不是一个职务,也不是一级爵位。允禵的职务是抚远大将军,这个职务他二大爷裕宪亲王福全也担任过。在封大将军王之前,允禵的爵位是有爵位的皇子中最低的贝子。封他为大将军王很可能是清世祖的无奈,率师西征,清圣祖想提高允禵的地位,使之能够更好地镇住场面。但是,直接封亲王或者郡王又不太方便。于是搞出来这么一个不伦不类的大将军王,既将允禵抬高到了王的级别,又没有给予实质性的亲王、郡王爵位。毕竟手握重兵,又封亲王、郡王的话,风向标意义太过明显了。
那么,清圣祖驾崩之后,允禵回京奔丧不会影响军务吗?答案是不会。实际上,允禵即便不回京奔丧,清世宗(雍正帝)也不会让他继续当这个抚远大将军。在清圣祖去世的第二天,清世宗便封堂兄延信为贝子,命延信护抚远大将军印,也就是代理抚远大将军,取代允禵指挥大军。也就是说,清圣祖一死,允禵的抚远大将军就已经被人接替了。再之后,清世宗用自己的亲信兼大舅哥年羹尧换下了延信。自此,允禵和抚远大将军一职再也没有什么关系了。
那么,清世宗为什么选择延信呢?一来,延信是清世祖(顺治帝)长兄肃武亲王豪格的孙子,属于小宗旁支,没有继承皇位的可能性。同时,作为清太宗的曾孙,其宗室地位还是可以镇住场面的。因此,用延信接替允禵,不仅可以保持权力平稳过渡,还不存在拥兵自重、率师逼宫的可能性,这是清世宗最愿意看到的。二来,延信和允禵是堂兄弟,而且私交相当不错,用延信替换允禵,允禵本身也容易接受一些,避免了允禵铤而走险的可能性。三来,延信本身的军事才能也不错,毕竟是名将豪格的孙子,差也差不到哪儿去。当然,清世宗选择延信,最主要还是允禵能够接受,不至于铤而走险。而延信后来被清世宗革去黄带子并幽禁,也是因为与允禵的私交遭到了猜忌。
除此之外,清世宗在命延信护抚远大将军印的同时便命年羹尧迅速赶往,与延信共同主事。不久,清世宗又以战事为借口,直接让年羹尧直接接手了抚远大将军职位。因此,虽然允禵不在任了,但是抚远大将军的职权早已被他人接管了,对军务自然没什么影响。实际上,允禵离开后不久,掌握实权的就换成了后来的抚远大将军年羹尧。
⇕≛《雍正王朝》里十四阿哥在西北当大将军,在历史上是真的吗?他回京奔丧对军务有影响吗?
没什么太大影响
≇≇《雍正王朝》里十四阿哥在西北当大将军,在历史上是真的吗?他回京奔丧对军务有影响吗?
谢邀请:是真的,回京奔丧对军务有影响,但在当时也不算罪,那是他家的天下,有没有影响也沒有罪。
------------------
推荐阅读:
2022年,农村60岁老人一次性补缴4.5万元,次月起可领1623元吗?
现在农村的贫困户,低保户很多,这一类人在村里是不是该干义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