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得肝癌?
┣━人为什么会得肝癌?
中国人得肝癌,多数是跟乙肝病毒感染有关,其他还有酒精、黄曲霉素等等因素有关。鉴于多数跟乙肝病毒感染有关,所以我们要预防肝癌,就要正规积极治疗乙肝病毒感染。
目前我们中国有将近1亿的乙肝病毒感染者,其中2000万是慢性乙型肝炎,也只有这2000万乙型肝炎患者可能转为肝硬化、肝癌,剩下的8000万是携带者,一般不会发生肝硬化、肝癌。所以我们治疗的重点应该是这2000万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
很多乙肝(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肝癌,这都是因为没有正规抗病毒治疗导致的,乙肝病毒反复在肝脏肆虐,久而久之造成肝纤维化,肝细胞有破坏后,反反复复,容易导致基因突变,最终发生肝癌。为了预防肝癌,必须积极抗病毒,减轻肝脏炎症后,就能预防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广州南方医院骆抗先老前辈有一句名言:大多数乙肝肝硬化、肝癌患者都是被耽误的,其实只要他们正规抗病毒治疗,大多数患者都可以控制好乙肝,不至于发生肝硬化、肝癌。
目前治疗乙肝最主要就是抗病毒治疗,首选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长效干扰素抗病毒。
﹋▹人为什么会得肝癌?
肝胆胰刘宇斌医生:
肝脏肿瘤可分为良性肿瘤以及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包括了肝细胞腺瘤、肝管细胞腺瘤、肾上腺残余瘤、血管瘤、错构瘤、其它,如中胚层组织的良性肿瘤(脂肪瘤、纤维瘤、混合瘤等);恶性肿瘤包括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肾上腺残余癌、血管肉瘤、其它肉瘤(转移性肿瘤)转移癌转移肉瘤。
肝脏良性肿瘤的病因多为先天性,最为常见的是肝血管瘤。
而肝脏恶性肿瘤的主要病因有:
1.病毒性肝炎,其中以乙型肝炎最为常见;
2.酒精,酒精能够促进肝脏恶性肿瘤的发生和进展,增加恶性肿瘤患病率;
3.饮食因素,进食霉变食物,或者长期食用腌制类的食物也是引发肝脏恶性肿瘤的因素之一;
4.环境因素,遗传因素,某些药物影响,寄生虫影响等。
更多权威肝胆胰医学科普,欢迎关注肝胆胰刘宇斌医生。如有需要,可于每周二周五9点至12点到广东省人民医院(总院门诊楼三楼)肝胆外科诊室进行挂号咨询。
⇎➨人为什么会得肝癌?
3点来源,诱使肝癌
社会的压力
社会在进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已经不如以往只需要简单的劳动力,而是需要体力、脑力共同拥有的人才。因此,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一天24小时已经几乎不够用,加班加点学习、加班、努力赚钱。被生活环境所压,导致年轻人的身体素质也越来越差,抵抗力免疫力也在不断下降。不仅仅是肝癌年轻化,很多病症例如腰肌劳损、肺癌等也都趋向于年轻化。
生活作息习惯
因为环境因素的影响,年轻人的生活作息也渐渐变得不再健康。为了陪客户,抽烟、喝酒;为了完成一个项目,熬夜加班、失眠。殊不知,因为长期的应酬喝酒、酗酒,肝脏需要转化酒精,负担越来越重,直到无法负荷的时候肝脏逐渐硬化,等严重之时,可能已经转化为肝癌;而熬夜,则无法让肝脏得到充分的休息,影响了肝脏夜间的自我修复,因此肝问题就越来越严重。
饮食习惯
对于肝癌来说,一个主要的原因是黄曲霉素。这是致癌的一个物质,主要存在于霉变的食物当中。在夏天的时候,食物都特别容易变坏,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食物就容易被黄曲霉素所污染。年轻人一方面在饮食方面并没有太过慎重,一方面认为就算吃了,自己年轻身体好,不会出什么大事。也因为社会节奏太快,容不得他们精致的为自己做一份午餐,只能吃着剩菜剩饭或者在外吃饭。很可能很多的黄曲霉素就进入到身体当中,成为诱发肝癌的一个致命因素。
心理因素
年轻人的生活压力比较大,不管是家庭、工作,可能都带来比较大的负担。心理压力大,导致精神状态不好,情绪波动太大。内心抑郁无法排解,长期压抑在心中,就可能会提高肝癌的发生率。
ℕ↾人为什么会得肝癌?
肝癌是恶性程度很高,发病率也很高的癌症之一。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19版《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中引用的数据来看,肝癌是当前我国肿瘤致死的第二大原因,也是人群当中第四高发的癌症。
“人为什么会得肝癌?”这个问题,其实是对肝癌发病原因的追溯。了解肝癌常见的发病影响因素,对于识别肝癌的风险人群、预防肝癌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肝癌,不只一种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肝胆不分家”这样一个概念,事实上,从医院里临床专科的设置也可以看出来,“肝胆外科”就是专门处理肝脏与胆囊、胆管、胆道相关疾病的科室。在功能上,肝细胞合成的胆汁是通过胆道系统排入肠道中,起消化辅助作用的。因此,肝脏的里面,不仅存在肝细胞,也同时存在胆管细胞。
癌症,是正常的组织细胞在各种致病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逐步发生恶变所形成的。原发于肝脏内的癌症,并不只有一种,从癌变的细胞类型来看,原发性的肝癌可以大致分为三类:
肝细胞肝癌:是肝细胞恶变形成的癌症,超过80%的肝癌都属于这一种,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肝内胆管细胞癌:是肝脏内小胆管的上皮细胞发生恶变形成的癌症,在原发性肝癌中占少数;肝细胞-胆管细胞混合型癌:同时存在上述两种细胞恶变的情况。之所以要把肝细胞肝癌和肝内胆管细胞癌给区分开,这是因为,这两种癌症的致病因素、生物学特性、影像学表现以及治疗和预后等,都有所不同。
肝癌,致癌因素
医学上,对于肝癌的致癌因素进行了非常多的研究,大部分也在医学界形成了共识。肝癌的发生往往涉及到遗传、环境、饮食、感染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其中,不同的影响因素的权重也有所不同。
肝细胞肝癌的主要致癌因素包括:
感染性因素:感染性因素包括,肝炎病毒感染、血吸虫感染、肝吸虫感染甚至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肝炎病毒的感染,而肝炎病毒的感染中,又以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危害最大。尽管乙肝疫苗,让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的乙肝感染率大大下降,但目前依然存在庞大的乙肝患者和隐形感染人群;化学性因素:化学性因素包括,黄曲霉素、微囊藻毒素、药物滥用、聚乙烯等有机化合物等。其中,被黄曲霉素污染的粮食,仍然在导致很多人患上肝癌,而药物滥用所致的肝癌风险,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不良饮食与生活习惯:影响最大的毫无疑问是饮酒,长期、大量的饮酒是肝癌风险增高的明确致病因素。此外,吸烟、油炸、烟熏等食物的摄入,也被证明与肝癌的发生风险相关;遗传性因素:肝癌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和遗传易感性,家中直系亲属有患肝癌的人群,肝癌的患病风险会明显升高。上述的这些因素,很多也会增加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发生风险,但是,有几项其他的因素,则更特异性地提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风险增加: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这个疾病被证明与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关系非常密切,欧美人群发病率更高,中国相对少见。但是,如果有确诊该疾病的患者,务必要小心肝内胆管细胞癌的风险;纤维性多囊性肝病:这种疾病的患者中约有15%~28%,最终可以转变为肝内胆管细胞癌;肝内胆管结石:这个疾病相对更加多见一些,肝内胆管结石可以引起但胆管内的胆汁淤积,引起慢性胆管炎症,增加癌变风险;肝吸虫感染:肝吸虫的感染,不仅增加肝细胞肝癌的风险,也明显增加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发生风险。哪些风险人群,应该定期筛查肝癌
根据2019版《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中的推荐,在我国,肝癌的高风险人群主要有:
乙型肝炎和(或)丙型肝炎感染人群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存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人群长期食用被黄曲霉素污染的食物存在肝硬化病史的人群有肝癌家族史的人群常规的肝癌筛查,通过健康体检就可以实现,主要是进行肝脏彩超检查以及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的监测,建议高危人群最好是每隔6个月就能进行一次检查。如果肝脏彩超或肿瘤标志物有可疑发现,应该进一步行肝脏CT或核磁增强检查,帮助早期发现早癌病灶。
好的,关注“家有好医赵博士”,请把这些医学小知识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
♠✗人为什么会得肝癌?
一听到肝癌,大家内心都感觉恐怖,毕竟这个病高发,而且预后非常不好,晚期病人非常痛苦。
我分享两个小故事,大家可能就对这个病非常好理解了。
一个男性,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同时长期大量饮酒,乙肝小三阳。
最开始诊断的是高血压,因为血压特别高,住院治疗。
发现血糖也非常高,同时查乙肝两对半是小三阳。
医生给予积极治疗,住院期间血压、血糖控制非常不错。
建议戒酒,低盐低脂饮食,同时要控制总能量的摄入。
回到家,病人并没有按照医生的这个建议开展。
酒依然吃,肉也大块吃。
期间出现了乏力、恶心呕吐等病就诊,医生考虑是慢性肝炎,建议戒酒。
但病人并不理会,认为这也不让吃,那也不让吃,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所以继续喝酒,半年后就诊已经是肝硬化了。
血压、血糖都非常高。
我们说这样你难道不难过?
病人说,就因为难过,才吃酒,酒喝下去,非常好睡觉。
我说酒醒了,你不是一样难过。
病人摇摇头,让开一些药 就回家了。
最后一次见到他是一年后,病人已经肝癌引起肝昏迷了。
另一个女性,家人因为有人肝癌离世。
不巧,她也是在40多岁诊断为肝癌。
这个时候她也非常遵从医生的指导。
但治疗效果并不是特别好,病人病情进展也是非常快。
到后期,病人非常痛苦,疼痛难忍,家人也是感觉非常痛苦。
看着她疼得死去活来,家人内心也是感觉非常绝望。
那个时候医疗还不发达,药物也不是太多 ,病人痛苦离世。
引起肝癌的因素非常多。
1、饮酒是非常典型的,酒精肝发展到肝硬化,最后肝癌是经典的三部曲。
2、遗传因素,肝癌的家庭聚集现象既与遗传易感性有关,也与家族饮食习惯及生活环境有关。
3、黄曲霉毒素的持续作用,我们知道黄曲霉毒素在发霉的花生等粮食类里,它作用的主要靶器官就是肝,容易导致肝癌。
4、滥用药物也容易导致肝损伤,从而导致癌症几率增加。
5、2型糖尿病与肝癌风险增加相关,尤其是同时伴有重度饮酒、慢性病毒性肝炎病人更容易导致肝癌。
6、食物中含有亚硝胺化合物,人如果长期摄入,也容易导致肝癌。
7、肥胖等因素容易导致肝脏脂肪堆积,肝细胞损伤,最后也有可能发展成为肝癌。
总结:引起肝癌的病因非常多,所以我们需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积极治疗各种肝炎,保持良好的心态。
我是你们的朋友晓晓爱健康,本文传播健康知识,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