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明为什么不动黄鹤楼和扒马褂?
〓✜马志明为什么不动黄鹤楼和扒马褂?
少马爷的传统活儿,一向不愿意改动,全力继承前辈遗风。
特别是马三爷表演过的节目,有的连词儿都不带改的。
所以说少马爷是传承多于创新。
不使《扒马褂》,大概率因为找不着能压得住少马爷的搭档,毕竟这段儿马三立老人不是主角儿。
﹌﹌﹌﹌﹌﹌﹌﹌﹌﹌﹌﹌﹌﹌﹌﹌﹌﹌﹌﹌﹌﹌﹌
至于《黄鹤楼》,许是因为难度太大,拎不起来。
话说像马三爷那样使《黄鹤楼》的,可是独一份儿。
私以为似乎除了赵心敏先生,别人都使不出来马三爷的那个味儿,也包括少马爷。
相较于教科书版荣寿老的《黄鹤楼》,马三立老人的版本,解决了人设前后不一致的问题。
马三爷塑造的人物不是老版本“不懂装懂”的人,而是对京剧“一知半解”的人。
您琢磨琢磨,要演出人物“一知半解”的状态,可比“不懂装懂”难了不少。
这个不细说,您多挑几个老版本听听就能感觉到了。
﹌﹌﹌﹌﹌﹌﹌﹌﹌﹌﹌﹌﹌﹌﹌﹌﹌﹌﹌﹌﹌﹌﹌
相较荣寿老的《黄鹤楼》,马三立老人把前边的“追柳”、“谐音”这两番儿都给省了。
这样,跟着的“挑戏”这一番儿就显得特别重要,这里不出彩就抓不住观众。
只看台词,这一番平平无奇,淡淡如水。
但是马三爷唯唯诺诺、含含糊糊、怯声怯气的劲儿,使出来硬是让人回味无穷。
单只这一节,少马爷就来不了。
马志明先生对业务要求一向严谨,按照怹自己的说法:没达到这个境界,就不敢使。
这大概是少马爷不使《黄鹤楼》的主要原因之一。
反观现在许多《黄鹤楼》,不要说“一知半解”,能演出“不懂装懂”的味儿就不错了。
绝大多数都把人物塑造成了“混不吝”的角色,落了下成。
冲着这儿,他们离着少马爷可差着好几扔。
﹌﹌﹌﹌﹌﹌﹌﹌﹌﹌﹌﹌﹌﹌﹌﹌﹌﹌﹌﹌﹌﹌﹌
再而,以我小人的心态揣摩,黄族民先生似乎对腿子活也不太瓷实,这大概也是原因之一。
最后一辙,少马爷没有学过外语,不会说戴“帽帽”…
所以没法演…
不明白的,自己琢磨去。
以上……
▢◙马志明为什么不动黄鹤楼和扒马褂?
黄鹤楼不说了,就说扒马褂。
你现在天津的相声格局里找不出能扮演第三个人的,马志明无论是逗哏还是腻缝都没有什么问题,但另一个人,谁来呢?身份辈分合适的人实在是太少了,马志明能揪着谁去演这段?现在够身份的,也就是田立禾,一推一搡再摔趴下了,李伯祥,俩人关系不好,魏文亮,太娘风格不适合。说到底就是找不到对把子的,像这种作品人物的身份,说话的语气直接影响到舞台效果,因此也就遗憾了。
❃¡马志明为什么不动黄鹤楼和扒马褂?
这两段相声马志明搬不动。再早不知道,由郭荣启、马三立、赵佩如三位大师说的扒马褂,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无人企及。虽然也有别人说过,但都不行。说说扒马褂马志明没有好搭当,说黄鹤楼照样不行。相声是语言艺术,马三立大师可以说是登峰造极。说话的口气,面部表情,形体动作都因浑厚的生活积淀,无不透着极大的幽默感。也听别人说过黄鹤楼,但都象背台词,触动不了听众的心弦,故不会引发会心的大笑。马志明与乃父还是有巨大差距的。
‡┾马志明为什么不动黄鹤楼和扒马褂?
不动《黄鹤楼》是因为黄族民捧不了。不动《扒马褂》是因为找不着第三个人。
✓✛马志明为什么不动黄鹤楼和扒马褂?
他拿的动这两段,可搭子不行,都知道马家是一边沉的,大黄已经够不错,但这两段呵呵,可接不住。太难了。眼儿,扣子,点子,纽子,怎么跟,估计于谦都得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