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秦桧陷害岳飞,欧阳修陷害狄青致死,为什么感觉少有人提呢?
⇐°相比秦桧陷害岳飞,欧阳修陷害狄青致死,为什么感觉少有人提呢?
欧阳修3次上奏,把狄青赶出汴京,害他49岁惊惧而死,却名声无损,依旧是北宋文忠公,后世也很少提及此事。
相比之下,秦桧陷害岳飞的代价可就大了。
作为南宋初年宰相,秦桧被后人骂得狗血喷头,雕像还在岳飞祠前跪了800多年。
同样是陷害功勋卓著的名将,为何欧阳修陷害狄青毫发无损,秦桧陷害岳飞就人尽皆知呢?
狄青功勋卓著,为何被陷害时,不仅无人为他喊冤,连后世都不曾为他沉冤昭雪呢?
要说清楚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先来了解狄青的战神之路。
狄青出身寒门,是真正的白手起家。
少年时,他因为和人打架,被抓进监狱,判处发配充军的惩罚。
但人生可能就是这样,车到山前必有路,只要你奋发向上,就算再低的起点,也有成为人上人的可能。
在军队中,狄青崭露头角,他学会了骑射,而且技艺精湛,很快就得到了赏识。
李元昊叛乱时,30岁狄青前往边疆作战,改变屡战屡败的局面,亲自做先锋,屡立奇功,让西夏人闻风丧胆。
后来,北宋在和西夏对战时,只要挂上狄青的画像,宋军就能士气大振,西夏军就蔫了一半。
因为这场战役实在赢得漂亮,在军队奋斗十多年的狄青,也终于受到宋仁宗的重视。
此后,他不断被重用,被加封,最终在44岁这年,进入执政之列,出任枢密副使。
纯武将靠着战功,居然能出任枢密副使,这在整个北宋都是奇迹。
后来,在平定邕州叛乱的过程中,狄青坚决拒绝向周边小国借兵,出其不意、麻痹敌人,解决了广南叛乱。
这是北宋统一以来,赢得的最大的边疆战争。
宋仁宗非常高兴,立马任命他当了枢密使。
可以说,狄青寒门出身,绝地反击,一路扶摇直上,简直拿了爽文男主的剧本。
然而,就在他当上枢密使之后,他就在没有任何过错的情况下,被贬官、被赶出了京城。
而将狄青贬黜的理由,也滑稽得可笑:
理由1:狄青家的狗长了角;
理由2:狄青家里多此发光;
理由3:狄青因为避水住到了佛殿上……
《宋史·卷二百九十·列传第四十九》:又言者以青家狗生角,且数有光怪,请出青于外以保全之,不报…… 嘉祐中,京师大水,青避水徙家相国寺,行止殿上,人情颇疑,乃罢青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判陈州。
被贬黜后的第二年,狄青就去世了,享年49岁。
正史上是这么写的:
明年二月,疽发髭,卒。(取自《宋史》)
“疽发髭”,就是嘴角长了毒疮。
乍一看,狄青的死,似乎和欧阳修没有半点关系,就是他自己运气不好,被皇帝厌弃,又在被贬之后生了毒疮,抵抗力不好而亡。
但如果你细看史书,就会知道,这件事没那么简单。
我可以很肯定,北宋名将狄青,就是死在了文官集团的运作之下,其中,欧阳修的3次上奏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
在欧阳修上书之前,狄青一路扶摇直上,已经被宋仁宗任命为枢密使。
但欧阳修的3次上奏结束,狄青已经彻底从被宋仁宗信任,到了被宋仁宗厌弃的地步。而整个过程中,狄青什么都没有做,也什么都没做错。
欧阳修的第一次上书:1056年的《上仁宗乞罢狄青枢密》
公元1056年,47岁欧阳修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向宋仁宗提交了一份上书。
在这篇上书中,欧阳修全篇都围绕着狄青展开。
他担心武将权势过高,黄袍加身的事件再度重演;
他认可狄青之前立下的战功,可言语之中尽显轻蔑,“捕贼广西,又薄立劳效”、“如青所为,尚未得古之名将一二”。
甚至,他也直接表明,作为武将的狄青应该知进退,避免自己过多参政,可狄青却当了枢密使,实实在在地和文官一起参政,真是“青本武人,不知进退”。
“但武臣掌机密面为军士所喜,自于事体不便,不计青之用心如何也。伏望圣慈深思远虑,戒前世祸乱之迹,制于未萌。密访大臣,早决宸断,罢青机务,与一外藩,以此观青去就之际心迹如何,徐察流言,可以临事制变。”(节选)
在没有任何真凭实据的情况下,欧阳修还主观判断,认为狄青对北宋政权具有现实威胁。
2年前,欧阳修被陷害遭贬,辞行时,宋仁宗心生不忍,便下令让他以翰林学士的身份研究史书。
如今,欧阳修以研究史书的名义,向宋仁宗上书,分析狄青的行为,也算名正言顺,且似乎不带个人恩仇。
但综合来看,欧阳修上书的基调是,极力建议宋仁宗,将狄青贬谪,把他赶出京城。
欧阳修的第二次上书:《上仁宗论水灾》第一疏
欧阳修的第二次上书,倒也没有过多提及狄青,而是比较夸张地描述了各地水灾情况。
他的用词非常浓墨重彩,比如“号呼昼夜”“人畜死者不知其数”等,意在强调着不是一次普通的灾难,而是一场具有警告意味的天神示警,即“天地之大变”。
紧接着,欧阳修就指出,这样的大变之下,君王必然要思考社稷的安危,当务之急,有两件事情要赶紧做:
一件是尽快选择宗室的贤能之人立储君;
一件便是立刻罢免枢密使狄青。
“且武臣掌国机密而得军情,岂是国家之利?臣前有封奏,其说甚详,具述青未是奇材,但于今世将卒中稍可称耳。虽其心不为恶,不幸为军士所喜,深恐因此陷青以祸,而为国家生事,欲乞且罢青枢务,任以一州。既以保全青,亦为国家消未萌之患。”(节选)
发水灾,和狄青有什么关系?
简单来说,大家可以理解为怪力乱神,即狄青是武将,那么他就不应该出现在朝堂。
而这封上书的阴险用心还在于,年近50岁的宋仁宗,还没有儿子,自然无法立太子。
而国无储君,国本动摇。
因为没有皇储,拥有赫赫战功、又被将士们喜爱的狄青,就是朝堂上最大的威胁。
若是狄青玩一出黄袍加身的戏码,岂不是让历史重演?
这就是欧阳修的险恶用心,将两件看似不相关的事情放在一起,展现自己为国为民的高风亮节,同时暗戳戳表明,想要破局,就只能做1件事:罢免狄青。
只有罢免了狄青,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铲除潜在风险。
而且,他还大言不惭表示,只有罢免狄青,把他外派出去,才能既保全了狄青,也保全了朝堂,属于两全其美。
欧阳修第三次上书:《上仁宗论水灾》第二疏
“今欲救大弊,弭大患,如臣前所陈一二大计,既未果为,而又不思众贤以济庶务,则天变何以塞, 人事何以修?”(节选)
欧阳修的第3次上书,没有直接提及狄青,而是花了大篇幅描述水灾情况,同时举荐了包拯、王安石等人,提出了部分赈灾事宜。
但在后半部分,欧阳修再次花了很大的篇幅,劝谏宋仁宗将狄青贬谪。
为了达成贬黜狄青的目的,欧阳修还搬出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表示天谴已经来到,希望陛下一定要好好深思。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欧阳修的3次上书,阴险之处在于,直接把狄青划入江山社稷的对立面。
重用狄青,就会国本动荡。
想要江山社稷安稳,就必须贬黜狄青。
而对于欧阳修的言论,狄青可能完全不知情,也就不可能有机会为自己辩解。
就算他有机会为自己辩解,武将的嘴皮子,也没有文臣的利索。
而在欧阳修的坚持下,以文彦博为首的文官集团也加大了对狄青的打击力度,合力将他排挤出中枢机构。
这是明晃晃的阳谋,利用宋人畏惧武将的心理,将狄青逼得无处容身。
这是一场针对狄青的阴谋,而狄青的所有依仗,就是宋仁宗的信任。可人心易变,宋仁宗最初并不愿意罢黜狄青,他知道狄青的能力,也知道他有着无可挑剔的忠心。可三人成虎,众口铄金,最后连宋仁宗都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了。
在文官集团接二连三的集体轰炸中,宋仁宗不可避免想到了宋太祖赵匡胤的故事。
当年,赵匡胤也的确对后周、对周世宗非常忠心,但最后,他还是在将士拥护、黄袍加身之下,发动了陈桥兵变。
先例在前,宋仁宗就算再信任狄青,也不得不防备他。
若无欧阳修的上书,若无文官集团的运作,宋仁宗就算怀疑狄青,也不可能真正贬斥他。
但欧阳修为宋仁宗找了一个很好的借口:一切都是为了保住狄青能够善终。
《宋史》:“狄青为枢密使,有威名,帝不豫,讹言籍籍,修请出之于外,以保其终,遂罢知陈州。”
就这样,在欧阳修的3次上奏之下,宋仁宗将狄青免了官,赶出了京城。
你以为这样就完了吗?太天真了。
文官集团并没有因此放过狄青,狄青喊冤离开后,心情郁结,还受到了多方监视。
朝廷每个月都会派太监去看望狄青,一个月两次,顶着探望和关心的名义,干的是监视的事情。
狄青在朝廷立待多年,怎么可能不知道里面的弯弯绕绕?
《野客丛书》:文公直视语之曰:“无他,朝廷疑尔。”青惊怖,却行数步。青在镇,每月两遣中使抚问,青闻中使来,即惊疑终日,不半年疾作而卒。皆文公之谋也。
狄青很憋屈。
他为北宋呕心沥血、战斗十多年,什么都没有做,仅仅因为有战功、军士们臣服就遭到莫须有的怀疑。
莫名其妙被贬谪不说,到了晚年,他每个月还要受太监2次气?
这事,放在谁身上恐怕都难以接受。
更何况,狄青可是那个在战场上威风凌凌的将军。
他心情郁结,到后来,更是疑神疑鬼,总觉得有人要害他。
被贬黜后的次年,狄青就因病去世了。
狄青或许是因病而亡,但这种被监视、被怀疑的郁结和惊惧,也算得上死亡的加速器,因此,我认为,将狄青之死,认定为北宋文官的阴谋也不为过。
如果一定要为狄青的死,找一个罪魁祸首,那么欧阳修当之无愧。
他的3次上书,足以达到“陷害致死”的程度。
但奇怪的事就在这里。
秦桧陷害岳飞,人尽皆知,被骂了800多年,跪到如今都没能站起来。
但陷害狄青的欧阳修,名声无损,被封文忠公,依然是人人称赞的北宋名臣。
少有人知道他陷害狄青,而狄青的冤屈,更是少有人知。
都是陷害名将,为何而欧阳修能独善其身?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3点:
其一,同样是被陷害,岳飞付出的代价太惨重了。
岳飞被秦桧陷害谋反,被宋高宗下令赐死。
据说,岳飞被赐予了“拉胁”之刑,即用重物猛烈锤击胸胁,活活把人打死。
而在谋反的供词上,岳飞悲愤地写下八个字“天理昭昭,天理昭昭”。
一代名将,落得如此结局,闻着伤心、听着流泪。
而岳飞的遗骸,也没有被好好对待,还是狱卒偷偷背出去埋葬的。
岳飞的长子被杀,次子在狱中悲愤而死,三个小儿子业被流放。
这样一笔家破人亡的仇恨,怎么能不让后人铭记?
相比之下,狄青的结局要平和很多。
在明面上,他只是被免官,从中枢调去了地方,然后再地方上病故,并没有遭遇如岳飞一样的残忍对待。
其二,狄青被陷害,是整个文官集团共同作用的结果,顺应了北宋官员制度;而岳飞被陷害,秦桧干的是叛国之事。
岳飞在对金作战即将胜利时,被秦桧陷害谋反,付出的代价,不仅是个人、家庭的代价,更是北宋之辱。
而罪魁祸首秦桧,和金国联合陷害岳飞,不仅是在报个人私怨,更是在叛国。
叛国贼,不管放在那个时代,都人人得而诛之。
毕竟,一个人能够背叛自己的国家,就能背叛任何人。
但欧阳修等文臣,对待狄青的仇恨,并不是出于个人的私怨。
他们反对的是武将入仕,顺应的是北宋重文轻武的传统,害怕的是黄袍加身再次上演,威胁江山社稷的稳定。
换言之,就算我非常不认可欧阳修的关键,但也必须承认,他的上书,做的是他骨子里相信的,真正能够保护江山社稷的事情。
由此,我们也可以认为,狄青之死,是北宋官场风气造成的,是集体运作的结果。
其三,狄青没有被平反,因而知道的人少;而岳飞被重点平反,被后世皇帝特别宣传,以鼓励后来的武官为国效力。
狄青的结局,让人愤慨,可在明面上,他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冤屈。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
狄青虽然被罢官,但没有被定罪,没有入刑,只是从中央官员,变成了地方官员。
狄青去世时,宋仁宗也给足了他体面,亲自在禁苑为他举哀,还追赠他为中书令,为他赐谥号“武襄”。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八十五》帝发哀苑中,赠中书令,谥武襄。
后世的皇帝宋神宗,对狄青也非常好,在给将帅排名时,下令取来狄青的画像,亲自为他做祭文。
由此可知,狄青虽然死得憋屈,但在身后事上,没有任何反差和波折,相当体面。
而岳飞就不一样了。
宋高宗赵构以谋反罪杀了岳飞,自然不可能给他体面的葬礼。
后来的宋孝宗,却直接下令为岳飞平反,并且声势浩大,恨不能人人都知道。
岳飞不仅官复原职,还被追封,他的后人也被找出来录用……
此后,宋朝的皇帝,只要想振奋士气、鼓舞军心,就会把岳飞搬出来,大加赞赏和追封。
从这个层面来看,岳飞被皇室打造成了一个用来鼓舞军心的符号。
而宋朝之后的皇室,对岳飞的宣传也从未停止。
渐渐的,我们都知道了岳飞精忠报国的事迹,知道了秦桧陷害岳飞的事情,我们恨得咬牙切齿,却忘了,可能这些事,不是我们自己想知道,而是有人故意想让我们知道。
至于狄青,他没有被打造成符号,而欧阳修顺应规则而为,自然也无需为逼走狄青付出代价。
以上3点,是我认为欧阳修陷害狄青,很少有人提及的理由。
写在最后
最近研究宋史,看着狄青的故事,我还是很感慨。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处在高位者,若是认知出现了偏差,就会出现极其可怕的代价。
而狄青被贬之后,宋朝武将彻底衰退,到了后期,几乎没有能够领兵作战的将军。
是宋朝的士兵不行吗?其实不是,当年狄青率军平定邕州叛乱之前,宋军也是屡战屡败,文臣都建议花钱向周围小国借兵。
但狄青都拒绝了,他坚信士兵能行,一意孤行,在所有人都觉得他必死无疑的情况下,打赢了这场宋朝最大的边境胜利。
北宋,从来不缺能征善战的士兵,缺的是统筹三军的将帅啊!
ˇ☧相比秦桧陷害岳飞,欧阳修陷害狄青致死,为什么感觉少有人提呢?
说起北宋名将狄青,他的出名程度确实不如岳飞。
我觉得,主要原因是虽然他也遭遇了不公,也曾被人陷害,但是他并不像岳飞那样,被抓进监狱,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狄青最后其实是郁闷而死。
可能他含冤的程度并不如岳飞,故事也不如岳飞精彩,因此,人们更愿意谈论岳飞,而忘却了狄青。
但是我要说的是,狄青的故事同样精彩,同时,通过狄青的遭遇,也可以了解到北宋时期“重文轻武”政策对政局的影响。
狄青的早年生活:为哥哥仗义抵命,却让自己获得了美名
狄青,字汉臣,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出生于河东汾州西河县,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汾阳县。这个地方自古民风彪悍,因此,狄青从小就练得一身好武艺。
根据野史记载,有一次,他们家乡一个绰号“铁罗汉”的小混混横行乡里,与狄青的哥哥狄素发生了冲突,结果狄素失手把他打进了汾河,淹死了。
打死了人,乡里的里正要将狄素扭送官府。这一幕,恰巧被16岁的狄青看到了。狄青很仗义,他马上站出来说,这人是我打死的,以此来保护哥哥。
这时候,里正就转头去抓狄青。狄青说,你们先别忙,我觉得这个人还没有死。若他真死了,你们再抓我也不迟。于是,狄青拼命摇晃这个混混儿,果然,混混儿吐水数升,活了过来。
由此,狄青名声大噪,人们都觉得狄青是个神人。
或许是因为狄青练武的原因,他变得非常不安分,经常和人打架斗殴。果然,有一次,他被官府抓了,还被带到首都开封审理。史书上并没有说狄青犯了什么案子,但是被抓到首都开封,应该不会是小案子。后来,他被征招到了宋朝军队之中。
狄青刺字从军:从一个阶下囚变成军队士兵
这里,我们要稍微说一下,宋朝军队为什么非常软弱,在与金朝等政权的战斗中,屡战屡败。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宋朝政府瞧不起武将和士兵,所谓“好男不当兵”,因此没人愿意当兵。
宋朝政府只好把很多罪犯招入军队,罪犯压根就没什么作战精神,能活命就不错。因此,宋朝军队毫无战斗力。
罪犯进入军队之后,为了进行区分,必须要在脸上刺字。于是,狄青的脸上也被刺上了字。
狄青进入军队之后,训练异常刻苦,最终从一个普通士兵成为了低级军官。
从士兵到将领:狄青改变了宋朝每战必败的局面
1038年,西夏首领李元昊建立了帝国,公开与宋朝决裂,随后就开始攻打北宋的边界。北宋紧急向西线增兵,狄青终于获得了机会,狄青被任命为延洲(今陕西延安市)驻军营指挥使,成为管辖五百人的军官。
狄青作战勇敢,于是受到了陕西经略副使范仲淹和韩琦青睐。军队中已经很久没有出现作战英勇的将帅了,两个人非常高兴。
范仲淹还特意送给了他一部《左传》(可能是想让他学关于),告诫他,将帅不知古今,不过是匹夫之勇。狄青于是潜心读书,熟悉了兵法。
随后,狄青的职位如火箭般开始上升,先后做到了泾原招讨副使,并加授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和团练使的头衔,后者可是禁军的职位,带领两三万人。由此可见,狄青已经快做到了武将最高的职位了。
后来,北宋又跟辽朝进行谈判,为了安定北方,狄青又被调往河北真定路,任副都部署、经略招讨副使,负责河北的防区。
狄青官职飞速的上升,遭到了文官系统的嫉妒和反对。尤其是你作为一个脸上刺字的罪犯,竟然做到那么高的职位,这是违反了“重文轻武”的祖宗之法的。
狄青官职太高,遭到文官们的反对:以赵匡胤的故事说服宋仁宗
尤其是先前欣赏他的韩琦,此时也开始对他轻蔑了起来,甚至产生了矛盾。有一次,韩琦设宴请官员们喝酒,宴会中有一个叫“白牡丹”的官妓直接管狄青叫“斑儿”,意思就是脸上刺字的人。狄青当天没有说什么。
结果,转天启狄青就把这个“白牡丹”用鞭子抽了一顿,韩琦大怒。于是,找了个机会,发现狄青手下的将领克扣军饷,就将其斩首,任狄青如何求情,都不为所动。
虽然文官们上书弹劾狄青,但是宋仁宗偏偏信任他,因此,狄青的官职继续往上升。狄青又纷纷平定了广源蛮族的反叛,打了北宋难得的大胜仗。
宋仁宗想让狄青进入枢密院担任枢密使,这就相当于国防部长了,可以掌管全国的军队。此前,枢密使一般都是文臣担任,宋仁宗这一回想任用武将。
结果,宋仁宗这一想法立即遭到反对,曾经支持狄青的宰相庞籍率先对仁宗说,想当初,太祖皇帝赵匡胤手下的大将慕容延钊和曹彬消灭南唐,都没有获得枢密使的职位,狄青的功劳怎么能和他们相比。
最终,庞籍说动了仁宗,仁宗决定通过封赏狄青的两个儿子来答谢狄青。不过,后来事情还是出现了转机。这个转机并不是仁宗意识到狄青的价值,而是文官之间的权力斗争。
有一个参知政事梁适上书支持狄青做枢密使,其目的是排挤现任的枢密使高若讷。按照宋朝的惯例,如果现在宰相出缺,顶上去的官员应该是枢密使,其次才能轮到自己。可是,如果狄青当了枢密使,他是武将,朝廷不可能会让他当宰相。于是,梁适可以扫清前面的障碍。
果然,他说服了仁宗,仁宗任命狄青当了枢密使。这应该是狄青人生的巅峰时期。
狄青从人生巅峰跌落,欧阳修并没陷害他,而是受到当时观念的影响
但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狄青遭到了整个文人集团的反对,文官们还经常拿他脸上的字取笑。
很多官员捕风捉影,陷害狄青。比如,知制诰刘敞跟仁宗说,他发现狄青家夜晚经常发出奇光,这个景象和当年朱温篡唐一摸一样。
其实,是那天晚上官府不让百姓家点蜡烛,以此防止火灾。结果,狄家管家忘了告诉狄青这事,狄青一家晚上在家中烧纸祭奠亲人。
类似的谣言还说了很多,逐渐的,仁宗也开始有点嘀咕了。
到了嘉祐元年(1056年)夏天,仁宗病重,招来翰林学士欧阳修等人商议皇位问题,不知怎么又说到了狄青。
有人说,欧阳修陷害狄青。其实并不是这样,欧阳修只是受那个时候观念的影响,反对狄青做枢密使而已。
欧阳修说,武臣掌握朝廷的机密和军情,这难道是国家之利么?即使狄青本人没有恶意,但是如果被军人们拥戴,他不是就要反叛么?
这完全是以赵匡胤陈桥兵变进行告诫。欧阳修是历史学家,对于历史非常了解。因此,仁宗被欧阳修说动了,开始想罢黜狄青。
宰相文彦博建议仁宗,索性给狄青宰相官衔,安排他到地方上赋闲。仁宗同意了。狄青知道后,前来喊冤,文彦博直接就告诉他,皇上罢免你,没有其它理由,就是朝廷怀疑你。狄青听后,大吃一惊,惊恐得连退几步。
这与岳飞“莫须有”的罪名何其相像。
后来狄青来到陈州任地方长官,但也只是个挂名,并无实权。仁宗还对他不放心,每个月两次专门派宦官前来探问,其实就是监视。
狄青每天处在惊恐之中,结果在陈州不到半年就去世了,终年50岁。
狄青就这样,在宋朝的制度之下,成为了一个悲剧。
❤➩相比秦桧陷害岳飞,欧阳修陷害狄青致死,为什么感觉少有人提呢?
狄青之死与岳飞之死是有相同之处,却也并非奸人陷害那么简单,秦桧背后的赵构与欧阳修身后的宋仁宗亦有不同,岳飞是被莫须有的罪名杀害,而狄青是以“朝廷疑尔”的名义被贬,两者死亡的直接诱发原因也不同。欧阳修虽然三次上疏贬青,但真正能够代表士大夫集团的倒青领袖是文彦博,而这背后是宋仁宗的破格提拔动了文人集团的奶酪,岳飞案的背后则是赵构军政改革架空家军将领,一个是恩宠过甚导致文臣排挤,一个是削权过急上演的君臣双簧。相比较岳飞的民族大义流芳百世,狄青之死显得更为憋屈。
圈粉宋仁宗、成为全国“偶像”
都说时势造英雄,狄青就是一位时代造就的偶像人物,这一切都是源于西夏李元昊反宋。狄青家境贫寒,贫寒到父母姓甚名谁都没有留下一丝记载,还在十六岁那年替相依为命的哥哥抵罪而刺配入军,如果没有西夏的反叛,他也可能就一辈子呆在禁军大营里,做一个平凡的小人物。当李元昊反宋以后,宋朝由于澶渊之盟以后常年休战,军队战斗力急剧下滑,三次大战皆败于西夏,据说损兵折将50余万。狄青就是随着大宋禁军开赴边疆,开始了他的传奇军事生涯。
狄青在与西夏的战争中,由小军官带队杀敌,一路连战连捷,成为宋军整个战争中零星的亮点,四年的时间大小二十五战无一败绩。在朝内的宋仁宗长期得到的军报都是宋军大败,惟独这个狄青偶有捷报传回,这就使宋仁宗产生了好感与好奇,于是就想招见狄青。可正当招见的旨意到达前线,西夏又开始进犯渭州,狄青此时已经是前线宋军的精神依托,故而脱身不得,宋仁宗失落之余,令画师到前线给狄青画了一副肖像图,之后带回京城,将画像挂在皇宫之内以示嘉奖。此事很快在前线和整个宋朝传言开来,这可能也是宋仁宗鼓舞士气的一种方式,狄青就这样被宋仁宗推上神坛。且在宋夏战争结束以后,狄青由一个前线指挥官升级为大宋军队的高级将领。
宋夏战争虽然结束,但西夏对于北宋造成的威胁和心理阴影尚在,当广西地方将领侬智高受到交趾攻击后,请求北宋援助,并希望带领壮族部落内附北宋,而北宋朝廷的政策是“保北弃南”,故而直接导致了侬智高的叛乱。这个侬智高也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他研究的三人作战小队使前来镇压的宋军毫无办法,这个三人作战小队也被后来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效仿,可以看做是“鸳鸯阵”的前身。正当其他将领拿侬智高没办法时,又是狄青出兵才平叛了侬智高势力。宋仁宗之前派出一波文臣都平不了侬智高,狄青一到便平息叛乱,因此宋仁宗决定将狄青提拔为全国军事最高长官枢密使,狄青的命运就由此发生了变化。
特定政治环境下的“如坐针毡”
“臣伏见兵兴以来,所得边将,惟狄青、种世衡二人,其忠勇材武,不可与张亢、滕宗谅一例待之。”——欧阳修
北宋是一个重文抑武的朝代,如果未涉及核心权利圈,武将在外打仗卖力都会受到文臣赞扬褒奖,欧阳修也是如此,狄青在西夏打仗时没少受欧阳修夸奖。但宋仁宗将枢密院长官的位置赏给狄青,这就损害了文人士大夫集团的利益,因开国以来,从未有武将担任枢密院正职长官的,权重者也只是加枢密院副使之职。所以宋仁宗的这个人事提拔,对于狄青来说并非好事。有宋一朝讲究“学而优则仕”,狄青只不过是从普通士兵走上来的将领,而在北宋的各大边关,往往也是朝廷派文臣任正职,武将任副职。
(欧阳修剧照)
文武之间的地位差距还不仅仅表现在职位上,例如狄青担任定州总管时,其上司是进士出生的韩琦,当狄青的老战友焦用带兵路过狄青防区时,狄青就留他逗留一日叙旧。逗留期间,焦用手下士兵向韩琦举报他克扣粮饷,韩琦也不管焦用属于哪个地区管辖,二话不说将其扣押,问罪审查期间,狄青竟然不敢进韩琦的房间,只是在门外大喊“焦用有军功,好儿”,韩琦破口大骂到“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此岂得为好儿耶!”由此看出,在韩琦眼里,根本没有给狄青留面子,并从心眼里看不起武人,随后还“立青而面诛之”,即当着狄青的面杀了他的老战友。
狄青被任命枢密使后,由于军务耽误了上任时间,枢密院里的同僚白等了几日,便不顾上下级关系,破口大骂“迎一赤老,屡日不至”,而后朝中其他同僚便将枢密院称为“赤枢”,这个赤就是讽刺狄青脸上刺字留下的疤痕。而这里并不是针对他年少为兄抵罪时的刺字,在北宋军制中规定,只要是军人,就要在脸上刺上番号,这与犯罪刺配虽有不同,但北宋军人在士大夫眼里与罪犯无异。就连歌妓在一次宴会中向狄青敬酒,也调侃到“敬斑儿一盏”,可见士兵出身的狄青多么不受待见。
由上述可见,宋仁宗提拔狄青做枢密使,这是文人集团最不愿意接受的地方,他们不容改变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权格局,因而劝贬之声至始至终都未停过。欧阳修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核心人物,劝阻宋仁宗属情理之中,不光是欧阳修,素有铁面正直的包拯也同样劝阻仁宗的任命,但终究未使仁宗动摇。在狄青担任枢密使的四年里,文臣集团多加排挤,亦利用小事情抨击狄青有谋逆之心。有一次狄青在半夜祭奠先人,按照开封城的规定,夜过三更是不允许使用明火的,但宋人祭奠先人往往又是半夜进行,所以形成一套完整的报备制度。而狄青此次并未上报,夜间开封城里的望火台发现狄青家中有明火,于是赶紧走程序前往狄青家灭火,结果发现狄青只是祭奠烧纸。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也有过一次,那就是朱温起兵之前,家中祭奠先人并未报备,所以这让文人士大夫抓住了把柄,抨击狄青有朱温之志,带头的便是欧阳修、刘敞等人。
(文彦博剧照)
“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情,所以才有陈桥之变。”——《野老纪闻》
此事在宋仁宗眼里并未当回事,但狄青却是一位低调的偶像派,他在战西夏的时候就被宋仁宗推上神坛,老百姓对其崇拜至深。狄青在军中虽法令严明,但也非常体恤士兵,获得的封赏往往都分给部下,因此军中口碑极佳。还有一点不得不说,狄青是一位大帅哥,宋哲宗时期为公主选驸马,规定的颜值标准就是狄青之子狄咏,这是狄青帅气的一个侧面证据。由于狄青对西夏作战时尝尝带着铜面具,因此民间也传言狄青太过帅气,在战场上没有震慑力,故而才戴上面具,颇有兰陵王的风范。这样一位集颜值、能力、品格于一身的偶像,怎能不得民心,不得军情呢?但这也是他最危险的一个方面,宰相文彦博正是抓住此事,以陈桥兵变为典故,劝说仁宗免了狄青之职。
(宋太祖剧照)
就政治环境而言,太祖为立国正名,大肆封赏柴氏后人,又是丹书铁券,又是拜将封侯,为了树立“禅让”之名。所以文彦博以陈桥兵变为劝说的理由,我觉得并非真实,朝臣对此事应当闭口不谈方为明智。但狄青得民心,得军情是现实情况,宋仁宗也不会视而不见,文臣集团由此入手也恰到好处。狄青被免职之后到文彦博处讨说法,文彦博只言六字——“无他,朝廷疑尔。”此话一出,《宋史》记载狄青的反应是两眼呆滞,吓退数步。随后被贬陈州,朝廷每月派使臣“抚慰”两次,这种抚慰无疑是监视狄青的举动,说明仁宗确实担心狄青的群众基础和军中口碑。狄青赴任陈州半年后死去,按照史料记载,他是因“疽发于髭”而死,也就是长了毒疮,但就前后事件联系来看,狄青应该是被朝廷的免职与抚慰活活吓死的。
(赵构、秦桧剧照)
综上,岳飞之死死在民族危亡之际,并在各种文学作品中得到宣传,甚至带有不能兴复疆土的遗憾。赵构在淮西兵变之后力图削弱各路家军实力,又有金人以归还生母为议和条件,岳飞坚持抗金事业与赵构心中战略背道而驰,恰巧秦桧是主和派官员,所以秦桧与赵构的君臣双簧直接害死了岳飞。反观狄青,北宋军国大事已定,政治环境偏向于内部治理,并无开疆扩土或抗击外侵的大事,只因文武之间的利益划分,狄青被排挤出核心权力圈,受到猜忌与监视后,心中竭虑,又因患病在生,故而郁郁而终。与岳飞的轰轰烈烈死于莫须有相比,狄青更加憋屈,且岳飞死后不久得到昭雪,狄青有冤无处喊,一代名将陨落的毫无声息。
参考资料:《宋史》、《三朝北盟会编》、《江邻几杂志》
▮☩相比秦桧陷害岳飞,欧阳修陷害狄青致死,为什么感觉少有人提呢?
自古以来,文臣武将之间矛盾很难调和。一方面文臣看不惯武将粗枝大叶,不拘细节的作风;另一方面武将不满文臣利用自己的刀笔小技迎合上意,毫无提刀上阵杀敌之力。
宋朝自太祖皇帝开国建邦以来,一直采取“文治”的国策,厚养士人伴随着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社会地位不断地提高,相对应的武将在朝廷的地位日益下降。整个两宋历史上文武之间的斗争,最出名的是秦桧岳飞和欧阳修狄青。虽然都是文臣迫害武将,秦桧却遗臭万年,欧阳修仍不失被后人敬仰。究其原因有三点:
政治时局不同
宋仁宗是北宋开国以来第四位皇帝,经过太祖、太宗、真宗三朝艰苦创业,等到宋仁宗一朝,天下虽然没有完成大一统,但整个政治时局是非常稳定的。再加上宋仁宗起用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使得仁宗一朝出现“庆历嘉祐之治”。整体上来说,北宋仁宗时期社会趋于稳定,没有大规模的边塞战乱,欧阳修和狄青之间的斗争是政见之争。
南宋高宗由宋徽宗第九个儿子康王赵构建立。此时,南宋政权如襁褓中的婴儿,非常脆弱,大有摇摇欲坠之势。靖康之变后,宋朝完全失去对北方的控制,只能偏安南方一隅。此时此刻,秦桧不顾国家安慰大搞特搞朝廷斗争,于南宋政权非常不利,秦桧害死岳飞就等于失去对南宋北部的防御,也等于弃江山社稷、黎民生死于不顾。
秦桧与欧阳修的履历不能比
欧阳修是根正苗红的宋朝赵氏家臣,即使与狄青政见不同,但目的都是出于维护北宋政权的稳定。虽然欧阳修的政治远略不及其文学书法造诣的十分之一,但欧阳修能够做到为人刚正不阿,处事不偏不依。深得当时同僚,和后世学者的尊敬。
秦桧不用多说,压根不值一提。早些年效忠北宋朝廷,靖康之变发生后,跟随徽宗皇帝被金人俘虏北国。秦桧面对金国人的穷凶极恶,丝毫没有屈服,破口大骂金国野蛮之邦。后来被完颜昌赏识,招为幕僚。偶然得到机会逃回南宋。从此以后的秦桧性情大变,由主战变成求和,而且极力打压朝廷的中的武将。
历史界推测,秦桧携家带口不可能完成南逃。非常有可能是完颜昌故意放秦桧回去,两人在敌国相互有接应。后来完颜昌政治斗争失败打算投靠南宋被抓很有力地验证这条推测。
岳飞与狄青不同
岳飞在南宋时期是保家卫国的民族英雄,是保护中原汉文明的四梁八柱。而且岳飞主战是正确的,宋金之间必须以开战的方式才能保存中原文明的火种。
狄青则不同。虽然狄青是对抗西夏的名将,但是西夏这个国家本身就没有任何政治远略,之所以发动战争就是想讹一点钱。如果倾国家之力攻打西夏是一份赔本的买卖,倒不如给西夏一些钱财,打发他走。金国就不同了,先是灭掉辽国,对于宋朝也是怀着征服的心态。
所以,秦桧是宋朝时期中原汉文明的汉奸,岳飞是力挽狂澜、匡扶社稷的四梁八柱,二人是关于一场民族存亡的斗争;欧阳修和狄青之间则是政治主张的不同,所以历史名气没有前者大。
┡☻相比秦桧陷害岳飞,欧阳修陷害狄青致死,为什么感觉少有人提呢?
提问者可能是张冠李戴了!排挤掉狄青的是文彦博,论名气还真比不了欧阳修。欧阳修的来头大了去,虽然仕途坎坷,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登峰造极,其造诣用空前绝后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另外欧阳修是个刚正不阿,且心胸豁达的人,这也是其一生不怎么得志的重要原因。所以说,下三烂的事情他真做不出来。而且,欧阳修特别赏识狄青,也给了他很高的赞许:臣伏见兵兴以来,所得边将,惟狄青、种世衡二人,其忠勇材武,不可与张亢、滕宗谅一例待之。
文彦博为人怎么样且不说,但肯定会在皇帝面前混的很开。在《三侠五义》或是《白眉大侠》两部小说中,文彦博出场的次数虽然不多,但都是以积极正面的形象示人。小说毕竟不能完全代表真实的历史,宋仁宗算的上是一位有道名君,历史对他也有不错的评价。但在对待狄青这件事上却表现的心胸狭隘,也是很大的败笔,甚至成为其人生的一个污点。
文彦博当时的官职为同平章事,与官居枢密使的狄青官位差不多。文彦博之所以容不下狄青,是因为宋朝文臣骨子里自带三分的优越感,很是瞧不起善武寡文领兵打仗的将军。一介武夫怎么也能和养尊处优的文人平起平坐呢,这就是文彦博耿耿于怀的关键点。于是他在仁宗面前搬出了太祖的事迹,仁宗听了又冒出了冷汉。
在这里我们很容易想起唐玄宗时期的奸相李林甫,李林甫在宰相的位置上混了长达17年,这在历朝历代是绝无仅有的事情。当时的三镇节度使王忠嗣战功显赫,深受玄宗的器重。在唐代很是讲究“出将入相”,李林甫怕自己手中的权利落到王忠嗣手中,于是编织了许多罪名陷害王忠嗣。结果昏昏欲睡的唐玄宗听信谗言,准备杀掉王忠嗣,幸亏大将哥舒翰求情,王忠嗣被贬外地,不久郁郁而终。
狄青与王忠嗣的命运结局很相似,但文彦博与李林甫和秦桧又有本质的区别。文彦博排挤狄青的目的是在奉迎宋仁宗,李林甫陷害王忠嗣完全是出于一己之私,秦桧杀害岳飞是为了达到投敌叛国。所以说,文彦博并没有秦桧一样的险恶用心,自然也不会被世人所唾弃。
另一方面,狄青和岳飞的历史作用也不相同,虽然一生建功无数,但与岳飞并不在一个级别。首先狄青平定的是叛乱,当时李元昊建立的西夏国并没有得到宋朝的承认,宋朝一直视其为臣民。后来李元昊起兵反宋,宋朝视其为内乱,狄青不负众望,把李元昊打的向宋称臣。同样宋朝派狄青向西南用兵也视作为平定内乱。而岳飞进行的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反侵略战争,最终被秦桧陷害致死关乎到了国家的生死存亡,同时也是整个民族的悲哀,老百姓自然对其恨之入骨。
所以,题目提到的秦桧陷害岳飞和欧阳修(文彦博)陷害狄青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是非曲直老百姓看的很清楚,狄青之死是宋仁宗的责任。宋朝的皇帝最忌惮的就是武将建功,仁宗皇帝用的下作手段不外乎五代后期的光荣传统,文彦博只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秦桧杀害岳飞完全由其一手操纵,并积极实施,目的是完成金国下达的任务,赵构只是无奈的接受罢了。而老百姓最痛恨的就是卖国求荣,秦桧自然也就成了千古罪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