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有没有武当这个门派?如果有的话,武当派有没有习武之人?
↮▅现实中有没有武当这个门派?如果有的话,武当派有没有习武之人?
“武当派”是有原型的,武当山道教也确有习武之人。
其实,“武当派”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武当山作为道教的圣地,山上分布着大大小小诸多的道教门派。山上的诸多门派都以真武大帝为主神,因此武当山的大小门派都可称为武当派。
道教人士练武术,也是历史上的客观存在,而且将导引动功、丹功与拳术融为一体,进行修炼,在云游四海时,以驱兽防身、攀山越岭之用。
通常说的“武当派”,是明初武当山形成的道家学派,确实与张三丰有关。
在中国武术界,峨嵋派与少林派、武当派鼎立而三始于明代,而武当与峨眉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得更为久远。可是由于历史资料的匮乏,能够找到这三派起源的记载寥若晨星,故1985年出版的《中国武术史》也未能论述三派的起源和发展演变过程。目前关于这三派的起源,都只有传说:少林派相传是南北朝时期来华的古印度高僧中国禅宗始祖达摩传授的,武当派相传是古代道家所传的,而峨嵋派则相传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司徒玄空创编的通臂拳。
武当山上的道派,几经沧桑,道观人士间或断代,武术也随之失传颇多。随着农民起义、反清斗争等沧海桑田的历史进程,有的武当武术也随之散于各地,民间也确有道人传拳之信息。
张钦霖遇见黄山老道,得传三趟太极拳,共分八段15节,361式。其中第六节有“耕牛救主八卦掌”,是从董海川的八卦掌里演化而来,是太极拳与八卦掌的完美结合。被称作“武当太极第三路太极拳”,即“张钦霖式太极拳。”
黄宗羲黄百家的著述,记载有武当丹士张三峰传下内家拳;清朝末期传出武当犹龙派太极拳,民国李景林传承有“武当剑”;武当山失而复得的“太乙五行拳”,此拳溯至明弘治(孝宗朱祐樘年间(1488—1504)武当山道教龙门张守性,等等(其他文章所述的门派拳术颇多,此略)。
最著名也有争议的是《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有“此系武当山张三丰所著”的题字。同时也说明-----当时有武当道人会武术的。
1929年,傅建秋到武当山以武会友,与徐本善交流武艺。傅建秋成为武当龙门派传人。道号“ 傅合山” 。1931年5月,贺龙率领红三军进军武当山区,武当山众道士主动腾出紫霄宫西道院等地方。清晨,贺龙军长还随徐道长在紫霄宫前学练武当拳。
武当山道教的历史
唐贞观年间(627—649),武当山道士斋醮祷雨有应,太宗敕建五龙祠,代宗时敕建太乙观、延昌观。五代时,高道陈抟隐武当山九室岩,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
流传而来的传闻中,陈抟与红拳、通背拳等武术拳种有渊源。
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敕封武当真武神为“镇天真武灵应佑圣真君”,宋代武当道教影响日甚,武当道士道术已显名于世。
元末明初,武当山道派有武当清微派、全真派、正一派、茅山派等。
道家学术,在晋宋元三个时期,另有三家,均为诸家所重视,而不入派系之列者:即汉之魏伯阳,著有《参同契》,以阴阳五行炉火丹鼎之说而言道者。宋之陈抟,以易理无极太极之学,而言丹道,数传至邵康节,发挥易数之学,至于鼎极,并渐变溷入儒家之理学。宋元之间张三丰,以烧炼丹法修气调御为主者。此之三者,当以魏伯阳为丹道正统之宗祖,陈抟不失为道家之真,张三丰则为方士中之卓越仙才。
明洪武初,张三丰居武当山修道,嫡传弟子丘玄清住五龙宫,卢秋云住南岩宫,刘古泉、杨善澄住紫霄宫,形成了一个与全真道教义教制及宗风都有所不同的道家学派,其派与陈抟一派有渊源关系,当时官方将其归于全真道。
明代任自垣《太岳太和志》卷6“张全一传”载:“洪武初来入武当,拜玄帝于天柱峰,搜奇览胜。……命丘玄清住五龙,卢秋云住南岩,刘古泉、杨善澄住紫霄。又寻展旗峰北陲,卜地结草庐,率高真香火,曰遇真宫;黄土城卜地立草庵,曰会仙馆。语及弟子周真德:“尔可善守香火,成立自有时来,非在子也。至嘱!至嘱!”
丘玄清(1327——1393),又作邱元靖,武当山五龙宫的住持道长。洪武14年(1381),经有司选拔举荐,丘玄清直接提拔到朝廷任职。官拜监察御史,又晋升为太常寺卿、诰封三代,祖宗蒙庥。
张三丰主张“三教合一”,提倡丹功修炼“内药养性,外药立命,性命双修,方合神仙之道”。
后来,张三丰离山远游,明成祖多次派人寻访“真仙”张三丰而不得,更扩大了武当道教的影响。
明代武当山道教的兴盛,与明廷钦重张三丰有一定关系。
按《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卷二,首列《重阳祖师十论》,可见张三丰后世视其为全真道传人。张三丰主张理综三教,修己利人,其内丹功法基本上属于北宗与南宗结合的先性后命、性命双修一路。
道家学术,内容罗致极广,举凡天文、地理、阴阳、术数、医药、星相、符箓、技击等学,皆其所尚;以之配合服气、炼养、服饵、烧炼等而归入于玄微。地理之有堪舆,术数之有卜筮,符箓之有驱遣,技击之有剑术与外功(炼形气合一为剑术之最高造诣,以炼气炼筋骨为内外功之分途)。无论为学为术,要皆归合于道。
在永乐十一年(1413年),朝廷在武当山大修宫观,传天师法箓的正一派道士张宇清等奉令到淅江、江西、湖广、山西、河南、陕西等省和应天府,挑选道士四百余人来充实武当宫观,从中选拔二十余人担任各宫观提点、住持,张氏所荐多是正一道所属的上清、清微等派。这些新组成的道观,皆以真武为崇祀,奉张三丰为道派祖师,被统称为“真武玄武派”(即后来的“武当玄武派”)。
从明代开始,入武当修炼的各派道士都自称武当道,都以张三丰为祖师。
明代武当道场成为“皇室家庙”,天下高道汇聚武当,武当道地位日高。世称“武当道派”。
北京白云观藏《诸真宗派总薄》中,以张三丰为祖师的武当道派有真武玄武门、自然派、三丰祖师自然派、三丰祖师日新派、日新派、三丰祖师蓬莱派、三丰派等。
道教修真人士,习惯于各自修行,相对于寺院,没有统一管理。王重阳门下弟子成为七个门派,张三丰云游所授弟子成为了十数个门派。
清朝康熙二年(1669年),全真龙门派“中兴之祖”王常月率徒从北京南下传道,曾在武当山玉虚宫立坛授戒,此后,该派道士成为武当道教的主体,全真派取代正一派而占居全山主要地位,全真龙门派道士遍布武当山各大宫观。
自乾隆年间废除僧道度牒制以后,僧道数量增长很快。康熙年间,王常月(1522——1680)的龙门派名声大盛,皈依受戒者甚多;至乾嘉年间,全国各地,甚至全真道历来影响甚微的东北、西北、西南地区,也都出现龙门派活动的踪迹。在云南鸡足山,还有被称作“龙门西竺心宗”的特殊道派。该派创始人鸡足道者(原名野怛婆阇),本为月支国人,自称元末从印度来滇,精通“西竺斗法”,皈依王常月门下,改名黄守中。
在清朝,重在利用宋明理学治世,对道教不如明代重视,且检束更严,加之鄂西北山区战乱频繁,反清斗争和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清朝的军事镇压也非常残酷,道众生命也无保障,武当道教逐渐衰落。
咸丰六年(1856),高二先等领导的红巾军起义爆发,以武当山为主战场,紫霄宫、南岩宫、朝天宫、太和宫等,受到严重破坏,紫霄宫几无道士。但武当山毕竟道教基础浓厚,依然有较大的影响力,各地信士到武当山进香活动仍兴盛。
同治初,杨来旺来武当,拜龙门道士何阳春为师,立志修复诸宫,经荐为紫霄宫道首。他率领门徒王复渺、苗复清、徐本善、程合星等,经十余年的努力,修复了被破坏的一些宫观及桥梁、道路。
民国时期,武当山道教遭受到兵火匪乱的侵扰,宫观长期失修,道众生活无着,被迫离山出走。其间,徐本善等人为复兴武当山作了大量工作。
徐本善(公元1860-1932年),著名道士。1929年,傅建秋到武当山以武会友,与徐本善交流武艺。傅建秋成为武当龙门派传人。道号“ 傅合山” 。1931年5月,贺龙率领红三军进军武当山区,武当山众道士主动腾出紫霄宫西道院等地方。清晨,贺龙军长还随徐道长在紫霄宫前学练武当拳。
民国二十年(1931年)秋天,红三军撤离武当山后,国民党政府军第51师陈永泰部进驻紫霄宫、周府庵等宫观,使常住道士逃避一空,徐本善、尹教盛等人也被反动武装杀害。
道家(或道教)武术
一说到道家的修行,某些人就只会想到打坐炼丹,一方面是因为丹道的流俗,另一方面还是自身的学修不足所致。
道家之术,常称为“仙术”,其实追求养生长生的养生功法(五禽戏、八段锦、华山老人调气二十四式等),在古代就属于“仙术”。
仙术,就是“山术”,山人之术。古代修道大多选择宁静的深山修行,这是“山”字的由来。
晋代葛洪编著的道教典籍《抱朴子·内篇·登涉 》中,就有入山需会“山术”的说法。
在《登涉》的开篇就说了:“为道合药,及避乱隐居者,莫不入山。然不知入山法者,多遇祸害。故谚有之曰,太华之下,白骨狼藉。皆谓偏知一事,不能博备,虽有求生之志,而反强死也。山无大小,皆有神灵,山大则神大,山小即神小也。入山而无术,必有患害。或被疾病及伤刺,及惊怖不 安;或见光影,或闻异声;或令大木不风而自摧折,岩石无故而自堕落,打击煞人;或令人迷惑狂走,堕落坑谷;或令人遭虎狼毒虫犯人,不可轻入山也。”
史料记载中的,张三丰就是一位“或处穷山......洪武初来入武当,拜玄帝于天柱峰,遍历诸山”的云游道人。他常常游深山,访高人,学丹道。
《重阳立教十五论》中“第二云游:参寻性命,求问妙玄,登巇崄之高山,访明师之不惓,渡喧轰之远水,问道无厌”。
经过历史的演变,晋代葛洪所述的“山术”也演变成为“道门五术”。
“道门五术”是修行人修道的根本所在。《金篆玉函》记载,道家五术,指的是五种玄门道术,分别是“山、医、命、相、卜”。
其中的“山”术,包含了食饵、丹法、玄典、拳法、符咒等。其讲究自身与大自然内外阴阳两种力量的配合运用,其大抵亦涵盖修性与修命两个大的主体部分,而两者又可以互相融合,遂达性命双修。
食饵”:利用补药、丹药及日常饮食以加强体力,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丹法”:运用道家三元丹法,摄取宇宙能量(真一之气),以运化精、气、神,进而增进体力的一种方法。
“玄典”:以老子、庄子思想为基础,进而达到修心养性的一种方式。
“拳法”:以习练各种内家武术,打通十二经脉,以增强体魄的方法。
“符咒”:其主要作用是调动灵界的能量,增强自信以利于趋吉避凶等的一种方术。
“山”术,就是利用禅、静坐、武学、食疗等各种方法以培养完满人格的一种学问。
关于太极拳,与武当道教、张三丰有什么关系? 目前,除了《王宗岳太极拳论》中“张三丰遗著”的注释,并没有确凿的旁证。
有人认为,太极拳始于戚继光与刘草堂,因为太极拳的招式来自戚家拳,而且拳诀中的“长拳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之意,也仿佛是在沿海的船上产生。
但,武术也是在发展变化的, 明朝的不少拳术都失传,同时又被融到了新的拳术里,有的拳术拳理互相渗透融合。比如通背拳、字门拳、心意拳、梅花拳等拳理就有融合。
或许,太极拳起源于南方的字门拳,发展于北方梅花拳,成形于六合通背拳。
期间,有道家丹道“内丹成,外丹就”的人体太极之意,融入拳理之中,流入世间。
陶弘景平生著述甚富,然大半皆为道家立说,因其精于烧炼服食,故于医学尤有特长,所著《肘后百一方》等,为医学界所崇。后之言道家者,皆以丹道为道教中心,亦如唐宋后之言佛教者,统以禅宗概观佛法之全。
当然,就象今天一样,改良功法、自创功法者都不会告诉大家事实,毕竟新东西要大量的实验小白鼠,最好的办法就自称遇到陈抟、吕洞宾等人,得到真传,而其徒弟又心领神会,搞出个死后显化于某地的传说,于是真假混淆、混沌不清,吸引了大批的后来人前来探险。
譬如---
《中气论》:中气者,即仙经所谓元阳,医者所谓元气,以其居人身之正中,故武备名曰中气。此气即先天真乙之气,文炼之则为内丹,武炼之则为外丹。然,内丹未有不借外丹而成者也。盖动静互根,温养合法,自有结胎还元之妙。俗学不谙中气根源,惟务手舞足蹈,欲入元窍,必不能也。人自有生以来,禀先天之神以化气,积气以化精。当父母构精,初凝于虚危穴內,虚危穴前对脐,后对肾,非上非下,非左非右,不前不后,不偏不倚,正居人一身之当中,称天根,号命门,即《易》所谓太极是也。真阴真阳,俱藏此中,神实赖之。
洪洞通背拳,是一个完整的拳种,它有着丰富的实践技能和完整的理论体系,其打法、踢法、拿法、缠法、跌法都由一百零八势母拳派生而出,在理论上集道学、佛学、儒学、力学、生理学、医学等理论。如阴阳之变、八卦、九宫、无极大道、九品莲台、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一百零八星宿数字,三才、北斗七星等有序的排列。
《守洞尘技》,融合了道家丹功和心意六合拳的练法打法,形成了养生与搏击并重,内功与拳法相融的独特内涵,是心意六合拳界的一本道武相合的拳学精华。
可见,明清民间宗教武术社团,与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时,各民间社团都有自己的“宝卷”,这些经卷中很多都包含有道教信仰的内容,杂糅了道教的气功、练丹、仙术、拳术等内容。其中,应有道家人士的传授。
------------------
推荐阅读:
上一篇:数学同步练习,53练、典中点、实验班培优,哪个更适合五年级?
下一篇: 你相信天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