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盎是如何劝谏汉文帝刘恒约束亲弟刘长的?淮南王刘长之死的善后是怎样的?
➸➯袁盎是如何劝谏汉文帝刘恒约束亲弟刘长的?淮南王刘长之死的善后是怎样的?
袁盎在历史上也是有争议人物,他的进谗杀晁错可见其奸变,而屡次犯颜直谏似可见其忠,但在刘长这件事的,他却似乎摸不透初登帝位的刘恒脾性,所作出的建议与文帝的治国大计格格不入,并且有使它跑偏的危险。
刘长是刘邦的幼子,是一个很特别的人物,首先,力大无比,据说能举鼎,这与刘邦多次军前逃走的形象大不相符。另外,他的出身也奇,生母是刘邦女婿张敖的妾姬,刘邦在白登之围前后,经过赵地,时封赵王的张敖为了取悦岳父皇帝,进献美女赵姬,没想一夜有孕,生下刘长,此后因贯高谋反案,赵王府上下全部受牵连,赵姬在狱中生下刘长自刎而死。由于其向吕后的面首审食其求救无效,刘长长大后一直怨恨审食其。(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周勃陈平等汉初功臣平定诸吕后,为固权位,避开刘邦儿子庶长系齐王一脉,迎立了刘邦在世的年长儿子刘恒当皇帝。刘恒刚上帝位,便碰到功臣、诸王、朝臣等山头林立又势均力敌的局面。如何夺回君权巩固权位是他的重中之重。在对其唯一在世的弟弟刘长,这位史上的明君刘恒表现出腹黑的一面,所用的纵恿策略,正如春秋时的郑庄公对共叔段,目的也简单,削弱诸侯王。他先是放纵刘长私杀审食其,又对他示以宠溺,使他骄奢无法自持,行事出格,被坐实有反心后连下杀手。(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袁盎没有看出刘恒的心机,以良药苦口之类的忠言劝他保全兄弟,适当对刘长示以警诫,免其误入歧途,如果刘长不越走越远,刘恒还真不好下手,故而不理。等到出事要贬谪时,袁盎又进谏说淮南王性格刚烈,会因受辱而出事故。刘恒还是不听,贬谪途中,刘长果然自杀。这时,刘恒才表达悔意。在世能与他争位的至亲基本迫杀殆尽,接下来就是安抚人心了,刘长的三位儿子全部封侯,后来又在舆论的压力下,封刘长的长子刘安为淮南王,这位淮南王也在汉武帝时造反。
◎ℚ袁盎是如何劝谏汉文帝刘恒约束亲弟刘长的?淮南王刘长之死的善后是怎样的?
公元前177年,淮南王刘长从自封国前往长安觐见皇帝,他是刘邦最小的儿子,汉文帝的兄弟。皇帝很珍惜他们兄弟间的感情。 刘长的母亲,受赵相贯高谋反的牵连,在狱中生下儿子,她的家人曾托辟阳侯审食其为其求情未果,含恨自杀。 仇恨的种子埋在淮南王刘长心中,他一直怨恨审食其不曾尽力营救,才造成了母亲的死亡,立誓报复。来到长安后,仗着与汉文帝的亲近关系,决心手刃仇人。 刘长带着随从来到审食其府邸,淮南王登门,审食其连忙出迎,躬身行礼之际,刘长抽出袖中的铁椎,一下砸在辟阳侯的头上,随着头骨的碎裂声,审食其应声倒地。鲜血喷涌而出,呼吸变得急促。 没死,刘长轻哼一声,“还不动手,”他又向一旁喝道。随从们一拥而上,几把尖刀同时插入了辟阳侯的胸膛。 事后,刘长入宫,历数辟阳侯审食其之过,向汉文帝袒身谢罪。汉文帝竟未加惩戒,就赦免了他。袁盎很不安的对文帝说:“诸侯王太骄横霸道,必生祸患,可以适当削减他们的封地。”但汉文帝不忍心亏待弟弟,也就不了了之了。 汉文帝的放纵使得刘长更加骄横,回到淮南封国后,不依朝廷法令行事,自己称“制”,一切仿照天子的礼仪。 公元前174年,棘蒲侯柴武之子柴奇与刘长策划反叛,派人与闽越和匈奴勾结。事发后,汉文帝派出使者召刘长入京。见事情败露,刘长不情愿地来到长安。大臣们请求皇帝依法治罪,但是刘恒不忍心,让大臣们重议。 新的意见还是死刑,汉文帝非常无奈,但就是不点头,只同意废除他的王位。 于是,众臣第三次上书,“刘长犯的罪,杀几次都不为过。但陛下不忍心,非要赦免,那就废除王位,贬往蜀郡严道县邛崃山邮亭。” 要保刘长性命,皇帝答应了大臣的意见,但又诏令:每天供给刘长五斤肉、两斗酒,让他喜欢的十个妻妾一同前往。 其他参与谋反的人全部处决,刘长也被押解上路。 袁盎觉得不妥,对汉文帝说:“淮南王一向受到宠溺,没有人去匡正他的过失,日积月累,造成了现在的局面。淮南王的性格刚烈,现在突然暴力加在身上,如果不堪忍受,遇到风寒而死在路上,外人会以为陛下不能容人,背负杀弟之名,到时怎么办呢?” 汉文帝说:“让他受一点苦,或许以后还能有用!” 刘长坐在囚车上,沿途各县没人敢为他打开马车上的封条。从小锦衣玉食的刘长精神崩溃了,对仆人说:“谁说我是勇猛的人呢?我因为骄横听不到自己的过失,以致落到如今的地步,大丈夫怎能受此郁闷! ”。从那以后,他开始绝食,不久就饿死了。 刘长去世的消息传来,汉文帝非常悲伤,茶饭不思,袁盎规劝他:“陛下贬谪人淮南王,只是想稍加惩戒,让他改过自新。护送的官员不够尽责,才导致淮南王因病去世,这不是陛下的责任。”袁盎随后建议妥善处置淮南王的子嗣。 追究责任,淮南王经过的各县凡不予开封进食者,一律弃市问斩。然后按照列侯的礼仪在雍县安葬了淮南王,并安置三十户人家守冢祭祀。刘长的儿子长大后都封了王,安置在淮南的故地。
≣⊰袁盎是如何劝谏汉文帝刘恒约束亲弟刘长的?淮南王刘长之死的善后是怎样的?
在袁盎是如何劝谏汉文帝刘恒约束亲弟刘长的及淮南王刘长之死的善后中我讲述看袁盎在淮南王刘恒事件中的所作所为,那么在淮南王刘长身死之后,袁盎又经历了些什么呢? 袁盎这个人经常称引大义,慷慨激昂,当时,皇帝刘恒身边有一个叫赵同的宦官,他仰仗着刘恒对他的宠幸,所以,经常说袁盎的坏话,袁盎对此事忧心忡忡,好在袁盎哥哥的儿子袁种也在刘恒身边做侍从骑士。时常手持符节护驾。 袁种为他的叔父袁盎出主意道:”你应该和赵同公开斗争,在朝廷当中侮辱他,如此一来,他的诽谤也就不会起什么作用了。“袁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所以,在一次刘恒外出的时候,赵同是陪乘,袁盎走上前附在车前对刘恒说了这样一句话。 袁盎说:”我听说和天子同坐六尺大车的人,都是天下英杰,如今汉朝虽然缺少人才,但是,也不至于找不到一个陪乘的人,为何陛下单单和一个受过刀割形体不完全的人同乘一辆车呢?“刘恒听后,觉得很有意思,也觉得有一些道理,便笑着让赵同下了车。 赵同流着泪下了车,袁盎此举也是够损的了,正所谓揭人不揭短啊!当着一个太监的面,说阉割之事,这还是有些过分的,不过,当着刘恒的面与赵同起争执,日后赵同的诋毁,刘恒也就不会全信了。 后来,有一次刘恒从霸陵经过,想从西边的山坡上策马奔驰而下,但是却被身旁骑马的袁盎给拉住了马车的缰绳,刘恒说道:“将军胆怯了?“接下来袁盎的这一句回答很经典,后人时常拿出来引用,太史公司马迁讲此句话收录在了《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中,我们一起来看下: 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骑衡,圣主不乘危而徼幸。今陛下骋六騑,驰下峻山,如有马惊车败,陛下纵自轻,柰高庙、太后何? 翻译过来就是再说:”臣听说家有千金的人,不会坐在屋檐之下,家有百金的人,不会骑在楼栏之上,圣明的君主,必然不会因贪图侥幸而冒风险。如今,陛下驾着六匹马拉的车子冲下高坡,万一马惊翻车,就算陛下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也要多想想高祖和太后啊!“后世那句”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的出处,应该就是这里。 众所周知,”人彘“是大汉帝国高后吕雉,为惩戒戚夫人所发明的酷刑,那么,在汉文帝刘恒时代,袁盎又是为何要重提此事呢?刘恒曾在上林苑游玩,身边带着新近得宠的慎夫人。男人么都是好色的,皇帝就更不用说了。 刘恒与慎夫人经常同席同坐,这一次,当郎署布置好坐垫,请刘恒和慎夫人就座的时候,袁盎走上前去,将慎夫人的坐垫向后拉了一截,慎夫人因此而生气,不愿意坐下,美人生气了,刘恒自然要大发雷霆。 也没兴致游玩了,起身便返回宫中,袁盎趁机走上前去,劝说道:”臣认为尊卑次序分明,才能够上下和睦。陛下既然已经立了皇后,慎夫人就只能是一个姬妾,姬妾怎么能和主子并排而坐呢?那样不就是搞乱了尊卑的分别了么。 陛下如果是真心宠爱她,就应该多多赏赐她。但向之前那样宠爱慎夫人,则就是在害她了,难道陛下忘记了当初“人彘”的祸殃了么?“刘恒听后不由得转怒为喜,将慎夫人叫到了身边,把袁盎的一席话说给她听,于是,慎夫人便赏赐了袁盎黄金五十斤。 袁盎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皇帝宠爱姬妾,本是无可厚非,但必然会引来皇后的嫉妒,刘恒活着的时候还好,一旦驾崩的话,那他之前的宠爱,就会为妃子招来祸患,就如同当年的戚夫人一般。不过,袁盎这样直言敢谏,得罪的人必然是越来越多。 以至于他在长安城是混不下去了,刘恒将其调任为陇西都尉。袁盎在陇西都尉任上,表现得非常好,他十分关心士卒,士卒们也因此都愿意为他效死,所以,因功袁盎被升为齐王的国相,后来,又转做吴王的国相。 吴王刘濞是代王刘仲的儿子,是刘邦的侄子,汉文帝刘恒的堂哥,也是汉初那场著名的七国之乱的发起者,所以,在袁盎前往吴国的时候,家人们都很担心他。他的侄子袁种说道:”吴王骄慢的日子已经很久了,手下人大多都很狡猾。 你如果想要揭发惩治,那吴王要不就上书告发你,要不就会用利剑刺死你。在南方那种地低潮湿的地方,如果你终日饮酒,不问世事,定然不会招来祸患,当然,你还应该时常劝说吴王不要反叛,这样才能侥幸摆脱祸患。“ 袁盎采用了袁种的计策,才得到了吴王的厚待。没有死在吴国。其实,袁盎这样直言敢谏之人,的确容易与人结仇,甚至,袁盎多次在刘恒家事方面劝说,这样,时间久了也会招致帝王的反感,所以,外放也是必然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