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武宗率几十万人与蒙古小王子领的军队砍杀一天,为什么双方只有几十人的伤亡?
=☉明武宗率几十万人与蒙古小王子领的军队砍杀一天,为什么双方只有几十人的伤亡?
毫无疑问, (朱厚照)被黑了!
史载应州大捷的这场由朱厚照亲自指挥的战争,以“蒙古阵亡16人,明军阵亡五十二人”的骄人战绩画上了一个感叹号
简单来说,就是十几万明朝大军和数十万蒙古大军在边界打了一整天,就死了这么几个人完事儿了,这不符合常理啊!就算是拿板砖互拍也不止这个数吧!何况是真刀真枪的干呢!
一生荒唐的朱厚照,好不容易干了一次漂亮事儿,还给人整的不漂亮了!
明武宗朱厚照——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正德十二年,早就“蓄谋已久”的朱厚照,终于在数次奔袭失败后,成功的跑到了边境。牢记之前失败的原因,他这次鼓足了劲儿一口气甩开了朝中那些古板的老头子,准备干一番大事儿
既然要干大事儿,就得有个响亮的称号不是,于是乎一封署名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的密函到了大同总兵的手里。这个叫王勋的人一脸懵逼,反复研究下他才相信这封信就是朱厚照写的。作为一国之君给自己起个外号也就算了,还弄个艺名儿,这事儿一时间成为文官口诛笔伐的对象,但时间长了大家也都习惯了,就算是你叫猪头三,我们也不管了!
一直呆在边关不走的朱厚照,并不是玩玩而已,他一直在等待着一个人的出现,而这个人恰到好处的在同年十二月出现了,还带了五万精锐蒙古骑兵!兴奋的朱厚照摩拳擦掌,“机会终于来了!”当年成祖朱棣叱咤大漠的风采仍旧在他脑海回旋,他发誓要成为这样的人!
排兵布阵,调度有方——一个截然不同的朱寿
小王子,是蒙古继太师也先之后颇具军事天赋的领袖,他曾数次领兵犯境,搞的大明边关将领很是头疼,这一次又赶上朱厚照在这儿,大家更紧张了。万一再搞出个土木之变,大明公司可真的要关门歇业了!
可朱厚照似乎完全没有要走的意思,因为他已经决定好了,要在这里继承成祖的遗志,再次纵横大漠,立下赫赫战功!不顾左右劝阻,他开始调兵遣将“辽东参将萧滓,宣府游击将军时春,率军驻守聚落堡、天城。延绥参将杭雄,副总兵朱峦、游击将军周政,驻守阳和、平虏、威武等地,以上部队务必于十日内集结完毕,随时听候调遣!违令者重罚”
先后集结兵力的朱厚照,开始了第一轮冲锋,他深知此时的兵力并不足以击败小王子,于是故意猛冲以迷惑对方,再通过添油战术,直至所有部队集结完毕。终于要正面硬刚一波了!五万精锐蒙古骑兵,面临十几万明军的进攻,起初还十分勇猛,但随着朱厚照亲自冲入阵中指挥杀敌,士气逐渐倒向明军一方,激战一天,小王子支撑不住,下令退兵
自此,应州之战告一段落,以小王子收兵,明军获胜告终
本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为何会变成滑稽的搞笑
这场战争中,朱厚照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天赋和惊人的勇气,先不说他亲自入阵,单纯是排兵布阵以及用兵调度方面,就足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事统帅,要知道猛将和名将是有区别的,而朱厚照就是一个擅于用兵的名将!
只可惜,史官的记载中,这是一场伤亡比较高且死亡数较低的战争,而朱厚照也曾口述自己亲手宰了一个,关于此事很多人认为他是在吹牛,但实际上很有可能他的确是杀掉了一个人,毕竟他亲自入阵鼓舞士气,如果公然吹牛是很掉价的,他也没有必要这么做
如果说,真的是如史料记载,这场战争仅仅杀退小王子并毙敌十六人,那数十年未敢进犯边境的小王子是不是徒有虚名?我想,这场战争中小王子必然是遭受了重大打击,自此惧怕明军实力,故而不敢进犯。所以,应州大捷毫无疑问是被抹黑了,而始作俑者应该就是四朝不倒的杨廷和
朱厚照一直都是荒淫无耻的代表,而他的个人写照永远也都应该是荒唐的,那么这样骁勇善战的人设自然不符合他的定位,所以文官集团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抹黑
时至今日,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的称号早已被世人遗忘,而人们印象中的朱厚照,永远定格在了游龙戏凤、荒淫无耻
朱厚照的一生,是多姿多彩的,是自由洒脱的,但这并不代表他一无是处
只是,世人只知豹房之中荒淫无耻,却不记得大漠之中纵横捭阖!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明武宗率几十万人与蒙古小王子领的军队砍杀一天,为什么双方只有几十人的伤亡?
首先要澄清的是,明武宗率领的只有六万人,小王子率领的只有五万人,总计十一万人,死亡人数也不止几十人,而是六十八人,但就算是这样,依旧有问题。
尚武的皇帝
《明史》仅仅只用了六个字来概括明武宗的童年时期“性聪颖,好骑射”。
俗话说三岁看老,这六个字也基本上伴随着明武宗的一生。
明武宗的父亲明孝宗由于坚守一夫一妻制,一辈子只娶了张皇后一个女人,生的儿子自然多不到哪里去。
仅生了两个儿子,结果还死了一个,剩下一个,剩下的这一个就是明武宗。
每一个皇帝都盼望自己能够多子多孙,毕竟要是只有一个儿子,死了这一个儿子,就再也没有儿子了,到时候皇位就得让给堂兄弟,怎么看怎么亏。
对于唯一的儿子,明孝宗当然是捧在手里,含在嘴里,生怕哪一天也死了,因此对明武宗不是一般的放任。
几乎明武宗想干什么,他就让明武宗干什么。
明武宗骑马,他不反对;明武宗划船,他不反对;明武宗不读书,他不反对;
对于明武宗的所作所为,他顶多就是说几句,下次该干嘛还是干嘛。
如果说明孝宗能够在明武宗年幼的时候,对明武宗的要求严格一点,不让他乱来,说不定明武宗的性格能够发生改变。
但是他没有,亲手将大明王朝的江山送到了一个活宝的手上。
有的皇帝虽然不是当皇帝的料,但是继位的前几年起码还像个皇帝的样子,就比如宋徽宗,虽然后来沉迷于书画园林,但是一开始他也是个勤勉皇帝。
而明武宗从一继位开始,就说明了不是一个当皇帝的料。
明武宗继位的年纪十六岁,一个十六岁的人,独自生活是肯定可以的,处理政事也肯定是可以的。
但是他每天就是无所事事,到处乱逛。仿佛一切都与他没有关系,与当太子的时候一样。
大臣们实在看不下去,纷纷上书,但是大臣们的上书并没有任何的作用。
仅仅只过了一年,他就在西华门附近修建了一座名为“豹房”的宫殿,豹房里养了一大堆的豺狼虎豹,平日里没事,就与这群豺狼虎豹交手,是真的交手。
正德九年,明武宗打算与老虎交手,但是将老虎放出来,却发现自己没有勇气上去,随手召唤的贴身太监钱宁上去。
钱宁可不敢跟他一样玩命,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但是老虎可不会一动不动,一下子就向明武宗扑了过来,他拔腿就跑。
幸亏一个叫做江彬的武官站出来,拦住老虎,要不然他当时就得成为老虎的盘中餐。
按道理来说,正常人经历了这么一件事情肯定会后怕,但是明武宗却不一样,因为这不是第一次,在这次之前,也有一次差点被老虎吃掉。
与猛兽交手,明武宗还不满足,亲自将宫中的太监集合起来,挑选出孔武有力的,编为“内操军”,日夜操练。
再分为两拨人,一拨由其他人指挥,一波由他自己指挥,互相冲杀,有的时候他自己也会在其中。而这一打,少则几个小时,多则从早上打到晚上,武器碰撞的声音响彻整个皇城。
要知道大臣们的办公区域就在皇城内,以至于有的大臣实在忍不下去,上书抗议,说的话还特别绝,直言他是个坏榜样,还丢了国家的面子。
“陛下月不过一二朝,当讲辄罢,而窃闻龙舆留驻豹房,练兵花苑,鼓炮之声,震骇城市。”——《罪惟录》
爱屋及乌,明武宗善武,玩的女人也“善武”。
前总兵马昂的妹妹被他拉进了宫,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马昂的妹妹已经结了婚,而且丈夫还活着。
不知道明武宗从哪里听说,马昂的小妾很漂亮,玩腻了马昂的妹妹,就去跟马昂要他的小妾。面对皇帝的请求,马昂哪里敢不答应,直接就将自己的小妾交了出来。
玩腻了马昂的小妾,又听说总兵官戴钦的女儿很漂亮,又去将戴钦的女儿要了过来。
碰上明武宗这么个主子,武将只能自认倒霉,不过有的也不觉得自己倒霉,就比如马昂,妹妹、小妾,他都是开开心心的送过去的。
还说过一句无耻到极点的话,那就是你开心就好。
亲自下场
明武宗既然尚武,那么他对边境的战报肯定会特别的上心,他在战报上频繁发现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就是小王子。
小王子出自于鞑靼部,一生中干过最威风的事情就是再次统一了蒙古各部,三番五次地率领蒙古各部冲击明朝的边境。
明武宗时不时地就收到边境将领死在小王子手上的消息,对小王子提起了浓厚的兴趣,想与他交易交手,一方面为了过瘾,另一方面为了证明自己。
明朝有“土木堡之变”这个前车之鉴,大臣们肯定不会让朱厚照去边境冒险,要是再闹出个土木堡之变,那么明朝该何去何从,谁又能保证有没有下一个于谦呢?
明武宗第一次跑到边境的时候,遇到了居庸关巡守御使张钦,还对他下达了命令,叫他赶紧开城门,但是张钦死活不肯开门。
因为他明白,一旦开了之后,明武宗有什么问题,责任都会算到他的头上,到时候全家都得在阴曹地府相聚。
而抗命要是追究起来,只是他一个人的问题,再加上他抗命的原因是为了明武宗,到时候群臣也会出来为他说情,就算死了,也能够青史留名。
明武宗也是个有理智的人,他并没有为难张钦,知道张钦不肯开门,便跟随追来的大臣一起回去。
明武宗明白,只要张钦在居庸关一天,他就一天到不了边境,一直在等待张钦出差的消息。
一得到张钦出差的消息,当即纵马狂奔,这一奔,直接就奔了出去。
为了避免追来的大臣追到他,特地安排太监谷大用守在居庸关的门口,毕竟皇宫里人多嘴杂,只要大臣一上班就会知道,就比如上次。
明武宗动用了宣府、大同、辽东、延绥四个镇的士兵与小王子大战,总计六万大军,而小王子也有五万的大军。
明武宗并没有像新手一样,以为打仗就是群殴,一股脑的上,而是采用添油战术。
先派出大同总兵,率领一小部分的士兵,让小王子以为是软柿子,咬就不放,然后再源源不断地派出士兵加入战斗。
以至于人越打越多,打到小王子都感觉到恼火,不想撤兵,明武宗则率领最后坐镇的大军赶到战场,与小王子进行决战。
小王子明知道明军的大军已经赶来,但还不打算撤退,因为他已经估计出明军只有六万的大军,而他也有五万的大军,怎么打都不亏。
但是直到战端一开,他才发现他错了。
由于明武宗的存在,明军的士气不是一般的旺,士兵一个个打起仗来不要命。
再加上明武宗不是坐在军营里,而是骑着马的战场上狂奔,有的时候也冲入敌阵,就算死,有皇帝垫背也值了。
相信这是当时大部分士兵的想法。
这场战争一直从早上打到了下午,整整十二个小时,小王子都感到绝望了,明军怎么可能这么耐打。
为了避免出现不安定因素,小王子决定撤退,明武宗则下令追击,但是追到朔州的时候,突然间起了雾,只能够撤退。
史称“应州之战”,明武宗也杀了一个人。
抹黑
应州之战,十一万人在一起对砍十二个小时,如果不是史书记载都不敢相信,小王子那边只死了十六个人,而明朝那边死了五十二个人。
“斩虏首十六级,而我军死者五十二人。”——《明实录》
虽然说明武宗打仗的时候,没有文官在场,文官要么在属地,要么被他拦在居庸关内,跟在他身边的要么是武将,要么是太监。
是一群比他还要粗的人,记载有一点点误可以理解,但是这简直误的太多了。
别说十一万人在一起对砍,就算几百人在一起对砍,砍上十二个小时,死的人都不止六十八个,除非那几百个人刀枪不入。
但现实哪里有刀枪不入的人,明显就是抹黑,就连史书的记载就有问题,小王子是何等人物,重新统一了蒙古的人物。
竟然会因为应州之战战败,死了十六个人,几十年不敢大规模的冲击明朝边境,说出去别说人了,估计连狗都不信。
“是后岁犯边,然不敢深入”——《明史》
明武宗活了一辈子,一直在跟文官集团作对,文官集团理想中的皇帝是安分守己,一直在皇宫里勤于政事,而明武宗全部都反着来。
文官集团要是在修史的时候给他一个好形象,那简直是奇了怪,那岂不是叫明朝以后的皇帝都学他吗?
除了文官集团有抹黑明武宗的可能,清朝也有抹黑明武宗的可能。
清朝抹黑明朝几乎是肯定的事情,明朝修《元史》、《宋史》,总共加起来的时间也才三年左右,而清朝修《明史》整整用了将近百年。
为什么要用将近百年,细想一下就会明白。
关于应州之战的细节,只有当时的亲历者才清楚,虽然他们的功绩被后世抹黑掩盖,但是相信当时的他们是非常的自豪。
将领自豪活了一辈子,没想到竟然还能够跟随皇帝打过一仗。而明武宗则自豪,他或许有着不输于他先祖的武功。
❇Ⓔ明武宗率几十万人与蒙古小王子领的军队砍杀一天,为什么双方只有几十人的伤亡?
提问里“明武宗率几十万人砍杀一天只有几十人伤亡”的战斗,就是明朝历史里,被“黑”得体无完肤的一仗:正德十二年(1517)十月的应州之战。
这场战争,放在《明实录》里,就已被反复狠批:明朝荒唐皇帝明武宗朱厚照,不顾群臣的劝阻,非要去边境耍威风,竟带着大军出塞与鞑靼人作战,结果打了整整一天,害的明军阵亡五十二人伤二百五十六人,却只拼死了十六个鞑靼兵。御驾亲征的明武宗本人,也差点被鞑靼军抓了俘虏,几乎是复制土木堡惨败。明朝灭亡后,这场《明实录》里的“荒唐败仗”,更被千人踩万人捶,用以形容明武宗的“荒唐昏庸”。
但是,如果客观看待相关史料的话,就可以确定一个事实:《明实录》关于此战的记载,其实是错得离谱。《明实录》首先记载错误的,就是应州之战的起因:这绝非是明武宗荒废朝政的胡闹之举,却是关乎明朝国防安全的重要战略抉择。应州之战前夕,恰是北方鞑靼实力空前强大,明朝边防危机无比严重的时刻。
明武宗登基后的正德年间里,明朝北方草原也发生剧变,鞑靼达延可汗强势崛起,陆续扫平各个部落,到十六世纪初叶时,已然基本统一蒙古草原。于是从明武宗登基起,满血升级的鞑靼骑兵,就在达延可汗的指挥下疯狂入侵。单正德十一年这一年,就以数万兵力对蓟州发起两次侵扰,前锋一度抵达白河口。大明都城的国防安全,已是十分危急。
倘若明王朝对这样的局面视而不见,那么都城北京被鞑靼兵劫掠吊打,也将是不远的时间问题。正因如此,明武宗朱厚照才做出了坚定的抉择:出兵塞外,与达延汗的精锐,硬碰硬的打一场。可笑的是,比起明武宗的坚决选择来,当时明朝朝堂上好些号称“精英”的文官们,却对这严重局势十分无感。比如给事中黄钟就振振有词,说什么鞑靼现在是衰弱阶段,每年边境上都只是小冲突,明武宗这样做是劳民伤财。年年边境人口被杀掠,是他嘴里的“小冲突”,空前统一的鞑靼,在他眼里是“衰弱”阶段。这类论调,后来也被《明实录》照收,当做了明武宗的罪状。可如果真要信了?那至少是和他一样昏聩无知。
比这条错得更严重的,就是《明实录》对应州之战进程的记载,应州之战,绝非是明武宗头脑发热,在没做好准备的情况下,拉出军队胡乱打一场。相反从一开始,就做了最缜密的准备。
以明朝边臣王琼《晋溪本兵敷奏》记载,正德十二年六月时,明朝就通过各种内应渠道,掌握了达延汗将在秋天入寇山西的情报。是年七月时,明武宗就往山西前线拨银四十万两,外加二十八万石战备军粮。应州大战前夜,又往宣府拨款一百万两。各边镇军队也陆续集结,京城留守部队完成换防,明武宗则亲自坐镇阳和,几乎是绞尽脑汁,筹备这场大战。
正德十二年十月,当自信满满的达延汗,气势汹汹从大同镇城分道入侵时,明武宗的口袋早已扎好。镇守大同的王勋等部,分四路浴血迎击,驻守聚落城的萧滓和驻守天城的时春也受命出兵,配合王勋作战,另外威远城的朱銮和大同右卫参将麻循,也迂回到鞑靼军后方。双方首先在绣女村鏖战一天,次日又在五里寨大战,第三日,明军各部会师后,主动进击到涧子村,却被老辣的达延汗反扑包围,就在这战局恶化的时刻,明武宗亲率大军杀到了。前面三天的恶战,只是在不停放钓饵,诱引达延汗集结主力。这一刻,才是明武宗率主力总攻的时刻。
于是,决战的时刻开始了。当部将们拦住要亲身冲锋的明武宗时,这位二十七岁的青年帝王,却是朗声一笑后挥鞭猛冲,一下冲乱鞑靼军的包围圈,双方再度陷入对峙。第四天的大战,则是进入白热化,双方反复冲杀上百回合,已经陷入多日苦战的达延汗终于难以支撑,他们在第五日清晨狼狈撤退,被明武宗乘胜追击,一直追杀到朔州地区。是为十六世纪时,明军对鞑靼的一场酣畅淋漓大捷:应州大捷。
但明武宗去世后,继位的明世宗嘉靖帝,为了证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也在修实录时对明武宗大为抹黑。明军将士浴血的应州大捷,就成了“明军死五十二人鞑靼军死十六人”的奇特样子。参考五天血战的规模,就知道这番描述,有着严重问题。最证明这个记载错误的,就是这场战争的后果,应州大战后,之前一直嚣张的达延汗,在抹黑此战的《明实录》里,却留下了“不敢深入”的记载。狼烟四起的明朝边陲,一度只剩了零星侵扰,事实证明,这是一场明武宗亲自策动的,打出大明边陲多年和平的大捷。
值得讽刺的是,嘉靖皇帝在《明实录》里极力抹黑此战,可他在位的四十五年,却是明朝北部边防严重败坏的悲惨年代,曾被明武宗打的“不敢深入”的鞑靼人,在嘉靖年间时,竟一度打到北京城下,到处放轻松的烧杀抢掠,而嘉靖年间的明军呢,却吓得一枪不放,只是“礼送”鞑靼人离开。如果不是有戚继光张居正等文武英才,大明朝就要被“南倭北虏”的困局活活困死。以这后果说,嘲笑明武宗?最没资格的就是嘉靖。
这鲜明的对比,证明的不是哪个皇帝的优劣,却是一个国家安全的实在道理:忘战必危。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明武宗率几十万人与蒙古小王子领的军队砍杀一天,为什么双方只有几十人的伤亡?
明武宗亲自指挥的战胜蒙古小王子达延汗的“应州大捷”,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非常奇怪的战争。为什么说这场战争很奇怪呢?
(明武宗画像)
这场大战,明军参战兵力有五万余人,蒙古小王子参战的兵力也有四五万人,双方的兵力加起来,至少有十来万人。这场战争最后以蒙古小王子败退结束。按照《明史·鞑靼列传》记载:“是后岁犯边,然不敢大入。”也就是说,这场大战给予了蒙古沉重的打击,此后蒙古人虽然还是会按照惯例,每年都会到边关抄掠,但也就是抢一点东西就赶紧逃走,不敢往内地走得太远。
而且按照《蒙古黄金史》的记载,这个蒙古小王子达延汗,在蒙古历史上可是个了不起的人,他6岁即位,在位38年,16岁亲政以后,就东征西伐,先后征服了亦思马因、火筛、亦卜剌等部落,统一漠南蒙古,被称为蒙古历史上的“中兴之主”。而且,按照《蒙古黄金史》的记载,达延汗恰好也就是在与明朝交战的这一年去世的,去世时44岁。去世后,统一的漠南蒙古再一次分裂。
虽然史书上并没有说明,达延汗的去世,是否与应州战败有关。但是,本来他还能活蹦乱跳,指挥部队长途奔袭,攻打明朝,突然就去世了,肯定与这场战争不无关系。
可以这么说,明武宗指挥的这场应州大捷,不仅仅让蒙古人从此不敢轻易进犯明朝边关,而且还及时阻止了蒙古统一的进程,避免了蒙古草原上第二个成吉思汗的崛起,其意义是相当深远的。
(达延汗画像)
既然这场“应州大捷”参战人数这么多,战斗取得了如此大的胜利,战斗所产生的影响那么深远,为什么史书上对这次大捷的记载,会如此奇怪呢?
说史书对这次大捷的记载很奇怪,主要体现在三点:
一是《明史·武宗本纪》记载比较简略。就一句话:“甲辰,小王子犯阳和,掠应州。丁未,亲督诸军御之,战五日。辛亥,寇引去,驻跸大同。”
二是《明史·鞑靼列传》的记载充满戏说的味道。“十二年冬,小王子以五万骑自榆林入寇,围总兵王勋等于应州。帝幸阳和,亲部署,督诸将往援,殊死战,敌稍却。明日复来攻,自辰至酉,战百余合,敌引而西,追至平虏、朔州,值大风黑雾,昼晦,帝乃还,命宣捷于朝。是后岁犯边,然不敢大入。”这段记录,有过程,有结果,但满满都是戏说的意味。
三是《明实录·武宗实录》对战果的记载耐人寻味。其中对战果有一个详细的说明:“是役也,斩虏首十六级;而我军死者五十二人,重伤者五百六十三人。”一场十万人参与的大战,战了五日,竟然只有几十个人的死亡。这仿佛打的不是冷兵器时代的肉搏战,而是现代的高科技战争。
(应州大捷)
那么,为什么正史会有这么奇怪的记录呢?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其一,史书把明武宗定性为荒唐皇帝。所谓盖棺论定,古代皇帝去世后,史官一般都会着手写这个皇帝的“实录”。在写“实录”的时候,一般都会给他定个性。从为尊者讳的角度出发,一般都不会把皇帝写得很惨。但是明武宗是个例外。一来,他在世的时候,说话行事都与大臣们格格不入。包括应州之战,大臣们本来就是反对他亲自带兵参战的,他却一定要去。所以就算战胜了,写史书的大臣们也对他这场大战不以为然。二来,明武宗去世后,朱厚熜继位。朱厚熜在“大礼议”中就表现出来了,他不把明武宗放在眼里。所以肯定就默许史官们那样轻描淡写地写。
其二,应州大捷的时候没有文官在场。因为文官们都坚决反对明武宗亲自率军指挥作战,因此明武宗一赌气,一个文官也不带在身边。后来战争打赢以后,明武宗回去向文官们讲这件事。但是文官们都不相信,觉得他在吹牛。但是又不敢明说他在吹牛,所以才写了个很荒唐的数据,通过“微言大义”,表明文官们的态度。但文官们没想到的是,这个记载一下暴露了他们的无知。一场十多万人参加的大战,残杀五天,怎么可能才死十几个人!
其三,清人贬低明朝皇帝的一贯做法。《明史》是清人编写的。清人在编写《明史》的时候,本来对明朝皇帝就很不公允。现在他们得到的明朝史料《明实录》就已经对明武宗不公允了,所以乐得在原先史料上,进一步戏说。
因为这样原因,我们现在读到的史书,就成了这个样子。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蒙古黄金史》)
┣◍明武宗率几十万人与蒙古小王子领的军队砍杀一天,为什么双方只有几十人的伤亡?
这注定是史书上最黑的一次行为。
根据《明武宗实录》的记载,这次发生在应州的大明“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明武宗)与蒙古鞑靼小王子之间的战争,双方动员的兵力合计十万,刨除后勤辅兵之外,大约参与战役的正兵,也有6万之数,然而,关于这场战役的结果,记载的却是:“蒙古军队阵亡十六人,明军阵亡五十二人。”
无论从什么角度分析,一场大战无论谁输谁赢,都不太可能出现这样一个结果。毕竟战争是残酷的,接近6万人的近距离冷兵器战争,从清晨打到下午,也差不多十多个小时,无论怎么打,也不可能双方总计阵亡人数才六十八人呀。
明武宗取得应州大捷回京之后,很是骄傲地表述“我亲自消灭了一人!”大部分人认为这是朱厚照在吹牛,但仔细分析一下,他说的有可能是真话。虽然史书上记载的朱厚照是一个荒唐昏聩的皇帝,但就笔者的理解,明武宗是一个堂吉诃德般的皇帝,他一生似乎都在向着那迷梦中的“风车”发起冲击,他有属于自己的骄傲,撒谎吹牛这种事情,他是不会去做的。而且有谁吹牛吹得怎么朴实?他完全可以把这个数字再增加几倍,也完全没有问题啊。
既然武宗都能亲自手刃一人,那么说明双方在战争中短兵相接的景象是十分激烈的。朱厚照虽然是首次指挥战役,但表现出了一个优秀指挥官应有的素质,在战场上镇定自若,加上皇帝的光环,使得明军的士气很高,同时他首当其冲发起冲击与小王子正面对决,双方大军在应州城外展开了殊死拼杀,明军越战越勇,蒙古大军喀什顶不住,到了下午,小王子开始撑不住,只能下令退兵,应州之战就此结束。
而关于战果,却几乎没有留下参与者的亲历记录,这种情形十分之令人费解,毕竟参与战斗的士兵到将领,都要叙功,而叙功就要呈报战果,可惜这个数据并没有留下来,或许,是有人并不希望保存下来吧。
所以在《明武宗实录》中就出现了那两个令人哭笑不得的阵亡数字,而在《鞑靼列传》中,却又在结尾处说出了一句破绽百出的话,即:“是后岁犯边,然不敢大入。”
如果鞑靼不是在应州吃了大亏,实力大损,又怎么会在后来入寇时兵力相对不多的同时还不敢深入?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很难去弄清楚这场“大捷”到底取得了什么样的战果,但有一点却是很清楚的,那就是明代的文官们对于抹黑自己的皇帝这种事情,还真是下得去手。按照明朝体制,明实录的编纂,是在嗣君登极后,钦定监修、正副总裁及纂修诸臣,编辑先朝《实录》。
而明武宗英年早逝,死得还比较蹊跷,因为没有子嗣,所以在首辅杨廷和的主持下,迎立兴献王朱厚熜即位,即明世宗嘉靖陛下是也。这位在“大礼仪”事件中搞掉并搞臭杨廷和的皇帝可不是善茬,而因为他并非孝宗一系,并且为他爹入太庙,硬生生给朱棣加了个成祖的庙号,可见明世宗对明武宗,想来也不会有什么善意。
明武宗是明朝十分另类的一个皇帝,他很聪明,但在文臣的笔下却是一个不务正业,不守君道的任性皇帝。在他执政期间,明代宦官参政达到了新的高峰,大太监刘瑾为首的“八虎”权倾一时,但实际上,明武宗又是一个很重孝道和师道的人,他对他的老师们也十分敬重。
在传统儒家价值体系下,皇帝是不能够有自己的个人爱好和情感的,他需要以国政事为重,要积极充分“吸纳”宰辅大臣们的政见,要严格按照圣人所谓之明君之道来实践自己的人生。而超级另类的武宗,却用其短暂的一生,跟文臣们对着干。这样的皇帝,对于文臣们而言,必定是不合格乃至被诟病的对象。
文臣们一方面忠君,但其实另外一方面又不断吐槽自己的君主,所以明武宗私自出京带兵这种没有得到内阁允许的活动,无论是从程序还是情感上而言,这种活动都是不值得称赞,乃至于要淡化和消除正面影响的。所以向往戎马生涯的明武宗,他人生唯一指挥的一场大战,虽然胜利了,但是没有大捷,没有可以值得歌颂的战果,只有寥寥数语,一笔带过。
------------------
推荐阅读:
上一篇:有什么兼职可以带你成功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