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庙”和“城隍庙”有什么不同,哪个权力更大?
Ⓠ╢“土地庙”和“城隍庙”有什么不同,哪个权力更大?
“土地”和“城隍”都是人们虛拟的神灵。因为根本不存在,只能通过民间传说和演义小说去了解。各种版本差异很大,因为誰也没见过,基本都是靠想象力,摸拟人间政权结构去虚拟组织。
“土地庙”“城隍庙”都是管理鬼魂的庙堂。城隍是土地的上级。权力和职责都比土地大的多,管理范围也比土地大的多。有城的地方才有城隍庙,就象现在只有城市才有市政府和市長一样。人间在那里建设了城池,同时也在城里建设了城隍庙。现在很多古城还都有城隍庙遗址。城市管理下的村社都建土地庙,城隍不仅管轄土地。还管辖辖区内的山神河神等杂神。
“土地庙”是保障村社村民安全,不受邪魔歪道,孤魂野鬼侵害。村民死亡首先要向土地庙报道,然后才走上漫漫黄泉路。
“城隍庙”还要考察当地民众善恶,把人生前善行恶行记录在案。人死后进行初审,上报闫王,进行奖励或惩罚。
“土地庙”“城隍庙”都是封建时代愚弄人民的无稽之谈。现在我们只把它们看作是当时的历史现象。
┞﹤“土地庙”和“城隍庙”有什么不同,哪个权力更大?
我国的许多庙宇神灵,都是依人的实际虚拟虚构而立的,反映了人的崇拜与敬仰及有所畏惧的心里。人离不土地,离不开天空,所以先有对天地的敬仰崇拜。土地社庙的产生出现是比城隍要早许多。无论天神还是土地庙,又还是城隍庙等等,都是基于人的现实想象,模拟人间的政权政体、结构、组织形式等而虚设岀来的。
仿照管理架构模式,土地社庙、城隍都是管理阴魂鬼域的部门,先是设有土地社庙,再依人类发展,建了城池,才再虚拟出城隍,土地社庙,是最基本,最低层的部门管理组织,如硬要类比,就相当于村级,是负责当地平安的。论权力,当然是城隍大,城隍也分多级的,有省州城隍,有市县镇城隍,城隍有大小之分,土地社庙权力小于城隍。有村寨就有土地社庙,有城镇,就有城隍。
土地社庙保村寨平安,不受邪魔歪道,孤魂野鬼的侵害。城隍还要考察民众善恶好坏,要向上级回报,要向阎王负责,有审判奖罚功能。这都是人自造的,虚拟出来的 ,有点迷信愚弄人的味道。土地社庙管乡村,城隍管市镇,山神管山,龙王管水,各有分工,也各司有责,更有大小之分,城隍是土地社庙的上级,城隍权力当然大于土地社庙。
┞➺“土地庙”和“城隍庙”有什么不同,哪个权力更大?
(社稷坛)
旧时,“土地庙”和“城隍庙”供奉的,分别是“土地”和“城隍”。
这两个,原来都是天子诸侯祭祀的“大神”。后来,大约从汉代开始“平民化”了。
先说“土地”。
《礼记》,是儒生学习周礼的笔记,西汉初戴德撰。
其《特郊牲》云:“社祭土而主阴气也,君南乡于北墉下,答阴之义也。日用甲,用日之始也。天子大社,必受霜露风雨,以达天地之气也。是故丧国之社屋之,不受天阳也。薄社北牖,使阴明也。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家主中霤(liu)而国主社,示本也。”
这段话大意是说,社祭是祭祀“土地神”,土是阴气之主,行祭时国君面朝南立于社坛的北墙下,表示面对着“阴”。社祭总是用甲日,甲是纪日的初始日,这是表示对社祭的重视。天子为天下百姓所立的“大社”,一定要承受霜露风雨的浸润,以贯通天地之气。所以,亡国之社要盖上屋顶屏蔽起来,不让它接受天上的阳气。殷国被灭,其亳社,三面封闭,唯在北墙上开个小窗,使它绝阳,只通阴明。祭社,是尊崇“土地神”。大地承载万物,上天垂示星象,世间的财物都取之于地,伦理规范都效法于天,所以要尊敬上天而亲爱大地,教育人们很好地报答大地。家里的“土地神”是中霤,祭土地就是祭中霤;国家的土地神是“社”,祭土地就是祭“社”,这都表示土地是立家、立国的根本。
概括地说,古人祭祀土地神,体现的是“天阳地阴”的哲学观和“天神地祇”的宗.教观。
甲骨文里,“社”字就是“土”字,二位一体。到了周代,篆体“土”字,才被加上表示祭祀的“示”旁,变为“社”字。
“社神”,即“土地神”,具体是谁?
《说文.示部》:“社,地主也。从示,土声。《春秋传》曰:共工之子句龙为社神。”
不过,“社”,分为天子“大社”、诸侯“国社”,这都是“公社”。还有“家社”,即“私社”。
《说文》云:“周礼二十五家为社。”
这里说的“家”,一是士大夫之“家”,所谓“诸侯称国,大夫称家”;二是“社区”,即“乡邻”。
天子“大社”,代表天下,发展到后来就是“社稷坛”。古时,战胜国对战败国,要毁其“社”,如前引《特郊牲》所云。
诸侯“国社”,表示自己是天子的代理人和一方土地的管理者,这就是“敷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家社”,祭祀的“中霤”,也是“土地神”,但是个小神,只负责“家”这一范围。
后来,这个“中霤”,就成为“宅神”了。
这个变化,从汉代开始。
王充《论衡.解除》云:“世间缮治宅舍,凿地掘土,功成事毕,解谢土神,名曰解土。”
至此,“土地神” 两极分化——一是帝王的“社稷神”,兼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之“土神”;二是民间的“土地神”,只“管”当地风调雨顺、庄稼收成、家宅葺建等事宜。
民间所奉之“土地神”亦不统一。
清代学者赵翼著有《陔余丛考》。其第三十五卷载——
“韩昌黎为土地神。今翰林院及吏部所祀土地神,相传为唐之韩昌黎,不知其所始。按《夷坚志》:湖州乌镇普静寺,本沈约父墓。约官于朝,尝每岁一归祭扫。其反也,梁武帝辄遣昭明太子远迎之。约不自安,遂迁葬其父于金陵,而舍墓为普静寺,故寺僧祀约为土地神。又《宋史.徐应镳传》:临安太学本岳飞故第,故飞为太学土地神。今翰林院吏部之祀昌黎盖亦仿此。”
韩昌黎,即韩愈。赵翼说,南朝时候,普净寺祀沈约为土地神;宋太学奉岳飞为土地神。当朝翰林院和吏部祀韩愈为土地神,可能是受上述影响所致。
此可为上说一证。
再说“城隍”。
说“城隍”也是“大神”,因为其也是周天子祭祀之神。
《礼记.特郊牲》云:“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者也,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祭百种以报啬也。飨农及邮表畷(zhui)、禽兽,仁之至,义之尽也。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祭坊与水庸,事也。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插上一句,这是现在“腊八”的源头。
上面这段话,译成白话大意是,天子“大蜡祭”,祭八尊神。从伊耆氏开始有了蜡祭。所谓“蜡”,是索求的含义。周历每年十二月,要聚集万物,以索求八位神灵祭飨。蜡祭所祭祀神灵,主要祭“先啬”;再祭主管农事的“司啬”;然后祭“百种”,以报答神灵福佑稼穑收获之功。还要祭飨田官之神“农”、田舍之神“邮表畷”和禽兽之神,这就做到了仁至义尽。古代君子,只要使用了就必定要报答。迎来猫神,因为猫吃掉危害作物的田鼠;迎来虎神,因为虎吃掉危害农田的野猪,所以要把它们迎接来加以祭祀。再要祭堤防之神“坊”和沟渠围城之神“水庸”,也是因为它们有功于农事和民事。蜡祭的祝辞说:“土壤回到大地上,流水回到壑谷中,昆虫不再危害庄稼,草木回到薮泽生长。”
据称,“水庸”,即后来的“城隍”。
“庸”,即“鄘”或“墉”,本字是甲骨文中的“郭”。
“城郭”之“廓”,由“郭”字扩展而来。周原甲骨文已有“城”字,亦为“郭”字之孳乳。
“隍”,是无外围水渠的“城墙”。“水庸”,则是环有水沟的城垣。
可知,“城隍”,当为保佑城郭之神。
《北齐书.慕容俨传》载,俨被梁大都督侯王真水陆军围于郢城,消息中断,城池孤悬。于是,慕容俨率众到“城隍庙”祈求神灵保佑,果然立时狂风骤起,江涛拍岸,冲毁了王真设置的围障,保住了郢城。
北宋欧阳修有《祭城隍神文》。其云——
“雨之害物多矣,而城者神之所职,不敢及他,请言城役。用民之力六万九千工,食民之米一千三百石。众力方作,雨则止之;城功既成,雨又坏之。敢问雨者,于神谁尸?吏能知人,不能知雨。唯神有灵,可与雨语。吏竭其力,神祐以灵。各供厥职,无愧斯民。”
名为祭神,但文中多有苛责之意。
欧阳修说,废了这么多人力,吃了这么多民粮,可雨说下就下,先前下雨施不了工,后来终于完工又被雨水冲毁。“敢问雨者,于神谁尸”——下雨这事,归哪个神灵管呀?其实是责怪“城隍”尸位素餐——“吏竭其力,神佑以灵。各供厥职,无愧斯民”,官员需尽全力,神灵也该辅祐。各负其责,都要对得起百姓。
斯言善哉!
赵翼《陔余丛考》三十五卷中,亦探究了“城隍神”之沿革,不再赘引。
但“城隍”,是祐城之神当无疑。
“土地”“城隍”,“各供厥职”。这是一段文化史,不妨了解,“哪个权力大”倒是没必要细究了。
;⇇“土地庙”和“城隍庙”有什么不同,哪个权力更大?
土地庙供奉的是土地公,城隍庙供奉的是城隍,这都是中国的民间信仰,对土地公的信仰出现的更早,周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对城隍的信仰要晚一些,在南北朝时期才出现。
土地庙
早期的土地公也被称为社神,他们是负责管理一小块土地的神祗,在中国这样以农业发展为主的,土地对于百姓而言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因此关于土地公的民间信仰在中国是非常普遍的。
在百姓们看来,地载万物,取材于地,古人的吃穿住行都离不开土地的恩赐,所以每年春耕开始前,百姓们都会展开一系列祭祀活动,来祈求地润万物,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而他们祭祀的就是掌管这一亩三分地的土地公。
准确的说土地公就是这块土地的化身,百姓们信仰的不是一位慈眉善目叫“土地公”的神祇,而是将自己所耕种的这块土地当做神来信仰,在经过一年又一年的辛勤劳作后,百姓们渐渐变得富裕,温饱问题得以解决,人丁也变得兴旺起来,因此土地公也被视为财神和福神。
土地公
古代各行各业的发展几乎都离不开的土地,不管是酒茶,还是岩矿,都是从土地中生长,在进行加工,或是开采于土地中的,所以不管是商贾,还是农户都会供奉土地公,至于古代的君王就更不必说了,每年必定祭祀“社神”,“稷神”这都是和土地公直接相关的神祇。
城隍的出现比较晚,在社会发展有限的古代,城池的兴建并不普遍,规模也十分有限,所以早期并没有关于城隍的信仰,城隍信仰的产生一定是伴随城市发展出现的,城隍是指守护城池的神祇,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普及于唐朝中后期。
城隍庙
早期的城隍主要是守护城池安全,免遭天灾人祸殃及的神祇,后来发展到明清时期,城隍成了管理城市阳世以外政务的神祇,在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中,多次提到生活在城中的人,病逝后会先到城隍庙去接受城隍的审判,这主要是来源于古人的想象,他们认为在另外一个世界,社会运作体系和阳世是相同的。
城隍并非是某一位具体的神祇,选择范围非常自由,在很多地方,人们常会把当地一些已故的名人,通常是忠烈之士,清廉的官员,选为这个地方的城隍,所以城隍主要是民间百姓自己派遣的神祇,朝廷派遣官员到地方任职,他们也会先去祭拜城隍,以这些神祇为榜样,来表达希望在任职期间无愧于地方百姓的意思。
某地的城隍
城隍和土地公都是中国最为基础的民间信仰,百姓对这两种神祇的寄托是不同的,并没有特别的优先顺序,或是权力大小之分。
✆⇒“土地庙”和“城隍庙”有什么不同,哪个权力更大?
城隍庙住的是城隍爷,保一城生灵安康,象当人间,一城之长市长。土地庙住的是土地爷,土地爷每村都有,每城都有,保每村每城的村民杂事。象当于人间,村,乡干部!每个城,有城隍庙,孔庙,土地庙才能算一座完整城池!一般孔庙居城上首,也就是最东边,城隍庙次之,土地庙在次之!基本都在城中间。也有例外,陕西秦岭山中,佛坪古城,城隍庙在城外,传言此城建城不长,屡屡被土匪所攻,而废!就因城隍爷在城外,不保护城内!所以被土匪而站!
------------------
推荐阅读:
上一篇:斯大林格勒会战德国怎么会失败?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