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个家族中,庶子担任官职比嫡长子要高,那家族事务该怎么排位?原因是什么?
➳◤古代一个家族中,庶子担任官职比嫡长子要高,那家族事务该怎么排位?原因是什么?
中国古代的嫡庶之别只相对出身而言,即生母的地位是妻还是妾,与嫡子、庶子所担任的官职无关。庶出的儿子即便官居大学士,而嫡出的儿子哪怕在家务农,嫡出永远都是嫡出、庶出永远都是庶出,无法改变!在家里,嫡子、尤其是嫡长子依然是合法继承人,庶出的儿子是没有继承权的,官再大也不行!
举个例子,如果父亲有世袭一等公爵位,庶出的儿子凭借自身努力成为了大学士,而嫡子却是个不学无术的人,整日里花天酒地。可是,一旦父亲过世,承袭一等公爵位的依然是那个不学无术的嫡子,庶出的儿子即便官居大学士也没有资格袭爵。大学士是官职、不是爵位,不能承袭,庶出的儿子退休后,他的儿子如果没有走父荫或者科举途径出仕,就什么也不是,白丁一个!而那位不学无术的嫡子却有一个儿子可以继续承袭一等公的爵位,仍然属于贵族,这就是嫡庶之别!
那么,到底谁说了算呢?如庶出的儿子在外面官居宰辅,他可以管外面的一切,甚至左右那位嫡子的仕途。但是,回到家中,他做不了任何主,做主的只能是继承了家产的嫡子!以袁世凯为例,他是其父袁保中庶出的儿子,虽然后来官居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但是,在其生母去世之后,袁世凯想要将生母与生父合葬时,其嫡出的哥哥袁世敦却表示了激烈的反对,坚决不同意庶母与父亲合葬!最终,袁世凯也不得不妥协,另寻坟地葬母,终究没能将生母与生父合葬。袁世敦只是一介革员,袁世凯彼时却位列封疆,但是,面对嫡庶之别,袁世凯干着急也没辙!嫡出的哥哥不同意,就是不行。
至于原因嘛,中国古代为了维护正妻的地位,对于嫡庶之别是有着明确法律规定的。《大清律•户律•婚姻》:“凡以妻为妾者,杖一百。妻在,以妾为妻者,杖九十,并改正。若有妻更娶者,亦杖九十。”妻就是妻、妾就是妾!妻生的嫡子才有继承权,妾生的庶子没有!即便是皇家也是如此,清朝爵位承袭和考封时虽然没有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但是,通常袭爵者还是嫡出优先。而且考封爵位时,嫡福晋、侧福晋和妾所生的儿子基准爵位之间是相差了好几个等级的。以亲王为例,一位嫡子袭亲王,其他参加考封的儿子,基准爵位嫡福晋所生者为不入八分辅国公、侧福晋所生者为二等镇国将军、妾所生者为三等辅国将军。有了法律和宗法制度的保障,袁世凯即便位极人臣,也不便公然违反,这就是袁世敦的底气所在。
➲╏古代一个家族中,庶子担任官职比嫡长子要高,那家族事务该怎么排位?原因是什么?
如果严格从宗法制度上来说,嫡长子就是嫡长子,在宗法观念上嫡子的地位永远比庶子高。即使嫡子没有任何官职,但是他仍然在宗法上据有极高的地位,是宗法意义上的大宗,这是先天的优势。所以,无论庶子有没有官职以及官职高低,都不影响嫡长子的地位,在祭祀等方面,嫡子的地位永远优于庶子。
而且,有些宗族嫡长子为宗子,负责包括祭祀等在内的宗族事务,而其余诸子则向外发展,在外为官,嫡子与余子通力合作,共同促进宗族发展。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宗族嫡庶相争的情况。
另外,嫡庶关系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界限清晰,尤其是在明清时期,嫡庶之别普遍表现在爵位的继承上,在其他方面很多宗族嫡庶没有太大的区别,因为财产是诸子均分,宗族事物的管理由族长、房长等负责,而族长、房长不一定都是嫡支。
◤╆古代一个家族中,庶子担任官职比嫡长子要高,那家族事务该怎么排位?原因是什么?
这一点其实并不绝对,主要看庶子的官职到底比嫡长子大多少,庶子和嫡长子都是什么样的人,在家族中威望如何?以及事务的性质决定的。
以清朝皇家为例,清朝只有一位皇帝是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就是道光皇帝。其他的皇帝大都是庶子出身,比如说雍正皇帝,他的母亲乌雅氏在生下雍正皇帝时身份低微,以至于都没有资格亲自扶养雍正帝。雍正继位之后,康熙的嫡长子胤礽还活着,但是胤礽肯定是没有资格和雍正抢话语权的。
庶子比嫡长子混的好,不仅会为自己赢的在家族内的话语权,也会大大提高生母的地位。
比如在雍正时期还有一位大臣叫尹继善,十分受雍正器重。他的父亲是当时的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尹泰,但尹继善是庶出,也就是尹泰与小妾所生的孩子。按理来说尹继善已经是朝廷命官,那么他的母亲在家中的地位也应该会有所提高。但是由于尹继善的父亲尹泰是一个十分古板刻薄的人,尹泰并没有改变尹继善生母在家中的地位,尹继善的生母依旧伺候着老爷太太。
后来尹继善从两江总督调到云贵总督,临行前去拜谢雍正。雍正无意间问了一句:“你的母亲受过诰封吗?”结果尹继善非常尴尬,因为他有两个母亲,一个自然是他的生母,另一个就是他父亲的正妻,他父亲的正妻自然是有诰命的,可他的生母没有。雍正问明原因后,表示要加封尹继善的生母。
尹继善自然十分欢喜,回到家后迫不及待把消息告诉了父亲。但是他的父亲尹泰却勃然大怒,因为他认为这不合礼法,于是打了尹继善一顿,还罚尹继善的母亲跪了一夜。后来这个消息传到了雍正的耳朵里,雍正很生气,因为雍正也不是嫡子,尹泰这样做不也是在打雍正的脸吗?于是雍正当即下令,封尹继善的母亲为一品诰命夫人,这个一品诰命夫人的阶级比尹泰地位还要高,尹泰对其也是要行跪拜之礼的。
但是,小编要说的是,也不能看轻庶出,嫡出对一个人家庭地位的影响。宗法制度对士大夫阶层的影响那是根深蒂固的,特别是在家庭祭祀权上,嫡长子的优势和权威是很难动摇的。
比如说,1901年身为太子少保,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的袁世凯生母病逝,次年袁世凯扶母亲灵柩想要葬进袁家祖坟,此时的袁世凯可以说是位极人臣,海内知名了,但是袁世凯的兄长袁世敦,以袁世凯的母亲是小妾为名,拒绝让袁世凯生母进入祖坟与袁世凯父亲合葬。袁世凯苦苦哀求,甚至于有传说袁世凯给兄长袁世敦下跪,袁世敦不为所动,最终袁世凯的母亲只能另选址安葬。
只是袁世敦虽然耍了一把威风,但是自此之后兄弟反目,袁世凯终身不回项城老家,袁世敦一族自然也难以享受到日渐发达的袁世凯的照顾,对于家族来说,实际上是一分为二了。
♙✯古代一个家族中,庶子担任官职比嫡长子要高,那家族事务该怎么排位?原因是什么?
说一个历史人物,袁世凯知道吧?
袁世凯是他父亲袁保中的第四个儿子,其母为小妾刘氏。在古代,天地君亲师,人伦纲常可是最重要的。嫡长子如无特殊情况,一般是继承家庭的大部分财产的,其中也包括政治财产。按照这个发展轨迹,很难说袁世凯是不是以后能得到出头机会。
但袁世凯从小过继给了没有子嗣的叔父袁保庆,这样一来他的身份就从原来的庶子转变成袁保庆的嫡子了,所以他他才后来有了袁保庆的金兰兄弟,淮军将领吴长庆的提携,再后来的事情你们都知道了,我也不多说了。
有点扯远了。后来袁世凯官至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其母刘氏去世,袁世凯想要把她葬在袁家祖坟,袁世凯二哥袁世敦,就是袁家嫡长子,也是袁家宗族话事人,他不点头同意,袁世凯也没辙。
╈✩古代一个家族中,庶子担任官职比嫡长子要高,那家族事务该怎么排位?原因是什么?
公元1901年6月,袁世凯的生母刘氏去世,因为当时正值《辛丑条约》谈判之际,所以直到第二年的9月,袁世凯才赶回老家安葬母亲。但是袁氏家族的族长、袁世凯的二哥袁世敦却不让袁世凯的生母葬入袁氏祖坟的正穴,不能与其父同葬一穴,只允许袁世凯将其生母安葬在陵园的边缘,因为袁世凯的生母是妾室。
袁世凯兄弟六人,除了二哥袁世敦是嫡子外,其余兄弟五人都是袁世凯的生母刘氏所生。尽管此时袁世凯已经是位高权重的直隶总督,手握北洋兵权,刘氏已被慈禧太后赐封为“正一品诰命夫人”,成了袁氏家族中荣誉最高的女人,但这也无济于事,刘氏还是不被允许葬入祖坟。
袁世凯多次与嫡兄袁世敦协商,再三说好话,但袁世敦就是不肯让步,并表示,就算在外你是国家大员,但在家你依然是妾生小子,葬礼还得按家规来。
袁氏家规规定,妻妾有别,嫡庶不一,妾室去世后,不能葬入祖坟正穴,不能同嫡妻夹棺并葬,只能葬在祖坟外面。
此时的袁世凯已是风光无限的满清要员,一句话就可以决定嫡兄袁世敦的命运,但在宗法问题上,袁世凯还是选择了妥协,最终将生母葬在了别处。由此可见,即便是袁世凯这样的人,面对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嫡庶之别,也是无能为力。
中国古代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最初这种制度只流行于贵族阶层,平民大多为一夫一妻,称为“匹夫匹妇”。
正常情况下,一妻多妾的家庭中,只能有一位正妻,称为嫡妻,其所生子女被称为嫡子或者嫡女;可以有多位妾室,称为庶妻,其所生子女被称为庶子或者庶女。
宋元之前,在没有特殊许可的情况下,一个男子只能有一位正妻,如果拥有两位正妻,则会被处以一年以上徒刑和相应的杖刑处分,并强制离婚;宋元之后,开始逐渐宽松,明清时期就出现了许多平妻现象。
古代的男子娶妻娶贤,讲究的是门当户对,男不低娶,女不高嫁。结婚时要将双方的家庭门第、嫡庶身份、年龄等信息写入婚书。如果对个人信息弄虚作假,一经发现,这段婚姻就会被强制解除,并追究造假方的相关责任。
古代娶妻的仪式非常隆重,周朝时期,周天子娶妻前后历时一年多,诸侯则超过半年。虽然后世的娶妻仪式已经大为简化,但也要经过“三书六礼”。所谓“三书”,即聘书、礼书、迎书;所谓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迎亲。
古代的正妻不能被贬降为妾室,更不能随便休弃,除非正妻犯了七出,即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窃盗,在这种情况下,才可以休妻。
当然,还有三种情况,即便正妻犯有七出,丈夫也不能休妻,一是正妻经历或主持了公婆的丧礼,为公婆守孝三年以上的不可休妻;二是男方娶妻时其地位不高,婚后富贵的不可休妻;三是正妻的娘家在其婚后散亡的不可休妻。
如果正妻患有恶疾或者是犯有七出中的淫乱,则不在这三种情况的保障之列。还有就是双方已经恩断义绝,法律规定双方必须离婚,也不受这三种情况保障。
除了正妻之外,就是庶妻,也称为姬妾。姬妾还有媵、妾之分。媵的地位高于妾,是正妻的同族陪嫁女子,媵盛行于周朝时期,后世较为少见。
由于妾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下,一般不经过三书六礼,通过简单的仪式纳为配偶,称为纳妾。经过正式仪式所纳的妾,也被称为侧室。宋元以前,妾是不允许被提至正妻的地位,否则男方将被处以一年半的徒刑。
从宋元开始,正妻去世或者被休,丈夫则可以把妾立为正妻,但是需要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称为扶正。到了明清时期,嫡庶的区分不再那么严格,妾被扶正的情况非常普遍。
在古代,有一类女子属于贱民阶级,比如歌姬、娼妓等,她们不能做士人的妾,只能做婢女或者宠姬,类似于今天的情妇。婢女和妾之间还是有区别的,她们的地位不能互换,如果以婢为妾,就会触犯律法,只有婢女在生下子女之后,才可以被立为妾。
婢女一类的妾,经常会被买卖或者转送他人。史籍中,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不乏有赠妾、卖妾的记载。北宋文豪苏东坡就曾把自己两个已经怀孕的非正式的妾,转送给了别人;明末的田戚畹将自己的歌姬陈圆圆送给了吴三桂,以换取利益;清代大诗人袁枚也将自己的厨娘送给好友刘霞赏作妾。
古代除了讲究男女之别,还强调了嫡庶之分。正妻在家中的地位和丈夫等同,但是妾在家中的地位和奴婢相差无几,甚至连基本的人身自由也没有,只不过是取悦丈夫、传宗接代的工具罢了。
妾室所生的子女,也就是庶子或者庶女必须认正妻为母亲,称自己的亲生母亲为姨娘。《红楼梦》中的贾探春是赵姨娘所生,认王夫人为母亲,则称自己的生母为姨娘。
正妻在世时,享有对庶出子女的养育、教导以及财产的管理权,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妾室和亲生子女的关系是处于分割状态的。《红楼梦》中的贾环,虽然是赵姨娘所生,但还是经常受到王夫人的教导。
正妻去世之后,庶子必须要穿斩衰,并且服丧三年(清代有所调整);而妾室去世后,其亲生子女穿齐衰,只能服丧一年,而且不得将妾室的牌位供奉在宗祠祭祀。
丈夫去世之后,正妻享有立嗣的权利,即使自己膝下没有儿女,也有权决定由谁来继承家业,而妾室非但没有这个权利,也不享有财产的分割权,只有使用权。同时,正妻有权将妾室驱逐出家门。
嫡出和庶出之间,虽然有很大的不同,但本上他们都拥有同一个父亲,区别在于生母不同。正妻所生的子女,就是这个家中的嫡子或者嫡女。
妾室所生的子女则是庶子或者庶女,他们之间又有所不同。妾生的,或者婢女生的孩子,他们的的家庭地位虽然不如嫡子,但他们的生母是经过正式仪式娶进家门的,他们出生后也是养在家里的,得到了家族的承认,而且已经落入了户籍,上了族谱,也就是被世俗和法律所承认的。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没有经过正式仪式,并且养在外面的妾,相当于今天的情人。她们所生的子女也随其生活在外面。这类庶子如果被父亲认可,但没有落入户籍,父亲在世时或许还好一些,一旦父亲去世,他们的命运就掌握在嫡母的手中,没什么地位可言,除非父亲生前留有遗嘱。如果他们的身份没有得到父亲的认可,只不过是父亲一夜风流的结果,那么基本上就与家族的利益和传承无缘了。
嫡庶之分,最大的根源在于宗法制度下的嫡长子继承制,这种制度的正式确立是在西周建立后,被记录于《周礼》之中,再加上分封制的实施,也是导致后世嫡子地位高于庶子的原因之一。
古人认为只有确立了长幼尊卑,就能保障家族内部的稳定以及有序的传承。在这套模式下,嫡长子成为家族大宗的宗主,其余次子则分化出去,成为依附于大宗的小宗宗主,以此不断扩大家族的势力范围以及影响力。
在宗法制度中,嫡以长为尊,作为嫡长子,拥有整个家族的继承权,庶子仅仅只能继承少量的财产、如果嫡长子出现以外,家族则由嫡次子继承,一般来说,庶子基本没有权力执掌家族。
嫡庶之分,往往存在于古代的世家大族中,寻常百姓家的这种现象不是很突出,即便有,也会因为强制分家令而被淡化,远没有世家大族中那么复杂。
古代一个家族内部的财产分割,包括爵位、家产、人脉的继承,嫡子往往要比庶子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庶子一般只能获得少量的钱财,其他基本和他无缘。
唐宋以来,随着科举制度的兴起,原本不受重视的庶子可以通过科举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从而开始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相对于之前嫡子通吃的情况,唐宋时期已经确立了兄弟在继承财产上,没有嫡庶之别。
在古代,虽然庶子和嫡子在受教育和资源方面的区别并不是很大,但更多的还是嫡子优先。若庶子想要出头,就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地位。
三国时期的袁绍和袁术,地位显赫,背景强大。他们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袁绍是妾室所生为庶子,而袁绍则是正妻所生的嫡子。因此,袁术打心眼里瞧不起这个庶出的兄长,对他十分不敬。袁氏家族的资源也更倾向于袁术,但是袁绍的声望却一直高于袁术。
唐太宗李世民的救命恩人丘行恭,凭借自己追随李世民四处征战的功劳,被封为左卫将军。他的生母去世后,丘行恭想尽一尽孝道,为生母举办一场风光的葬礼。由于他的母亲是妾室,丘家的嫡长子丘师利,只想用小妾的礼仪下葬丘行恭的母亲,为此丘行恭就跟哥哥吵了起来。
唐朝时期,如果庶子不服从嫡长子的管教,就是犯了违反纲常的忤逆不悌之罪,是要坐牢的。由于丘行恭平日里专横跋扈,得罪了许多大臣,于是有人把此事上告到了唐太宗那里。尽管唐太宗有心偏袒丘行恭,但他毕竟犯了法,于是将丘行恭贬为庶民。
庶子的能力决定着他们的地位,能力高的自然地位高一些,如果缺乏能力且一事无成,也就没什么地位可言了。袁世凯虽然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地位。但他还是没能提高自己生母的地位,在宗法面前,最终选择了妥协。
但是晚清时期,与张之洞齐名的封疆大吏谭钟麟的儿子谭延闿,也是妾室所生,他却选择了抗争。
谭延闿是湖南茶陵人,生于浙江杭州,民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组庵湘菜创始人,他与陈三立、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
谭延闿曾经担任两广督军,三次出任湖南督军、省长兼湘军总司令,授上将军衔,陆军大元帅。曾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当时的谭氏家族,几乎都要依靠他的照拂。
谭延闿的母亲去世后,灵柩出殡需要经过谭氏宗祠的大门。按照谭氏族规,妾室去世后不能从宗祠的大门出殡。当时一些族人力劝谭延闿不要坏了族规,应将其母的灵柩从宗祠的侧门抬出,甚至有些族人还挡在宗祠大门口,反对其母的灵柩从宗祠大门抬出。
谭延闿眼见此状,怒不可遏,一气之下仰卧在他母亲的棺盖上,命扛夫起灵。当灵柩抬到宗祠大门口时,谭延闿大声喊道:“我谭延闿已死,抬我出殡!”族人见状,顿时面面相觑,鸦雀无声,只好让路,让扛夫抬棺从宗祠的大门出殡。
在古代,嫡庶之别只是相对出身而言,即生母的地位是正妻还是妾室,与嫡子、庶子所担任的官职无关。在古代宗法制的相关仪范中明确规定,就算庶子拥有很高的官职在身,宗族之内的大小事务,也要听从嫡子的。
以家族祭祀为例,有嫡子在,庶子只能参加祭祀而不得成为主祭人,也就是所谓的“支子不祭”、“庶子不祭祖也,明其宗也”。既然连主持家族祭祀的权利都没有,那就注定庶子在本家族中的地位永远不能和嫡子相提并论。家产的继承、家族的执掌权、祭祀的主持,只要有嫡子在,那就没庶子什么事。在没有嫡子的情况下,庶子才能候补其位。
宗法制中的嫡庶身份是以生母地位确定的,庶出毕竟是庶出,即便庶子在外获得高官厚禄,在家族内部仍旧改变不了庶出为卑的事实,嫡子始终压其一头,嫡庶尊卑的宗法规制难以改变。这也是历代王朝奉守的核心,也不会有人会去主动打破。
------------------
推荐阅读:
巴基斯坦不能够与它的邻国(譬如印度、阿富汗)友好相处的原因是什么?
上一篇:写网文怎样避免“xxx说”和“xxx道”的重复使用?
下一篇: 经常眼睛干涩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