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将军”李广打败仗、被活捉、迷路,是运气不好,还是能力差?
┢➦“飞将军”李广打败仗、被活捉、迷路,是运气不好,还是能力差?
“飞将军”李广,箭法是百发百守,有神射之美称。但在作战中,不是被俘,就是迷路,难有奇功。畄给后人的只是他武功盖世,箭法奇准,如此而已。探究原因,盖因他军纪不严,管理松懈,把军队弄得如一群土匪,整体来说,他领导的军队没有合力,没有战斗力,他领导的军队,很难创立大的功迹。故言李广难封。他的被俘,也就不奇怪了。他迷路,可能是慌不择路所至。他仅是出阵与敌搏斗的战将,连战将都不够格,一家之言,赖明者指正之。
▫▍“飞将军”李广打败仗、被活捉、迷路,是运气不好,还是能力差?
大诗人王昌龄的一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可谓经典,但其中提到的“飞将军”李广可谓悲催。他的故事,即便是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提起,依然让人惋惜不已。
所谓造化弄人啊。时也命也运也!
李广作为西汉时期的名将,他的能力与出身当真是无可置疑和无可挑剔的,可惜却止步于九卿,并未封侯。
九卿虽然官衔不低,但却只是职位而已,只能领取相应的俸禄,并不能世袭或者传承。因此,封建社会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更加愿意追求爵位的提升。
李广出身名门,祖先是秦朝的大将李信,带领秦军四处攻伐战无不胜,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股肱之臣,为实现中国的大一统可谓功勋卓著。
短暂的秦朝灭亡后,曾经无比辉煌的李家只得从都城咸阳搬出,来到陇西一带低调生存繁衍。不过,家族的那份荣耀感却从来未曾丢失,一代一代往下传承,寄希望于来日能够重塑辉煌。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广出生了,他自幼习武的同时,思想教育也从来没有拉下。刚从懂事起,就树立了“为李家重新崛起而奋斗”的志向,弓马骑射都样样精通。
结束吕后乱政,西汉政局终于在汉文帝时期进入了平稳期。李广凭借家庭出身和个人能力,终于有机会护卫文帝一同狩猎,也赢得了青睐。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汉文帝曾这样夸赞他:
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啥意思?就是说这个小伙儿太可惜了,要是生在高祖刘邦时期,以他的军事才能受封万户侯岂不是分分钟的事!
可惜,政局初定的汉文帝开始推行“无为而治”,对外更是停止军事行动而改以“和亲”为主。而《汉律》明确,只有战场立军功才能获得荣耀,才能被封侯。
于是,李广在军中的这些年基本上只能打打兔子,打打野兽,对于匈奴却几乎没有战绩。之所以说“几乎”,是因为他并非没有与匈奴打过仗,只是没有担任过主力而已,每次都“巧妙地”避开了匈奴的主力部队。
汉景帝登基后,李广被调回陇西担任都尉。虽然官衔提升了,可却离开了主力部队,成了一名后方的武官,见匈奴人一面就更难了。好在,东方不亮西方亮,对外虽然捞不着仗打,可对内却有了机会,因为“七国之乱”爆发了。
为了反抗汉景帝的削藩之策,吴王刘濞伙同其他诸侯一同造反,还喊出了“清君侧,诛晁错”的口号。汉景帝刘启无奈,只得下旨处死了忠于自己的晁错,希望能消除国内的叛乱。
可是,造反这种事往往“开弓没有回头箭”,吴王他们压根就没收手的打算,继续向都城杀来。在此期间,周亚夫超常发挥,率领自己的细柳营顶住了叛军的攻势,终于平定了这场内乱。
期间,李广也被周亚夫调来参战,可惜没有加入到主力部队,而是来到梁王(景帝之弟)的帐下效力。由于作战勇猛,李广得到了梁王的多次嘉奖,甚至还领受了他赏赐的将军封印。
这下麻烦了,如果单单接受金银赏赐也就罢了,可接受对方赋予的军权就有了投靠之嫌。汉景帝刚刚平定了吴王领导的七国之乱,自然非常提防诸侯王再与军事将领勾结,因此开始对他有所防备,没有为他封侯。
此后,李广虽然一直在上郡、代郡、云中和雁门几处边关重镇轮值,可汉匈之间始终也没有真正的大战。因为,汉景帝延续了其父文帝的和亲之策,对外用兵并不多。
汉武帝刘彻即位后,虽然凭借“文景之治”的积累开始逐渐转变对外妥协之势,逐步加大了对匈奴的军事攻势。但是,汉武帝喜欢大规模的长途奔袭作战,而且喜欢起用年轻的军事将领,比如卫青、霍去病才是他的心腹爱将。于是,可怜的李广又得靠边站,每次参战都是配角。
公元前129年,李广终于有机会和卫青并驾齐驱,各领一支骑兵深入匈奴境内作战。结果又悲剧了,因为匈奴听闻他“飞将军”的大名,竟然将主力骑兵避开卫青而专门围攻李广所部。
于是,李广虽然誓死作战,但还是寡不敌众遭至了全军覆没,自己还被匈奴生擒活捉。要不是侥幸逃脱的话,很可能就“英勇就义”了,自然,这次仗下来他不被问罪就烧高香了,哪敢有封侯的奢望。
之后,汉武帝对匈奴发起了漠北之战,只令卫青和霍去病率军前往,而李广居然连配角都没捞上,只能眼看这些后辈们耀武扬威,加官进爵。已经从军四十多年,大小战斗不下百场的李广,到了六十岁的高龄依然没能封侯,心中的委屈只有自己清楚。因此,他不顾自己年迈,多次泣血上陈汉武帝请求为国杀敌。刘彻终被感动了,勉强答应他随同卫青出战,甚至允诺出任先锋将军,准备得胜归来时就封他为侯,也算了却了一桩遗憾。
可惜,可惜!李广的这次出征更加悲催,竟然领军迷路了,耽误了和大将军卫青合击匈奴的计划。虽然卫青表现神勇,以自己所部兵马奇袭了单于,但由于没有形成合围之势,导致了单于的逃脱。
经此失败,李广既羞愧难当,又悲愤难抑,担心回到长安遭到问责,竟然选择了拔刀自刎,只为后人留下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无限遗憾。
回顾李广的一生,他的武功和神勇人尽皆知,他的忠君和爱国毋容置疑。可是,似乎总是缺少一种政治敏感性,缺少些许的运气成分,每每在抉择的关头就会出错,最后只能成为了一个“悲情英雄”。
▪ϟ“飞将军”李广打败仗、被活捉、迷路,是运气不好,还是能力差?
山野老人解读两汉三国,与您一起体会历史新感觉!
飞将军”李广打败仗、被活捉、迷路,是运气不好,还是能力差?
李广将军名气很大,司马迁对李广将军尤其偏爱。
他在《史记》中赞扬李广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
历代文人墨客也对李广赞不绝口!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一诗句响彻古今!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是唐朝诗人卢纶对李广的赞赏!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唐人王勃对李广的哀叹!
由于历代文人墨客的吟咏,李广也越来越受到国人的推崇!
既然李广受到如此推崇,那么对于“飞将军李广打败仗、被活捉、迷路,是运气不好,还是能力差”这个问题如何理解呢?
山野老人以为对于这个问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一,李广作为军人,军事素质,百里挑一。
李广曾经跟随汉文帝征剿匈奴,文帝对李广的表现大加赞赏,对李广感叹说:“你要是生在高祖一朝,凭你的武功,封一个万户侯没有问题。”
景帝时期,李广跟随周亚夫平叛七国之乱,也是战功卓著。
典属国公孙昆邪进谏景帝说:“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
武帝时期,李广镇守右北平,那里老虎很多,李广常常出门射虎,为百姓除害!
李广与匈奴征战,曾被匈奴抓了俘虏,李广能逃脱回家。
以上种种表现可以看出,作为军人的李广确实是“天下无双”!
二,李广作为将军,戍守边疆,万无一失。
景帝一朝,李广长期戍边,曾任陵西、代郡、雁门、云中等地太守。
李广在任职期间,战功卓著,以致匈奴不敢越过边境半步。
武帝时期,李广镇守右北平,匈奴听说是李广镇守右北平,称李广为“汉朝的飞将军”,不敢接近右北平。
这一切,说明作为将军的李广镇守边疆,能确保边境安宁,是戍守边疆的杰出将领。
三,李广作为统帅,攻城略地,不堪重任。
汉武帝时期,李广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受到重用,多次带兵野战,但没有一次不是以失败而告终。
汉武帝精心策划的马邑之谋,任命李广为骁骑将军,带兵征战匈奴,李广无尺寸之功。
以后四年,李广再次带兵出征,被匈奴抓了俘虏。
元朔六年,汉武帝任命李广为后将军,跟随卫青征战匈奴,毫无建树。
之后两年,李广再次出征匈奴,由于张骞延误时间,李广带军奋力拼搏,才没有被匈奴包饺子。
这次虽然有功劳,但是过错也不少,最后是功过相抵,不奖不罚。
最后一次跟随卫青出征,却迷失方向,贻误战机,李广因此羞愤自尽!
以上事例可以看出作为统帅的李广确实不具备攻城略地的谋略。
李广之所以戍边战功卓著,攻城略地,毫无建树,其主要原因是李广爱护士卒,受到士卒的拥戴,这样的部队,被动戍边,是合适的。但是李广的致命弱点是不能从严治军,军队松散,没有纪律性。
伟人说过:“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
李广不能从严治军,所以李广的部队就不能形成强大进攻力量。
与李广齐名的将领程不识说过:“李广治军十分简单省事,如果敌人突击他,他就无法阻挡敌人的进攻了!”
程不识的话揭示了李广打败仗、被活捉、迷路等问题的症结。
❦﹤“飞将军”李广打败仗、被活捉、迷路,是运气不好,还是能力差?
大诗人王昌龄的一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可谓经典,但其中提到的“飞将”李广却可谓悲催。他的故事,即便是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提起,依然让人惋惜不已。
李广作为西汉时期的名将,他的能力与出身当真是无可置疑和无可挑剔的,可惜却止步于九卿,并未封侯。
九卿虽然官衔不低,但却只是职位而已,只能领取相应的俸禄,并不能世袭或者传承。因此,封建社会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更加愿意追求爵位的提升。
李广出身名门,祖先是秦朝的大将李信,带领秦军四处攻伐战无不胜,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股肱之臣,为实现中国的大一统可谓功勋卓著。
短暂的秦朝灭亡后,曾经无比辉煌的李家只得从都城咸阳搬出,来到陇西一带低调生存繁衍。不过,家族的那份荣耀感却从来未曾丢失,一代一代往下传承,寄希望于来日能够重塑辉煌。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广出生了,他自幼习武的同时,思想教育也从来没有拉下。刚从懂事起,就树立了“为李家重新崛起而奋斗”的志向,弓马骑射都样样精通。
结束吕后乱政,西汉政局终于在汉文帝时期进入了平稳期。李广凭借家庭出身和个人能力,终于有机会护卫文帝一同狩猎,也赢得了青睐。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汉文帝曾这样夸赞他:
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啥意思?就是说这个小伙儿太可惜了,要是生在高祖刘邦时期,以他的军事才能受封万户侯岂不是分分钟的事!
可惜,政局初定的汉文帝开始推行“无为而治”,对外更是停止军事行动而改以“和亲”为主。而《汉律》明确,只有战场立军功才能获得荣耀,才能被封侯。
于是,李广在军中的这些年基本上只能打打兔子,打打野兽,对于匈奴却几乎没有战绩。之所以说“几乎”,是因为他并非没有与匈奴打过仗,只是没有担任过主力而已,每次都“巧妙地”避开了匈奴的主力部队。
汉景帝登基后,李广被调回陇西担任都尉。虽然官衔提升了,可却离开了主力部队,成了一名后方的武官,见匈奴人一面就更难了。好在,东方不亮西方亮,对外虽然捞不着仗打,可对内却有了机会,因为“七国之乱”爆发了。
为了反抗汉景帝的削藩之策,吴王刘濞伙同其他诸侯一同造反,还喊出了“清君侧,诛晁错”的口号。汉景帝刘启无奈,只得下旨处死了忠于自己的晁错,希望能消除国内的叛乱。
可是,造反这种事往往“开弓没有回头箭”,吴王他们压根就没收手的打算,继续向都城杀来。在此期间,周亚夫超常发挥,率领自己的细柳营顶住了叛军的攻势,终于平定了这场内乱。
期间,李广也被周亚夫调来参战,可惜没有加入到主力部队,而是来到梁王(景帝之弟)的帐下效力。由于作战勇猛,李广得到了梁王的多次嘉奖,甚至还领受了他赏赐的将军封印。
这下麻烦了,如果单单接受金银赏赐也就罢了,可接受对方赋予的军权就有了投靠之嫌。汉景帝刚刚平定了吴王领导的七国之乱,自然非常提防诸侯王再与军事将领勾结,因此开始对他有所防备,没有为他封侯。
此后,李广虽然一直在上郡、代郡、云中和雁门几处边关重镇轮值,可汉匈之间始终也没有真正的大战。因为,汉景帝延续了其父文帝的和亲之策,对外用兵并不多。
汉武帝刘彻即位后,虽然凭借“文景之治”的积累开始逐渐转变对外妥协之势,逐步加大了对匈奴的军事攻势。但是,汉武帝喜欢大规模的长途奔袭作战,而且喜欢起用年轻的军事将领,比如卫青、霍去病才是他的心腹爱将。于是,可怜的李广又得靠边站,每次参战都是配角。
公元前129年,李广终于有机会和卫青并驾齐驱,各领一支骑兵深入匈奴境内作战。结果又悲剧了,因为匈奴听闻他“飞将军”的大名,竟然将主力骑兵避开卫青而专门围攻李广所部。
于是,李广虽然誓死作战,但还是寡不敌众遭至了全军覆没,自己还被匈奴生擒活捉。要不是侥幸逃脱的话,很可能就“英勇就义”了,自然,这次仗下来他不被问罪就烧高香了,哪敢有封侯的奢望。
之后,汉武帝对匈奴发起了漠北之战,只令卫青和霍去病率军前往,而李广居然连配角都没捞上,只能眼看这些后辈们耀武扬威,加官进爵。
已经从军四十多年,大小战斗不下百场的李广,到了六十岁的高龄依然没能封侯,心中的委屈只有自己清楚。因此,他不顾自己年迈,多次泣血上陈汉武帝请求为国杀敌。
刘彻终被感动了,勉强答应他随同卫青出战,甚至允诺出任先锋将军,准备得胜归来时就封他为侯,也算了却了一桩遗憾。
可惜,可惜!李广的这次出征更加悲催,竟然领军迷路了,耽误了和大将军卫青合击匈奴的计划。虽然卫青表现神勇,以自己所部兵马奇袭了单于,但由于没有形成合围之势,导致了单于的逃脱。
经此失败,李广既羞愧难当,又悲愤难抑,担心回到长安遭到问责,竟然选择了拔刀自刎,只为后人留下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无限遗憾。
回顾李广的一生,他的武功和神勇人尽皆知,他的忠君和爱国毋容置疑。可是,似乎总是缺少一种政治敏感性,缺少些许的运气成分,每每在抉择的关头就会出错,最后只能成为了一个“悲情英雄”。@文史不假
⇏↘“飞将军”李广打败仗、被活捉、迷路,是运气不好,还是能力差?
李广的悲剧在于他不懂得与时俱进的学习和变通。
汉景帝时期,国家一如以往对匈奴实行消极防御政策,一面和亲,一面派大将戍边守长城。其他将领都损失惨重,只有李广损失小还有折获,所以这个时期李广是比较有优势的。
到了武帝时代,形势发生了改变,汉武帝以举国之力讨伐匈奴,实行全面主动地进攻。他需要将领们跨过长城越过草原深入匈奴腹地去寻找匈奴主力决战,这是一次全新的战略思想,全新的军事变革。无论是卫青的大兵团於回包抄还是霍去病的小分队穿插突袭都非常出色,反观只懂得守株待兔诱敌深入的李广就有些尴尬了,很难适应形势变化的李广一但迈出了长城边塞,要不就迷路,要不就被匈奴包了饺子,仗着自己武艺高超能只身逃回来,连他的儿子李敢跟从霍去病都封了侯,最后一世英名杀敌报国的李广活成了悲剧。所以适应能力很重要,与时俱进地学习很重要。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骨质疏松患者应该怎样进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