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何给抗清名将袁崇焕正名?
❒❧乾隆为何给抗清名将袁崇焕正名?
乾隆皇帝非常的有意思,倒不是说他在民间各种流传的轶事非常多,而是乾隆皇帝的很多政治举措常常让人捉摸不懂他的意图,就比如给抗清名将正名这件事,乾隆皇帝执政期间还专门编撰了一本书《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来表章这些为明朝殉国的大臣义烈可嘉。
如果说乾隆皇帝因为欣赏这些人为大明殉节,而进行表章,同时也表示一下自己是一代明君,就事论事这我们都还可以理解,但是乾隆皇帝后来又命人编了另外一本书《钦定国史贰臣表传》,什么叫做贰臣?特别指那些在前朝为官,投降后又在新朝代做官的人,是包含了变节这层意思的,在里面列了123个人,包括了洪承畴,吴六奇等人。
虽然也强调了“实能效忠于本朝”,但是很明显清朝统治者对这些变节者是有些鄙夷的,不过乾隆皇帝又是给前朝殉节大臣平反,又是把投奔满清的大臣列出个贰臣名录,他这么干又该怎么定义之前的满清入关呢,这不是在打祖宗们的脸吗?
实事上乾隆皇帝这么干,还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乾隆皇帝给这些明朝晚期的大臣们平反,最关键的一点是褒扬他们忠诚可嘉,对统治者而言忠诚是最重要的,而在乾隆四十一年时,乾隆皇帝让大臣们编撰了这两本书时,离满清入关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清政府的统治已经较为稳固了,满人的和汉人的对立也没有那么严重了,所以在这个时候给一些明朝大臣平反,又借助这事强调忠君的思想观念,这可以理解为在做政治宣传。
这里特别说一个人袁崇焕,乾隆皇帝给他平反时,他是这么说袁崇焕的,袁崇焕为明朝戍守北疆,给清朝造成了很多麻烦,但是国君崇祯皇帝昏庸,最后将袁崇焕误杀,这才让清朝有机可乘。这话看着是挺客观的,但是我们仔细分析一下,特别说道了崇祯皇帝昏庸,误杀忠良,才导致明朝灭亡,前面这些都是废话,乾隆皇帝想要强调的是正因为明朝腐败,国君昏庸,所以清朝才取代了大明王朝,这个才是关键的地方!
袁崇焕
乾隆皇帝给抗清的名将,名臣平反,只是为了在舆论上造成这样一个氛围,清朝统治者是比较宽容的,不会因为曾经处于敌对状态就去刻意打压,抹黑前朝的大臣,国君,就事论事,清朝统治者也欣赏那些忠君殉国的良将,贤臣,但是我们想一下,明朝都灭亡了,清军入关时杀了多少无辜百姓,对明朝皇室后裔赶尽杀绝,个时候搞个平反除了作秀有实际意义吗?
乾隆皇帝执政时期也是清朝搞文字狱最多的时期,如果乾隆皇帝真向他自己说的那么宽宏大量,那样的贤明,那么何必去搞文字狱,何必去打压不同的政治意见呢?这无非就是一场作秀,搞内宣罢了,如果这些大臣的后裔还有活着的,还在喊“反清复明”,乾隆皇帝能不杀他们,那才能算是放下了。
Ⓐ≎乾隆为何给抗清名将袁崇焕正名?
乾隆帝为抗清将领正名是有一个大的历史背景的。
这个历史背景就是乾隆帝在乾隆三十八年开始,逐步把注意力从“武功”放到“文治”上,在他看来清朝已经统治中原100多年时间了,统治已经稳定了,这个时候应该提倡“忠孝”。
乾隆帝表彰对明朝尽忠的将领,其实就是在鼓励当时的将领对清朝尽忠。
另外,乾隆帝表彰明末抗清将领还有一个小背景就是大多数抗清将领(注意,我说的是将领)后人在这个时候都隶属于八旗。
比如郑成功嫡系后人到了清乾隆朝已经是八旗镶黄旗汉军佐领,郑成功玄孙是镶黄旗汉军副参领郑咸吉;
李定国之子李嗣兴投降清朝后背编入八旗正黄旗汉军,李定国孙子李天志给康熙帝做了二十四年的侍卫。
白文选投降清朝后被封为承恩公,被编入八旗正蓝旗汉军,白文选的孙子白璧琮还担任了正蓝旗汉军佐领一职;
刘文秀之子刘震跟随李嗣兴投降清朝后也被编入了八旗正黄旗汉军;
艾能奇之子艾承业投降清朝后被编入八旗镶黄旗汉军,值得一提的是艾承业的妻子是明朝末代黔国公沐天波的女儿,而根据《八旗通志》显示,艾能奇的曾孙艾肇昌曾担任镶黄旗汉军副都统。
明朝末代黔国公沐天波的儿子沐显忠随李嗣兴投降清朝,被编入八旗汉军正白旗;虽然沐显忠本人绝嗣,但正如我前面所说的那样,沐天波的女儿嫁给了艾能奇的儿子,所以沐天波的血亲后人也应该一直流传到了清末。
综上所述,基本上抗清将领只要他本人或者他后人投降了清朝,那么一般都会被编入八旗,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八旗上三旗。
这大概也是乾隆帝敢于大张旗鼓表彰明末抗清将领的原因之一,反正要么这些抗清将领战死,后人沦落;要么这些抗清将领后人都投降了清朝,还被编入了八旗,也就更没有危险了。
↬☏乾隆为何给抗清名将袁崇焕正名?
袁是忠臣!清朝使用反间计得以除之!
╞⇌乾隆为何给抗清名将袁崇焕正名?
缓和因满清入关时造成的满汉矛盾;为自己博取好名声;鼓励满清朝廷大臣要跟袁崇焕一样一心为社稷。
▸▶乾隆为何给抗清名将袁崇焕正名?
投降的,乾隆皇帝看不起,不投降的,乾隆皇帝更看不起。为了统治,他宁愿看得起他更看不起的那一拨人,包括袁崇焕。打江山时,乾隆皇帝希望“识时务者为俊杰”,坐江山时,他希望满朝文武全是“文天祥”,甚至是“方孝孺”。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好的主人,奴才坏不到哪去。要想大清王朝亿万斯年,首先统治者得争气。乾隆皇帝太争气了,以至于要经历很久才能做到的事,让他杞人忧天地提前超额完成了。他的想法很简单、很自负。他认为很多难以完成的事,只有他能完成,因为他要超过他的祖父,超过了祖父势必天下第一。如何评价范文程、洪承畴、袁崇焕这些对立性人物,说到底是文化上的事。文化上的事,最需要过程。
清朝皇帝,除了同治皇帝,全部属于勤劳苦学型。由于摒弃了“嫡长继承制”,“立贤”选择继承人,清朝的皇帝拿到任何朝代都会是很不错的皇帝。看看明朝的皇帝们一个个什么德行,和他们比起来,清朝的皇帝全是盛主。如果让明朝皇帝摊上清朝那一档子事,任凭怎么“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也只能早早地“君王死社稷”,煤山自缢。
马夏尔尼访问盛世下的乾隆王朝,得出很多结论。他认为清王朝这艘破败不堪的大船早就该沉了,只是有几位好舵手在苦苦地把握着航向,避免触礁。对于如何打开清王朝的国门,马夏尔尼的答案则更不客气,只有两个字:大炮。在马夏尔尼眼里,乾隆皇帝和清王朝的官僚集团具有两个最致命的弱点,腐败和顽固。
腐败不用多说,乾隆后期,以和珅为代表的官僚集团,打根上烂了。
顽固,指的是满洲人被汉化的极其彻底,不留一丝空间。中原农业文明本质上是一种丧失了进取心的封闭式文明,核心是对活力的恐惧和抑制。这种恐惧和抑制,符合鲁迅的一句话:要搬动一张桌子也要引起革命。
满清从皇太极开始,一直避免被汉化。毕竟鲜卑、女真、蒙古的前车之鉴让他们瑟瑟发抖。为了避免重蹈祖先的覆辙,满清皇帝们使尽浑身解数,一丝不苟地执行了很多措施。包括使用满语,满汉分居、不许通婚,保持骑射传统及频频举行秋弥大典。只是他们忽略了一个致命的生理问题,人的享乐因子。
锦衣玉食、深宫大院、提笼架鸟、混吃等死,看似不可救药,但没有几个不沉醉其中。任由皇帝们整天唠唠叨叨,底下人该干什么干什么,该喊万岁的喊万岁,该磕头的磕得蹦蹦响。一旦皇帝突然问,朕说什么了,估计大多数人肯定会大眼瞪小眼。
嘉庆皇帝曾在紫禁城内,在一群大内侍卫的大眼瞪小眼之下,差点被一个拿菜刀的汉子砍了。这种事,纵观唐宋元明,真没有。
被汉化的满洲人,腐败和顽固的程度远远超过了汉民族。胡虏无百年之运,中原王朝想超过300年也很难得,这是集权政治的宿命。汉文化,把这种宿命无限地拉长了。
大清王朝要想亿万斯年,不把汉文化吃透,显然阻力重重。顺治皇帝、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全部都是精力旺盛、学富五车级别的学霸,对汉文化的了解和运用越发青出于蓝。到了乾隆王朝,清王朝成为历史上经济总量最大,人口最多的极盛之世。盛世代表优越的物质条件,优越的物质条件和腐败斩不断理还乱,打折骨头连着筋。另外,享受着腐败,谁愿意青菜豆腐,随后,“顽固”不可避免地维护着腐败。
为了保住来之不易的乾隆盛世,乾隆皇帝任何卑鄙的事都敢做,都做过。其中,对文化的摧残堪比数十个焚书坑儒。乾隆皇帝把有利于统治的人和书,保留和发扬,把不利于统治的人和书,消灭和改造。烧书是乾隆皇帝的爱好,他办公室外面有个炉子,常年香火不断。改造更符合乾隆皇帝自负的心里,比如他把戏曲改造成了盛大、空洞、乏味。
乾隆皇帝对文化的摧残,意味着顽固地维护着被汉化。
至于对人的改造,乾隆皇帝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乾隆皇帝最擅长玩弄臣下,玩弄的过程中,人命无关紧要,只要能达到诛心,才能甚慰朕心。在乾隆皇帝心里,官僚集团没有好人。他给官僚们树立个最低标准,干什么都不能叛变。范文程被他说成,“与纯儒品节不无遗议”,洪承畴也被他评为叛明降清的可耻之人。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伤害了一批,必须褒扬一批。作为范文程、洪承畴的对立面,袁崇焕再不褒扬一番,何以服人。结果,袁崇焕被乾隆皇帝承认:“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
对文化的摧残和对人的摧残,是乾隆皇帝不想被汉化,又被汉化的激进之举。
乾隆为何给抗清名将袁崇焕正名?文化改造的需要。乾隆皇帝对文化改造的后果,加速了满洲人顽固的汉化。用汉化的思想改造汉文化,纵然乾隆皇帝再怎么雄才大略,也独木难支。乾隆皇帝对文化的摧残,如同戏曲一样,全部成了盛大、空洞、乏味。后世子孙鉴于无法超越乾隆盛世,又无法否定乾隆盛世,结果,只能被动地模仿,被动地守成,被动地顽固。最终,清王朝错过了世界大变革,成为待宰的羔羊。
------------------
推荐阅读:
黄磊女儿写真过于“成人”被批,15岁的黄多多,为何要装成熟?
下一篇: 担任过国家副总理的开国将帅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