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臣秀吉为何想要定居宁波?
☥╃丰臣秀吉为何想要定居宁波?
在所知道的史料中,丰臣秀吉不是选择定居宁波,是dream about定居宁波,是只知道宁波。
丰臣秀吉是谁:
丰臣秀吉是日本战国时代、安土桃山时代大名、封建领主,继室町幕府之后,近代首次统一日本的日本战国三英杰之一。
原姓木下,之后将丹羽长秀和柴田胜家的名字各取一字将改姓羽柴。农民家庭出身 ,本是一足轻(下级步兵),后因侍奉织田信长而崛起。富有才干而逐渐发迹,织田信长死后在内部斗争中胜出,成为织田信长实质的接班人 。
他是1590-1598年期间日本的实际统治者,担任关白,后担任太政大臣,获赐氏姓丰臣,被称为"太阁"。在位时实行的刀狩令、太阁检地等政策具有划时代意义,对日本社会由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封建社会转化有一定成就。在位后期逐渐变得昏庸多疑,并发动文禄庆长之役,后病逝。
与宁波的联系:
早在平源两家交替掌握日本政权的时候,宁波就是中原文明(当时是宋)对日贸易的重要口岸,从宁波输出的中原舶来品(有时候是人呢)不论是在经济还是文化上,都对当时以及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日本具有重大影响。在那个只有几乎僧侣掌握文化资源的战国时代,对不识大字只会画押的大名来说,笼统知道唐土、明国和宁波这样的字眼已经很难得了呢。
秀吉的计划大致是自己在大陆施行统治,自己的后裔在日本本土坐镇。这是脚踏实地一辈子的农民企业家临终前的冒死中二。那么最大程度上占有中日贸易利益以及对日本本土留守大名保持影响力就是他选择据点的重要考量了。坐镇宁波商港,是和秀吉选择在大阪筑城——以土界港的贸易优势建构施行统治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基础,一脉相承的政策规划吧?
最为人所理解的一种说法:宁波又叫明州,征服大明,肯定要坐镇明州啊。≢♝丰臣秀吉为何想要定居宁波?
日本枭雄丰臣秀吉,当然的愿望就是踏平朝鲜半岛,征服大明朝,君临印度,然后迁都到明朝的都城北京,让天皇居住在北京,而他自己则看中了浙江的宁波。
丰臣秀吉的心愿就是,在浙江宁波建立将军幕府,然后管理庞大的帝国。
且不说这个愿望到底有多么好笑,中国这么辽阔,丰臣秀吉为何看中了宁波这座城市,倒是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虽然宁波不算差,但也不至于是当时最有吸引力的城市。
宁波位于我国浙江的东北部沿海,东边就是著名的舟山群岛,杭州湾与京杭大运河成为宁波北上的通道,此外,宁波扼守着三门湾等海域,海上交通非常便利。
早在春秋战国吴越争霸的时代,宁波这个地方就是当时越国重要的城邑之一。
不过在很长时间之内,宁波这座城市的规模都不算很大,直到唐朝的时候,这个地方设置了明州成为主要的对外通商口岸,那时候的日本遣唐使中,有不少都在此登陆。
中晚唐时代,宁波已经与泉州、广州并列,成为当时中国三大对外通商口岸,并且设置了专门管理外贸的市舶司,北宋时代,宁波的发展不断加速。
南宋时期,除了泉州等城市,宁波的对外通商规模也不可小觑。
明朝的时候宁波依旧繁荣,尽管明朝大规模海禁,但是宁波却被保留了下来对外通商,而日本是当时与明朝之间贸易往来最多的国家之一,日本人对宁波是非常钟爱也很熟悉的。
因为对外贸易的繁荣,很多日本人的认知当中,宁波才是中原最繁华的城市,包括丰臣秀吉在内诸多日本贵族武士都很喜欢宁波,认为这里适合日本人居住。
日本毕竟是个岛国,对于他们来说,作为港口城市的宁波当然更符合他们的生活习惯。
宁波不仅是中原的主要对外港口,而且其地理位置出于中日、李朝还有琉球之间,丰臣秀吉如果坐镇这个地方,对于其他地方的掌控能力当然也能够加强,要比北京合适得多。
明朝时期东南沿海的倭患非常猖獗,明朝根本没啥办法能够有效遏制,而浙江沿海地区是当时倭患最严重的地方之一,聚集着大量的倭寇以及假装倭寇的匪类。
日本人也是野心过头,居然想着将整个东亚大陆都吞下肚子。
对于日本人来说,宁波是当时他们最熟悉的中原城市之一,而且地理位置又非常好,丰臣秀吉看中了宁波也是比较正常的事情,不过蚍蜉撼树终究是一场梦而已。
➮↷丰臣秀吉为何想要定居宁波?
看看丰臣秀吉的野心多大,就知道他为什么定居宁波!
天皇去北京待着,近畿地区归皇家;养子秀次就任唐土(即中国)关白,北方乃至中原由它负责;而猴子则待北方安定下来之后,到宁波设立据点,为目标印度、西亚乃至欧洲的西进做准备——基本上,可以认为是一条南倾的、政治博弈色彩更浓厚的、变陆基为海基的成吉思汗路线。
以上内容出自山中长俊,他作为秀吉时代的官方笔杆,负责了续写《太平记》的后章《中古日本治乱记》的工作,可以说是最接近国家一级史官的存在。同时,在山中长俊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增补修订的最后几年,秀吉已死,所以我个人认为山中对于秀吉的记载是相对可信和客观的。
所以1592年4月,出兵朝鲜,丰臣秀吉宣称这次战争不是对朝鲜而是对明朝,朝鲜只是路过,这从5月18日发布的迁都北京准备令里也有体现,该命令中只公布了中国和日本的官职,对朝鲜未做安排。丰臣秀吉认为两年内就可以迁都北京,自己将定居宁波,然后主持对印度的征服。另外一点,也是宁波作为首选的原因,日本人航海知识匮乏!
日本刚刚结束了一个世纪的战国时代,军事家(除了远离权力中心的长宗我部、岛津等)对于海洋几乎一无所知,想要远渡重洋去征服朝鲜、明朝,能继承的只有在海事断绝的这70年间进行走私贸易和掠夺的倭寇、商人们的航海经验——处于这样的情境下,当你需要建立一个背后就是日本本土补给命脉的大本营时,只能选择宁波!
➱❁丰臣秀吉为何想要定居宁波?
日本作为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而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又使日本饱受火山、地震、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的肆虐,因此一直以来日本就始终存在着一种“大陆情结”——对富庶辽阔的亚洲大陆充满了艳羡之情。据日本史书记载:公元四世纪六十年代尚未完全统一日本列岛的大和王朝就出兵朝鲜半岛并在所征服的地区设置“任那府”进行统治。当时东亚地区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宗藩朝贡体系:中国南朝刘宋元嘉十五年(公元438年)倭国国王曾上书请求册封其为“使持节、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称号,由此即可看出倭国对朝鲜半岛的领土野心。这一时期倭国的扩张目标是朝鲜半岛,而对以中国为核心的宗藩朝贡体系还是认可并臣服的,否则也不会主动上书请求册封。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当时日本的圣德太子遣使向隋炀帝递交了一份写着”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的国书,这标志着日本正式向以中国为核心的宗藩朝贡体系发起挑战,要求获得与中国平等的国际地位。此后日本就始终游离于以中国为核心的宗藩朝贡体系的边缘:隋、唐两朝尽管日本遣使频繁,但一直极力将这种遣使行为同藩属国对宗主国的纳贡行为区别开来。尽管如此日本仍不可避免受到中华文明的辐射,连日本的语言文字也不可避免受到华夏文明的影响,由于两国在国力上的不对等性,以致于日本尽管极力将自己的遣使行为同纳贡区别开,可在当时东亚各国眼中日本遣使行为仍近似于一种朝贡行为。公元894年眼见晚唐藩镇割据乱象的日本自认为已无学习效法唐朝的必要,于是终止了近三百年来一直延续的向中华隋唐帝国遣使的既定国策。此后历经五代、两宋、元代中日之间的官方外交关系始终没恢复,取而代之的是民间经济文化的交流。直到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日本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才接受朱棣册封的”日本国王“称号,由于这一时期日本出现了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天皇与实际执政者幕府将军的二元并立格局,因此一些日本民族主义者坚持认为这是足利义满的个人行为而非日本对中国称臣,然而在当时而言如果身为日本实际统治者的足利义满都不能代表日本的国家行为,那么反倒是足利义满手中的提线木偶——虚有其位的天皇能代表吗?足利义满死后其继承人不再接受明朝的封号,而随后日本进入战国乱世使中日之间的勘合贸易也被打断,日本再次游离于宗藩朝贡体系之外。长期游离于宗藩朝贡体系边缘的日本却仿照以中国为核心的宗藩朝贡体系打造属于自己的宗藩体系:在宗藩朝贡体系下王和皇的界限是分明的,只有中原天子才有资格称帝,而藩属国君主一律只能称王。在当时中原的逻辑话语中天子所统治的不是一个国家而是整个天下,天下各国皆为天子的藩属。而日本统治者称天皇,自称神国,实际上日本并非以国家自居,而是自认为一个缩小版的”天下体系“。
16世纪的日本正处于由战国乱世逐渐走向统一,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正兴起大航海的浪潮。天正十三年(1585年)丰臣秀吉从战国乱世中脱颖而出就任关白,天正十八年(1590年)丰臣秀吉消灭了日本境内最后一股不服从于自己的诸侯大名势力——后北条氏,至此他已基本统一日本。然而已成为日本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的丰臣秀吉并未高枕无忧,事实上他一直有一块心病:古代日本虽然有上千年学习中国的历史,但其实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并不完全一样:中国古代是皇权独尊,一个人无论出身高贵与否,如果受宠于皇权就有可能像韦小宝那样平步青云,事实上中国的科举制本身就是中国皇帝提拔寒门士子打击贵族势力巩固中央集权的方式之一,所以在中国虽然存在贫富分化现象,但自古以来就有一句老话“英雄不问出处”;日本在这方面和中国截然相反——古代日本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不存在像中国的科举制这这种供寒门子弟晋升的渠道,当时的日本说白了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生来会打洞,偏偏丰臣秀吉是一个例外——以一介布衣平民跃升众多的诸侯贵族之上,他几乎就是日本版的朱元璋,考虑到日本森严的等级制他的成功上位其实比朱元璋还难。正因为如此,丰臣秀吉在早年打天下的过程中内心其实一直潜藏着深深的自卑感,当他成功上位后这种自卑感依然存在,只不过更多的是以一种盲目自大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正是在这种自卑感驱使下丰臣秀吉认定自己必须做出一番前无古人的丰功伟业才能真正压服那些表面上归顺自己其实内心对自己鄙视不已的诸侯贵族们,况且丰臣秀吉的天下是自己打下来的,而不是像诸侯贵族一样继承自祖先,这固然说明其能力过人,当秀吉故去后没有贵族血统的丰臣家族又凭什么继承秀吉打下的江山呢?恐怕要在日本这样等级森严的国家立足都难。在秀吉看来:虽然自己以一介布衣平民统一日本执掌大权已是一番伟业,但毕竟之前也有人做过,算不得旷古烁今前无古人的丰功伟业,凭自己统一日本的功业足以在自己有生之年压服诸侯贵族,但自己死后他们不会听命于丰臣家族。
丰臣秀吉统一日本的方式是通过对地方诸侯大名的压制实现的——事实上秀吉本身不过是因为势力强大而被诸侯大名尊奉为天下共主,尽管秀吉掌握了最高权力,然而各路诸侯大名在自己的封地仍是自成体系,这和中国传统的中央集权政权具有显著的不同。当时的日本武士实际上不过是效忠于自家主公,丰臣政权并不能越过各地领主直接指挥地方武士,这类似于欧洲中世纪封建采邑制度下所谓”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武士们通过对主公奉公而获得恩赏,而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年代最大的恩赏自然莫过于土地。这意味着秀吉要巩固丰臣政权就必须给予各地武士足够的封地以进行安抚,然而此时日本的土地资源已趋近于饱和状态,在这种形势下秀吉只有通过发动外部战争以缓解国内矛盾:如果能顺利占领他国土地自然也就解决了国内武士的恩赏问题;如果没能占领也无妨,因为一场大规模战争自然会带来巨大的伤亡,而死人是不需要封赏的。也就是说即使战败对丰臣秀吉而言:也是趁机削弱国内诸侯大名势力的天赐良机。除了解决国内武士的封赏问题之外秀吉也有必要给京都富商一个交代:事实上在丰臣秀吉四处扩张的背后是京都富商的大力支持——他们依靠雄厚的财力为秀吉的统一战争提供军费和后勤物资补给,可问题是商人从来都是逐利的——天下从来就没有白吃的午餐,丰臣秀吉是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虽然统一日本后的丰臣秀吉身份地位早已不同往昔,借商人们N个胆也不敢公然向秀吉索要好处,但他们内心的逐利意识却是无法泯灭的,秀吉自己也十分清楚地了解这点:如果自己过河拆桥,商人虽拿自己没法,但却可以暗中给自己捣乱使绊子,再说自己的军事和行政系统还必须依靠这些商人提供资金,真要把人家得罪狠了,大家面上都不好看。有鉴于此丰臣秀吉必须给自己的投资人一定的回报。日本是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弹丸岛国,物资和市场都相对有限,更糟糕的是因为倭寇问题的存在而令大明王朝终止对日勘合贸易已有多年,在这样的局面下有什么回报能比送给这些商人一个庞大的中国市场更有诱惑力呢?
丰臣秀吉早年是作为织田信长的家臣出道的,当时织田信长和西洋传教士多有来往,也许就是这时秀吉知道了在日本之外原来还有着广袤的世界,于是一个充满野心的计划在他的心中渐渐酝酿:征服朝鲜并以之为跳板入侵中国,然后南下征服南洋、印度,这个计划奠定了日本之后两百余年侵略东亚大陆的整体基调。早在公元1577年秀吉就曾对信长建议:臣借君之威武迅速平定中国(此处指日本本州西部的中国地区),而君家的宿将老臣未得领土者极多,益将中国分予之。臣更拜命征伐九州,亲平该地并率军进入朝鲜,席卷明朝四百余州,以为皇国之版图。等到他征伐九州即将一统日本之际更是夸口道:“日本国之事自不待言,尚欲号令唐国。在吾有生之年誓将唐国(尽管此时的中国是明朝,但日本一直有称中国为唐国的习惯)纳入吾之版图。”在秀吉制定的计划中:他将以朝鲜为跳板入侵中国,然后将天皇安置在北京,以北京周围的土地作为对参战武士的封赏,而他自己做坐镇宁波继续对展开对印度和南亚诸国的征服行动。把天皇安置在北京很好理解——毕竟北京是当时明王朝的都城,然而丰臣秀吉自己坐镇宁波又如何理解呢?在中国人眼中宁波当时的政治地位远不能与北京、南京、长安、洛阳等名城相比,然而宁波在日本的知名度却是很高的,在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中华文明是自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发展起来的,而宁波所在的江南地区在先秦及秦汉时期被视为是蛮荒不毛之地,直到三国时代的东吴政权才开始对江南第一次大规模建设,而由五胡乱华导致的中原人口南迁进一步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到隋唐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之繁荣已逐步接近于中原,然而国家的政治中心依然位于长安、洛阳等地,为此隋炀帝杨广以京杭大运河作为沟通南北方政治经济中心的渠道,而京杭大运河则进一步造就了杭州、扬州等江南城市的繁荣。相比杭州、扬州而言:宁波的发展相对较晚——直到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才在此地设明州。南宋时期由于大片北方疆土沦陷于金国,因此疆土大蹙耕地有限,在相当程度上必须依赖贸易维持财政开支,而传统的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陆上贸易路线又被切断,因此不得不大力发展海外贸易,这一时期泉州、明州(宁波)、广州。
从南宋起宁波就成为对日贸易的重要港口。忽必烈在征服南宋后东征日本之时就是从宁波港启程的。明朝沿袭前朝之制设立市舶司以管理海外诸国朝贡与贸易,明朝一共设有广东、福建、浙江三处市舶司:广东市舶司位于广州,专供南洋诸国而设;福建市舶司起先位于泉州,而后迁至福州,专供琉球国而设;浙江市舶司位於宁波,专供日本而设。嘉靖二年(1523年)在中国的宁波港发生了一起日本人之间的火并斗殴行为更是直接加剧了倭寇的肆虐程度——在《明史》中这次火并斗殴行为被称之为宁波争贡。当时日本室町幕府将军的政令所及已只限于京城周围,地方领主中稍有势力者都不听将军的指挥了。管领细川氏控制幕府的实权,将军已徒具虚名,成为事实上的傀儡,更加促进这种分裂倾向。加之细川氏、斯波氏、畠山氏、大内氏等,主君大权旁落,权臣掌政,将军变成傀儡的历史在这些大武士身上重演,甚至有些权臣乘战乱之机,消灭主君吞并领地,形成新的豪族势力。日本的政局正向分裂割据的形势演变。这种分化、改组的政治局势在对明贸易中也有所反映:第八次对明贸易代表团的组成,就是鲜明的例证。两个最大的武士豪族大内氏和细川氏联合起来,排挤将军,共同组成第八次对明贸易团。大内氏二船、细川氏一船由了庵桂梧出任正使,率船队赴明。但细川氏不甘心只出一船,在了庵桂梧未启程之前又密遣宋素卿率一船抢先赴明。宋素卿于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十一月至北京,因无国书以黄金千两贿赂太监刘理,得以参加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正月武宗举行的大祀庆成宴。宋素卿通过刘理得到明政府破例赏赐。宋素卿回国,了庵桂梧所率之对明贸易船始至宁波。第七次对明贸易因途中持刀杀人,孝宗时即诏示今后只许五十人进京。了庵桂梧一行二百九十二人,对此规定表示不满,集体至杭州抗议,要求取消或放宽限制。明吏坚持规定,无通融余地,日使只得选出五十人进京。但这时山东、直隶农民刘六、刘七起义斗争方炽,明吏害怕途中发生意外,奏请将贡物暂存市政司库,将例给价放回。明政府准奏并颁发正德新勘合百道,于下次贸易时缴回旧勘合。可这次贸易团中大内氏占有优势,所以正德勘合又落于大内氏手中。大永三年(公元1523年)大内氏自己以正德勘合组成第九次对明贸易团,由宗设谦道率领三船三百余人,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四月二十七日到宁波。细川氏得知大内氏组织对明贸易团时也派出一只,由鸳冈瑞佐和宋素卿率领,—行百余各兼程赴明。宋家卿等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四月底至宁波,迟于大内氏船。但宗设谦道的船虽先至,尚未检验勘合,及宋素卿至,市舶司方始一道验证。市舶司在检验时发现勘合有新旧之分,宗设谦道与鸳冈瑞佐i问遂产生真伪的争执。宋素卿深知明市舶司时敝,暗中行贿于太监赖恩,遂得先于宗设谦道的船进港验货。市舶司随后在嘉宾堂欢宴二个贸易团,在安排席位财,又将鸳冈瑞佐置于首席,宗设谦道居次。在国内就互相敌对的两派,因席位问题激起派性斗争,在宁波爆发了武斗。大内氏派赴明商人中素以海盗为业者多,五月一日宴会后在宗设谦道的唆使指挥下,打开东库,抢出按规定收缴保存的武器,攻入嘉宾堂。细川派的弯冈瑞佐因无武器,立被斗杀,宋素卿逃出,在府卫军卒的保护下避于十里外的青田湖。宗设谦道率—众纵火焚毁嘉宾堂、然后率队伍沿灵桥门外北行经东渡门至和义门外,烧毁泊于该处的宋素卿船。其后追寻宋素卿至余姚江岸,又迫近绍兴城下。在折回宁波时沿途杀掠。一路上掳走指挥袁班、百户刘思,杀死百户胡源。至宁波后,大掠市区,夺船逃向大洋,备倭都指挥刘锦、千户张捏率军追赶,不幸战死。宗设谦道一伙在逃回本国途中,一船因遇风漂至朝鲜海面,朝鲜守卫军诛杀三十,生擒二十,缚献明朝。本来这是一次日本人之间的火并斗殴事件,但却发生在中国领土上,加之斗殴双方杀伤当地无辜居民和前来维持秩序的中方官兵,于是酿成两国争端。事发后明朝宣布终止和日本之间的勘合贸易,这进一步断绝了日本世家豪族的财路,于是他们暗中纵容支持倭寇加大对中国的劫掠。综上所述:宁波在明朝时期一直是对日贸易的中心,同时在广州、福州、宁波等三大港口中宁波港是离日本的航程最近的。同时宁波又毗邻作为当时中国财赋重地的江南地区。这些因素恐怕是导致丰臣秀吉对宁波情有独钟的原因吧。
♤Ⓓ丰臣秀吉为何想要定居宁波?
其实,丰臣秀吉想定居宁波,并不是因为宁波有多么特殊,而是他只知道宁波繁华,却不知道中原地大物博,还有比宁波更繁华的城市,就如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所写:“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自以为是。”
图|丰臣秀吉(影视剧照)
那丰臣秀吉为何会被“一叶障目”呢?这还要从宁波的历史说起,宁波的历史称得上“光辉璀璨”,宁波虽然以“宁”字开头,但简称却是“甬”。
而之所称其为“甬”,除了因为甬江是从宁波入海外,还因为早在夏、商、周时期,宁波的官方名称就是“甬东”。
“甬东”这个称呼一直被沿用到了秦朝时期才出现改变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甬东设置了三县,分别为鄞、鄮、句章,于是从此以后,宁波又有了“鄞”这一称呼。
随后,历经东汉、西汉、隋朝,宁波的辖区越来越大,到了唐朝时期,唐玄宗李隆基于公元738年,又在这片土地上设立了明州,并在明州设置了市舶司,专门管理那些前来中原贸易的海外来客。
等到了南宋时期,宁波的辖区再一次扩大,宋宁宗赵扩于公元1195年,将明州升为庆元府,自此宁波成为了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之一。
图|宋宁宗赵扩
接下来,到了明朝时期,因为“明州”二字与大明国号相似,所以朱元璋为了避讳国号,就采纳了鄞县读书人单仲友的建议,将明州改为“宁波”,有着““海定则波宁”的意思。
另外,因为明朝初建、政局未稳,朱元璋根本没有余力顾及海防,所以在明朝初年,朱元璋就定下了“禁海”政策,仅剩宁波对外开放。
在此情况下,宁波的地位再次提升,成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唯一港口,等到了永乐年间,海禁政策虽然有所松懈,但宁波依然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之一。
而就在永乐元年,明成祖朱棣派遣使臣远赴日本,正式落实了中日关系,即日本成为明朝的属国,而相应的,明朝需要接受日本的朝贡贸易,自此中日贸易进入了正轨。
图|明成祖朱棣
不过,在朝贡贸易方面,明朝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即只有被明朝颁发了对日勘合的日本船只,才能进入明朝境内进行贸易。
另外,朝贡贸易的地点和人数方面,也有着严格的限制,例如根据明朝规定,来自日本的朝贡贸易船只,只能在明朝设立的宁波市舶司进行交易。
而且,在贸易期间,日本人的行为也会受到严格的规范,在没有足够理由的前提下,日本人别说离开宁波了,就连随意走动都不行。
而在贸易完成后,市舶司就会立刻驱逐日本船只,所以当时日本人对明朝的了解,基本仅限于宁波一个城市,于是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宁波就是明朝最繁华的城市。
图||宁波与日本——示意图
后来,随着明朝政策更迭,日本人在中日贸易中有了更多的选择,但因为宁波是距离日本最近的港口,所以日本人依然选择在宁波与明朝进行贸易。
就这样,在整个明朝的中日贸易期间,贸易地点皆被放在了宁波,在此情况下,日本人自然也就只知道宁波这一处城市的繁华。
于是,在丰臣秀吉妄想征服东南亚,建立“亚洲大帝国”时,就将未来的定居位置定在了他认知中明朝“最繁华”的宁波。
当然,丰臣秀吉想定居宁波,不仅仅是因为宁波足够繁华,还因为宁波的地理位置足够好,在这里定居,丰臣秀吉既可以掌控中原,又可以遥控日本和朝鲜,因此宁波无疑是最理想的“帝国首都”。
图|丰臣秀吉——示意图
但事实证明,所谓的“亚洲大帝国”只是丰臣秀吉的妄想,在对明战争中,丰臣秀吉不仅遭受惨败,还使得一生功业皆化为乌有,甚至因此落得了身死族衰的下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