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夫人是真傻还是仅仅是上位手段不当,导致她的历史悲剧?
┻¢戚夫人是真傻还是仅仅是上位手段不当,导致她的历史悲剧?
戚夫人,汉高祖刘邦的宠妃。出生日期不详,死于公元前194年,被吕后迫害致死。历史上有关戚夫人的记载并不多,但从只言片语中可见戚夫人与吕后是完全不同的女子。她温柔小意,美貌、善舞,深得刘邦欢心,她与儿子如意的资本都来自刘邦的宠爱,而没有足够的政治资本,这是她出身所限,也是她的身份地位所限。戚夫人自身的智慧和后宫手段是无法和有长远政治眼光、有深厚政治积累的吕后相抗的。
戚夫人,名戚懿,祖籍山东定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县)。家境贫微,出身奴籍。公元前206年,刘邦与项羽战争不断。刘邦相对占上风,在定陶休整。戚懿的主家想讨好刘邦,就准备从自己的下人中挑选美女进献。戚家本不想献女,谁知母亲病重,戚懿去向父亲讨钱时被主家发现。主家使计杀死了戚父,戚母也病死。可怜的戚夫人只能被当做礼物送给刘邦。戚夫人柔弱、温柔,与性情坚强的吕雉十分不同,刘邦很是宠爱。而且,戚夫人多才多艺。她精通舞蹈,会跳刘邦喜欢的“楚舞”,又极善“翘袖折腰之舞”。她还是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女棋手。可见她领悟力强,十分聪慧。她为刘邦生下了一个儿子,相比较吕后的儿子刘盈在刘邦面前的木讷,她的儿子更为活泼、机灵。刘邦十分爱护,取名为“如意”。刘邦在长期偏爱戚夫人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也觉得如意比较像他,而更喜欢如意。戚夫人也清楚地知道,如果自己的儿子登不上皇位,刘邦死后,深受宠爱的她肯定逃不过吕后的折磨。所以,她给刘邦吹枕边风,想要改立如意为太子。这让吕后更加痛恨她。刘邦被说动后,先是封如意为赵王。后突然在早朝上询问朝臣是否可以立如意为太子。朝臣是更属意吕后的儿子,首先,遵循嫡长子的继承规则;其次,吕后在西汉建国过程中所受的苦难,以及建国初期为巩固政权做出的努力,也都被看到眼里。宰相周昌带头反对,此事不了了之。但吕后知道后,看到这件事的严重性。她与张良商量对策,想法设法找到了刘邦一直想请出山的终南山的商山四皓为皇太子保驾护航。果然,这四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让刘邦改变的主意。刘邦也只能在临死之前,为如意找一位能臣宰相跟随他去封地。但戚夫人还留在宫中。刘邦死后,吕雉掌权,戚夫人求死不能,被关在冷宫里,身戴枷锁,日日捣米。戚夫人还写出了《舂歌》来感叹自己的悲苦生活。后来吕雉召回如意,并毒杀了他,还砍掉了戚夫人的双手双脚,挖去眼睛,弄成哑巴,制成人彘。这还不够,还扔到了茅厕中。她的下场不可说不惨绝人寰了!这就是古代权力斗争的残酷性!
‱⇀戚夫人是真傻还是仅仅是上位手段不当,导致她的历史悲剧?
其实,导致戚夫人悲剧的真正原因是刘盈的不合格。
汉十二年四月,西汉开国皇帝刘邦驾崩,太子刘盈袭号为帝,史称孝惠帝。
在中国历史上,孝惠帝的名声还算可以,被贴的标签是「仁弱」,但这个仁弱之主,实是悲剧制造者。
刘盈称帝后不足一年,赵隐王刘如意即在刘盈的宫殿内被吕太后鸩杀,随即,刘如意的母亲也被吕太后做成了「人彘」。
孝惠元年十二月,帝晨出射。赵王少,不能蚤起。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鸩饮之。黎,孝惠还,赵王已死。
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熏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余不能起。
很多读者认为,刘如意母子之死,是夺嫡失败的必然结局。我甚至见到一些网友发帖,称戚夫人的悲剧,实乃咎由自取。
其实,从《史记》的诸多记载来看,戚夫人之所以起了夺嫡之心,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作为储君的刘盈不合格。
而且,戚夫人虽有夺嫡之心和夺嫡之举,但从没有加害过刘盈,更没有在夺嫡中作弊,实属难得。
另外,夺嫡失败后,戚夫人也安心接受了夺嫡失败的结局。
所以,戚夫人的悲剧,绝不能说是咎由自取。
①废太子是刘邦自己的想法。
《史记·吕太后本纪》中,明确记载了,在戚夫人有了夺嫡之心前,刘邦即有了废太子的念头:
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
司马迁说得很明白,在性格和能力上,刘盈跟刘邦的差别很大,在司马迁笔下,刘邦的性格是这样式的:
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刘盈唯一像刘邦的地方,便是「仁」,最不像刘邦的地方,便是「弱」了。
刘邦出生于普通人家,但却跟父亲兄长很不一样,不屑于做农活,平素里总是一副做大事的样子。因此,虽然只在家乡当了个亭长,但却特别吃得开。
可这刘盈,虽然生于帝王之家,但总是给人一种虎父犬子的感觉。最明显的,便是英布造反时,刘盈和吕后的表现。
汉十一年,黥布反,上病,欲使太子将,往击之。
刘邦即皇帝位后,臧荼、韩信、韩王信、陈豨、彭越等人相继谋反或被控谋反,刘邦都亲自前往。
这一回,英布谋反时,年过六旬的刘邦既老且病,所以想让太子作为统帅,前去平叛。
但刘盈和吕后,却接受了商山四皓的建议,躲避平叛。
黥布,天下猛将也,善用兵,今诸将皆陛下故等夷,乃令太子将此属,无异使羊将狼,莫肯为用,且使布闻之,则鼓行而西耳。上虽病,强载辎车,卧而护之,诸将不敢不尽力。上虽苦,为妻子自强。
说了这么多,中心思想只有一个,太子怕死更不能死,而老皇帝已是行将就木之人,为了妻子和儿子,理应拖着病躯,跟英布拼命,为大汉江山的稳定繁荣,尽最后一份力。
吕后按照商山四皓拟好的说辞,到刘邦面前一顿哭诉,刘邦只好改变主意,骂着说:
吾惟竖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
此时的刘邦,已是伤心到极点。
刘邦年老体衰,将不久于人世,而作为接班人的太子,连前往前线平定叛乱的的勇气都没有,这么弱的太子,将来真的能当好一个皇帝吗?刘邦的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刘邦平定英布叛乱后,回到故乡丰沛,与乡亲们纵酒时,写下了一首千古悲歌《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始终道尽了刘邦的彷徨与恐惧,如今,自己还活着,威加四海,但自己很快就要死了,自己死了以后,又能有谁来帮着刘盈守天下呢?
为了不使自己创下的帝业毁在刘盈的手中,刘邦回到首都后,更要废太子了。
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叔孙太傅称说引古今,以死争太子。上佯许之,犹欲易之。
②废太子一事上,戚夫人仅仅是在刘邦跟前哭诉而已。
刘邦有了废立太子的念头后,戚夫人也并没有联合朝中任何一方势力,她所做的,仅仅是在刘邦面前哭诉而已。
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
很明显,戚夫人仅仅是哭诉,没有其他的举动,别说是联络朝中老臣了,恐怕连舆论都没搞过。
妥妥的白莲花形象。
据《史记》和《汉书》中的记载,戚夫人能歌善舞,艺术修养极高。夺嫡失败永巷为奴时,戚夫人还创作了《舂歌》引导舆论。
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幕,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
在戚夫人艺术修养和美妙歌喉的加持下,《舂歌》的发表,将舆论引向利于戚夫人的方向。
如果在夺嫡时,戚夫人不只是哭诉,而是像发表《舂歌》这般引导舆论,又将如何呢?如果戚夫人像吕后谋求张良帮助那样谋求朝臣的帮助,又将如何呢?
或许戚夫人也未必能在夺嫡中胜出,但刘盈也不会赢得那么稳!
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在夺嫡一事上,戚夫人的做法,已是很「佛系」了。
如果我们能抛开嫡庶立场来看戚夫人的夺嫡,或许会有一种感觉,戚夫人的哭诉,应不仅仅是为了刘如意登上帝位,更是在替刘邦担心,担心刘邦辛苦打下的江山被糟蹋了。
在征英布一事上,作为太子的刘盈,的确没表现出一个与帝王相称的样子,完全没有主见,一切都听从安排,哪有一点人主的样子?
打仗,打的既是兵士,更是粮草,淮南王英布,只是一介武夫,举事又仓促,哪能跟具有强大后勤保障的汉中央政府相抗衡?如果刘盈上前线,采取刘邦对付项羽的办法,耗都能把英布耗死。
一旦刘盈顺利平定英布,对外宣示了肌肉,太子之位自然稳固。可惜啊,刘盈完全没有这样的格局。
③商山四皓不出山辅佐刘邦的原因,怕是本事不济。
正当刘邦废太子意愿愈来愈强烈之时,刘盈带着商山四皓出现在刘邦的面前。
刘邦见到商山四皓,很是惊讶,忙问:
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保自从吾儿游乎?
四人异口同声地回答刘邦:
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窍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
此话说得冠冕堂皇,刘邦都觉得自己信了,于是向商山四皓陪好话;
烦公幸卒调护太子。
刘邦的确有轻士善骂的毛病,但对于真正有才能的饱学之士,刘邦却又很是尊敬。
就拿郦食其来说吧。
刘邦初见郦食其的时候,正在洗脚,惹得郦食其很不高兴,郦食其把刘邦一顿训,刘邦也针尖对麦芒,骂郦食其为「竖儒」,然后,郦食其又用言之有据的道理把刘邦一顿训,刘邦就老实了,毕恭毕敬地接待了郦食其。
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
既然商山四皓能够听说刘邦轻士善骂,想必也能听说刘邦对张良、郦食其、陆贾等人的尊敬,也当知道刘邦尊敬这些人的原因。
因此,我猜想,商山四皓之所以不出山,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商山四皓自知本事不济,远不及张良、郦食其、陆贾、陈平、娄敬、随何等人。
在历史上,商山四皓最主要的功劳便是给刘盈撑门面,唯一的计策,便是避免了刘盈亲至前线,但不让刘邦上前线这事,格局很小。
固然,生命是权力的根本,如果命都没了,权力也自然没了,所以刘邦、刘盈这一类人物,理应惜身。
但另一方面,权力也是靠真刀真枪拼出来的,也是靠不怕死的精神拼出来的。
当年,大家商量推举起义带头人的时候,如果刘邦像陈婴一样惜身,还有称王称帝的机会吗?
当年,项羽屯兵鸿门,如果刘邦怕死,不敢去,能化干戈为玉帛吗?
当年,如果不是刘邦胆大心细,和夏侯婴自称使者,闯入韩信军营夺了韩信的军队,汉军能复振吗?
刘邦的成功,可不仅仅是靠贪生换来的,刘邦贪生的同时,更有不怕死!
正因为刘盈的表现不合格,所以刘邦才要多次改立刘如意为太子!
正因为刘盈的表现不合格,所以吕太后才先毒杀了刘如意又祸害了戚夫人,随后还差点毒死刘肥。
所以,我认为,刘盈就是个悲剧制造者。
试想,如果刘盈像刘邦一样强大,刘邦还会有改立太子心吗?如果刘盈像刘邦一样强大,吕后还担心彭越被贬为庶人后作乱吗?如果刘盈像刘邦一样强大,吕太后还有必要用下三烂的手段对付刘如意和戚夫人吗?
参考资料:《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史记·吕太后本纪》、《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外戚传》。
我是金戈,如果你觉得我这篇回答有那么一丝道理,请给我点个赞!如果你希望继续看到我的回答,请在点击上方的关注按钮或在微信上搜索“jin_sg”关注我的公众号。
✲⇂戚夫人是真傻还是仅仅是上位手段不当,导致她的历史悲剧?
戚夫人傻吗?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傻白甜能笼络住刘邦这种出了名的好色之徒的心。戚夫人上位手段不当吗?事实上在专制皇权时代随着皇后日渐年老色衰而导致皇帝移情别恋的现象可谓不胜枚举,戚夫人的所作所为放在历朝历代的后宫之中几乎都是符合游戏规则的,很难称之为有什么正不正当之说。如果说戚夫人上位不正当,那么武则天陷害王皇后、萧淑妃的行为难道就正当了?所不同的是:武则天是斗争的胜利者,而戚夫人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显然导致她的悲剧命运的并不是她的上位手段。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她的悲剧呢?我们不妨先看看戚夫人的上位经历。
据说戚夫人的真名是戚懿,她家世代居住在山东定陶。戚夫人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为卑微的后妃之一:她的父亲是男奴,为当地的一个土财主抬轿子,母亲是女奴,为别人洗衣服,戚夫人一出生注定就是一个女奴。戚夫人一家住在风一吹就可能倒塌的茅草屋里,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直到她十八岁那年碰到了一个改变自己后半生命运的人——刘邦。大约在公元前206年刘邦在和项羽的战争中打到了山东,于是就在定陶暂时休整。定陶当地豪强富户们都争相巴结刘邦,这其中就包括戚夫人的父亲伺候的那位主子。戚夫人的父亲本来不愿将女儿交出来,结果就被抓起来一顿痛打,恰巧这时戚夫人的母亲病倒了,戚夫人不得不上门去求财主放了自己的父亲,同时也想要点钱给母亲治病。当然她这等于羊入虎口自投罗网,那位土财主直接把她绑了送给刘邦。
刘邦是市井混混出身,好色是出了名的,不过在打天下的过程中他还是能克制自己的欲望的。刘邦之所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一则是心存大志而无暇顾及,二则是因为惧怕自己的原配夫人吕雉——吕雉的娘家也是富户出身,本来无论如何是不会许配给刘邦这样一个地痞混混的,然而吕雉的父亲却认定刘邦将来肯定大富大贵,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了刘邦。可想而知吕雉以千金之躯嫁给一个地痞流氓是如何的不情愿,但不情愿又有什么办法呢?毕竟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是她不能不听的。吕雉嫁给刘邦后就把丈夫管得死死的,而刘邦则对妻子心存畏惧而不敢再在外面沾花惹草。如今已贵为汉王且极有可能登基称帝的刘邦再也不用惧怕妻子了,因此当他见到戚夫人时毫不犹豫就笑纳了。
需要指出的是:戚夫人并不傻——事实上要想征服一个男人的心绝不单凭美貌就能做到的,尤其是像刘邦这种手握权力、环绕美女的男人就更需要对其心理的绝佳把握,说得直白些得会来事,知道如何投其所好。然而戚夫人犯的最大的一个错误在于:她只把握住了刘邦的心理,却没意识到自己所面临的危机。这实际上是她的出身决定的——她的对手吕雉是何许人也?那可是一个心机城府极深的人——这从她后来怂恿刘邦诛杀汉初头号功臣韩信,后又诛杀彭越等事迹不难看出。我们可以设想吕雉连韩信、彭越这样的英雄俊杰之士都能说杀就杀,何况是一个没任何政治根基背景的戚夫人呢?相比之下戚夫人的那点小聪明全用来如何取悦刘邦了,她丝毫没意识到一个严峻的问题:无论刘邦多宠爱她,本质上不过是拿她当成心爱的物件或是宠物;而吕雉就不同了——那可是刘邦需要依赖的政治帮手。同时以樊哙为代表的刘邦起兵时从老家带出来的那些老班底成员们由始至终只认一个大嫂——那就是吕雉。戚夫人在他们眼中说难听点就是一个小三,尽管大家看在刘邦的面子上尊称她为夫人,其实并没一个人打心眼里瞧得起她。戚夫人却把刘邦当成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以致于她仗着刘邦的宠幸而不把这些老臣放在眼中。可以说尽管她在如何取悦刘邦这方面比吕雉更强,可总的来看她笼络人心的能力远远不及吕雉。和吕雉比起来戚夫人简直就是一朵没经历过风雨的温室里的娇花,之所以没急着折掉这朵娇花只不过是心机深沉的吕雉给丈夫刘邦留面子而已,可只要刘邦一驾崩她可以毫不留情地将这朵花连根拔起。
在经过长时间的宫廷生活后戚夫人对自己所身处的危险局面也多少有所感知——在偌大的汉宫之中她所能依靠的只有刘邦,然而年纪比她大得多的刘邦不可能一直作为她的保护神,于是她极力唆使刘邦立自己的儿子刘如意为储君。这基本上就是作死的行为了——自古以来夺嫡争宠的游戏规则就是在不动声色之间暗中笼络人脉,待时机成熟后一举将对手拿下。戚夫人却是一个劲儿在刘邦面前哭诉请求,结果弄得她想立自己儿子为太子的事人尽皆知。如果说因为戚夫人的得宠已让吕雉心生嫉妒,那么戚夫人居然企图干预皇位继承的行为就触犯了吕雉的大忌,至此她与戚夫人之间已是一种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关系。如果说吕雉和戚夫人只是单纯的情敌关系,那么也许戚夫人的下场还不至于那么惨,无非不过可能就是和刘邦的其他妃子一样而已;然而戚夫人干预皇位继承的行为直接使她和吕雉成为了你死我活的政敌。
戚夫人除了会向刘邦哭诉之外几乎再没别的能耐了,满朝文武谁也没把她放在眼中,对此刘邦其实也是心知肚明的,这也是他不敢立刘如意为太子的原因之一,因为如果这样做的话,那么以戚夫人和刘如意母子俩的政治手腕根本不足以压服汉初那帮开国元勋,势必造成臣强君弱的局面。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汉高祖刘邦驾崩,刘邦与吕雉所生的太子刘盈继位,此时已贵为皇太后的吕雉随即对刘邦生前宠爱的戚夫人等人展开了疯狂的报复:先是将其囚禁在永巷舂米,后又将戚夫人所生的刘如意毒杀,将戚夫人砍掉双手双脚、挖掉眼珠、毒哑熏聋后扔进厕所。尽管在对待戚夫人一事上吕后显得无比残忍,但平心而论这多少也是戚夫人咎由自取的结果。事实上吕后并不是一个嗜血的屠夫,她之所以对戚夫人下此毒手完全是因为双方矛盾日积月累的结果,相比之下刘邦的另一位妃子就显得幸运得多了——这名妃子就是薄姬。
薄姬本是魏王魏豹的妃子,刘邦攻打魏豹时薄姬成为了汉军的俘虏。不过这时薄姬并没直接进入刘邦的视野范围之内,而只是汉宫之中一介织布女而已,直到薄姬入宫一年多以后仍没见过刘邦。薄姬年少时曾有两个闺蜜管夫人和赵子儿,她们三人曾约定:”无论将来谁先发达显贵都不要忘记同伴好友“。当薄姬进入汉宫之时她的两个少年好友管夫人和赵子儿早已是刘邦的宠妃。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的一天刘邦召管夫人和赵子儿两位美人在河南宫内成皋台上相伴,这时管夫人和赵子儿向刘邦提及了当初她们与薄姬的约定。刘邦听说这件事后似乎对此显得很感兴趣,于是当晚就召见了薄姬。薄姬在面见刘邦时声称:“昨夜我梦见有苍龙盘踞在我肚子上。”刘邦大喜道:“这是显贵的吉兆,我为你促成这件好事。”刘邦出身市井,尽管确有一番能耐,不过好色也是出了名的,也许是因为薄姬的颜值在刘邦的妃子中并不出众,也许是因为刘邦忙着和别的妃子卿卿我我,总之这次之后刘邦几乎再没召见宠幸过薄姬。然而事情就有如此凑巧——就这么一次宠幸就令薄姬怀上了身孕。汉高祖五年(前202年)薄姬生下了四皇子刘恒,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八岁的刘恒被立为代王。刘邦死后薄姬跟随儿子代王刘恒前往封地代地,成为了代国的王太后。公元前180年吕太后寿终正寝,刘邦之孙齐王刘襄、朱虚侯刘章联合开国元勋周勃、陈平等人铲除了吕氏家族的势力。然而接下来事情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折——对平定吕氏立有大功的刘襄、刘章没被大臣们拥立为帝,不久远在代地完全没参与平定吕氏的代王刘恒却接到了满朝文武希望他即刻赴京登基称帝的邀请。按说刘恒白捡一个皇位该高兴才是,然而这时薄姬却提醒儿子注意:天下没免费的午餐,事出反常必有妖——明明平定诸吕之乱是刘襄、刘章的功劳,而他们却没被满朝文武拥立为帝,只有一种解释就是朝臣们并不希望立这两位炙手可热的强势人物为君,之所以选择刘恒恰恰是看中薄姬母子长期以来在不受宠的局面下养成的宽厚作风,也许在他们看来刘恒是一个比较容易控制的君主。如果这时刘恒心急火燎地前往长安登基无异于告诉满朝文武:自己对白捡的这个皇位实在是意料之外的无比高兴,那么大臣们就极有可能因此居功自傲,把刘恒当成自己手中的提线木偶。于是刘恒在母亲薄姬的建议下不紧不慢地前往长安,到了长安附近后并不急于入城,而是先派自己的心腹亲信提前入城控制京城的军政大权,然后刘恒才从容入城。面对平定诸吕之乱的大功臣周勃时刘恒充分展示了老练圆滑的政治手腕:一方面他极力尊崇周勃以维系朝政的稳定,但当周勃以有机密大事要求单独求见时却明确拒绝,以此告诫平定诸吕之乱的功臣集团切莫居功自傲,绝不允许他们搞任何特殊化。
刘恒正式登基后薄姬就有诸侯国代国的王太后升级为大汉王朝的皇太后。成为皇太后的薄姬吸取了吕太后专权的教训,于是以身作则坚决反对后宫干政现象。相比吕氏家族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而言:薄氏家族仅仅只有汉文帝刘恒的亲舅舅薄昭一人被封侯,这还是为了酬谢他多年来对刘恒的辅佐以及护送刘恒进京登基的功劳,而不是因为他作为薄姬的弟弟、刘恒的舅舅这一外戚身份。可以说刘恒得以成为大汉天子并开创文景之治在相当程度上也受到母亲薄姬的影响,正是因为他继承了母亲薄姬那种不争不恋不抢的低调谦恭做风才会在诸吕之乱结束后被满朝文武拥立为帝,正是在薄姬的建议下刘恒以巧妙的政治手腕以外柔内刚的方式明确告诉满朝文武绝不要试图将自己当成提线木偶,正是因为薄姬的以身作则才是后宫干政、外戚专权的现象没再重演,而薄姬这种清心寡欲与世无争的处世心态恰恰契合了大乱之后休养生息的治国理念,汉文帝刘恒以及后来的汉景帝刘启正是秉承这种清静无为的理念与民休息才缔造了文景之治。事实上生产生活水平的恢复自有其内在逻辑,有时对生产发展的最大促进作用并不在于政府做了什么,而在于懂得不该做什么,尽量少折腾有时就是最大的促进支持。其实仔细想想我们今天的市场经济不正是强调尊重市场自身内在逻辑规律,尽量减少行政对市场的干预力度吗?这正契合中国古人无为而无不为的黄老哲学,薄姬用她的一生亲身践行了这种思想理念,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正是她这种不争不恋不抢的低调谦恭做风使自己和儿子得以在波橘云诡的政治斗争漩涡中存活下来。相比之下戚夫人则不识时务、过于高调,以致于使自己的意图过早暴露在自己的政治对手面前,而她自己又不善于笼络人心,最终以一己之力对抗老谋深算的吕雉,这就注定了她最终的悲剧命运。
○▦戚夫人是真傻还是仅仅是上位手段不当,导致她的历史悲剧?
戚夫人不能说是傻,也不是上位手段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其格局决定了其历史悲剧。
家庭背景
首先是出身问题,戚夫人出身寒微,父亲母亲都是社会最底层的百姓,因此戚夫人从小不可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从父母身上得到言传身教也是不可能的。说的直接点,就是没有文化,没有文化又缺少教导,自己凭空想具备见识和能力,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吕雉则出身名门,家资殷实,自小就受到良好的培养个教育。同时在跟随刘邦的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成为了一个有文化、有能力、有觉悟、有心机、有谋略的人,这不是戚夫人能比的。
专业领域
戚夫人是个搞艺术的,舞蹈跳的好,很有艺术细胞,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艺术家。不能说搞艺术的人都没有政治头脑,但是搞艺术的人追求完美,而现实中大多数事需要的是妥协。
封闭在自己的空间里,思想比较单纯,这样的艺术家不适合搞权谋和政治。
认识格局
戚夫人认为让自己的儿子刘如意做太子,这件事只要刘邦认同就可以了,这就是她的认识。但事实是尽管天子高高在上,但是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天罡独断的,更何况是废立太子这样的大事。
太子背后不仅仅是吕后,还有支持太子的权臣,还有外戚势力,这些都是戚夫人没有想过的。不去争取朝臣的支持,根本原因是戚夫人想不到。
隐忍不言
无能者居高位,必难独善其身。戚夫人在刘邦去世之后,唯一应该做的就是隐忍不言,管住自己的嘴,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就是这个道理。但是戚夫人管不住自己的嘴,干了几天苦活,进行了几天的劳动改造,就忍不发了几句牢骚。
殊不知吕雉的耳目一直在监视她的一举一动,这个情况立刻被汇报给了吕雉。于是戚夫人就被做成了人彘,不久之后刘如意也被吕后毒死。
在戚夫人的眼里,只有刘邦这么一个可以依靠的人,但是在刘邦眼里可不仅仅是戚夫人和刘如意,他关心的是刘氏的天下。
王者无恩,法者无情。看不透这一层,不培植自己的势力,这才是造成戚夫人一生悲剧的根本原因。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戚夫人是真傻还是仅仅是上位手段不当,导致她的历史悲剧?
飞花《作娟悟语》,谢邀答。个人认为戚夫人倒不是真傻,即然是上位也没手段当不当之说,但动了吕后的奶酪,导致历史悲剧原因有三方面,叙述如下。她能得到皇帝一世的宠爱,实属不易。刘邦不离不弃,在驾崩前又替她谋划,给母子安排所托有人,费尽心机。后宫佳丽三千,女人象花似的开了一茬又来新的一茬,没有一技之长早被顶下去了。没有拿人的本事,只靠美貌是不行的,只是她对吕后狠毒估计不足,又不听刘邦的告戒,个性张扬,不知收敛,不会蛰伏与低调,还颇有一些天赋和才华,最后能诗的才华却害了自己。本就被吕后恨的牙痒痒,欲除之而后快,还不识时务,这一点和薄姬相比相差甚远。咱就对比一下,看看薄姬是怎么做的,戚夫人又是怎么做的?
一,薄姬和管夫人,赵子儿是好朋友,她俩受宠幸后在刘邦面前说了好话。刘邦决定见她,看其姿色平平没有兴趣,起身要走,可薄姬抓住难得的机会不放,拉住刘邦的袖子恳请留下,刘帮看她可怜才留宿,也是命里有子,一次就怀上了。不以子邀宠,此后她很低调,也不争宠,在吕后眼里是个没有威胁的人,吕便放过了她。与世无争,低调,是她最大的优点,大臣们也愿意拥立她的儿子刘恒上位。后来的汉文帝,是很有作为的皇帝。
二,戚夫人利用刘邦的宠爱,枕头风吹的刘邦想立刘如意为储君,自己也认为刘盈软弱,不如如意像自己。这是吕后最不能容忍的,请来四峼辅佐太子刘盈,才打消了刘邦废立的念头。从此恨意难消。刘邦死后,吕后让她穿上破衣烂衫,剃去头发,颈戴铁圈,终日囚禁在永巷舂米,羞辱她,但还未动杀机。戚夫人看不清形势,自己身为贵妃,不堪受辱,随唱: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隔三千里,当谁使告女。发泄不满,不能忍,呈口舌之快,又会吟诗唱款,才华不但不能救自己,还给儿子带来杀身之祸,都是张扬惹的祸。吕后知道后暴怒,想方设计,处死了她的儿子,又令人挖去她双眼,砍掉手脚,熏聋双耳,喝药至哑,扔到厕所,制造了史上最惨无人道的刑法,骇人听闻。
三,刘盈但凡有点能力,制衡吕后,也不至于保护不了如意,让吕后无所顾忌,为所欲为。
终上所述,戚夫人不是真傻,但斗不过吕后,还不知低调,上位捅了吕后的马蜂窝,刘盈不做为,三方面原因,最后导致了她的历史的悲剧。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