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经济真的能支撑几十万人的大规模战争吗?
Ⓦ≌古代的经济真的能支撑几十万人的大规模战争吗?
古时候属于半封建半奴隶制,很多士兵都是家奴,兵器就是大刀长矛没有轻重武器,人的作用非常大,主要的投入就是粮草。
↤←古代的经济真的能支撑几十万人的大规模战争吗?
实际上史书中几十万人的大战并没几次,除秦朝统一战争外,就数隋炀帝百万大军征高句丽最终玩崩了。而司马迁之前的史料,比如长平之战是秦对赵60:45万,秦灭楚之战,秦又派了60万。当然,这些人数肯定是包含后勤人员的。但是,这个人员又不仅仅只是后勤人员,必要时也要拿起武器上战场。
当战场进行到惨烈时,所有人都要参战,不会分男女老弱的。长平战役最后阶段,秦王亲自到河内等地就地征发平民,“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这些被征发去长平断赵军粮道的秦国河内民众,大约每人发根长矛就上战场了,都是兵了。
比如《商君书》指: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当年是古典军国主义时代的巅峰,全民强制兵役制度,只要十五以上六十以下还能走路的百姓,都得上战场。
花木兰时代,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古代是如何征兵的: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从《木兰诗》可以看出,当时军队连马匹,鞍,武器,都要自己提供,而不是由军队供给。而1975年出土的睡虎地秦简也证明了,秦帝国士兵还写书信给家里面要钱买布做衣服。
正因为如此的征兵制度,导致了国家的财政负担是较轻的。提供粮食让士兵吃饱就可以,士兵自己准备武器,马匹、服装也得自己出钱。国家再提供一些标准化的士兵方阵所需要的武器,攻城武器等……
所以,史书上动辄几十万的大会战,24史中也就这么几次,数目字吓人一则是战国秦汉之前不分战兵和后勤,也不区分参战贵族自带的随从、仆役、家丁什么的,一股脑儿都算作士兵人数。
二则那些写书的史家说明了,有宣传的意图,三国志国渊传: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太祖问其故,渊曰:夫征讨外寇,多其斩获之数者,欲以大武功,且示民听也。
报捷文书都至少是以1为10的,把斩首数字夸大10倍以上,都是为了给老百姓展示“大武功”的。
(注)史记秦本纪:七年,公子昂与魏战,虏其将龙贾,斩首八万。
(注)史记魏世家:五年,秦败我龙贾军四万五千于雕阴。
雕阴之战,同一场战事,双方记载的人数却有差异,魏军才4万5千人,结果秦军斩首8万。原因很简单,魏世家里的魏军兵力数4万5千人,来源于少见的魏国记载,而秦本纪的斩首8万来源于秦国单方面的宣传,天知道秦军斩首8万夸大了多少倍。
而职业军人开始出现后,军队人数开始下降,毕竟大家都吃皇粮,还要领工资。以古代的生产水平,维持几十万上百万军队的职业军人那就是财政自杀,实际上职业军队人数直接下降,唐朝府兵制是兵农合一的最终推行不下去,还得以征募的职业兵代替。并且战争中都不算后勤,后勤人员是属于服役的普通民众。明朝打算靠卫所制兵农合一维持百万大军,最后卫所兵都成了农民,还得靠征募的兵应付危机。
╌◓古代的经济真的能支撑几十万人的大规模战争吗?
答案是不确定的,电视剧终归是演戏,虚拟东西比较多一些,(可以以一当10)。
+‖古代的经济真的能支撑几十万人的大规模战争吗?
答,谢谢邀请!
莫说古代的经济难以支持几十万人的大规模战争,就是现在的也不可能啊!要知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这句话什么意思?不是一打起来就可以获得黄金万两的收益,而是花钱比流水还快啊!
一个人一天要吃一斤多粮食,几十万人就要几十万斤,过去打仗都是步行,百公里,来来回回的就算一个月,胜利以一百天算,几百万斤粮食,要是人来运,当时全中国的男人都不够用,打仗,运输。
长时间没有什么人耕种,土地的荒芜退化,产量会更低的,这个时候,国家因为打仗而没有什么资金投入,解决粮种问题,可能性的出现问题。
过去的粮食产量低,并且还是单一,品质不怎么样,适合大规模运输,储存的数目更少,民以食为天,所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古代的经济真的能支撑几十万人的大规模战争吗?
谢邀。
古代战争主要靠人力。而战争与人口互为因果。
秦
秦时期全国人口大概在3000万左右,但没有准确的统计数字。
秦时期动员能力很强,根据秦简显示,秦军士兵可能需要自备衣物等战备物资。因此,战争成本实际上被分摊到了普通士兵的家庭中。
仅北击匈奴,南开象郡这两项军事行动,就需要80万左右的军队。
此外,修长城,修建直通边疆以便攻击匈奴的高速公路——秦直道等,都需要征发大量劳役。这些劳役虽然不算军队,但实际上都是为了军队服务的,而且多是东部六国地区的人口。
这样算下来,秦朝军事行动的全部动员规模可能在150万以上,占当时全国人口的1/20以上。此外,还不包括营建各种宫殿等大型工程的人口,如果再加上他们,可能要达到1/15以上。
1/15基本已经接近全民动员,1/10人口基本上就算人类社会的动员极限,再扩大动员整个社会就要停摆。
这里面就产生了一个悖论——
秦朝的开疆拓土需要大量人力来完成,但是在封建时代,聚集如此庞大的青壮人口从事艰苦的劳役本身对于封建王朝就是一种潜在危机。
聚集大量青壮年参加劳役,实际上导致农业生产停顿。
大泽乡起义实际上就是走投无路的秦末劳役人口发动的。
再加上秦灭六国时间不长,还难以服众,各方势力蠢蠢欲动,终于导致了秦末大起义的爆发。
匈奴
从历代北方少数民族的军队规模看,最早的匈奴兵力其实十分雄厚,达到了40万左右。当时匈奴的人口应该在150-200万左右。这样算的话,匈奴的40万军队实际上应该是18-55岁的全部男性人口了。
当然,匈奴扩军,实际上也有应对秦汉威胁的意图。因为古代战争,军队的人数是个重要指标。当然,也有不对等的。
这里提匈奴,主要是为了方便与后来的蒙古、清朝作比对。
汉
汉初,因为北方叛乱连带匈奴,刘邦发动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从军队人数上说,和秦军北击匈奴的人数差不多。
但实际上很不一样。
因为,秦末战争,导致中国人口基数下降了接近一半。汉初的人口数量,大概在1500-1800万之间。
也就是说,仅仅北击匈奴一场战役,汉朝就调动了全国1/25的男性人口。这应该是汉初全部的机动兵力了,基本可以说,会打的全上了。
结果就是白登之围,汉朝差点提前没了。
在这种情况下,汉朝如果想击败匈奴,就需要更大的动员规模,而再度大规模动员,就会接近动员极限,很可能会走秦朝的老路。
在汉初,出于种种原因,对秦朝的批判十分广泛。普遍认为秦朝亡于过度劳役,不知民间疾苦。因此,司马迁写史记,要把陈胜算作世家,单独列传,肯定大泽乡起义的历史地位。
因此,汉初选择了秦朝相反的道路——打不过就不打了,宁肯忍让,也不愿大兴军役。同时,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去年的考古消息——汉初就连皇帝建陵寝都不盖封土堆了,所以去年刚找到。减少劳役,以秦为戒。
经过休养生息,汉朝人口快速恢复,汉武帝时期已经突破3000万。
在此基础上,汉朝开始北击匈奴。动员50万军队,14万匹马,开始对漠北匈奴的大规模出击。
50万军队,占汉朝全部人口的1/60,男性人口的1/30。
这次将匈奴打跑了。
但是,汉武帝时期的用兵,也造成了汉朝相当程度的消耗。因为攻击匈奴不是一次两次战役,而且几十年的大规模作战。考虑到战争也是门专业,一般人搞不了,汉武帝时期全国1/30的男人可能处于军事待命状态,有可能一些人打了一辈子仗。
另一方面,匈奴的动员比例比汉朝高的多。匈奴人口一百多万,常规兵力在8万左右,动员十几万,几十万很常见,一直是极限动员状态。这样的状态,主动进攻还可以抢一些战利品,如果陷入被动防御,主基地被抄,匈奴的生产力就垮了。所以汉军远征,掳掠牛羊百万之数,匈奴一下子就跑了,不跑也不行,社会停摆了。游牧民族也是人,大家都得吃饭睡觉。
唐
马镫已经发明。
经历大分裂时代后的初唐,人口数量还不如秦汉的帝国时期,2500万人左右。此前北朝政权臣服于突厥,也是因为虚弱无力。
所以,唐初应对古突厥的攻势,也是比较被动的,最著名的是渭水之盟,突厥兵临长安城下,大boss太宗骑马出来退兵,这就不是小事了,弄不好又是一个白登之围。
这一时期古突厥的威胁,应该比汉初匈奴的威胁更加严重。
但是,自隋朝开始,一箭双雕的鲜卑人长孙晟,也就是后来唐太宗的老丈人,就开始在古突厥布局,制造突厥贵族之间的矛盾,有拉有打。提出了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策略。
这一策略在渭水之盟不到20年后,居然成了,古突厥分裂成为东西两个政权。
操作空间有了,唐朝马上出击。
这里多说一句,唐宗室的母系有鲜卑血统,的确不假。但,唐宗室的父系单倍群,那可是飞将军李广。发三箭匈奴望风而逃啊,还不够资格吗?
老李家和那帮马背民族玩儿了几百年,混得很熟。结果嗨了,北族的射雕英雄和射雕英雄的克星——龙城飞将军的后代,两家居然喝喜酒了,太宗李世民出世。
按现在的话说,为民族融合作出了突出贡献。
初唐的所有制度都是中原式的。为何?因为隋朝的鲜卑人文化上已经被同化了,后来的唐朝不能算是少数民族王朝,而是完全意义上的中原王朝。
另一方面讲,突厥分裂不仅是长孙晟造成的,也有部分客观原因。
客观原因是——渭水之盟后,古突厥遭遇了灾变,历史记载为霜旱,而且持续时间跨年。这种霜旱必然导致古突厥人口减少。人口的减少必然导致突厥贵族内部矛盾加剧,战斗力降低。再加上唐朝的合纵连横,导致古突厥的大分裂,唐朝有了出兵的机会。
唐朝的迅速出击使传统上的中原王朝经历大分裂时代之后再一次扩张。唐朝的人口增长与它的领土扩张是同步的,这就是它之所以称为盛世的原因。
唐朝在长安——洛阳的唐帝国中心区域设置折冲府,总数为633个左右,总兵力在60-65万左右,这就是著名的府兵。府兵需要自备一般性武器,朝廷也会供给一部分,府兵可以免除杂役,但需要参加军训以及狩猎活动。
边境,随着唐帝国势力推进到朝鲜半岛和阿富汗巴米扬、古克什米尔地区,交通变得越来越困难。边境上大量唐军由效忠于唐帝国的突厥、高句丽、契丹士兵组成。每支军队的人数大概在4-6万左右。所以,在大唐西域看见湖人队的队员,没准儿是自己人。
安史之乱爆发前,中国人口第一次达到8000万,盛唐是有数据支撑的。
安史之乱的爆发,实质上是唐朝过度扩张导致的内线、外线兵力失衡。毕竟唐朝已经开始讨论往伊朗派官员的事项了。安史之乱爆发还有一个结果,那就是北方人口大量流向南方,南方的经济开始超越北方。
如果没有这个结果,后来的南宋支撑下去会比较困难。
蒙古帝国时期
蒙古崛起之时,蒙古高原气候相对温暖。
北宋建立时,宋、辽、西夏等,全国人口4000万左右,比安史之乱之前减半。
蒙古兴起之前,全国各政权人口约1.2亿。其中北方人口,即金、西夏等政权人口为5000万左右。
蒙古灭金、西夏后,北方人口1000万左右。元初,全国人口7000万。
蒙古与金为世仇,金朝对草原各部实施残酷的人口绞杀战略,称为减丁。造成了草原各部仇杀不断,连年征战。
蒙古灭金,首先进攻中都地区,造成难民由北向南逃亡。之后,金朝迁都河南,蒙古联合南宋猛攻河南,这些难民又往北逃。
蒙古帝国建立时,军队为95个千户,军队138000人,战马数十万。按每户10人算,蒙古初期人口在百万左右。进攻中都后,战马高达上百万,形成了高机动远距离进攻的能力,这样一支军队,征服了数亿人。
清
清朝的复杂程度远超历史上任何一个封建王朝。
后金建立之时,女真人口大概百万左右。努尔哈赤担心的就是手底下人少。后金时期的军队人数一直在5万左右,占女真人口的1/20,后来有蒙古、汉军的不断加入,八旗兵力达到13万左右。
入关时期的八旗人口,基本上达到了全民皆兵的程度,也就是极限动员。而当时的中原地区处于大顺、明两军拉锯的状态。
什么事就怕分裂,古突厥怕,中原也怕。于是,清朝得以入主中原。清朝入主中原和蒙古汗国崛起,背景都是中国地区处于分裂混战状态。于是,清朝得以极少的兵力,迅速扩张,辅助以高超的手腕,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
所以清朝的军事动员有二元性。
长城以北,接近极限动员。
长城以南,动员得很少,一般来说,都是扶持几个得力将领,让他们带兵,作战时和满蒙兵力进行混合编制。
清朝统一后,大的战役其实比较少,就是对付准噶尔人。准噶尔60万人,动员4万人就接近极限了。清军靠八旗加上蒙古王爷们的兵,基本上就能扛住。
一直到鸦片战争,此时,中国的人口数据为4.2亿(1850年)。可是每次和英国人打,兵力上总是不成优势。
清军的军制仍然是游猎民族式的。但他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定居化、城市化。这个时候,清朝往往需要从蒙古、东北再度召集人马入关作战,造成了当地青壮人口的大量减员,而清军的战备也没有近代化,临时招募的兵力,并没有经过充足的近代化训练便匆匆投入战场,等于以卵击石,飞蛾扑火。
参考书目:人口与疆域 葛剑雄
------------------
推荐阅读:
上一篇:历史上的埃及艳后有着怎样的身世?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