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书纪年》说:舜囚尧,舜野死,而与历史中的说法却相反,你相信禅让制吗?
┋↛《竹书纪年》说:舜囚尧,舜野死,而与历史中的说法却相反,你相信禅让制吗?
尧舜禹所处的时代就是原始社会,所谓的部落首领其实就和动物世界差不多:在一个狮群里,肯定是强壮的公狮做首领,公狮老了,会有年轻的或外来的公狮来挑战它的权威,新狮子打败了老狮子,自然就成了首领。
尧老了,由年轻有为的舜接替他,并且还夺了尧的两个女儿当他的妃子。舜老了,由治水有功的禹接替,这都是顺理成章的事,但里面肯定包含了腥风血雨,包含了比拳头、亮肌肉的过程。舜当了首领,就有尧的儿子朱造反,大禹当了首领,他的儿子启就继承了他的位置,证明当时的禅让根本是后人虚构的,就是个骗局。
原始社会因为距离我们过于遥远,没有文字资料记载,所以周公、孔子等人才美化虚构了远古一个个完美的君主、一个完美的制度,用来作为自己推行自己思想的依据。
我们看看后世几个有真实历史记载的禅让是什么样子,就可以猜出尧舜禹的禅让的真相了。
一、王莽篡汉。
王莽是个外戚,但幼年丧父。他的姑姑王政君先后成了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太太皇太后,他们一家子可以说在西汉末年都是横着走的人物。王莽年轻时装出一副善良、勤恳、孝顺的样子,博得了姑姑、叔父的好感,一步步走上了人生巅峰。
王莽掌握了汉朝的权力后,又立了个小皇帝,自己摄政,又指使手下制造了一系列的祥瑞事件,然后就让人假托皇帝之手写了禅位诏书,当上了新朝的皇帝。
二、汉献帝禅让给曹丕。
曹丕派人逼着汉献帝写禅让诏书,汉献帝被逼无奈地写了。曹丕本来美滋滋地接了诏书准备登基了,华歆等人却教唆曹丕把诏书退回去,反复了三次,曹丕才假装谦让不过,扭扭捏捏地当了皇帝。
当了皇帝的曹丕高兴地说:“我到现在才知道古代的禅让是怎么一回事了!”曹丕的一句话可以说道尽了禅让制虚伪的本质。
三、赵匡胤陈桥兵变。
宋太祖赵匡胤本来是周世宗柴荣的殿前都点检,也就是皇帝的御林军,是柴荣最信任的人。但当柴荣英年早逝,8岁的小皇帝柴宗训继位后,手握重兵的赵匡胤和他的手下就动起了歪心思。
赵匡胤让人假传消息,说有契丹入侵,他自己率领大军假装出征,走到陈桥驿,一帮子手下给他披上黄袍,他就当了皇帝。然后又率领军队回去,逼人家孤儿寡母禅让。
从以上三个所谓的禅让事例就可以看出,哪有什么真心实意的禅让呀,都是被逼迫的呀。要不好好的皇帝、首领不干,脑子锈掉了,要让给一个外人。历史上绝大多数的皇帝老了也不退位,非要干到死不可,让给自己的儿子都不愿意,何况要让给一个不相干的外人。
禅让,你信吗?反正我不信!朋友们,你怎么看古代的禅让,欢迎留言讨论。
▶╬《竹书纪年》说:舜囚尧,舜野死,而与历史中的说法却相反,你相信禅让制吗?
《竹书纪年》说:舜囚尧,舜野死,说明所谓的尧舜禹三代所谓的禅让其实并非儒家所宣扬的那样和平、美丽,而是残酷的权力争斗的结果。作为我个人而言,我并不认为《竹书纪年》中所说的全是事实,但是也不相信禅让制是真的。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竹书纪年》及其关于尧舜禹禅让制的记载。
1.《竹书记年》其书
《竹书记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是西晋时期人们从战国时期魏襄王墓葬里发掘出来的,为战国时期魏国的官史,记录了从夏朝到魏襄王时代的一些史实。不过,因为时代久远,再加上战乱的缘故,今天我们看到的《竹书记年》版本已经不是它原来的版本了。
2.《竹书记年》中史实的真伪
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竹书记年》作为战国时期魏国的官史,源于为魏国统治阶级服务及为尊者讳的目的,书中记录的有些史实的真实性需要大打折扣。
比如,众所周知,战国开始的标志是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了诸侯国晋国,但是,《竹书记年》却抹杀了这段历史,赫然写道:“二十三年,王命晋卿魏氏、赵氏、韩氏为诸侯。”三家分晋的造反行为居然成了奉周王之命分晋,非正义摇身一变就成了正义。
此外,《竹书记年》也隐去了魏国参与的消灭智伯,与韩、赵、燕、中山四国互相僭越称王等历史事件。
由此可见,《竹书记年》中所述史实尤其是涉及臣子造反的禅让制记载,其真实性值得怀疑。
3.《竹书记年》中关于尧舜禹禅让制的记载及这样记载的原因
关于尧舜禹之间的禅让制,《竹书纪年》里的记载和后世的正史记载大相径庭: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在这段话中,《竹书纪年》将尧舜禹之间的禅让制描绘成了尧舜禹三人之间的残酷权力斗争,相当于是君王不德,臣下造反有理的意思,有为韩赵魏三家分晋合法性摇旗呐喊的嫌疑。
其后,韩非子也采取了此说,如《韩非子·说疑》记载:
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不过,联想一下韩非子的身份,我们就知道韩非子为何也会这么说了。
我们有理由相信,《竹书记年》和韩非子之所以这样记载尧舜禹三者之间的禅让,把尧舜禹三者之间的权利移交说成是血淋淋的造反,主要是因为韩赵魏三国本身就是造反起家。
华夏族向来奉尧舜禹为正统,如果尧舜禹三者之间的权力移交也是造反,那么,韩赵魏造晋国的反就有了合法性,或者这就是《竹书记年》残酷化尧舜禹禅让制的原因。
那么,尧舜禹三者之间的禅让制真的存在吗?
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予以剖析:
1.尧舜禹三人和黄帝之间的关系
从史书上来看,尧舜禹都是黄帝的直系后裔,其中尧是黄帝的四世孙,舜是黄帝的八世孙,禹是黄帝的四世孙。他们三人都源自于黄帝,属于黄帝后裔中的不同分支,应该是黄帝后裔中不同分支的首领。
2.尧舜禹三人只是部落联盟首领,并非“王”,首领位置由部落势力大小决定
在夏朝以前,华夏大地上还没有王朝一说,只有部落联盟,部落联盟首领由众部落推举,推举的标准当然是看哪一个部落的势力最大。
在所有的部落中,黄帝部落的势力最大,自黄帝以后,部落联盟的首领只是在黄帝部落里产生。
3、尧舜禹时代,部落联盟首领由黄帝部落分支的势力大小决定产生
黄帝部落自黄帝以后也慢慢分成若干个分支,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随着这些分支权力的此长彼消,在黄帝部落不同的分支间转换交接,并非由其中的一支世袭。
如黄帝之后,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落到了他的二儿子昌意的儿子颛顼支系手中,颛顼之后,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落到了大儿子玄嚣的孙子帝喾支系手中,其后帝喾部落强大了两代,之后舜所在的分支势力逐渐增大,部落联盟首领落到了舜的支系手中,舜之后,大禹所在的分支势力逐渐增大,部落联盟首领落到了大禹所在的支系手中。
4.尧舜禹禅让制的实质
尧舜禹三者之间的权力交接只不过是部落首领位置的交接,这种交接是黄帝内部分支势力大小变化的结果。就好比是,尧的分支势力大,然后人们就推举尧做了黄帝部落的首领,黄帝部落在所有的部落中势力最大,所以尧就做了部落联盟的首领。舜、禹以此类推。
这种由黄帝分支势力消长导致的部落联盟首领位置交接虽然是被迫的,但,很明显并非尧舜禹三人之间的权力斗争,而是由他们所在部落分支的势力决定。
由此可见,尧舜禹时期所谓的禅让制并非正史里所说的那么美丽,但是也不至于像《竹书记年》里说的那样血淋淋,应该是一种被迫的和平的部落内部权力交接。
中国后世为何会有尧舜禹禅让制的学说
著名的史学家吕思勉先生说:
(禅让制)实在是儒家的学说,并非实有其事。所以儒家是这样说法,别一家却并不是这样说法。
美化尧舜禹的禅让制是从儒家开始的,儒家之所以要美化禅让制,主要是因为儒家理想中的大同世界。
儒家以尧舜禹为正统,幻想尧舜禹所在的时代就是理想中的大同世界,在解释尧舜禹三代的权力交接时自然要基于事实(确实是和平交接)大大地美化一番。
自汉代以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开始全心全意为统治者服务。汉朝的皇帝们自然不希望臣子们来造自己的反,于是,儒家开始美化禅让制,强调臣子不可以造君主的反。这就是“禅让制”的由来。
写在后面的话
综上,我认为禅让制是儒家为了宣扬所谓的正统思想而美化的上古部落联盟首领权力交接,并非事实。但是,决定尧舜禹三者之间的权力流向的,是他们背后的黄帝部落分支的势力,而非三人之间的短兵相接。
因此,尧舜禹三人之间的权力交接是和平的,虽然并不是儒家宣扬的那种禅让制,但也不是《竹书记年》中所说的那样残酷。
☞┈《竹书纪年》说:舜囚尧,舜野死,而与历史中的说法却相反,你相信禅让制吗?
《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该书亦称《汲冢纪年》、《古文纪年》。它比《史记》还要早二百余年。《竹书纪年》共十三篇,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至魏襄王二十年为止。现存《竹书纪年》分为“古本”和“今本”两个体系。“古本”为辑佚本,其纪事起于夏代,终于公元前299年。《竹书纪年》是我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但它在宋朝时期历经了佚散后又重新收集整理的这一过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它的可信度和史料价值。在《竹书纪年》中记载:“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它的意思大概就是说当时的舜将尧囚禁了起来,不让尧的儿子去见他,最后将尧流放了,这哪里是禅让呢?这分明就是夺权啊。但是《史记》上说的却是禅让。所以说信它就不能信《史记》,信《史记》就不能信它。
▮❖《竹书纪年》说:舜囚尧,舜野死,而与历史中的说法却相反,你相信禅让制吗?
在古籍《竹书纪年》中,存在一些很奇怪的现象,这本书的特点是,对于历史事件,与传统史书并无太大差异,但在历史细节上,却大相径庭。
其中差异,包括了我们一直在说的禅让制,尧禅让给舜,舜禅让给禹,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的淳朴和高尚,但《竹书纪年》的横空出世,打破了这种幻想。
在《竹书纪年》中记录了截然不同的历史细节,那时候,根本没有禅让,只有阴谋,那些贤君并非如此高尚。
很多人看到这样的新发现,觉得非常兴奋,以为找到了历史的真相。
如果从人性本恶的角度来说,这些事情是可能发生的,但这些可能发生的事情,真的一定就是所谓的历史真相吗?
从《竹书纪年》的出土来看,很多细节显得有些古怪,经不起推敲。首先史料上记载这本书,是被盗墓人挖掘出来的,这个盗墓贼,叫做不准(音foubiao)。
而在晋书中,除了对这件事有了一些记录,来证明世界上曾经有过这么一个盗墓贼以外,居然没有任何其他资料。
大家都知道,盗墓和考古有着本质的区别,盗墓,冲的是墓室里面的财宝,所以,比较关注的一定是一些“明器”,必须要值钱,而对于一些土不垃圾的书简,那些盗墓贼不可能有太多兴趣。
而且,据史料记载,这些书简是蝌蚪文写成的,盗墓贼难道真有这么大的学问,能够读懂?或者,能够意识到这竹简的重要性。难道盗墓贼真有这样的觉悟吗?
更奇怪的是,盗墓的多了去了,这次盗墓,居然惊动了中书令这样的朝廷大员,不过是一个战国诸侯的墓,当时可能没有文物保护这么一说,其他朝代的正史中,也极少因为盗墓而惊动朝廷的记录,让人感觉小题大做了。
盗墓而发现的《竹书纪年》,神奇的传了下来,这种几率,简直小的可怜。偏偏这本书就传了下来。
如果真的传了下来,这本书的文字,并不是当时的文字,这样一来,考证就会有很大难度,但事实上,这个竹书纪年的一些内容,在出土后,并没有几年,就已经被破译。这样的速度,的确令人惊奇。
我有理由相信,这本书,很可能是伪造的。
我们从当时的历史情况看,西晋司马炎废了曹芳,当了皇帝,开始了自己的统治,这是一种谋权篡位,谋权篡位之后,对曹氏集团进行清理。
这引起了很多不满。这样的历史环境下,横空出现一本,证明谋权篡位合理性的“古籍”,而且在短时间内流传出来,事情过于凑巧。
而且,这些“巧合”还存在在,记录中与正史相差很大,甚至颠覆正史的记录,很多都存在在一些改朝换代的细节中,都充满了阴谋血腥,这是不是太巧合了。
这样的血腥,即使在后世的史书里,都会沿用孔子的春秋笔法,如何在竹书纪年里,写的如此明显呢?
到了永嘉之乱过后,竹简遗失,后世只能靠译本进行研究整理,可见,这本奇怪的书,从出土一直到竹简遗失,不过三十年而已,这样一个昙花一现的古籍,本身就带有古怪,再加上后世流传的,都是在初释本和考证本基础上整理的,而竹简,始终没有再次出现过。
随着考古的发现,尤其是甲骨文的研究,从出土的十几万片甲骨文中,也看到了许多甲骨文中记录的历史,其中有一个细节就是,伊尹把太甲流放了之后,看到太甲变好,又把太甲迎接回来做了帝王,伊尹也成了当时的名相,甲骨文研究,和正史相互呼应。
竹书纪年里写的是伊尹谋权篡位,流放了太甲,七年后太甲回来,处死了伊尹。
种种经不起推敲的事情表明,这本书所记录的事件,存在很多疑点,即使在周朝历史,也多首选《春秋》、《左传》、《战国策》、《史记》作为参考,而不是《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说:舜囚尧,舜野死,而与历史中的说法却相反,你相信禅让制吗?
姐不相信有禅让制,人都是自私不管什么古人和现代人,连野性的动物也只有向老大发起挑战才,然后打败老大才能上位,谁会无缘由把位让给别人!
先看下《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其实就是战国时代魏国的史书。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六国的史书都烧了,魏国史书也就消失了。所幸的是,在数百年后,公元281年一起盗墓事件,竟然让这本史书得以重见天日。
由于这本书是刻在竹简上的,故称为《竹书纪年》,也称做《汲冢纪年》,因为是在汲郡的墓穴中发现的。
《竹书纪年》的珍贵之处是它与正史记载有多种不同之处。
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因很简单,古代史书不是写给小民看的,而是写给君王看的,这种是属于内参,绝密。给普通百姓看的实际是,另一个版本,是出于统治者的需要而曲解了历史。
现在考古发现,有力的证实了《竹书纪年》的可靠性。
《竹书纪年》是如何记载舜取代尧的事情呢?
有几个记载,我们看一下。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
“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舜放尧于平阳”
“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后稷放帝子丹朱于丹水”
这些记载完全颠覆了儒学,史学传统的禅让的美德,原来舜是发动政变,囚禁了帝尧,又斩断了尧与儿子朱丹的联系,从此逼迫地尧让位。
看下还有相同的
先秦著名思想家韩非子在《说难》里有一句话。
“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也”
所以《竹书纪年》的说法与韩非子的说法并无二致。那么在学术发达的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只有韩非子提到帝尧是被舜逼迫让位的呢?
原因简单,因为其他人看不到内部史料。而韩非子是韩国公子,而韩国与魏国都是从晋国分裂而来的,因此魏国的那份史料中从五帝时期到晋国时代的记录,在韩国也应该保存了一份。
所以韩非子以王室贵族的身份自然可能接触到这些史料,因此他才能写出舜逼尧的观点。
而且韩非子原本是受益于儒学巨擘荀子的,可最后却以儒学划清界限。
原因正在于,他发现儒家所鼓吹的三代。其实根本就是二手货,真实的历史远非想象的那么美好。
如果真的说帝尧要位于舜,舜为什么会发生政变呢?
这里有三个原因。
一,帝尧虽然年迈,可他身体十分硬朗。以《尧典》说明。他在舜称帝之后还活了28年之久,死时已经100多岁了。
其二,帝尧的儿子朱丹始终是有地位的有力的争夺者。有许多部落首领是支持朱丹继位的。
其三,虞舜伪装的再巧妙,可时间长了,一个人的本性总会露出来。倘若帝尧发现他不是心目中完美人物,或因为别的什么原因,继承权也不一定保的住!
因此舜必须先下手为强,所以他发生了政变。轻而易举地控制了帝尧。并把他软禁起来,不准和儿子见面。
但是还是有人反对,所以说是。虞舜便开始清洗异己势力。把刀口对准反动派。譬如说铲除四凶一直是被儒家学派认为是舜的功绩。由于汉代之后儒学在中国文化中一枝独秀,所以很少人去怀疑所谓四凶的说法。
四凶指的是共工,灌兜,三苗,鲧。其中共工,灌兜,鲧,是人名,三苗则是九黎分离出来的一个部落。
在传统儒家看来,四凶都是罪恶滔天。十恶不赦,可他们到底犯了什么罪?没有人说得清楚。
所以,我们必须感谢先秦时代的书籍,因为那还是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家并不能一手遮天。所以我们可以一起寻到一些线索。
先看看《吕氏春秋》的说法。
“尧以天下禅舜,鲧为诸侯,怒于尧日:“得天之道者为帝,得地之道者为三公,今我得地之道,而不以我为三公”欲得三公,怒甚猛兽,召之不来。帝舜于是磔杀之于羽山”
再看下韩非子《外储说》的说法:
“尧欲传天下于舜,鲧谏之日“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乎?”尧不听。举兵而诛杀鲧羽山之郊。公共又谏之日“孰以天下而传与匹夫乎。”尧不听。又举兵诛杀共工于幽州之都
这两种史料不同之处是,巜吕氏春秋》称诛杀鲧是帝舜,而韩非子则称是帝尧。
其实两者并不矛盾,因为此时舜正逼着尧让位。然后应该被软禁了,所以舜乃是以尧的名义,诛杀了共工与鲧。两人被杀的原因,只有一个,反对舜称帝
相比下被儒学奉为经典的《尚书》,对四凶被杀,被流放的原因几乎忽略,只是写了结果。
流共工于雍州,放有灌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为什么后世,会地这些人化成圣人呢?
这是因为后人以美化先人的方式,构想了一个理想的社会,他们宁可相信纯洁无邪的圣人,思虑精纯,一心奉公,品德高尚,毫无私心。后人用这种方式来寄托一种乌托邦社会的存在,给大家一个学习的榜样,只要真实存在过这种美好的社会,那么人的希望就一直存在。
所以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因为他们需要有梦想。若没有梦想,他们对前途就会失去所有的信心。
其实不止是尧舜的传说。在全世界各国的古老传说中,哪个英雄不是道德与勇气的完美结合呢!在宗教世界里,哪个教主不是完美的代名词呢!
看下舜的功绩
尽管,帝舜不是一个品行无可挑剔的圣人。可是也不能否认他是位杰出的大帝。
为了进一步约束诸侯和部落。他制定了诸侯朝见的五种礼法。他颁发给诸侯,五等圭玉作为权力的信符。每当诸侯朝见天子时,必须携带圭玉赴朝。朝廷考察诸侯没有犯过错。才发还圭玉,允许他们回到自己的领地。
而且帝舜是个十分勤政的天子,他经常巡视四方。在巡视期间,诸侯们要轮流朝见天子。当面叙职。帝舜会花时间考察他们的政绩。对有功的诸侯,给表扬。
同时帝舜还重新划分了行政区。
把全国分为12个州,使中央政府的权利向底层渗透。可以说,帝舜时代的改革。使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呼之欲出。
从神龙氏到皇帝到帝尧。尽管有国家的雏形,可仍是原始色彩的部落制,帝舜的改革,为后来的下帝国鉴定了基础。
所以是人都两面,功大于过,还是圣人,但更人性化了
------------------
推荐阅读:
学校让我在学校里上过的一堂公开课的PPT教案,全都给另一个老师去市里参加比赛用,我应该拒绝吗?
下一篇: 骨质疏松患者应该怎样进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