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诸葛亮的“隆中对”有错误,注定了刘备最后的覆亡?
≉❅为什么说诸葛亮的“隆中对”有错误,注定了刘备最后的覆亡?
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刘备做的战略规划,未出隆中已知三分。刘备三顾茅庐见诸葛亮首先讲自己复兴汉室多年还是一事无成,但我还未放弃。君你为我排扰解难吗?诸葛亮的规划是:首先要建立自己的革命根据地,枪杆子出政权。曹操势大力量最强,暂时要避锋芒。孙权在江东已历三世,政权稳固也不能打主意。能打注意的只有荆州益州,因为其主不能守。
很多人讲诸葛亮的隆中对是错误的,这个本人不认同。
第一是跨有荆益:隆中对也许是不完美,但当时是最适合刘备的战略规定。隆中对讲的很清楚:曹操已统一北方,我们打不了注意。孙权在江东已历三世也打不了注意。能打主意的就只有荆州和益州。因为刘表刘璋都守不住。难道在当时刘备还能有别的更好选择吗?打北方曹操的注意?还是打江东孙权的注意?曹操孙权两方都在打荆州的主意。曹操一统北方时就曾讲下一步就是荆州了。孙权也是把据有荆州为南面称孤进而成就帝业的必争之地。只能说是刘备太晚遇为他做战略规划的诸葛亮了。公元209年刘备拿下荆州四郡:零陵、桂阳、长沙、零陵。然后向东吴要了半个南郡。公元211年刘备入蜀,公元214年拿下蜀地。公元219年拿下汉中。实现了当年诸葛亮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荆州未能全据只有半个荆州。这是计划中的变数,但整体上还是照着隆中对走的。但因公元219年关羽丢了,使隆中对不能实现了。
第二千里之遥分兵
隆中对讲跨有荆益后就发展经济,招览人才。跟周边的少数民交好。待迂天下有变时,荆益两路进军北伐。这样汉室兴复就有望了。很多人讲什么千里之遥两分兵是错误的。这个我不认同。历代以来分兵,比比皆是。怎么蜀汉这里就是错的。何况荆州益州是相连的。汉中能顺汉水到荆州,巴蜀能顺长江而下直达荆州。如汉朝卫青霍去病分两路深入大漠两千里歼灭匈奴主力。如明朝北伐就是分为三路,一路主力向中原打击元朝主力、一路向南攻福建等地、一路攻西南广西等地、解放战争百万大军千里分东中西三路,渡过长江。如西晋灭吴,分西中东三路伐吴。像抗日战争八路军三个师不分赴不同的地方开辟抗日根据地。像刘邦韩信不也分两路。韩信攻魏赵齐国,刘邦攻项羽。集中兵力也不尽然是对的,像二战法国把军队都集中在马奇诺防线。德国分三个集团军,C集团军佯攻马奇诺防线。B集团军吸引英法联军。A集团军为主力绕过重兵防守的马奇诺防线。直插防守薄弱地带,一举打败法国。隆中对的的天下有变两路进军只是一战略构思,并不是详细的战略计划。个人认为真到那时蜀汉会有详细的战略计划。蜀汉谋士法正就曾讲:拿下汉中后,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隆中对计划的进一步深化)
隆中对的天下有变两路进军,是把益州为主攻荆州为次的。隆中对讲:命一上将将荆州之众以向宛洛。将军(刘备)身率益州之众出秦川。我认为这是最适合蜀汉战略规划。荆州方向能直接威胁魏国中心的,能减少益州方向的压力。关中魏国的防守是比较薄弱的。一旦荆益两军在洛阳会师未必不能一战定天下。前面讲过隆中对的两路进军东晋南朝是实施过的。但是东晋一错在错。桓温就曾率四五万人从荆州北伐攻破许昌洛阳,收复北方大片土地。但桓温却班师了。东晋朝不支持北伐,桓温也不是真心北伐。如果换成蜀汉北伐有刘备诸葛亮在必然上下一心北伐,没有东晋的勾心斗角。在兵力上也能数倍于东晋北伐兵力。
第三蜀汉应弃荆州,荆州守不住。换取东吴共同魏。
我觉得至少蜀汉有荆益在手远比只有益州机会大的多。还有人讲蜀汉根本守不住荆州干脆弃荆州,这是不对的。蜀汉据荆州十余年,如果守不住早丢了。东吴打荆州的主意不是一天两天的。益州的粮草器械军队完全能顺江而下支援救援荆州,也能更好的支援荆州北伐。只是由于关羽的自大丢了荆州。
东晋南朝就曾在益州荆州方向北伐,一举攻破洛阳长安。桓温攻破洛阳,要求迁都回洛阳。东晋政府根本不同意。桓温为防大权旁落于是班师回朝。在北方政权内乱时,将领要求北伐。可是东晋不许,这时就是天下有变。当时东晋的内斗和限制,桓温从荆州方向也只是率四万人北伐而已。益州方向也只是数万,攻到长安。后继无力,而且桓温因断粮而匆退军。要知道东晋的地盘可是东吴加蜀汉。蜀汉东吴同时北伐有三次左右。第一次蜀汉十万东吴十余万。第二次蜀汉数万,东吴二十万。第三次蜀汉数万,东吴十余万。可见东晋并未全力支持北伐。
第四关羽是因隆中对死的
早点丢了荆州,将来在益州北伐更好。我认为这是不现实。关羽的死跟隆中对没有半毛钱关系。隆中对讲天下有变两路进军。公元219年七月天下无变又未两路进军。公元219年八月水淹七军,九十月围攻襄樊。十月东吴密谋偷袭荆州,关羽也在这时再抽荆州军队北上前线。闫十月东吴偷袭荆州。关羽已得到消息,但未回救。十一月荆州大部分城池已丢,关羽这时才回救。荆州将士家属都在城中,都抛弃关羽投降了。十二月关羽死了。关羽一误再误怎么能怪在隆中对身上呢。
东吴也有类似的隆中对,大约在公元200年后鲁肃对孙权讲:曹操势大,暂不能打主意。我们应先拿上荆州,一统长江。然后称王称帝,一统天下。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在登坛时回过头来对众人讲:过去鲁肃常对我说到这件事,可以说他真是明白天下大势啊。
再者隆中对是公元207年诸葛亮为刘备做的规划,事态的发展是有计划之外的变故的。不能因此而否认隆中对。隆中对讲要先占据荆州,但实际上占得荆州五郡。隆中对讲要拿下蜀地和汉中,刘表也确实拿下了。变故就是汉中人口让曹操迁走了。隆中对讲天下有变,两路北伐。实际是天下无变,荆州已失。但不能讲隆中对的错误,导致刘备的覆灭。
关羽身死除了东吴下黑手外,更大的原因在于他自己。三国志关羽传讲:羽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就是说关羽对待士兵很好,但非常看不起士族。结果关羽对待很好的荆州将士:众委羽而降吴。看不起的士族:投降(公安守将傅士仁:与羽有隙。江陵守将糜芳:素嫌羽轻已。荆州治中,典留州事潘濬:亦与关羽不穆。像糜芳当年曹操为拉拢表荐做官,但他去官跟到刘备四处流浪。)
公元219年六月刘备称汉中王,拟封前后左右四位将军。即使关、张、马、黄。诸葛亮当时就讲黄忠的名望都不如张、马,关羽只是听说他立大功。我觉得关羽不会接受。刘备派费诗前去授关羽前将军封号,关羽大努: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接受封号。
人家黄忠在定军山斩杀敌军主帅,是一大功。黄忠是拿命拿战功换来的。三国志黄忠传:忠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益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
有句话讲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上能跑马。
第五隆中对没有提防东吴
隆中对是公元207年诸葛亮为刘备做的战略规划,是根据当时情况而定的。当时刘备需要东吴这个盟友,东吴也需要刘备这个盟友。
例如公元200年后鲁肃为孙权做的规划是: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公元208年刘表死了,曹操又准备征荆州。鲁肃马上改变计划:若备(刘备)与彼(刘琮)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然后曹操征荆州,刘琮投降。鲁肃再次改变计划:劝备(刘备)与权并力。(诸葛亮也说:事急矣,请奉命求救於孙将军。)
赤壁之战后,刘备攻下荆州桂阳长沙零陵武陵四郡。东吴攻下半个江夏郡半个南郡。周瑜主张吞刘,鲁肃主张联刘。鲁肃讲: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
对于东吴的打算诸葛亮、刘备心知肚明。公元210刘备问庞统当初我去建业。周瑜等人是不是要扣留我,庞统讲是的。(孙权以大敌是曹操未采纳,加上鲁肃又劝谏)据江表传备叹息曰:孤时危急,当有所求,故不得不往,殆不免周瑜之手!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耳。时孔明(诸葛亮)谏孤莫行,其意独笃,亦虑此也。孤以仲谋(孙权)所防在北,当赖孤为援,故决意不疑。此诚出於险涂,非万全之计也。
从上所述诸葛亮和刘备都清楚这时联吴只是迫不得已,也知道东吴无时无刻在打荆州的主意。当时庞统就讲荆州北有曹操东有吴,应早取益州为根基。公元211年刘备入蜀,公元214年得到蜀地。
公元214年后诸葛亮讲: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说明刘备在荆州可是很不安。
刘备的下一步计划就是攻取汉中。这样孙权要求刘备从荆州分三个郡给他。刘备回信讲得到凉州再把荆州给他。刘备荆州那些地盘虽然是刘备自己打下来的。我认为当时孙刘可能有口头协议,荆州将来给东吴。也许当时刘备是迫不得已或暂时拖延的计策。刘备根本不会把荆州让给东吴。孙权因此大怒,准备动用军事手段强夺三郡。
公元215年鲁肃吕蒙进攻荆州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沙桂阳两郡投降,零陵郡坚守。刘备从成都率军五万支援荆州,重夺三郡。孙刘两家大战在即。但这时传来曹操攻入汉中的消息,刘备迫不得已跟孙权议和。孙权也同意了。于是以湘水为界,南郡、零陵、武陵归刘备。长沙桂阳江夏归孙权。于是刘备率军赶回蜀地,孙权则率军攻合肥支援刘备。
只是刘备诸葛亮都没有表现出来而已,并不等于没有防东吴。只是由于关羽的自大败的太快,刘备诸葛亮根本没有反应的时间。(至于不少人讲是刘备诸葛亮借东吴的手除掉关羽,那是无稽之谈)有人讲关羽北伐到死有半年时间,完全来得及。下面例于时间:公元219年七月北伐—八月水淹七军—九月围襄樊(估计这时吕蒙开始装病)— 十月孙权上书曹操要联合,陆逊接任。关羽抽调荆州备兵北上前线—闰十月东吴偷袭荆州。关羽得到消息,但不肯退军。关羽自己都不退军自然不会向刘备求救— 十一月公安江陵降,陆逊拿下武陵零陵并把守川口。关羽回救荆州。然后在路上荆州将士都弃关羽降吴— 十二月关羽孤军败走麦城,东吴斩杀关羽。所以说刘备诸葛亮根本来不及反应。
公元215年因曹操攻汉中威胁蜀地。刘备于是暂时不跟东吴闹翻,东吴得了两郡也暂时收敛。公元217年底刘备开始进攻汉中,公元219年五月六月得到汉中。公元219年六月群臣推刘备为汉中王。蜀汉在此时达到顶峰。蜀汉占据长江中上游,对东吴形成巨大威胁。此时整个蜀汉都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中。特别是刘备逐渐放松了防备。北边曹操大败,暂时不会有大的军事行动。而且得到汉中这个蜀地门户。荆州足以自保,即使有事刘备完成能从蜀地顺江而下支援。这时蜀汉犯了几个错误。1公元217年吕蒙接任鲁肃,看似联刘派实际上是吞刘派。据三国志吕蒙接任后:外倍修恩厚,与羽结好。特别是吕蒙装病,由不知名的陆逊接任。关羽知道吕蒙病了由书生陆逊接任,更加放松了。关羽于是把荆州防备东吴的军队调到襄樊前线。远在千里之外的刘备就更加松了。公元222年刘备败于陆逊手上,刘备讲:我居然败给陆逊,这是天意呀。蜀汉陶醉于胜利喜悦中。当公元219年七月关羽北伐时,刘备也未阻止。(史书未有记录,个人推测刘备默认了)特别是八月关羽水淹七军,围襄樊威震华夏。刘备就更不会阻止了。3蜀汉没有料到,东吴会跟曹操联合。自赤壁之战后曹操老打孙权,并没有主动打刘备。也许是曹操认为孙权的威胁更大。必竟当时是孙强刘弱。公元210曹操从合肥打东吴、公元212年打东吴、公元214年打东吴、公元216年打东吴。孙权甚至对曹操讲:你不死,我不得安。后来还公开讲:老贼不死,天下不得安。所以刘备根本没料到孙曹能联合起来。
第六隆中对是公元207年诸葛亮根据当时天下形势做的规划,时事在变。不能把十多年后的变故归责于十几年前的计划。公元209年—公元219年这十年间是刘备实行隆中对计划的十年。入蜀带庞统,争汉中带法正。庞统在荆州时也建议夺益州,得到蜀地后法正、黄权都建议要拿下汉中。三位智谋之士的想法都跟诸葛亮一样,难道不是所见略同耳。
公元212年刘备攻蜀,这时曹操这边就有不少人认为刘备根本拿不下蜀地。觉得刘备征战一生胜少败多,逃跑都来不及。而蜀地又易守难攻。曹操丞相府参军傅干持反对意见,他认为刘备能拿下蜀地。傅干日: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张飞、关羽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此三人者,皆人杰也。以备之略,三杰佐之,何为不济也?
诸葛亮在这十年间是执行隆中对:内修政治。刘备让诸葛亮:调其税赋,以资军用。镇守成都,足兵足食。很多人以此讲诸葛亮只是管后勤,并不重要和重用。我认为是不对。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依靠的除了军队的战力还有就经济实力。当年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称帝后,大封功臣。然后要定众功臣后位次。大家都认为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关内侯鄂君反对请:曹参是一时之功,萧何是万世之功。我们跟楚打了五年,全靠萧何镇守关中足兵足食。刘邦对此表示赞同,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为什么说诸葛亮的“隆中对”有错误,注定了刘备最后的覆亡?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558条问答。
现在有一些人自以为是的胡咧咧,说隆中对有严重问题,所以蜀汉注定完蛋。
但其实真正了解历史的人,都认为诸葛亮隆中对并没有大问题。
甚至可以说,是当时刘备唯一的选择,也是最好的选择。
诸葛亮在隆中对这么说: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了,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孙权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为外援,但是不可谋取他。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边和巴郡相连、蜀郡这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天拿它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你可有占领它的意思呢?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那里人民殷实富裕,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而且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能占据荆州、益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南阳、洛阳一带,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将军您呢?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今天看来,这段话才是真正的字字珠玑,让萨沙心服口服。
在当年,刘备实力非常弱小,而且位置凶险。
刘备只有几千人马驻扎在新野,一旦曹操大军南下,刘备第一个就要倒霉。以曹操可以出动二三十万大军的水平,刘备区区几千人连自保都困难。
而在刘备朝不保夕的时候,诸葛亮却提出了未来战略远景规划,非常了不起。
隆中对的核心是这么几个:
第一,不能独自和曹操正面对抗。
这个并不是说此刻刘备只有数千人的情况下,不能独自和曹操对抗。
而是说,即便将来刘备已经三分天下,仍然不能独自和曹操对抗,必须联合东吴。
这是非常高明的战略远见,事实证明只要东吴和蜀汉联手,两者都是比较稳定的。
相反,如果他们窝里反,两国都很凶险。所以除了夺取荆州和夷陵之战以外,蜀汉和东吴的关系还是相当良好的,一直维持到三国时代结束。
这是诸葛亮的战略规划。
第二,东吴必须联合,不能进攻。
这也是诸葛亮很牛逼的战略远见,事实证明东吴的实力比表面上强得多。
在赤壁之战,其实主要是依靠东吴的六到八万精兵,打垮了曹操十多万大军,东吴的实力可见一斑。
随后东吴在夷陵之战,也打垮了刘备的大军。
可见东吴在长江沿岸的两栖作战以及靠水陆战中,实力是非常强悍的,刘备和曹操都不是对手。
如果蜀汉擅自去攻打东吴,恐怕就是夷陵之战的下场,即便能够侥幸胜利几次,也是两败俱伤,陷入僵持,被曹操趁机吃掉。
第三,夺取荆州和四川。
在当时刘备只有几千人马的时候,诸葛亮认为必须占领荆州和四川。
而荆州刘表保守估计也有七八万人马,而刘璋的兵力也差不多。
依靠刘备区区几千人想要打垮他们,似乎是痴人说梦。
但诸葛亮认为这两个地方至关重要,必须占领以三分天下,而且判断刘璋和刘表以及张鲁都不难对付。
第四,刘备是众望所归的人物。
当时刘备实力弱小,但也有自己的优势,就是名气极大,又是皇亲国戚和著名的诸侯。
诸葛亮认为,这些都是巨大的实力,只要好好利用就可能成为众望所归的英雄,得到天下有才能人士的支持。
所以,刘备此刻虽弱小,但只要有了机遇就会迅速壮大起来。
事实证明,也是如此。
刘备攻打四川,其实是四川很多有识之士厌恶无能的刘璋,主动帮助刘备入川的。
第五,未来的战略反攻。
大家注意,诸葛亮说的战略反攻是两个方向同时开始,分别是从荆州出发和从四川出发攻打陕西。
这是因为,诸葛亮知道攻打陕西会受到四川山路交通限制,很难成功。
然而,从荆州出发,则可以利用长江运输四川的物资和士兵,支援荆州一线,进攻更为有利。
采用两线进攻,加上东吴配合,就可以避免后来七出岐山被曹魏利用地形阻挡,军粮动辄耗尽的尴尬场面,是很有可能成功的。
所以,就一上来说,隆中对没有任何问题,甚至非常了不起。
在当时的局势来看,隆中对是刘备唯一可行的方案,也是利益最大的方案。
有人胡咧咧说什么,攻打四川是坐以待毙,前提是也有个坐以的机会。
刘备是214年占领四川的,而蜀汉灭亡是263年,前后长达近50年之久,也算够牛逼了。
能够维持着50年,大部分就是诸葛亮战略规划的功劳。
如果刘备没有占领四川,只是占领荆州一部又会怎么样?
在曹操和东吴的威胁下,刘备恐怕连三五年也坚持不了,就完蛋了。
Θ$为什么说诸葛亮的“隆中对”有错误,注定了刘备最后的覆亡?
诸葛亮一直以来的形象可以说是古代智慧的化身,无论是演义还是正史都对他大加赞赏,并且充分肯定他对蜀国做出的巨大贡献。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得诸葛亮出山,并在诸葛亮的茅庐中诞生了决定刘备集团之后走向的隆中对。刘备和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天下的形势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也为刘备接下来的行动制定战略规划。但结局很明显,刘备集团并没有完成光复汉室的伟大目标。现在我们认真的研究“隆中对”会发现其中确有不妥之处,这也为蜀国最终的结局埋下了隐患。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隆中对”中有哪些不妥之处。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刘备的建议都是基于诸葛亮在出山之前对当时局势的了解和推断,一定是有一些局限的。他认为当时群雄并起,打败董卓、袁绍的曹操无疑是强者,兵力雄厚,刘备暂时无法抵抗他。位于江东的孙权,凭借着有利的地理位置,世代的经营和孙权知人善用的优点,拥有了一批优秀人才辅助。虽然无法取代,但可以与之合作。对于形势的分析,诸葛亮可以说是有着独到的见解。虽然鲁肃和周瑜都提出过类似的策略,但这个方针放到刘备身上真的合适吗?刘备的现状能和已经在江东根深蒂固的孙权集团相提并论吗?
诸葛亮“隆中对”把重点放在了益州(就是今四川、云南及贵州等地),他认为只剩下益州、荆州两地刘备可以图谋。刘备后来就是按照这样的规划,在此建立根据地发展壮大势力,这虽然算不上战略上的失误,但益州的偏远和疲弊无疑是为刘备集团的长远发展埋下了隐患。
诸葛亮对此其实也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法,只不过这个解决方法并不是诸葛亮可以控制的,这就是隆中对中唯一的变数——“天下有变”。可天下怎么会听诸葛亮的安排呢?刘备占领益州后,无论是北方还是江东,都没有太大的变故。这就出现了诸葛亮最不愿意看到的一个局面,三国鼎立的局面已经形成,但三家各自发展,相安无事。这样一来随着时间的推延,益州的劣势就会被放大,直到最后被曹魏慢慢灭掉。
诸葛亮一着急,隆中对中的又一个不妥之处就显现了出来,隆中对中明确提出了兵分两路的北伐策略。夺取中原这样兵力分散,再加上漫长的路程,这些阻碍因素使得蜀汉的力量没有完全打到曹魏身上。再加上孙权在旁虎视眈眈,使得关羽腹背受敌,最后无奈丢掉了荆州,为蜀汉的衰亡按下了开始键。
刘备集团最后的失败,主要原因一定不在隆中对,隆中对作为一种对未来的预测和规划,在当时的局势下也是大有可取之处的。刘备在三顾茅庐前的处境并没有兴复汉室的希望,诸葛亮所指出的夺取荆州、益州的路线在当时是非常适合刘备的。而隆中对中的不妥之处也非常明显,一是过分依赖“天下有变”这个外部因素,二是在军事部署上过于理想化。
▮╇为什么说诸葛亮的“隆中对”有错误,注定了刘备最后的覆亡?
"隆中对"的主要错误就是只分析了局势与地理,最大的缺失就是聚集人材方面的策略,三国中蜀国的治国人才是最单薄的,一个诸葛亮即使能耐再大怎么能面面俱到,曹操手下战将千员,谋士如云,孙权手下也是人才济济,唯有刘备的手下人才曲指可数,文是诸葛的一言堂,武是关张的刚愎自用,又怎能不败呢?
在所有的对三国的评论中,人们对诸葛亮象神一样的崇拜,对刘关張也是称颂有加,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菅造的人气小圈子,并不是一个治国安邦的精英团队,关张之后无强将,诸葛之后无谋臣,蜀中无大将 廖化作先锋。
隆中对实际上是诸葛亮的人生蓝图,别人都是被他利用的人,不过他也终究未能如愿完成自己的克己服礼,兴灭国、继绝世的伟大梦想,真是可悲可叹!
☀┴为什么说诸葛亮的“隆中对”有错误,注定了刘备最后的覆亡?
竟然有人有能力质疑诸葛亮的《隆中对》是错误的。真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几千年来,无数军事家战略家都不停做沙盘推演,想找出刘备集团能统一天下兴复汉室的伟大愿望,但都没办法找到。
既然有人质疑《隆中对》战略构想是错误的,想必是因为找到更好的战略构想,能帮助刘备一统天下,恢复汉室。但后面竟然说《隆中对》注定了刘备的覆灭,这显然是不清楚刘备最后是怎么死的。
因为《隆中对》给刘备制定了一个小目标,只是打下一个基础而已,没有告诉刘备怎么统一天下。最重要的是刘备实现了这个《隆中对》的小目标,但出现了变故,最后兵败夷陵。刘备没有覆灭,只是自己死在白帝城。刘禅又统治蜀国几十年。
那么《隆中对》究竟给刘备带来了什么,刘备是怎么死的?我们还是根据历史记载,来看这段英雄辈出的热血三国史!
1)刘备本是无头苍蝇,《隆中对》才看到了方向。
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是要首先明白自己能做什么。然后给自己制定一个小目标,比如赚他一个亿,然后实现它!
王首富虽然觉得一个亿是一个小目标,让某些人觉得“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但说出了一个人要成功的必要条件,要有一个小目标。
刚开始的刘备就是一个没有小目标的无头苍蝇。刘备觉得自己很有志向,要统一天下,相对于官二代袁绍,公孙瓒等,刘备感觉完全可以在智商上碾压他们。但人家会投胎,所以靠着老一辈的奋斗,有了自己的土地。
这就是某些人说的:“我家族三代努力,凭什么输给你十年寒窗!”刘备也觉得人家说的在理。因此被成功洗脑,到处找人依附。刚开始是公孙瓒,后来是袁绍,陶潜三让徐州,最后跟了曹操。
看到没有,刘备想找一个好平台,因为刘备也认为找一个好平台就可以少奋斗很多年。但问题是,平台也有倒的时候。特别是急剧变革的三国时代。
因此无头苍蝇一样的刘备到处找平台,结果是靠山山倒,靠公孙瓒,公孙瓒亡。袁绍被曹操干掉,张绣也被曹操收服。刘备也想做一个张绣。但曹操看刘备的眼神不善,觉得刘备有野心。害怕有一天会被曹操“咔嚓”的刘备,只能再次出走。
刘备就这样辛辛苦苦找平台,最后还是没有落脚的地方。直到有一天碰到了诸葛亮。刘备的经历告诉我们,与其找不靠谱的平台,还不如找靠谱的人才。
2)二十七岁的诸葛亮对四十七岁的刘备说:“你缺少一个小目标!”
随遇而安的刘备确实非常苦恼,总觉得他不成功是老天爷不给他机会。因为刘备仔细分析过自己,觉得他具有成功人士的一切优点:
第一,刘备自己有能力。刘备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就连曹操对他的个人能力都赞口不绝,并把刘备视为平生最大的对手。作为已经是成功人士的曹操眼光很毒。
第二,刘备有一个天王级的团队。刘备有两个结拜兄弟,关羽张飞,是天下少有的武林高手。还有白袍小将赵云,在曹营里杀了个七进七出。更别说糜竺、糜芳还是徐州富商。要人有人,要钱有钱。
所以刘备一直不理解的是,为什么我具备成功人士的一切条件,我就是怎么奋斗都不成功。
当刘备听徐庶说有一个隐士诸葛亮很厉害,就不管不顾的非要找到诸葛亮的原因。因为刘备需要给自己解惑。
而诸葛亮一见刘备就说:“将军你主要是缺少了一个小目标!”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隆中对》。《隆中对》先给刘备分析的是天下大势。而这正是刘备所身在局中没有在意的。
第一点,就是曹操靠“唯才是举”,已经占据人才的制高点。北方已经完全归顺曹操。这个你完全没有机会。
第二点,孙权也已经把江东理顺,百姓安居乐业。这个你也没有办法动了。
第三点,你还有机会,你的机会就是人心浮动的荆州和益州。所以你的小目标就是荆州益州。
诸葛亮这样一说刘备豁然开朗。是啊,以前刘备最大的失败就是没有看清楚自己的目标在哪里。所以一会是冀州,一会是徐州。那地方有曹操,袁绍,吕布等,根本没有自己的任何机会。
人要有自知之明,要学会“农村包围城市”。目标首先要清晰,有了目标自然就有了方向和动力,从此前途不再迷茫。明明自己能力没到哪个档次,非要和大神竞争,那不是找死。
找到小目标的刘备按照《隆中对》的设想,首先联合孙权打赢了赤壁之战。然后成功的占据了荆州。可能很多人对诸葛亮的“占据荆州”有点不理解,因为今天的荆州和三国时代的荆州不一样。
三国时代天下分为十三个州。就相当于今天的省,但这个州比今天的省还要大。三国时代的荆州包括河南南部,包含南阳信仰驻马店。湖北大部,从现在的荆州到东边的九江,南部包含整个湖南。所以地域面积非常大。
几乎相当于今天三省的地盘。如果刘备占据荆州,就相当于拥有了百万雄兵。最重要的是,荆州的刘表好欺负,拿下荆州非常容易。以刘备的能力可以达到。这才是最关键的。兖州虽好有曹操,只能眼睁睁看着流口水。荆州虽差是刘表,可以变成自己的。
益州虽然偏,但也是一块能产粮食的地方。最重要的是,无论是刘邦还是当年的秦国,是怎么统一天下的,不就是有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吗!只要拿下益州,就可以趁机拿下关中平原,只要拥有了关中平原,打天下还不是易如反掌。
诸葛亮这个战略构想好就好在刘备很容易实现。用的是田忌赛马的招数。用刘备最强的地方,打曹操最弱的地方。这样就不会败给曹操了。
刘备就是靠着《隆中对》的战略构想,才成功的拿下荆州和益州。诸葛亮提出这个战略构想是公元207年,刘备集团拿下荆州和益州是公元219年。仅仅用了十二年,刘备就从孙权和曹操手里拿下荆州益州,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
所以说《隆中对》不仅没有错,还是一个天才的战略构想。为刘备集团指明了方向。
3)关羽大意失荆州,《隆中对》战略构想的失败。
《隆中对》的构想是满足刘备的“兴复汉室”的心理期望。这个期望非常低,但保留了期望。因为曹操和孙权都是很会招揽人才的一代英主。
因此《隆中对》才说出“如果天下有变”。这个“天下有变”是什么一个“变”。诸葛亮没有说清楚,因为刘备知道是什么“变”!但不是所有看《三国演义》的都知道这个“变”是什么!
但我们可以从后期司马昭灭蜀就可以看出,为什么才华比司马懿差的多的司马昭能灭蜀,而司马懿却被诸葛亮压着打。这就是“天下有变”。当蜀国的刘禅开始任用奸臣黄皓,老百姓对蜀国当权者不再拥护的时候,就是“天下有变”。更有甚者就不需要打,只需要一封讨伐的檄文,就可以让老百姓开关献城。
但在公元219年的时候,刘备还在汉中和夏侯惇死战的时候,镇守荆州的关羽就突然动了。开始“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了。试想一下,连刘备都不敢正面对曹操孙权两个人。甚者刘备前期连曹操一个都面对不了。而关羽却要对上这两个绝世的枭雄。关羽是不是有点脑残了,很有点膨胀了!
刘备为什么不制止关羽,因为汉中的战事没有结束。刘备正在前线苦战,怎么管得了生性自傲的关羽,真是天高皇帝远啊。再加上刘备对上夏侯惇已经非常辛苦,哪还有闲情顾得上关羽。汉中离荆州距离本来就远,再加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刘备的策略本来是正确的,和有能力的人结拜为异姓兄弟,保证了政权的稳定性。关羽虽然是一个自视甚高的人。但本身的能力不足以跟孙权或曹操任何一个人抗衡。现在他成功的吸引了这两个人的关注,人家不弄死他才怪。
这也是关羽败的非常快的一个原因。从关羽的荆州塌方式投降的这种行为来看,这些荆州的士人压根看不起关羽。根本就跟关羽不一心。
可以这样说,孙权的部队一到城门前,荆州的士人就开城投降了,压根根本没有思考。可以说关羽是镇守荆州最窝囊的人。关羽是一个武将,但在治理荆州上完全没有一点能力。荆州的人心向着孙权。
这就是《隆中对》失败的真正原因了,荆州所托非人。如果荆州是交给诸葛亮一样的高手来治理,根本不会那么容易就被孙权攻下。看孙权打逍遥津时碰到的张辽时的情形。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刘备缺人才。刘备为什么缺人才?就是三国中三个大BOSS都是招揽人才的高手。本来徐庶已经投靠了刘备,曹操硬是靠着手段把徐庶弄到曹营。如果徐庶在刘备军中,刘备不至于这么缺人。
有荆州在,刘备就具有可攻可守的战略空间。有益州的天府之国财力支撑,刘备可以慢慢的蚕食东吴。可以一统江南。这是孙权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孙权先下手为强。
刘备这样的人,只要有足够的兵力,他一定能统一天下。这也是曹操对刘备非常忌惮的原因。如果刘备真跨有荆州益州,打下孙权不是梦。
而孙权拿下荆州,刘备就损失了一半力量。这时候夷陵之战再打,孙权才勉强获胜,可见刘备的真正战力。
但正是夷陵之战的失败,才最后葬送了刘备的生命。英雄最终落幕。
综上所述:《隆中对》不但不是错误的,它还给刘备指明了方向,有了一个先拿荆州,再拿益州的小目标。正因为刘备目标明确,所以才开始真正发迹。从而在十年时间内,从一个到处投靠的丧家之犬,变成一个跨有荆益的一方霸主。
刘备的快速发展引起了曹操和孙权的紧张,在关羽出兵曹操的时候,孙权倾其国力偷袭荆州,最后关羽败走麦城,身首异处。而更大的伤害是,《隆中对》的战略构想落空。
刘备想再一次收回荆州的时候,却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击败,郁闷的死在白帝城。留下了千古遗憾。
因此《隆中对》没有错,错在关羽大意失荆州!
------------------
推荐阅读:
上一篇:江苏无锡宜兴出过哪些名人明星?
下一篇: 骨质疏松患者应该怎样进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