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为什么将军这类的重要人物反而要站在最前面,冲在最前面?
┺≓古代战争,为什么将军这类的重要人物反而要站在最前面,冲在最前面?
这个问题不错。我看一些同志为了否定这个问题,说是演义里面的内容,这就不确切了。事实上古代将领确实有冲锋在前的情况,这种事情不仅普通将领会有,高级将领也会有,甚至像皇帝这样的最高领袖有时都会带头冲锋(基本发生在前两代,后面的就深居朝堂了),只是高级将领是三军司命,带头冲锋确实有很大的风险,要真干了,基本有四种可能:第一、战场形势逼得高级将领不得不上去砍人。第二、身先士卒,率先垂范,鼓舞士气。第三、和军队的战术风格有关。第四、冲动之下的失智。
首先来谈谈第一种、第二种情况,以岳飞、戚继光为典型。
就比如说像著名的抗金名将岳飞在绍兴元年讨伐李成的时候任昌州防御使,通、泰州镇抚使,统率数千人。于当年奉命讨伐盘踞江、淮的李成所部,至鄱阳湖,从生米渡至李成军上游,从渡河到作战,自始至终都是冲在军队最前面,很明显就是一种“弟兄们跟我上”的风格。
《鄂国金佗粹编·卷五》:先臣身披重铠,先诸军跃马以济,众皆骇视,须臾,以次毕渡,观者以为神,乃潜出进军之右,先臣首突贼阵,所部从之,贼大败,降其卒五万。
至绍兴二年,岳飞被授予中卫大夫、武安军承宣使,统兵达到了数万人的规模(光是招抚郝通部就得精兵高达18000人),这个时候的岳飞就比较持重,一般来说以居中指挥为主,就很少亲自冲锋陷阵了。比如说攻打固石洞的农民起义军就是在后面督战指挥。
绍兴四年,岳飞为黄州、复州、汉阳军、德安府制置使,奉命收复襄阳。在攻击李成军的时候就让王贵、牛皋率领步、骑兵破之,收复襄阳。还有收复邓州的时候也只是引兵攻城破之。但是,凡事都有意外,在郾城之战中,岳飞眼看军阵有松动的迹象,也会亲自冲锋挽救形势。
《鄂国金佗粹编·卷八》:都训练霍坚者扣马谏曰:“相公为国重臣,安危所系,奈何轻敌!”先臣鞭坚手,麾之曰:非尔所知。”乃突战贼阵前,左右驰射,士气增倍,无不一当百,呼声动地,一鼓败之。
除了岳飞,还有像戚继光,早年也有冲锋陷阵的记录。但是,后来成了浙军主帅后,也就不再浪了,也是居中指挥,指挥诸将剿灭倭寇,“家严集诸将,指授方略,刻期进剿”。比如下图仙游之战。等到主持蓟镇军务,已成为统率7万人马的方面主帅,更是以统筹规划防务,就更不会浪战了。
第三种情况,就是说战术风格需要,以李如松为典型。
明代的诸多边镇为了应付蒙古人的精锐骑兵来去如风的特点,也组建了自己精悍的部队,而这些部队的人员往往是将领的亲随家丁构成,一旦有警,在将领的带领少量装备精良、骑射娴熟的家丁打击蒙古军,这种模式在西北边镇和辽东边镇相当流行。“家丁之设,所谓在精不在多,与将官厮守一处,人不离营,马不离鞍,一声炮响,早已出门,方才追得贼及”。
但是,这种正是这种作战方式容易让军中主将陷入敢死队队长的模式,牺牲风险成倍增加。就比如明朝辽东总兵李如松,异常果敢勇猛,就是使用这种战术打击蒙古部落的高手,但是也不免马失前蹄,中了察哈尔部的埋伏阵亡身死。
《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上编卷四十一》:提督(李如松)不悟其示弱诱引,乃于夜间领五千兵马驰入伏中,虏乱起夹击,两军暗中相搏,将官死者七八,军兵折死甚众。或有走回者,大约死亡三千余云。
冲动之下的失智之举,以皇太极为例。
《孙子兵法》曰: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道理一听,谁都懂。但是有些时候上头了,真就不管不顾的上去了。就比如说清太宗皇太极,他属于血热体质,史书所谓“颜如渥丹,严寒不栗”,一般这种体质的人,脾气那是相当大的,容易冲动。
宁锦之战的时候,皇太极率领清军于宁远、锦州两处碰壁,恼羞成怒。在宁远城下,面对已经准备好背城而战的明军,决定在野战当中找回面子,手下人不管怎么劝都没用,他也没有说出发动此次行动的任何战术意义,唯一的理由就是“太丢面子了,我得把脸找回来”。“昔皇考太祖,攻宁远不克;今我攻锦州,又未克。似此野战之兵,尚不能胜,其何以张我国威耶!”
为了皇太极的脸面,诸贝勒连甲胄都来不及披戴与皇太极一起冲锋,结果是“杀伤相当”,济尔哈朗、萨哈廉、瓦克达三位高级将领受伤,皇太极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其实这么打,风险是很高的,万一明军的火力再猛一点,后金的高级将领就会有大量折损的风险,这个就难办了。
综上所述,在古代基层指挥官固然是身先士卒,高级将领也会因为战场形势和军队战术等原因冲锋在前。
引用文献:《清太宗实录》、《戚少保年谱耆编》、《清史稿》、《鄂国金佗粹编》、《独醒杂志》、《练兵实纪》、《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
☓☮古代战争,为什么将军这类的重要人物反而要站在最前面,冲在最前面?
古代战争,很少有将军这类重要的人物冲在最前面,将军冲在最前面、然后单打独斗的画面,一般是在演义和小说中才会出现的。
冲在最前面的一般是中、下级军官。小说中描写的场景只是为了烘托某一人的英雄形象而已,不可全信。
ℍ❋古代战争,为什么将军这类的重要人物反而要站在最前面,冲在最前面?
古代战争,为何将军一样的重要人物,反而站在最前面,冲在最前面呢?这综合下来有几方面的原因,下边一一说明一下:
了解军情的需要
古代的战争,没有现代这样的一系列的侦查工具,什么雷达啊,卫星照片什么的。当两军交锋的时候,了解敌方的军情很多时候就只能凭肉眼观看。这才有了一些类似巢车这样专门用于登高观察敌军部署的车辆器械。然而这样的器械不是什么时候都带着的,所以一个将领在军阵之中要想最为真切的看到敌阵的情况,那么站在队伍的最前边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这样才可以保证不会被自己人挡住视线。
当然古代是冷兵器作战,其战争方式与现代不同。两军对垒的时候,通常都会射住阵脚,也就是说,军阵都是停留在对手的弓箭射程之外的,在这样的距离上,在阵前观敌其实没什么太大的危险,敌方基本没有什么武器可以对阵前的敌将进行有效的杀伤。
冲锋在前的将军
古代有身先士卒之说,将军冲锋在前,可以鼓舞全军的士气,这是冲锋在前的一个好处。但真正的战争之中,将军冲锋在最前边的情况,几乎是没有的。
两军交锋之中,是很少把全军都压上的,真正前锋军冲锋的时候,带兵的不过是前锋军的将领,真正冲锋在前的,都不是军中的真正指挥。而且一般来说能和军队一起冲锋,不是坐在后边等消息就已经算是身先士卒了。
而且真正的将领绝不是像电视之中一样,拿着个武器和士兵一起冲锋就算了的。真正的统军将领,身边都是有亲兵跟随,哪怕是要冲锋,亲兵也会护卫左右,帮助将领抵挡来自周围的箭矢,避免侧面与身后的攻击,所以哪怕是将领真的冲锋,也有一定的安全保证的。
故而在古代,将领在最前边是为了了解敌情,而冲锋的时候,一般将领是不会冲在最前的,冲锋之中的将领也有亲兵的保护,危险性相对较低。
≎❀古代战争,为什么将军这类的重要人物反而要站在最前面,冲在最前面?
这个问题有点牵强,
1、古代将军很少真正充钱最前面的,古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冲在最前方的正常是中下级军官。
2、影视里为了体现将军的勇武才会给特写镜头,给人一种错觉将军都是冲在第一线,其实是不对的。如果一场战斗需要将军亲自上阵了基本上也是败局已定。
3、古代将军都有一定的亲卫,这些都是自己的心腹,装备和战斗力都是最好的,在冲锋时也会很大的保护将军的,也称私士。
→≑古代战争,为什么将军这类的重要人物反而要站在最前面,冲在最前面?
乒者,以胆为主。将用命,兵胆壮也!
------------------
推荐阅读:
上一篇:鸡缸杯为什么那么贵?
下一篇: 骨质疏松患者应该怎样进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