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刘备时代人才济济,武将众多,刘禅时代武将凋零,人才缺乏为什么?
↾©《三国演义》的刘备时代人才济济,武将众多,刘禅时代武将凋零,人才缺乏为什么?
刘备时代的人才是从全国海选的,河北河南湖北四川什么地方都有,他的五虎上将关羽是山西人,张飞和赵云是河北人,黄忠是南阳人,马超是陕西人,大将魏延的老家在现在河南境内。诸葛亮的好学生姜维是甘肃人。加上东汉末年人口基数大,优秀人才比例也就高。到刘禅时代,父辈招揽的将才因为征战和疾病、衰老都死的差不多了,长期战乱导致各地人口锐减,又只能从四川为数不多的人口中选拔,也就找不到什么可用之才。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尴尬场面。任凭诸葛亮如何的多智,一帮猪队友也把他拖死了。
┹m《三国演义》的刘备时代人才济济,武将众多,刘禅时代武将凋零,人才缺乏为什么?
这个诸葛亮在《后出师表》里已经写的很明白,当初刘备手下的人才不是益州一州可以聚集起来的。而且夷陵之战蜀汉人才损失太多,后期自然难以为继了。
在蜀汉后期,自诸葛亮接手以后确实面对一个窘境,就是人才日益匮乏。诸葛亮死后这一困境并未解决,反而更加严重,到后来廖化已经七八十岁了,还不得不亲临一线,因此留下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谚语。
很多人把此归咎于诸葛亮事必躬亲,不善于挖掘人才,导致蜀汉人才断档,但是实际上这一指责毫无根据。
刘备时代蜀汉人才相对比较宽裕,主要还是因为刘备多年征战天下,在各地都招收了不少人才,像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诸葛亮等蜀汉集团核心人物都不是来自益州。
诸葛亮在《后出师表》里也提到一年时间里赵云等人陆续去世,这都是刘备在各地招募的人才,不是益州一地能有的,难以补充,所以再不北伐,以后会更困难。
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
虽然《后出师表》真伪现在也有争议,但是其中这段话却是属实。当时北方开发更早更彻底,人口基数和文化底蕴不是益州可以比拟的。蜀汉后期仅有益州一地,人才来源就受到了很大限制,诸葛亮要选拔人才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而且在夷陵之败时,蜀军损失惨重,黄权、张南、冯习、傅彤、程畿、马良等人或死或降,加上之前荆州、上庸两地失陷,关羽、张飞等人遇害,糜芳、孟达等人叛变,法正、黄忠、马超、刘巴等人又先后去世。诸葛亮接手时的蜀汉集团本身就已经处于人才大失血的状态,他还能选拔出蒋琬、费祎、董允、姜维等一批人才,已经属于很难得了。
所以蜀汉后期人才匮乏,主要是因为刘备死前人才损失太多,又只占据益州一地,人才来源就少,一直无法得到足够的补充所致。
▒➯《三国演义》的刘备时代人才济济,武将众多,刘禅时代武将凋零,人才缺乏为什么?
先得说明一个观点,刘备时代人才济济,应当是相对刘禅而言。《三国演义》中,魏蜀吴三家以曹魏人才最多,东吴次之,蜀汉人才储备最为单薄。就算是刘备做主时,称得上人才济济,也是入川之后,大量启用刘璋留下来的人才之故。
到了三国后期,刘禅手下几无大将可用,“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说的就是这件事。因为无将可用,蜀汉最早灭亡。那么,蜀汉为何是这样的局面呢?
蜀汉没有招揽人才的良好传统
《三国演义》开头,就讲了“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从此,刘备一直靠着这三个人东一刀,西一枪的拼杀。直到关云长千里走单骑,兄弟三人于古城聚会,这才有赵云、关平、周仓三员武将加盟。从此,又是这几个人坚持斗争。纵算是有诸葛亮运筹,刘备也因为兵微将寡而“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
诸葛亮也承认:“吾主刘豫州,向日军败于汝南,寄迹刘表,兵不满千,将止关、张、赵云而已。”可见,刘备在十几年的军旅奔波中,根本就没有招揽将才。
刘备起事的中原,群雄逐鹿,诸如吕布、袁术、袁绍、公孙瓒这类的实力派,手底下有很多战将、谋士。刘备也曾经与袁术交战,与吕布同在徐州,而且,曾经在官渡之战时身处袁绍大本营。数一数这些最早被淘汰掉的军阀中,有多少战将丧失了主子啊?在人力资源不断重新分配过程中,除了赵云以外,刘备一个人都没得到。
刘备是很能笼络人心的,却只和赵子龙有交情,难道别的战将一个都未能入刘备法眼?曹操“唯才是举”,孙权广揽江东豪杰,甚至连甘宁这样的江洋大盗都重用为大将,也算得上唯才是举了。刘备眼中只有刘关张,再加上个赵云。战争时代,这样的人才意识,也导致了刘备一直四处奔逃的苦难发家史。
孙伯符以玉玺为质,从袁术处借得三千兵马,在平定江东的过程中,不断吸收人才。当时,仅武将就有周泰、太史慈、陈武加盟。
刘备虽然有大汉皇叔这块金字招牌,十几年间竟然没能收获一员武将,说明刘备原本就缺乏挖掘人才、招揽人才的意识。
刘备与曹操在汝南一战,大败亏输,折损了刘辟、龚都的数万人马,带着残兵败将投奔了刘表。荆襄九郡也是人才济济,黄忠、魏延、文聘等,都是后来的名将。若非诸葛亮及时加盟,黄忠、魏延并不一定能效力刘备。在荆州期间,刘备几乎没有作为,与荆襄九郡的武将几乎没有来往。
刘备这个传统,一直传到了刘禅这儿,蜀汉将才便越来越欠缺了。此时的曹魏,战将如云自不待言。曹操大宴武将,以锦袍为奖品,众将比试骑射,那场面相当的热闹。孙权手下更是今非昔比,甘宁、蒋钦、董袭、徐盛、丁奉、凌统,都是能征惯战之将。赤壁之战前的刘备,依然还是“将只关张赵云”而已。
诸葛亮连年征伐蜀国难以休养生息
刘备入川,遭到了刘璋手下的强烈抵抗。即便是暗弱如刘璋者,手下大将也比刘备多。比如张任、泠苞、黄权、吴懿、严颜、邓贤、李严、高沛、吴兰、雷铜、李灰、孟达、傅彤、冯习、张南、费观、杨怀等。可惜的是,刘璋手下战将如云,但却不善于使用,都为刘备做了嫁衣裳。
攻占益州后,除张任、高沛、杨怀、泠苞早就死掉,邓贤下落不明而外,大部分战将都归了刘备。其中,怎么也搞不明白,诸葛亮为何要杀掉张任,是为庞士元报仇吗?恐怕不是。
刘备得了这么多战将,可谓一夜暴富。但是蜀中旧将却没有得到十分重用。李严仅仅天气原因,耽误了军粮行程,便被诸葛亮封杀,致死都没得到启用。这可是蜀汉可以依赖的一颗将星呢。
诸葛亮与刘备意气相投,在人才方面也是缺乏长远意识。这也可能缘于诸葛亮“严以律己、严以待人”的行事风格有关系吧。或者说,诸葛亮或多或少的存在嫉贤妒能的心思。比如魏延,刘备很重用他,诸葛亮却认定此人脑后有反骨,一直不采纳其主张。张任的能力非常强,诸葛亮很快就将他斩杀,真是可惜了。
魏延快速投降,被责骂有反骨。张任不愿投降,也没多劝一句,立即遭到斩杀。诸葛亮到底是让人降还是不让人降呢?
占据两川后,诸葛亮一直在征伐进军途中。从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开始,直到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春,一十六年间,竟然六出祁山(正史上五出祁山)。这期间,还有七擒孟获、抵御司马懿入寇等等大小战争。如此频繁的征战,蜀汉哪有时间休养生息,培养人才。
姜维更是继承了诸葛先师的衣钵,战伐不断,导致蜀汉战将严重匮乏,战斗力逐次衰减。随着老将们先后谢世,姜伯约手下几乎没有可以对阵单挑的大将。身为主帅的姜维,不但要策划全局,还要亲自出马,上阵厮杀。蜀国不出大将,姜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最得力的助手,反倒是魏国投奔过来的夏侯霸。
《三国演义》中,蜀汉挑起的战事最多,在总共四十三年的历史中,除了夷陵之战、征伐南蛮之外,诸葛亮姜维师徒总共十五次对魏国作战,平均不到三年就要打一次,哪有时间休养生息,操练士卒、选拔将领?
上文讲到,刘璋再暗弱,也且训练选拔了诸多战将。虽然,益州最终归了刘备,但却被川将射杀了庞统。这个亏刘备可谓吃大了,诸葛亮不得不入川,荆州失去强有力保障,被关羽丢失。如此,导致了诸葛亮不得不以战自保,蜀汉渐渐衰微。
刘璋都知道养战,诸葛亮却不知蓄将。
蜀汉时期,可谓穷兵黩武,《三国演义》中,只有一次写到姜维操练士卒。第一百一十二回“救寿春于诠死节,取长城伯约鏖兵”中写到:
时蜀汉延熙二十年,改为景耀元年。姜维在汉中,选川将两员,每日操练人马:一是蒋舒,一是傅佥。
那么,这两员小将又如何呢?
后继无人导致蜀国最先灭亡
这两员小将可谓蜀汉难得的后起之秀,姜维将他们选拔出来后,立即带去北伐。这次出征,姜伯约直取长城。长城守将司马望得知蜀兵犯境,带着王真、李鹏二将,引兵离城二十里下寨,迎战姜维。两阵对圆处,王真挺枪出马,阵前挑战。姜维这边,傅俭出阵迎敌。两将战不十合,傅俭卖个破绽,将王真活捉。
李鹏一见,大怒,挥刀出阵,直取傅俭。傅俭早知李鹏赶来,暗中掣出四楞锏,看看李鹏将近,便将王真摔在地上,回身一简将李鹏打死。
傅俭的表现可谓惊艳,颇有孙伯符当年遗风。但是,这样的小将实在是凤毛麟角,不足成为一股战力,担当蜀汉大任。因而,姜维还得重用老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虽然是《扫迷帚》所说,但《三国演义》中,廖化确实充当过蜀汉北伐先锋。
蜀汉景耀元年(公元258年)冬,大将军姜维以廖化、张翼为先锋,举行第七次北伐。廖化虽然生年不详,但卒于公元264年则是确定的,也就是说,廖化死前六年,还在以先锋官身份,上阵冲杀。此时,同时期的魏延已经死去二十六年了。
那么,廖化此时的战力如何呢?
姜维这次出兵,邓艾则以郑伦为先锋,袭取姜维所据后山。当时:
伦刚转过山角,忽然一声炮响,鼓角喧天,伏兵杀出:为首大将。乃廖化也。二人未及答话,两马交处,被廖化一刀,斩郑伦于马下。邓艾大惊。
郑伦的武艺并不低,是邓艾的副将。邓艾与姜维战数十回合不分胜败,而郑伦则只一合就被廖化杀了。老将军的战力令邓艾非常惊讶,同时,也反衬出川中小将的战力已经远远不及前辈。
蜀汉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司马昭伐蜀,邓艾、钟会分兵进击。邓艾偷渡阴平成功,一路势如破竹,蜀将望风归降。邓艾杀到绵竹,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率先出阵,被乱箭射杀。年仅十九岁的诸葛尚勇猛异常,但却寡不敌众,阵前身亡。
诸葛瞻父子虽然忠勇,但却丝毫没有继承家传。诸葛亮戒子固然严厉,大概没有时间教他们兵书战策。倘若诸葛瞻得其父真传,邓艾岂可如此轻易灭亡蜀汉。
《三国演义》中说,诸葛瞻自称得先人遗书,深知用兵之道。这是一句大话。尚书令黄崇曾经劝说诸葛瞻迅速赶到涪城,据险要以抗邓艾。倘若等魏兵到了绵竹,平坦之地就难以迎敌了。诸葛瞻不听而贻误战机,遂使魏军得势,邓艾长驱直入。这件事情,《三国志》也有记载,称诸葛瞻“盘桓未进,崇屡劝瞻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瞻犹与未纳,崇至流涕。”
这边钟会也是一路前进,几乎没有遇到很强硬的抵抗。来到阳安关时,守将正是姜维选拔的两员川将傅俭、蒋舒。这二人一见魏兵杀到,傅俭便与蒋舒商量,自己出关迎敌,蒋舒在关上镇守。
傅俭率三千人马杀出关来,魏兵一齐后退,蜀兵杀到深处,又一齐围了上来。傅俭一见魏兵势大,急忙往关内退。此时,蒋舒早就竖起了白旗,告诉傅俭:“吾已降了魏也!”傅俭愤怒异常,翻身杀回,无奈魏军重重围困,傅俭不愿投降,拔剑自刎。
不是川中无将,而是蜀汉没有培养、招揽、选拔人才。刘备如此、诸葛亮如此、姜维还是如此。这就是刘禅时代武将凋零的至关重要的原因。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副对联不仅是对诸葛亮最中肯的评价,也是最委婉的批评。
❆✤《三国演义》的刘备时代人才济济,武将众多,刘禅时代武将凋零,人才缺乏为什么?
这是蜀汉政权的国策造成的,蜀汉政权是外来人刘备集结一帮以荆州人为主,以三辅及益州之外其他外地人为辅,定都成都,以益州一州之地为国土的政权。
刘备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开始创业,到公元221年定都成都称帝,在37年的创业生涯中,刘备在荆州一共待了18年,刘备手下的文臣武将班底基本人都是荆州人。
当然了,此文中所说的荆州不是今天的荆州,而是东汉末年天下十三州之一的荆州,相当于今天的湖北省+湖南省+河南省北部一小部分+贵州省东部一小部分+广东省与广西北部一小部分组成。
刘备从公元201年开始来到荆州投靠荆州牧刘表,为刘表镇守荆州的北大门新野,到209年赤壁之战后刘备拿下了荆南四郡时,刘备平生第一次有了根据地,就是隶属于荆州的南四郡---武陵郡、零陵郡、长沙郡、桂阳郡。
有了根据地后,刘备开始建立政权,而为刘备建立政权的,就是他在两年前通过三顾茅庐请出的半个“荆州人”诸葛亮,诸葛亮祖籍山东,从少年时代开始,诸葛亮就移居襄阳隆中,他的两个姐姐分别嫁给了荆州人蒯祺和庞山民,诸葛亮自已也娶了荆州人黄月英为妻子,甚至连诸葛亮的岳母和荆州老大刘表的后妻是亲姐妹。
刘备通过在荆州广施仁义,安抚民心,并且任命了一大批荆州籍贯人士为自已的政权服务,由此奠定了刘备政权的“荆州班底”。
为刘备管理荆南四郡的是诸葛亮这个荆州班底的首领,庞统作为刘备的首席谋士,也是荆州襄阳人,同时还是诸葛亮姐夫的堂弟,参与制定蜀汉基本法《蜀科》的名士刘巴是荆州零陵郡烝阳县(今湖南省衡阳县、邵东县一带)人,伊籍是祖籍山东,定居荆州的半个荆州人。
董和、董允父子是移居益州的荆州南郡枝江县(今湖北枝江)人,马良、马谡兄弟是荆州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向宠、向朗兄弟是荆州襄阳郡宜城县(今湖北宜城)人,黄忠是荆州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魏延是荆州南阳郡义阳县(今河南桐柏)人。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前锋冯习是荆州南郡(治今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人,为刘备断后的傅彤是荆州南阳郡义阳县(今湖北枣阳)人,刘备的养子刘封是荆州长沙郡(今湖南湘阴)人,刘备的大将霍峻是荆州南郡枝江县(今湖北枝江)人。
举了这么多的例子,无非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刘备政权中的骨干和主导政治势力是以荆州人为主,或者长年旅居荆州的人士为主,这也成为刘备政权的主力。
在关羽失去荆州后,大批隶属刘备政权的荆州人及其家属逃入益州,这也成为日后蜀汉政权的高层人才的唯一来源地。
刘备在世时,由于其创业过程经历过大半个中国,因此其集团在赤壁之战前的早期,主要是以北方人士为主,比如关羽、张飞、赵云、简雍、孙乾、糜竺、糜芳、刘琰等,都是北方人,再加上刘备到处跑,天下又没有安定,人才流动性也大,所以刘备在早期也是网罗了一批全国各地的人才。
刘备在荆州建立政权后,不需要再全国各地流浪,逐渐稳定下来,选拔人才就开始从本地,也就是荆州选拔,所以荆州人成为刘备政权的主导,在关羽大意失荆州后,刘备政权一大批的荆州人失去了祖籍地逃往益州。
夷陵战败,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掌权,由于接班的刘禅及掌权的诸葛亮都是外来人到益州建立的政权,所以只能以外地人才为选拔人才的几乎唯一的标准,如果重用本地人,将会对外来的蜀汉政权产生威胁,因为本地人在益州有人脉、资源、财富、人口,如果再有了政治政权,分分钟架空蜀汉朝廷。
正是因为这一特殊情况,所以刘备去世后,蜗居益州一州之地的蜀汉,高层人才只能从荆州人中选,比如接替诸葛亮执政的蒋琬是荆州零陵湘乡(今湖南省湘乡县)人,费祎是荆州江夏郡(今河南信阳市罗山县)人,杨仪是荆州襄阳郡(今湖北襄阳)人。
就连到蜀汉灭亡的前夕,蜀汉执政或者镇守四方的,基本上都是荆州人,比如右车骑将军廖化是荆州襄阳郡中卢县(今湖北省襄阳市)人,左车骑将军宗预是荆州南阳郡安众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人。
尚书台执政的尚书令樊建是荆州南阳郡义阳县(今河南桐柏)人,辅国大将军董厥也是荆州南阳郡义阳县(今河南桐柏)人,都是魏延的同乡,另一个尚书是卫将军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
镇守南中的霍弋是荆州南郡枝江人,镇守江州的罗宪是荆州襄阳郡人,镇守汉中的右骠骑将军胡济是荆州南阳郡义阳县(今湖北省枣阳市)人。
也就是说,到了公元263年蜀汉灭亡的前夕,蜀汉朝廷的高层重要官员都是荆州人,无论是在朝廷执政,还是镇守四方手握兵权的将领,统统都是荆州人,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吗?
说明了蜀汉选拔人才的标准,就是选用荆州人,尤其是高层,虽然无法准确计算这些客居益州的荆州人有多少,但在益州绝对是少数,这些人又是客居益州,如果要选拔人才,不就是只能从当年跟随刘备一起进入益州的那批荆州人的后代来选吗?
换句话说,蜀汉政权的人才选拔,只能在从荆州移居到益州的荆州人或者他们的后代中来选拔,这个范围就相当小了,与益州本土的人比起来,简直微不足道,也难怪蜀汉没有人才了,因为选择范围太小了。
实在没人的时候,蜀汉政权也会选择一些本土人士充当,比如左车骑将军张翼,谯周这样的投降派腐儒等等,相对来说,人数少得多。
正因为蜀汉选拔人才的路径非常少,范围非常窄,才会产生人才匮乏的情况,这是蜀汉政权的现实情况造成的,当然也是人为的。
┟▦《三国演义》的刘备时代人才济济,武将众多,刘禅时代武将凋零,人才缺乏为什么?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样红。正如一个辉煌的时代,终会有谢幕的一天。人才凋零,就是三国时代走向末尾的前兆。
当时何止蜀国无将,又何止是从刘禅即位开始。
我们将时间追溯到刘禅还没当的皇帝的三年前,也就是公元220年。这一年绝对是三国时代的一个分水岭,也是三国中黑色的一年。
关羽败走麦城。昔日叱咤天下,威震华夏的大英雄就此殒命,正式开启了名将大规模消亡的趋势。
同年,曹魏基业的灵魂人物曹操去世了。(曹操若不死,司马懿安敢篡魏。)曹魏大将军夏侯惇与东吴的第三任大都督吕蒙,亦亡于此年。
次年,五子良将之一的于禁离世,蜀汉股肱大将张飞遇害。
222年,威震逍遥津的张辽病逝于江都,大名鼎鼎的西凉锦马超重病身亡。
这几年,也发生了几件大事。先是曹丕篡汉,后有刘备称帝,由此拉开了后三国时代的大幕。
各阵营中抛却还未亡的旧将,如蜀汉赵云魏延,曹魏曹真张郃,东吴陆逊丁奉,基本全部换血。
如隐忍多年的司马懿终于大展拳脚,姜维这些后生也开始展露头角。但相较之下,如果用人人才济济、风起云涌来形容前三国时代。那么后三国时代恐怕只能算是人才凋零,英雄寂寞了。
那些曾经的名将们,或战死,或老死,或病死,一个个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宣告着一个时代至此而终。
虽然同处在人才凋零后三国时代,人才方面魏吴两国还是好过蜀国的。就连日后数伐中原的姜维都是从魏国投降过来的。
这是什么原因?为什么蜀国不产人才,难招人才,以致刘禅无人可用呢?
1蜀国的地理位置限制了人才的招募。
曹魏坐拥中原繁华之所,人杰地灵。东吴坐断江东,更有海路。这都是他们可以招纳大量人才的资本。
刘备时代为什么人才济济?是因为他转战四方,因此召了大批非本土人士的将领。
到了刘禅时代,蜀汉仅有益州一地,且人口稀少,还到哪去招到人才。这是其一。
2 诸葛亮的亲力亲为限制了人才的发展
既然招不到,为什么不去培养呢?蜀国当皇帝的是刘禅,真正掌权的是诸葛亮。
诸葛亮有个特点,就是事必躬亲。因为受刘备重托,所以不敢有一丝懈怠,什么事都争取亲力亲为。
从而无形中限制了后辈们的发挥,也成了蜀汉人才断层的局面,最终导致刘禅无人可用,这是其二。
此间乐,不思蜀,这到底是大智慧,还是真软骨。其实有人可用,刘禅又能如何?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练毛笔字的时候竖笔总是写不直,怎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