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和战国有什么不同?其转变的标志性历史事件是什么?
ℎⒷ春秋和战国有什么不同?其转变的标志性历史事件是什么?
春秋和战国这两个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状态是完全不同的。在春秋的时候,周天子难以约束诸侯,各大强国互相争霸攻伐,但大多都打着“尊崇周天子”的名义。并且春秋时期的争霸中心在中原,是现今河南中北部一带。晋国不论是在实力,与周天子的血缘关系,还是地缘政治都具有先天的优势,于是在相当长时间内,春秋是以晋国为主导的霸权政治。晋国控制郑国,向西压制秦国,向南抗击楚国,维护着周天子表面上的荣誉。
可是到了战国时期,情况变得不同,首先权力进一步下放,春秋时期诸侯代替周天子掌握实权,而战国则是权臣控制各大诸侯。其次春秋时期土地兼并严重,基本上已经放弃了井田制,税收按照土地的实际面积,可是到了战国,土地、军队基本把持在权臣的手里,最后,齐国的内乱,晋国的分裂,导致原先周朝的秩序彻底崩溃。所谓的礼仪基本没有实际意义。
一、 战国时期土地制度崩坏,标志最终礼崩乐坏的事件有两个
在春秋时期,尚有孔子为代表提倡王道,推崇周朝的秩序,到了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已经没有人遵从,彻底不可实行,而以法家提倡的“霸道”逐渐成为主流。法家、兵家、纵横家登场,成为各个诸侯国中的权臣。周天子形同虚设,周朝礼仪制度的面纱被彻底撕破。由春秋到战国的过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春秋时期,诸侯国随着不断对外扩张征战,新获得的土地就被分封给了功臣。这些功臣拥有更多的土地,井且依附在土地上的土兵也会越来越多。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原先收入不稳定的民众在灾年破产,趁此机会,富有的权臣就会兼并土地。土地虽然不得随意买卖,但是暗地里的兼并却无法控制,原先的土地和税收政策就会失效。
在古代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一直都是农业国,土地是最核心的财产,土地的问题是影响王朝更迭的重要因素。春秋时期之后,各国均开始更改税法,直接按照实际土地的多少来征税,这就变相承认了士地的私有。到了战国时期,土地兼并更为严重,公卿大夫变得更加富有,权势超过了诸侯,但是引起分封制度彻底瓦解,周朝礼崩乐坏,诸侯互相争战攻伐的直接标志性事件有两个,一个是齐国的内乱,一个是晋国的分裂。
二、齐国内乱导致周朝陷入更严重的混乱争斗中
齐国作为周王朝分封的大国,始祖是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的姜尚,并且齐国和周朝有姻亲的关系,齐国被分封到现今的山东境内。齐国临近大海,盛产盐铁,物资丰饶,但是另外一方面又远离中原,替周朝守卫着东方,与历代周天子关系比较融洽,应该说是周朝秩序的坚定维护者。“尊王攘夷”的口号最先就是由齐桓公和管仲提出来的,可是齐国称霸时间并不长久,自从齐桓公之后,就再也无法号令诸侯,这是因为齐国本身地处东方相对中原国家来说比较偏远,要进入中原中间隔着鲁国、宋国、卫国、郑国。最后称霸中原还要面临强大的晋国、楚国这两个竞争对手,所以,齐国因为地缘因素对中原诸侯国中并不太具有直接性的影响力。
同时,齐桓公去世后,齐国大乱,国力衰退,但是齐国毕竟是最重要的几个分封强国之一,它的政治动荡对周朝的礼乐秩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在齐桓公时期,陈国内乱,陈国的公子陈完逃到齐国,齐桓公很欣赏陈完的才能,赐予他一个管理工匠的官职,并且陈完的后人也被改姓田。田氏在齐国安顿下来之后,非常感激齐桓公的收留,于是乐善好施,结交群臣,在齐国很快就扎根了下来。几代之后,田氏实力逐步壮大,到了齐景公的时候,君臣奢靡,百姓生活艰辛,每逢荒年,更是难以度日。田完的后代田乞见此情景,为收买人心,用大斗借出粮食,小斗收回粮食,很快赢得了齐国百姓的一致赞誉。田氏很快成为了齐国最强大的公族,对齐国宗室产生了威胁,这让齐景公感到非常不安,但是齐国几大公卿把持朝政,他也无力消灭田氏了。
等到齐景公去世之后,田氏依靠手腕和智谋在与几大家族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逐渐完全把控住了朝政。经过几十年的经营,最终在公元前386年,田氏取代了姜姓成为了齐国的国君,由此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齐国的政局变动,对周朝制度产生了巨大影响,周天子无奈之下承认了田氏的政治合法性。从此之后,也就是变相承认了各国的公卿只要有实力就能取代诸侯,整个战国陷入了更为严重的混乱争斗之中。但是导致周王朝礼乐秩序彻底崩溃的事件,是晋国的分裂。
三、晋国的分裂被认为是战国时代的开始
晋国从晋武公因“曲沃代翼”而成为国君,晋献公生前灭掉了大量公族,只剩下曲沃这一支,而死后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后代也受到牵连,所剩者寥寥。晋文公重耳复位依靠的是狐氏、赵氏等异性公卿和秦国的支持,晋国依靠强大的武力和地缘政治关系控制着中原地区,维持着周王朝秩序表面上的稳定,在春秋时期称霸一百多年之久。但是晋国的权力结构却有着致命的缺陷,随着时间的积累变得越来越严重。
如果晋国国君很有能力,各大异姓公卿大夫权力会受到暂时性的压制,可是一旦晋国国君昏聩,这几个家族权力就会迅速扩张。长此以往,公卿的力量逐步增强,而国君的实力越来越弱,但是各大公卿家族之间也是互相征伐不已,到了春秋晚期只剩下了韩、赵、魏、智、中行、范这六大家族,随后的争战之中,韩、赵、魏、智这几家又联合起来灭掉了中行与范家。但是在晋阳之战中,智氏作为最强的家族联合韩、魏讨伐赵国,由于智氏首领不得人心,反而被韩、赵、魏三家所灭,最终,韩、赵、魏三家成为晋国的核心。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在无奈之下承认了韩、赵、魏三家为诸侯,由此,晋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而名存实亡。所以司马光写《资治通鉴》就把这一年作为战国的开始。到了公元前375年,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国君最后一小片领土,最终晋国被三家所灭。
结束语
齐国和晋国是春秋时期的两大强国,先后称霸中原,为维护周天子的统治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遗憾的是先后都被公卿篡位,最为致命的是“三家分晋”后,原先最强大的晋国被瓜分,使得楚国有了北上的机会,秦国也有了东进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再也没有一个诸侯国可以强大到能够出来控制中原,维持中原的稳定与和平,这样整个中原的局势就变得越来越混乱,整个周朝已经陷入完全混战的局面当中,并且没有任何一家可以独霸,主宰局势。
魏国在战国的前期还能压制秦国,避免秦国东进,但是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夺取了河西之地,如此韩、赵、魏对秦国完全转为劣势,逐渐被侵蚀。秦国在对抗韩、赵、魏的战争中逐步强大了起来最终再也无法遏制,成为了西部最强大的国家。
➧➡春秋和战国有什么不同?其转变的标志性历史事件是什么?
从文化、土地、人口、科技、军事等方面,春秋和战国不同的地方太多太多,出本300页的书都不一定能说完,我就简单说说。
春秋主争霸,战国主兼并。
先说春秋,好比混乱武林,各大门派大战,为的是武林盟主这个头衔。盟主是图好玩吗?自然不是,一为自保,二自然就是图财。
图财好理解,就是成员国向盟主进贡,但自保是怎么回事儿?
春秋或者加上更早的西周,整个天下不止华夏一族,而且华夏也不是最强的,夷、氐、蛮等混居在诸侯周边,对华夏诸侯的肥沃土地虎视眈眈。
拿卫国、邢国来说,不少人听都没听过这俩国家,其实他俩在西周可是强国。卫国曾出兵击败灭掉西周的戎。
邢国(姬姓诸侯国),整个西周时期可以说一直在同戎狄交战。但就这么两个强国,在西周末春秋初先后被戎狄灭掉。
处于自保之心,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号召,聚集诸侯抵抗戎狄,一举扭转中原诸侯的颓势,帮助卫、邢复国。
有人会问:干脆直接灭掉其他诸侯国不好,组什么盟啊?
春秋早期是没想到(文化意识,诸侯国是天子封的,哪怕是诸侯之长也没权利灭掉),中后期则是办不到,原因自然是人口不足。
战争是为了什么?利益!古代最大的利益主要是土地和人口。
土地是为了产粮,至于人口,首要职责自然是种地,至于组建的军队,不还是为了保护自家粮食么?
若自家的地都种不过来,抢那么多土地有用吗?
春秋早期的兼并趋势很慢,想快也快不了。所以啊,春秋多组团抱暖(主要是在晋楚间选择依附)。
随着生产力提高,铁器得以推广使用,尤其在耕地方面作用很大。以前一亩地需要10个人,现在一个人就能中了,那么余下的9人怎么办?自然投入其他生产。
我们可以发现,随之时间推进,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到春秋末战国初,土地兼并便成为战争的主要目的(兼并土地往往意味着拿下依附土地的“农民”)。
至于标志么,可以是三家灭智,也可以是三家分晋,我个人更倾向于三家封侯。
西周甚至春秋战国,封侯很正常,秦国祖先非子就是西周中期封的侯,但这些都是周天子主动封赏的,而不是“非子”强要的,更别说韩魏赵是踩着姬姓诸侯上的台。
春秋早期,周天子和诸侯的关系有点像刘禅和诸葛亮,到了后期就是曹操和刘协了。
☆≔春秋和战国有什么不同?其转变的标志性历史事件是什么?
刚研究完春秋,正开始研究战国。等研究完了,再来准确回答。
两者的标志性事件是三分晋国,即晋国被合法分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
t⇜春秋和战国有什么不同?其转变的标志性历史事件是什么?
中国历史在黄帝和炎帝时期,因为炎帝与黄帝打仗,就凸显了男人的力量和作用。从此男人可以参与人群整体的管理了。不再是完全由女人进行的管理了。
到了夏朝的时候,大禹的儿子继承了父亲的职位。男人的地位越来越高了。
周朝中后期,不仅废除了井田制,也废除了兑禾制,开始了向人群征税的制度。
到了周朝末期,各行各业的把头或者是现在说的行业主席,凑在一块,研讨怎么样废除母系社会,建立父系社会。
这就是百家争鸣。
在百家争鸣的影响下,出现了对母系社会废除的时兴时髦时尚的思潮。加上从事整体人群公务活动的人,可以向其他人征税。
周朝分封的各个诸侯国,就开始了,争夺话语权了。这就是春秋争霸。
春秋争霸互相争的是谁说了算?并不兼并其他诸侯国的土地和人口。
春秋争霸,争来争去,最终出现了战争。用武力夺取话语权。从而就能达到向别人征税的完成。
战争越打越激烈,越大规模越大,真话语权不如把诸侯国给兼并了。兼并了其他诸侯国,话语权就在自己手里了。这就是进入了,战国时期。
最终由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废除了诸侯国制,规定女人不能参政,只能在家里生孩子养孩子。父系社会建立起来。
所谓的母系社会,实际上就是一切都归女人所有,包括所生的孩子在内。男人什么都没有,包括所生的孩子在内。
所谓的父系社会,就是把母系社会颠倒过来。一切归男人所有,包括所生的孩子在内。人什么都没有,包括所生的孩子在内。
可以这样想象母系社会的时候,皇宫里全部都是女人。男人是服侍女人的太监。
父系社会以后,皇宫里都是男人,女人是服侍男人的老妈子,丫头,丫鬟等等。
在民间就是族谱家谱记得是女人的名字,不记男人的名字。就是母系社会时代的特征。
父系社会以后就是族谱家谱只记男人的名字,不记女人的名字了。
可以这样理解,母系时代,几辈子劳作积攒的一切,由女人继承。男人嫁到别的人群当中去了。
父系社会以后颠倒过来,几辈子劳作积攒的一切,由男人继承。女人嫁到别的人群当中去了。
但是在中国镇压男方嫁到女方,到了曹操时期还挺兴盛的。所以曹操用杀头的方法杜绝男方嫁到女方。但是至今仍然没有解决掉,还有男人嫁到女人家的婚姻方式。只不过被说成是倒插门。
要想看母系社会具体是什么样子,现在可以到云南省丽江的,泸沽湖畔摩梭人居住的地方,看一看具体的母系社会的形态。
现实中全世界的人类,最早的都是母系时代。所以当时的神都是女人的形象。族长就是老祖母。
进入农耕时代以后,争抢土地成为主要的意识。从而就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大规模的战争就是要大量的杀伤敌人,尽量的保存自己。
尽量的保存自己,女人就不能上战场。因为她们要生儿育女,增加人口。
因此战争中保护妇幼,就是保护自己的人口。所以打仗的时候男人上阵。女人守在家里。
战争胜利了或者失败了,都要签订盟约,原本签订盟约由老祖母进行。有了大规模战争以后,签订盟约由首长进行。
老祖母就是族长。首长是带领青壮外出采集渔猎劳作和保护人群的头领。
当签订盟约由首长进行以后,渐渐的就侵蚀了老祖母的地位。最终首长可以替代族长了。
男人掌控者武力,最终就可以推翻母系社会,建立父系社会了。
人类的历史应该有几百万年,甚至上千亿年。几乎都是母系时代。
父系社会的出现,是有了农耕以后,争夺土地特别重要,才形成的。所以距今也就是7000年左右。中国就比较晚,父系社会完成距今只有两到三千年。
中国父系社会彻底完成是战国时期。所以战国出现了巨量的姓。
中国的汉字是很有历史痕迹感的。姓,就记录了来源起源出处。所以姓字,由女人生出两个字组成。也就是记录了母系社会转为父系社会的现象。
进入父系社会以后,整体的地球人全面的对女人进行镇压。怕他们复辟。
但是在中国女人打男人的现象还是发生挺多的,这就是怕老婆。
到了宋朝的时候,就想出了一个鲜点子。把女人的脚从幼儿的时候缠起来,不让脚长大。这就是女人缠小脚的来源起源出处。
女人缠上小脚以后,即便能打过男人。男人逃跑,女人就追不上了。所以女人仍然处于劣势状态。
最要命的就是在美的概念上折腾女人。男人树立起一个美的概念,让女人那样做。这样就把女人控制住了。
所以在非洲有人把嘴唇放一个盘子,在欧洲女人束腰束的最细,在中国缠脚最小,都是女人最美的标配。这样的女人打男人几乎就不可能了。只有挨揍的份了。
因此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代,是母系社会变成父系社会巨变的历史时代。
因为属于开创的时代,因此出现了很多巨人。也就是后来说的圣人的圣贤达人等人物。
因为他们留下的语言和文字,以及传说,都是后来人依据依照的规则规矩。
悟空问答看后咱也在上面留上点啥。
┤✚春秋和战国有什么不同?其转变的标志性历史事件是什么?
春秋和战国其实都是大鱼吃小鱼,大国兼并小国。区别在于春秋只开始是几百个诸侯国,而战国开始时,已经没有几个国家了。
春秋自始至终穿插了两个超级大国争霸:晋国和楚国。其他国家虽然偶尔挑战这两个大国,但总是昙花一现。最终晋国打趴了楚国,这就是春秋的结束。出现了罕见的几十年和平时期。
其转变的标志性事件就是晋国的分裂,也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晋。要知道晋国实在是太强大了。春秋末期已经没有人可以打败晋国。于是晋国人玩起了内讧。最终韩赵魏脱颖而出笑到最后。
首先是赵智魏韩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赵家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
到目前为止:公元前453年,403年,376年到底哪一年是战国开始?至今还有争论。但三家分晋结束,战国就开始了。这点毫无疑问!
------------------
推荐阅读:
发现公公出轨了,时间应该很久了,怎么办?要告诉老公和婆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