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何在四十三年为其叔叔“八阿哥”胤禩平反?
◎┤乾隆为何在四十三年为其叔叔“八阿哥”胤禩平反?
其实乾隆不光是给他的八叔胤禩平反,可以说他是把父亲雍正生前定的很多政策以及判决全部都推翻了,为老八胤禩和老九胤禟平反只是其中之一。
其实这是康雍乾祖孙三代的执政风格问题,康熙缔造了“康熙盛世”,他大力推行仁政也因此造成了康熙朝晚年吏治腐败,社会风气日趋下滑的局面,自古以来是乱世用重典,而盛世行仁政,但是“仁”字过头也容易滋生吏治腐败,所以雍正继位后开始注重法治并推行新政。
可到了雍正的儿子乾隆时期,乾隆又缔造了“乾隆盛世”,乾隆一生只崇拜三位帝王,第一位就是他的爷爷康熙,第二位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三位就是北宋仁宗赵祯,这三位恰恰都是缔造了盛世且大力推行仁政的皇帝,因此乾隆一生也以仁政的帝王自我标榜,所以他登基之后就开始大力推翻老爹雍正的一些严苛的做法和政策。
而给“九子夺嫡”中那些被父亲雍正迫害过的叔叔,也就是主要为八爷党成员平反就是乾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所作所为。
乾隆即位后开始各种否定父亲雍正的人和事
乾隆即位后就立志想推行仁政,废除老爹雍正的严苛法律和政策,所以就要现在人事方面否定老爹雍正的安排。
雍正临终前给乾隆留下了四大辅政大臣,分别是老十七胤礼、老十六胤禄和张廷玉以及鄂尔泰四人。
乾隆在即位之初对这四大辅臣还是比较听从,但是当老十七胤礼在乾隆三年(1738年)因病去世后,乾隆就开始分化其他三位辅政大臣。
乾隆先是将鄂尔泰架空起来,随后开始处理十六叔胤禄,乾隆亲自炮制了废太子胤礽长子弘晳逆案,将老十六胤禄牵扯进来,以老十六与弘晳来往诡秘,将老十六罢职削爵,同时乾隆效仿父亲雍正给老八和老九革除宗籍改名一般将堂兄弘晳也革除宗籍并改名四十六圈禁至死。
在这里先简单说一下弘晳逆案一事,弘晳是废太子胤礽的长子,也是康熙最宠爱的孙子看好了没有之一,乾隆总对别人吹嘘自己是康熙最宠爱的孙子,其实乾隆只算是康熙比较宠爱的孙子之一,历史上最受康熙宠爱的孙子是弘晳。
康熙临终前最后一道遗诏就是命雍正即位后善待胤礽和弘晳父子,并且要立刻册封弘晳为王爵,雍正即位后果然不负康熙遗诏,立刻册封了弘晳为郡王爵位,在废太子胤礽去世后,雍正追封胤礽为亲王爵位,然后弘晳就承袭了胤礽的亲王爵位,这时期还是皇子的乾隆什么爵位都没有。
弘晳而且深得雍正喜爱,与叔叔雍正以父子相称,所以弘晳曾经深得康熙和雍正两代帝王的喜爱,并且还是废太子胤礽的长子,身份极其尊贵,对乾隆的皇位存在较大的潜在威胁。
因此乾隆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是得拔除这个潜在威胁,同时整死雍正生前最喜爱的侄子弘晳也是乾隆否定父亲雍正的代表作。
弘晳逆案从调查到结案只用了不到三个月时间,纯粹是乾隆一手炮制出来,他这招就是一箭双雕,即打击了老十六胤禄,也拔除了弘晳这个潜在威胁。
说弘晳有谋逆之心那都不太可能,弘晳在乾隆即位时已经四十多岁,到了乾隆四年(1739年)弘晳逆案爆发时,已经46岁,这种年纪在那个时代都算是一只脚踏进棺材了,他怎么还可能有谋逆的举动。
所以弘晳逆案完全是乾隆一手炮制,就为了除掉对皇位有潜在威胁的弘晳,他革除了弘晳宗籍并将弘晳改名为四十六,就是为了削除弘晳身份和影响力,后来弘晳拒不认罪,最终在幽禁中抑郁而亡。
整死弘晳并不是乾隆否定老爹雍正时代的人和事第一步,早在乾隆即位第一年,乾隆就将已经去世的河南总督田文镜痛斥为酷吏,田文镜是雍正推行新政的得力助手,田文镜与李卫外加鄂尔泰被雍正称为左膀右臂,就是老爹雍正的左膀右臂被刚即位的乾隆痛斥为酷吏,可以说痛斥已经去世的田文镜是乾隆否定老爹雍正的第一步。
借着弘晳逆案乾隆将胤禄罢职削爵之后,乾隆就把目光转向了雍正的得力助手张廷玉,雍正给乾隆留下的四大辅政大臣到最后只剩张廷玉,而张廷玉其实当时已经没有太大的权力,即便如此乾隆依旧没绕过他。
张廷玉晚年被乾隆整治的十分凄惨,乾隆将张廷玉罢官夺爵,并且没收了之前雍正赏赐给张廷玉的东西,张廷玉凄惨的回到老家安徽桐城,后来在老家去世。
乾隆其实内心也很不认可父亲雍正的所为
因此从乾隆继位后所作所为来看,他的内心其实是并不认可父亲雍正所为,乾隆好仁政,而雍正是属于务实改革派风格的帝王,所以父子俩从最开始就注定了风格不相融合。
即便雍正劳心劳力十三年,为乾隆奠定了“乾隆盛世”的经济基础,同时也给乾隆创造出了可供他六十多年挥霍的充实国库,可是乾隆对于老爹雍正从内心中是并不认可的,他更推崇他的爷爷康熙。
因此从乾隆刚一即位为他的三哥弘时平反,就已经隐然有了要替老八和老九翻案的苗头了。
弘时是雍正第三子,其实雍正前三个儿子都是夭折,所以名义上弘时是第三子,实际上是老大,他其实对乾隆继承权有一定威胁,但是由于弘时后来从雍正即位第一年就让乾隆代替自己去祭奠康熙发现,雍正应该已经秘密册立了乾隆做继承人,所以弘时内心非常失望。
后来雍正开始迫害昔日政敌老八和老九,弘时自幼与老八叔侄感情比较深厚,因此失去皇位继承权的失落,外加对父亲雍正迫害老八和老九两位叔叔的不满,使得弘时对父亲雍正非常不忿。
史书上关于弘时与雍正父子失和记载甚为模糊,很有可能是弘时替老八和老九向雍正求情时,言辞过激触怒了父亲雍正,于是雍正盛怒之下将弘时过继给了老八为儿子,同时也削除了弘时宗籍,将弘时圈禁起来。
弘时被父亲雍正如此对待之后,心情十分郁闷低落,被圈禁了一年多就抑郁而亡了。
雍正驾崩第二个月之后,刚即位的乾隆连年号都没改,下的第一道圣旨就是将弘时恢复宗籍,这就算是代表着乾隆在当时就已经隐然有着想替老八和老九翻案的想法。
随后乾隆即位第二年,也就是乾隆二年(1737年),乾隆率先下诏释放了八爷党中老十胤䄉和老十四胤禵,并将他俩封为公爵。
再后来乾隆又恢复了老十四郡王爵位,这都代表着乾隆已经准备替老八和老九翻案了。
乾隆为什么要替老八和老九翻案呢?
乾隆之所以替老八和老九翻案,一是他的内心并不认可他父亲雍正的所作所为,二就是乾隆与父亲雍正的执政风格相反,乾隆一直推崇的是仁政,而雍正是务实的具有革新精神的皇帝,所以乾隆推行仁政,需要收拢人心,替老八和老九翻案,也正是收拢了皇室宗亲的人心。
替老八和老九翻案是没有本钱的买卖,老八和老九一党早已彻底被雍正击垮,时隔多年老八和老九在政治上也没有任何影响力了,释放老十和老十四也是如此,老十和老十四被放出来时都已经年事已高,在政治上很难再有作为。
所以释放老十和老十四,还有替老八和老九翻案都是收买人心的好方法,同时也是无本钱买卖,既不需要担任何政治风险,还起到了收买人心的作用,这不正符合了仁政标准嘛。
所以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时,乾隆以老八和老九没有悖逆之实,恢复了老八和老九的姓名以及皇室宗籍身份,同时被恢复宗籍的还有乾隆即位之初被乾隆一箭双雕整死的弘晳,乾隆晚年估计也觉得当年对堂兄弘晳做的有些过分,所以也恢复了弘晳宗籍身份,最主要还是收买人心,因为弘晳当时已经去世三十多年,在政治上也不具备任何影响力了,所以也像老八和老九一样被乾隆大方的恢复了宗籍身份。
虽然乾隆替老八和老九翻案,但是他并没有从明面上直接否定父亲雍正的所作所为,他还是以雍正为借口,说是雍正在晚年有悔悟之意,所以乾隆乃是秉承父亲雍正之意宽恕了老八和老九。
圣祖第八子允禩,第九子允禟结党妄行,罪皆自取。皇考仅令削籍更名,以示愧辱。就两人心术而论,觊觎窥窃,诚所不免,及皇考绍登大宝,怨尤诽谤,亦情事所有,特未有显然悖逆之迹。皇考晚年屡向朕谕及,愀然不乐,意颇悔之,若将有待。朕今临御四十三年矣,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后世子孙无敢言者。允禩、允禟仍复原名,收入玉牒,子孙一并叙入。此实仰体皇考仁心,申未竟之绪,想在天之灵亦当愉慰也。
——《乾隆谕旨》
从这段话来看哪有翻案的意思,与其说是翻案,不如说这是乾隆代替父亲雍正宽恕了老八和老九而已。
所以说乾隆虽然内心对于老爹雍正的行为不是很认可,但是他也不敢过于拆老爹雍正的台,在否决老爹雍正的同时,他也尽量做到像这样以老爹雍正的旨意出发,即维护了老爹雍正的颜面,也起到了收买人心的作用。
写在最后
乾隆即位初期算是很有作为的君主,他通过政治手段,剪除了雍正留给他的辅政大臣胤禄、鄂尔泰和张廷玉三人,强化了君主集权,可以说乾隆把君主集权推向了顶峰。
乾隆以仁政来替代雍正的严苛,使得乾隆即位之初人心所向,同时乾隆还纠正了雍正新政的一些弊端和失误,乾隆以极大的勇气纠正了一些雍正执政期间的失误,而且乾隆还能顾及到老爹雍正的颜面,用委婉的方式纠正老爹雍正的失误。
乾隆也并没有完全推翻老爹雍正的政策,他保留了雍正新政时积极地政策,在雍正给他打造的基础上将清朝推向了巅峰。
但是纵观历史上乾隆所作所为,可以看出他内心中对老爹雍正是并不认可,他更认为爷爷康熙才是值得模仿的对象,所以乾隆处处模仿爷爷康熙推行仁政,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乾隆替老八和老九平反就是一场政治秀,主要目的就是在乾隆朝中后期,已经到了盛世余晖之下,乾隆希冀借此再度收拢人心。
但是乾隆也并不敢直接推翻老爹雍正定到老八和老九身上的一切罪责,所以这道平反谕旨更像是宽恕谕旨。
因此来说与其说是平反,不如说是时过境迁,乾隆代表父亲雍正宽恕了老八和老九。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ℭℌ乾隆为何在四十三年为其叔叔“八阿哥”胤禩平反?
一想到八阿哥,很多人想到《雍正王朝》八爷胤禩带领一群铁帽子王逼宫失败,雍正在朝堂上骂胤禩和胤禟,说“他们是猪,他们是狗,他们是阿其那,他们是塞思黑”“允禩,你这真要自绝于朕前,自绝于列祖列宗吗”。
我们在《清史稿》中可以看到相关记载:八阿哥胤禩性格沉稳又有才华,在九子夺嫡中长时间占据主导。康熙第一次废太子是,诸多阿哥,大臣上书请立胤禩为太子。康熙晚年疑心重,因此事而大怒,囚禁了八阿哥。因为此事也给了四阿哥胤禛机会。胤禛在不显山不露水的不让康熙起疑心的同时,又做出一些贡献展现才能,最后被确定为继承人。八爷党自然是不服的。
所以雍正在搞定了罗布臧丹津,年羹尧等以后,雍正慢慢剪掉了胤禩的羽翼。将其削去皇籍改名为阿其那,这个名字有人说是“猪”这样的恶语,也有说这是“令人讨厌的人”。胤禩被贬为民王,后来胤禩又被圈禁。大臣上书请求将胤禩正法,雍正没答应。后来,胤禩在宗人府的囚禁下,郁郁而终。
乾隆皇帝四十三年为八爷胤禩平反主要原因有二(据《清史稿》)。
一,八爷,九爷结党营私,都是咎由自取,但是他们没有显出明显的谋逆之举,所以予以宽恕。
二,乾隆说:“皇考晚年,意颇悔”。雍正晚年提到“削去两个弟弟胤禩,胤禟的皇籍,贬为平民,赐予阿其那,塞思黑的名字。”这件事时,有一些后悔的意向。所以乾隆也算满足父亲雍正的一个遗憾。
文/红雨说历史
✜☥乾隆为何在四十三年为其叔叔“八阿哥”胤禩平反?
先说结论,乾隆此举,一半是为了自己的“圣名”,另一半,就是对雍正和胤禩的恩怨,自主做一个“句号”。
乾隆的八叔,康熙朝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八阿哥胤禩,当年可以说是距离皇位只有半步之遥的人,即便是四阿哥胤禛,在康熙遗诏未出的时候,也没有像胤禩这么被人看好过。
为什么说八阿哥离皇位只有半步,而不是一步呢?
要想做储君,顺利做皇帝,就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而这三要素,在大清的朝堂而言,人和是最重要的。
作为大清皇子,假如大清有一个“选举立储制”的话,八阿哥所拿到的票数是历史最高的。
往上追溯到皇太极,往下梳理到溥仪,大清历史上,从没有一个支持率那么高的皇子,文武百官、皇亲兄弟,几乎九成都支持八阿哥当太子,这个阵势,一度把康熙惊得不知如何下手,若不是当时的皇权达到顶峰,康熙可能都压不住。
即便是在九龙夺嫡这个事件上,夺嫡的各位“龙”都不是完全分裂的,里面有几位龙,本身就是支持八阿哥从而上来打擂台的,如此一来,不支持八阿哥的人,难免结怨,比如“中立派”四阿哥胤禛。
因此这场皇位之争很凶险,八阿哥当了皇帝,四阿哥是不会有好下场的,反之,四阿哥当了皇帝,八阿哥也一样不可以有好下场。
雍正和胤禩的矛盾演化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驾崩,在康熙沉眠的寝宫门外,隆科多拿着一份遗诏在门前颂读,众皇子跪地听诏,当隆科多宣布皇四子胤禛即位新君的时候,在场的皇子们心跳都慢了一拍。
好在众皇子心理素质过人,恍惚和难以置信后,面对着隆科多带领的禁军的包围下,三阿哥首先跪拜雍正,承认这份遗诏,而八阿哥紧随其后,即便心有不甘,也没有当场发作。
雍正,成为了这场混战的赢家。
在登基前,雍正和八阿哥的矛盾,不是个人对个人那么直接的,在私下,兄弟二人可以做到“兄友弟恭”。
只有在政治上,八阿哥先后的“八爷党”、“十四爷党”才是雍正的敌人,可雍正和八阿哥也几乎没有正面交锋过,所以说明面上的矛盾,几乎是没有的,只要没有导火索,兄弟二人能够“和谐”一辈子。
可天家的孩子打架,争的那份家产叫江山,即便是有输有赢,也还是有人要付出代价的。
雍正登基之际,皇位并不稳,甚至一度发生过大臣不听雍正旨令,非要先听听八阿哥的意见的事情。
一开始不能收拾八阿哥,这是因为雍正的皇权并不稳,他的真正心腹,仅是那么几个人,所以雍正也只能忍。
不仅不能动,还要加封八阿哥的爵位,雍正还没正式登基,八阿哥就被加封为“廉亲王”。
因为杰出的能力,八阿哥很快把握了一定的权柄,雍正做很多事情,绕不开八阿哥,而经过格局冷静后的八阿哥,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越想越气,他开始刁难雍正,他以前的人脉,都发挥出了作用。
雍正二年,雍正忍无可忍,直接在朝堂宣布:
“尔诸臣内,但有一人,或明奏,或密奏,谓允禩(八阿哥)贤于朕躬,为人足重,能有益于社稷国家,朕即让以此位。”
雍正这段话是很无奈的,而且历史上,也没有什么皇帝被逼到这个份上,究其根源,八阿哥的势力太深了,以前支持他的那批人,能威胁到康熙,自然也能威胁到雍正,于是雍正表态,只要你们觉得能够帮助家国社稷,有一个人上书,我就让位给老八。
而这段话,是雍正和八阿哥真正开始“你死我活”斗争的标志,因为雍正再不制裁八阿哥,他就真的危险了。
于是,雍正出手了,登基一段时间后,雍正拉拢了自己的心腹,开始对付八阿哥的朋党:
“朕曾降旨,廉亲王心既不服,便当令其代理政事。廉亲王奏云:若如此,我惟有一死而已。”
在最后关头,兄弟二人还玩了一出兄友弟恭,雍正贤明地表示,你廉亲王不服我,觉得这个皇位我不配坐,那么我就让你来帮我做这个皇帝,代理政事。
八阿哥随即表示:不能这样,如果你非要让位给我,我只能以死谢愧了。
给面子是给够了,雍正四年,雍正以八阿哥多次造成行政阻碍为由,让宗人府革除八阿哥的宗籍,除掉王爵之位,而且雍正很绝,他下令“囚禁”八阿哥,让八阿哥和他的福晋强制离婚。
处理了八阿哥后,雍正又下了一道旨意,告诉朝廷百官,如果还有归附于八阿哥的人,全部视为叛国的朋党,对于这些叛国的人,那是绝对不姑息的。
“自亲王以下闲散人以上,若有归附允禩、结为朋党者,即为叛国之人,必加以重罪,绝不姑贷,亦断不姑容也。”
短短两年,雍正的变脸速度堪称神速,八阿哥最终还是斗败了,或许说,他知道根本不可能赢,只是为了出一口气罢了,即便他不争,也是一样的下场,三阿哥、废太子不都是这样吗。
但八阿哥的下场最惨,连名字都被强行废掉,改为“阿其那”,所谓阿其那,在满语中的意思是地位很低的存在,一说是牲畜,一说是奴隶,反正不管怎么样,八阿哥改名事件,彻底把八阿哥打入阿鼻,同年,八阿哥在囚禁的岁月中呕吐致死,死因不明,疑似被毒死。
一场等了五十年“平反”
乾隆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喜欢跟雍正对着干。
这不是说乾隆还是皇子的时候,和雍正有父子矛盾,而是指乾隆在当皇帝后,他总喜欢逆着雍正的决策来做事。
乾隆四十三年,乾隆不知道为何想到他的八叔和九叔,这两位都是被他父亲雍正皇帝改名囚禁的亲王,站在乾隆的角度来说,他不管是最好的,因为这叫上一辈的恩怨,可乾隆却不是这样做的。
他再次把这件事拿出来重提,他说当年雍正处理的方式不合理。
废除八阿哥的宗籍,雍正是这样说的:
“若将此丧心败检不忠不孝之人仍留于宗牒之内,玷污天潢,臣何颜对越列祖在天之灵,又何以立万世子孙之鉴戒!”
雍正的表态很绝,已经把八阿哥说得跟一个大毒瘤一样了,他说把八阿哥废出宗牒,就是为了不玷污天潢,废掉了八阿哥,才能让他有颜面面对列祖列宗,而且后世子孙,要以八阿哥为戒。
决绝的程度可见一斑,但是乾隆却一句话否定了雍正当年的意见:
“心术而论,允禩与允禟觊觎窥窃,诚所不免,及皇考绍登大宝,怨尤诽谤,亦情事所有,特未有显然悖逆之迹,皇考晚年意颇悔之”
乾隆认为,八阿哥和九阿哥因为对皇权展现出“觊觎”的态度,让他当时刚登基的皇考(雍正)感到紧张了,这是事实,而且八阿哥还在外传播谣言,只不过,雍正给八阿哥定了下四十大罪,实际上没有那么多罪名。
为了让自己的说法更有说服力,乾隆还说了一句,他爹雍正在晚年的时候,已经有悔意了。
如果雍正还在世,绝对气得一口老血喷出,因为乾隆这种说法,就是在打他的脸,你说你心情好帮你叔叔平反可以,但你说我“悔意”,那就意味着我心虚了,意味着八阿哥就是被我诬陷的。
可是谁敢指责乾隆的不是,天大地大他最大。
说了这番话后,乾隆就让人恢复了他八叔、九叔的宗籍,而且恢复了原名,做了这些事情,乾隆还非常霸气地说:
“朕今临御四十三年矣,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后世子孙无敢言者。允禩、允禟仍复原名,收入玉牒,子孙一并叙入。”
他表示,我当了四十三年皇帝了,这件事我也是到了现在才敢说,如果我不说,那么后世的皇帝更是不敢说了。
看来乾隆也知道,他这样做就是在打他爹的脸。
平反的两个原因
平反八阿哥,这件事是重大的。
说影响,那就是重新唤醒了上一辈人的恩怨,甚至涉及了雍正这一脉皇位隐秘故事。
可乾隆还是做了。
其实到了乾隆自己年老的时候他才做这件事情,结合乾隆晚年自诩“十全老人”,乾隆是有意美化自己的形象的。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在乾隆的表态中,可见乾隆觉得平反八阿哥、九阿哥这件事情,是牺牲很大的,如果他不顶着这个代价去平反,那么以后就没人敢平反了。
而这个代价是什么呢?代价就是别人可能会指责乾隆不孝顺,翻他爹的旧案。
可乾隆真的害怕这个代价吗?
在平反的时候,乾隆做了大量的铺垫,比如他说皇考指责八阿哥造反,但其实是言过其实了,没有那么夸张,这还不算完,他还要说雍正晚年的时候,也有后悔的意思了,这就意味着他“澄清”真相,给别人觉得,八阿哥是雍正为所欲为才废名的。
如此一来,乾隆得到的评价肯定是“圣君”、“帮理不帮亲”。
这种虚名,对乾隆来说是很重要的,要知道乾隆对“十全武功”有多执着,那么平反八阿哥就有多么重要。
除了这个原因以外,这件事情还涉及了雍正及其兄弟们,也就是乾隆的叔伯们的矛盾。
九龙夺嫡,乃是康熙一手推动的权力制衡的局面,对皇子说,没有好处,对于康熙本人说,保证了皇权的质量。
九龙夺嫡带来的缺陷也是致命的,兄弟残杀、反目,这件事情可以说是皇室的丑闻。
雍正登基后,对一众兄弟打压囚禁,朝堂的势力分裂站队,这种影响也一直到了乾隆朝。
为了保证朝廷力量的统一和团结,乾隆必须要主动结束这种影响带来的隐患,实际上不仅是八阿哥,雍正朝以来,对九龙夺嫡所参与的众叔伯,乾隆先后都赦免、平反了,只是八阿哥有点特殊,因为他和雍正的矛盾最深,曾经对雍正的威胁也最大。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乾隆为何在四十三年为其叔叔“八阿哥”胤禩平反?
中国古人信奉“多子多福”,子嗣的繁盛不但被认为是家族兴旺的表现,更能在诸多儿子中间选择贤良者继承自己的衣钵,使得自己未竟的事业能够继续发扬光大。
这一点在古代帝王的身上体现的更为明显,皇子不但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更能在自己驾崩之后维护自己的尊严。像明武宗朱厚照,生前放荡不羁、不受管束,在《明史》之中可谓是被黑的最惨的一位,他的悲剧就在于后继无人,堂弟嘉靖以外藩入继大统,自然不会为他这位尊者讳言。
然而,没有儿子是一种烦恼,儿子多了也不见得好到哪去。康熙一生共有35个儿子,不但数量惊人,而且各个优秀,这让晚年的康熙甚为苦恼,甚至有些驾驭乏力的感觉。最后十几年的时光中,“九子夺嫡”险些让这位“自信人生二百年”的千古一帝晚节不保。
胤禩的贤能的确有目共睹
八阿哥胤禩刚开始在“九子夺嫡”之中是力量最为强劲的一位,不但网罗了九阿哥胤胤禟、十阿哥胤䄉为其出谋划策,就连四阿哥胤禛的同胞兄弟——十四阿哥胤禵也毫不犹豫的站在他的这一边。
胤禩自幼聪明好学,深得父亲康熙的喜爱,在他13岁的时候,就和自己的大哥、三哥、四哥一起封为贝勒,这在康熙的诸位皇子中,是受封贝勒最为年轻的一位。除了聪明伶俐之外,胤禩平时待人谦逊,礼贤下士,在众多的大臣之间,也搏得了一个“贤明”的称号,这让康熙很是高兴。
胤禩之所以悲剧,不是说他才能不够,而是他没有胤禛洞察皇帝心思的判断。康熙47年,皇太子胤礽因狂悖不法被康熙废黜,储君出现真空,胤禩成为了呼声最高的皇子,对于储君位置的渴望,胤禩表现的极为明显,这让康熙感到很不舒服,在康熙看来,他更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兄友弟恭,即使太子被废,也不应该落井下石,毕竟血浓于水。
这一点胤禛就把握的很有分寸,他不但没有诋毁太子,反而尽力为太子求情,希望康熙能给太子一个机会,这让康熙很受感动。而反观胤禩,不但公然跳到前台,还弄了个术士张明德搞“谶语”,不但让康熙很反感,而且废黜了他贝勒的爵位。
这一次,胤禩虽仍在文武大臣之间保有声望,然而却彻底失去了争夺储君的机会,正所谓“朕不给,你不能抢”!
雍正的报复手段
眼看争储无望,胤禩退而求其次,虽然自己不能被立为储君,可让自己阵营的登基也未尝不可。后来,他开始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了“包装”十四阿哥胤禵上,希望胤禵能在西北立下大功,顺利接班,从而保证自己集团的利益。
然而,康熙61年,皇帝在畅春园突然驾崩让一切计划毁于一旦,隆科多捧出大行皇帝的遗诏,宣布皇四子胤禛继位,一切都已成定局,胤禩也只能俯首称臣,这一刻,他明白自己的下场终归是一场悲剧。
登基之初,雍正为了稳固朝局,并没有发作,先是为了避讳把兄弟们的“胤”字改为“允”字,而且还出乎意料的把允禩封为和硕廉亲王,与允祥、马奇、隆科多共同总理朝廷事务。在外人看来,难道兄弟俩会重归于好,共理朝政吗?
然而并没有,从雍正二年开始,雍正解决了西北罗不藏丹增在青海的叛乱,并且一手解决了年羹尧,允禩在朝中就失去了牵制的作用。在掌握了绝对的权力之后,允禩的悲剧也就不远了。
雍正四年,允禩、允禟被宗人府除名,为了羞辱,雍正还把他们的名字改为“阿其那”、“塞思黑”,就是满语中的“猪”、“狗”的意思。被圈禁在高墙之内,不到一年,允禩就忧愤成疾,一命呜呼了。
乾隆为何要给允禩平反?
乾隆43年,乾隆皇帝开启了大肆平反的行动,不但给多尔衮、多铎、鳌拜平反,而且也给父亲的死敌允禩、允禟平了反,恢复了他们的宗籍。
按照乾隆皇帝的话说,是雍正临死前对于兄弟们的残忍手段有点后悔,嘱托乾隆能够予以纠正。但我认为这不过是乾隆给老爸一个台阶下,毕竟不能因为给允禩平反而损害了老爸的权威。
从雍正四年到乾隆四十三年,九子夺嫡的风波也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当时的恩恩怨怨,政治影响早已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烟消云散。况且雍正打压兄弟的借口没有真凭实据,虽然靠着权力强制执行,然而在民众或者大臣之间,是很难服众的。乾隆这么做,一是赢得了宗室的支持,二也是为雍正挽回了颜面。
再者,乾隆皇帝一生好大喜功,面对如此好的机会,自然不会放过。父辈之间的恩怨其实在他心中并没有多少记忆,为他们平反,还能获得“仁君”的贤明,何乐而不为呢?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关注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
⇜Ⓢ乾隆为何在四十三年为其叔叔“八阿哥”胤禩平反?
雍正上位后,打压曾经的对手,将自己的兄弟整得惨不忍睹。乾隆当皇帝不到两个月,就颁布谕旨,开始给雍正的政敌平反。
胤禟与胤禩的后代又成了皇族,搬回王府,重新过上贵族的生活;胤䄉也被放了出来,还给安排工作;胤禵不仅重获自由,而且得到乾隆赏赐的公爵、府邸和钱财。等到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彻底为胤禩平反,恢复胤禩的宗室身份,并录入玉蝶。
在清朝强调以孝治天下,乾隆给胤禩等人平反,完全是与雍正对着干,那他为何还要这样做呢?
乾隆的内心深处,对雍正有着一种强烈的逆反心理,他看不上父亲带有法家风格的执政思路
乾隆从小接受的是儒家教育,崇拜的是施行“仁政”康熙。康熙是很有人情味的皇帝,不仅有政治手腕,而且为人比较宽厚。弘历第一次见康熙,就发自内心地觉得亲切。
乾隆能够当上皇帝,与康熙也有间接关系,爷孙两感情不错。既然胤禩等人是康熙的儿子,乾隆看在爷爷的份上,可以酌情考虑。
雍正的个性与康熙截然相反,弘历在他面前,就像贾宝玉在贾政面前一样,只觉得害怕,不觉得亲切。对于雍正,乾隆在上位之前就已经颇有不满。
弘历曾写过一篇议论文——《宽则得众论》,论述如何做一个好皇帝。他说做好皇帝的第一条标准就是宽容大度,“包荒纳垢,宥人细故,成己大德”,容忍臣子的“小毛病”才能赢得民心。
这篇文章是在隐晦地批评雍正。雍正对兄弟残酷,对臣子严苛,许多人已经心生不满。弘历不敢直接抨击雍正,只能将自己的想法通过文章隐晦地表达出来。他一登基,就反雍正之道而行之。
乾隆想笼络人心,做历史上最成功的帝王
新天子登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争取大家对他的支持。乾隆要赢得人心,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给别人尝到甜头。
被雍正打击过的皇族,一个个都噤若寒蝉,如同惊弓之鸟。乾隆将他们释放,让他们重获新生,这个举动很自然就能让他们对新天子感恩戴德。其他皇族看到乾隆的宽厚,也会有人由观察转为拥护。
乾隆曾系统地研究过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帝王,他将李世民视为自己的楷模。李世明治国理政的特点是什么呢?宽厚、开明。所以乾隆也想做一个宽厚开明的帝王。要开明不能只停留于口号,还要用真实案例佐证,所以,乾隆善待雍正的对手能起到一个榜样作用。
任何一个皇帝,不管多么伟大,总会出现弊端。要青出于蓝,就要勇敢地除旧布新。事实上,清朝前期几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都否定过前任,对原有的制度进行过革新。
雍正雷厉风行的措施,解决了康熙留下的问题,却过犹不及。乾隆要有所作为、想当最有成就的帝王就必须突破雍正的框架、纠正雍正走跑偏的赛道。
雍正处理“八爷党”案件时,将胤禩等人赐名“阿其那”、“塞思黑”,全家被开除宗籍,成为庶民,明显量刑过重。爱新觉罗家族成员衣食无着,很不利于皇家形象,乾隆有必要重新评估。
总评:乾隆作为爱新觉罗家的话事人,要照顾对自己没有威胁的家族成员,有必要为胤禩等人平反;作为大清的帝王,乾隆为胤禩等人平反是为了感天动地,为了青出于蓝,为了彪炳史册。
------------------
推荐阅读:
如今糖尿病治疗的最新成果进行到哪一步了?距离彻底治愈还有多远?
我在想现在核酸和排查都是实名的那么严,还有抓不到的通缉犯吗?
上一篇:个人房产税税率怎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