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连年用兵,国库空虚,而以往每次都趁虚而入的蒙古人为什么没有南下入侵清朝?
℅▒清初连年用兵,国库空虚,而以往每次都趁虚而入的蒙古人为什么没有南下入侵清朝?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咱也别为什么了,但凡瞅着“不和满清打仗?”就这几个字,似乎就暗示大家伙满清牛,强大呗!俺都脸臊的慌,这也没谁了。
您真以为满人不过百,过百不可敌,这是真的?蒙古人和满人的纠缠那都有些年头了,自打满清的前身后金开始建立,到后边改国号建立满清,满打满算一百多年,相互使绊子掐架他就没有断过。拿一压根就不存在的事实来贴金,这也没谁了。
接下来咱简单的就把这事说道说道,抬桌面上大家伙听听,看看是不是这个理。
咱先简单的介绍介绍蒙古,打个底,然后再说题主的事。
蒙古
话说搁过去就没啥蒙古,咱雄鸡背上的这块广遨的土地上都是一群分散的游牧部落,统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他这名称也不固定,您比方说东胡,室韦等等这指的都是同一波人。
可到了1206年的时候,铁木真通过六十多次战争统一了整个蒙古,在忽里勒台大会上被公推为大汗以后,蒙古这俩字才成为这个族群的正式名称。
由此蒙古也出现了第一个集权的国家——大蒙古帝国,那么有着最高血统的黄金家族也由此诞生。(后来的忽必烈将国号大蒙古帝国改为大元)
但这事没有维持多久,毕竟这国家是由部落走向了统一,内部的矛盾就比较多,而且他这一辈子整个就是对外侵略的战争史。
政权压根就来不及消化,咱都知道一个国家要想稳定,那必须政治,经济,军事这都得跟上才成,他这发展的有点畸形,所以大元朝就传了九十多年这就完了。
元朝就变成了北元,退居漠北。
说起来有点意思,这北元相对于庞大的元朝有所衰退(军力和领土),但他的经济,科技却是蒙古族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
但这也没能挽救他的没落,后来在1388年蓝玉带着十五万的大兵进攻,北元就此灭亡。
这一次的灭亡不仅仅使黄金家族的政权衰落,而且造成了他在蒙古人心目中至高无上形象的一个摧毁,这事一结束,大部分的蒙古部落开始脱离变成了独立的个体。
就这他们还不消停,相互之间打个没完没了。
这到了满清时期,整个蒙古族大体就被划分成了三大体系,漠南,漠西,漠北三大块。
而这三大块,您要是细细划分,他又分不老少的部落,相互之间有联姻的,有敌对的,有提防的等等,岂止是一个乱字了得。
这就是有关蒙古整个过程的一个简单叙述。咱回头瞅瞅满清是个啥状态,毕竟回答题主的问题,这都连着根的。
满清
满清开头人家也不叫满人,人家叫女真,他的前身是女真建立的金朝。
这金朝和蒙古历来他就不对付,相互之间的挑衅和提防年年都有。当年金朝比较强大的时候,年年派人到蒙古地盘溜达,目的就是视察那个部落强大,然后挑拨这些部落之间的关系,让他们打生打死的,男子只要是高过车轮的全得砍死,手段不可谓不狠。
到了大元朝建立,蒙古人不仅灭了金朝,把他们之前在自己身上干的事,也干了一遍。
得,您就说把,蒙古人和这满人的仇恨少吗?不少!
这不后来的满人,也就是之前的女真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又一次强大起来,但他这个强大是相对于蒙古现如今分崩离析的状态来说的。
所以努尔哈赤的策略,就是挥起他的小铁锹去挖蒙古人的墙角,通过联姻将蒙古草原上的一些部落和他的后金紧密的联系了起来。
毕竟只有这样,他才能安心的南下不是,如果没有安顿好了身边的蒙古人,努尔哈赤带着他的八旗兵要想干点别的,这就得时刻提防蒙古人的黑虎掏心。
所有漠南蒙古的科尔沁,内喀尔喀等等这就被努尔哈赤给绑到自己个战车上了,尤其是科尔沁大家伙熟悉吧,那就是孝庄的老家,通过这一点大家伙就不难发现努尔哈赤对蒙古的提防。
在康熙之前,满清的后官蒙古人可是很多的。您说康熙和乾隆的寿命长,其实雍正的也不短,要不是他嗑那水银灌的大药丸他也不至于在五十七岁就走了,这最主要的蒙古人的基因好啊,后来到了康熙后边的皇帝,那后宫都是满人自己消化了,蒙古人的占比下降了不少,这寿命也就下降了。
哎!这闲话唠的,一家伙就远了,咱接着聊,通过这种关系满清就把漠南蒙古给抓在了手里。
蒙古和满清不断的征战
而这个时候的漠北蒙古是在有着黄金家族血统的林丹汗手里边(主要),话说这林丹汗虽然挂着黄金家族的字号,但蒙古草原大部分都不鸟这个,该干嘛干嘛。
但这个时候满清的领头人皇太极可不敢小瞧这字号,也不打算收买拉拢,直接就是干。
这不林丹汗被打没的地方跑,最后死在了天花手里边了(病死了)。
这汗位就传给了他儿子,结果这大小子压根就不是个整军备战的料,不想过那苦哈哈的日子,举着玉玺就投降了。
这不漠北蒙古也差不多落到了满清的手里边。
这不还有个漠西蒙古吗?这小子不好对付,这地最强大的就是准格尔部。噶尔丹知道不?他就是这准格尔部的头。
光康熙一朝就三次亲政,因为这货不仅仅占据了哈密和吐鲁番,还控制了河西走廊。就这架势继续养活下去,你以为这准格尔部不会下到中原地区和你满清掰手腕?
这货那小动作不断,还和老毛子勾结到一块,不断的骚扰其他蒙古部落,就这小心思是个明白人都知道这货要干嘛?重走一趟大元朝的经历呗!
这不后来被康熙堵了好几次,噶尔丹这命不好,又撞到了被自己的侄子给掐了后路,结果就是无路可走服毒自杀了事。
但您以为这么就完事了?拉倒吧,人家的侄子还在,这也不是个吃素的主。这都不知道又掰扯了多少年,到了雍正的时候,雍正和这侄子的儿子还在打,最后没得办法双方罢兵议和。
这到乾隆手里边的时候,这准格尔内部发生了内讧,你打俺,俺打你的,最后被一个乾隆瞅住机会一家伙给干平了。
大家伙瞅瞅这都打了多少年了。所以题主说的蒙古不和满清打仗这压根就不成立,那么也就没有为什么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清初连年用兵,国库空虚,而以往每次都趁虚而入的蒙古人为什么没有南下入侵清朝?
清初近百年间,连年用兵主要就是打击蒙古!
后金努尔哈赤时期,与漠南蒙古进行结盟,皇太极时联姻封爵,顺治时期实现漠北蒙古与漠西蒙古臣服,然而,随着准噶尔汗国崛起,康熙年间噶尔丹侵袭青海,击败喀尔喀蒙古诸部,成为清王朝北部威胁。
康熙帝在“三藩之乱”后,三次率军征讨噶尔丹,得益于汉军优异表现,及策妄阿拉布坦封锁归路,噶尔丹自缢于科布多,然而策妄阿拉布坦策划青海与西藏反叛,康熙后期西北战乱不断,皇十四子胤禵与岳钟琪等稳定局势。
年羹尧虽然跋扈,但主政西北期间,清朝占据对罗卜藏丹津优势,年羹尧被处决后,清朝接连在“和通泊”“科布多”惨败,准噶尔汗国兵锋抵达陕西,最终被清朝击退,青海划省由清朝直辖,并增加在西藏驻军。
乾隆年间已是清朝中期,乾隆帝趁准噶尔汗国内乱,终于平定新疆,至此蒙古势力再无法威胁清朝,所以,从喀尔喀蒙古到准噶尔汗国,蒙古与清朝争斗百余年,最终败给综合实力强大的清朝。
Ⓚ▊清初连年用兵,国库空虚,而以往每次都趁虚而入的蒙古人为什么没有南下入侵清朝?
一提到蒙古族,人们第一想到的肯定是成吉思汗了。没错,成吉思汗作为一个出色的统治者,在他统治之时,是蒙古最为强大之时,他所率领的蒙古铁骑几乎是战无不胜。
而在成吉思汗去世后,他的接班人依旧是延续其荣光,势不可挡。1241年蒙古的远征军勇猛的在布达佩斯渡过多瑙河,全歼欧洲联军十万人,彻底摧毁布达佩斯城,建立了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
由此看见,当时的蒙古军队战斗力如此强大,那为什么就是一个这么剽悍的民族,反而在清朝时期便销声匿迹了呢。
其实不是没打过,而是打不过。一向好战的蒙古人,早就没有了早期蒙古的雄威了,逐渐陨落了。又加上满清实在是太聪明了,为了提防蒙古人造反,早就想出了一系列的对应之策。
清朝统治者大肆杀戮
其实,并不是蒙古人不和清兵打,而是打的太多了,在战争中蒙古军队也是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无奈清兵的实力太强,对蒙古军的实行残忍的屠杀。就像原本的察哈尔部本来有人口近60万人,也是因为在战争中的拼死抵抗,最后仅仅剩下1万人,土默特的情况则是更为糟糕。
清军在这里执行了可怕的焦土政策,他们在战败投降之时仅剩三千余人,内喀尔喀五部情况也不容乐观,数十万的人口都被战争无情的吞没。
促使其实力分散
虽然满人不是游牧民族出身,但他们却十分清楚游牧民族的特性,也就是机动性非常之强。清朝政府也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才针对这一特性对他们实行盟旗制度,目的就是将他们牢牢的固定在某一地方,使他们不能在联合。
所以清朝统治者,将蒙古人活动的区域划分为差不多二百旗,各旗人数多的也就万人而已,人数少的就区区几千人,也就是这么零散的分布,有任何威胁了。
蒙古自身的政策导致人口锐减
当然也不仅仅只是清朝的政策的原因,蒙古自己也存在一定的因素。蒙古在自己统治的区域内,大力修建寺庙,并且还颁布了严格的法律,规定有五个儿子的家庭,就必须要送两个或者三个去寺庙里当和尚,而且还规定和尚是不能娶妻生子的,这样一来人口就大大减少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个曾经强悍无比的、征服了亚欧大陆的游牧民族,在清朝统治时期人口数量不断程下降趋势,人口减少了近九成之多的主要原因。
┺≖清初连年用兵,国库空虚,而以往每次都趁虚而入的蒙古人为什么没有南下入侵清朝?
蒙古没和清朝打仗?那请问噶尔丹难道不是蒙古人吗?事实上蒙古和清朝曾进行过长达一百多年的战争。蒙古是一个彪悍尚武的民族——曾几何时蒙古铁蹄踏遍亚欧大陆,所过之处西辽、花剌子模、西夏、金、斡罗斯、阿拉伯、吐蕃、大理、南宋等国无不臣服。明王朝是在驱逐了蒙古人之后而得到天下的,整个有明一代绝大多数时候都将蒙古作为第一大外患,蒙古瓦剌部甚至在1449年俘获了明英宗朱祁镇并一度包围北京城,1550年蒙古俺答汗再次兵围北京城。然而明朝和蒙古这对斗了两百余年的老对手都没料到崛起于东北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人却后来居上,以致于最终直接把明朝和蒙古这对斗了两百余年的老对手来了个一锅烩,明朝和蒙古两百余年持续交锋到头来却是为女真人做嫁衣。
说起来女真人也是一个骁勇彪悍的民族——历史上女真人的祖先建立的金国与蒙古也曾是世仇,然而金国其实已是一个相当汉化的政权了,蒙古灭金后定居中原的女真人大多汉化,因此被视为汉人的一部分,只有留在东北山海关外的女真部族还较多保持着射猎传统。1387年纳哈出降明后明王朝的版图就覆盖到辽东地区。明永乐九年(1411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0余年中女真族出身的宦官亦失哈奉明王朝之命巡视黑龙江下游,明朝在东北女真族聚居地设有辽东都司和奴儿干都司两大行政管辖机构。明朝治下的女真部族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等几大分支,同明朝和蒙古比起来女真各部的实力实在有限,甚至连李氏朝鲜也不断向北蚕食女真人的土地,西部的蒙古势力最强盛的时期也曾一度向东完全控制了整个女真地区。其实女真人的剽悍善战丝毫不弱于蒙古人,只是由于部落太小无法形成合力而已。然而明朝和蒙古持续两百多年的对立给女真人带来了机会: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利用明朝和蒙古对立无暇顾及自己的时机悄然统一女真诸部。直到这时蒙古察哈尔部的林丹汗还给努尔哈赤去书声称:“四十万蒙古国之主巴图鲁成吉思汗致书水滨三万女真之主”,然而说出这番大话的林丹汗似乎忘了他并没真正统一蒙古各部:这时的蒙古人早已不是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人了,这时的蒙古已分化为喀尔喀、卡尔梅克、布里亚特、鞑靼、图瓦、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准噶尔、科尔沁、敖汉、察哈尔、茂明安、土默特等诸多部族。当努尔哈赤的后金大军对察哈尔部开战后不愿再受察哈尔统治的东蒙古各部纷纷倒向后金。经过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两代的改革已使后金(清)政权由刚开始的原始渔猎部族的联盟形态逐渐过渡成为较为成熟的国家体系,相比蒙古人单纯的游牧文明而言:这种兼具游牧渔猎民族的骁勇彪悍和强大高效的统一协调调度能力的政权其实更加强大。事实上后期的后金(清)政权已不单纯只是由建州女真后裔组成的了,不仅成功统一了女真诸部,还组建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也就是说清军之中其实大量充斥着蒙古人和汉人。相比之下蒙古各部本就不统一,以致于在明军、清军中都活跃着相当数量的蒙古人,还要防备南方的明王朝,在组织协调能力上又不及清军,清军甚至还掌握了更为先进的火器技术,可以说蒙古人再怎么骁勇善战也抵挡不了这样的对手。
事实上在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创后金政权之初所面临的地缘格局是相当不利的:挡在后金崛起道路正面的是明王朝,而蒙古察哈尔部的林丹汗和亲明的李氏朝鲜王朝犹如两把尖刀威胁着后金的侧翼。按说后金无论往哪个方向发展都可能遭遇另外两方势力从后方侧翼的袭击。如果将当时明朝、蒙古、后金三方博弈视为一出“新三国演义”,那么明朝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蒙古地域广大、骑兵彪悍;后金无论从哪方面看似乎都是最弱的。然而就是看似最弱的后金却在明朝与蒙古的夹缝之间悄然壮大兴起,当时的后金利用蒙古内部的分裂格局与科尔沁等部会盟、联姻。1593年蒙古科尔沁部参加了讨伐建州的九部之役,后参加的科尔沁部明安和喀尔喀部劳萨与努尔哈赤“遣使通好,自是蒙古诸贝勒通使不绝”。1619年明朝大军在萨尔浒之战中惨败于后金的现实使明朝和蒙古这对宿敌看到了新兴的后金的力量,于是作为当时的漠南蒙古诸部名义上的宗主的察哈尔部林丹汗随即邀约了喀尔喀五部配合明朝协防铁岭,然而由蒙古和明朝组成的联军在女真人的打击下土崩瓦解,就连蒙古军队的主将齐赛诺延都成为了女真人的俘虏。天命九年(1624年)科尔沁部成为蒙古诸部中率先臣属于后金者。次年林丹汗发兵讨伐科尔沁部,努尔哈赤命莽古尔泰、皇太极等前往救援,林丹汗被迫退兵。天命十一年(1626年)后金征巴林部、扎鲁特部,掠其人口、牲畜而归。这一时期后金对蒙古诸部采取政治安抚与军事打击相结合的策略:与归附自己的蒙古部落进行会盟、联姻,而集中主要精力打击身为漠南蒙古各部盟主的察哈尔部。后来的孝庄太后和她的姑姑哲哲皇后以及姐姐宸妃海兰珠都是在这时嫁入后金宫廷的。天聪九年(明崇祯八年,1635年)四月皇太极讨伐察哈尔部的林丹汗,彻底统一漠南蒙古诸部并获得元朝的传国玉玺。次年皇太极正式改女真族名为满洲,改后金国号为清,他自己则由大汗改为皇帝,此举标志着皇太极正式以汉法构建自己的国家,应该说此时他已有入主中原取代明朝的意图。
正当皇太极统治下的清王朝跃跃欲试准备入关灭明之际漠西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崛起了一位雄主——巴图尔珲台:他制订了《蒙古卫拉特法典》;授命喇嘛咱雅班第达将过去的蒙文改造而制定成“托沁”文字,作为准噶尔的统一文字;与喀尔喀札萨克图汗共同召开卫拉特、喀尔喀各部领主会议,由此形成了更广泛的联盟;在两次击退越境俄军后开放了和俄罗斯的贸易;向西击败哈萨克汗国。1653年巴图尔珲台吉在去世前夕以第五子僧格为继承人。其实僧格并不是一个强有力的统治者——据俄国档案记载:1668年4月6日僧格的六弟噶尔丹接见了正在准噶尔访问的俄国使者,甚至向俄国使者表达了和身为准噶尔首领的僧格和不同的意见。事实上不仅噶尔丹保持着相当的权力,其他兄弟也都或多或少对僧格不服气,他们甚至公然起兵反叛僧格。十七世纪六十年代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的僧格才勉强平定了叛乱,但在1671年他就被自己的两个哥哥——车臣和卓特巴巴图尔暗杀,这时僧格的三个儿子都还年幼,根本斗不过僧格那群如狼似虎又年富力强的兄弟们。噶尔丹趁机在征得老师五世达赖喇嘛的同意后在卫拉特盟主和硕特部首领鄂齐尔图车臣汗的援助下擒杀车臣,将卓特巴巴图尔赶往青海。噶尔丹随即还俗就任准噶尔部首领,西藏的五世达赖喇嘛不仅同意了他的还俗之请,还特意赐加"博硕克图"之号,使其在普遍信奉藏传佛教的蒙藏诸部中具有相当的号召力。1676年噶尔丹俘获其叔父楚琥尔乌巴什,至此在准噶尔部内部再无人能与噶尔丹争锋。次年正月二十日噶尔丹击败身为卫拉特盟主的和硕特部,昔日松散的卫拉特联盟被噶尔丹变成了事实上的准噶尔汗国。康熙十八年(1679年)七月噶尔丹领兵3万迫使吐鲁番、哈密臣服,准噶尔势力已伸展至甘州(今甘肃张掖)一带。此时由成吉思汗后裔建立的蒙古察合台汗国在新疆的统治已日渐衰败,维吾尔族的和卓势力日益强大并分为白山派和黑山派,黑山派在察合台后王伊思玛业勒支持下把白山派首领和卓伊达雅图勒拉驱逐出喀什噶尔。和卓伊达雅图勒拉被迫在中亚一带浪迹近10年,此后他从克什米尔辗转进入西藏找到五世达赖喇嘛,在五世达赖喇嘛的引荐下他前去投奔噶尔丹。康熙十九年(1680年)噶尔丹派出12万准噶尔骑兵经阿克苏、乌什等地向喀什噶尔、叶尔羌进军,准噶尔铁骑在当地白山派教徒的响应下横扫南疆,将察合台后王伊思玛业勒及其家属囚禁于伊犁,扶植和卓伊达雅图勒拉为王,称阿帕克和卓(意为世界之王)。此后准噶尔贵族统治南疆达80余年之久。1682年至1683年噶尔丹率兵进攻哈萨克的头克汗,次年噶尔丹攻占塔什干、撒马尔罕、布哈拉、乌尔根齐等城市,迫使哈萨克汗国臣服。1683年他又迫使乌兹别克汗国称臣进贡,噶尔丹由此称雄西域。这一时期噶尔丹还频频展开对沙俄的外交活动,试图借助沙俄的力量同清王朝分庭抗礼。
正当皇太极统治下的清王朝跃跃欲试准备入关灭明之际漠西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崛起了一位雄主——巴图尔珲台:他制订了《蒙古卫拉特法典》;授命喇嘛咱雅班第达将过去的蒙文改造而制定成“托沁”文字,作为准噶尔的统一文字;与喀尔喀札萨克图汗共同召开卫拉特、喀尔喀各部领主会议,由此形成了更广泛的联盟;在两次击退越境俄军后开放了和俄罗斯的贸易;向西击败哈萨克汗国。1653年巴图尔珲台吉在去世前夕以第五子僧格为继承人。其实僧格并不是一个强有力的统治者——据俄国档案记载:1668年4月6日僧格的六弟噶尔丹接见了正在准噶尔访问的俄国使者,甚至向俄国使者表达了和身为准噶尔首领的僧格和不同的意见。事实上不仅噶尔丹保持着相当的权力,其他兄弟也都或多或少对僧格不服气,他们甚至公然起兵反叛僧格。十七世纪六十年代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的僧格才勉强平定了叛乱,但在1671年他就被自己的两个哥哥——车臣和卓特巴巴图尔暗杀,这时僧格的三个儿子都还年幼,根本斗不过僧格那群如狼似虎又年富力强的兄弟们。噶尔丹趁机在征得老师五世达赖喇嘛的同意后在卫拉特盟主和硕特部首领鄂齐尔图车臣汗的援助下擒杀车臣,将卓特巴巴图尔赶往青海。噶尔丹随即还俗就任准噶尔部首领,西藏的五世达赖喇嘛不仅同意了他的还俗之请,还特意赐加"博硕克图"之号,使其在普遍信奉藏传佛教的蒙藏诸部中具有相当的号召力。1676年噶尔丹俘获其叔父楚琥尔乌巴什,至此在准噶尔部内部再无人能与噶尔丹争锋。次年正月二十日噶尔丹击败身为卫拉特盟主的和硕特部,昔日松散的卫拉特联盟被噶尔丹变成了事实上的准噶尔汗国。康熙十八年(1679年)七月噶尔丹领兵3万迫使吐鲁番、哈密臣服,准噶尔势力已伸展至甘州(今甘肃张掖)一带。此时由成吉思汗后裔建立的蒙古察合台汗国在新疆的统治已日渐衰败,维吾尔族的和卓势力日益强大并分为白山派和黑山派,黑山派在察合台后王伊思玛业勒支持下把白山派首领和卓伊达雅图勒拉驱逐出喀什噶尔。和卓伊达雅图勒拉被迫在中亚一带浪迹近10年,此后他从克什米尔辗转进入西藏找到五世达赖喇嘛,在五世达赖喇嘛的引荐下他前去投奔噶尔丹。康熙十九年(1680年)噶尔丹派出12万准噶尔骑兵经阿克苏、乌什等地向喀什噶尔、叶尔羌进军,准噶尔铁骑在当地白山派教徒的响应下横扫南疆,将察合台后王伊思玛业勒及其家属囚禁于伊犁,扶植和卓伊达雅图勒拉为王,称阿帕克和卓(意为世界之王)。此后准噶尔贵族统治南疆达80余年之久。1682年至1683年噶尔丹率兵进攻哈萨克的头克汗,次年噶尔丹攻占塔什干、撒马尔罕、布哈拉、乌尔根齐等城市,迫使哈萨克汗国臣服。1683年他又迫使乌兹别克汗国称臣进贡,噶尔丹由此称雄西域。这一时期噶尔丹还频频展开对沙俄的外交活动,试图借助沙俄的力量同清王朝分庭抗礼。
这时的噶尔丹处于全盛时期:哈萨克、喀尔喀皆为其手下败将,一时间其势力遍及中亚、蒙古草原、新疆、青藏高原等地,所控制的土地面积多达700万平方公里。放眼当时的世界也就西班牙帝国、葡萄牙帝国、奥斯曼帝国、沙皇俄国和大清帝国可以在国土面积上与准噶尔汗国一较高下,至于大英帝国得等到下个世纪才进入其辉煌时代。具体而言:这时的大清帝国在疆域面积上相比准噶尔汗国可能并无多少优势可言——也就是汉地十八省和东北关外的龙兴之地,今天的青藏高原、新疆等地当时都还不在大清帝国的统治之下。不过国土相当不代表国力相当,事实上准噶尔汗国的实力比清帝国有着相当的差距:1685年清朝治下的总人口就已超过了一个亿,而当时全世界的总人口也不到6个亿。相比之下准噶尔汗国控制下的土地多为草原和荒漠,其游牧经济相比已接受中原汉地农耕经济的清王朝具有先天的脆弱性,在战争潜力上就输了一截。《雍正王朝》中邬思道就曾说过:”西北战事看起来打的是兵马,实际上打的是钱粮是后援“。这句话其实深刻揭露了双方在后勤补给能力上的巨大差异。双方的差异还不只表现在经济层面,政治层面的差异也是显著的:这时清王朝已然接受中原王朝的中央集权政体,在经历了擒鳌拜、平三藩、平台湾等一系列事件后皇权已然高度集中;然而此时的准噶尔汗国并不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实体,尽管噶尔丹在经过东征西战之后逐渐将卫拉特各部盟统一在准噶尔的号令之下,可各部盟贵族仍拥有相当的权力,因此当他们面对清朝很难形成合力,噶尔丹真正所能依靠的还是只有自己准噶尔部的嫡系部队。这时的北亚已形成了大清帝国、准噶尔汗国和沙皇俄国三足鼎立互动的局面,然而事实上当清王朝和沙俄分别从东西方崛起后准噶尔汗国已注定将扮演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游牧帝国,因为新的时代即将到来。这时的准噶尔汗国和沙皇俄国实际上处于既勾结又防备的状态:一方面噶尔丹的军事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沙俄的支持,然而另一方面由于沙俄的存在也使噶尔丹无法放心大胆将所有力量投入到与清朝的战争在,否则一旦失利之后沙俄就有可能转而与清朝合作夹击瓜分准噶尔。
1690年清军在乌兰布通和噶尔丹的军队对峙——准噶尔军队“以万驼缚足卧地”组成“驼城”,“士卒于垛隙发射矢铳”;而清军则“以火器为前列,遥攻中垒,声震天地”。噶尔丹被迫主动转移撤离,八月初四清军将领福全在追击过程中误中噶尔丹缓兵之计,噶尔丹率千余兵力逃出后以科布多(今蒙古吉尔格朗图)为基地恢复生机。1696年二月康熙再次御驾亲征,到了这年五月清军将领费扬古在昭莫多(今蒙古乌兰巴托以南的宗莫德)大败噶尔丹,歼灭其主力,噶尔丹仅率数十骑逃遁。正当噶尔丹被清军一再重创之时他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起兵反叛,控制了北到额尔齐斯河上游、东到乌布苏湖的整个地区,从背后形成了对噶尔丹根据地科布多的包围。此时的噶尔丹已陷于两大强敌的夹击之中,在此形势之下他试图集中兵力先打败清军,再回师收拾策妄阿拉布坦,于是在1695年噶尔丹再度进兵喀尔喀。这时喀尔喀各部已归附清朝,于是康熙再次御驾亲征,这时的噶尔丹已只有3万人马,最终不敌康熙的20万大军,连噶尔丹的大妃阿奴也在此战中战死。策妄阿拉布坦趁机夺取了噶尔丹控制下的哈密,彻底切断了他的归路。在经历一年的逃亡生涯后噶尔丹于1697年3月13日在阿尔泰的阿察阿穆塔台服毒自杀。次年9月策妄阿拉布坦遣使清朝,将噶尔丹的尸体献给清朝以示臣服。这充分证明了双方在政治层面的差异——与其说噶尔丹是被清朝康熙皇帝打败的,不如说是被来自准噶尔内部的反对势力打败的,这也验证”堡垒往往是从内部攻破“的说法。事实上噶尔丹的败亡并不意味着准噶尔汗国的失败——策妄阿拉布坦只是暂时臣服于清朝,这更多的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事实上策妄阿拉布坦仍延续着噶尔丹时代的对外扩张政策:1699年策妄阿拉布坦派遣自己的弟弟弟策凌敦多布西征,迫使哈萨克向准噶尔臣服。在康熙五十四年、五十八年他两次击败入侵的沙俄军队。随着实力的提升策妄阿拉布坦不愿再臣服于清朝: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他派兵袭击哈密北境五寨,两年后他又派遣台吉大策凌敦多布率6000军从伊犁河谷出发,经过和田,攻占拉萨,杀拉藏汗,在卫藏建立统治。1718年清军由川入藏,被准噶尔击败。1720年清军再次出兵入藏,这次清军成功驱逐了准噶尔军队,至此清王朝在西藏建立起自己的统治。随后清军向位于准噶尔本土的乌鲁木齐乘胜进击,但旋即因康熙皇帝驾崩而撤回。1723年策妄阿拉布坦支持和硕特部右翼首领罗卜藏丹津在青海发动叛乱,清军在年羹尧、岳钟琪率领下平定了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但在乘胜攻打准噶尔本土是损兵折将。1725年雍正皇帝同策妄阿拉布坦议和——双方划分了边界并商定互相贸易。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去世,其子噶尔丹策零继位。雍正趁机发军进攻准噶尔,结果大败,清军退出科布多。1735年雍正和准噶尔帝国签订和约:规定两国以漠北杭爱山为界——以东属清,以西属准噶尔。策妄阿拉布坦与其儿子噶尔丹策零统治时期(1698年~1745年)是准噶尔汗国的鼎盛阶段——管辖包括今新疆、青海、蒙古高原西部、西伯利亚南部以及中亚地区的哈萨克以及乌兹别克等广大地区,人口达到五百余万,拥有三十万大军,数次击败清朝军队,使哈萨克及乌兹别克等中亚王国成为向其领土的组成部分。
1745年噶尔丹策零死后准噶尔汗国爆发内战,此后国势急转直下,一时间原本已臣服于准噶尔的哈萨克举兵反抗,东部的清军虎视眈眈,而沙俄也在这一时期加紧向准噶尔的土地渗透,国力衰颓的准噶尔不得不在各方势力之间夹缝求生。乾隆十九年(1754年)准噶尔汗国发生内乱,乾隆打算趁机对其用兵。也许是因为雍正年间的惨败给清王朝留下了太过深刻的历史教训,以致于当乾隆就征讨准噶尔汗国之事征询群臣意见时满朝文武多持否定态度。就在清廷上下议论纷纷之际时任户部尚书兼军机处大臣的富察·傅恒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并自请办理此役,早就下定决心开打的乾隆立刻开始准备同准噶尔汗国的战争。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军攻克伊犁并成功俘获准噶尔大汗绰罗斯·达瓦齐,至此同清朝康、雍、乾三代持续对立的准噶尔汗国终于被平定。此后策妄阿拉布坦的外孙阿睦尔撒纳一度举兵叛乱,但于1757年被清军平定,至此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人的持续打击才最终解决准噶尔问题,而随着准噶尔部的被消灭标志着清朝已基本实现对蒙古诸部的控制——除了此时已被沙俄征服的蒙古部落。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东归的土尔扈特部成为了最后一支臣服于清王朝的蒙古部落,至此昔日盛极一时的蒙古帝国最终被清朝和沙俄瓜分。然而仅仅只靠暴力镇压是不能使蒙古各部对清王朝产生心理认同的,事实上清朝对蒙古诸部的统治并非一味依赖暴力手段——整个有清一代统治阶层一直鼓吹所谓“满蒙一家”的理念。需要指出的是清朝所谓的“满蒙一家”并非单纯对蒙古诸部执行亲善政策,而是对归附于己的蒙古各部执行亲善政策,而对诸如准噶尔部这种不愿与清王朝成为一家的部族就是冷酷无情的打击了。简单理解就是清朝统治者向蒙古诸部喊话声称“满蒙一家”,结果准噶尔来了一句“谁跟你一家?”于是清朝统治者立刻回复道:“你要不愿意跟我一家,我就把你打成一家”。整个有清一代始终坚持对蒙古诸部实行顺者安抚、逆者讨伐的既定政策。那么清王朝究竟对蒙古诸部实行了哪些安抚措施呢?
从努尔哈赤起后金(清)政权就将利用蒙古诸部彼此之间的矛盾使其相互牵制作为一项既定政策:九部之役后努尔哈赤并未报复与自己作战的科尔沁等部,而是积极致力于将其从漠南蒙古盟主——察哈尔部林丹汗那边争取过来。科尔沁由此成为蒙古诸部中率先臣服于后金(清)政权的,皇太极的9位后妃之中有6位是蒙古后妃,其中孝端文皇后哲哲、宸妃海兰珠、孝庄文皇后大玉儿三人就来自最早与后金(清)政权建立联系的科尔沁部。此后清朝历代统治者延续了自努尔哈赤、皇太极时代起的与蒙古结好、联姻的既定国策——在近三个世纪的时间里清皇室与蒙古贵族之间始终保持着世代通婚联姻的关系,同时清朝的格格们也不乏下嫁蒙古王公者,整个有清一代满蒙联姻合计达586次,真正实现了“北不断亲”的既定国策。当然清朝控制蒙古的方式也并非只有联姻这一条措施——毕竟在现实的政治利益面前姻亲关系未必就靠得住,汉朝与匈奴的和亲、唐朝与吐蕃的和亲均未能成功起到使匈奴、吐蕃羁縻臣服的目的。事实上清朝对蒙古的控制是一套由联姻、贸易、移民等方式构成的组合拳,那么这套组合拳究竟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
成吉思汗开创的蒙古帝国是一个部众联盟国家——蒙古人并没像汉人一样建构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央集权政体,因此在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帝国迅速陷入分裂局面:元朝皇帝名义上是蒙古大汗,但实际上对其他四大汗国并无管辖之权。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等人率军北伐并成功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逃回漠北草原。1388年三月明将蓝玉率师十五万北进,四月蓝玉在捕鱼儿海(今贝尔湖)之战中俘获蒙古嫔妃公主一百二十三人、官员三千余、人口七万七千多、马驼牛羊十五万多头以及大量印章、图书、兵器、车辆。蒙古人自从返回草原后就始终存在一个问题:脆弱的游牧经济根本不足以支撑忽必烈仿照中原汉制建立的大一统帝国模式,因此蒙古贵族们对成吉思汗直系后裔黄金家族的离心倾向开始日渐增长。捕鱼儿海之战的失败使黄金家族在蒙古贵族们面前彻底颜面尽失,很快蒙古各部逐渐宣布脱离黄金家族的大元政权而独立,蒙古草原重新回到了成吉思汗统一之前的诸部割据状态。名义上作为成吉思汗嫡系后裔的察哈尔部仍是漠南蒙古诸部的盟主,可实际上各部之间只是一种松散的联盟体系而非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国家”一词在蒙古语中念作“兀鲁斯”——这是专指具有蒙古特色的部众联盟国家:有实力的汗可以统合各个部众国家,而当强势人物去世后各部可以自行选择脱离或加入新的联盟体系。这实际上是游牧民族的一贯现象:由于游牧经济的天然脆弱性以及生活的流动性,其实并不太需要一套庞大复杂的国家行政机器,所以在游牧经济条件下很难产生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满人其实并不是像蒙古一样的游牧民族,而是以渔猎为主兼有游牧和农业经济成分的民族,但渔猎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其实并不能截然分隔——且不说满人的生活中同样有相当的游牧经济成分,即使单纯就渔猎经济而言其实也是一种极为脆弱的经济模式。满语中的“固伦”其实是指的和蒙古语中的“兀鲁斯”一样的部众联盟国家。这种部众联盟国家的典型特征就是:各部首领是以本部族利益最大化为核心原则的,联盟的向心力是相对偏弱的,所以当科尔沁等蒙古部落脱离林丹汗而投向满洲时很自然地认为:这是自己的兀鲁斯与满洲兀鲁斯的联合。所有不服从林丹汗的蒙古部落都将新兴的满洲政权视为抗衡察哈尔部的盟友。1636年皇太极从察哈尔部得到传国玉玺不仅令其生出入关灭明的念头,同时也对蒙古诸部拥有了强大的号召力——作为满洲之主的皇太极被蒙古各部推举为蒙古大汗,被视为是成吉思汗的继承者,此后整个有清一代的所有帝王都无一例外拥有蒙古汗号。
清朝将蒙古诸部分为内属蒙古与外藩蒙古,分别实行盟旗制与札萨克制,根据部落、地域分而治之——分设札萨克旗、都统旗、总管旗、喇嘛旗进行统治。内属蒙古包括八旗察哈尔、科布多、唐努乌梁海等地,各旗由朝廷任命官员治理,与内地的州、县无异。外藩蒙古各旗则由当地的世袭札萨克管理,有一定自治权,又分为内札萨克蒙古和喀尔喀四部、青海蒙古和伊犁准部等。在外藩蒙古以若干旗合为一盟,设正、副盟长,掌管会盟事宜,并对各旗札萨克进行监管。在中央则由理藩院统管蒙古事务。清朝就这样按自己的八旗模式对蒙古诸部进行改造,整个有清一代被纳入八旗系统的蒙古人相比中原汉人享有诸多政治经济特权:可以不必经过科举就能当官、享有丰厚的国家俸禄待遇,这就使蒙古诸部与清朝统治阶层形成了利益共同体。而蒙古各部之间的矛盾也使其需要清朝居中调解。除了以通婚强化血缘联系、在政治经济上构建利益共同体之外清朝还从宗教上对蒙古人加以控制:从元代起蒙古上层就开始尊奉藏传佛教,事实上“达赖”和“班禅”的称号并非源自藏区而是来自蒙古:1578年蒙古土默特部的俺答汗将“达赖喇嘛”的称号赐予索南嘉措;1645年和硕特部的固始汗将“班禅”名号赐予罗桑却吉坚赞。藏传佛教的几大派系分别与不同的蒙古部落建立同盟,形成了蒙藏之间相互介入对方内部政治斗争的格局。清朝通过在藏传佛教中独尊格鲁派(黄教)实现对蒙藏诸部的精神统治:清朝统治者在满人的堂子举行萨满仪式,在喇嘛教礼佛,在孔庙强调教化,在中原他是天子,在满洲他是部族首领和家长,在蒙古他是大汗,在藏地他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总之清朝建立了一套复杂的对境内各民族因俗而治的多元政体
✗☺清初连年用兵,国库空虚,而以往每次都趁虚而入的蒙古人为什么没有南下入侵清朝?
你好,我是千年历史千面游,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你的这个问题,我想用以下几点来回答:
第一:蒙古高原的共主黄金家族嫡系已经断绝
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黄金家族,虽然在明朝时实力已经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名义上也还算一直以来作为蒙古高原的共主。特别是到了明朝中期,达延汗曾经统一漠南蒙古,让黄金家族有了一段时间的中兴。
小王子达延汗
到了明末时期的林丹汗,他在面对后金时也曾经试图中兴,但是此时后金对蒙古的分化瓦解已经开始,很多大的部落,比如科尔沁和内喀尔喀部,都和努尔哈赤进行了联姻。当然还有著名的博尔济吉特氏。这无疑造成了蒙古势力的不团结。
而且,林丹汗还在宗教上出了一个昏招,在萨迦派僧侣沙尔呼图克图的劝说下突然改宗信仰萨迦派(历史上也有说改宗红教,但是个人认为不太可能,红教宁玛派的势力太小了),得罪了原来的黄教格鲁派,造成了境内的离心离德。宗教昏招之外,林丹汗还采取“联明抗金”的策略,在努尔哈赤发出共攻明朝的邀请后不予理睬,造成满蒙不和。最终皇太极数次出兵攻击林丹汗,让他疲于应付,最终感染了天花死于非命。
草原枭雄林丹汗
林丹汗死后,他的儿子额哲又在1635年遭到了皇太极的打击,最终投降。皇太极又收了林丹汗的妻妾,将额哲封为亲王。此后黄金家族再也没有恢复当年的荣耀,直到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林丹汗的孙子布尔尼举兵反清,结果失败,在草原的林丹汗直系黄金家族血统彻底断绝。
鸟无头不飞,此后的蒙古高原,已经完全变成了清朝的领地,受到了严密的监视,再也没有崛起的希望了。
第二:清朝为了安抚蒙古选择信仰藏传佛教
林丹汗的错误就是清朝皇帝们的教训。为了充分维护蒙古宗教势力中最强大的格鲁派势力,清朝皇帝从康熙帝开始,改信藏传黄教(第一帝顺治的信仰是禅宗)。在康熙对雍正皇帝的训导中,就曾经明确说过,一定要尊重黄教的国教地位,通过这种方法来收服蒙古人心。在北京城,北海白塔、白塔寺、雍和宫以及承德外八庙,都是清朝皇帝对格鲁派尊重的象征。
承德外八庙
同时,宗教问题还被清朝皇帝玩儿出了花活。
康熙年间,在皇帝的鼓励下,蒙古各地都开始大规模兴建寺庙,甚至以随喜之名颁布法令,规定蒙古每三个男子中就必须有一个人出家当喇嘛。这一招其实很绝,既让蒙古人看到了皇帝对自己信仰的尊重,又被暗暗的削减了人口(格鲁派不准僧人结婚,大量的男人不结婚当然就会造成人口的减少),同时还用宗教消耗了蒙古勇士的血性,一举数得,相当高明。
藏传寺庙白塔
清朝时,宗教领袖的地位在蒙古被大幅度提高,对传统的蒙古王公构成压力。这一时期,清朝册封了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章嘉呼图克图两个蒙古地区的活佛,并让他们的地位在蒙古王公之上。如此一来,蒙古王公对部落的掌控就变得越来越弱,自然难以在对清朝形成什么威胁。
第三:和亲的方式和汉唐和亲有着本质区别
终于说到和亲了。满蒙的联姻,和汉唐的联姻有着本质的不同,汉唐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改变对方血统来达到让草原枭雄尊崇自己的目的,但是双方的交流还是非常有限的,而且还是单方面的,汉人自己迎娶外族公主的事情比较少。
文成公主进藏
但是清朝和蒙古的联姻则要深得多,他们的联姻是互相的。比如刚刚说过的额哲,娶的就是皇太极的妹妹固伦温庄长公主马喀塔。林丹汗的大附近囔囔也同时嫁给了皇太极。
除了相互联姻之外,蒙古的公主们地位还非常高,很多都是皇后或者贵妃。比如皇太极的孝端文皇后和孝庄文皇后,都是博尔济吉特氏;顺治的孝惠章皇后,也是博尔济吉特氏;道光皇帝的孝静成皇后也是博尔济吉特氏;这些蒙古后妃,给蒙古各部都带去了荣耀,也让蒙古和满清深度融合,达到了不分彼此的地步。满清出事也就是蒙古出事,他们又怎么会在亲人的背后捅刀子呢。
皇太极的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第四:清朝落后挨打的时候,蒙古只比清朝更落后
清朝后期,确实经济情况和军事情况都不好,但是同一时期的蒙古,只会比清朝更弱。首先是通过宗教领袖和蒙古王公的矛盾,蒙古早就已经没有了统一而稳固的统治基础,蒙古人的战斗力也早已不复当年。这从曾格林沁被捻军弄死已经能看出来了。
悲壮的八里桥之战,确实打得有血性,但也仅仅限于有血性
同时蒙古缺少出海口,和外洋的交流更加的贫乏,获得先进科技及生产力的渠道更少,以至于他们的战术仍然停留在几百年前。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在八里桥用死亡5人的代价,消灭了僧格林沁的3.5万蒙古骑兵,这个战损比在清朝的整个对外战争史中都可以说是罕见的低了,可见蒙古的战术仍然老旧。可见在现代化的武器面前,蒙古人除了勇敢之外,一无是处,不再具有强悍的战斗力了。他们对比腐败的清政府来讲,也已经没有什么优势可言了。如果此时他们想要进攻清政府,面对的也将是大量装备火器的清朝军队,以他们的战术来讲,根本打不过的。
综上所述,蒙古已经在各个方面都被清政府收服了,同时实力也已经不行了,不管从软件上说还是从硬件上说,他们已经没有能力在清朝困难时候推翻其统治了。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负债全部逾期了,如何调整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