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名医为什么宁愿待在民间,也不愿意到宫里当太医?
Ⓘ◤古代的名医为什么宁愿待在民间,也不愿意到宫里当太医?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古代的太医不容易当,搞得不好甚至会有杀身大祸。
当年同治是少年皇帝,年轻欲望足,同皇后阿鲁特氏非常合得来,小夫妻整天腻在一起,房事频繁。
但慈禧太后很厌恶阿鲁特氏,因为她是慈安太后而不是自己选的。当年慈安太后比慈禧太后地位要高,慈禧只能委曲求全,让慈安太后为自己的儿子选择正宫皇后。
慈禧太后自己很喜欢酷似自己的淑慎皇贵妃富察氏,多次让儿子同她亲近甚至同房,最好尽快生出一男半女。
但同治很年轻,对女人当然是喜欢就好,很厌恶精明自私的富察氏,对他非常疏远。
为此慈禧非常恼怒,多次对儿子破口大骂。
同治从小就最怕母亲,被骂后不敢同皇后接近,但也不愿意同其他妃子随便接近。
同治皇帝同父亲一样好色,但年纪轻轻就无法宠爱皇宫的女人,于是就在皇宫里面搞基。
搞基还不过瘾,同治干脆去宫外寻花问柳。
因为他是皇上,怕被别人认出不敢去大妓院,就去就低档的窑子。窑子的妓女多有性病,同治也很快染上了梅毒。
梅毒在当时是不治之症,几年后发展到第三期,导致全身溃烂,双目几乎失明,最后惨死。
说了这么多,萨沙想说什么?
当时同治因梅毒的问题,身上起了很多水泡,并发了严重的皮肤病。
几名太医诊断后,都认为是梅毒,却不敢随便说出来。因为皇帝感染性病,这是宫廷丑闻,他们只是旁敲侧击的告诉慈禧太后这件事。
慈禧太后知道同治的病无法治愈后,下令按照水痘去治疗。
太医们明知道这不是水痘,也只能服从。由于水痘的治疗方法同梅毒完全不同,结果吃了一段时间的药物反而加重了病情。
一个太医比较有医德,认为这样反而会缩短皇上寿命,冒险当面顶撞慈禧太后,说这不是水痘,不能这样治疗。
慈禧太后听到以后勃然大怒,随后抓起什么东西砸向太医,然后破口大骂。
太医当时已经七老八十,吓得立即跪下拼命磕头谢罪。
好在慈禧也明白太医说的没错,只是将他革除官职,没有追加处罚。
看看,太医就这么一句话,差点送了性命。
其实宫廷的太医就是如此,都是有过无功。如果治好了病,这是应该的,是太医的份内事情,最多略有奖励。一旦没有治好皇上、太后、皇后的病,太医就很有可能被处罚,最轻的也是免除官职赶出去。
一旦被太医院赶出去,这个太医名声就完了,以后在民间看病也会受到影响。
另外,长期在皇宫服役,也是比较辛苦的。紫禁城中,到了夜晚只有三种人有小弟弟在,其他都是妇女和不男不女的太监。第一就是皇上,第二是在外围巡逻的大内侍卫,第三就是值班的太医。
因为古代经常有急症,一旦发病就非常厉害,必须留太医24小时在皇宫内职班。
而太医通常年龄偏大,通宵值班可不是好受的,更别说还有心理压力了。
有意思的是,即便是白发苍苍的太医去后宫看病,也是有心理压力的。因为后宫的女人都是皇上的,他多看一眼怕都会引起皇上不满(我的女人你也敢盯着看)。
很多时候太医甚至不敢抬头看看女病人的气色,只敢低着头诊脉。
尤其是太医也不是什么病都看的。清代太医通常是十几二十人,他们也分为很多科:大方脉科、小方脉科、妇人科、疮疡科、针灸科、眼科、口齿科、接骨科、伤寒科、咽喉科、痘科。
其他的科室还好办,妇人科的太医往往都是老头子,即便如此也不太方便。
因为皇宫内的女人勾心斗角,胡吃海塞又不运动,妇科病非常多,常见的乳腺肿瘤还需要进行妇科检查。太医恐怕都是抖着双腿去检查的。
另外,太医的待遇其实不高。
清代太医院是归礼部领导,设长官1名,称为院使,副长官2名,称左右院判。担架院使也不过是五品官,御医都是七品官、准用六品冠带。
五六品级别算不了什么,在京城那是不值得一提的,待遇也有限,收入不高。
相比起来,古代最缺的就是名医。
不要说大地方,就是清末的鲁迅家,为了给因抽大烟导致慢性疾病的父亲看病,周家也不知道花了多少钱。
鲁迅回忆:我曾经和这名医周旋过两整年,因为他隔日一回,来诊我的父亲的病。那时虽然已经很有名,但还不至于阔得这样不耐烦;可是诊金却已经是一元四角。现在的都市上,诊金一次十元并不算奇,可是那时是一元四角已是巨款,很不容易张罗的了。
也就是说,鲁迅父亲两天就要看一次病,需要花费1块半大洋。一个月下来光是请医生看一看,就要花费22块大洋。那个年代,技术工人一个月不过七八块大洋。
这个医生一个月只要看这样的10个病人,就可以收入200多块大洋。很多医生一天就看几十个病人,大家可以算算是什么概念!
况且,名义在民间是颇受礼遇的,何苦在皇宫里面提心吊胆,拿一点钱。
❀▒古代的名医为什么宁愿待在民间,也不愿意到宫里当太医?
估计在很多的古装剧中都见过一种场景,宫里的后妃之类生病,皇帝就说,如果治不好,就要太医们一起陪葬!然后那些太医吓得浑身发抖,虽然心里没底但也只能答应。
成为太医,听起来好像还能能耐,但是对于古代有操守有追求的医生来说,去宫里做太医并不算是什么好事情,不仅危险,而且也断送梦想,很多名医对此并没有兴趣。
所谓太医,也就是古代在宫廷当中担任职务的医生,也被称作御医,不同朝代名字不同。
早在秦朝时期就设立了太医令、太医丞,专门执掌宫廷之内的治疗。
先秦时期,宫廷御医、太医的主要来源就是巫医,还有民间具有一定威望的名医,不过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以巫医、医官为主,因为很少有名医会进攻。
到了南北朝时代,采取征辟制度,从民间的医药世家之中选择人才定期输送。
隋唐时代正式出现了专门的机构,培养医疗人才,当时御医的主要来源是官办医学机构的学生还有少数民间的征辟,此后的朝代也基本都是如此。
换言之,其实古代从隋唐开始,宫廷御医的主要来源,已不再是民间选择,而是国家专门进行培养,然后再择优录用。
只不过,因为好的医疗人才十分难得,所以还是要从民间选择一定的大夫入宫。
御医、太医都是伺候皇家成员的,当然需要非常好的技术,而且更要家世清白,各方面的条件都不能够太差,筛选非常严格。
不过在古时候,很多的名医并不愿意进入宫廷当中去做什么太医。
最出名的就是张仲景、孙思邈还有李时珍,他们都曾拒绝过朝廷的征用,而古代绝大多数的名医也都是如此,对于他们来说,去宫里做太医,既危险又没有前途可言。
第一,伴君如伴虎,实在很危险
现在因为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经常出现医疗方面的纠纷,而在古代当然也是有的。
对于一个大夫来说,在民间做个郎中,就算治不好人,只要不是出现事故,那也没什么,但是要在宫里,那可就不好办了。
宫闱倾轧波谲云诡,处处都是危险,稍有不慎都可能断送性命。
皇帝可不管那么多的事情,即便是无理取闹也不能多说什么,明明是治不好的病痛,皇帝恼怒之下都会怪罪太医,那真是没处说道理。
在宫里当太医实在是太危险了,就好像当年帮助曹操治病的华佗一般,一个不注意就断送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实在是不值当,还是在宫外安稳做个大夫比较好。
第二,太医职位低,没啥前途
虽然宫廷太医看起来还挺风光,可实际上,古代的太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级。
在古代,虽然医生比较受尊敬,但是他们的地位并不算多高,在宫廷之中的太医,其品阶也远远比不上其他的外臣。
明清时期,就算做到了顶,成为了太医院院判,也只不过是个六品而已。
通常来说,要从一般的太医做到院判,最少也都需要二十多年的工夫,非常煎熬。
不仅太医的品阶很低俸禄有限,而且不同于其他外臣,太医只能做太医,也不可能去做其他的事情,做到头也没什么结果,几乎就没什么前途可言。
第三,名医们对于医道的追求,不屑做太医
不同于如今很多药方宣传“购药满两百元,送鸡蛋十个”,以前古代的药方,往往门前对联上写的都是“但愿世间无疾病,宁可架上药生尘”。
古时候做医生之前,需要先学习圣贤之道,懂得一定儒家道理才可以。
关爱世人,医者父母心之类,是对于一个医生最基本的要求,而这也让很多的名医,对于追逐名利非常反感,根本不想入宫做什么太医。
在民间为医,拯救万千百姓,而入宫做太医,只能去救治皇家成员,而且还时不时卷入各种是非当中,根本不能完全醉心于研究医术,不能完成至高理想。
明朝嘉靖年间,太医许绅因为治病有功,被嘉靖帝封为太子太保,领吏部尚书头衔,这也算是古代太医当中,做到最高地位的一个人。
但是对于许绅来说,自己实在是害怕极了,按照他自己的描述,为嘉靖帝治病期间,他担惊受怕夜不能寐,在治好皇帝后,直接病倒了。
可以说,古代为皇帝、为皇家成员治病,需要承受的压力难以想象。
如果是为民间的百姓治病,出了事情也是自己的罪过,但要是为皇帝治病出岔子,可能连累的是整个家族,甚至诛九族都是可能的。
所以说古代去宫廷当中做太医实在是太过于危险,而且对于一个好医生来说,去宫廷做太医就是断送自己的理想,违背了做医生的初衷。
➛├古代的名医为什么宁愿待在民间,也不愿意到宫里当太医?
药王孙思邈,就是屡屡拒绝隋唐两朝帝王邀请入宫,去当医官的代表型人物。医家看病,在皇权重重高压下,医术多无法正常发挥。开无关痛痒的太平方,保自家富贵与性命,糊弄病人,又非一个真正的仁医所愿。故名医一般对当宫廷御医敬而远之。
⇣☜古代的名医为什么宁愿待在民间,也不愿意到宫里当太医?
身为名医,功在民间。造福民众,万民敬仰。而一旦入宫当太医,就得脱离民众,专门为皇宫服务。虽然待遇优厚,但“伴君如伴虎”,危险时时有。稍有不慎,就有被杀头的厄运降临。
╫%古代的名医为什么宁愿待在民间,也不愿意到宫里当太医?
伴君如伴虎,在皇宫里当太医虽然有钱有名,但是稍有不慎把哪位娘娘皇子医治不好,或者是皇帝治坏了,那就是掉脑袋的事,所以那些名医情愿在民间挣点小钱,也不愿去当太医
------------------
推荐阅读:
为什么业主们的正当、共同的权益受到侵犯时,业主们往往成了弱势群体,却改变不了什么?
下一篇: 你相信天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