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过程中,如果李渊不退位交出权力,李世民会杀他吗?
▍玄武门之变过程中,如果李渊不退位交出权力,李世民会杀他吗?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本质是冲皇位去的,换句话说,最终是冲着唐高祖李渊去的,而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是“顺手的撸草兔子”。
如果李渊不退位不交权,李世民会杀他吗?答案是:不会。为什么?
玄武门之变
我们先来看看“玄武门之变”那天的情形,你明白了。
唐高祖武德九年,刚刚建立不到九年的大唐王朝,在其都城长安,就发生了一件兄弟残杀、血染宫门的大事件。
唐高祖李渊的二儿子秦王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等秦府部下,在长安玄武门,悍然杀死了自己的大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进而逼宫父亲李渊。三天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不久后,李世民坐上皇位,改元贞观,史称唐太宗。
这就是赫赫有名的“玄武门之变”了。
政变的“两个细节”,暴露了原因!
其实在“玄武门之变”过程中,有两个细节,是不能忽视的。
第一个细节:尉迟敬德
秦王李世民率众杀掉李建成、李元吉之后,当李世民心腹大将尉迟敬德,满身是血,拧着李渊儿子血淋淋人头,“闯宫”晋见时,李渊才知道发生了这么大的事儿。也就是说,此时的李渊早已被李世民提前控制了。
唐高祖李渊成“笼中鸟”,插翅难飞,已经无法再行使君王之权了。无论李渊交不交权,反正他手中已无兵无权,逃也逃不出去,所以交不交权也是一回事。李渊是聪明人,见二子已死、也不能复生了,自己处境也在凶险中,只能顺水推舟,脑袋急转弯,马上说太子齐王谋反、大逆不道,李世民等人平叛有功,那个…赏,重赏。随后李世民被封为太子。
试想一下,若李渊死脑筋、情绪化,降罪李世民等人,那么事必会惹起他们干出进一步出格的事儿。
要知道,当时杀声一片、满脸是血的秦王党羽们,在连续杀了大唐太子、齐王之后,也是恐惧万分,已经杀红眼了。已杀红眼的人,稍微逼一下 什么事都有可能干出来。所以,李渊只能识相的顺从了,好汉不吃眼前亏。
第二个细节:立太子神速!
玄武门之变,仅3天后,李世民就被册封为太子。立太子这么大的事,怎么样也需要时间,册封也需要时间筹备,更会涉及到朝臣态度问题,毕竟大唐不仅仅是李家的,还有其他关陇大贵族的态度。可见,李渊之所以被迫如此迅速的立了李世民,也是因为群臣见太子齐王已死,纷纷转而支持李世民的结果。所以,儿子翅膀硬了,众臣又拥护,老子也没法了,只能顺应了群臣之“谏”。
另外,“玄武门之变”后,作为政变的延续事件:李世民又连续灭了亲兄弟李建成、李元吉满门,并杀光了十几个侄子(李建成、李元吉儿子们),一个不留,斩草除根,还霸占了漂亮的弟媳(弟弟李元吉的老婆)。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当时的李渊,已经无能为力了。
就算李渊不退位,也是个傀儡了。实权已在李世民手中,朝廷四梁八柱也换成了李世民的人。所以,李世民不是皇帝已胜似皇帝了。
李世民:会不会弑君弑父?
△唐太宗李世民(剧照)
就算李世民为了美化自己,可以把史书写成“被兄弟逼迫、迫于无奈”等,甚至也可以把李建成写成“好色无能昏庸”等,这些勉强都还说的过去,但是“弑君弑父”这个罪名,他是万万不敢背的。
李渊年事已高,反正已经掌握实权的太子李世民,也不急于这一时,其实他也许可以等到父亲李渊寿终正寝,没必要贪上“杀父”千古骂名。
当然,不久后李渊主动退位,过上了清闲自在的晚年太上皇生活,寿终正寝。唐太宗李世民,也开创了大唐盛世“贞观之治”。
【原创:峰子哥;点关注 趣史随时得到!】
▍玄武门之变过程中,如果李渊不退位交出权力,李世民会杀他吗?
首先回答,如果李渊执意硬来,李世民真的可能会杀了他,最起码也会囚禁他。李渊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识相的主动交权,避免了自己的尴尬。
我们都知道,李世民在大唐的创立过程中战功赫赫,地位攀升。为了和太子李建成争储,李世民悍然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成功实现中途夺权,成为了后世的唐太宗。
但是!我们现在读到的历史,基本上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尤其是在唐朝,改史的现象屡屡发生,后世已经多有定论。
李世民在成功兵变之后,斩杀了大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在他看来,既然已经翻脸,不如索性一翻到底,于是带兵进宫,名义上是请罪,实则逼迫老爹交权。
虽然很顺利的坐上了龙椅,但李世民总感觉自己来路不正,担心被后世诟病。为了打消自己和别人的疑虑,李世民严令史官进行修史,尤其是对于李建成的记述,着重下了了一番功夫。
于是,本来英明贤良的李建成,被改成了后世的那个荒淫无耻、心胸狭窄和妒贤忌能之人。使得所有人都觉得李建成被杀似乎是顺理成章和大快人心的事,充分为李世民发动叛乱和兵变寻找借口和理由。
在这里我要说,李建成绝不是一个废柴,更不是败类,而是一个历练有成,能文能武的大唐储君。
李建成(589年——626年),高祖李渊的长子,也是大唐王朝的太子。他出生那年,隋文帝正好消灭了长江以南的最后一个割据政权“陈朝”,彻底结束了中国历史上自南北朝以来长达260多年的分裂历史,真正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
所以,当时的唐公李渊,特别珍视自己的这个长子,为他取名“建成”,有"建立功勋,成就伟业"的意思。而事实上,李建成在自己短暂的37年生命中,也的确无愧于这个名字,无愧于父亲的期许。
隋文帝杨坚打下隋朝的基业不易,但炀帝继位后,虽然也励精图治,对内对外屡有政绩。可是一条大运河,虽然功在千秋,但却耗费民力数百万,直接造成了民不聊生的局面,各地起义和叛乱此起彼伏,从未停止,隋朝由此逐渐走上了一条灭亡的不归路。
作为关陇士族代表和隋朝的外戚,唐国公李渊极其代表的势力集团,在军事重镇太原宣布起兵“保隋”。同时,他采纳了刘文静和裴寂的战略意见:
一、先入潼关
二、再取长安
三、拥立傀儡
李渊起兵后,名义上还继续拥护隋朝的统治,以“保隋爱民”为旗号。攻入长安后,李渊拥立杨侑为新帝,遥尊远在江都的杨广为太上皇,改年号义宁。不久后,太上皇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叛乱斩杀,隋朝彻底玩儿完了。
之后,唐王李渊在长安正式登基称帝,定国号为唐,改年号为武德,册封李建成为太子。
在中国传统的“立嫡立长”制面前,李建成成为太子储君,本来是无可厚非的,而且他本人也有军功、有文治。但是,有一个人却心有不甘,这个人就是秦王李世民。
626年,野心勃勃的李世民,命令部下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将大哥李建成杀死。之后,已经翻脸的李世民,直接逼迫李渊立自己为太子,两个月后就让位于他。此后,李渊作为太上皇,被李世民完全估计软禁,郁郁而终结束了一生。
由于李世民记恨李渊册立李建成为太子,所以,父子之情早就荡然无存。当时,在面对李世民的逼宫时,若不是李渊识时务及时交权退位,个人认为,李世民必然会纵容部下“误杀”
李渊。
回答完毕!
参考资料:
《玄武门之变》
《大唐创业起居注》
▍玄武门之变过程中,如果李渊不退位交出权力,李世民会杀他吗?
谢邀。
玄武门之变是唐朝建国之初,皇族内部围绕皇位继承权的大问题,展开的斗争,唐高祖李渊和他的次子秦王李世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两位当事人。
虽然最后是以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称帝结束,但题干中的假设情况,可以从唐高祖李渊和李世民两父子的经历来说起。
北周天和元年(566年),李渊出生在长安,他的父亲是唐国公、柱国大将军李昞,家族世代显贵。
北周建德元年(572年),李昞去世,7岁的李渊袭封为唐国公。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随国公、丞相杨坚逼迫北周静帝宇文阐禅位,即皇帝位,改元开皇,定国号为“隋”,史称隋文帝。
由于李渊的母亲独孤氏,是隋文帝杨坚的皇后独孤氏的姐姐,隋文帝对李渊这个外甥特别器重,任命他为千牛备身,后转任谯(今安徽亳县)、岐(今陕西凤翔)、陇(今陕西陇县)三州刺史。
隋朝开皇九年(589年),李渊的长子李建成出生。
隋朝开皇十七年(598年),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出生。
隋朝仁寿四年(604年),隋文帝病逝,皇太子杨广即位,史称隋炀帝。
隋炀帝杨广登基后,李渊先后在荥阳(今河南荥阳)、楼烦(今山西静乐县)两个郡的太守,后又被任命为殿内少监、卫尉少卿。
隋朝大业十一年(615年),李渊调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不久升为右骁卫将军,多次击败游勇及突厥。
隋朝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晋阳宫监,在平叛的过程中,他招降纳杰,网罗各种人才。
同年七月,李渊起兵反隋,不久攻入长安,李渊宣布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拥立隋炀帝的孙子、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是为隋恭帝。
隋恭帝杨侑进封李渊为唐王、大丞相、尚书令,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国公,他的大哥李建成为唐王世子,四弟李元吉为齐国公。
隋朝义宁二年(618年),隋恭帝被迫禅位于李渊,李渊即皇帝位,国号唐,建元武德,定都长安,是为唐高祖。
唐高祖李渊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李元吉为齐王。
皇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兄弟,在唐高祖反隋建唐过程中,都建有功勋;唐朝开国以后,两人又多次带兵讨伐各地割据势力。
随着唐朝局势的稳固,矛盾凸显出来:皇位只有一个,秦王李世民跃跃欲试,皇太子李建成也不甘心,拉上四弟齐王李元吉为帮手,双方剑拔弩张。
唐高祖对此并没有警惕,反而先后封李世民为司徒、尚书令、中书令,最后又创制一个天策上将之职授予他,位在诸王之上,在朝中的地位仅次于唐高祖和皇太子李建成,这样导致双方关系更加紧张。
唐朝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李世民率领精兵强将,在京师长安城大内皇宫的玄武门附近埋伏,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上朝经过玄武门时,李世民及其部属立即杀死了他们,史称“玄武门之变”。
事发后,皇太子李建成的部下、翊卫车骑将军冯立他与副护军薛万彻、屈直府左车骑谢叔方等人,率领东宫和齐王府的精锐兵马两千人,赶到玄武门准备为皇太子和齐王报仇
掌管着宿卫军的云麾将军敬君弘与中郎将吕世衡等人出战,结果全部战死。
薛万彻等人越战越勇,准备进攻秦王府,李世民手下大将尉迟恭提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给薛万彻等人看,东宫和齐王府的军队迅速溃散,薛万彻等人逃亡,李世民控制住了局势。
政变发生时,唐高祖正在宫内的海池上划船,李世民让尉迟恭入宫,尉迟恭全副武装来到唐高祖所在的船上。
唐高祖惊骇之下,才知道李世民杀死了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身边的大臣萧瑀和陈叔达都劝唐高祖把权力交给李世民,唐高祖答应了。
尉迟恭又请求唐高祖颁布敕令,命令各军一律接受李世民的处置。之后,李世民才来拜见唐高祖。
随后,李建成和李元吉所有的儿子全部被杀,原东宫和齐王府的女眷则全部收入李世民的宫中。
唐高祖很快册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并将所有的军国大权都交给了他。
同年八月,唐高祖退位,自为太上皇,皇太子李世民即皇帝位,改元贞观,史称唐太宗。
可以说,玄武门之变后,唐高祖选择了一再退让,才保住了性命。
那么,按照题干中的假设,唐高祖如果不退位交出权力,李世民会杀他吗?
悦史君认为,就算李世民不杀唐高祖,唐高祖也很可能成为傀儡,甚至死于非命,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李世民的军事实力
李世民在杀死皇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后,引发东宫和齐王府的报复,但在他的手下大将尉迟恭等人的骁勇作战下,东宫和齐王府的军队已经溃散,不成气候,李世民控制住了局势。
第二,唐高祖的处境
玄武门之变发生时,唐高祖并不知情,李世民派尉迟恭等人武力进宫后,唐高祖才知道政变了,这时他实际上已经被李世民控制,虽有皇帝之位但无法施展权力。
第三,朝臣的向背
应该说,在皇太子李建成还在世的时候,支持他的朝臣还是很多的,但他被李世民杀死、唐高祖被控制的情况下,朝臣的天平立即偏向了李世民,唐高祖已经没了退路。
综上,玄武门之变后,唐高祖已经骑虎难下,李世民已经走到杀兄弑弟的程度,如果政变因唐高祖再起波澜,李世民和他的部属估计也只能继续走下去。
因此,唐高祖交权退位是最好的选择,也给了李世民一个弥补的机会,成就“贞观之治”。
(感谢大家的阅读、点赞和评论,更多精彩欢迎关注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玄武门之变过程中,如果李渊不退位交出权力,李世民会杀他吗?
苍茫大地认为:李渊一般情况不可能不退位,万一不退位李世民会逼他退位,李渊如果太不识相,李世民会毫不犹豫杀了他。(当然李渊是很识时务的)。下面我依据巜资治通鉴》分析一下,望斧正。
玄武门事变前,当事人李渊、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各怀鬼胎,四人都是玩政治的高手。
李渊进了长安,披上了龙袍,李世民有太原首义之功,又扫平王世充、窦建德等各路枭雄,手下悍将名臣林立,李建成长期留守长安,在帝都极有威望、也极有势力,李元吉极有野心。
四个厚黑专家如此下棋:李渊知道长子建成久为太子,党羽已成,也属正统,废掉他天下会再次大乱。李世民久历沙场,征战四方,战功卓著,又有首义之功,更主要的作为秦王、天策上将、陕东道大行台、开府仪同三司,手下房玄龄、杜如晦一帮文臣个个拔尖,长孙无忌、秦叔宝、尉迟恭、程咬金、侯君集、段志玄、张亮一帮武臣如狼似虎。已是尾大不掉,长安城一山不容二虎。所以李渊准备让李世民回到洛阳,管理陕州以东广大地区。进出用天子旌旗,像汉景帝的弟子梁孝王刘武一样(相当于评书里的一字并肩王,听封不听召。)兄弟俩一个正统,一个功劳奇大,平分江山。如此处置,不伤和气,基本公平。
但李建成和李世民各怀鬼胎。李世民功高盖世,想更上一层楼,最终上位,他离开长安,就相当于告别了皇位。
李建成自以为久居太子之位,在朝廷上极有势力,想把李世民控制在京城,等死老爹,凭自己的正统,凭在长安的势力上位。一旦让二弟去洛阳,二弟有皇父诏令,等同放虎归山,将来必定尾大不掉。所以极力阻止了世民去洛阳。同时开始用各种手段削弱李世民的势力:用一车金银制品收买大将尉迟恭,被大老黑(尉迟颜色较深)拒绝,又派刺客来刺杀,未成,李元吉又告御状,怂恿皇帝抓了老黑,还想干掉老黑,世民出面力争,老黑无罪释放,老大、老四又外放秦王爱将程知节(咬金),收买段志玄,不成就外放。突厥郁射设率几万大军包围乌城,建成荐元吉挂帅,元吉趁机抽调秦王府大将尉迟恭、程知节、段志玄,还抽调秦王手下的劲卒,想逼秦王做光杆司令。
李世民也是厚黑专家,早就开始布局。他知道东都洛阳重要,派心腹陕东道大行台工部尚书温大雅守洛阳,同时派秦王府车骑将军张亮率一千精锐到洛阳,拿出大量金钱丝绢收买天下豪杰,李元吉诬告张亮造反(人脏俱在,非反而何?),但张亮先被抓后被放,还回到洛阳,大喊俺胡汉三又回来啦!李世民对下属长期的洗脑教育,让他们明白只有抱住秦王这根粗腿,才有活路,才有出路!秦王旧部除了李靖、李世勣(评书中的徐茂功)是倚墙派外,其余像鸭子一样跟着头鸭李世民哗啦啦地下了水,他们的口号是伏保秦王,干掉建成、元吉。李世民还成功地借李建成之手在玄武门安排了个双料间谍守将常何,在太子宫竟然也成功地安插了率更丞王晊。
玄武门事变的经过文友们都熟悉,我也多次在头条写过,不赘述。我想强调的是李世民阴谋集团作了充分准备。
该事变的诱因是李元吉北伐前夕,大举从秦王府调兵调将,同时密探王晊告知李世民,你大哥、四弟合谋,准备趁老四出征,你和老大在昆明池给老四设宴送行之际,干掉你秦王,谎说秦王暴病而亡,再除掉营中的老黑等秦王旧将。
李世民借此事煽动旧部,让他们明白不干掉太子、老四只能等死!同时暂时忍而不发,进一步麻痹老大老四。
再巧施连环计,深夜入宫见李渊告御状:说建成元吉和小妈妈后宫张婕妤、尹懿妃不三不四,老爹召建成、元吉入宫,利用李建成的麻痹:太子一直以为守将常何是自己人,自己带十余骑在玄武门设伏,李世民亲手射死大哥建成,尉迟干掉了李元吉。东宫大将冯立、薛万彻死战不退,还扬言要攻打秦王府,大老黑奉世民令拎出了李建成、李元吉的人头,太子及元吉手下溃散。
李世民又派尉迟恭进宫,大老黑顶盔贯甲,手执槊,把李渊控制起来,李渊差点尿了裤裆,当年李世民曾豪迈地说过:凭自己的背上弓和老黑手中槊,可以纵横天下!老江湖毕竟是老江湖,立马认怂,大臣萧瑀、陈叔达也识时务,劝李渊接受现实。李渊立马下令各军受秦王节制。然后和世民秀了一番父子恩爱:父亲摸儿子的头说我几乎象曾参母亲那样怀疑儿子。李世民跪含父亲的乳头,(这个早就成年的我到死也学不会的!真是恶心大妈给恶心开门一恶心到家了!)大哭了很久。我估计世民这哭是真哭,为那场惊心动魄的兄弟肉搏(元吉差点儿用弓勒死世民),为即将到手的皇位!不久,世民被李渊立为太子,他杀死建成、元吉的十几个儿子,没多久,李渊退位做了太上皇,处心积虑的李世民成功登基。
我以为李渊是识时务的,建成、元吉的人头、十几个孙子的人头告诉他世民是个狠角色;尉迟恭的槊上残留着的元吉的鲜血也告诉他,不老实的话槊等着吸他的血!在皇位面前,什么父子兄弟叔侄亲情不如一张擦屁股的纸!李渊也别无选择,因为成年儿子就杀剩下李世民一个了!
如果不识时务,玄武门事变发生时,坐着船在海池里游玩的李渊早就死于“沉船”事故了!既然那时交出军权,他就准备光荣退休啦!
李世民犯罪集团既然能丝丝入扣地安排了玄武门这次谋杀,就绝对李渊绝不会手下留情!当然为了对天下人有个交代,只要李渊抵触情绪不激烈,那就软禁再说,让他先成为傀儡;如抵触严重,发生什么沉船事故、或暴病身亡均有可能,到时世民会抱着父亲再痛哭一回就是!
望斧正!
▍玄武门之变过程中,如果李渊不退位交出权力,李世民会杀他吗?
李渊要是不体面,那李世民绝对会帮他“体面”。
很多人认为,在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只是杀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他无论如何都不会也不敢对李渊下手。
但是别忘了,李世民的行事风格,历来是一条道走到黑。
因此,他怎么可能会在已经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情况下,就浅尝辄止,坐等爸爸李渊做出关乎他生死的决定呢?
更何况,身披重甲且满身鲜血,出现在李渊面前的尉迟恭,已经让李渊十分明白外面发生了什么。
所以,当时的李渊退不退位,根本就不重要,李渊要是识趣的话,自然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而他要是不识趣,那么对于当时的李世民来说,无非是多哭几声的事情而已。
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当时的局势,李渊已经说了不算。
李世民与李建成、李元吉之间的争斗,其实在玄武门之变爆发之前,就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比如在武德九年初,李元吉曾试图贿赂李世民麾下大将尉迟恭,史料记载当时李元吉不仅送给尉迟恭一车金银器物,还亲自写信对他进行招抚。
但结果,尉迟恭意志坚定拒绝了李元吉,随即就遭到了李元吉的行刺,虽说保住了性命,但不久又被李元吉诬陷,直接投入了大狱(后被李世民力保才得以释放)。
除了尉迟恭,李世民的另一得力助手程知节(程咬金),则是被外放到康州当刺史。
另外还有李世民的谋士房玄龄和杜如晦,也同样一并被李建成“驱斥于外任”。
这样一来,李世民身边,能用的人就寥寥无几,而李建成和李元吉显然不会就此打住。
所以,当时的局势对于李世民来说,真的是已经到生死关头,如果他再不有所动作,那么他还能不能活着,就是另一回事了。
在这种情况下,玄武门之变的爆发也就是必然了,别怪李世民心狠,这毕竟直接关系到李世民的生死,由不得他淡然视之。
所以,在武德九年六月初三,李世民率先出手了。
当天,李世民趁李渊询问自己关于太白金星白天出现一事的机会,告发李元吉与后宫的妃子私通,并且声泪俱下地表示,李建成和李元吉想要自己的性命。
对此,李渊十分震惊,他答应李世民,说要在第二天,也就是六月初四,召李建成和李元吉进宫,审问私通一事。
而到了六月初四一大早,李世民就带着自己手下的一堆人提前来到玄武门,并分别埋伏到位。
能带着不少人并十分顺利地提前埋伏于玄武门,得益于李世民之前所做的工作,当时负责玄武门守卫的总领官常何,早就被李世民策反,正是因为有了他,才得以让李世民提前在玄武门进行布置埋伏。
而这一切,李建成和李元吉显然不知道,因此,他们大摇大摆的准备通过玄武门上朝。
但走到一半的时候,李元吉先发现了不对劲,当即就招呼李建成调转马头往东宫方向奔去,与此同时,李元吉搭弓射箭,意图射杀追赶而来的李世民。
只可惜,李元吉的三箭均射空,也许是因为紧张,也许是其他原因,总之李世民安然无恙。
而李世民并没有对李元吉进行还击,而是先射太子李建成,毕竟,李建成才是李世民当时的第一目标。
之后,李建成中箭身亡,而李元吉也没活多久,被赶上来的尉迟恭击杀。
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死,基本已经决定了玄武门之变是以李世民胜利而告终,尤其是在尉迟恭爬上墙头,拎着二人的人头,展示给太子府的兵马后,太子府的人随即溃散,这就标志着,李世民已经胜利了。
但接下来,才是最微妙的时刻,微妙之处在于,李世民该如何处置父亲李渊?
按照《资治通鉴》中的记载,在成功诛杀了李建成与李元吉之后,李世民一方人马的行动步骤如下:
首先,李世民安排尉迟恭前去“宿卫”李渊。
所谓宿卫,简单理解就是保卫、保护的意思,而在尉迟恭领命前去之后,十分有意思的一幕发生了。
当时,尉迟恭“擐甲持矛,直至上所”,意思就是身披铠甲手握兵器,带着一身血就来到了李渊面前。
而此时的李渊在干什么呢?他在“泛舟海池”,说白了就是带着一帮大臣在划船玩儿。
这里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外面喊杀震天,而李渊为何会在这个时候泛舟海池?第二,当时的战斗是在玄武门一带,而李渊则是在宫内,尉迟恭身披铠甲手握兵器,且杀气腾腾的进宫,真的是去宿卫的吗?
很显然,李渊不会无缘无故在这个紧要关头玩兴大发,而尉迟恭敢这么杀气腾腾的进宫,也不是单纯去保护李渊这么简单。
当然,史书上并没有记载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毕竟李世民登基后也干过修改史书的事情。
但根据当时的形势,以及事后李渊的反应来看,李渊之所以会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去划船玩,并不是他主动的,而是被迫的。
前文讲过,李渊在六月初三那一天,答应了李世民会在六月初四审问李元吉私通后宫妃子一事,并且史料记载,李渊确实也在次日召集了裴寂、陈叔达、萧瑀等大臣,准备就此事进行展开仲裁。
但没等仲裁开始,也就是在李世民一大早开始在玄武门布置伏兵的同时,李渊就被人赶到了海舟上了。
至于谁敢赶李渊,自然是李世民,毕竟李世民要确保万无一失,因此,先把父亲给禁锢起来,是十分有必要的。
所以,当时的李渊就已经知道,今天要发生什么大事。
而等到尉迟恭受李世民之托付,身披铠甲并满身鲜血地见到李渊之后,李渊就十分清楚当时外面的局势,究竟是谁胜谁负。
至于李世民为何不亲自出面,其实也很简单,他在等待李渊的反应,然后根据李渊的反应,再决定下一步的动作。
所以,尉迟恭当时进宫时身上担负的使命有两个,其一是向李渊展示外面是谁占据了上风,其二则是当李世民的耳目,观察李渊的反应。
在这种情况下,李渊也很无奈,他当时问群臣该怎么办,而陈叔达、萧瑀等人也很聪明,当即就来了一句,既然已经这样了,干脆把国家大事交给秦王(李世民),就不会再生事端了。
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把大权交给李世民,然后我们这帮人(包括李渊)就安全了。
萧瑀、陈叔达曰:“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务,无复事矣。”---《资治通鉴》
然后,李渊只得认了,当着众人的面表示,把大权交给李世民,是自己长久以来都有的愿望,如今可谓是得偿所愿了。
“善!此吾之夙心也。”---李渊
不过,此时的尉迟恭在听完这句话后,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是十分冷静地做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动作。
他开口,向李渊索要“手敕”。
所谓手敕,可以理解成旨意、圣旨之类,而尉迟恭索要的手敕内容,是要李渊下令,让宫外的诸军全部受李世民节制。
不得不说,尉迟恭此举,可以说是极其高明。
为什么呢?如果,没有这个手敕,或者是李渊没有下令诸军受李世民节制的话,那么很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是,李渊一声令下,士兵们反扑向李世民。
毕竟,当时的李渊还是现任的皇帝,是名副其实的天子。
如果这样的话,到时候的局势将会非常麻烦,别的不说,就说李世民的麾下人马,是听李渊的还是不听?
一旦听,今天这趟算是白费了,并且事后大概率被问罪处死。
而不听的话,那你就是抗旨,是造反,是图谋不轨,包括当时李世民的所有人马,都有可能被扣上这顶帽子。
要是这样,让李世民如何处置?
所以,尉迟恭当时向李渊索要手敕的举动,可以说在无形中救了自己,也救了包括李世民在内的一大帮人。
更重要的是,有了这份手敕,李世民就真正意义上占据了所有主动权。
当然,李渊肯定不甘心给,但迫于形势又不得不给,所以在史书中,对于李渊当时的反应,就用了“从之”这两个字。
试想,一个堂堂的皇帝,居然不得不“从之”,由此可见,李渊当时是多么憋屈。
之后,黄门侍郎裴矩以及天策府司马宇文士,分别前去东宫和玄武门宣读手敕, 而听到手敕内容之后,所有人都知道李世民已经掌控了局势,于是,先前还在抵抗的兵卒将士,以及赶来围观的官员,“皆罢散”。
至此,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彻底宣告胜利。
当然,事情到了这里并未结束,在玄武门之变三天后,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并且李渊还在诏书中特意交代,今后所有军国事务,无论大小均由太子处置。
也就是说,李世民从此得到了大唐的军政处理权,也成为了大唐的实际掌控人。
而在李世民被封为太子的短短一个月之后,他的几个心腹,如尉迟恭、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就分别得到升迁,并各自担任实职上任去了。
两个月后,李渊正式禅位,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
而回到正题,如果在玄武门之变的过程中,李渊不愿意把权力交给李世民,比如不愿颁布那个手敕,又或者在玄武门之变之后,李渊不肯退位,那么李世民会如何处置他呢?换句话说,李世民会不会杀了李渊呢?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早在尉迟恭身披铠甲手握兵器来到李渊面前的时候,就已经揭晓。
前文也讲过,尉迟恭当时去见李渊的目的之一,就是观察李渊的反应,看看李渊对于外面发生的事情,以及李世民的所作所为会是什么态度。
如果李渊的反应,不是李世民所想,比如当众斥责李世民谋逆,或者准备惩治李世民,那么,尉迟恭的另一个隐藏目的就会显现。
即,杀了李渊。
不要认为这很夸张,或者说尉迟恭不可能这么做,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尉迟恭进宫之前,李世民是绝对给他交代过一些话的。
李世民交代给尉迟恭什么话呢?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李渊要是不体面,那就帮他体面。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玄武门之变进行到当时的那种地步,已经到了无法回头的程度,李世民也不可能在杀了哥哥和弟弟之后,剩下的事情交给父亲李渊处置。
不达到他的目的,他是绝对不可能罢手的。
而李渊也正是看到且明白了这一点,加上他作为李世民的父亲,对儿子的行事风格相当熟悉,他也知道,自己这个二儿子,是典型的一条道走到黑的主儿,今天不给他个满意的答复,怕是这用来泛舟的船只,就是自己的葬身之处了。
所以,即便心里一万个不愿意,他也只能老老实实地配合李世民,颁布手敕,交出兵权。
而在玄武门之变后,随着李世民成为皇太子,并掌控了所有的军政大权,其实李渊退位与否,已经不重要了。
毕竟,国家的大事小事,都已经是李世民说了算,并且,李世民也把自己的心腹全部安排到位,这个时候的李渊,完全就已经被架空。
因此,他退不退位,又有什么区别呢?
之所以他会主动禅位,也算是明智之举,因为这样的话,最起码也会因为主动,给儿子留一个好印象,有了好印象,那么不仅性命无忧,同时未来的生活质量,也有了一定保障。
而通过他主动禅位后的生活来看,李世民确实也如李渊所愿,让他安度了晚年。
所以,结合玄武门之变发生当天的一些细节来看,如果李渊在当时执意不交出权力,并且不配合李世民的话,那么不达目的不罢手的李世民大概率会对李渊下手,毕竟当时李世民已经没有了回头路,而在玄武门之变发生后,由于李世民的一番布置,因此李渊退不退位已经无关紧要,只不过为了更好的晚年生活,主动退位是最明智的选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