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雍正请年羹尧吃饭提了三件事,为什么年羹尧敢全否?
▍《雍正王朝》雍正请年羹尧吃饭提了三件事,为什么年羹尧敢全否?
西北一场大胜,让刚接位的雍正稳固了朝廷的局面和自己的地位,也让打了胜仗的年羹尧成了满朝文武里最炙手可热的人物。
但是,面对年羹尧打仗回来的时候,明面上干的两件事和私底下干的一件事,雍正却彻夜难眠,忧虑非常!
年羹尧打了胜仗,便立刻显露出其跋扈专横的一面,其表现有三点,两个是明着的,一个是暗着的。
明着的两件事,一是见君不立即下马,这件事发生在雍正和满朝文武亲自去迎接打仗回来的年羹尧时发生的。年羹尧的做法,搞得满朝文武对他恨之入骨,连张廷玉都看不下去了。
二是在朝堂上,雍正还没说话呢,年羹尧就要论功行赏,还自己准备了一个有功人员的名册,打开一看,好几米长,雍正忍了。
让雍正难忍的是,雍正接见了几个有大功的将领,让他们卸甲,他们竟然需要年羹尧的首肯,在他们眼里,年大将军比皇帝还大,满朝文武更恨年羹尧了。气的雍正跑去年羹尧的妹妹年妃那里撒气。
这两件事,也是孙嘉诚参年羹尧的肇始。从此二人结下了仇怨。
这两件明面上的事倒还罢了,无非是功臣居功自傲,嚣张了一点。问题的关键是年羹尧私下里干的一件事,那就是“年选”。
什么是年选?也就是朝廷的命官由他年羹尧来选,他说让谁去哪里任职就去哪里任职。
在此之前,清朝还有过平西王吴三桂的“西选”,在此之后,清朝还有过隆科多的“佟选”。年羹尧有兵权,如果西北的地方官再由他选,这还了得?那整个西北,不就成他年羹尧的天下了?
因此雍正一定要想办法削他的权,防止其坐大,所以才有了雍正请年羹尧吃饭,以国库空虚为由向他提了三个要求。雍正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这三个要求,来削年羹尧的权。
第一个要求,压缩西北大军的数量。这个要求,年羹尧以两个理由给拒绝了。
一是西北叛军罗布臧丹增和阿拉布坦虽然被打败了,但是没有被消灭,还在暗中积蓄力量,这时候裁军,叛军杀回来怎么办?
二是西北战线太长,有几千里之广,以现有的兵力来防守,已经捉襟见肘了,如果再裁军,更加防守不力了。
不得不说,年羹尧这两个拒绝的理由是合理的,换了其他人,也会说出这两个理由。雍正也了解西北的状况,所以年羹尧说出他拒绝的理由以后,雍正不好再逼迫。
第二个要求,减少西北大军的粮饷。年羹尧以一百五十万两已经是最低额度为由拒绝了。
雍正帝这一招很厉害。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任何时候,打仗打得都是后勤,如果在后勤上卡住年羹尧的脖子,年羹尧就算手里有大军,也不敢轻举妄动。雍正以前就是用年羹尧做西北大军的粮草转运官,卡住了老十四的脖子。
然而,年羹尧以西北大军的军饷已经是最低限度为由拒绝了。这次拒绝,年羹尧回答得很干脆,甚至没有解释具体的缘由。
年羹尧为什么敢拒绝?因为他拒绝的理由是合理的。你让我打仗,不给我军饷,打了败仗怨谁?士兵没有军饷,一旦哗变了又怨谁?所以雍正也只能不再逼迫。
如果是一般人看到这里,他们肯定希望雍正跟跟年羹尧掰扯一下这些军饷具体用在哪里了,看看哪些不必要的支出可以压缩甚至干脆停掉。
可惜,这就是一般人不如雍正的地方,如果雍正跟年羹尧掰扯,一方面显得雍正这个皇帝当得太小气,另一方面显得雍正这个皇帝不够顾全大局,分不清轻重缓急,这不是把自己的弱点暴露给手下的权臣吗?
雍正早就料到年羹尧会拒绝,所以他给这个问题留了两个后招,也就引出了雍正的第三个要求。
第三个要求,西北的军饷既然不能压缩,那只让西北四省来承担吧。如果西北四省有困难,那我就在西北四省搞火耗归公,我把解决问题的方法都给你年羹尧想出来了。
前面说过,年羹尧会拒绝压缩军饷,雍正地早已经料到。所以他准备了两个后招。
第一个后招,你不是不愿意压缩军饷吗?没问题,我给你,但是,这些钱不能再有全国所有省份出了,我只让西北四省出。
雍正这个要求解决了什么问题呢?解决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以前你年羹尧在西北打仗,我全国都被你调动了,全国的封疆大吏都给你准备军饷,而且你毫不客气地把朝廷命官说杀就杀。雍正不能允许年羹尧再这么干了。
现在,西北四省负担西北大军的粮饷,有两个好处,一是,西北再有战事,牵扯的也只有西北四省,其他各省该干嘛的就干嘛,不受影响。二是,西北再有战事,你如果要增加军饷,得求着朝廷拨款了,其他的省份你调不动了,相当于朝廷从后勤上卡住了年羹尧西北大军的脖子。
雍正这一招厉害啊。年羹尧听了,赶紧解释,西北太穷了啊,这几个省根本筹措不到军饷啊。青海都被打烂了,十年都恢复不了,哪里有钱给西北大军军饷啊。你看,东南的两湖两广都多富有,为啥不让他们筹措。
雍正早料到年羹尧会拒绝,他早已胸有成竹,所以电视剧里,雍正胳膊往桌子上一放,对年羹尧说,你别急,我早知道西北四省穷,我已经给你找到方法了。
雍正就是要在西北四省搞火耗归公,把这些火耗钱从西北的贪官污吏那里夺过来,每年能弄五十万两,还不用再加重老百姓的负担。
在这里要说一下火耗归公是怎么回事。老百姓要交税,官府收上来的都是碎银子,要入国库必须是整齐统一银锭,把碎银子用大火熔铸成银锭的过程中,肯定会有损耗,为了使铸成的银锭足两,收税时地方上就以火耗的名义多收了一部分,这多收的税这就是所谓的火耗。
这部分损耗当然由老百姓出,但是,一般都被地方衙门收去了,现在火耗归公,也就是把火耗的钱收归国有,地方衙门不能再私吞了。
年羹尧一听急了!
一则是,这么干,西北四省还真的能解决西北大军的粮饷问题,那么他的西北大军的后勤恐怕要被朝廷卡脖子卡定了。
二则是,如果在西北搞火耗归公,他的“年选”选去西北的官员就没法捞好处了。那么,就没人再巴结他了。他就没法控制西北的地方官了。
年羹尧立刻以西北太难,百废待兴,还需要官员励精图治,不能从他们嘴里掏食为由,拒绝了雍正这个要求。雍正当然明白年羹尧话里有话,年羹尧的意思是,西北本来就穷,没人去那里当官,你再把他们仅有的这点油水搞掉,更没人好好给朝廷效力了。万一出了乱子还不得我管,到时候朝廷还不得听我的,给我筹措军饷。
便面上看,年羹尧拒绝的很硬气,实际上,走到这一步,年羹尧处处落在了下风,处处落在了雍正的意料之中,雍正要卡住年羹尧是卡定了。
面对雍正要在西北搞火耗归公的决心,年羹尧不想坐以待毙,他立刻反击了雍正,以西北缺少人手为由,继续他的年选,意思是,行,你想搞火耗归公,我不拦着,我把西北的地方官都换成我的人,他们都不好好搞,我看你有什么办法卡我的脖子。
然而,年羹尧对上雍正,还是雍正技高一筹,他立刻拿出了一个孙嘉诚来。
孙嘉诚这个人,耿直,不畏权贵,又跟年羹尧结过仇。雍正把孙嘉诚派到西北,一方面搞火耗归功,一方面监视西北和年羹尧的一举一动。
雍正的意思很明确,你不是不想搞火耗归公吗?那好啊,我派我的人去搞。西北的官员不都听你的,不想好好搞吗?那好啊,我派我的人去督促他们。
表面上看,雍正提了三个问题,年羹尧都给拒绝了,显得年羹尧居功自傲,飞扬跋扈。实际上这都在雍正的预料之中,雍正早已经安排下厉害的后招,不怕你年羹尧不就范。
既然里子有了,雍正也就不必在面子上跟年羹尧计较了,他要跋扈,就让他跋扈两天吧。
后来,年羹尧杀了孙嘉诚,雍正知道必须马上搞掉年羹尧,这是因为,年羹尧狗急跳墙了,如果不尽早夺了他的军权,以后就控制不住了。
▍《雍正王朝》雍正请年羹尧吃饭提了三件事,为什么年羹尧敢全否?
李卫曾说:“要是换了别人,十个年羹尧也死了”,这李卫说话的水平挺高!
年羹尧是个腹有良谋,难得的将才,杀伐决断,更是个狠角色。西北大捷,此时年羹尧威震西北,声誉大振,享誉朝野。君臣知遇,雍正和年羹尧关系密切,雍正情不自禁的把年羹尧当他的“恩人”,因为西北的大捷,巩固了雍正的地位和局面,此时年羹尧更是志得意满,成了满朝文武八面威风的人物。
年羹尧心大捷归来,被孙嘉诚弹劾
年羹尧一回京,百官跪迎,视而不见,见君不下马,简直忘乎所以,让满朝文武对他越发不满。尤其是一向耿直的孙嘉诚看不去了,气得直跺脚喊话:“我要参他,简直是无人臣之理!”
年羹尧大捷回京,十三夜到处寻遍找不到皇帝四哥,十三爷胤祥让张五哥带人满城里大喊:“西北大捷了!”这会的雍正正在佛堂念经……
雍正听到西北大捷消息后,情不自禁在佛堂那里大哭,这场西北胜利仗,对于雍正来说,期待太久了,当初雍正为了打赢西北这场仗,不惜每天耗费二十万左右的银子支持大西北军营的二十几万兵马,西北的平叛战争打了两年,几乎耗尽了国库。
这次西北大获全胜,不仅巩固了雍正的地位和政权,还给雍正长了脸面。要知道,雍正继位以后,追缴户部,第一场科考,新潮货币……等大事没有一件是成功的。
这时候,雍正更希望年羹尧西北取得大胜,来巩固自己的地位。邬思道知道雍正四爷的难处,也清楚年羹尧是在拥兵自重,迟迟不决战,于是请缨亲自去西北送粮草,直接捅破年羹尧的私心,指出叛军藏在的地方,并指导年羹尧速战速决,平叛了西北战乱,大获全胜!
年羹尧这位功臣,妥妥的给雍正长了脸面。而年羹尧居功自傲,跋扈专横,目无君主。引发孙嘉诚的不满,于是弹劾年羹尧。
“京师久旱,是朝中有奸臣,这个奸臣就是年羹尧,他打胜仗没错,但在西北草菅人命,挥金如土,并且百官跪迎,高坐马上视而不见。”
其实,孙嘉诚说的这些问题雍正心里比谁都清楚,拥兵自重,举办“年选”。“年选”就是朝廷的命官由年羹尧来选,所以孙嘉诚说举荐功臣数量之多,并且还结党私营。
年羹尧这一回来的做法,搞得满朝大臣对他越发不满。并且在朝堂上,向雍正索要论功行赏,一点颜面都不给雍正留,并且自己还提前准备一个有功人员名册,意思是让雍正看名单论功行赏,这些雍正都忍了。
让雍正不能容忍的是,雍正接见大功将领,让他们卸甲,雍正皇帝说话不管用,要经过年羹尧的首肯,将领才卸甲,年羹尧竟然说:“大军只知军令,不知皇上!”
雍正极为恼火,年羹尧毕竟是此事功臣,又不能对他怎么样,于是雍正把所有的火气都撒在年妃身上,也就是年羹尧的妹妹年秋月,气呼呼的不停地让年秋月卸甲,年秋月也只能莫明其妙卸衣服……
孙嘉诚参年羹尧,甚至以“京师久旱必是朝中有奸臣”为由,而雍正只罚孙嘉诚去求雨,所以雍正已经将不满态度表达了出来了。并且上天的应灵,孙嘉诚真的把雨求来了。孙嘉诚耿直,不畏权贵,所以成了清流的“崇拜者”。这下孙嘉诚和年羹尧也结下了仇怨。
雍正提三个请求,年羹尧为何都一一否了
雍正请年羹尧吃饭也是有准备的,都知道西北打仗,耗尽国库,为了节省西北那边的开支,雍正便请年羹尧吃饭,以国库为由向他提了三个要求。
01 雍正提出第一个请求,开门见山的说:
“亮工啊,西北能不能压缩大军数量啊,十万兵能不能再裁减一些?”
年羹尧秒拒,理由是:“十万兵在战线上预防,已经是很吃力了,西北叛军罗布藏丹增和阿拉布坦虽然打败了,但要是暗中积聚力量,伺机再起,这时候裁兵,那以后打败仗怨谁?”
所以年羹尧给出的理由不无道理,合情合理,在叛军还没有完全剿灭的之前,就开始裁兵撤军,叛军必然暗中积聚力量,会引起死灰复燃,到时候再剿灭就更难喽。所以雍正也只能不再逼迫。
但雍正也有他的难处,都说当家才知道“柴米油盐”不容易,雍正继位初期,本来国库就吃紧,好嘛,年羹尧平叛一个罗布藏丹增都打进去一千多万两银子,这些银子还是叫李卫抄江南曹李两家的。
02 雍正再第二个请求:
意思是“十万大军不能裁,那每个月的一百五十万两的粮饷开支能不能减少一点?”
年羹尧以一百五十万两已经是最低额的开支的理由回拒了。
雍正这一招够绝的,打仗其实就是打钱粮,如果在粮饷上卡住年羹尧,就算年羹尧手里有大军,他也不敢轻举妄动。雍正不也在后勤上,把他的亲弟弟十四爷胤禵这个“大将军王”卡死死的吗。
年羹尧也不是那么容易被套路进去的,他以最低额开支为由拒绝了,一句回答干脆利落,不过年羹尧拒绝也是合理的,打仗没有足够的粮草,一大帮大军吃什么用什么,士兵没有军饷,乱了军心,打了败仗怎么办?
按之前的军费问题,年羹尧包围主力叛军的时候,每天的军费二十万左右,也就说一个月大约有六百万,而现在已经缩减到了一百五十万,相对来已经很少了。
所以雍正为了顾全大局,也只能不再逼迫,况且雍正早料到年羹尧会拒绝了,所以还留后招。
03 雍正第三个请求:
“粮饷不减少,大军的军饷一百五十万两能不能在西北四省解决,不要朝廷到其他地方筹款了?”
都知道年羹尧在西北当“土皇帝”,挥霍如金,他说西北四省太穷了,又接连战争,青海被打烂了,十年都难以恢复。
好嘛,雍正早已料到年羹尧会这样回答,雍正早就准备的后招,你说不能少军费,可以,但是不能从其他各省筹款了,我让你在西北出,西北有困难,我就在西北搞火耗归公,我都替你想好了,把这些火耗钱从西北的贪官污吏那里整过来,每年能弄五十万两,还不用加重老百姓负担。
其实,雍正这样也不是没有道理,年羹尧当西北王,之前你年羹尧打仗全国都得被你调动,听你使唤,就连封疆大吏都得给你年羹尧准备军饷,而且一不高兴,就把送粮的朝廷命官给杀了,雍正肯定不允许你这样干啊。
年羹尧有点急了,在西北四省解决大军军饷问题,恐怕是以后的大军军饷都要被朝廷卡了,十四爷胤禵就是被他卡军饷的,后来的结局他也知道了。所以年羹尧以西北的官吏刚过几天好日子,不能从他们嘴里掏食为由,再次拒绝了。
再说如果在西北搞火耗归公,他所谓举办的“年选”就再也没有油水捞了,以后还有谁会来巴结他,这西北王可就放不了。
其实,年羹尧刚开始拒绝的干脆利落,但是走到这招的时候,他其实已经落下风了,雍正已经占了上风,掌握了主动权,这都是雍正意料之中。
雍正皇帝又出招了,你不是需要人手吗,他正好有个理财能手,我准备派孙嘉诚去西北推行火耗归公,你看怎么?其实雍正派孙嘉诚去西北,一是搞火耗归公,二是监视年羹尧一举一动。
雍正派孙嘉诚去西北,年羹尧总该给点颜面了吧,确实没有合适的理由拒绝了,只能答应。
本来孙嘉诚和年羹尧结下仇怨了,雍正执意要把孙嘉诚派到西北推行新政,一个耿直倔,一个暴躁狠,最终,年羹尧看不惯孙嘉诚,直接给杀了。
孙嘉诚的死,为了年羹尧的悲剧埋下伏笔,临死的时候还把雍正给他的佛珠,让李卫还给雍正皇帝,意思是他们君臣之间关系也就此结束了……
“牛儿牛儿为谁忙哟,忙完春耕忙秋粮,风霜雨雪它不怕,摇着铃儿走四方……”
《雍正王朝》中,年羹尧轰轰烈烈的性格,从威震西北,声誉大振的“大将军王”到阶下囚,最后伴随着牧童的歌谣结束了自己轰轰烈烈的一生,以悲惨的结局收场……
结语
年羹尧大捷归来,居功自高、目无君主,年羹尧之所以敢全部否定雍正请求,是因为是西北叛乱的大功臣,雍正离不开他。也正如此,不管年羹尧提出任何要求,雍正都满足他,甚至把国库都掏空,不惜得罪所有人,都要全力支持年羹尧,所以他把雍正的支持和信任当理所应当,不仅没有收敛锋芒,反而越来越嚣张跋扈,最终以悲惨的结局收场!
—End—
▍《雍正王朝》雍正请年羹尧吃饭提了三件事,为什么年羹尧敢全否?
《雍正王朝》电视剧中,从四爷雍正登上帝位爆出大冷门之后,西北之乱愈演愈烈,正是年羹尧出马才平定了西北之乱。雍正元年(1723)五月,雍正发出上谕:“若有调遣军兵、动用粮饷之处,著边防办饷大臣及川陕、云南督抚提镇等,俱照年羹尧办理。”自此,年羹尧成为了雍正在西北边陲主要代理人,而西北地区发生叛乱时,雍正又任命年羹尧担任抚远大将军,在西宁指挥平定叛乱。
平定西北叛乱后的年羹尧愈加目中无人,并且干了好几件让雍正帝“气得吐血”的事。按照清代的制度,凡上谕到达的地方,地方大员必须按照礼节迎诏,并且行三跪九叩大礼,跪请圣安,视上谕为皇上亲抵,但雍正的恩诏两次到西宁,年羹尧竟“不行宣读晓谕”。回京以后,王公大臣、皇家贵胄下跪迎接,他连看都不看一眼。甚至到了雍正面前,也十分骄横,毫无礼节。孙嘉诚评价他说:“毫无人臣之礼”。
紧接着,年羹尧开出了一条长长的功臣名单,要求雍正帝对他们论功行赏。张廷玉表示人员太多,一时难以安排周全,年羹尧竟然还敢对张廷玉发火。
让雍正帝更难以忍受的一件事则是雍正希望几位老将卸甲时,几位老将居然表示要获得年羹尧的首肯才行。这不是明摆着觉得年羹尧的地位在皇帝之上吗?年羹尧还对雍正帝说:“他们只知道军令,不知道皇上!”这可把雍正气得龙颜大怒,但他又不能直接冲着年羹尧发火,最终只能把火气撒在年羹尧的妹妹年秋月身上。
而在年羹尧离京之前,雍正特意为年羹尧摆下一桌大餐,希望可以借此委婉地向年羹尧提出一些要求,来缓解国库的空虚。
雍正开门见山地提出第一个要求:“亮工啊,西北是不是还需要十万兵,能不能再裁减一些?”年羹尧当面拒绝了。理由一是西北叛军罗布臧丹增和阿拉布坦虽然被打败了,但是他们还在暗中积蓄力量,希望能够东山再起,如果他们再行进攻,裁剪后的兵力可能难以抵挡。二是因为西北战线太长了,足足有几千里之广,十万兵力已是捉襟见肘,再减少兵力,西北边境就更加难以防守了。雍正了解西北的实际情况,年羹尧这样拒绝后,雍正也不好再说什么。
第二个要求就是减少西北大军的粮饷。常话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雍正的这个要求实际上就是扼住了年羹尧的后颈。然而年羹尧还是干脆地拒绝了。要知道年羹尧包围叛军主力的时候每天的军费就是二十万,一个月就是六百万,现在缩减到了一百五十万已经是少之又少了,雍正居然还想缩减军费,年羹尧怎么可能答应?
第三个要求,雍正再问:那这些军饷能否在西北四省解决?年羹尧又干脆地说:“不能。”理由是西北四省太穷困了。年羹尧拒绝了雍正提出的推行“火耗归公”政策的建议,理由是“火耗归功”严重伤害了贵族阶层,实行这个政策,无疑是逼着西北的贵族们起兵造反。
这三个要求年羹尧拒绝的都合情合理,但雍正心里可不这么想,听完年羹尧的解释,雍正已经动了杀心。于是雍正把孙嘉诚派到西北,一方面实行火耗归功,一方面监视西北和年羹尧的一举一动。
年羹尧之所以敢毫不顾忌地拒绝雍正的几个要求,实际上有多方面的原因,但这些原因归根到底还是年羹尧已经狂妄自大,失去了对皇权的尊重和理性,甚至隐约有了反抗皇权的念头。人渴望着权力,可是又有许多人因为追求权力而陷入泥潭。年羹尧临死时也将雍正给他的佛珠还给了雍正,这表明年羹尧的心也已经死了。
▍《雍正王朝》雍正请年羹尧吃饭提了三件事,为什么年羹尧敢全否?
第221期宋安之独家雍正王朝分析。
因为年羹尧在作死,其实换个角度来看,年羹尧最后的下场是符合雍正王朝的改革主题的,支持改革,下场都还可以,反对改革的,下场多是凄惨的。
接下来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雍正王朝电视剧之中,雍正在九子夺嫡之中,爆了最大冷门逆袭成为皇帝以后,是对内以老八为首的八爷党不服,对外是西北之乱愈演愈烈,登基以后又发生了科场舞弊案和山西藩库案,搞砸了两件事,这皇位是岌岌可危。还好年羹尧平定了西北之乱,可谓是使雍正坐稳了皇位。
在年羹尧离京前夕,雍正亲自宴请送别,提出了三个条件,年羹尧却一一拒绝,这是为什么呢,想必很多人比较疑惑。
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年羹尧自认为是雍正的恩人,想成为西北的土皇帝,把西北当成他的一亩三分地了,所以不允许包括雍正在内的任何人染指。
当然这个原因简单,背后的寓意却很是意味深长了。
宋安之先来说说为什么年羹尧把西北视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才拒绝的雍正。
其实年羹尧这个人早在九子夺嫡时期,就可以看出是个头角峥嵘之人,属于枭雄式的人物。两次想转投如日中天的老八门下,被老四给收拾的服服帖帖的,但那颗枭雄的心并没有被磨灭。
在平定西北之乱以后,雍正激动之下称年羹尧为“朕的恩人,大清的恩人”。年羹尧也就真的当真了,回京以后,先是对百官跪迎视而不见,又是面对雍正没有礼节,用孙嘉诚的话来说,就是“毫无人臣之礼”。
年羹尧后面做的更过分,雍正要求将领卸甲,年羹尧给了雍正一个下马威,让将领们只听他的,对雍正说道“他们只知道军令,不知道皇上”。而且还大搞年选。
其实年羹尧的行为,已经是触及到雍正的底线,不然他也不至于不敢对年羹尧发火,晚上跑年羹尧妹妹年妃那里大喊着“卸甲”来发泄。但雍正并没有收拾年羹尧,是想着毕竟年羹尧立这么大的功劳,自己现在收拾他,不是卸磨杀驴吗,而且老八等人又可以借此发难了。还有就是西北需要年羹尧,毕竟还有叛军残部在。
在年羹尧离京时,雍正请年羹尧吃饭,依旧还是朴素的饭食,年羹尧感叹道“皇上的膳食还是这么素俭”。
雍正一看,马上说道“你知道联在这些上面,历来没有什么要求,何况大战下来国库空虚呀”。这是借机说出国库的空虚,说说自己的难处。
铺垫完以后,雍正说道“西北是不是还需要十万兵,能不能再裁减一些”?
年羹尧答道“不能再减,罗布藏丹增和阿拉布坦,一定在暗中积蓄力量,伺机再起,十万兵分布在几千里的战线上,己经是很吃力了。意思叛军还有残部,是个很大的威胁,以这个拒绝雍正。
雍正第一个要求被拒绝以后,接着说出第二个要求“那这每月一百五十万两的军需开支,能不能再紧缩一些”?
根据之前伊兴阿的密折来看,年羹尧很是铺张浪费,雍正提这个要求也是合理,没有直接说破年羹尧,都是给他面子了。
年羹尧又拒绝道“回皇上一百五十万两,己经是最低的限额”。
雍正继续追问“那么这一百五十万两,能不能都在西北四省解决,不要朝廷再另外筹款了”?意思是我不管你铺张浪费与否,西北交给你了,你看着在西北自给自足吧。
年羹尧再次拒绝“西北四省太穷,仅青海一个省十年都很难恢复元气,根本无法承担十几万大军的开支”。
年羹尧被赐死之前,雍正曾问过张廷玉意见,张廷玉说过年羹尧光是贪污一项,就贪污了460万两,相当于西北三个月的军饷,还真是黑心。
雍正说出了自己最后一个要求,其实这个要求才是真正的目的,说道“朕准备在西北推行火耗归公,这样每个月可以从火耗中,省出五十万两银子,另外呢再筹措一下,我看这西北的军饷啊,也就相差不多了”。
年羹尧却直截了当的继续拒绝“大仗之后,西北的官员们,吃了这么多年的苦,刚想过上几天舒心的日子,这个时候怎么能从他们需里掏食,皇上臣知道您很难,可是西北更难”。
这次雍正彻底怒了,毕竟火耗归公是他新政的一部分,年羹尧这个奴才最应该支持他,没想到年羹尧却是直接拒绝。雍正便问道“你说的难指的是什么”?
年羹尧说道“处处都难,更重要的是缺少能干的人手,臣准备物色一些人,到西北去帮我”。年羹尧简直是死猪不怕开水烫,拒绝雍正的三个要求,还借机要求掌握西北的人事任免权。
其实年羹尧一点都不难,西北的人事任免权早在他手中了,只不过现在想公开化罢了。在平乱过程中,年羹尧罢了陕西巡抚范时捷,参了不少官员,其实就是有意识的清理掉不听话的官员,换自己的人上去,可见年羹尧的心思还真是缜密。
雍正叹了一口气,显然对年羹尧很失望,苦笑着说道“就是这一点,咱们君臣算是想到一块儿去了,朕已经给你物色了一个理财的能手”。
雍正说道进来吧,接着孙嘉诚就进来了。
年羹尧想借机要下西北的人事任免权,而雍正早有准备,以孙嘉诚去西北来牵制他了。
当然雍正不提前叫孙嘉诚,而是一直到现在才叫孙嘉诚出来,说明他并没有确定叫孙嘉诚去西北。而是等年羹尧想要下西北人事任免权时,才把孙嘉诚叫出来,显然对年羹尧很失望,所以要在年羹尧身边安插孙嘉诚,来分年羹尧的权。
而年羹尧为什么要拒绝雍正的三个要求呢,当然是将西北当成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了,所以不允许任何人染指。
最后再说说这背后的深意。
众所周知雍正王朝电视剧的主题是“改革”。围绕着主题当然是发生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事情。
那么改革的发起人是雍正,为什么要改革呢,是雍正认清了社会的弊端所在,所以要改革。在这个过程中,老十三与雍正是一起走过来的,当然支持改革。老八为首的八爷党,当然可以视为守旧派。
而下面的大臣呢,张廷玉可以视为守旧派,后来被雍正所争取,支持新政,得以位极人臣。还有支持新政的田文镜和李卫,想田文镜身为酷吏,搞的河南生员罢考,天下震动,却没有事。李卫小乞丐出身,最后成为了两江总督。
雍正曾想通过李卫在江苏试行摊丁入亩,田文镜在河南试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年羹尧在西北试行火耗归公。结果李卫和田文镜办的是有声有色,年羹尧却是拒绝了。
而且年羹尧不仅是拒绝了,还将雍正派到西北试行火耗归公的孙嘉诚给杀了,这说明年羹尧不只是容忍不了孙嘉诚分他的权,更是一个巨大的守旧派。
年羹尧的做法,自始至终就是守旧派的做法,身为雍正身边的人,又如此反对雍正的新政,最后自然是下场凄凉了。
以电视剧的角度来看,那就是支持新政,是好下场。反对新政,就是老八和年羹尧这种下场。就像光明最终会战胜黑暗一般,年羹尧这个守旧派的代表之一,最后自然是被消灭了。
我是宋安之,主打历史文章和分析经典电视剧中隐藏的人生道理。故事在笔下,我们都在路上,茫茫人海中你我这么有缘分,正好让你看到我的文章,那么还请继续这种缘分,点个赞关注一下吧!
第221期宋安之独家雍正王朝分析到此为止!
下期再见!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觉得分析的还可以就点个关注呗~
▍《雍正王朝》雍正请年羹尧吃饭提了三件事,为什么年羹尧敢全否?
年羹尧打跑了罗布赞旦增,稳定了西北的局势,就意味着雍正屁股下的宝座基本上稳了大半。年羹尧的擎天之功,一在陕甘总督位置上,于九子夺嫡时期有力的牵制了老十四胤禵的兵马。二在平定西北罗布赞旦增的叛乱。这两大功劳,对于老四胤禛来说,功莫大焉,无以回报。故,雍正对年羹尧说:
你就是我的恩人。也是我大清的恩人。
除此之外,年羹尧还是雍正皇帝的大舅哥。
年羹尧可不是李卫,忠心事主,知恩图报,无有二心。年羹尧可是一个投机者,一生都在博弈投机。想当初胤禛举荐年羹尧为陕甘总督之时,回到北京游荡于八爷府和四爷府之间,其目的就在于向老四胤禛讨要价码,老四胤禛不得已纳娶年羹尧的妹妹年秋月为侧福晋,以牢牢拴住年羹尧为自己卖命。
与雍正的博弈在雍王府的时候就开始了,到了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平定西北之后,封得一等公,位列公卿,其势头达到最巅峰。年大将军的胜利,带来的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荣耀,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跟随他出战的将军官员们同时也得到极大的实惠,一时之间,号称“年选”,据史载,年羹尧巅峰时期,天下督抚,半由年出,可见年羹尧对雍正当朝的人事干预有多严重。
而年羹尧不知道的是,自己的妹妹年秋月却成为雍正的出气筒,一番“卸甲,卸甲……”道出雍正内心的千般忍耐和不服。年羹尧踏着自己妹妹的幸福登上权力的巅峰,却在巅峰之上丧失了心智,无视皇权始终是帝国王朝的最高最大权力,任何人不得染指。
自朱明王朝朱元璋废掉胡惟庸之后,帝国王朝的宰相从此在历史上消失,这意味着,在经历了一千四百余年之后,相权退出历史舞台,皇权扶摇直上,成为帝国王朝政治上皇权独大的局面。到了雍正王朝,为了西北的军事,其实也是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雍正还设置了军机处,将帝国王朝的皇权独大推上了顶峰。
年羹尧应该明白,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能当大将军,能当一等公,却当不了宰相,更当不了王爷。这其实在年羹尧高调回京的时候,雍正就在言语之间深刻的提醒了年羹尧。
雍正是这样的说的:按理说,封你个亲王都不为过,不过历来异性封王都没有什么好结果啊,你只好委屈一下。
飞扬跋扈的年羹尧才稍稍收敛了一下自己的傲气。年羹尧以为自己真是雍正的“恩人”,实在可笑之极。邬思道辞行十三爷的时候早就说过:与天子交,共患难易,共享乐难;与平常人交,共享乐易,共患难难。
以上所述,是年羹尧走向毁灭的根源所在,当年羹尧所持有的权力侵蚀皇权的时候,这种矛盾便会走向白热化。
年羹尧作威作福的表现,干预人事的强势,“只知有军令不知有皇上”的狂傲,无一不让雍正皇帝感受到压力和皇权的被威胁。
君臣之间的矛盾只等点燃一根导火线。
西北的战事虽然暂时停止了,但是几十万大军还在,后勤保障的问题始终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国库已经见底了,如果不进行必要的改革和裁撤,要支撑起西北的大部队捉襟见肘。现实问题已经摆在桌上,而谈判的双方居然就是君臣之间的讨价还价。
就这样,雍正抛出了一根导火线,年羹尧则亲自点燃了导火线。
雍正一席青菜豆腐招待年羹尧,无疑是与年羹尧的铺张浪费形成对比,雍正抛出根本问题:国库空虚。
雍正:西北是不是还需要十万兵?能不能再裁减一些?(雍正的意思是减军队数量)
年羹尧:叛军一定还在暗中积蓄力量,伺机再起。十万兵分布在几千里的战线上已经很吃力了。(拒绝裁减数量)
雍正:那每月一百五十两的军需开支能不能再紧缩一些?(裁减军费,其实和裁减军队数量差不多)
年羹尧:回皇上,一百五十万已经是最低限额了。(再次拒绝)
雍正:那么这一百五十万能不能再西北四省开支,不要朝廷再另外筹款了。(雍正的意思是既然你都拒绝,就让你在西北四省玩儿,别想拖朝廷的后腿,这是最后的底线了)
年羹尧:西北四省太穷。仅靠青海一省十年都难以恢复元气,根本无法独立承担十万大军的开支。(还是拒绝,这本说的也是实话)
不过,这还不是雍正的本意,雍正的本意是紧接着下面的对话。其实雍正心里清楚,年羹尧拒绝是情理之中,只有年羹尧拒绝了,雍正后面的用意才好提出来。要是年羹尧接受了,雍正反而被动了。
雍正接着提出在西北推行火耗归公的新政,着实让年羹尧被动起来,因为雍正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就看你执行不执行了。而且,雍正还给年羹尧派出一名助手,那个求雨的孙嘉诚,这无疑又是给年羹尧一个“惊喜”。让这两个死对头合作,雍正皇帝到底是想让事情变得更复杂了还是故意为之?
所以,有很多人分析,雍正将孙嘉诚推到年羹尧那里,就是想用孙嘉诚的人头换取年羹尧之死的一个理由,这未免太过阴谋化了。雍正是想用孙嘉诚去约束年羹尧,也的确是想用孙嘉诚推行火耗归公,这是对孙嘉诚的考验,同时也是对年羹尧的考验。对孙嘉诚的考验,是考验孙嘉诚的才干和能力,对年羹尧的考验,则是对年羹尧权力欲望的考验,你年羹尧权力再大,能大过皇权么?
没有想到的是,年羹尧终究没有经受住雍正皇帝的考验,居然斩杀了孙嘉诚,让那些阴谋化的言论成为现实。当臣子的权力干预或者侵扰皇权的时候,也就是臣下该死的时候了。
年羹尧本来说的是实情,这是他拒绝雍正皇帝的基础。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正是雍正皇帝给他提前挖好的坑儿,等到他想跳出来的时候,孙嘉诚上场了,这个坑儿也算做成了。
年羹尧为什么敢于全部否定雍正皇帝的三件事?
一是因为他已经被权力的欲望蒙蔽了双眼和头脑,对雍正推行改革和新政的形势缺乏基本的判断。当他意识到裁军、军费等问题与改革新政息息相关的时候已经晚了,他的见识只局限于他的军营,他的年选,他的傲慢,他的公爵位和他的那一片天,他不知道孙嘉诚能求来雨,他不知道雍正的目的是新政,他不知道自己的权力始终是皇帝所授,他更不知道臣子的权力首先以服从皇权为主。
二是他依然在与雍正进行博弈,在臣权与君权之间取得平衡,希望博取永远的权力和荣华富贵。这和索额图与皇太子胤礽合谋,要谋害康熙皇帝以推胤礽提前登位有何不同?(都是皇太子了,却还受不住寂寞,还要加害自己的父亲皇帝)
雍正皇帝要的就是他的否定,年羹尧看似主动却成了被动。如果,老年同意了雍正的三件事,雍正皇帝真还不好怎么说下去了。
------------------
推荐阅读: